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JQ文豪

制定好教学计划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体现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一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原野放歌”的四首边塞诗之一。为七言古诗,属歌行体,与其他三首虽为一体,但因人不同,风格自然不属。学习本诗,有利于掌握歌行体形式自由、格调奔放的特点;本诗结构明晰,以边塞为题材,劲骨奇异,句式整齐,含蓄典雅,适合诵读,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感悟,便于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

八年级的同学对诗歌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边塞诗的了解还较少,本诗对于初学者,字面理解不难,但品味语言及体会情感还需要重点点拨。

对古诗文的教学,新课标有明确的表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师用书》本科研讨要点也注重了古诗文名句的积累和对其艺术特色的欣赏。因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边塞诗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

2.过程与方法:掌握诵读的方法;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诗人以奇寒为美的豪迈乐观情怀和对友人回京的牵挂与惆怅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诗人的情感。

1、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对于诗歌,朗读一直贯穿于整节课;在重难点研讨中将以“自主、深入、交流共享”的方式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做到有用而不是夸大的辅助教学。

1、关于边塞诗(出示与边塞生活有关的一首词《渔家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是从题材的角度分类的。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从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等。)。

到底诗人用什么样的心情在描绘雪景诉说着离情别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文。

1.一读正音。(出示课件)。

2.二读节奏。(出示课件)。

3.三读流畅。

4.四读情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课文呢?)。

1.选择你认为最美的画面,读一读,为那些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做一下批注,感悟它的美。

2.再次感悟它的美,选择你心中的散文化语言为你喜欢的画图配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1)师示范。

(2)生写,配乐展示。

1.链接作者背景:岑参曾两度出塞,共从军六年。他第一次出塞时刚走到半道就碰到了回京的老朋友,他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他两次出塞都不是被动的,是他积极投身边塞生涯的一种主动行为,所以诗中处处体现出一种豁达,这也是盛唐人所特有的一种豁达。

2.对朋友的情感(情感留白是岑参诗中含蓄之笔,这样的句子还有。)。

岑参(唐)。

咏雪(天寒)。

送别(情暖)。

豁达的情怀。

深情的牵挂。

淡淡的惆怅。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二

在教授本课时,我依然是以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乐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积累整理。语文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必要时也要有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想象,所以课上我也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安静的想。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学生把想象的这些在组内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并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有动有静,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更多。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三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抓取边塞奇特的景象去感悟诗歌语言美、意境美;通过对诗句多层次的品读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研读品析,体会诗人情感,激发个体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中学三个学期的学习,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诸事弄懂诗歌大意了,而且也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自我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绝大部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情感的领会应该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拓展探究的方式顺利完成。课堂上发挥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支持下不仅能清晰准确地呈现教学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使学生获得更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在品读中把握关键字句,体会诗人深沉的送友之情。

复习导入。

自古以来,离别一直是诗人们吟咏的主题,我们学过哪些送别诗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唐代诗人岑参,走入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起去感受这位边塞诗人的离愁别绪。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作品。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反复诵读,赏析全诗。

在教授本课时,我依然是以读作为课堂的主线,通过反复的诵读,培养学生的感受文本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思想内涵。课上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都乐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点拨下重点诗句进一步加深理解,以让学生对这些重要的名句加以积累整理。语文的课堂上琅琅的书声固然重要,但是个人还是觉得必要时也要有静静的思考、静静的想象,所以课上我也留了些时间让孩子们安静的想。想诗歌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中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学生把想象的这些在组内交流,形成一段完整的话并写下来。这样课堂上有动有静,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四

明确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

2、体会作者情感。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

二、听录音朗诵,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字音:百草折衾薄瀚海狐裘岑参风掣。

把字带入课本中,大声朗读诗词。

五分钟后展示朗读结果,找学生范读课文。

三、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同桌交流合作完成),并将疑惑处标注出来。

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老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后,带着理解再次齐读全诗。

2、从题目上看全诗写了哪些内容?

雪天、、送别的诗即:咏雪、送别。

四、品读课文。

1、品读咏雪部分,标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把你的赏析写在相应处。

(赏析诗歌的方法:抓关键词、看修辞方法、联系上下文与写作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师生共赏写景部分的诗句。

2、品读抒情部分,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哪句诗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诗中写景与送别有何关系。

这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咏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中、在大风雪背景下,为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

五、课堂延伸送别诗集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教学反思:

一、迷失了方向。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新课标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里面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情感”、“自信”、“习惯”、“方法”。认真反思,课堂上我是否注重了这几点?没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边塞诗中的奇文,也是送别诗中的名篇。里面有着奇美的西北边塞风光,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虽然把重点定为:“朗读诗篇,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但是明显的忽略了对怎样品味诗歌进行方法的指导。即便一开始自己通过举例,试图向学生展示一种方法,但现在看来,却流于了形势,学生并没有从中领悟到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是刘老师在市语文研讨会上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所追求的语文课堂。可事实上这节课教得并不简单,学生也学得并不轻松。究其原因,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太高了,换句话说,是太想让这节课出彩了,以至于过深过细的挖掘教材。小到一个字词的深刻含义,深到作者鲜为人知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殊不知这只是一节语文课,面对的是一班初一的学生。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两点知识已经不错。如此的安排课堂,不把学生弄晕那才是真正的怪了呢。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五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六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这首诗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一课时。

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七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开头四句描写了奇丽的塞外雪景。才阴历八月,就北风呼啸,把坚韧的白草也吹断了。接着,风卷大雪,漫天飞舞。飘洒了一夜,一夜之间,漫天皆白,遍地银装,所有的树枝上都银装素裹,犹如春风吹来,梨花盛开,似乎还飘洒着沁人心脾的梨花清香呢。诗中写风猛,先用“卷地”二字直接写北风很大,接着,又通过“白草折”写风力之猛。写塞外气候变化异常,便用“八月即飞雪”来说明。一个“即”写出雪下得早,下得出乎人意料,一个“飞”与北风相呼应。这两句写出了北风带着尖利的啸声卷着大雪漫天狂舞的景象,有声有色,很有气势,先声夺人,描写了边地的苦寒。但是诗人没有继续渲染边地的苦寒,而是拓开一笔,应用丰富的想象,勾画出一幅明丽美妙的万木银装的图画,以启发读者的想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对于雪景的不同寻常的描写,把雪景写得奇丽壮美,明媚动人,给人蓬勃的无边春意的感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真不愧为写雪的名句。

尽管雪景如此壮丽动人,但大雪严寒毕竟是现实。诗人收起想象的翅膀,面对现实,描写大雪奇寒的气候特征。如果说前面是描写远景、外景的话,那么,“散入珠帘湿罗幕”四句便是近景、内景描写了雪花轻盈地飘进挂着珠帘的湿罗幕之内,漫漫深化,把罗幕都打湿了。在中军帐中,尽管白天着狐裘,夜晚盖着棉被,也觉得寒冷难当。由于过于寒冷,主师的弓都难以拉开,铠甲冰冷,也难以穿上。这几句,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写人的主观感受来描写大雪严寒。通过写大雪严寒,描写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从而赞颂了他们不畏艰苦,自我牺牲的精神。

写到这里,诗人用两句诗“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冰天雪地的背景,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成鲜明对照。这两句,一句写地,一句写天,天上地下,一片愁云惨淡,万里冰雪连天,这种环境和气氛,一方面衬托出武判官使命的艰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归客此行的关怀和担心,也牵动了作者的乡土之思。同时,这两句在结构上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的写景,引起下文的送别。然后,诗人只用两句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别宴会的情景。中军帐内,置酒饯行。席间,奏着少数民族的乐器,助兴饮酒,整个宴会场面,充满了浓浓的边塞气息以及朋友诚挚的祝福,其中也寄托了诗人久别乡土的感慨。接着,写宴罢走出辕门时的所见,时间是黄昏,仍下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狂风呼啸,但门前的红旗已被冻住,怎么吹也吹不翻卷。这里通过“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再一次写雪大天寒,从另一个角度刻画了这个冰天雪地奇冷酷寒的世界,写得非常有新意。也寄寓着对武判官的关怀。

诗的最后四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轮台,就是天山,指明了他们戍守送别的地点。举目望去,天山的山山岭岭铺满了积雪,“去时雪满天山路“不止是景语,也是情语,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与武判官要道珍重,依依惜别,看到武判官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天山路上,诗人久久不忍离去,而是在雪地里伫立目送,一直到武判官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还在凝视雪地上留下的归客的马蹄印迹。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十分丰富的思想感情:有热爱祖国山河和建功立业的自豪感,也有对武判官归京的欣羡和鼓励,更有对朋友沿途艰辛的关怀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行者伫立怅罔的神情,多么形象逼真,写诗人在归客远去后的沉思、默念,怅然若失的情态,多么储蓄而恰切,表现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之情。这首诗的结尾与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对朋友的绵绵不尽的深情,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借助于别后景物,传达出别后的情怀,非常含蓄、隽永,含悠悠不尽之情思,令人回昧无穷。此外,这雪中送别图还含有冰心玉壶,洁白高尚之意,显得高雅不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边塞送别诗写得很别致。写送别,轻笔浓意,只在最后点出,大量的却是写景。写雪景,写严寒,正是为了衬托深厚的离别之情,景物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感情的抒发更为真挚动人。

此诗构思新颖,结构奇特。大雪好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雪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显现出不同的资容、气骨,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丰富的情思。诗人从咏雪开始写八月飞雪的奇景,以此透露作者的豪迈感情。然后,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比喻,写大雪奇景,又给人以妩媚多姿,春意融融的亲切之感。这个比喻,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把雪写得那么美,那么具有生机和活力。接着诗人通过写对边地奇寒的感受,写出边地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再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百丈冰”是夸张的写法,极言奇寒,也暗寓行路艰难之意。“愁云惨淡”是为了写气氛,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怀和惆怅的思绪。以下从营帐内的送别宴会写到辕门外的暮雪和红旗。在暮色苍茫,白雪皑皑的广阔背景之下,映出一面鲜艳的红旗,气氛热烈而悲壮,色彩浓烈而艳丽。这时的雪景,令人肃然起敬,豪气万丈。最后,写雪中送别,境界高远,充满着感情,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着读者,启发着人们的想象力,令人浮想连篇,回味无穷。“送别”、“漫天大雪”、“万树银装”“沙漠雪景”、“雪中送别”这多像一幅幅连续的边塞风雪图,这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中有境,境中有意的奇诗。此诗比喻新颖、独特、夸张大胆,用粗线条勾勒,浓墨深染,色彩鲜明,意境深远,具有浪漫主义气息,抒情的形象也很突出,把边塞特有的景色、人情、风俗与送别的离愁有机地结合起来,言有尽而意不穷,表达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送别诗。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八

明确:在西北边塞瑰奇壮丽的冰雪沙海背景下,岑参送朋友武判官回到京城长安去。这是戍边将士之别。

三、品析学读。

1.自由读,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标示出来。

明确:在“愁云惨淡万里凝”处标示。

2.请同学们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

3.想像诗句所呈现的画面,自己试读。

4.教师指名读,边点评边示范。

第1、2句陡促,重读“卷”、“八月”、“即”,突出风狂雪早;3、4句轻柔舒缓,重读“春风”、“千树万树”,表现“春暖花开”的美景所带给人的春天般的温暖;然后低沉滞涩,寒气仿佛侵入骨髓。“中军置酒饮归客”及以下三句应读得热烈急促,一气呵成,营造出一种喜庆的气氛;“轮台”四句渐渐舒缓,渐渐低下去,使声音恰如那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营造出低回不已余音袅袅的意境。这一刻,画面定格,时间停止,情感激荡。

5.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戍边将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是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地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6.学生练习读。

7.全班表演读:全班读前四句,女生齐读后四句。

四、对比阅读,迁移养成。

在古代,因为交通不便,常常一别经年。因此,“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积累的送别诗。下面我们选择大家熟悉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王维的《渭城曲》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

比较角度提示:

送别人物:《白》诗岑参送武判官;《杜》诗王勃送杜少府;《黄》诗李白送孟浩然;《渭》诗王维送元二。

送别地点:《白》诗新疆轮台;《杜》诗京城长安;《黄》诗湖北武汉;《渭》诗京城长安。

目的地:《白》诗京城长安;《杜》诗蜀州;《黄》诗江苏扬州;《渭》诗新疆安西。

送别环境:《白》诗冰天雪地;《杜》诗烟雾迷蒙;《黄》诗繁花似锦;《渭》诗初春雨凄清。

送别心情:《白》诗百感交集战友别;《杜》诗洒脱少年刚阳别;《黄》诗诗意风流别;《渭》诗深情体贴真情别。

朗读基调:《白》诗慷慨宛转;《杜》诗高亢爽朗;《黄》诗轻快潇洒;《渭》诗舒缓诚挚。

诗歌风格:《白》诗豪放雄奇;《杜》诗开阔俊朗;《黄》诗潇洒飘逸;《渭》诗清新明快。

重要特点:《白》诗咏雪显气概;《杜》诗直抒胸怀;《黄》诗绮丽意境,诗意细节;《渭》诗截取典型情节。

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写给杜少府的,意境开阔,刚健爽朗,文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儿女情长的悲伤之态,所以应读得高亢,读得铿锵有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仿佛是一支抒情畅想曲,读来应是轻快潇洒,仿佛一颗诗心随着江水荡漾;《渭城曲》凄清的氛围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现,那对朋友深情体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一种诚挚关切的久久凝视,也是深情的劝酒辞。而我们今天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边关将士英雄气概和儿女心肠交织在一起的高歌,它悲而不哀,因此应读得慷慨而婉转。

2.四人小组表演读,四首送别诗一人读一首。

3.小组推选代表,全班竞读。

五、结语。

南朝的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别”岂只是“黯然销魂”?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同时学生又在教师和优秀同学的朗读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学习了朗读的方法,互动的课堂充满了吸引力。而比读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总之,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于课堂容量而言,比读是一种扩张;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九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设想。

教学中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雪,洁白美丽,或轻舞或纷扬,给我们的生活增姿添彩,所以,它历来都是人们吟咏、描绘的'对象。

在古诗中,更是有不少歌咏白雪的名句,同学们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例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

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塞下曲(之四)》。

有谁能说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的出处?――对了,它出自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之下吟咏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作者介绍。

投影:

岑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曾两度出塞,晚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并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三、诗文赏析。

(一)聆听感受。

[4][5][6]。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屏幕展示用诗举例:

1、引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化用:“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

教师:大家愿意选择哪句诗呢?看来大家都愿意选择诗中的名句。为了避免大家选择的诗句过于集中,如果敢于挑战其他诗句,我们可以给他加2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个人进行创作。

学生:展示创作内容。

教师:适当鼓励点评。

五、结语。

教师:仔细回味,诗人岑参留给了我们什么呢?边塞的奇异风光,丰富的思想感情,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记住边塞诗,记住岑参。

课即将结束了,请小组长如实的地将本组得分写到小组名下,这节课同学们都有精彩的表现,让我们用掌声对获得优胜的小组表示祝贺。

山东省中语会第十五次年会于xx年4月15日至17日在泰安举行,本人有幸在这次会议上代表初中语文教师做了发言,并荣幸地执教了一节观摩课——《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上完课后感触良多。

感触之一:赢得学生之心至关重要。

这一次,提前见学生,我们的交流是在无意中的一个冷幽默中开始的。我说:“要想知道我的姓,就要先猜个谜语。”“你姓苗!”异口同声的大喊吓了我一跳。但我马上转过弯来,刚才他们的老师领我进来时就说出了我的姓。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接下来我跟同学们聊起了自己,诸如由于姓名的原因多次被别人误解为是个女老师;我和我的学生如何愉快地在一起打篮球、踢毽子等等。我讲得如以往投入,他们听得如预想入神。我很快用自己的热情、幽默,把他们的精力聚集起来。学生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开始喜欢我,甚至信任我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还看出他们热切期待着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

由此我想起平时听到的一些抱怨,如“学生不认真听讲”,“学生不好好配合”,等等。也许学生真的有些不足,不过,我们教师是否先这样扪心自问:“我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了吗?我用最大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吗?你赢得学生的‘芳心’了吗?”等回答是肯定的时,也许你的忧愁就会烟消云散了。

感触之二:教师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就会还教师一个惊喜。

晚上,我有点坐卧不安,毕竟不是自己的学生,毕竟他们从来没有尝试过这些新的“读”诗方法,能行吗?如果学生没有一个人演读、唱读怎么办?思来想去,我决定若真出现此种情况,就要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演读、唱读我来示范,让学生模仿学习。不管怎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快乐,并在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主意打定,我选择了《三国演义》主题曲,开始了自己的唱读训练。

课开始了,很快我的担心消失得无影无踪。学生们精彩的演读、唱读,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也出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自演自唱的,歌伴舞的;节奏快的,节奏慢的;两个人出场的,整个小组全体上阵的……。最精彩的当属其中一个小组,一首诗唱下来,竟然变换了五种曲调,简直就是歌曲串烧。他们无穷的想象力和非凡的创造力,让我大吃一惊。虽然还有不少瑕疵,比如表演动作幅度太小,曲调节奏不太适合诗歌的情感等,但仅凭这份认真、勇气,就足以让我为他们喝彩。这节课一开始就使整个会场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听课的老师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热情的掌声也适时地送给这些天真勇敢的孩子们。

我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他们便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作为教师一定要坚定一个信念:相信学生。

感受之三:课堂就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极为热闹的课堂。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言,教师退居二线做起了旁观者。由过去学生当“厅(听)长”,摇身一变成为了教师当“厅(听)长”。虽说矫枉必须过正,但这种热闹的背后却是学生见解的不深刻、知识的不扎实。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一开始各种形式的“读”,就是动,而且是大动,另外七嘴八舌地说出诗中的“奇”,也是动的环节。接下来就让学生仔细揣摩诗歌创设的意境,发挥联想、想象,用散文化语言描绘诗中一幅幅奇异美丽的画面,体会所传达出的深厚情义,这就是一个静的环节设计。写完之后,小组合作修改完善写成的片段,又是适时的“动”。用诗环节,学生模仿教师所给的例子进行创作,再次进入静的状态。说实在的,别看有些学生说起来很热闹,但真的一动笔,就显得有些笨拙了。这也正是我们不能只图热闹,而让学生时常静下来的主要原因。

这节课上下来,自我感觉还算良好,但仔细想来,还是留下了诸多遗憾。

首先,朗读未能贯穿始终。

这节课第一环节——各种形式的“读”,的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同样引起了听课教师的关注,但接下来的所有环节中,读得太少了,这是一个缺憾。如果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背读,相信会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课堂上我示范诵读了两句,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过后想想,他们对这种虽然是有些传统的读的形式,也是很感兴趣的。可惜,忘记了让学生亲自尝试。我觉得,这也是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其次,有些教学环节坡度太大。

我曾经在“用诗”环节上犹豫再三,但还是想挑战一下。这一次为了减小学生“爬坡”的难度,精心选择了两个示例,供学生借鉴。这样,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就可以较好地完成“用诗”的训练。但事实上,学生还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看来正如上次在西安余映潮老师所点评的那样:“用诗”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需要厚实的铺垫才行。不过,尝试就会有收获,尝试的过程就是铺垫的过程,我坚信这一点。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当不懈追求,不断探索,不断提升,力求使自己日趋成熟,力争使课堂日臻完善。

文档为doc格式。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一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二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3、背诵并默写该诗歌。

学时重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学时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诗人的情感。

以标题导入:齐读标题,我们读出了什么信息?

坏境:下雪的冬天。人物:诗人,武判官。事件:送别。

听读课文:1听准字音和节奏。2、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老师示范读,学生自由读,再齐读。悟出豪壮美的雪景和离别的惆怅。

听读课文后;那些诗句写雪景?那些诗句写送别?

(前五句重点写雪景,后四句写送别)。

品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一读雪景部分,你读出什么样的雪景?从哪里读出来的?

老师播放相关的雪景图(配了音乐,教师吟诵)生再讨论。老师出示学法指导:1抓关键的字词2、找修辞手法3体会诗的意境。4感悟作者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生回答,老师引导。重点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

小结:所有的雪景用一个字来形容:奇。作者对这样的雪景无比地喜爱,几乎忘记了寒冷的现实。但现实终归是现实,所以,下文转入对送别的描绘。

二、品读这一部分,小组讨论,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思乡情。对友人的担心,离别的惆怅。建功立业的信心。

从哪里看出,逐一找生回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字。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后加入:

作者介绍:写作风格介绍:

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晚年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明确完后老师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对友人的送别,同时也写了雪景,以天寒来衬托人情的暖。

比较阅读:

古人说:“无鉴无别,则赏之浅矣。”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比较,你会发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齐背诵李白的《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这是一首谢别诗。

送别诗的类型:

谢别诗李白的《赠汪伦》。

恋别诗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惜别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壮别诗高适的《别董大》。

阔别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是一首(壮)别诗从诗中描写的。

环境:壮观的冰天雪景;。

心情:对“雪景的喜爱”和“战友别”和淡淡的思乡情;看出来的。

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活动6【测试】三分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请同学推介背诵送别的名句。

默写诗词。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三

二、介绍诗人及解题。

请了解岑参的同学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2。“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朗读。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2、一生试读。

3、全班齐读。(边塞诗,温柔?霸气?)。

四、分析。

所以将全诗分为两层将写景和送别的过渡句找出来。

分两组学习两层要求: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叙述2结合具体字词分析诗句。

例:“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一副雪花漫天飞舞的形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漫天大雪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雪中送别图”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四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赚太薄。

将军双手冻得拉不开角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仍然穿著。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硬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串马蹄印迹。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泰山,五岳之尊。大家生活在泰山脚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曾有不少诗人对泰山进行过歌咏,你能说出一首这样的诗吗?好,一起朗诵杜甫的《望岳》吧。

学生:齐诵《望岳》。

教师:杜甫有一位比他小三岁的好朋友,叫岑参,他是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诗。

教师:学诗首先要读诗,大家以前是如何读诗的呢?

今天我们丰富一下读诗的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当然大家还可以创设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大家开始准备吧。

学生:自由读诗,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教师:我们请同学到台前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三、品诗。

1、简说诗中之“奇”

教师:边塞诗的特色之一是描绘边塞奇异风光。岑参作为唐代边塞诗人,他的突出特点就是“好奇”。杜甫曾说“岑参兄弟皆好奇”(幻灯)。他用好奇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用好奇的心灵感悟世界,并把它们化作涓涓文字流淌于笔端。这样,我们透过他绮丽的文字就可以读到边塞那奇异的风光和异域的情调了。请大家再读诗歌,说一说你从诗句中发现了怎样的“奇”。

学生:默读,说发现的“奇”。

预设:

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奇冷,飘雪奇早。

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其繁,雪花奇美。

瀚海阑干百丈冰——瀚海奇阔,结冰奇厚。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胡天奇冷,将士奇苦。

愁云惨淡万里凝——愁云奇多,彤云奇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风威奇大,雪天奇冷。

去时雪满天山路——路雪奇厚,担忧奇多。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山路奇迂,情义奇深。

(提示:如果学生说得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抓住其中的“奇”进行引导。如“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天气奇冷,诗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呢?请快速找出来。”)。

2、描述诗中画面。

教师:读着诗歌,诗中奇异的景色仿佛一幅幅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请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画面,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选一句或者两句都可以。写完与小组交流,修改完善,然后选代表在全班展示,看哪个组描述得最精彩。先看一个示例。

屏幕展示示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茫茫的边塞,强劲的北风呼啸而来,飞沙走石,白草被拦腰折断,在狂风吹卷之下,不停地打着滚儿。正是八月中秋时节,鹅毛般的雪片却已经飘飘洒洒,纷纷扬扬。落在山峦上,落在树梢上,落在大漠中……整个边塞大地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

学生:个人描述画面,小组交流。

学生:集体展示。

教师:穿插有关资料引导讲解。

(1)引导深解名句。

教师:岑参最喜欢梨花,在他的作品里,曾多次写到梨花,请看屏幕,一起朗读一遍。

屏幕展示诗句:“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梨花千树雪,柳叶万条烟。”

学生:读以上诗句。

学生:说自己的见解。

(2)引导联想想象。

学生:说自己的设想。

教师:大家的设想都有可能,然而作者不明写,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这就是“留白”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魅力。

(3)引导感悟情感。

请看材料,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屏幕展示材料: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是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教师:现在明白其中原因了吧。谁来说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作者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诗人所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乐观向上的情怀。

同学们的联想和想象很精彩,现在,我们就结合刚才精彩的描述,快速背诵全诗。看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诗!开始!

学生:背诵诗歌。

四、用诗。

教师:现在对这首诗已经学得不错了,大家知道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是运用。我想和大家做一个用诗的挑战游戏,可以是直接引用,也可以化用。大家有些为难,先看两个例子吧。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六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三、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四、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

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七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下面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设计,该设计就把几首诗歌很好地进行了比读。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初读感知。

1.正字音。

折散裘衾角着羌掣。

2.明内容。

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优质18篇)篇十八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指名学生朗读。

2.正字音:裘衾薄着瀚阑饮羌掣。

3.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office简历大全(16篇)

    在编写个人简历时,我们需要充分反思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以突出个人的独特性。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提供一些优秀个人简历的范例,供大家参考。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应聘职位

    求职简单自我评价(热门17篇)

    在工作和学习中,自我评价是评估自身工作能力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自我评价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本人性格温和、成熟稳重

    小学妈妈的爱(模板21篇)

    优秀作文是对传统文化和创新思维的结合,它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文范本,希望可以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就在昨天晚上,发生了一

    商场七夕情人节创意活动方案(热门20篇)

    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应该具备清晰的目标、明确的行动步骤和可行的实施计划。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一些成功的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效果。七夕到来之际,请让鲜花代表我对你

    家乡我爱家乡(通用18篇)

    优秀作文可以展示作者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优秀作文是在对所要写的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后,用准确的语言和生动的叙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优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实用13篇)

    范文是写作的参考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为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指导和借鉴。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

    交通大班教案(优质15篇)

    大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一些经典的大班教案范例,帮助你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1、识别简单的交通标志,

    公务用车专项治理工作的自查报告(优秀19篇)

    在写自查报告时,我们需要认真回顾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情况。阅读自查报告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为自己的改进提供参考。根据县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办公室《关于检

    电视机小学(通用20篇)

    优秀作文的语言要精准、简练,表达出的意思要准确而又精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本站: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也变得越来越先进,越

    全国新高考Ⅰ卷高考题目及(实用14篇)

    1.作文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个人能力的手段。为了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古罗马诗人朱维纳利斯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