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GZ才子

一份合理的教学计划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条理,提高学习效率。这些教学计划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总结得出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幻灯)。

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3、板书:故居,“故居”什么意思?

4、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

5、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完成课题板书:的)。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

2、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

(2)第6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随机理解“瞻仰”

(3)第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感悟。

1、学习1-3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什么想法?

a、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什么周总理说它小呢?)。

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

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又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怪不得她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同学们,舍不得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想想你掉了你的心爱之物,离开你的亲人,谁来读?(指名读)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源于对它们的——喜爱。

(2)让我们也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第1-3自然段)。

(3)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小节,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点明”樟树”,为的就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直到第3小节才揭示出这是两棵樟树,为的就是重点突出这两棵树的与众不同,并且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小节却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完整读读这三小节,细细体会一番。把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这个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一藏入脑海。

(4)齐读第1-3自然段。

那宋庆龄又为什么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来探究。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1、2、3自然段。

3、继续了解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话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宋庆龄奶奶,(板书:宋庆龄)也知道了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可宋奶奶却说(幻灯,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什么树呢?

生: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话题出示: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幻灯)。

二、学习新知,感受樟树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第5自然段,试着找找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幻灯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小组合作,初探究竟。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大堂交流:小组汇报(随机幻灯出示,帮助理解词汇)。

答案预设:a、学生抓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谈:枝干粗壮、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b、学生抓樟树的可贵之处(品质)谈: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同学们讨论好了吗?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觉得宋庆龄不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随机理解: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3、教师小结,出示学生讨论的要点。

(二)精读感悟,明确细因。

1、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一。

师:让我们细细来看这第一个原因(樟树外形与生长特点)。

(幻灯出示图、文)。

出示第4自然段: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枝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指名读。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美丽)学生交流。

请你也来读出它的美丽,你还感受到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随机理解: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情感读句)。

(2)课文用了“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呢?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读出它的顽强?指读。

(3)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棵樟树的美丽与顽强。(齐读第4自然段)。

(4)指导背诵:现在知道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之一了吗?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幻灯)。

2、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二。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所说的第2个原因。

(1)、指名读第5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引导学生感受写作方法:比较)具体说说看呢。(理解繁衍)。

哦,怪不得宋奶奶对这两棵樟树情有独钟了,原来——(幻灯出示文: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同学们,这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啊?(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那是多久呢?一年?十年?一百年?是啊,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幻灯、引读)只要——(幻灯、引读)也就是说,这香气能够——(板书:拒虫)。

师:那么,当人们把樟树木制作成家具的时候,也就保护了里面的衣物。(板书:护物)。

2、同学们,你们分析得真对,这的确是宋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又一个原因。你们看作者赞美樟树的时候,先写它的外形美,由外及内,再写它的可贵之处,也就是它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幻灯)(集体读: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1、(幻灯揭示话题2: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是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奶奶。

2、揭示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幻灯)。

资料二:宋庆龄就如樟树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这里的虫就是——(板书:敌)。

是啊,宋奶奶一生——(幻灯)。

3、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完成板书:樟树——香气——宋庆龄)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宋庆龄故居,也来留个影作个纪念吧。(幻灯,齐读第6自然段)。

4、介绍写作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吗?就是因为它香气拒虫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这两棵樟树看成了自己,她要像樟树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民。(板书:民)学到这,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对,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喻)。

过渡: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得很多,看(幻灯)。

四、拓展延伸。

1、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读,诗中写的事谁?(指名答)。

这个地方她在诗中是梅花,实际上是宋庆龄、王庆龄、张庆龄等革命者。

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

2、揭示陈毅的《咏松》。

(指名一排读)写的是松树,松树代表谁呢?(宋庆龄,或者所有的革命烈士)。

推荐阅读:《白杨》——矛盾。

3、(幻灯)老师模仿毛泽东的词自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卜算子·咏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宋庆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仿照课文第4、5自然段写一种植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二

执教者:王英俊。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三

在教学“稠密”一词时,我运用2次不同的处理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第一次教学:

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生:节场的时候,大街上人很多,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生:放学的时候,校门口人特别挤,也可以用“稠密”来形容。

师:除了说人以外,还能想到些别的吗?

生:森林里树木很稠密。

生:我的头发很稠密。

师:可是你的头发好象不是很多很密啊!

生:邵老师的头发很稠密。

……。

师:那谁来用“稠密”来造句?

生:……(学生造不出什么句子)。

第二次教学:

师:师:大家知道“稠密”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

生:茂密。

师:是的,在这里,稠密和茂密意思相近,但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还是有区分的。请看黑板,仔细阅读,认真思考,完成填空。(出示选词填空。)。

稠密 茂密。

1.蜀南竹海景区内28座山岭全是()的竹林,竹波荡漾,连片成海,绿透了天府的南端。

2.全球变暖将影响地球大气层,进而影响蒸发和降雨,使地球上处于人口()地区的大多数河流流量减少,危及全球大部分城市水源。

生:第一句填“茂密”,第二句填“稠密”。

师:正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案例分析:

教师对于这个“稠密”一词的处理进行了2次不同的设计,一次放手让学生理解,先作个铺垫,让学生说说什么可以用“稠密”来形容,然后再进行造句。另一次是引导学生进行选词填空,从而理解“稠密”一词的意思和用法。如果单从环节上看,我们可能会认为第一种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理念,大胆地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研究。但从结果来看,第二种设计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对“稠密”一词有了认识与理解。由此,我不禁进行了思考,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唯新课程理念为先?我们应不应该继承并发扬前人所长?正在我不断思考之时,新课程标准解读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在学生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这个发展首先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再联想到教学中又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心中不由恍然大悟:第二种教学设计不正是如此吗?看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是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更扎实的技能啊!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四

这节课乘着课改的强劲东风,顺应课改的需求,设计了较有价值的导学案,特别是学生的展示人小志气大,展示环节一环扣一环,滴水不漏,让人惊叹,长此以往,我校的课改工作将迈上新的台阶,具体来说:

一、学案设计:目标小而实,学生一看就心中有数,导学思考紧紧围绕目标,使学习目标得到了有效落实,达标测试抓住学习目标和导学思考进行针对性的测查,真正把学习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导学过程:步骤清晰,设计合理,学生能在学习小组中自主学习,并能通过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学得认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展示自然流畅,教师引导科学得法。

三、课堂实效:纵观整个课堂和最后的达标测验,课堂效果很是明显,85%的孩子达成目标。

除此之外,王老师在课堂上关注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但是整个课堂没有一次完整的读文展示,语文课堂没有琅琅的读书声,实属遗憾。建议合理设计学案,语文课堂切实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书的韵味,还语文课堂本色。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细节,例如:学生展示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站姿要求、习惯养成等,切实让每个学生学有所获,真正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六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中的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

教具准备:课件

1、齐读课题,并解题。

重点理解:宋庆龄 宋庆龄故居

2、指导读好课题。

1、检查生词的读音。

粗壮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养儿育女 繁衍后代 永久保持 可贵之处

崇敬 瞻仰

2、了解词语的分类及难懂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对樟树的描写。

随机板书:外形、四季常青、有香气、虫子怕它……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外形及特点。

2、交流汇报。

3、梳理作者描写顺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

4、体会词语:蓬蓬勃勃

5、创设情境想象秋天、冬天的樟树画面。

6、指导朗读第四段。

7、有层次的背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这一段用什么方式描写樟树的?

2、读有关语句体会对比的描写方式。

3、指导理解描写樟树的部分,体会关联词语的作用,感受樟树的可贵之处。

4、4、香气永远不变,哪里看出来的?

5、创设情境:当它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时,它的香气——

当它枯萎衰败的时候,它的香气——

当它已不再是树成为一把椅子时,它的——

成为桌子时……成为橱柜……

难怪书上说:只要——就——

它的可贵之处就是指——

今天我们了解了樟树,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那宋庆龄与樟树之间有什么关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人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七

课时目标:

1、读懂并尝试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弄清樟树的具体特点。让学生初步领悟课文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2、初读一、二段,引领质疑,

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宋庆龄上海故居的资料,和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感受宋庆龄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静能生慧(安静地读书,展现思考、记忆的智慧。)。

一、揭示课题,读词语。

2、理解故居:谁来说说对故居的认识。(伟人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普通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叫老家。宋庆龄就是一个伟人。)。

3、读词语:搬家 稠密 蓬蓬菠勃 繁衍 枝枯叶落 崇敬 瞻仰(指名读,理解:瞻仰)。

二、阅读三、四两段。

第三段:

前言:翻开书,相信通过预习,你能迅速找出描写樟树的段落。(指名说,在阅读这两段前,友情提示:这节棵,我们来读懂和背诵这两段。)。

第三段:

1、指名读第四段,要求:读正确。

2、默读:找出能反映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蓬蓬勃勃)。

3、默读,圈划;课文又用了哪些词具体描述这个特征的?(枝干粗壮 伸向四面八方 稠密 绿得发亮 四季常青)。

4、出示关键词,朗读。

5、你能读出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吗?指导读好。

6、说话提升1:出示“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提示:一年365天,樟树要经历大自然哪些残酷的磨难呢?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7、指导背诵:能在关键词的提示下背诵该段吗?自由背,指名背,男女生分句背,齐背。

8、说话提升2:读了这一段,在我的眼前,出现了两棵(   )的樟树,它(      )。(提示:你不仅看到了樟树的形,还看到了樟树的神。引领学生从外形和品质多视角地说)。

第四段:

1、默读,老师想让两个同学读,该怎么分呢?为什么?

2、指名读,想一想,这段话写了樟树的什么特点?

3、辨析:既然写樟树,怎么还要扯上别的树呢?(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

4、背诵上半段:所以,我们可以先背诵前半段,自由读,背诵。

5、再背诵后半段:仔细看,背这部分文字,可以选择哪些字作为提示与帮助呢?(关联词)。

6、出示,提示背诵:而,而且。即使,,仍然。只要,就。……先自由背,再指名背。

7、提升:读了这一段,我们不禁夸上一句:这真是一棵(  )的樟树。

8、小结:读了三、四两段,谁能用上关联词连起来说说樟树的特点?(提示用上关联词)。

9、质疑小结:樟树到处都有,作者为什么只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领学生说说樟树精神和宋庆龄品质的相似之处。)。

三、引领质疑。

1、再来读读课文的一、二段,想想心中还有什么疑惑想问问的?

2、质疑:宋庆龄为什么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四、作业。

词语大看台:根据提示,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崇敬地看:             从高处往下看:

仔细地看:             向远处看:

入神地看:             专心致志地看:

语言训练营:你能用以下关联词造句吗?

无论……总是……。

只要……就……。

板书设计:

蓬蓬勃勃:坚毅 百折不挠 博爱 无私奉献……。

香气拒虫:坚强 勇往直前 一身正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读懂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难点: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会“樟、稠”等6个生字。

2、弄懂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

4、能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

难点:各哦课文分段。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2、板书课题:2、

3、解题。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崇敬”、“稠密”造句。

4、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弄懂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1、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读后评议。

(2)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概括段意要抓住主要人物。)。

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课樟树)。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放映宋庆龄故居前的樟树的录象片段,请同学们仔细看,说说樟树什么样儿。要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一次说话训练。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自然段中最能概括樟树外行特点的词。(蓬蓬松松)。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这里要抓住些重点词句,从樟树的枝、叶等角度感受它懂得勃勃生机)。

(4)指导朗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给画面配音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3、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1)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要求:给第五自然段分层,画出重点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

(2)学生交流,并思考:这一自然段分那两层?这两层分别写“别的树木,而樟树。主要写樟树的,为什么却写先写别的树木?(这是比较式构段方式,这样写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

(3)出示重点句,品评: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a、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b、比较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c、“永久保持”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仍然”是什么意思?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能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f、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生分别读一、二两层课文。

指导背诵,说说怎样才能背得又快又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g、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h、小结:第五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高贵之处是它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而且能永久保持。

4、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第四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五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这两句合为一句作为第二段的段意;第二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和它的高贵之处。

5、学习课文的第六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看出?

(3)“崇敬”是什么意思?与“尊敬”比较有什么不同?指导用“崇敬”说一句话?

(5)指导概括段意。

6、小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

2

枝干粗壮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高贵之处。

教后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樟树的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完成第五篇习作时,我们一起观察了校园里的樟树,并作了一番探究。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新词。

(2)3—5自然段直接写了樟树。

指名读。

各写了什么?

第4自然段: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5自然段: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

三、学习课文4、5自然段。

1、自读第4自然段,思考:樟树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机勃勃有朝气强劲有力……。

从哪些地方感受到?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很远”

“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练习朗读。

2、自读第5自然段,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可贵之处?

(1)与石榴树作比较。

对比着读。

(2)永久保持。

练习朗读。

3、朗读4、5自然段。

课后大家可以搜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作业。

1、抄写新词。

2、背诵4、5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感受樟树的象征意义。

2、自己读读4、5自然段,在樟树和宋庆龄之间发现相似之处吗?

蓬蓬勃勃永葆旺盛的革命斗志。

永保香气一生献给世界和平事业。

3、引读1、2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了吗?

4、引读第6自然段。

此时你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了吗?

三、总结全文。

朗读全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

科 目。

语文。

所属年级。

( 四)年级(下 )册。

备课者。

须靓玄。

一.教学目标:

我的修改。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故居、樟树、崇敬、稠密。

3、会用“崇敬”、“稠密”、“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情感与态度: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感悟樟树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

2.领会樟树那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三.教具、学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图片、资料,制作ppt。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美丽、端庄而又慈祥,你认识她吗?(出示宋庆龄图片)她曾经担任新中国的名誉主席。她就是孙中山的夫人,被称为“国母”的宋庆龄。(板书:宋庆龄)。学习生字“龄”。

2、在上海的那段日子,宋庆龄就住在这里。(出示故居图片)这座白色小楼就是她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上海的故居。(板书:故居)。

老师结合图片介绍: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

3、当年,周恩来同志觉得这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出示这句话,引读)(板书:舍不得)听到这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交流)。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补齐课题)谁来把课题读好?指名一至两位。一起来读读。

1、出示自读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樟树 繁衍 劝说 搬家 稠密 蓬蓬勃勃 石榴 崇敬 瞻仰 抗拒 仍然 枝枯叶落(着重指导带点字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你理解了哪些词语,交流学会的词语。

稠密:多而密。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瞻仰:恭敬地看。                 蓬蓬勃勃:形容繁荣、旺盛。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次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请大家再看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那文章的重点就是写樟树,请大家快速读课文,看看那几段重点写了樟树?(4、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四、精读1-3自然段,感受喜爱。

1、出示樟树的图片:两棵树在宋庆龄奶奶眼里是什么?谁能把她的喜爱读出来?当你读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时,请你想想,宋庆龄会在这两棵树下干什么?(指导交流)。

2、指导朗读。

3、一到三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4、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2、出示词语:崇敬 瞻仰。

稠密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3、仔细读读词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组是写人们参观宋庆龄故居的心情。第二组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二、新授: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词语圈圈画画,想一想,哪个词语最能突出它的生长特点。相机板书:“蓬蓬勃勃”。

2、你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1)体会枝干“粗壮”

出示图片:如果此时这两棵树就在你眼前,你觉得它们像什么?(像两把绿绒大伞,远看像两朵绿色的云朵。)。

从它树冠的大体会到了蓬蓬勃勃。你能把这种“大”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樟树的蓬勃生机?

(2)体会树叶“密”、“绿”

指名学生说,体会树的稠密,密得怎么样?引导学生想象一下。

(3)是呀,这可是两棵有着上百年树龄的樟树啊,它至今依然是那么蓬蓬勃勃。让我们一起来读1-2句,真是蓬蓬勃勃。这种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学习第三句话)。

(6)指导朗读:让我们再来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那么,还有什么让宋庆龄舍不得呢?(出示第五小节,指名朗读)。

2、樟树的高贵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再读第五小节,圈圈画画学。

根据回答相机板书。

香气能拒虫,(板书香气拒虫)追问:你从哪里读到的?

6、小结:是呀,这一节通过对比的写法,更突出了樟树的可贵之处。

(三)加深理解:

1、那么宋庆龄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了解她吗?学生交流资料,根据学生了解相机引导:

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她也是一个革命的先行者!)。

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她是抗日的先锋!)。

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立场坚定。)。

小结:无论是金钱的诱惑,还是死亡的威胁,宋庆龄总是那么立场坚定,坚强不屈。板书“坚强不屈”

2、(出示照片)同学们,你觉得站在我们面前的宋庆龄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呢?(学生自由交流)。

3、出示:

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

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支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狮。”

4、今天,她虽然已经不在了,人们总是——出示第六小节,引读学到这里,你知道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呢?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真实写照,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看到了她的——指读板书:顽强不屈,看到了她的——一身正气,看到了她——奋斗的一生。

5、总结写法:作者借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从樟树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宋庆龄那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此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宋庆龄的音容笑貌,去缅怀她的丰功伟绩。(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6、指导背诵4、5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舍不得。

一身正气香气拒虫。

七.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再次朗读课文。

3、学习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一个人。

八、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一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中因为其树大荫浓、四季常青、枝叶秀丽而具有香气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树或孤植于草地上。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学会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解题。

课文应该写什么?什么地方的樟树?

范读课文,感知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

说说你对课文的那个部分的印象最深。

自读课文。

轻声朗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通读每个自然段。

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检查自学情况。

抽读生字卡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指导分段。

自由读课文。

思考每个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

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给课文分段。

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作业 :

分段朗读课文。

复习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抽读生词。

口头扩词。

劝         拒。

繁         稠。

细读课文。

自由读§1~3。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

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是写谁的事?什么事?

指导朗读。

学习§4。

默读,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语。

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找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看图理解有关句子。

指名说说稠密的意思。

指导造句。

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默读§5。

用“        ”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     ”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指导朗读。

引导背诵。

指名朗读§6。

理解有关词语。

作业 :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

2

枝干粗壮。

蓬蓬勃勃。

四季常青。

崇敬怀念。

拒虫香气。

高贵之处。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三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二课时。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高贵之处。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描红(书上)。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听写词语。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六

2、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齐读课题。

二、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2、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5、齐读第一句话。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总是。

无论总是。

8、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驱虫。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1)分角色读。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多么。

2、宋庆龄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5、出示图片:齐读。

6、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四季常青。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范文(17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 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稠密、繁衍、瞻仰等。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课前准备:

4、 学生收集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进行阅读,并记住主要事迹。

5、 教师把相关资料、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学习生字“龄”。

2、你了解她吗?谁来说说?学生充分交流,然后教师小结(出示课件):

她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夫人。

她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她革命生涯70年,永远保持着革命的青春。

她救国救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历经腥风血雨,屡遭国内外分子的迫害,但她毫不畏惧,依然保持一身正气。

她博爱无私,人称她为国母,时刻关心着青少年的成长。如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宋庆龄奖学金”,依然慧及着千万青少年,是亿万青少年心中永远的母亲。

3、(出示课件)看,这就是宋庆龄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也就是她的故居。板书:故居。

师介绍故居:

这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位于上海淮海中路边1843号。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居住。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纪念馆,纪念馆主要任务是宣传宋庆龄光荣伟大的一生。

4、(出示课件)在故居的院子里有两棵引人注目的树,板书:樟树。

你见过樟树吗?

5、 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庆龄的故居去看看这两棵樟树吧!谁来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 自由读,要求读正确、流利,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检查生字词(出示小黑板)。

搬家 稠密。

繁衍 瞻仰。

(1) 自由读。

(2) 指名读,指导书写并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搬家,搬怎么记?

稠密,文中哪句话里有?谁来读?能不能换个词?

繁衍,文中说繁衍什么?谁繁衍?怎么繁衍?

繁怎么记?一起书空。

瞻仰瞻怎么记?一起书空。瞻是什么旁?它表示什么意思?

那瞻仰就是怎么看呢?找到有瞻仰的句子,谁来读?知道它的意思了吗?

3、下面请大家把这5个字描一遍。

5、找到了吗?既然是重点段,那就要读好了,请大家认真读读这两段。

自由读,指名读。

6、 读好了这两段,那剩下的段落就简单了,读读看,再指名读。

三、 精读1-3段,感受喜爱。

1、 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当你读了这句话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2、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读第2段吧。

4、 是啊!这样写能不断引出下文,加深对樟树的印象。

那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相关范文推荐

    城建科工作总结范文(23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很好的检查和反思的机会,通过总结整理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提升。如果你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而犯

    特殊礼物集锦(优秀19篇)

    优秀作文是以思想深邃、观点独特、结构合理、表达生动为特点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请大家一起欣赏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样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

    介绍商品教学设计(优质20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一项工作。请大家浏览以下教学计划范文,了解一些经典和有效的教学计划。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

    校长任期目标责任书(精选21篇)

    深入理解和履行岗位职责,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竞争力。范文中的岗位职责是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和案例总结而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学校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对

    洗手的教案(热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有效管理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重要工具。教师教学工作计划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1.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手六步骤。2.培养幼儿

    游记雁荡山游记(模板23篇)

    优秀作文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思想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它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力。以下是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范文,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听人说,温州的雁荡山景色很

    森林友谊赛三年级(精选14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个人思维和创造力的窗口,也是提升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这些范文内容丰富,结

    初中爱的真谛大全(21篇)

    优秀作文不仅在内容上丰富有趣,还在思想深度上给人启示。如果你对写一篇优秀作文感到迷茫,不妨读一读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或许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一天晚上,我正在

    梦想家园六年级(专业19篇)

    梦想是自我实现的源泉,它驱使着我们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小编搜集了一些成功人士的梦想故事和经验,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在人类世界上,生活着许多人。有的人在世上无

    生命生命读后感参考(汇总21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书籍的理解和感受的一种表达形式,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知识和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