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7 作者:XY字客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的重要手段。以下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一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课件。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二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堂课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第一次的试教中,由于选择的一组题目较为容易,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需要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就能很容易口算出答案,使这一规律不能很好的应用,也没有应用的价值,规律的方便性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在第二次试教时,我将这类型的题目加大了难度,使学生不能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出答案,只能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但事与愿违,由于题目的难度偏大,一部分学生索性就用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了。因此,在对题目的把握上还需下番心思。个别学生能用这个规律来算,却说不清个中的缘由,说明对这个规律还没有真正理解,掌握好,还不能信手拈来。个别同学竖的能看出来,写成横的就不太认识了。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时,我让学生根据预先设置好的题目来探究规律,这样显得有些程序化。如果能让学生现场根据自己想的,一个因数乘任何数(扩大任意倍数),看看积会怎么变化,这样会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对于这类学生刚刚刚尝试探索规律的问题,应广泛地进行小组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老师只是适时补充或纠正,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三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师:比较18×15=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四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究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初步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获得成功的乐趣。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

生: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提问: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预设。

生1:其中一个因数相同,都是6。

生2:另一个因数分别是2、20、200,2扩大到原来的10倍变成20;2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变成200。

生3:积也扩大了。

2.揭示课题。

师:三个算式之间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出示例题时,不要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要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活动1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组算式:

6×2=12。

6×20=120。

6×200=1200。

2.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3.组内交流所观察到的变化。

4.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第1小题和第2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20,12×10=12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2:第2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0×10=200,120×1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

生3:第1小题和第3小题相比较,因数6不变,2×100=200,12×100=1200,第二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5.师生共同总结规律。

小结: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活动2探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小,积的变化规律。

1.完成“课堂活动卡”。(见本书160页)。

2.总结规律: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这组算式都是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即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除以几。

活动3举例验证,理解规律。

1.刚刚我们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吗?以17×12=204为例,保持因数17不变,把因数12分别乘10、乘100,看积是不是也乘10、乘100;以26×48=1248为例,保持因数26不变,把因数48连续除以2,看一看积是否也连续除以2。

2.学生通过计算验证。

3.学生自由举例验证。

4.小结:当我们从一些实例中初步发现一个规律时,一定要举例验证,当这个规律在各种情况下都成立时,我们所发现的规律就是具有普遍性的数学规律,我们就能应用这样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操作指导。

在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算式、发现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

板块三应用规律,及时巩固。

1.巩固基础。

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24×50=32×50=64×50=。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积的变化过程)。

2.练习提升。

下面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读题理解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针对重点予以强调)。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1、2题。

板书设计。

例3(1)6×2=12。

6×20=120。

6×200=1200。

(2)20×4=80。

10×4=40。

5×4=2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五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六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猜测、实践、验证等活动使学生逐步体验、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测、实验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2.教学难点:认识并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能初步运用规律。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学具片、圆形学具片。

四、教学过程。

(一)开展游戏、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做过心灵感应的游戏吗?

来!伸出双臂,掌心和老师相对!

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感受对方的心理……看谁都明白老师接着要说什么!

×××很可_____________(爱!)。

×××扎了两个______________(小辫儿!)。

×××脖子上戴着一条鲜艳的_______________(红领巾!)。

(二)开放游戏、探索规律。

(1)游戏的设置。

接下来,我们来互相感应对方的`心理!

各小组的同学合作与老师一起摆一摆,看看老师与哪些组的同学心有灵犀,摆出的方片数是相同的。

(2)游戏开始,尝试猜测。

师生先各摆出一个。

师:现在老师和大家都需要仔细思考思考,预测出对方接着最有可能摆出几个方片,小组内可以经过讨论再摆出来!各小组预测后摆的情况:

让学生把三种不同的预测展示于黑板。以后探索中,学生摆出的各种情况均展示于黑板。

学生阐述的理由。

第一次摆1个,1后面是2,第二次摆2个。

第一次摆1个,是单数,接着该摆3个,它们都是单数!

第一次摆1个,第二次摆10个,第三次摆100个,这些都是计数单位10。

(3)体验成功,继续游戏。

老师真没想到你们的思维竟然会这么开阔!这些想法太好了,都很有道理!老师只感悟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

同学想到了三种摆方片的情况,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情况继续游戏,好吗?

(4)继续游戏,不断探索。

小组内再次讨论,师生共同预测对方接着摆方片的数目学生预测的情况及原因:

师:这次老师又是仅仅预测到了同学们摆方片的一种情况,这两种摆法都很有道理,咱们先选其中的一种((2)种)来继续我们的游戏!

学生经过讨论进行下一次推测。

学生预测的情况:

师:很遗憾,这次老师又仅仅感悟出了你们摆出的一种情况,不过现在咱们再选择其中的一种继续游戏,老师就可以感悟出所有同学摆的情况!(选择第二种)试试看吧!

(5)游戏高潮,揭示规律。

学生经过讨论,预测出摆出方片的情况如下:(老师与学生同时出示)。

知道老师是怎样推测出来你们接着摆方片的情况的吗?

让学生充分、自由、尽情地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按这样的规律下一次该摆几个?

完成例题的内容。

(6)小结、揭题,多元化探索。

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这节课我们探索的就是事物中存在的一引起简单的数量规律,板书:“找规律”

在我们做游戏的过程中,有很多小组摆方片的思路更独特、更精彩,比如:

……等等,只可惜没有摆完,如果按这些思路继续摆下去,将会有什么规律?以小组为单位,摆一摆,试一试!

小组活动,拼摆、猜测、实践,完善各小组原来想表达的规律,完善黑板的各种数量规律。

汇报交流。

(三)丰富游戏、巩固提高。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2)“做一做”的题目。

(四)总结规律和方法。

你们真会思考,发现从2到4数量坏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2个,从4至8又增多了,就标出增多了4个……这样一来,他就逐渐发现了数量增加的规律,这真是个好办法!

(1)练习二十三第2、3、4、6题。

课件依次出示第4、6、3、2题,由学生独立思考后完成。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聪聪非常感谢大家,想请大家参加她的有氧运动,放松一下!你愿意参加吗?

蓝色弧线动态出示,如下:

接着该跳几下了?为什么?

请你按规律完成运动示意图!(完成第5题)。

(3)趣味活动。

小精灵明明也来参与我们的游戏,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拼摆,课件动态演示:

明明想让大家也来摆一摆,和他共同探索其中有趣的规律!

学生活动,交流其中的规律。

看来实际生活中,有些事物不仅数量上存在规律,形状上也有一定的规律,自己摆一摆、试一试,看能否设计出一些有规律的排列考考小伙伴儿!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这些小小的游戏,老师看到的是同学们丰富的想象,敏锐的推理和开阔的思维。自然生活中,有很多奥秘都值得我们去探索,教师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不断地去发现它们、创造它们、丰富它们!

(六)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七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图形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举行联欢会”—“布置教室”—“观察教室的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增强相互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找规律的方法时,强调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身边的事物只要出现了三次或三次以上,就是有规律的。其实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有规律的每组图形之间画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从而使学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调整课堂教学,而不是让学生按照事先预想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教学时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八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18×5=54×5=。

师:比较18×15=270和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九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变化规律,并创造出有规律的图案。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数学的情感。

1、探索一些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规律。

2、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具准备:水果图片,课件,正方形、圆、三角形每组一份。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小朋友,今天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图案,想不想看看?

小鸡小熊小鸡小熊。

师:猜一猜,下一个会是什么?

学生猜,出示“小鸡”。

师:小朋友真聪明,别急,还有好吃的呢!

再次出示:苹果西瓜苹果西瓜。

师:你猜下一个是什么水果呢?

学生猜,出示桔子,下一个呢?出示草莓。

师:咦,老师刚刚夸你们聪明,怎么现在猜不准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排是按小鸡、小熊有顺序的排列,第二排是没有规律的。

师:噢,原来是这样,用你们的话说,第一排是按照一定顺序摆的,有规律,而第二排是胡乱摆的,没有规律,所以猜不对。小朋友观察真仔细,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像第一排这样有规律的知识。(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进一步认识规律。

师:“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一年级小朋友正在准备联欢会呢!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这个舞台布置得这么美!你最喜欢什么?

生:灯笼!

师:老师也挺喜欢的,你能告诉大家灯笼有哪些颜色吗?

生:有红色,还有黄色。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它们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1:是按一红一黄又一红一黄……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说的真不错!你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左边。

生2:我看出灯笼是按—黄—红……的顺序排下去的。

师:看得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是从哪边看起的?

生:右边。

充分肯定、赞同小朋友的说法并告诉他们漂亮的灯笼按一红一黄顺序或一黄一红的顺序排下去,这都是它们的“规律”。

出示灯笼排列:

“猜一猜”下一个应挂一个什么颜色的灯笼?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2)提议小朋友继续找一找舞台上还有什么是有规律的?

生:鲜花。

教师让学生先和同座位小朋友说说鲜花的排列规律,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出示花排列:

“猜一猜”下一朵花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3)引导学生接着说说自己还喜欢哪种装饰物。

生:彩旗。

师:确实很漂亮!小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在屏幕上边指边说吗?

生1边指边说:小彩旗是按一面红一面黄又一面红一面黄、一面红一面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彩旗按一面黄一面红又一面黄一面红的规律排列的。

出示彩旗排列:

“猜一猜”下一面应是什么颜色的?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师:太奇怪了,这么多难题都难不住你们,为什么猜得又对又快呢?

生:因为他们的排列有规律。

(4)表扬小朋友并鼓励他们继续观察画面,说说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1:小朋友的队伍排列得有规律!是按一男一女又一男一女的规律围成圈的!

师:真棒!你来指指是从哪个小朋友看起的。

生2:小朋友是按一女一男又一女一男的规律围成圈的!

出示小朋友排列:

提问:下一个小朋友应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

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四、观察较复杂的规律。

用电脑课件引出学生的好朋友“聪聪”。让他们观看“聪聪”排列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的动画场景。

师:瞧,我们的好朋友聪聪在装饰自己的房间呢。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演示气球排列图,生说出其中的规律,并帮忙“挂”气球。

2、演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排列。

师:谁能帮着挂上去?能说出理由吗?

生1:是按,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然后又一个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说得真好!还有没有小朋友和他说得不一样?

生2:明明是按一个红色图形,一个绿色图形,一个紫色图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师:真棒!谁还能说得更完整,更具体一些?

生3:明明是按一个红色的圆,一个绿色的三角形,一个紫色的正方形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3、出示三角形排列,要求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应该挂什么图形,派代表汇报。

五、探索实践。

师:聪明的小精灵摆出几种不同的规律,那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和她比一比!(想怎么摆就怎么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小组展示。

六、联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五角星、方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纸片等。

师:今天羊村要羊羊运动会,喜羊羊邀请我们去参观,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出发!我们现在来到羊村大门口,羊村的大门可不是一般的大门,它上面设计有密码,现在喜羊羊已经把前三组密码输入进去,再输入第四组密码大门才可以打开,小朋友们你们有信心打开它吗?(出示羊村门口图片)。

生:有。

师:现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前三组密码,它的排列有没有规律,然后才出第四组密码。

生:前三组分别是123,234,345,所以最后一组是456。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猜出了密码,现在大门已经打开了,让我们快点进去看一看吧!

喜羊羊:欢迎你们来到羊村,我带你们参观一下吧。

生:旗子是一条黄色一条蓝色一条黄色一条蓝色排列的。

生:气球是一个粉色一个绿色一个粉色一个绿色排列的。

生:灯笼一个红色一个紫色一个红色一个紫色排列的。

今天啊,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找规律!(板书)。

参观完沸羊羊家我们来到美羊羊家。美羊羊也把自己家装扮一新,大家说美羊羊家漂亮吗?(出示美羊羊家图片)。

生:漂亮。

可朵拉却说:美羊羊你是怎么设计的,一点规律也没有。

美羊羊说:我设计的有规律呀!

朵拉说:我怎么看不出来呢?

师:小朋友们,你们愿不愿意帮着朵拉找一找规律呢?

1、出示课件墙面。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很棒。那你发现这些图形的排列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下面请大家4人一组的进行讨论,听清老师的要求:

(1)讨论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说,如斜着看、横着看、竖着看。

(2)呆会儿汇报的时候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开始吧!

学生汇报:

生1:我发现每一斜行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生2:横着看,第一行的第一个圆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的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二行,第二行的.第一个正方形,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都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三行;第三行的第一个三角,移到最后一个其他图形向前平移一格,就变成了第四行。

生3:竖着看……。

(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并用课件演示)。

小结:你们发现的规律都对,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我们就叫做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2、出示地面课件。

地面的颜色排列有什么规律呢?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教学,把图形横着看、竖着看、倒过来看、再横过来看,引导学生观察规律有没有发生变化,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1、懒洋洋家图片。

师:首先大家观察这些受过的拍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然后用自己手上的水果卡片在桌子上摆一摆。

指名反馈:点一名学生到上面来摆。

大家摆的和这位同学摆的一样不一样?

生:一样。

2、吃完水果我们又来到喜羊羊家。(出示喜羊羊家图片)。

喜羊羊家举办了一个小小智力赛,我们也来参加一下吧。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

(2)123423413412()。

3、游玩一天大家也都累了,现在我们一起做个小游戏吧。

请四名同学按:男女男女排列。

师:他们的排列有规律吗?

生:有,是按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的规律排的。

师:我现在想让第二个同学排第一,用今天学的规律该怎样排?我想让的三个同学排第一,该怎样排?你们四个自己排一排吧。

(设计意图:从看一看到摆一摆,再到画一画智力赛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也是知识点逐步确立、巩固的过程。通过摆一摆,逐步理解掌握规律的过程。)。

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了,小朋友们你们玩得高兴吗?你们收获了些什么?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他,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印象,符合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评价方面,有学生自评、互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体会生活离不开数学,学数学是有用的,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一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索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2、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建立知识结构,学会归纳、总结、比较、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5、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的逻辑美。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4,59页练习九的内容。本课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上几(或除以几)积也乘上几(或除以几)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到计算中。

直观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谁来说一说算式中的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为了方便把上面的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

分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汇报讨论结果。各小组选代表来说一说。

(在汇报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

最后得出结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具体应该怎样比?你的发现是什么?

学生自由来说,然后把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谁能把刚才大家的研究总结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作最后的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三、质疑、巩固新知。

刚才我们找到的变化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个特点哪?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办哪?(我们可以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这个特点。)。

同桌相互出题,共同验证。(数大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

汇报验证结果。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出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们说的太棒了!祝贺大家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五、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多媒体课件出示)。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8×150=。

4×50=。

2、根据12345679×9=111111111,直接。

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2345679×18=。

12345679×27=。

81×12345679=。

12345679×()=444444444。

12345679×()=666666666。

3、59页2题。

4、59页5题。

乘几乘几。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

除以几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二

1、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爱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涂色纸片、水彩笔。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音乐导入,开展课前热身运动。

2、引导学生说出在活动中你的发现,并提示课题。(板书:找规律)。

(二)、教学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各种规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规律的理解。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刚才找到的彩花、彩旗、彩灯笼,还有围成圈跳舞的同学们,都是按顺序依次重复出现的,像这样按顺序地重复排列就是有规律的排列。(板书:找、按顺序、重复出现)。

(3)、按发现的规律在图上圈一圈。

小结:像这样按照顺序一组一组地出现的排列就是有规律地排列。准确地发现规律中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一组)是找规律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和把握规律。

2、巩固练习。

(1)、涂一涂、画一画。

出示知识运用第1题。

(2)、摆一摆。

出示课件上的练习2。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让学生上黑板摆出来。

(3)、呈现第85页“做一做”,请你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手涂一涂。

完成后组织全班交流,相互判断并欣赏大家创造的规律。

3、联系生活实际找规律、欣赏规律带给我们的美。

三、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找规律,我们知道了不仅图形有规律,颜色有规律,声音也可以创造规律。希望同学们课下找一找你身边有规律的事物。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三

生:(激动地齐答)漂亮。

师:好的,小组同学都认真观察手中的图片,独立思考,尽可能多地找出这幅图的特点。

(生独立观察、思考)(用时3分)

师:好了吗?

生:(跃跃欲试地)好了。

师:不急!老师想请同学们再次认真探究,为你们小组提供“与众不同”的意见,最好是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想法。

(生为完成小组任务,又积极地投入了新一轮的探究)(用时2分)

老师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他们需要互相合作来完成小组任务,通过给学生们制定共同的目标,让某个学生探究的同时也确保其他组员都在探究。同时通过说明职责任务,鼓励参与者、探究者,形成了学生积极的相互依靠。

片段2

师:(在片段1的新一轮探究后)好了,现在老师想请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一个一个轮流说,后面的同学不要再重复前面说过的话,待会儿看看哪个小组的任务完成得最出色。

(以下为某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4分)

生1:我看到同学们是围成一圈的,而且有男有女,气球的颜色也很多。

生2:我发现有的同学是扎辫子的,有的没有……

生3:哎呀!那是一个男的,一个女的,它是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排的。图上的彩旗是一面黄一面红,再一面黄一面红这样排列的。

生4:我来说,纸花是一绿一红,再一绿一红排列的。

在这一片段中,由于老师分配给每个小组能促膝讨论的某一方面任务,我们能很明显地感受到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所考虑的结果面对面地解释、讲述给同伴们听。虽然并不是每位同学的意见都是有效的或教师所期望的,但通过各人的发言、表述、争论、反驳,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小组内形成了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互相激励的数学活动氛围,促进了同伴间的彼此交流。

片段3

师:(接片段2)现在请小组整理结果,准备向全班同学报告。要求是这样的(小黑板出示以下文字):

1.确定一位同学记录小组的成果(不会的字可用拼音),并代表你们组向全班报告。

2.你们小组认为哪些结论是有价值的(无价值的不用汇报)?

(以下为片段2同一小组的交流摘记)(学生交流2分)

生1:××(同学),你来汇报,好不好?

生2:对呀!对呀!你表达得最好,应该你来汇报。

生3:那我先说,我觉得“一男一女再一男一女”的规律可以说,上面挂有许多彩旗就不要说了,因为大家都看得到。

生4:我觉得两边灯笼的数量不一样,这(方面)肯定其他小组没有发现。

生5:还有,灯笼是按照一个紫色一个蓝色再一个紫色一个蓝色这样的规律排列的。

生1:灯笼数量不一样到底有价值吗?……

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生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一)让问题的提出更加合理

《找规律》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所以问题的提出应构建于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发展。根据研究教师“提问技巧水平检核”的统计,这节课老师共提出37个问题,其中记忆性问题21个,占57%;推理性问题12个,占32%;常规管理性问题1个,占3%;创造性问题3个,占8%,无批判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老师能注重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对于一节探究、合作学习的课,记忆性问题占了问题总数的57%,说明老师仍偏重于“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活动方式,偏重于一问一答的信息反馈,问题的提出不够合理。

(二)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发展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四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六一儿童节情境导入,不但创设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能让他们很快的融入其中,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由以往的教师让我学习转变为我自己想要学习。接着出示教材的主题图——同学们在迎接节日的到来,这与课前创设的情境相吻合,然后学生观察出教室里的彩旗、彩花、灯笼、小朋友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找规律。

2、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分三个层次,由浅到深,先出示“彩旗”引导学生找规律;再把“灯笼图”和“小朋友图”同时出现,由学生找出规律;最后出示三种颜色小花的排列图。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把这些规律知识由易到难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数学问题、思考问题、讨论交流、找出规律。

3、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通过按规律涂色练习,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规律的体验和感知,为学生下一步创造规律及发散思维做更好的铺垫。

2摆一摆。.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议一议,由一般的模仿过程到自主创新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度活跃,从而加深了对“规律”这一知识的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规律,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找出事物变化规律,激发学生感受数学、发现美的情感。

2、培养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通过观察,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学会图形排列规律的寻找方法。

课件、涂色卡,学具。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什么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

观察主题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课件出示彩旗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彩旗的规律,猜一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猜的?

2、课件出示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师:灯笼、小朋友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呢?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交流。

3、课件出示彩花排列图(将原课本中的“绿、红”排列改为“绿、红,黄”三种颜色的排列)。

师: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师:猜一猜,下一组花是什么颜色的?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

学生根据规律涂颜色。

2、摆一摆,创造规律。

师:这些规律都会找了,那你能不能创造出新的规律呢?试试看,拿出学具摆一摆。

生动手摆学具。

学生展示作品,欣赏数学美。

1.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2.欣赏规律美。

五.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五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两组算式调整为一组乘法算式,但是,这一组算式是以能够体现我们课本所要传达的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教室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啊?

生:鼓掌。

师:我们一分钟最多能鼓掌多少次呢?

通过学生猜测和实际尝试,得出学生一分钟鼓掌的次数,接着设问:2分钟、4分钟、8分钟、10分钟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设计理念』这样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设疑自探: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利用导学提纲自学课本51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乘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题与第?题比较,第?题与第?题比较,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一个因数除了几?积怎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3观察下面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

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

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

3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2×50=?的得数,进一步归纳总结发现的规律,然后分小组讨论,自己当小老师出题验证发现的规律,最后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四、运用拓展。

1、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2×8=9640×21=840。

12×16=19240×7=210。

12×32=38420×21=420。

12×64=768。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24÷8=3560×3=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五、质疑再探:

探究:

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一组:第二组:

6×2=1220×4=80。

6×20=12010×4=40。

6×200=12005×4=20。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通过对算式的观察,让学生讨论自己的发现,然后引出新知,再让学生根据自探提示自主的去探索规律、验证规律,并使用规律.,本课主要是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这节课上下来还是存在许多问题:

1、由于本课例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通过口算就能直接算出答案,无需通过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这就给部分思维发散性较差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假象,以至无法真正懂得该规律的应用。这在后面拓展应用知识时表现的尤为明显,部分学生还是用以前的老方法进行计算,而不是找到规律直接写得数。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思维慢一些的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他们能更积极更有目标的去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2、要用好评价语言,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节课的主要特点是让学生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思考、探索、讨论、发言,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敢举手大胆的交流。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害怕自己说错了,让别的同学取笑。针对学生不敢发言,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多给学生鼓励,多给学生信心,以使学生畅所欲言。

3、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本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就有些困难。因此,在选择练习时应关注练习的广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4、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是新课标教材编排的意图,面对新的数学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在主动观察、猜测、讨论、交流和验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通过看、想、说、动手做、练的过程,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并能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努力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初步感知规律后,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具有这样相同的特点呢,再自己想办法加以验证。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三、教学准备:

幻灯片,作业卡、各种图案的贴纸、正方形纸。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一年有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好,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四季的美景。

2、播放课件(四季美景)。

3、游戏(发放牌子)。

师:你最喜欢什么季节?(请你来代表......还有谁喜欢不同的季节。谁想代表......)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举牌的同学上前来以最快的速度依次排出四季的顺序。(问:他们排对了吗?)。

师:(老师一边说一边做动作,节奏很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夏天过去了......冬天过去了,春天又来了,对,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4、提示课题。

师:像这样依次循环出现的现象,叫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规律。(板书课题:找规律)。

1、课件出示第一幅图(墙面装饰图),让学生观察。

师问:老师带来了朋友家的墙面装饰图,上面都有些什么图形?

生: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

师:是的,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这些图形是怎么排列的,有什么规律?你们有信心去找吗?(有)请听要求:

(1)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2)说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把发现的规律说清楚;

(3)比一比,看哪一组能找出不同的.规律。开始!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

(1):斜排(师:是的,当我们斜着看时,每一排的图形都是相同的,下面哪些同学也找出了这个规律,请用手示意。)(播放斜排演示课件)。

(2)横排:(师播放课件,老师重点讲解、规范说法:我们先看第一行,以第一行为基础,圆片移到这一行的最后,其它三个图形都依次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变成了第二行。按照这样的规律,第三行、第四行的规律也让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演示。第五行的排列让学生猜一猜。)。

(3)竖排:(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

(4)以最后一个图形向前移动的规律(播放课件、大家欣赏)。

4、总结规律:

孩子们,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规律不断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排列规我们就叫它循环排列规律。(板书:循环排列规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进行智力大闯关吧!你们敢挑战吗?(敢)好,进入第一关。

1、第一关:考考你(规律训练)。

过渡:动物园来了一队动物朋友,他们正在进行队形训练呢,同学们请仔细看,

(1)师问:第二队是怎么变化出来的?(学生回答)师规范语言),按照这样的规律,你能排出第三队的队形吗?(第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后移动规律)。

(2)还是这一队动物,(请仔细看)又是怎样变化成第二队的呢......(最后一个动物向队列的最前面移动规律)你们的观察能力真强。好,顺利进入第二关。

2、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展示作业。

师:请拿出答题卡,开始解答。

过渡:向下一关进军吧!你想猜几号旗?好,进入我们的终极关——第四关。

4、设计手帕。

过渡:现在就用我们灵巧的双手来创造规律!在这块手帕上,设计出漂亮的花边或图案!

请仔细看要求:

(1)小组先商量怎样设计才有规律;

(2)比一比,哪一组完成得又快又漂亮。听明白了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丰富的材料,请组长打开学具袋,和小组的成员一起完成。开始!

(3)作品展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过渡: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规律呢,让我们来欣赏一下。

1、欣赏规律美(课件播放)。

2、总结。

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饰着我们的生活,希望你们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它,运用它,把我们的环境打扮的更美丽吧!

板书。

找规律。

循环排列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七

1、《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同时,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它能让幼儿更加投入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游戏中学习,让孩子爱上数学。

2、在《指南》中又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包括:节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猜猜看等游戏,改变以往幼儿单一的学习模式的方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模式学习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幼儿爱上数学,运用于生活。

1、识别相对复杂的排列模式。aabaabaab、aabbaabbaabb。

2、对相对复杂的模式进行复制、扩展与创造。

1、对复杂模式的扩展与创造。

2、理解模式的多样性。

1、16个塑料杯子、8张桌子、音乐《小宝贝》歌曲。

2、美术区:排笔、水彩笔、剪刀、双面胶、透明胶。

益智区:飞行棋、麻将、乐高、多米诺、套索、小鱼材料。生活区:勺子、筷子、碗、杯子

衣架、吸管、高跟鞋和平底鞋。

游戏区:实木圆柱、插塑玩具(塑料人和雪花片)

一、在传杯子的音乐游戏中感受aaabbcaabbcaabbc的模式

(一)杯子游戏(准备音乐:小宝贝)

1.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玩杯子游戏,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儿:回应

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提炼传杯子音乐游戏中的规律。教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幼儿:回应(拍手,拍桌,传杯子)

教师小结:“我们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进行的。”

教师:“那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再玩一次游戏。(准备好了吗)

3.播放音乐,幼儿与教师共同感知音乐游戏中的规律。

备注:歌词内容“期待着你的回来,我的小宝贝。”幼儿就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

二、根据动作玩模式

(一)引入新游戏,激发兴趣

1、教师示范动作,请幼儿在动作中寻找规律并请幼儿按规律继续做动作。

(1)教师第一次提问:“看一看何老师动作里的规律是什么?”教师示范动作:(2次拍手1次拍腿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幼儿:“说出规律”(幼儿能说出教师做出来的规律2次拍手1次拍腿)教师:“请你们按照相同的规律做下去。”

幼儿按照刚刚教师的动作规律继续做下去(至少连续3次)

(2)教师再做一次动作,幼儿再玩一次在动作中找规律做动作的游戏。

(右脚尖点地一次,左脚尖点地一次,翘脚一次为一组。至少连续做3组)

(二)个别幼儿做其他幼儿来学,引导幼儿关注动作中的模式1.教师:“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上来做动作,想一想,你做的是什么动作,你的规律又是什么?”

幼儿:回应,(幼儿做动作)2、教师:“小朋友们看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的规律是什么?”幼儿1:拍手、跳、蹲。

备注:(当幼儿回答为一组核心单元规律的时候,教师提醒幼儿模式是3组或

当小朋友明确了模式是3组核心单元或3组以上核心单元,再次总结这位小朋友的模式动作告知其他小朋友。教师总结说:“哦,原来他的规律是,拍手,跳,蹲,拍手,跳,蹲,拍手,跳,蹲的规律来进行的,那我们现在按照他的这个规律继续做下去吧。

(三)幼儿在圆圈舞的动作中感受身体模式(abcabcabc)

1、教师:“刚刚的游戏小朋友们玩得特别好,现在老师还有一个动作你们看一看它又有什么规律?”(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为一组,连续做3组)

2、幼儿:回应,(教师的规律是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右脚走一步,左脚走一步,蹲,的规律)

4、教师:“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5、幼儿:回应,一起做圆圈动作游戏

6、教师小结:原来呀,在我们的动作里、身体里、节奏里都藏着许多许多的模式

三、模式变变变

(一)识别教室里的模式(整个教室里都摆放了很多的材料,每个方位都有材料。)教师:“教室里有模式吗?”

幼儿:“有”(幼儿下位观察后回位)教师:“你发现的模式在哪里?”

幼儿:“在桌子上,在地上,乐高板上等”。

(二)拓展模式1、交代任务、提出要求

教师:“哦,原来在教室里还有这么多模式,可是老师都还没有来的及将所有的材料摆放完整。(教师在之前就把部分材料摆出不完整规律)

例如:abcbcabc、aabbaabbaabbabb(幼儿填充模式)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选一个材料,先仔细观察,找出它的规律,再按照它的规律接着往下摆。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巡视

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并进行操作,找出规律并摆放出来。

——错误:幼儿摆放结果(aaaabaaaabaaabaab)教师:“这里有问题吗?”“它的规律应该是什么”幼儿:“没有发现规律”

小结:这个的模式规律是按照abaabaaabaaaabaaaaab递增的模式

——难(乐高纵向摆放,成金字塔型)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个乐高有什么规律

教师出示成品:最底层乐高摆放为10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二层摆放8格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三层摆放6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四层摆放4个小乐高方块

倒数第五层摆放2个小乐高方块

教师小结:乐高金字塔是每一层递减2个小乐高方块,所以这个乐高金字塔是递减的模式

3、幼儿创造模式

(1)提出新任务,

教师:“你们太棒了,这次老师要请你们自己来摆放规律,待会请其他小朋友来猜,

看一看他们能不能说出你的规律。”

“你们可以一个人摆,也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摆放,摆放出不一样的规律。”

(2)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指导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充满游戏精神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更加贴近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通过好玩的音乐游戏和节奏游戏,让幼儿在身体动作、口头语言、韵律和视觉的协同配合下,学习理解动作模式及声音模式的核心单元与重复性;通过有趣的猜猜看游戏,让幼儿在亲身体验、动手操作、预测验证的活动中进行模式的识别、扩展、创造与转换,生动地呈现了模式的不同表征方式和趣味课堂。在愉快的氛围中,儿童进行着专注和深度的学习,创造出一个个滋长模式、重复模式等等。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八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3、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方面的内容,包括找规律、整理书、电影院和练习一四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两位数乘一位数等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乘法的。学习本单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因此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成为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10倍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两个整十数的乘法就能口算得出结果。在发现规律之前,计算12×40,120×40对于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他们要把这些算式转化成熟悉的形式:12×40=12×5×8=?120×40=60×2×40=60×80=?从中应让学生体会到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式子的变形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整理书”,结合“整理书”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没有进位的乘法。首先让学生估算,培养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直觉能力,回答“200本放的下吗?”再探索精确计算的各种算法,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但必须掌握它。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体会这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理解每一层计算的含义。

第三课“电影院”,结合电影院有多少座位的问题情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首先需要理解问题情境,明确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即“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是什么意思,把它与来看电影的“500人”联系起来,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其次提高了对估算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解释自己估算的方法和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与习惯。至于“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座位”的计算,应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为本课的算法与上一课类似,所不同的是需要提醒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注意进位问题。

1、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情境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从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并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变成他们可利用的学习资源,数学学习活动也才能成为有意义的促进个体发展的过程。

2、重视知识迁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练一练”、“算一算”等一系列算法活动,促进知识迁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对于交流算法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个性化特点。

3、要把学生学习与解决问题过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倡导算法多样化。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

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挂图,口算卡片。

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

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

2×3=5×1=12×3=14×2=。

10×4=30×3=2×200=60×2=。

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

500×4=6×70=90×7=8×600=。

通过回答,明确:

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为新知学习打下基础)。

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

(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

(1)出示第一组算式。

5×1=5×10=50×10=。

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

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8~89页。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

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

一:引入:

猜一猜:下一朵花?1朵红花2朵黄花。

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猜不对,而后来都能猜对了呢?发现了什么有规律?

颜色又是怎样的规律?一朵红,一朵黄,一朵红,一朵黄,我们说不说得完啊?

揭示规律的概念:像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是什么,并按这样有次序重复出现的就叫规律。聪明的小朋友们,那我们今天就用自己智慧的双眼来一起来找规律。我们来闯关比赛,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更仔细,找得准,李老师就把这些智慧星奖励给他。

二:教授新课:

1、教学例一:(第一关:“找一找”)。

大家知道,六一儿童节刚过,旁边学校的初一的哥哥姐姐还要开联欢会庆祝自己的节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开联欢会的场景吧!

把你发现的秘密同桌两个人悄悄交流一下。

2、汇报结果:(随着学生回答电脑分别出示每一组排列有规律的图形)。

灯笼有什么规律?(把一紫一红圈起来,一红一紫在重复的出现。)。

彩旗有什么规律?(我该怎么圈呢?)。

小朋友又什么规律?如果跳舞的10个小朋友其中两个放开手,男同学带头就是按一男一女这样的规律站的,女同学带头就是按一女一男这样的规律站的。演示10个小朋友放开手后排成一排的两种情况。

二、教学例二。

1、(1)这个规律简单吗?想找个难点的规律吗?看看这两道例题,。

(2)两道题,我比一比:(体会规律的多样化)。

1、小红旗和例2第二题比较,它们的规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总结:(1)一个是2个2个一组,一个是3个3个一组地在重复;

(2)一个只有颜色的规律,一个既有颜色,又有形状的规律。

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不仅眼睛亮,而且也很善于思考总结。所以,第一关闯关顺利成功。

2、涂一涂,巩固升华(第二关:涂一涂)。

想不想再闯第二关,手和眼睛一起用起来。

涂一涂。

涂完的同学,同桌两人互相检验一下。

3、集体交流(展示学生涂色卡):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小博士同桌两人从中任选一组。

1、师:你们的表演真精彩,表扬自己好不好?(学生拍出×××的节奏)再来一次好不好?(连续拍三次)从刚才的拍手中发现什么规律?原来用声音、动作可以创造规律,你也能用声音、动作创造规律吗?(一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跟做。)。

师:,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来创造规律呢?用手中的学具,看哪名同学创造出来的东西最有规律且最美而且能和别人不一样。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三关:创意大比拼)。

学生上台展示作品,并问:你们发现的图案有什么规律?相互评价。

四、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第三关:找生活中的规律)。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找规律,你再仔细找一找,你们身边有规律吗?看哪些小朋友是生活的细心人。

红绿灯、春夏秋冬、星期几、人行道线、衣服上的条纹、斑马上的条纹、

五、在总结中提高,应用规律。

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相关范文推荐

    我最想去的地方香港(热门13篇)

    优秀作文是独特的艺术品,展现了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视角。通过阅读以下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国人眼中,香港港一向是一个非常适合旅游

    党员个人总结自评(实用20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行业领域的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向。总结合集】2015年

    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员入党申请书(通用15篇)

    公务员入党申请书是对个人入党条件和党纪党规的自我审视和明确表达。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公务员入党申请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入党申请书的要求和写作技巧。尊敬的党支部:

    小学五年级语文培优辅差工作计划(汇总14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和安排的工具。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人士的工作计划书样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居委会年终工作总结报告(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的工作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些成功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优秀的总结文稿。2017年我们西城居委

    新课标II卷语文全国高考参考(模板21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观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获奖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

    酒店工作实习自我鉴定(汇总23篇)

    实习鉴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激励他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成长。以下是一些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综合评价,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沟通能力提高:作为一名前台接

    你的让我记住了你范文(17篇)

    优秀作文在内容上应当有独立见解和深入分析,不局限于表达事实,而要表达观点和思考。下面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作文,值得我们学习和欣赏。你还记得吗?我曾经说过,你

    在职教师公开承诺书大全(20篇)

    范文范本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标来确定,不同的范文范本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的榜样和标杆,通过学习和模仿范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我们

    胜似亲人初中(热门15篇)

    优秀作文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情感的共鸣。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冬天的一个早晨,北风呼呼地吹着,雪地上有着一列脚印,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