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影墨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计划,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一

(生一个个都举起橡皮表示愿意。)。

师:大家都这么热情,太感谢大家了。好,我请几位同学帮我借一下。(请8名学生。

就近帮忙借橡皮)。

师:(把学生的橡皮一块一块地借了过来,并表现出非常感谢的神情。)你们把橡皮都。

借给我了,你写错了怎么办?

一生:我还有。

师:哦,还有,老师还想借。(直到完全借完。)。

师:我借这么多橡皮,干什么用呢?

生纷纷说:你自己写错了,要擦;。

做魔术;。

看橡皮都有哪些形状;。

用橡皮拼图。

师:我借你们的橡皮干什么用呢?哈哈,我就是为了让你们没有橡皮用。没有橡皮,

下笔会更小心一些。就算写错了,也没关系,仔细欣赏一下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您会写的更好!

(反思:“没有橡皮,下笔会更小心”,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知道某件事情没有后路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大多比较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教学生静心思远,对他们的成长有好处。另外,这样一个环节的设置,还能很好的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像这次赛课,在上课之前与学生没有见面的机会,只有尽快拉近师生距离,才能减少师生的陌生感,彼此尽快熟悉,使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学习。)。

二、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大树,然后粘贴了9只红色小鸟)。

师: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棒,今天有一群小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么?

生异口同声:欢迎!

(反思:这里我没有用课本上的情境图,而是创设了一个大树、小鸟这样一幅美丽的情境图,我认为这节课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因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知的热情,而且还可以能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理解10以内数的顺序时,只让学生顺着数,而没有让学生倒着数。另外,在这里如果把事先准备好的小棒发给学生,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摆10个小棒,并将它们捆成一捆,了解“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样可以渗透“10还是个计数单位”,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生:9只(有一生说10只)。

师:到底几只呢?请刚才这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请说10只的学生到黑板前数,黑板太高,学生探不找,师抱起孩子数。)。

(反思:今天在梨林实小做课的这间教室里没有讲台,因此黑板相对就比较高,我站在那里,最多只能够到三分之二的高度,即使图画得再低,对于一年级的小孩来说,还是很难够得着,没办法,我抱起了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够得着了。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眼中时刻要有孩子。)。

生:我看到老师手里还拿了一只,所以是10只。

师:哦,那现在又有一只小鸟飞了过来。(师把手中的一只__小鸟贴到大树上)那。

么,现在有多少只小鸟呢?

生异口同声:10只。

(再请一生到黑板上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师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那么,在你的身上有10么?

生异口同声:有!

师:你身上的10在哪里?

生:在手上。

师:谁来数一数?

(生纷纷举手,请一生到前面面对大家数一数。)。

师:除了手上,我们身上哪里还有10?

生:脚上。

师:还有么?我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在摸自己的头发,在我们头发上有10么?

生1:没有。

生2:有,头发上有好多好多10呢。

师:对,我们的头发有好多好多的10呢。除了我们的身上,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很多的10。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对10有充分的认识,我让学生找自己身上的10,

孩子们参与非常积极活跃,但“数学源于生活”,如果能够更多的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情景紧密联系的生活情境,这样会为学生的观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三、9和10比大小。

师:我们前面认识了1-9,今天又认识了10,你知道这些数中,谁大谁小么?

生1:10大。

师:大小是相对的,我们不能只说谁大,要说出谁大谁小。

生2:10大1小。

生3:10大3小。

生4:10大9小。

(还有好多学生争着抢着想要说)。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想要说,那每个同学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同桌互说。)。

生1:10个比9个多了一个。

生2:9只小鸟,又飞来一只变成10只了,所以10只多。

师:说得真好!谁还有自己的想法?

生3:10个人比9个人多1个。

生4:9加1是10。

师:那么,10比9怎样?

生异口同声:大。

师:9比10怎样?

生异口同声:小。

(师板书910109)。

师:谁能用大于号和小于号填一填?

(请学生填)。

师:大家注意看,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口都朝着谁?

生:10!

师:也就是说,谁大口朝谁开。

(反思:对于大小比较孩子们已经有了1—9的学习基础,这里顺理成章,比较容易,耗时过多,尤其是大于号和小于号不必再像新知一样让学生认识,也就是说应该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会的就不要讲,或尽量少讲,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得更多的东西。)。

四、10的组成。

师:大家刚才表现真棒!下面,老是想请大家帮个忙,大家愿意帮老师么?

生:愿意!

(反思:情境创设能很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乐于助人的意愿,但是如果能把情境中改成学生自己,会给学生下面的语言表述带来方便,效果会更好一些。)。

生1:每人5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这样分,两个人的一样多。

师: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2:如果是我,我分3颗,给客人分7颗。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2:因为我是主人,他是客人,我给他多一些。

师:小主人真热情!很好!请坐!谁还有不同的分法?

生3:我是主人,我留2颗糖,给客人8颗糖。

师:真大方!大家刚才有的是按照平均分,有的是作为小主人,给客人多分一些,那么,还有其他不同分发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比比看那组同桌合作的,合作的同桌,在下课时,黑板上漂亮的小鸟就会飞到你们的手中。

大家可以用自己的小手来帮助自己,每根手指表示1颗糖。

(学生开始同桌交流)。

(反思:这里的同桌交流目的不够明确,导致后面会有第二次的交流。如果在这里交流时,我能给出更清楚的指令,如:10颗糖到底有多少种分法呢?用自己的手指代替糖,比比看,那些小组分法最多,而且还能按照一定的规律清晰地介绍给大家。此外,还可以让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分法写下来,这样会更清晰明了,效果会更好。在这里,我也认识到教师引导的作用之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这里的“导”,应该不是“导演”,而是“向导”,要引导学生怎样有效地做好一件事,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导”好的!)。

第一组同桌汇报:我们有3种分法,第一种是我们都分5颗;第二种是我留2颗,给客人分8颗;第三种是我留3颗,给客人留7颗。

第二组同桌汇报:我们还有2种分法,一种是我留1颗,给小客人9颗;另一种是我留4颗,给小客人分6颗。

师:哪组还有不同方法?

(没人举手)。

生1:那可以是给客人4颗,自己留6颗;或者自己1颗,给客人9颗。

生2:还可以是给客人3颗,自己留7颗。

生3:也可以是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

师:给自己留8颗,给客人1颗,总共是10颗么?

生3(摇摇头):总共是9颗。

师:是不是给老师还留了一颗呀?哦,老师这可送给小客人了,那分给小客人几颗?

生3:2颗。

师:谁还有么?大家数数现在有多少种分法?

生:1、2、3、4、5、6、7、8、9,一共有9种分法。

师:这么多分法,如果没有规律,就会写多了,或者写少了,怎样写才能写的不多不少呢?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同桌再次合作)。

一组同桌汇报(边说边板书):

10可以分成5和5、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1和9,然后把后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另一组汇报:

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然后把前边几种的两个数交换位置就行了。

师总结: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第3个内容:10的组成。

师生一起说:10可以分成1和9、10可以分成2和8、10可以分成3和7、10可以分成4和6、10可以分成5和5。

(师生对数练习。)。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1—3年级)学生在数学思考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这种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新课程几乎每个年级都渗透“有序思考”的方法。这里从无序到有序的逐步引导,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五、10的书写。

师:大家说得真好,可是说得好不如写得好!大家想写出漂亮的10么?

生异口同声:想!

(生开始自己书写,写完的老师边看边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不好的鼓励他再观察观察,在写两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

(反思:没有了橡皮,孩子就写得非常小心,数字写的很认真。偶尔有同学写的不漂亮,我就让他仔细看一看,然后再写2遍,看看是不是变得漂亮了一些,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一个比一个写的认真。每个孩子都渴求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尤其是面对一位新老师,孩子的这种心情就会表现得更强烈一些。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

师:写完后放在桌子左上角,下课时交给老师,老师要仔细看谁写得最漂亮。

六、全课总结。

(反思: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我们去渗透,去培养,只有长此以往,才能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生异口同声:好!

师:非常感谢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二

1.教科书第74、75页。2.本节课重点不是单纯学习数学知识,而是综合应用数学和其他的知识。3.本节内容的教学主要是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活动进一步巩固巩固比例知识、简单的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跑向北京”的象征性长跑的活动方案,累计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经历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提高手机数据与处理数据的能力。

3、在收集数据、设计方案、交流等活动中,学会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设计方案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数的计算、收集和处理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保证良好的锻炼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象征性”长跑问题。

二、探究活动。

1、确定主题。

2、要设计长跑方案,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1)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有多少千米?

(2)调查学校所在城市到北京途径的主要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路程。

(3)确定每人每天跑的路程,如果全班用接力方式跑完全程,怎样设计方案?

(4)向大家征集活动主题,确定一个最受欢迎的。

三、知识的运用。

1、分组收集数据,根据数据设计象征性长跑的方案。

2、小组合作,完成设计方案。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象征性长跑方案,同学们真了不起!

教学反思:

长跑,教学,日常生活,数学好玩,活动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四

教学目标:

2、 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词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板书:猫(齐读)。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词新词。

1、  初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2、  反馈自学情况:

a.       指名读生字,卡片演示生字。

b.       请同学上台听写。

c.       点评并重点讲解:“凭”字上半部分是“任”最后一笔稍短;“贪”字上半部不能多加一点写成“令”,“痒”偏旁不是“广”,“辟”字的左边不是“启”。

d.       辨析多音字:“的”、“和”、  “了”,让学生读出他们的字音,同时点击画面出示相应拼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a.词语质疑。

任凭:不论,无论         无忧无虑:没有忧愁和担心。

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  凝:注意力集中。

生气勃勃:形容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b.听课文录音。

c.集体朗读课文,体会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你什么感受?

(2)自由讨论,小组交流汇报。

(3)检查汇报情况,请几个小组代表谈谈。

板书:  古怪。

淘气       可爱。

(4)请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自由组合读书,把“古怪”“淘气”“可爱”的味道读出来。

四、小结: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对猫的喜爱之情,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 又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4、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生词新词:

分组合作比赛,默写生字,要求全部写出来,写对写好,前面的不会后面的补充,到规定时间为止。

二、导入新课:

板书:古怪   淘气    可爱。

三、整体感知,体会真实的表达方法(分大组朗读交流)。

读完以后你们觉得老舍先生写的猫真不真实?那些地方看出它的真?

四、重点感悟课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上节课同学们已经选择喜欢的部分,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课文,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要读得让其它同学也喜欢这些词句。

(2)小组交流汇报。

大花猫:

1、  性格古怪。

(1)       小组代表读,其他同学听: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从哪听出来的?

(2)       重点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a.质疑:古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猫的性格古怪?从哪可看出猫的性格古怪?

板书:(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b.学生发现:你们发觉什么表达方法吗?

师引导:作者在开头就指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叫什么?(开门见山)这种写法好不好?(简洁明了,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

(3)朗读课文,你能发现什么写作特点吗?

体会到:(课件展示)。

a.“说它……吧,可是……“的句式(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个句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是矛盾的,课文通过这样的句式,写出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的特点,体现了猫“实在古怪”的性格。)。

b.“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我们体会到猫十分贪玩,一玩起来就要玩个痛快。)。

c.“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屏息凝视指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屏:抑制;凝:注意力集中。课文通过写猫一连几个小时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下定决心地等,突出他的尽职。“非……不可”写出抓老鼠地决心和耐心,突出表现猫地尽职。)。

d .“它若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无论”用来表现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我们体会到猫在不高兴时举断冷漠的表现。)。

(4)学生又感情朗读这一部分。

2、淘气。

那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3、可爱。

重点体会:上面两部分都体现了猫的可爱,因为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老舍先生都是视猫如儿,爱猫如女的。

4、重点体会以下几个词:

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文中意在表现猫的天真可爱、淘气顽皮及作者的喜爱之情。

尽职: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的天职是捉老鼠,文中写猫在捉老鼠时屏息凝视,连等几个钟头,从中看出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变化多端:变化多样。老舍爷爷家里的猫叫声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富有变化。

5、依据板书总结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       默读课文,体会:猫既古怪又淘气,作者为什么还说它可爱呢?

a.    从性格上看,正因为猫的性格时矛盾统一体,才使它性情丰富多彩,生动 有趣。

b.    从淘气看,“生机勃勃”看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       默读全文,列出作者喜爱猫的句子并谈体会。(融情于猫,情猫相融)。

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把脏脚印形容成小梅花,而“印”字用得何其生动。)。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把猫的叫声形容得悦耳动听,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它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大秋千,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是那么生机勃勃,天真可爱!”(“天真可爱,生机勃勃”这些词语一般形容小孩子,放在这里体现了作者对小猫的宽容怜爱如待幼小孩童。)。

五、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思考题:请你以老爷爷的身份和猫的身份向同学介绍本课的猫。选择你喜欢介绍的方式。

2、  学生分头准备,同桌交流。

3、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六、总结全文: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文章,老舍先生用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爱猫之情。

七、布置作业。

1、  做同步练习。

2、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谭义专。

[《猫》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五

教学要求:

1、在生活中看关于“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初步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左右”。

教学难点:“左右”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笔 橡皮尺子 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通过左手、右手的活动,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小朋友们,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手和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的这只手,是你的――――右手?

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左手?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或左手)做哪些事?

(学生自由发言)。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多锻炼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变越聪明。

2、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学生自由回答)。

3、小游戏 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4、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刚才已经熟悉了自己身体的“左”和“右”,其实生活中的“左”和“右”还有许许多多,今天我们就来确定一下“左”和“右”

(板书课题:左右)。

师:请小朋友们记住,“左”字下边是个“工”字,“右”

字下边是个“口”字。

二、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同桌合作,摆放好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品。

(按顺序摆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小刀五样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2、数一数。

师:按左右的顺序来数一数。(点着学具来数,数好后请学生回答,从而完成电脑中的填空题)。

从右数橡皮是第--------个。

从左数橡皮是第--------个。

师:同样的东西,按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不同。

3、说一说。

尺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呢?

(1)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图说出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2)说出尺子的左边或右边各有哪二样学具?

5、相怎么摆就怎么摆,然后同桌互说。

三、体验“相对”,加强理解。

1、找一找(计算机演示图意)。

2、师:星期天,小江想到小明家去玩,可他只记得小明家住在三楼的左边,你们能告诉他小明家住几号房吗?(展开讨论,计算机学示结果)。

2、想一想。

师:我跟大家面对面地站着(老师举起右手),请问:老师举起的是右手吗?

老师举着右手转身与学生同向,证实结论。

师:我们面对面地站着,因为方向相对,举的右手就会刚好相反。

练习:老师和学生一同举左手体验。

四、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说一说:你相邻的同桌都有谁?

问:相邻是什么意思?

面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背对黑板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侧转身再说说你相邻的同学有谁?

师:每转一次前、后、左、右的人都发生了变化,但相邻的同学总是这几个。

2、演示同学们上下楼梯的情景。

问:他们都是*右边走的吗?(学生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走一走,体会一下)。

小结:方向不同,左右不同,判断时以走路的人为标准。平时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像这些小朋友一样*右行,有秩序地走,不会相撞,保证安全。

3、摆一摆。

老师说,学生摆。

把本子放在书的下面。

把尺子放在书的左面。

把铅笔放在书的右面。

4、出示教材的第3页的第5题。

讨论: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还有不同的相法吗?

五、总结。

我们学习了什么?(左右)对!是表示方向的左和右。

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分清左和右,特别是行走时,人注意*右走。

3.《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4.《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5.《10的认识》教学设计。

6.《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7.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六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品,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试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教学中,拟通过反复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本文进行科学幻想的巨大意义,学习本文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激发并培荞学生的想像力、探究事物、创造生活的兴趣和信心。

教法学法。

由于学生刚接触科幻小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通过细读,揣摩本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课前引导学生查找、积累资料,宜采用讨论、质疑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养成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教学流程。

(一)导人新课。

什么是基因呢?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一起走入漆孝诗的《基因畅想》。

(二)通读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点提示:介绍了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人类利用基因技术进行大胆的预测和科学的想像)。

(2)文中叙述的一些实验、事例,有些是事实,有些是对未来的展望,请分别找出来。

(要点提示:事实,第3段谈自己的工作,谈自己为什么要和猪打交道;展望,第6段对基因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畅想)。

(3)文中提到“堪称20世纪最出神人化、最富前瞻性的创举”指的是哪一项研究成果?具体说说进行这项研究的原因及探索过程。

(要点提示:成果,科学家成功地将人心脏的基因转录到猪身上,制成了猪身人心原因,需要心脏移植的人很多,而心脏来源却很少;探索过程,19世纪,哈迪将黑猩猩的心脏移入病人身上。首开心脏移植先河。而后,贝利又将狒狒的心脏移植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身上,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

(4)作者对基因技术的前景做了哪些畅想?

(要点提示:外科医生可以很简便地为心脏病人做换心手术。医学专家可以预先为病人准备好最合适的基因心脏。一些心脏病的治疗方法将大大延长人类的寿命)。

(三)品读课文。

学生自由散读,并进行圈点,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问题一]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生动吗?请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好的句子,或者你认为足够好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只要学生能找出语句说出一两点理由即可。

(要点提示:形容小猪不愿独处,第3段中,用了“无精打采”“闷闷不乐”郁郁而终。很有文采,很生动。有些语句写得很俏皮,充满着生活气息。如第6段中“您走好,不必心有余悸,我们的产品保质四十年”。第3段中“猪还特别善解人意,它喜欢偎在你脚边,温厚恭良,从不暴躁。。第6段中”医学专家为病人量体裁衣的手法将胜过世界上最神奇的设计师。“)。

[问题二]你认为作者的想像合乎情理吗?在文中你能找到依据吗?

(要点提示:不是空穴来风,有理论依据,第5段叙述的.事实)。

[问题三]你认为作者对基因技术应用前景有信心吗?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看出?

(要点提示:开头第1段,第7段中的两个”肯定“)。

(四)创读拓展。

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能说出个所以然即可。

3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体会?你从文中感悟到了什么?请自由谈谈。

可从以下方面引导,答案不必统一,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即可。也可从其他方面回答。

(1)从作者认真对待科研的态度,你想到了什么?

(2)从作者敢于积极畅想方面,你又得到什么启示?

(3)从哈迪、贝利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启示?

(4)一旦破译生命密码,除了给人类带来益处,你认为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

(五)总结。

这是一篇生动的科学小品,读来亲切感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广泛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生物钟”等问题能得到攻克;我们也能够在超市买到抗感冒的苹果、防肝炎的梨。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知识,让知识绽开出灿烂鲜艳的花朵。

(六)作业。

作者邮箱:ycf@。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理解乡亲们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谦让、尊老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点:让学生从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美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书上的图片。

2.教师:同学们请看,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时,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搭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找找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出示句子:进入秋天……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样过小溪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师:“绾”是个生字,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卷)。

师:那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

人们收工就必须……。

人们赶集就必须……。

人们访友就必须……。

总之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

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麻烦、辛苦、不方便)。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这大多是在夏天,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就必须依靠搭石来过小溪,有了这些了解,我们再来一起来读读“进入秋天……”这个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受搭石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方便、美)。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与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文中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描写搭石,写得很美的句子,请自由读读课文,找一找并勾画出来。

2.学习走搭石的句子。

过渡: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出示句子:每当上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a.指出多音字“行”的读音。

b.重点指导“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是协调有序的呢?

师: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分小组合作读)。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协调有序!前面的---,后面的----(稍快),前面的---,后面的---,(快)。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由这两组走前面,那两组走后面,小组合作读,师引读:前面的----,后面的----。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

师:体会得好,同学们,还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美”?

结合课件出示图片,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画面描绘。

师展示图片: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多么美的叠词,构成了一幅多么美的画面啊,风在轻轻的吹,水在缓缓的动,倒映着走搭石的人们,这山、这水、这人,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c、朗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个部分。

师;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诗。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走,一遍遍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去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

师:是啊,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过渡语: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读文:如果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谈谈对这幅画面的感受(谦让)。

男生一起感受这份美,读。

(2)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

过渡语:那么青年人与老人一起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出示句子:

a、强调生字“伏”,可用动作表演。

b、再读这个句子,思考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c、体会“伏”字。

d、动作表演(老师当老人,学生当年轻人)做“伏”的动作。

师:多么爱帮助人的年轻人啊!这样老人就能舒舒服服的,安安全全的过小溪了。

师: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理解“理所当然)。

师:多好的年轻人,老人没有向他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过其他老人),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我想,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一个“伏字,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敬老)。

师:你们的这份美好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透过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你又看出了什么?(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做的)。

师:这里经过多年沉淀下来,是一种习惯,是“理所当然”。

师:这里的风景很美,这里的人更美,搭石与家乡的人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3)再读3、4自然段,再次感受走搭石的人的美。

过渡语:每天都有多少人走搭石啊,假如我们就生活在这里,假如你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请讨论讨论,然后再说说。

四.总结全文:

这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带着这份感动,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

师:这一排排平凡而普通的搭石就这样用自己的身躯,联结起家乡的小路,没有丰功伟绩,没有绚烂多姿,有的只是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在这些搭石上,每一块上面都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这一块块搭石,正是爱的见证,美的化身。

带着这份感动,我们再来满含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五.拓展训练。

刘章爷爷还是一位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描写故乡的,比如诗集《北山恋》《长相思》等等,都饱含深情的赞美了自己的故乡,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多读读,我相信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首《北山恋》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八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服务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难点:理解两种人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轻叩鲁迅,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幻灯出示鲁迅图片)。

师:对,他就是鲁迅!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通过本组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这个中国伟大的革命者、思想家、文学家已经有了较深刻地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段影像资料。(课件播放《鲁迅》电影片尾葬礼部分)。

师:看了这段影像资料,你心里体会到了些什么?

生说:(送葬的人多,鲁迅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和热爱……)。

师:下面请大家再来读这段一遍,体会人民对鲁迅的尊敬和热爱。(课件出示文段)。

师导接:是呀!“鲁迅死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1949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13周年,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地纪念鲁迅,著名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了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生:齐读诗题两遍。

二、听范读,理顺思路。

1.自读诗歌。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诗歌--齐读一遍。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样?为什么?(注意表扬:他读得很有感情,你点评得也很到位,掌声送给他们。)。

2.听范读。

师: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看、听一听朗诵家沙桐和长潇是如何诵读的这首诗歌的?(课件播放新诗会沙桐和长潇朗诵的《有的人》)。

过渡:听了两位朗诵家的朗诵后,你是否有一种被感染了的感受呢?下面就请大家好好地学习这首一诗吧,好好体会鲁迅伟大的人生。首先,让我们来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层次。

3.理思路。

师提问:这首诗一共有几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说后,师课件出示,再齐读段意。)。

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提出了对生和死的不同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3、4节):写了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第5、6、7节):写了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

师提问:请同学们认真分析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课件出示)。

(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是对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开掘,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

三、品读重点句子、词语,理解诗意,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思考问题: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是否相同呢?(课件出示)。

(每节诗前两句都是指反动统治者。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二)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看看你还有哪些诗句的意思是不明白的?先在小组内交流,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吧。

(三)读重点句子,体会深层含义。

诗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思考一:这一节写了几种人?(两种)他们指的是哪些人?(课件出示)。

填空完成对这节诗的理解。(课件出示)。

思考二: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课件出示)。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课件出示)。

诗句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哪个同学来读读这节诗?其他同学听后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节诗的?(温馨提示:注意红色的字词)。

诗句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诗句4.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这里的“摔垮”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诗句5.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来理解这句诗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表达方法。

1.朗读要求:

(1)男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一、二行,女同学读每节诗的第三、四行。

(2)要有感情地读,读出人民对反动派的恨和对像鲁迅这样的人的爱的感情来。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更好地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3.请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的手法的地方。

1、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构成对比。

2、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构成对比。

3、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构成对比。

4、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构成对比。

五、领悟诗歌主旨。(填空: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像鲁迅一样一心为人民的典范呢?请你说一说。

图片出示鲁迅这样的人物(配解说)。

2.欣赏歌曲《八荣八耻》。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九

《山雨》是赵丽宏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明快,简约优美,一如山雨那样富有诗意。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逐个欣赏,优化整合文本,用同读,引读,诵读,品味等方式,读得入情,读得入境,方能听到优雅的小曲、鸟儿的啼啭以及“丁—冬—丁--冬……”的水声,赏到流动的绿色,真正感受到山雨有声有色的韵味,在体验中学会表达,积淀语感。

1、正确、流利,情感朗读散文。

2、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

3、通过反复读,体会山雨的韵味和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和《山雨》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倾听《山雨》,学生那颗躁动的心会在山雨声中得到无声润色,在山雨声中得到平静。

2、请问你们的心行走于美妙的音符间,都听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大大的“心”)

1、倾听《山雨》

2、思考并回答:你们的心行走于美妙的音符间,都听到了什么?

用《山雨沙沙》导入,绝非哗众取宠,而是让学生的心随优美的旋律舞之蹈之,培养学生倾听感受声音的神奇的灵感,也是紧扣课题的。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

2、指名读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点评,特别是难句、长句,老师要有读的基本指导,读的基本练习。

两个“由远而近”的读法。山雨是越来越近了,声音当然是越来越大了,那么两个“由远而近”的读的声音是越来越大,语速是越来越急。

……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难懂的句子画下来,反复读。

2、读句子,采用多种方式点评,特别是难句、长句,

难句是对于个别学困生而言,这个读比不可少,但又不是流于形式,因为这里的读,既有基本的读---句句落实,又有提高性的读--情感朗读,只不过后者的力度被人为地弱化了。

3、散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雨声 林色 山静

1、倾听优雅的小曲---雨声。

(1)自由读雨声。

(课件出示)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恰切生动的比喻。这段话里一口气用了二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句: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奇妙无比的“琴键”,弹奏出的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那音符组成的一首首小曲当然是优雅的了。

精妙二:描写很有想象力。

(允许学生课堂有不同的声音。)

(3)指名读,老师点评。

(4)写出带有幻想色彩的音符,感受优雅。

无数的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岩石、树叶、绿草会是什么样的小曲呢?想一想,写一写。

飘飘洒洒的雨丝弹奏绿草,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替采用多种方式读。

(6)闭上眼睛读,踏着山雨的节拍走进诗一般的梦境。

先按内容分好段落,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倾听优雅的小曲---雨声。

(1)自由读雨声。

(3)写出带有幻想色彩的音符,感受优雅。

(4)交替采用多种方式读。

(5)闭上眼睛读,踏着山雨的节拍走进诗一般的梦境。

这优雅的小曲在别处是欣赏不到的,心不安宁的人也是听不出优雅的。优雅的小曲怎么沁入学生的心灵呢?从写法入手,剥开语言的外壳,倾听山雨的优雅,胜过老师的滔滔不绝。

2、欣赏流动的绿--林色。

(1)指名读林色部分。(出示雨中山林的图片)

(2)老师有疑问,谁能帮老师解决?(请学生自愿举手。)

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水是流动的,所以绿色好像在流动。因为这“绿”作者是用“心”看的,用心感受的,因此“绿”流进了心胸。

(3)再读。

3、品味幽静。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2)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

(3)其它声音全部停下,甚至喘气声也要无声,再读山静。

2、欣赏流动的绿--林色。

(1)解疑

(2)再读。

3、品味幽静。

说出自己的疑问。

其它声音全部停下,甚至喘气声也要无声,再读山静。

以动衬静的写法,古诗有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怎么引出写法、体会幽静?老师总不能硬拽出来以动衬静的句子,分析写法吧。鉴于此,就是让学生在质疑中悟得写法,体会幽静。算是艺术地给予吧!

其实,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听、用心观、用心品,你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烂熟于胸的名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2 山 雨

听 优雅 妙喻连珠 联想

心 赏 色彩分明

品 幽静 以动衬静

作业设计: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件设计思路:《山雨》课件是运用flash8版本制作,整个课件共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成功与否,所以我设计了几个预习要求,来很好地指导学生了预习。

二、好的范读能使学生们自己默读、自由读、大声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起到一个示范或一个标准的作用,所以我设计了三个“重点段落”来指导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利用课件直观、生动特点,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图片欣赏”来再现多姿多彩、清幽雅致的山林景色,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直观的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看、听如痴如醉,仿佛都置身于其中,被山林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住啦。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成长的足迹”。童年的生活呈现出千斑色彩,百般味道,无论喜乐与忧愁,无论甜蜜与苦涩,总能荡起我们心中的阵阵清波……这一单元向 我们展示了许多人童年的独特经历和感受。《捅马蜂窝》似 乎带着几分童年的苦涩,正是这份苦涩幻化为儿童成长的内驱力。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出于好 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浅显,语言活泼,于叙述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符合五年级孩子单纯、热情的特点,容易激起他们的兴趣。但针对部分孩子主动性不够的特点,上课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布置预习:

1熟读课文。2、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3、了解马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14个生字,学会田字格里的1 2个生字。

2、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3、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和方法:

1、借助工具书或结合 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2、通过对话、朗读、合作能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语言文字训练,理解“我”思想感情的变化,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产生不伤害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我”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捅过马蜂窝?当时是怎样一种情景?有什么感受?

(预设:找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和感受。)。

今天我们和著名作家冯骥才一同感受他小时侯捅马蜂窝的情景。

板书课题:捅马蜂窝。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要求:认真听,把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新词,画出来,并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读了解一些词的意思,如:“乐园、冒险、痊愈、罪孽”等。

(预设: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如仍解决不了,提出来全班交流或查工具书,如:查字典等。)。

3、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和对生字新词的理解。

(预设:可采用一条龙式分段朗读、指名朗读等方法检查阅读。对读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并请读错的学生多读几遍。对不理解的字词及时交流,并做出解释说明。)。

三、再读课文,整体 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文章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出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这种罪孽感使“我”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预设:找一至两名学生用精炼的语言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及时的评价总结,以鼓励为主)。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二、品读课文,谈感受。

中心话题: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细细地品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想:在“我”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从课文中什么地方感受到的?画出有关的字、词、句,品一品、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预设: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反复品读,以读促讲、读中悟情)。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1、(1-7自然段)。

通过爷爷、奶奶的对话(奶奶的抱怨、爷爷的警告),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心情激动,跃跃欲试地想把马蜂窝捅下来。并付住于行动。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涌出”“强烈渴望”等词体会作者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悄悄溜到”“脱下褂子”“遮住脸”“接绑”等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形象地感受作者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心情。

(预设:这一部分对主人公的心理、动作的细致刻画反映了作者的内心,学生能从这里体会到作者对捅马蜂窝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教学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板书:好奇渴望。

2、(8--9自然段)。

抓住“径直”“凶猛”“扑”“拼死”“不顾一切”等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捅马蜂窝的过程中“马蜂”是怎么想的 ?“我”又想了些什么?“我”的心情由好奇、渴望变成了什么?(惊呆)。

(预设:捅马蜂窝过程中把这只不顾一切拼死的马蜂比作战斗机,用“战斗机”来比喻“马蜂”,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那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凶猛再加上“燃料耗尽、决心相撞”就突出了马蜂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正是这种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指导学生朗读,重点体会马蜂不顾一切拼死的气势)。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惊呆害怕。

3、(10--16自然段)。

爷爷与“我”的对话: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这句话,使心有余悸的“我”的心 中激起了波澜,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小小的马蜂是一个了不起的英雄。从而使“我”的内心产生了罪孽感,心情沉重。并对勇于拼死、守护自己家园的马蜂产生敬佩!

教师指导朗读对话,要读出爷爷的语重心长,和“我”的疑惑不解。

板书:赞叹、心情沉重。

4、(17--21自然段)。

(预设 :引导学生抓住“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这些语句,体会作者三年的等待才唤回了赤黄色的马蜂,“我”在开怀大笑之余,不由地暗暗告诫自己:“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

教师指导朗读。

板书:舒心。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升华情感。

(预设:1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尊重所有的生命,和他们友好相处。2并能看出这是一个单纯可爱、真诚善良的孩子。学生回答其中一点即可,教师要以鼓励为主。)。

四、拓展延伸。

1、同学们,学了这个故事,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与动物和谐相处)。

2、最后老师想用动画片《狮子王》中的一段台词作为本节课的结尾。

小狮子:我以为国王是可以随心所欲。

狮子王:你错了,作为国王我们也不能随心所欲。

小狮子:不能吗?

狮子王:辛巴,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身为国王,你不仅要去了解所有的生命,而且要去尊重所有的生命,包括爬行的蚂蚁和跳跃的羚羊。

小狮子:爸爸,我们不是吃羚羊吗?

狮子王:我来告诉你,我们死后势必会变成草,而羚羊是吃草的,所以,在这个生命圈里,我们是相互关联的。

3、推荐阅读篇目:苇岸的《我的邻居胡蜂》。

五、作业。

小练笔:由于幼稚,我们曾做过的一些冒失的事,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小的伤害,然而当我们回想起那些往事,回想起童年,心中却充溢着美好和甜蜜。你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记录在你的“小本本”上吧!

板书设计:

捅马蜂窝。

心情:好奇渴望-惊呆害怕-赞叹、心情沉重-舒心。

人与动物友好相处。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他们的经验世界,营造课堂氛围,从而走进这个故事。

扫清字词障碍,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培养学生的概括复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帮助学生回顾文章内容,走进文本。

文章最精彩最细致的是心理描写。围绕捅马蜂窝而产生的“我”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像一条红线贯穿情节的始终,牵动着故事的发展,揭示出文章的主旨,故中心话题由此入手,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人物的情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用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体会人物内心变化。

调动学生的经验世界,情感世界,想象世界,感受到作者的心理变化。

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受,深情地朗读,通过朗读使情感尽情地宣泄。

深化文章的主旨“童心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通过记录美好的童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张语晴。

[《捅马蜂窝》教学设计(京改版七上)]。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1、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交流对鲁迅的认识。

2、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

3、积累鲁迅的名言。

4、通过阅读“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感受鲁迅的敏捷才思。

重点分析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难点分析交流体会本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体会这类句子的方法。积累鲁迅的名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交流平台。

1、谈谈心目中的鲁迅。

(1)学了本单元的课文,我们被鲁迅先生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

(2)提出要求:可以就课文来谈,可以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讲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3)自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指名交流汇报,师生评议。

(5)教师小结。

2、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教师归纳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方法:

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

结合时代背景。展开丰富联想。……。

y过渡:鲁迅先生的文章无疑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笔财富,这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读鲁迅先生文章中的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1、组织学生自读。指名读。

2、引导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趣味语文。

1、过渡:鲁迅先生的童年发生过许多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鲁迅巧对先生的故事。

2、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

4、布置作业。

1、听教师导入。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师生评议。

4、听教师小结。

5、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1)学生读教材中的内容,谈理解。

(2)学生找句子,交流体会方法。

(3)和教师一起总结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6、学生自读。

7、理解重点词语:

千夫:众多的人。孺子:小孩子。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空耗:白白地消耗。无异:没有不同;等同。

8、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9、展示课外搜集的一些鲁迅先生的名言。

10、听教师引入。

11、学生自读。指名读。

12、思考:周樟寿的对子妙在哪里?他为什么对得好?

13、文人巧对对联的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搜集此类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教学反思。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就要善待生命,珍惜时间。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个事例所隐含的道理。

三、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可分哪几层?

第一层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式?起了身作用?

二、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2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文中那些句子能令人感觉到一股生命的力量?(感情朗读)。

(2)、作者为什么回放了飞蛾?(及我为什么会震撼?)。

(3)、你在捉蜻蜓活捉其他昆虫时,他们是怎样反抗的,这种反抗就是什么?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三、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找出文中写香瓜子生命力强的句子。(感情朗读)。

(2)、一粒香瓜子令作者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写草生命力强的诗,谁背一背?

冲破()。

香瓜子没有(),没有()多么顽强()!

不屈(),茁壮()。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四、学习第二部分,课文的第4自然段。

1、出示思考练习:

(1)、从听诊自己心跳的律动你知道了什么?

(2)、利用生命有哪两种方式?

糟蹋就是()。

我可以好好的使用(),也可以糟蹋()。利用了就是(。

);糟蹋了就是()。

利用生命,我们就应该(),不应该()。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4.、小结。

师:第二部分讲了那三件事?

生:归纳,师板书。

三件事说明。

飞蛾挣扎求生。

瓜子不去生长生命可贵,珍惜生命。

诊听心脏律动。

五、学习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

1、作者从这三件事认识到了什么?(在文中找原句)。

举例说“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的意思。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体现无限的价值?

2、生感情朗读。

3、生自由答。

4、有感情齐读第五自然段。

六、小结。

七、作业。

1、将以上填空练习做到作业本上。

2、摘抄文中好词好句。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三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教法学法]。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二)简介孔子和《论语》。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1)齐读,散读;个人读。(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0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0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0”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0”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0“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作者邮箱:ycf@。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四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和理念,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为基础,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为纬,基础明确、经纬交织、科学设计。而根据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要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生活进行全面地考察和掌握,同时牢牢把握住课程综合性的这一性质。

【课标要求】。

成长中的我(3.3):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

成长中的我(3.3):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

成长中的我(3.4):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的需要是除生理需要之外人最基本的需要,其中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人一旦丧失了安全感,就会变得不再相信自己也不再相信社会,会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课是七上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第九课《保护自我》第一框的内容。在本课中设计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种种侵害,其次是认识到身边针对未成年人的具体保护。内容涉及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到的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为下一课学习如何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做好感情积累和知识铺垫。

2.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经历和新闻媒体了解到过很多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案例,也在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掌握了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学生对侵害的来源和分类没有概念,掌握的知识和技巧比较零散,偏重于意外伤害方面,对于一些人为伤害,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身边存在意外伤害和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侵害。探究未成年人容易受到侵害的原因,知道法律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提供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2.能力目标。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初步掌握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警惕不法侵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懂得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增强法律观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身边的种种侵害。

2.教学难点。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案例式教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板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在黑板上写下“14、 50万、40”三个数字,让学生猜猜三个数字有什么含义。

教师揭晓答案:

问题:听到这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引入新课:

我们身边确实隐藏着需要我们警惕的危险,我们身边也时时刻刻存在着对我们未成年人的保护,我们如何去识别危险、避免伤害,从而保护自己安全与健康呢?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九课《保护自我》的学习,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框题《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学生猜测。

回答。

学生回答感受。

用统计数据让学生有直接的情感震撼。

讲授新课。

(一)身边的种种侵害。

(二)身边的保护。

第一环节:分享经验。

问题:同学们自己身上发生过,或是听说过哪些未成年人受到意外伤害的案例吗?

这些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学生分享过程中普及一些安全常识和自救知识。

总结: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交通意外、溺水、危险行为、火灾、煤气中毒、有毒食品、动物伤害等等,都是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意外伤害。就像同学们说的一样,这些代价沉重的案例启示我们,一是要有规则意识,在任何地方都要遵守规则,只要人人守规则,很多意外事故都不会发生;二是自己要有安全意识,平时多积累安全知识,注意所在场所中的安全隐患,提高自救能力。

第二环节:案例探究。

刚才同学们说到了很多意外伤害,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这样一些意外伤害,还有来自各个方面的人为侵害,随时可能危害我们的健康和安全。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认识一位小主人公小叶,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到她。

小叶的故事。

13岁的女孩小叶有过非常快乐的童年生活,但是,随着父母离异,小叶跟着父亲生活之后,就很难再看到小叶和小叶爸爸的笑脸了。小叶爸爸每天酗酒,回到家中动不动就拿小叶出气,小叶被打得身上多处淤青、软组织挫伤。小叶非常痛苦,但觉得没有地方能够去求助,很想离家出走,有时候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问题:

案例中,小叶受到了来自哪里的伤害?

小叶的哪些想法存在着误区?

如果你是小叶的同学,你会怎么劝说她和帮助她?

总结:

面对来自家庭的侵害,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采取偏激的方式比如离家出走,而要采取多种方式求救和自救。

家庭中这样的情况,让小叶很希望能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和庇护伞。这时,同班女生小旭出现了,小旭不仅在学校中是“大姐大”,而且在校外也认识不少社会闲杂,时常会在校外威胁勒索低年级的其他同学。小旭对小叶很关心,知道了小叶的爸爸这么对她之后,就一直说要把小叶的爸爸“收拾”一顿,这点让小叶很感动,认定小旭是自己真正的朋友。

有一天,小旭和小叶因为不遵守课堂秩序被老师罚跑三千米。小旭也小叶不服,来到操场之后就从学校离开。两人先是来到网吧上网,在网吧上网时小旭遇到以前的朋友——社会青年赵某,赵某热情邀请两人去酒吧喝酒。小旭和小叶答应了。

没有想到,赵某在酒中放了安眠药,喝酒之后陷入昏睡的小叶遭到了性侵害。

清醒之后的小叶想去报警,但是想帮赵某脱罪的小旭却劝她,如果让家里知道了这件事,不知道还要闹成什么样子。想想各种顾虑,在严重伤害面前,小叶最终选择了沉默。

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

问题:

想一想,如果小叶的爸爸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如果老师不对小叶和小旭进行变相体罚,如果学校能尽到对学生保护、管理的责任,如果网吧、酒吧能按照规定拒绝小旭和小叶进入,可能小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除了未成年人自己要不断成长和成熟以外,还有哪些方面要担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来。

补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等具体内容,还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社会是美好的,同时又是复杂的。我们在加强自我保护的同时,应该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如果这些保护没有及时到位,我们就要尽自己所能,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小叶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小叶哪些地方做得不对,她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下节课我们会继续探讨面对不同侵害,我们如何保护自己、如何寻求帮助的这一问题。

下节课再见!

学生分享案例和启示。

学生回答,来自家庭的侵害,小叶应该勇于向有关部门、公安机关求助。

学生回答,来自学校、社会的侵害。这些伤害不仅对小叶造成了生理、身体上的损害,还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和精神创伤。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家长、学校和社会都要负起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来。

学生思考。

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表达自己对于安全问题的观点,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更正学生的误区。

用案例教学串联,让学生了解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侵害。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五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叫声录音带。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上,办一期“猫趣”展。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

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

整体惑知。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起读)。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至第(    )自然段写大花猫(    );第(    )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

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

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    )    性(    )    高(    )    采(    )。

贫(    )    姓(    )    稿(    )    踩(    )。

第二课时。

展示积累。

选择第一、二、三自然段中自己背得最流利、最有感情的部分,背诵给同桌听。

赏读“可爱”,晶“情”动“情”

2、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a、观察插图,体会小花猫的可爱。

b.将课前收集的有关老舍先生酷爱花草的资料与他“放任”小花猫淘气的描写进行对比, 以加深感受。

c、联系语境理解“开辟…‘生气勃勃”。

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总体梳理,回归全文。

2、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梳理:

(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真实具体、将猫视为朋友、字里行间处处留情)。

3、朗读全文,加深体会。

自主选择,积累词汇。

1、用喜欢的符号圈划出自己最欣赏的词语、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再摘抄在“采蜜本”上。

2、同桌互相交流。

阅读链接,拓展延伸。

(提示:第二段话与课文《猫》相似,侧重于用拟人的手法侧面描写猫的生活习性,并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第一段话则从正面直接描写猫的外形特点。)。

2、小组交流。

3、课后留心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帮它拍摄一张相片或画一张画像,然后为相片或画像配一段旁白。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猫》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六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视频导入)。

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播放视频。(这样的导入旨在使学生对长城有一个整体感知并唤起学生的已有感知。)。

(二)、初读感知,学生畅谈。

1、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2、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及视频的感染下畅谈长城的印象或从课前搜集的资料中畅谈自己的感受,使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课堂气氛得以激活。

3、观察欣赏,发展思维。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要求概括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让学生发挥想象,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如: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等等。)。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结合理解垛子、t望口、射口、城台)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三)、细读感悟,激发求知欲。

刚才大家说得很好,都想去长城游览,那我们今天就和作者一起去游“长城”。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抓中心句)。

2、初读、细读、品读中心句。

3、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及有关的词语,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这一特点。

4、欣赏录像。

随着同学们的发言,教师一边打开录音机,播放优美而令人神往的乐曲,一边打开放像机,展示一幅幅美丽的长城风光画面,让学生再次思考图文描写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与此同时,让同学们展示课前自己制作的长城模型和收集到的图片、邮票,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和爱我长城感情的陶冶。

(四)、拓展延伸。

在同学们的陶醉与神往之中,教师把话题一转:大家知道长城历史悠久,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怎样修缮和连贯?有怎样的动人故事和传说?现在请大家把收集到的长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高昂的情绪中绘声绘色,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使课堂气氛再一次升华,也使本课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

1、讲述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2、结合句子,体会比照的方法。

3、学习生字,完成练习。

(五)、布置课后作业。

收集其它古迹、图片、资料。

附:

板书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外侧:垛子。

射口。

方形城台。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想起……。

五教学反思。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的课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我感觉到,长城对现在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情感上,空间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我把着力点放在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距离上。

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

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先请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说说长城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在读文后,体会到长城很长,我们讨论了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之间需要经过的省份,感受长城之长,然后我又给学生补充资料说,曾经有人徒步走长城,用了两年的多的时间,这样把“一万三千多里”转化成学生可感知的形象,学生走出文本,又走进文本,一个来回,对长城的长有了具体的感知。

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t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我让学生读懂课文,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正好书上有一幅小的长城近景图,于是我采取默读的'方法,要求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对照小图,在图上把长城各个部位的名称和位置标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在读课文时,图文对照,边读边看,让学生理解文本有了一个依托,在这个依托上又加深了学生对长城的理解。读懂了课文,对长城的高大坚固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但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比较被动。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多读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这一点与学生在情感上的距离是非常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先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说说你体会最深的句子,然后抓住“抬”“陡峭”“无数”“两三千斤”等词语,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特别是“两三千斤”,我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体重是多少,那一块石头相当于我们多少个小朋友重,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对巨石的感受更深了,也更能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在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肩抬手扛着这巨大的条石在陡峭的山岭上劳动是多么艰难的事,从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识记本文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能用通俗的语言准确流畅的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叙事线索的写作手法,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4)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过程与方法: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相关常识和有关历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理解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利用字词典、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文言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翻译全文。

(2)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

(世外桃源:在文中指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资料交流(多媒体显示:交流学案的知识点)。

1、作者作品: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世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田园诗人,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是田园诗的继承者。

2、写作背景: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动荡时期,其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当时陶渊明已经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三)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明确学案中加点词的读音。

豁然俨然阡陌诣太守老骥。

屋舍便舍船间隔此中人语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掌握本文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来此绝境与外人间隔无论魏晋。

为具言所闻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便扶向路。

诣太守欣然规往无人问津未果,寻病终。

3、翻译句子。

(1)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

(3)初极狭,才通人。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四)研读课文第一节: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捕鱼为业缘溪行芳草鲜美复前行。

2、用文中原句回答: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明确: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景色优美。

(点拨:为下文渔人进入桃花源作铺垫)。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点拨: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铺垫。)。

教师小结:这部分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是故事的开端。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第一节的知识点,并熟练背诵。

2、预习学案中第二、三节的基础知识。

3、熟读课文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一节,今天我们再来具体地了解作者透过这些文字想要表达什么内容。

分男女各读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要求:语句流畅、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二、研读课文。

(一)第二节: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便得一山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往来种作悉如外人。

并怡然自乐才通人林尽水源。

2、用文中原句回答:(1)描写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2)体现桃花源中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明确: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讨论(多媒体显示):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桃花源美在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2、感受桃花源的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_________。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教师小结:抓住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诸景,描写了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雅致,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突出了桃花源环境的宁静融洽。从他们的精神面貌看出他们的生活是安乐幸福的。这幅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比,由此可见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二)第三节:写渔人在桃花源做客及辞去的经过(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讨论(结合学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乃大惊(乃不知有汉)具答之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不复出焉为具言所闻。

停数日,辞去不足为外人道也。

2、翻译句子,注意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初步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角和射线、直线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猜想发现法2、分析比较法3、合作探究法4、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是在阅读质疑,自主探究和多边互动,合作探究这两个环节,学生通过“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比一比”等活动,自己发现并总结出来的。)。

1、谈话引入: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和你们去认识几位数学朋友,你们愿意去吗?

(1)介绍第一位朋友。(出示直线)让学生说一说直线有什么特点?

师板书:直的、有限长、有2个端点。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直线。

学生汇报。

(2)出示线段(让学生回忆在哪年级认识的数学朋友)说一说线段的特点。

师板书:直的、无限长、没有端点、是直线的一部分。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线段。

学生汇报。

(3)(3)介绍第二位朋友。(出示射线)让学生说一说射线有什么特点?

师板书:直的、只有1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射线。

学生汇报。

(4)学生先说一说,师再总结并出示表格。

名称图形端点个数延伸情况相同。

直线。

没有无限长都是直的。

线段。

2个有限长。

射线只有一个无限长。

(5)巩固练习。

(当堂反馈,做到堂堂清。习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分层次练习,让不同程度的孩子都获得成就感。)。

(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

(二)、判断。

1、一条直线最长是1亿千米。()。

2、小明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3、直线比射线长。()。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2、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引导小组内的学生进行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帮助、相互探讨。)小组交流时可以先2人或3人互相说一说,再互相质疑评议,如果有不同意见和看法的`可以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

(四)、小组展示,全班互动。

(1)、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其他同学可以加以补充,还可以根据这位同学的发言来提建议与想法。

3、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2)巩固练习。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又认识了哪些数学朋友?(板书课题)。

你能再来说说它们的特征吗?

2、课外延伸。

(1)下面的图形一共有多少条线段?

(2)下面的图形一共有多少个角?

七、课堂评价。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八、板书设计。

直线、射线和角的认识。

名称图形端点个数延伸情况相同。

直线。

没有无限长都是直的。

线段。

2个有限长。

射线只有一个无限长。

利生小学牟进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自已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已的探索、实践、总结出量角器量有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角的表象;能通过量角,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

3、使学生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索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新课标人教版猫的教学设计(精选19篇)篇十九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尝试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导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预习学案。

依照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72和24的比等于15和x的比。

(2)等号左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0.4和16,等号右端的比是8:x。

(3)x和23的比等于35和14的比。

(4)比例的两个外项分别是4和10,两个内项分别是x和28。

导学案。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学习例2。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题意列出比例:x::320=1:10。

(3)怎样解这个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

(4)一名同学到黑板解答。

学习例3解比例1.52.5=6x。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像例3这种形式的比例要交叉相乘来解。

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课堂检测新课标第一网。

1、解比例。

x:10=14:130.4:x=1.2:21.2:2.4=3:x。

课后拓展。

小芳调制了两杯糖水,第一杯用了25克糖和200克水,第二杯用了30克糖和250克水。

(1)分别写出每杯糖水中糖与水质量的比,看它们能否组成比例。

(2)按照第一杯糖水中糖与水的比计算,300克水中应加入糖多少克?

板书设计。

解比例。

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例2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320m。例3解比例1.52.5=6x。

北京的“世界公园”里有一座埃菲解:1.5x=2.5×6。

尔铁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1.5x=15。

度的比是1:10。这座模型高多少米?x=151.5。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是x米。x=10。

x:320=1:10。

10x=320×1。

x=3新课标第一网。

x=32。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违规办学行为自查报告(热门16篇)

    自查报告能够帮助我们认清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我们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自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一

    最新疫情网课倡议书(汇总18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样本文章或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参考和指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启

    2023年学期计划锦集(优质17篇)

    学期计划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己的自律能力。在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如何通过学期计划优化时间利用,提高学习效果。本学年度结束了,在此期间,本

    最新六年级上学期语文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大全(20篇)

    学期总结是一个对自己学习表现进行评估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学期中的得失和不足,做出相应的改进和提升。学期总结范文提供了不同学科领域和个人经历的展示

    2023年循环小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9篇)

    教学反思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反思案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启示:教学目标:1、使学生

    2023年五年级撒谎(汇总21篇)

    优秀作文可以展现作者的思维深度和文笔功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接下来,我将向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爷爷是个老实巴交,一字不识

    最新初中音乐教学计划参考(优秀23篇)

    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科知识的连贯性和渗透性,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学科理解和认知。以下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示和参考。本学期我为了在教学

    2023年二年级语文网课教学工作总结(模板18篇)

    教学工作总结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请看以下几篇教学工作总结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好总结有所帮助。期末的临近了,本学期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即将

    最新教育激昂生命读后感(优秀19篇)

    通过读后感的写作,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本书的内容和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

    2023年我美丽的家乡集锦(优秀18篇)

    优秀作文富有语言的魅力和艺术的想象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欢迎大家一起来欣赏和思考。我的家乡在湖州。她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