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估的重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计划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一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二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三

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四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4)状语后置句。

状语:状语是句子的重要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里的另一个附加成分,它附加在谓语中心语的前面,从情况,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肯定,否定,范围和程度等方面对谓语中心进行修饰或限制。

用以和于组成介词短语,如果对译成现代汉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而在文言文中可以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

如:屠惧,投之(以骨)。用骨投之。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用尉首祭祀。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大事托付给臣。

战(于长勺)。在长勺战。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危难之间奉命。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五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a: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b:......,......也。其常见方式为: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c:......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d:......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e:省略者、也的句子,有时也有者也均不用的句子。

如: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副词加强判断的.语气。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乃可以解释为就是,用来判断当立者是谁。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其中乃用来表示判断。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用则来对日中时的形状作出判断。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不能久留,就记下这些景色离开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毕,只曾笑耳!(《狼》),狼也很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只是增加一点笑料罢了。其中的耳为语助词表判断。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中的非解释为不是,做出否定的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中的非也是否定的判断词。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六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例:何以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七

文言文的句式,跟白话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很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句式,文言文句式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此帝王之资也。(……也)。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八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3)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5)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6)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崤之战》)。

(7)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九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

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一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省略句是古今都有的现象,当文言文的省略情况比现代文多见,也较复杂。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定语省略。

e介词省略。

f定语中心语省略。

a主语省略。

1、(苏子)举酒属客。译:苏轼举起酒杯劝人喝酒。(《赤壁赋》)。

2、于是(苏子)饮酒乐甚。译:这时候苏轼喝着酒,快乐极了。(《赤壁赋》)。

3、(苏子和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译:苏轼和客人互相在船上靠着垫着睡着了。(《赤壁赋》)。

4、(兰芝)乃投水而死。译:兰芝于是投水自尽。(《孔雀东南飞》。

5、(兰芝)十三能织素。译:兰芝十三岁就能织白绢。(《孔雀东南飞》。

6、(婚姻生活)始尔未为久译:婚姻生活才开头。(《孔雀东南飞》。

7、(我)终老不复取。译:我就一辈子不再娶妻。(《孔雀东南飞》。

8、(沛公)坐须臾。译:沛公坐了一会儿。(《鸿门宴》)。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1、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译:有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游褒禅山记》)。

2、遣去慎莫留(她)。译:千万不要留她。(《孔雀东南飞》。

3、戒之慎勿忘(这个悲剧)译:以此为鉴,千万不要忘记这个悲剧。(《孔雀东南飞》。

4、使工以药淬之,以(之)试人。译:让工匠用毒药浸过它,拿它在人身上试验。(《荆轲刺秦王》)。

5、人不敢与(之)忤视。译:人们不敢对他正眼相看。(《荆轲刺秦王》)。

6、欲与(之)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译:想同他一起去,那人居住的远,还未到来,为此而留下等待他。(《荆轲刺秦王》)。

7、前为(之)谢曰。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荆轲刺秦王》)。

8、使(之)毕使于前。译: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荆轲刺秦王》)。

9、竖子不足与(之)谋。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鸿门宴》)。

10、毋从(其)俱死。译: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送死。(《鸿门宴》)。

11、则与(之)斗卮酒。译: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鸿门宴》)。

12、为(吾)击破沛公军。译: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鸿门宴》)。

d定语省略。

1、主簿通(太守)语言。译:主簿传达太守的.话。(《孔雀东南飞》。

2、樊哙侧其盾以撞,(交戟)卫士仆地。译:樊哙侧着盾牌一撞,交戟的卫兵们跌倒在地上。(《鸿门宴》)。

e介词省略。

1、而卒葬(于)之译:死后葬在这里。(《游褒禅山记》)。

2、有碑仆(于)道译: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游褒禅山记》)。

3、沛公军(于)霸上译:沛公在霸上驻军。(《鸿门宴》)。

4、徘徊(于)庭树下。译:在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5、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金,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6、取之(以)百金。译:用一百金买下。(《荆轲刺秦王》)。

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荆轲刺秦王》)。

8、沛公军(于)霸上。译:刘邦驻军在霸上。(《鸿门宴》)。

9、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译: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鸿门宴》)。

10、置之(于)坐上。译:把它放在座位上。(《鸿门宴》)。

f定语中心语省略。

文档为doc格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二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三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四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家会分辨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希望能帮到您!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五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文言文的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四种。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文言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总之,文言文特殊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文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六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七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c、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d、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治平篇》)。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卖炭翁》)。

(5)宋何罪之有?(《公输》)。

(6)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明月几时有》)。

(7)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

(8)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

a、(2)(3)(5)(7)b、(2)(3)(5)(8)。

c、(3)(5)(7)(8)d、(3)(4)(6)(7)。

例句: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陈涉世家》)。

a、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b、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之战》)。

c、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d、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a、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列传》)。

b、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c、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屈原列传》)。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c、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涉江》)。

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八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a.以其无礼于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

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且贰于楚也。

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壮也(壮?壮年人)??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12.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13.君亦无所害(所害—害处)。

1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好处)15.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16.唯君图之(图—计划、考虑)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教学设计(实用19篇)篇十九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

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如:

“是时,曹操遗权书。”(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赤壁之战》。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儿是我的剑掉进水里的地方。)《刻舟求剑》。

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一)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

1、于(乎)式,即“动词+于(乎)+主动者。

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表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受制于人。

2、“……见……”,“见……于……”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3、“为……”“为所……”“为……所……”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先发者制人,后发者为人所制。《项羽列传》。

4、……被……(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孔雀东南飞》。

(二)意念被动。

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如: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项脊轩志》。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例句:

子将安之?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2、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非、弗、勿”或否定性无定代词“莫”。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你不想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与国也〉〉。

以为天下莫己若者。〈〈秋水〉〉。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3、一般句式中的代词宾语的前置。

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如:〈〈论语〉〉。

4、一般句式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5、用“之”“是”来提宾。如:

何陋之有?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其斯之谓与!

无乃尔是过欤!

(三)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文言文中定语有时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为了使中心词突出,或者为了使句子更流畅顺口。

1、数量性定语的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往往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如: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2、定语后置的标志。“者”(译为……的)、“之”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相关范文推荐

    趣味知识竞赛的策划书(汇总20篇)

    在编写策划书时,我们需要清晰地阐述目标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以便读者能够明白我们的想法和计划。想要写一份优秀的策划书吗?不妨先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通用17篇)

    教师可以通过分享高中教案的经验和心得,促进教学方法的交流和改进。高中教案范文的引用和借鉴,需要注重保持原创性和教育教学的合法性。“向心力”编排在曲线运动倒数第二

    我的四季教案大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进行教学而设计的一份详细计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实用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各位教师参考,希望对你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厨房里的数学范文(18篇)

    优秀作文能够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随后,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活动目标:1、了解在厨房里做菜需

    教师节领导慰问教师代表发言稿(热门17篇)

    在重要的会议或活动中,撰写一份发言稿是必要的,它能够确保我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条不紊地演讲。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准备的发言稿,它们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结构上都经过深思

    重阳节慰问敬老院方案(优秀17篇)

    计划书是规划未来某个时间段内工作、学习或生活等事务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明确目标和制定实现路径。计划书是对我们自身发展的一个有力支持,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想法

    是国防教育心得体会大全(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公司行政人事经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通用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表现的总结和概括,有助于我们反思和改进工作方法。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实用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小学老师毕业典礼讲话稿(模板21篇)

    毕业典礼是一个庄重而庆祝的仪式,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新生活的开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毕业典礼摄影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拍出美丽的照片。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共青团团日活动方案(通用20篇)

    团日活动是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活动的形式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下面是一些成功的团日活动实践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一、活动背景:_年在国家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