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紫衣梦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的安排。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一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以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能力。

掌握有关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会综合运用。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回顾。

1、下列图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长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

2、长方体的表面积=。

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

如果圆柱的底面半径为r,高用h表示,则圆柱的体积公式为。

三、例题学习:

四、课堂练习。

1)底面积0.6平方米,高0.5米2)底面半径4厘米,高12厘米。

3)底面直径5分米,高6分米。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二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体积。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三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2.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三、出示例题:一根圆柱形的木料,底面积是320平方厘米,高是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学生读题试算。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四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其推导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或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即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因此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将通过对圆柱体积知识的探究,重点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为了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找出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远程教育资源中动画、声音、视频文件,并进行了有效地整合。本节课将使用以下策略:

1、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借助远程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2、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练习多样化,层次化。

4、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回忆旧知,实现迁移。

1、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a.半径5厘米。

b.直径6分米。

二、指名说说自己想法。

教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将圆柱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2、生讨论,交流。

三、验证。

教师演示:。

(2)将圆柱的`底面、长方体的底面闪烁后移出来。提问:你学过将圆变成长方形吗?

(3)再次出示圆柱形物体,动画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让学生取出圆柱体学具拼成近似长方体。

四、探索圆柱与所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1、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请每个小组拿出学具,并研究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之间的关系。

2、学生利用学具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操作有困难的学生),思考并讨论。

3、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五、分析关系,总结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并说出:

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虽然形状变了,但是长方体的体积和原来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总结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总结。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教学反思]。

1、这节课是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巩固、应用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学生在最佳的情景中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了“活”的知识,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操作验证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从问题入手,组织学生围绕观察猜想后展开验证性的操作活动。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思维活跃,积极探索,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效果;注重习题多样化、层次化,拓展学生思维。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五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一、情景引入。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设计观察活动,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得出圆柱体积的定义,进一步加深对体积概念的理解,并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研究方法。)。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找出决定圆柱体积的两个因素,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圆柱体积公式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通过设计猜想的过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回忆了学习长方体体积时的实践方法和将圆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如此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就做到了心中有数,猜想的胆量就更大,假想的合理性就更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推导公式。

(1)、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课件出示)。

(7)、小结: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17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六

1、知识与技能:理解教材中形体转化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拓展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直柱体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空间,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情感与态度:挖掘教材内涵,把图形的变换过程,转变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并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辩证思想。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准确解决实际问题。

正确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手拿一个圆柱形橡皮泥(大小适宜)。

1、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关于圆柱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生1:(已学知识)。

生2:圆柱是一种立体图形,那么它的体积怎么计算?

2、师:联系已经掌握的有关立体图形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吗?

生2:将这个圆柱放入一个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量出上升了的水的长、宽、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

生3:圆柱体在水中必须完全浸没,而且水还不能溢出。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学习长方体、正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很容易想到运用“排水法”来解决问题,所以这一环节也充分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思维中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中找出小助手,帮助测量有关数据,全体同学计算水的体积,并作记载。

师:运用转化思想,联系已学知识,解决新生问题,同学们真了不起!

4、师:如果要求压路机前轮的体积或是求楼房中柱子的体积,还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不能)那么求圆柱的体积时是否也有一个简单、易算的体积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新旧过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形实物。

1、

师:发挥你的想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演变为圆柱体?生1:以长方形的一条长为轴,把长方形旋转一周,就形成一个圆柱体。

(教师演示: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旋转形成圆柱体。)。

生2:把一个圆形上下平移,移动过的轨迹就是圆柱体。(课件演示:大小不同的圆形上下垂直平移不同高度形成圆柱体。)。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过程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圆柱的底面积和高)。

学生口述,同时课件演示圆形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过程。

三、自主探究。

1、学生手拿圆柱实物,仔细观察,独立思考。

2、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把个人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强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倾听学生想法,调整汇报次序,同时提醒学生观察手中圆柱实物。

3、汇报交流,统一意见。

生1:把一个圆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把圆形和近似长方形同时向上平移相同的高度,这时他们的轨迹一个是圆柱体,一个是近似长方体,而且它们的体积相等。

(师: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只要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它们的体积就相等吗?一会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沿这些分割线把圆柱纵切开来,从而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为什么是近似的长方体?———渗透数学极限思想)。

4、课件演示:

师:仔细观察下面这组课件,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演示两次,第一次把圆柱平均分成16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第二次把圆柱平均分成32份,再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长方体的体积相当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相当于圆柱的底面积,而且它们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四、实践应用:

强调单位:90×20=1800(立方分米)。

2、再次拿出圆柱体橡皮泥,问:如果要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它的体积,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底面直径、高)。

生1:可能测量有误差,并且还要保留。

生2:测量水的长、宽时,容器的厚度忽略不计,也能产生误差。教师说明:每一个科学结论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验、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我们在学习上就要有这种不怕吃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直接给出玻璃杯的底面直径和高)。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启发。

一、充实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材中已经提供了图形转化的过程,那么在没有学具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亲自感悟的情况下,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呢?作为教师,必须充实教材。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所必需的数据,自己感悟学习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必要性,合作探究圆柱体的转化方法和过程。所有这些环节的设计,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思考与参与中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教材,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寻找支点。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结构,知识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教材中设计了引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计算体积吗?”但我认为“面体过渡”在几何领域中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面面互化”迁移到“体体互化”,就难上加难,所以设计中用较长时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排水法的应用,平面图形演变为立体图形的过程,圆面积的推导过程。在复习当中,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为下一步学生的思维活动确立支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

一、演示、观察能否代替操作?

教材中提供了教具演示,但在本节教学前,始终没有找到学生使用的操作学具,而自己也尝试用土豆、橡皮泥等制作学具,都因为难度太大(粘接处)而告失败,在无奈之余,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探究———课件演示———教具操作”四个环节来突破本节难点。就学生理解、接受方面来说效果不错。但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总感觉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类似教学如:圆锥高的认识。

二、研究中的失误会不会造成学生认知的“失误”?

课堂中为求真实,进行了两次实际测量(第一次测长方体中水的长宽高;第二次测圆柱形橡皮泥的底面直径和高)。两次计算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思维与课堂结构都体现完整性。但由于种种误差,计算结果很可能不会相等,这就可能会让学生对结论产生怀疑(尽管教师已经说明),那么是否有必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失误”的过程呢?类似教学如:圆周率的计算。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七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八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 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

四、全课总结 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九

生:就是求这个茶叶盒的容积。

师:如果茶叶盒的厚度不计呢?生:那只要求这个茶叶盒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怎样求这个圆柱形茶叶盒的体积呢?如果我们会求圆柱的体积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迎刃而解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大胆猜测一下: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师:你能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想吗?

生: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联系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直柱体。

2、师:说得好,那么究竟圆柱的体积是不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我们的猜想。请大家先独立思考验证方法,有了想法后在小组内交流。

3、学生小组活动。

4、全班反馈:你们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你们是如何验证的?谁愿意上前面来为大家演示?师(出示圆柱体教具)。

生:将圆柱体先切成若干块,然后再重新拼成长方体。

师:怎样切,怎样拼?

生:沿底面直径切开,然后再拼起来。

生:(学生多人发表意见)…………。

生:沿圆柱的底面直径切开,使切面与底面垂直。这样切分成若干个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再将这些切分下来的每一块重新拼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说的同时用教具将切、拼的过程演示给全班同学看)。

生: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形体越接近于长方体。

师:如果我们分成成百上千份,甚至更多,再拼起来,你想象一下它的形状会怎么样?

生:就是长方体。

师: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相等。

师:(再用教具演示切、拼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圆柱的底面积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

生:圆柱的高等于拼成的长方体的高。

(多媒体演示)将圆柱切拼成一个长方体,突出强调圆柱的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的关系,圆柱的高与长方体高的关系以及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口叙圆柱转化成长方体,以及其底面积、高和体积的关系。

师:谁来完整地叙述一下刚才多媒体演示的过程?

生:将圆柱体切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学生分组,相互口述以上转化及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得出的过程)。

(学生分组口述以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师板书:v=s底×h=s底h。

5、理解公式,解决开课问题。

手指v=s底×h=s底h,要想求出体积,必须知道哪两个量?

生:底面积和体积。

师:现在你能帮小英算出茶叶的体积了吧。

出示习题。

三、小结与质疑。

解决了上面两个小问题,你想说什么?

生:无论怎样,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师: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生:没有。

师:完全正确,那我们现在就来计算圆柱的体积。

四、巩固练习。

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地做,一人板算,然后订正。

师:同学们的解答非常好,正确率非常高,希望在以下的练习中再接再厉。

(二)、判断,错的请改正过来。

1、一个圆柱体铁罐,底面直径是2米,高3米,求它的体积,列式为:3.14×2×3。

2、圆柱的底面周长扩大2倍,高不变,圆柱的体积扩大4倍。

3、圆柱的底面直径是4dm,正方体的棱长也是4dm,它们的高相等,则圆柱的体积大。

学生独立判断,反馈时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和图和改正。

(三)、灵活应用。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你怎么想到底面积如何求?

订正,针对学生板演的错误(如应先换算单位再算,而学生却忽略了)提示学生注意审题等。

生:根据体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学生独立做题,反馈:这道题会用到哪个公式?体积怎么得来的?

生:用的是推导公式,高等于体积除以底面积,体积和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是一样的。

(四)、思考题。

一个圆柱形谷堆高1.2米,占地15平方米,每立方米稻谷约重600千克,

把这些稻谷装进粮仓里,正好占这个粮仓的3/5,若将粮仓装满,则能够。

存放稻谷约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

本节可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分准备的一堂课.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一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二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三

学情分析:

根据六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通过本节课教学要使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通过切割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回答)。

(1)r=1厘米;(2)d=4分米;(3)c=6.28米。

要求说出解题思路。

2.提问: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已知长方体的底面积s和高h,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二、探索新知。

1、根据学过的体积概念,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

2、公式推导。(有条件的可分小组进行)。

(1)请同学指出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

(2)回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切拼转化)。

3、回顾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你有什么启发?

生答: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计算体积。

4、动手操作。

请2位同学上台用教具来演示,边演示边讲解。

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地长方体。

多请几组同学上台讲解,完善语言。

提问:为什么用“近似”这个词?

5、教师演示。

把圆柱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6、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生答:拼成的物体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追问:为什么?

生答: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7、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师:拼成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请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出示讨论题。

(1)、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2)、拼成的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是相等的?

(3)、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板书: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8、根据上面的实验和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生答:把圆柱切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拼成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9、用字母如何表示。

v=sh。

10、小结。

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11、教学算一算。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列式依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最后结果用体积单位)。

12、教学“试一试”

小结:求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不知道底面积,只知道半径r,通过什么途径求出圆柱的体积?如果知道d呢?知道c呢?知道r、d、c,都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一练”里的练习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指出:这节课,我们通过转化,把圆柱体切拼转化成长方体,(在课题下板书:圆柱转化长方体)得出了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sh。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四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教师设疑)。

二、自主探究、

1、比较大小、探究圆柱的体积与哪些要素有关。

(1)先出示了两个大小不等的圆柱体让学生判断哪个体积大?

(2)提问:“要比较两个圆柱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到将圆柱体放进水中,比较哪个水面升得高。

(3)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比较底等高不等和高等底不等的两组圆柱的体积,并将实验结果填入实验报告1中。(课件出示)。

(4)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报结论:当底等时,圆柱越高体积越大;当高等时,圆柱底面越大体积越大。即圆柱的体积的大小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大胆猜想,感知体积公式,确定探究目标。

(1)再次设疑:如果要准确的知道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大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想如何计算圆柱的体积。

(2)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依据学过的知识,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假设?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圆柱平均分成若干小扇形体后应该也能够转化成一个近似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可能也是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让学生依据假设结论分组测量圆柱c和圆柱d的有关数据,用计算器计算体积,并填入实验报告2中。(课件出示)。

4、确定方法,探究实验,验证体积公式。

(1)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工具,自主商讨确定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了两种验证方案。

方案一:将圆柱c放入水中,验证圆柱c的体积。

方案二:将学具中已分成若干分扇形块的圆柱d拆拼成新的形体,计算新形体的体积,验证圆柱d的体积。

(3)学生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方案动手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填入实验报告2中。

(5)学生汇报:实验的结果与猜想的结果基本相同。

(6)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向学生明确圆柱的体积确实可以像计算长方体体积那样,用底面积乘以高。

(7)小结:

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8)学生自学第8页例4上面的一段话:用字母表示公式。

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v=sh。

三、巩固发展。

1、课件出示例4,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说说这样列式的依据是什么。

2、巩固反馈。

3、完成第9页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的两道题。

(“练一练”只列式,不计算)。

集体订正,说一说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怎样算?

5、拓展练习。

(1)一个长方形的纸片长是6分米,宽4分米。用它分别围成两个圆柱体,a是用4分米做底高6分米,b是用6分米做底高是4分米它们的体积大小一样吗?请你计算说明理由。(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五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六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七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4页。

知识和技能: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及简单应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结论的确定性。

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简单应用。

两个不易直观比较体积大小的圆柱桶,探索体积的课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出示“亮亮和爷爷过生日”的情境图。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

生:亮亮和爷爷的生日蛋糕都是圆柱形的。

生: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生日蛋糕小,就是蛋糕的体积小。

3.出示两个圆柱体,学生观察、猜想。

师:是啊,有时我们观察到的大小不一定准确,我们还是通过计算比较大小更准确些。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圆柱的体积”

3.揭示并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激趣,通过观察让学生对圆柱体体积有了初步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准备。)

二、合作探究

(一)引导回忆

1.设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有关数学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数学知识?

2.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呢?现在我们就共同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就知识积极思考,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推导、论证“圆柱的体积”

1.引发思考猜想

师:我们以前学过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我们知道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那么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我们是不是象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一样用“底面积×高”呢?

师:同学猜想的很有道理。

师:再回顾我们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时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课件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生: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为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推导出圆柱体体积。

2.师生合作推导验证

教师用课件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生:相同点是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生:不同点是等分的份数不同,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4.小组同学讨论后汇报结果,同时板书。

生:(1)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2)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师:(1)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师:让学生书空,再次让学生巩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设计意图:再探究圆柱体积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稳定性。

1.学生读题试算。

2.集体订正。

四、应用与拓展

1.完成教材第34“试一试”。

(1)学生仔细看图,明确题意。

(2)学生自主完成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

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达到预期效果。不足之处学生讨论时间控制太少,课后作业个别学生还是对公式不会灵活应用。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八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教学准点: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圆柱的体积数学教学设计(汇总19篇)篇十九

教育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告诉”。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水平和认知系统。当他们遇到一个新的待解决的问题情境时,他们会自觉而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架构和认知经验中摸索、收集、调动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内容中,也提出要注重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的形状、大小,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简单地说说圆柱是一个怎样的图形,再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对圆柱有个更进一步感觉。接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急于探究的心理,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体实物,使学生从对圆柱的初步认识到慢慢地发现其中的知识。再把各自的发现进行对比、证明,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

在探索圆柱体侧面的特征时,特别注重学生自己操作、讨论、探索,学生得到的结论很多,如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然后再给学生时间去发现展开图与圆柱体侧面有怎样的关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圆柱的特征成为学生探究的主体需要,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参与者变成了探索者、创造者。而教师仅仅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少讲、少说,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实现生生多向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

    小班国庆活动方案小结小班国庆节方案小结(通用14篇)

    活动方案是为了实现某一活动目标而制定的具体方案和步骤。活动方案的范文来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的例子,学习一下活动策划的技巧。国庆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下面小

    旅行社开业活动方案(实用16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需要确保活动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便更好地指导活动的具体实施。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是由经验丰富的策划师撰写的,他们在活动策划领域有着丰

    春节值班安排方案大全(22篇)

    春节是中国人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回家过年。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春节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公司各部门:根据公司20xx年春节放

    施工单位技术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0篇)

    在技术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不同项目和任务中的优缺点,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改进的方向。接下来,小编将分享一些精选的技术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

    春季小学开学典礼校长国旗下讲话稿(优质16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在重大纪念日、庄重场合等国家活动中所发表的讲话稿,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国旗下讲话稿,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老师们、同学们:大

    经典诵读国旗下的讲话稿(汇总14篇)

    国旗下讲话稿是一种庄重而庄重的表达形式,它让人们对祖国、国家和民族充满了敬意和情感。以下是一些非常引人注目的国旗下讲话稿范文,从中你可以找到一些有趣的点子。

    社区养老工作总结大全(19篇)

    随着社区工作的不断进行,我们需要进行一次系统性的总结,以便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区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全县打击和整治养老

    老鼠二年级范文(17篇)

    优秀作文在语言运用上富有变化和创意,采用准确、美观、生动的语言,让人眼前一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在二年级的课堂上,我学习了一

    施工生产实习心得体会(精选17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实习期间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总结和总结,有助于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实习心得体会是对在实习期间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写

    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年质量月活动实施方案(实用23篇)

    活动方案可以帮助活动的主办方和参与者对活动进行预期和规划,提前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下是一些精心策划的活动方案,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活动策划中起到一些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