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文锋

规章制度的监督和执行是保证其有效性和权威性的关键环节。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是保证组织管理正常运行的重要环节。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一

(一)迫切需求。

以来,经过五轮清理,全市审批事项由原来1404项减少至349项,减幅达75%以上。同时,将审批方式创新与公共服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在理念上、制度上和方式上取得突破,成效显著。但当前的审批制度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多头审批和部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一定程度制约了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配套不足和大量纸质文档在审批环节流转,一定程度制约了网上审批效能进一步发挥;审批目录管理不健全和部分非行政许可的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环节,是政府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按照“合法科学、规范效能、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要求,以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整合资源、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突破口,以法治政府特别是廉政建设为保障,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健全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咨询回复、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三)总体目标。

按照“属地一窗收发、信息共享互认、一网流转审批、部门高效协同、全程监督存档”运作模式,通过行政审批方式系统化创新,到,全市行政审批实现审批服务体系化、办事窗口人性化、行政服务标准化、审批执法协同化、审批流转无纸化、事项管理法制化,建立效率最快、成本最低、服务最全的“六化三最”新模式。

(四)基本原则。

——便民高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科学精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审批环节,创新审批和服务方式。

——依法管理。坚持保留、设定、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努力使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服务管理规范到位。

——简政放权。坚持清理、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积极稳妥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释放发展空间,激发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活力。

——权责一致。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按照审批权限与责任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市与镇区、政府与中介相衔接的行政审批责任制。

——全面上网。凡具有行政审批业务的市属各部门、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都要依托统一的在线平台进行上网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和提供公共服务。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二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务院和广东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中山创新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意见如下。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三

(一)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

启动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重点推进审批事项管理目录标准化、流程优化标准化、协同审批标准化、重大项目协同办公标准化、数据交换标准化、审批制度标准化、监督考核标准化等工作,创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全面实现基层行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办事制度、服务模式等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专家服务机制,提高标准化应用水平。实施工商企业前置登记联合审批标准化、民办非企业网上联合年检、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许可标准化三个试点,总结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二)积极推进协同审批。

按照“能合不分,能并不串”原则,实行“属地受理,牵头负责,抄告相关,共享互认,协同审批,属地出证”的运作要求,积极推进跨部门协同审批。镇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要实行一表受理、一次告知、首问责任制,对事项申报所需材料实行一次性告知,对申报表格实行一表化填写,对申报材料实行一次性受理。一个事项原则上按照权限明确由市或镇区一个部门负责,同一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必须明确牵头部门,逐步实行并联审批。对法律法规明确有前后置关系的,按关联性尽可能进行整合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所有审批结果再按流程返回当地政务服务中心出证。

(三)推进无纸化网上审批。

用信息化手段方便服务群众,让数据多跑、群众少跑,让电子文档多跑、纸质文档少跑,推行低碳审批,将申报材料和批复文件以电子数据形式,借助网络传输完成。原则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经由属地政务服务中心申报,政务服务中心自行或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对受理文档实行数据化处理,再将电子文档按事项上网流转呈批;市、镇区相关部门根据电子文档进行网上远程审批,将审批结果以电子文档形式返回当地政务服务中心出证;属地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受理、属地归档”原则,出证后将原始申报材料和审批结果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同步归档,避免多部门重复收件、重复归档。

(四)建立数字证书认证系统。

通过电子认证实现电子政务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保证信息资源真实性与可靠性。以现有市行政审批ca认证服务系统为基础,建立覆盖公务员、企业、中介机构、个人等各类用户的ca认证体系,建立市一级数字证书认证平台,通过标准化认证接口,为全市各类信息化系统提供身份认证以及信息共享服务。逐步推行电子印章在网上审批过程的使用,加快推进政务“一卡通”配套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卡与市民卡、居住证、机构代码证等系统数据互认,加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四

所谓动火,是指在生产中动用明火或可能产生火种的作业。如熬沥青、烘砂、烤板等明火作业和凿水泥基础、打墙眼、电气设备的耐压试验、电烙铁锡焊、凿键槽、开坡口等易产生火花或高温的作业等都属于动火的范围。动火作业所用的工具一般是指电焊、气焊(割)、喷灯、砂轮、电钻等。

动火作业根据作业区域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个级别。

(1)特级动火是指在处于运行状态的易燃易爆生产装置和罐区等重要部位的具有特殊危俭的动火作业。所谓特殊危险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绝对危险,必须坚决执行生产服从安全的原则,就绝对不能动火。特级动火的作业一般是指在装置、厂房内包括设备、管道上的作业。凡是在特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必须办理特级动火证。

(2)一级动火。是指在甲、乙类火灾危险区域内动火的作业。甲、乙类火灾危险区域是指生产、储存、装卸、搬运、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或挥发、散发易燃气体、蒸汽的场所。凡在甲、乙类生产厂房、生产装置区、贮罐区、库房等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防火间距内的动火,均为一级动火。其区域为30m半径的范围,所以,凡是在这30m范围内的动火,均应办理一级动火证。

(3)二级动火是指特级动火及一级动火以外的动火作业。即指化工厂区内除一级和特级动火区域外的动火和其他单位的丙类火灾危险场所范围内的动火。凡是在二级动火区域内的动火作业均应办理二级动火许可证。

以上分级方法只是一个原则,但若企业生产环境发生了变化,其动火的管理级别亦应做相应的变化。如全厂、某一个车间或单独厂房的内部全部停车,装置经清洗、置换分析都合格,并采取了可靠的隔离措施后的动火作业,可根据其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全部或局部降为二级动火管理。若遇节假日、或在生产不正常的`情况下动火,应在原动火级别上作升级动火管理,如将一级升为特级,二级升为一级等。

工业企业应当根据本企业的火灾危险程度和生产、维修、建设等工作的需要,经使用单位提出申请,企业的消防安全部门登记审批,划定出固定的动火区和禁火区。

一、设立固定动火区的条件。

固定动火区系指允许正常使用电气焊(割)、砂轮、喷灯及其他动火工具从事检修、加工设备及零部件的区域。在固定动火区域内的动火作业,可不办理动火许可证,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固定动火区域应设置在易燃易爆区域全年最小频率内的上风方向或侧风方向;。

(3)室区固定动火区应用实体防火墙与其他部分隔开,门窗向外开,道路要畅通;。

(5)固定动火区不准存放任何可燃物及其他杂物,并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

(6)固定动火区应设置醒目、明显的标志。其标志应包括“固定动火区”的字样;动火区的范围(长*宽);动火工具、种类;防火责任人;防火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灭火器具的名称、数量等内容。

除以上条件外,在实际工作中还应注意固定动火区与长期用火的区别。如在某一化工生产装置中,因生产工艺需要设有明火加热炉,那么在其附近并非是固定动火区,而可定为长期用火作业。

二、禁火区的划定。

在易燃易爆工厂、仓库区内固定动火区之外的区域一律为禁火区。在禁火区域内因检修、试验及正常的生产动火、用火等,均要办理动火或用火许可证。各类动火区、禁火区均应在厂图上标示清楚。

(一)动火许可证的主要内容。

凡是在禁火区域内进行的动火作业,均须办理“动火许可证”。动火许可证应清楚地标明动火等级、动火有效期、申请办证单位、动火详细位置、工作内容、动火手段、安全防火措施和动火分析的取样时间、取样地点、分析结果、每次开始动火时间,以及各项责任人和各级审批人的签名及意见。

(二)动火许可证的有效期。

动火许可证的有效期根据动火级别而确定。特级动火和一级动火的许可证有效期不应超过1天(24h);二级动火许可证的有效期可为6天(144h)。时间均应从火灾危险性动火分析后不超过30min的动火时算起。

为严格对动火作业的管理,区分不同动火级别的责任,对动火许可证应按以下程序审批:。

(2)一级动火由动火部位的车间主任复查后,报厂防火安全管理部门终审批准;。

(3)二级动火由动火部位所属基层单位报主管车间主任终审批准。

二、各项责任人的职责。

从动火申请到终审批准,各有关人员不是签字了事,而应负有一定的责任,必须按各级的职责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和规程,确保动火作业的安全。各项责任人的职责如下:。

(一)动火项目负责人通常由分派给动火执行人动火作业任务的当班班长、组长或临时负责人担任。动火项目负责人对执行动火作业负全责,必须在动火之前详细了解作业内容和动火部位及其周围的情况,参与动火安全措施的制定,并向作业人员交待任务和防火安全注意事项。

(二)动火执行人在接到动火许可证后,详细核对各项内容是否落实,审批手续是否完备。若发现不具备动火条件时,有权拒绝动火,并向单位防火安全管理部门报告。动火执行人要随身携带动火许可证,严禁无证作业及审批手续不完,备作业。每次动火前30min(含动火停歇超过30min的再次动火)均应主动向现场当班的班、组长呈验动火许可证,并让其在动火许可证上签字。

(三)动火监护人一般由动火作业所在部位(岗位)的操作人员担任,但必须是责任心强、有经验、熟悉现场、掌握灭火手段的操作工。动火监护人负责动火现场的防火安全检查和监护工作,检查合格,应当在动火许可证上签字认可。动火监护人在动火作业过程中不准离开现场,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作业,及时联系有关人员采取措施。作业完成后,要会同动火项目负责人、动火执行人进行现场检查,消除残火,确定无遗留火种后方可离开现场。

(四)班、组长(值班长、工段长)负责生产与动火作业的衔接工作。在动火作业中,生产系统如有紧急或异常情况时,应立即通知停止动火作业。

(五)动火分析人要对分析结果负责,根据动火许可证的要求及现场情况亲自取样分析,在动火许可证上如实填写取样时间和分析结果,并签字认可。

(六)各级审查批准人,必须对动火作业的审批负全责。必须亲自到现场详细了解动火部位及周围情况,审查并确定动火级别、防火安全措施等,在确认符合安全条件后,方可签字批准动火。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五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我市转变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市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综合政务平台建设及指导市、镇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市属相关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机制,负责推动本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各镇区要加强对本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综合政务服务改革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镇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

(二)突出改革重点。

各相关部门要对各项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分步推进落实。健全政府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及时清理已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文件。加大非行政许可的清理力度,防止各级各部门随意以“红头文件”、规章等形式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限制性规定。市属各部门要围绕转变职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制定专项审批改革实施方案,主动清理和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积极主动开展和配合好审批标准化及协同审批工作。继续推进简政强镇事权下放改革,合理扩大镇区级权限,加强对放权项目的后续监管,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三)确保各级投入。

统一全市镇区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标准、质量要求和设备匹配标准,各镇区据此自行落实和配置相应办公场所、人员和设施设备,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设备购置运维经费纳入镇区财政预算。各镇区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辖区内的社区(村)级政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标准,将其建设和运作经费纳入镇区财政预算。每年对镇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助,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将市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每年运维费用、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每年运维费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项目和公共服务改革的试点项目建设,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优先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出按相关规定申报经费预算。

(四)加强培训考核。

市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市直有关业务部门,对市和镇区的部门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站点)从事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和稳定各流程岗位人员胜任能力。对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综合考评,将市属各部门、镇区和各级政务服务窗口实施和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情况、依法行政情况、行政审批超时问责情况、政务服务窗口运行情况、公共服务提供情况、群众反馈情况等纳入各部门、镇区履行职责和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落实奖惩措施。

(五)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匹配性。加快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评估制度、行政审批项目库依法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协同审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站点)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管理制度、在线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等,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六

缙云县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提质提速提效,逐步形成了以县行政审批中心为龙头,部门分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企)级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三级联动”为民办事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县级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功能。以来,我县进一步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制度,进驻了21个审批职能部门,进驻事项增加到305项,比成立之初分别增加了11个,285项。我县致力“环境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群众的日常需求服务事项即到即办,复杂事项承诺办理,事项进驻率和“一审一核”率分别达72.3%和43.5%。20,县行政审批中心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0.61万件,每件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间2.2天。

二是提升行政审批分中心服务职能。为方便工业园区的企业办事,在县工业园区建立了分中心,进驻了5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的20个审批事项,主要办理各类审批及委托授权事项。为进一步加快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小城市综合试点建设,在该镇建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壶镇分中心,进驻了19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的143年审批事项,主要办理各类审批及委托授权事项,服务工作辐射到前路、东方、三溪等3个乡镇。年,两个中心共受理事项52792件,按时办结率达99.7%。

三是提高乡村(企)办事中心服务效能。全县16个乡镇(街道)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全部开展本地项目审批代理服务,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进城”。全县253个行政村配备了260名村级代办员在本村开展民政社保、卫生计生等57项常规事项服务,2013年,共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12.86万件,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在4家职工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的企业开展了企业便民服务试点,为企业职工开设了电动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临时居住证等13个代办服务事项,逐步实现“职工办事不出企”。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七

(一)拓建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

以行政服务在线为基础和核心,实施“一优三拓”升级工程,实现跨平台、多层级、宽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建成中山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一优”即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以业务标准化和技术标准化为导向,重新优化建设组件可重用、可定制、可共享的行政审批系统。“三拓”即横向拓宽行政执法、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等政务服务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内容,纵向按照对象的权限、职责和需求的不同,延伸为市属相关部门、镇区、社区(村)、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五个应用层级,平向加强与市内其他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二)构建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按照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服务窗口相结合的模式,依托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按照适当分工、各有侧重的原则,组建市、镇区、社区(村)三级有形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在线为网络、政务服务窗口为受理前台、市和镇区各相关部门为审批后台,以行政审批为主体,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咨询回复、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市:整合市属各部门现有窗口资源,集中建设一个市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市级审批权限内的多部门协同审批事项,重点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和重点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负责公共服务在线平台运维管理、镇区政务服务窗口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镇区:整合镇区内部资源,原则上在辖区内统一建设一个镇区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以政务服务类事项为主体,条件成熟的可结合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增加政务审批类事项,集中受理镇区级权限的审批事项、代市级初审的审批事项、转报市级的审批事项,向企业和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查询。

社区(村):鼓励社区(村)在辖区内统一建设一个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增设服务设施,方便居民上网查询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信息公开,以及个人事务的申报和办理情况。有条件的,可受理社区(村)内甚至本市其他社区(村)的个人事务申报代办工作。

(三)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精简审批事项与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积极稳妥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公益服务。选择条件成熟的部门和领域,对所属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分解,按照规定程序确定和公布转移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目录,特别是通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以及行政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性审查、一般性资格资质审查和职称评审等,逐步依法转移或授权给成熟规范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和社区购买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的力度,确定和公布购买服务项目目录,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公正透明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八

(一)依法开展审批事项清理。

结合国家和省审批事项清理进程,重点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启动新一轮事项清理,尽量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而是由红头文件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管理措施,一律取消。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事后备案的,一律不作前置审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公布草案、公开听证等广泛听取意见。

(二)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继续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建立动态扩权长效机制,推动向镇区科学分类放权,增强基层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凡不涉及全市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不涉及国家和省明文规定不能下放至镇级的.,不涉及市级财政出资权限的,都要列出下放时间表。市属各部门要密切留意和衔接上级政府部门新一轮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或下放审批权限工作,及时梳理、调整和更新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完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的放权程序和操作规范,切实做到权责一致。保留部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事权的市属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水平。

(三)实行行政审批动态管理。

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数量,建立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社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通过质量认证和事后监管能够达到管理目标的事项,不再实行审批管理。清理、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要依法有据,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创新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方式,制定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目录、前置审批目录、事权下放目录、行政执法目录和政务公开目录,定期向社会公示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把好审批设定关和监督关,健全审批事项管理长效机制。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九

我校于秋季与全区中小学一样全面使用上海市二期课改教材。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两纲”教育精神和市区上级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有效推进我校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以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学校课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强调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设计上,侧重要学什么?怎样学?学的效果如何?是否严格发挥教学五环节的作用?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树立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致力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的回归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幸福指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强调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学校课程实施的总体目标。

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广泛开展以“享受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构建愉快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既面向全体,又分层实施,注重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以博爱的精神熏陶人,以博学的追求激励人,以博乐的心情谐和人,主张立德树人,乐学创新。

三、学校课程实施的具体行动。

1、围绕义务教育课程目标,以学生为本,以“享受教育”为主题,培育具有博爱之思想、博学之追求、博乐之心态,营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追求教育民主与公平,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保障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强调多元性、选择性的拓展探究课程实施,体现德、智、体、美、劳诸育的统整性与渗透性、以满足学生主动发展的多样与和谐的需求。

(二)制订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1、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的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2、立足于“自主、合作、体验、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的研究,逐步构建并完善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学校课程结构,为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较为理想的课程环境。

3、实行多元评价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重激励促进元素,丰富和完善“享受教育”主题。

(四)学校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

1、成立由校长负责之下的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规范和指导教师执行和开发学校课程的程序与管理,加大对教师课程开展能力的培养。

3、有计划、有重点研发拓展型课程、基础型体验性学习课程和拓展兴趣型团队合作学习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学习的平台。

4、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制度,强化课程管理,确保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高质量。

四、学校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1、组织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组织学校全体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用校本教研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以教学质量标准为基准,规范日常教学行为。

2、明确教研组、备课组、骨干教师、一般教师的教学任务。

3、发挥教师潜能,倡导校本化与个人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

4、加大贯彻教学管理制度的力度,重视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的建设。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正确、合理地使用设备和设备的“三级”保养及保养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设备操作,维修和管理人员。

2.1使用设备必须实行定人、定机、定操作规程,凭证操作设备。

2.2操作者必须经过一定的基础教育,熟记“三好四会”,严格执行维护及使用设备的“四项要求”和“五项纪律。

3.1日常保养:设备的日常保养由操作者负责,班前班后由操作工人认真检查。擦拭设备各处或注油保养,设备经常保持润滑、清洁。班中设备发生故障,要及时排除,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3.2一级保养:以操作工人为主,维护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局部解体和检查,清洗所规定的部位,疏通油路,更换油线油毡。调整设备各部位,配合间隙,紧固设备各个部位,设备运转六百小时,要进行一次一级保养。

3.3二级保养:以维修工人为主,操作工人参加,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检查修理,更换和修复磨损件,局部恢复精度,润滑系统清洗,换油,气电系统检查修理,设备运转叁千小时要进行一次二级保养。

4设备日常保养的具体要求。

4.1班前认真检查设备,按规定做好点检工作,按规定进行合理润滑和加油。

4.2班中遵守设备操作规程,正确使用设备。

4.3发现隐患及时排除,自己解决不了的应立即通知机电修理人员处理。

4.5做好交接班工作,将当天设备运转情况详细记录在交接班本上。

4.6坚持每天一小扫,周末大清扫,月底节前彻底扫,定期进行评比。周末一般设备清扫1小时左右,大型、关键设备2小时左右,月底一般清扫1-2小时,大型、关键设备2-4小时,节日保养按规定保养标准进行,并将定期评比情况作好记录。

共1页 第1页。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一

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课程管理制度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管理制度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声誉。因此,在我所在的学校,我积极参与了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逐渐总结了一些感性认识和体会,分享如下。

要优化课程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是必要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操作手册,例如教师教学计划、授课教案、课程表等,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定期开会,信息共享,生动展示教学和评选优质课等活动,让教师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去,形成共同的管理思路。

第三段:重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

建立好的课程管理制度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贯彻。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课程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我们开设了定期的教师培训班,注重教学方法和知识体系的更新,并且由专业人员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还会进行表彰以及激励。

第四段:个性化的定制需求。

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科目的学生群体,我们通过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优质的课程服务,让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优化的学习计划,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习和管理效果。

第五段:结尾。

总之,课程管理制度的优化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建立通畅的学校内部信息传递渠道、不断优化制度和教师的管理评估机制,我们将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教育挑战。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二

1、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途径和程序进行。

2、在开发前要进行前期调研工作,调查学校师生的课程开发趋向,调查主要采用问卷、采访等方式进行。

3、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拟订校本课程总体开发方案。

4、教师编写校本课程文本应该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定委员会提交新的校本课程门类申报方案,并制定校本课程纲要,再进行课程文本的编写。

5、校本课程各门类任课教师应该具备与该课程相关的专业素质,在自主推荐与学校统筹安排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力求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确保校本课程的质量与数量。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后作业的检查。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中要遵照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分年级段成立校本课程开发教研小组,确定组长,由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1、校本课程课堂评价参照《周集小学校本课课堂评价表》实施。

2、任校本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校本课的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校本课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校本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校本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校本课等进行综合评价,与月教学常规工作评比挂钩。

4、校本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学校对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每学期期末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优秀工作者评比”。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三

学校课程管理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选择课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长应明确在学校课程管理中的相应角色,履行所承担的课程职责,确保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合理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立足学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

(1)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文件,开齐开足课程,确保课程计划与课程标准的严肃性。

(2)在正确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逐步优化学校课程的结构,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稳步推进课程校本化的进程,以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3)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教与学的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争取更高更优的教学质量。

(4)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组织教师广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

(5)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

(6)确保学生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的范围与程度内参与课程决策与教学活动。

(7)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

(1)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学管理网络是国家与地方课程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完善学校、教科研室和教导处、教研组及年级组三级管理网络,实施对课程的管理。

(2)加强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管理,把管理的重心从教案管理转移到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制定发展性的学业评价及考试管理制度。

(4)作业管理要立足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避免重复劳动。各学段都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中、高年级每天书面1小时家庭作业。教科研室和教导处应根据教学质量管理的要求,规范教师作业检查的行为,并倡导多样化的.、富于实效的作业检查或批改方式。

(5)考核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学与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反对把获取分数作为教与学的目的。考核方式要多样化,可采用闭卷、开卷等书面方式,也可采取口试、操作、表演、展示等方式。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侧重能力与素质的立意,注重选择现实生活的材料,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6)提倡教师教学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科书,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积极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质疑、探究,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同时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

1、每学期第一周进行学校校本课教学例会,由担任校本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

2、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教学活动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课后作业的检查。

(1)活动设计中要确立活动目标,制定活动方式,突出学生活动。

(2)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发展动手动脑及合作能力。

3、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集中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2、教学中要积极动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

3、教师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

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照课程评价方案实施教学。

5、成立教研组,确定教研组长,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6、每学期定期开展校本教研组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经验。

7、如课堂教学需在校外进行,教师必须事先上报学校并负责学生活动中的安全。

1、课程课堂评价参照口京区实验小学课堂评价标准实施。

2、任课的教师要认真做好评价工作,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做出适当的并能体现课程特点的评价(学生评价表)结合学生自评、师评一同进行,并定期将评价情况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3、课程实施小组成员每月要对任教课的教师活动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月考评挂钩。

4、课程实施小组定期对评价方案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不断修定完善评价方案。

5、每学年对已有课程进行评估,尤其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成为正式教材。从学生、家长、社会、效益和学校规划及培养目标等多角度出发,对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和开展提出改进方案。

6、学校对教师的工作进行定期评价。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四

校本课程是我校根据抚松县教育局文件精神、结合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的课程。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学习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制度,是保证校本课程开发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1、建设学习型组织,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

(1)、组织参加校本培训,培养教师开发意识。

组织全组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政策、课程发展动态以及课程改革理论方面的讲座;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类书籍,并写出读后感;在校内、校际间的校本课程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培训形式,不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2)、大力开展教研活动,形成联合开发格局。

鉴于校本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组内开展主题式的教研活动,如观摩听课、课后集体评议、开展经验交流、进行案例学习研究等,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

(3)、积极从事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开发能力。

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有效途径。教研组内教师进行积极广泛地课题研究活动,并将研究的心得体会及时记录下来,边研究边总结边反思,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逐步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让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建设制度化的组织,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

根据开发项目的规模成立教研组一级的开发小组,选定项目负责人,将管理制度明细化,做到责权分工明确,从而督促教师各负其责。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校本课程质量的关键,而有效的执行力又是实现制度效能的关键。学校领导和全组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倾尽全力,切实将制度落到实处。我们坚信,凭借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凭借全组教师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兢业精神,凭借日趋完善的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必将迎来明媚的春天!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五

缙云县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审批服务提质提速提效,逐步形成了以县行政审批中心为龙头,部门分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村(企)级便民服务中心为基础,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三级联动”为民办事服务体系。

一是强化县级行政审批中心服务功能。2019年以来,我县进一步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制度,进驻了21个审批职能部门,进驻事项增加到305项,比2019年成立之初分别增加了11个,285项。我县致力“环境一流、服务一流、业绩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群众的日常需求服务事项即到即办,复杂事项承诺办理,事项进驻率和“一审一核”率分别达72.3%和43.5%。2019年,县行政审批中心办理各类审批服务事项10.61万件,每件承诺件平均办结时间2.2天。

二是提升行政审批分中心服务职能。为方便工业园区的企业办事,在县工业园区建立了分中心,进驻了5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的20个审批事项,主要办理各类审批及委托授权事项。为进一步加快壶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小城市综合试点建设,在该镇建立了县行政服务中心壶镇分中心,进驻了19个县级审批职能部门的143年审批事项,主要办理各类审批及委托授权事项,服务工作辐射到前路、东方、三溪等3个乡镇。2019年,两个中心共受理事项52792件,按时办结率达99.7%。

三是提高乡村(企)办事中心服务效能。全县16个乡镇(街道)便民(投资)服务中心全部开展本地项目审批代理服务,基本实现“企业办事不进城”。全县253个行政村配备了260名村级代办员在本村开展民政社保、卫生计生等57项常规事项服务,2019年,共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12.86万件,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在4家职工人数达到200人以上的企业开展了企业便民服务试点,为企业职工开设了电动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证、临时居住证等13个代办服务事项,逐步实现“职工办事不出企”。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国务院和广东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赋予中山创新审批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意见如下。

(一)迫切需求。

1999年以来,经过五轮清理,全市审批事项由原来1404项减少至349项,减幅达75%以上。同时,将审批方式创新与公共服务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有机结合,在理念上、制度上和方式上取得突破,成效显著。但当前的审批制度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多头审批和部分审批事项互为前置,一定程度制约了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便民服务配套不足和大量纸质文档在审批环节流转,一定程度制约了网上审批效能进一步发挥;审批目录管理不健全和部分非行政许可的存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审批事项进一步精简。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中心环节,是政府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创新、适宜居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推进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9-2020年)》,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按照“合法科学、规范效能、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要求,以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整合资源、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突破口,以法治政府特别是廉政建设为保障,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规范健全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咨询回复、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三)总体目标。

按照“属地一窗收发、信息共享互认、一网流转审批、部门高效协同、全程监督存档”运作模式,通过行政审批方式系统化创新,到2019年,全市行政审批实现审批服务体系化、办事窗口人性化、行政服务标准化、审批执法协同化、审批流转无纸化、事项管理法制化,建立效率最快、成本最低、服务最全的“六化三最”新模式。

(四)基本原则。

——便民高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科学精减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减审批环节,创新审批和服务方式。

——依法管理。坚持保留、设定、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加强动态跟踪管理,努力使行政审批事项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服务管理规范到位。

——简政放权。坚持清理、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事项,积极稳妥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释放发展空间,激发基层政府和社会组织活力。

——权责一致。坚持“谁审批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按照审批权限与责任相统一的要求,建立健全市与镇区、政府与中介相衔接的行政审批责任制。

——全面上网。凡具有行政审批业务的市属各部门、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都要依托统一的在线平台进行上网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业务和提供公共服务。

(一)拓建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

以行政服务在线为基础和核心,实施“一优三拓”升级工程,实现跨平台、多层级、宽领域的全方位发展,建成中山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一优”即应用新技术、新理念,以业务标准化和技术标准化为导向,重新优化建设组件可重用、可定制、可共享的行政审批系统。“三拓”即横向拓宽行政执法、行政处罚、信息公开等政务服务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内容,纵向按照对象的权限、职责和需求的不同,延伸为市属相关部门、镇区、社区(村)、行业协会、企业和个人五个应用层级,平向加强与市内其他现有政务信息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互联互通,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

(二)构建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按照网上办事大厅和实体服务窗口相结合的模式,依托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按照适当分工、各有侧重的原则,组建市、镇区、社区(村)三级有形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以公共服务在线为网络、政务服务窗口为受理前台、市和镇区各相关部门为审批后台,以行政审批为主体,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服务、咨询回复、效能监察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

市:整合市属各部门现有窗口资源,集中建设一个市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统一受理市级审批权限内的多部门协同审批事项,重点推进企业注册登记和重点建设项目并联审批,负责公共服务在线平台运维管理、镇区政务服务窗口业务指导和技术指导。

镇区:整合镇区内部资源,原则上在辖区内统一建设一个镇区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以政务服务类事项为主体,条件成熟的可结合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增加政务审批类事项,集中受理镇区级权限的审批事项、代市级初审的审批事项、转报市级的审批事项,向企业和居民提供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查询。

社区(村):鼓励社区(村)在辖区内统一建设一个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增设服务设施,方便居民上网查询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信息公开,以及个人事务的申报和办理情况。有条件的,可受理社区(村)内甚至本市其他社区(村)的个人事务申报代办工作。

(三)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精简审批事项与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积极稳妥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公益服务。选择条件成熟的部门和领域,对所属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梳理分解,按照规定程序确定和公布转移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目录,特别是通过行业自律能够解决的事项,以及行政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性审查、一般性资格资质审查和职称评审等,逐步依法转移或授权给成熟规范的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和社区购买行政审批配套服务的力度,确定和公布购买服务项目目录,加快建立统一规范、公正透明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

(一)推进行政服务标准化。

启动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工作,重点推进审批事项管理目录标准化、流程优化标准化、协同审批标准化、重大项目协同办公标准化、数据交换标准化、审批制度标准化、监督考核标准化等工作,创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全面实现基层行政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服务项目、服务规范、工作流程、办事制度、服务模式等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化专家服务机制,提高标准化应用水平。实施工商企业前置登记联合审批标准化、民办非企业网上联合年检、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许可标准化三个试点,总结经验后向全市推广。

(二)积极推进协同审批。

按照“能合不分,能并不串”原则,实行“属地受理,牵头负责,抄告相关,共享互认,协同审批,属地出证”的运作要求,积极推进跨部门协同审批。镇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要实行一表受理、一次告知、首问责任制,对事项申报所需材料实行一次性告知,对申报表格实行一表化填写,对申报材料实行一次性受理。一个事项原则上按照权限明确由市或镇区一个部门负责,同一事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必须明确牵头部门,逐步实行并联审批。对法律法规明确有前后置关系的,按关联性尽可能进行整合并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所有审批结果再按流程返回当地政务服务中心出证。

(三)推进无纸化网上审批。

用信息化手段方便服务群众,让数据多跑、群众少跑,让电子文档多跑、纸质文档少跑,推行低碳审批,将申报材料和批复文件以电子数据形式,借助网络传输完成。原则上,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经由属地政务服务中心申报,政务服务中心自行或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对受理文档实行数据化处理,再将电子文档按事项上网流转呈批;市、镇区相关部门根据电子文档进行网上远程审批,将审批结果以电子文档形式返回当地政务服务中心出证;属地政务服务中心按照“属地受理、属地归档”原则,出证后将原始申报材料和审批结果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同步归档,避免多部门重复收件、重复归档。

(四)建立数字证书认证系统。

通过电子认证实现电子政务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保证信息资源真实性与可靠性。以现有市行政审批ca认证服务系统为基础,建立覆盖公务员、企业、中介机构、个人等各类用户的ca认证体系,建立市一级数字证书认证平台,通过标准化认证接口,为全市各类信息化系统提供身份认证以及信息共享服务。逐步推行电子印章在网上审批过程的使用,加快推进政务“一卡通”配套制度建设,加强政务卡与市民卡、居住证、机构代码证等系统数据互认,加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

(一)依法开展审批事项清理。

结合国家和省审批事项清理进程,重点围绕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社会事业领域、非行政许可审批领域,启动新一轮事项清理,尽量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按法定程序设定而是由红头文件设定的登记、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管理措施,一律取消。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事后备案的,一律不作前置审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通过公布草案、公开听证等广泛听取意见。

(二)深化简政强镇事权改革。

继续推进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建立动态扩权长效机制,推动向镇区科学分类放权,增强基层政府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凡不涉及全市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的,不涉及国家和省明文规定不能下放至镇级的,不涉及市级财政出资权限的,都要列出下放时间表。市属各部门要密切留意和衔接上级政府部门新一轮对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或下放审批权限工作,及时梳理、调整和更新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完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的放权程序和操作规范,切实做到权责一致。保留部分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事权的市属相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水平。

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数量,建立行政审批动态评估、管理和调整制度,对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社会组织能够自律管理、通过质量认证和事后监管能够达到管理目标的事项,不再实行审批管理。清理、下放、调整行政审批事项要依法有据,严格遵循法定程序,进行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审查论证。创新行政审批事项清理方式,制定行政审批事项调整目录、前置审批目录、事权下放目录、行政执法目录和政务公开目录,定期向社会公示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听取群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把好审批设定关和监督关,健全审批事项管理长效机制。

(一)加强权力运行监督制约。

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行政运行机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健全行政审批责任制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重新核准、公告行政执法职权,接受社会监督。推行执法流程网上管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推进网络问政和网上建言献策活动,加强网络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

(二)加强行政服务全程监管。

促进电子监察与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有机结合,加强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行政服务的全过程实时监控。加快构建涵盖“四个市场、四项资金、四个公开、六个重点项目”等18个领域的电子纪检监察综合平台,拓宽监督范围,延伸监督深度,最大限度实现行政信息资源公开共享监督,形成多方位、全覆盖的新型监督体系。力抓部门作风建设,逐步对市属审批部门、镇区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绩效管理和评估考核,将其纳入市直单位和镇区考核评价体系,确保以优良作风促进改革深化。

(三)健全服务质量承诺机制。

市属各部门、各级政务服务窗口要对承担的包括行政审批在内的各类公共服务提出详细的服务规范和标准,征求公众意见,获得认可后向社会公开承诺。要把规范服务、便利服务、亲切服务作为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确定可操作和便于评估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把服务质量公开承诺制和亲切服务逐步推行到全市所有提供公共服务的领域。

(四)建立行政审批全过程电子档案。

对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行政审批全过程电子档案,强化原始申报资料及其电子化文档、各级部门流转和审批的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共享互认,完善电子文件形成与办理、归档与移交、保管与利用等方面管理,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提高行政审批档案共享和利用水平,方便市和镇区各级部门与申报人进行相关行政审批资料的利用和查询。对提供虚假申报材料和造假电子文档的申报人与办事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驳回所申报或注销所批复的审批事项。

(五)逐步建立在线诚信数据库。

依托公共服务在线平台,开发建设企业及企业法定代表人、公民个人信用数据库,扩大数据采集和覆盖范围,确保信息客观、真实、准确。以食品药品监管、城管执法为切入点,根据行业主管部门对管理相对人的审批、处罚等行政行为,逐步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和公民身份证号码为目录的信用记录,逐步将对口行业的企业和企业法定代表人及公民个人的基本信用信息、荣誉信息、失信信息进行归集,建立系统内的信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类,深化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应用,使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成为全市重要的信用信息联合征信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在线平台的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水平。

(一)加强统筹协调。

成立我市转变政府职能决策咨询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组建市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负责综合政务平台建设及指导市、镇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市属相关部门要建立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责任机制,负责推动本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各镇区要加强对本镇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综合政务服务改革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镇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

(二)突出改革重点。

各相关部门要对各项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进行细化和分解,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分步推进落实。健全政府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及时清理已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实施文件。加大非行政许可的清理力度,防止各级各部门随意以“红头文件”、规章等形式对公民、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出限制性规定。市属各部门要围绕转变职能和服务经济社会大局,制定专项审批改革实施方案,主动清理和调整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积极主动开展和配合好审批标准化及协同审批工作。继续推进简政强镇事权下放改革,合理扩大镇区级权限,加强对放权项目的后续监管,防止出现管理真空。

(三)确保各级投入。

统一全市镇区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工作标准、质量要求和设备匹配标准,各镇区据此自行落实和配置相应办公场所、人员和设施设备,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经费和设备购置运维经费纳入镇区财政预算。各镇区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辖区内的社区(村)级政务服务站(点)的建设标准,将其建设和运作经费纳入镇区财政预算。每年对镇区综合政务服务中心和社区(村)政务服务站(点)给予适当的奖励或补助,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将市级综合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和每年运维费用、公共服务在线平台每年运维费用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对创新行政审批方式的改革项目和公共服务改革的试点项目建设,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优先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支出按相关规定申报经费预算。

(四)加强培训考核。

市综合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会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市直有关业务部门,对市和镇区的部门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站点)从事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和稳定各流程岗位人员胜任能力。对全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综合考评,将市属各部门、镇区和各级政务服务窗口实施和执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情况、依法行政情况、行政审批超时问责情况、政务服务窗口运行情况、公共服务提供情况、群众反馈情况等纳入各部门、镇区履行职责和廉政建设责任制范围,落实奖惩措施。

(五)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政策,强化政策匹配性。加快建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专家咨询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评估制度、行政审批项目库依法管理和动态管理制度、协同审批制度、政务服务中心(站点)管理制度、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管理制度、在线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等,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六

(一)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行政建立三级安全管理网,工会设立三级劳动保护监督网,并认真开展活动。

(二)行政三级安全生产管理网,由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任主任,企业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领导机构,安全技术部、义务消防队、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队以及按国家、地方规定的标准配足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注册安全主任)作为机构。而车间主要负责人以及车间专(兼)职安全员及班组长,班组义务安全员,作为行政二、三级安全管理网络的组成部分。

(三)企业工会为一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机构,车间副主任工会小组长及车间义务监督员议价班组副组长及义务监督员分别组成二、三级劳动保护监督网络。

(四)行政三级安全管理网络体系以及工会三级劳动保护监督体系,各自每月要举行一次工作例会,安全技术部及工会分别主持例会,主要议题为工作总结,讨论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阶段性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安全生产目标计划完成情况及下月工作计划等。

(五)厂级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技术每月应对车间、班组下达安全生产目标计划及开展安全生产活动的.任务,并逐月检查、跟进与总结。

(六)安全生产直接责任人每季要填报安全生产季报书;各只能部门负责人每月要填报安全生产月报书,由安全技术部汇总,审查、并处理报告书反映的重大问题。季报书、月报书要求填写规范。

(七)车间、班组对安全技术部下达的月度安全生产活动计划和任务,要按时按质完成,未能完成的应在月度报告书加以说明。

(八)安全技术部应对三级管理个监督活动所形成的全部资料,汇总整理成册,并且存档。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课程管理制度对于我们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变化,不断优化、完善课程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去优化我们的课程管理制度呢?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思考,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第二段:明确管理目标。

课程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课程管理的目标是帮助教学机构、班级或个人有效地计划、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并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需要明确这些目标,才能更好地制定管理策略。

第三段: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课程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在于能否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评价机制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定期的课程评价、班级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学督导等措施,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调整,形成良性的管理循环。

第四段:加强信息共享和激励机制。

信息共享和激励机制对于课程管理制度来说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教师日常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同时,更好地收集、整理和运用各类信息和素材,加强信息共享,使得教学内容、目标、方式等方面能够达到更好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段:保持不断的优化和更新。

教学本身是一项动态不断变化的工作,因此课程管理制度也应该保持不断的优化和更新。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总结来发现新的问题和瓶颈,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案。同时,也要关注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加强实践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结束语:

优化课程管理制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只有在加强科学评价、加强信息共享和激励机制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理念,才能够实现课程管理制度的优化,并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专业18篇)篇十八

一、要求全体职工树立安全第一、文明生产的思想观念。高高兴兴上班,安安全全回家。

二、要求全体职工在公司工作、生活期间不得以任何理由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违者对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公司不承担一切责任。

三、要求全体职工上班期间必须做到工装紧凑、佩戴安全帽、排除工作中的`一切安全隐患。

四、每天下班后车间窗户关闭工作由车间卫生责任区划分的各设备操作员负责,检查到一次不关窗户者罚款20元;车间大门下班后由车间办公室负责落实关闭。

五、所有旋转设备操作者在设备旋转工作期间严禁带手套,违者发现一次罚款50元。

六、所有设备操作者用行车夹装和拆卸工件时,一定要谨慎操作,防止损坏设备和夹具,如有操作不慎造成设备或夹具损坏的,根据损坏程度罚款100~200元。

七、行车起吊大型工件或起吊加工后的工件形成90度起吊角时,其90度直角处一定要垫上90度铁板,防止切断钢丝绳造成事故。

八、行车沿安全通道运行时,严禁从人头上越过,人员严禁进入起吊物下方。

九、行车检修等高空作业时必须使用安全带,严禁将物件从高空扔下,地面工作人员要保持警惕尽量远离检修现场。

十、要求所有行车操作者在起吊工作完毕后,一定要把吊钩上升至离地面两米以上,不得悬挂工件,放开操作手柄时其摆幅不得超过1米。

十一、两人以上使用行车起吊工件时,一定要紧密配合,先打招呼后动作,谨防挤压住手脚。

十二、在起吊超大吨位的工件或产品设备时,一定要有两人以上观察钢丝绳和行车大梁的稳定性,严防发生重大事故。

十三、从事焊割作业的所有人员,停止阶段性工作和下班后,应及时关闭电源和气阀,并把焊具或割具收盘完整放在焊机或割具小车上,违者发现一次罚款50元。

十四、电工检修行车及大型设备时,一定要有人配合,确保不发生任何事故。

相关范文推荐

    青春期教育活动方案(精选17篇)

    活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及时调整和改进,以适应不同情况的变化。我们整理了一些经典的活动方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为您的工作提供一些灵感。

    青铜葵花一本好书(热门16篇)

    优秀作文应该有独特的角度和深入的思考,通过文字表达出个人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青铜葵花》这本书讲

    第三集心得体会范文(20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样文,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近年来,中国加强了反腐败工作,掀起了一场空前的反

    美容师面试自我介绍(实用22篇)

    在学校或工作中,我们通常需要进行团队合作,自我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阅读他人的自我介绍范文可以激发我们对表达和沟通的灵感和创造力。您好!我叫xxx

    决胜高考冲刺演讲稿范文(16篇)

    演讲稿范文的撰写应该遵循一个清晰的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部分和结尾。这是一份精选的演讲文章合集,里面包含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演讲范文。同学们:。时光流逝很快,

    语文节教师发言稿教师节语文老师发言稿(实用24篇)

    在各种场合,例如会议、比赛、庆典等活动中,发言稿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下面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发言稿,它们不仅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而且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

    企业管理员工辞职报告范文(16篇)

    辞职报告是一种传达个人职业决策的重要工具,它需要考虑离职过程中的合法性和合规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辞职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准备撰写辞职报告的人士提供

    有文化的婚礼致辞(精选19篇)

    致辞的效果与内容相关,因此在起草之前,需要先确定致辞的目的和主题。作为一个演讲者,怎样能够在致辞中达到更好的效果呢?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

    富春江景色(优质16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并寄托作者情感的文学作品,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作品和范文来提高。太阳,升起来了。

    初中生物生物的特征说课稿(实用16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组织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提高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些针对特定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教案模板,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隶属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