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HT书生

教学计划还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和渗透。最后,小编向大家推荐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模板,供大家下载和使用。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一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的加减法和几个数连加之后安排的。本节课从生活出发,从生活问题引入,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并且其中暗示着一组组数量相同的数,可以用相同的数相加来解决。相同数相加中的加数是几和几个相同的加数是认识乘法的基础,即算式表示几个几,通过几个几的桥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材第46页的一幅主题图,呈现了小火车、小飞机等情境图。图中蕴含着许多“相同加数”的因素,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加深了印象,这就为引入乘法做了准备。例1是通过学生计算主题图中各项娱乐设施里面的人数,引出了加法计算,为引出乘法的意义做了铺垫。通过观察加法算式,使学生明白像这样的加数,加数必须相同,积累了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也表明了加法是乘法的基础,渗透了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基础上,认识乘法,了解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生亲自动手把其它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并读一读,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道乘法的含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能够读写乘法算式。

能够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

符号意识 模型思想

数学思想

符号化思想 模型思想

教学准备

ppt

环节

环节一:情境导入

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出示主题图)

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项目?

(游乐场。小火车、小飞机等)

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

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

其他学生解答,教师板书计算

3+3+3+3+3=15(人)

6+6+6+6=24(人)

2+2+2+2+2+2+2=14(人)

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

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

(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和)

师: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

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5+5+5=15

5×3=15

3×5=15

乘数乘数积

师:怎样写乘法算式呢?我们以

3+3+3+3+3=15为例

先看一看,相同加数是几?

相同加数是3,就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是几个3连加?

把相同加数的个数5写在乘号的后面

生:6×4=24 4×6=24

2×7=14 7×2=14

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学生在加法、乘法算式的比较中进行感受和获得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对乘法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第2题。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几,可以写成怎样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订正。

2、判断对错,错的更正,为什么?

4+4+4=4×3()

2+2+2+2+2=2×5()

7+7+4=7×3()

6+6+6+6=6×4()

(相同加数,乘法计算)

第一题,让学生在习题中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由几个几,引出加法,再变为乘法。

第二题,强调只有相同加数,才可以用乘法计算。

课堂小结

师: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生: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算式表示的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认识角。

正确画角。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了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等。

学具准备:尺子,小棒,圆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吧!请你猜猜,用3根小棒手拉手你能摆出什么图形?(ppt)。

生:三角形。

师:猜对了,大拇指送给你们。现在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2根小棒你能摆出什么图形呢?好好想想,用你们手中的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

教师巡视。

师:下面,老师要请几位请几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摆的图形。

学生展示图形(直线;加号;大于号;小于号等。)。

师:观察这些,你认识哪些图形?哪位小朋友来说说。

(把是角的图形摆到黑板中间,不是角的移到黑板左边.)。

师:像这样的图形大家认识吗?想不想和它交朋友?在数学王国里我们把一边连在一起,一边没有相连的图形叫做--角!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联系实际,找角认角。

1、师: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角,那你能用你手中的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吗?摆好了的小朋友请用你的坐姿告诉我,老师刚才巡视了一下,看到同学们都能用两根小棒摆出一个角,真了不起!

师:那你们观察一下,看看你们摆出的角和黑板上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都有两条。

师:你的发现是对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角的这两条叫做角的边。它是直直的。(说的时候指着边)。

师:所以,角有几条边?生:两条。(板书两条直直的边)。

师:它们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引导学生说出两条边相交)。

师:在数学王国里,两条边相交的地方我们把它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那角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请一位小朋友来说说。

(生:边,顶点。师:几条边,几个顶点?)。

生:两条边,一个顶点。

师:对,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补充板书)。

(让学生读一遍)(收小棒)。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学具,你能在这个学具中找到角吗?生:能。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同学上来指指他找到的角。(请学生上台指角)。

(学生指角,但不规范,指了一个点)。

师:这个点就是角吗?(学生会开始指边,教师慢慢提示)。

(师:老师知道你的意思了,你是想说还有两边)。

师:同学们,指角是有规矩的。老师先示范一次,同学们可要看仔细了。指角时,我们先从顶点出发摸一条边,再从顶点出发摸另一条边这个角就这么大。(教师示范指角,指角的时候注意动作规范,尽量做的夸张使学生理解,要体现出两条边)。

师:那你再用老师教的方法指一指你找到的这个角。(学生指)。

师:真不错,你都学会了。

师:老师要再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用顶点处戳一下学生)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

师:对,角的顶点摸起来感觉是尖尖的。

师:那两边还有什么特点?

生:直直的。

师:对,直直的,角就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课桌的平面上也有角呢,找到一个,我们一起来摸一下。用老师刚刚教的方法。开始,我们先从顶点出发摸一条边,再从顶点出发摸另一条边,这个角就这么大。

2:体验感悟,画角。

师:刚才你们都用两根小棒摆出了角,现在老师想把这个角画在黑板上,看哪位小朋友最善于观察,能在老师画完后说出老师是怎样画角的。

(教师示范画角)。

师:同学们可要看仔细了哟,看看老师是怎样画的。

画边时提问:老师还可以再把这条边画长一点吗?生:能。

师:哪位善于观察的小朋友能来说一说老师刚才是怎样画角的。

生:先画了一个顶点,然后画了边。

师:几条边呀?

生:两条。(学生说时在角的旁边写出角和边)。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大拇指送给你。

师:就是刚刚这位小朋友说的,老师在画角时先画一个顶点,从这个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课件)。

师:老师能画角,你们能不能在练习纸上也画出一个角?那自己动手画一画,画完之后告诉同桌你画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学生自己动手画角,教师巡视。)。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同学们展示一下他画的角。(拿一个学生画的角投影)。

师:你来说说你画的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学生指)。

(师:只有一条边吗?)。

师;是的,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同学们看看这位同学画的是对的吗?生:对。

3、动手操作,角的秘密。

1.比角,比角的方法,发现角的大小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画角都画的很好,那接下来想不想和老师来一场比赛呢?同学们看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角,你能摆出一个比老师画的角大的角吗?老师想请一位小朋友上来用我手里的活动角摆一摆。(学生摆)。

师:你们能一眼就看出他摆的比我的大吗?

1,生:能师:那你是怎么来比较的呢?

2,生:不能师:那你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来比较的?

(引导学生用重叠的方法)。

师:哦,你是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顶点对齐去比较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你摆的角比老师的大?

生:两边张开比老师的大。(如果没说,引导学生说)。

师:哦,你的意思是你的两条边都在老师这个角的外面,张开的口子就比老师的大,所以你的角就比老师的大。

师:那你可不可以再摆出比老师小的角呢?(学生摆)。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角比老师画的角小呢?生:开口比老师的小。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把老师说的要求都做到了,真棒,我们把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刚才那位小朋友是怎么让这个角变大或者变小的?

学:把两边拉开。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那两条边的分开大小。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里是吧?(指着开口处)我们看一下,这像不像一张嘴巴,嘴巴张开角就变--,嘴巴合拢角就变--。(动作示范,引导出开口问题)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开口。

师: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开口。

师:恩,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口子有关系。开口越大角就越--,开口越小角就--。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把这两条边加长了一点,角的大小改变了吗?(把学生摆的角的一边加长)生:变了。

师:变了吗?我们刚刚说了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开口。

师:看看这里有没有变化?(指着开口)生:没有。

师:所以这个角的大小有没有变?生:没有。

师:如果老师把这条边剪去一点?它会不会变小?生:不会。

师: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生:没有。

师:对,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ppt演示)在比较角的大小时我们可以把它们的顶点重合,一条边与一条边重合,再看看它们的另一条边,边在里面的这个角就小,边在外面的这个角就大。

师: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口子有关系,开口越大角就越--,开口越小角就越--,恩,真棒。

师:我们看一下,这个角的边在延长,缩短,角的大小大小有改变吗?

生:没有。师:恩,没有变化。

师:所以我们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角的开口有关。

2、小组合作,折角。

生:没有。

师:那你能用它折个角吗?好,自己动手用你们手里的纸试着折一折。(学生折角,教师巡视)。

师:老师要请一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折的角。

师:你给同学们指指你折的角,记得要规范的指角哦。(学生指)。

师:告诉同学们你折的角顶点在哪里.(学生指)边在哪里?(学生指)。

(师:只有一条边吗?学生指)。

师:这位小朋友折出了角,也指出了角的顶点和边,真厉害。希望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可以像他一样。

师:老师这里有两个图形,同学们看看,它是角吗?

生:不是。师:老师要请一位小朋友来说说为什么不是?

生:是。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判断它是角的?

(从顶点和直直的边说)。

师:小朋友们真不错,都记住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师:老师这里标记出了一个图形,你们判断一下,它是不是角。

生:不是。师:对,因为它没有顶点,真棒。

4、生活中的角。

师: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有角,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ppt)。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给时间学生来说。

老师把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编成了一首儿歌送给爱学习的孩子: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

先画顶点再画边。

师:老师给同学们留一个课后作业,放大镜可以放大角吗?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四

1、认识钟面和时间单位时、分,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并学会时间的两种写法;知道1时=60分。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教育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3、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魁力。

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一、复习认识过的钟面,为新知做铺垫。

二、创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课件出示钟面。

2、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二)、出示主题图。

1、谈话:你们想参加喜洋洋儿童乐园的活动吗?先看看开始的时间吧。

2、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

三、互动交流。

1、学生交流,认识钟面。

2、师引导学生认识钟面。

师:(课件出示钟面)孩子们,关于钟面你还知道些什么呢?跟同桌说一说。

生1:钟面上有时针,分针。

生2:钟面上有一个一个的小格子,还有大格子,有12个数字。

(一)认识大格。

师:刚才有孩子说钟面上有12个数字。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数字是怎样排队的呢?最中间的这个12呢,是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家,从这里出发从右向左(师生一起数数)。

师:钟面上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格呢?从哪里开始数?

师:孩子们,钟面上有12个数字也刚好有12个大格,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数字刚好对应每个大格上的点。(课件演示)。

师:从12开始,第一个大格刚好对着1,第二个大格刚好对着2,那么如果分针或时针。

从12出发走到6,是经过了几大格呢?走到9呢?

(二)认识小格。

师:刚才还有孩子说钟面上有小格,你能指一指这些小格子在哪里吗?

生:(用实物投影指出钟面上的小格子)。

生:从12开始一格一格的指着数。(60个小格)。

师:刚才你是怎么数的?

生:5个5个地数。

师:来数给我们看看。这样数是不是更快更准确呢!

(孩子们真能干,经过你们的细心观察对钟面又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请你们擦亮眼睛再仔细看)。

(三)认识1分(用实物钟演示)。

师:孩子们,你们看,当分针从12出发先是走过1小格,就是经过了几分呢?(1分)(抽生说一说)(分针走过一个小格就是1分)。

师:分针还在不停的走,走过了2小格,就是经过了几分?(2分)继续走,走过了3小格,经过了4小格,走过了5小格,就是过了几分?(5分)5个小格也刚好是一个大格。那么分针走过一个大格也就是5分。(抽生说)。

师:那么分针经过2个大格是几分?3个大格?6个大格?9个大格?12个大格?

(四)认识1时,1时=60分。

师:知道是几时吗?(2时)仔细观察接下来时针、分针又什么变化?(课件演示)。

生:分针刚好走1圈,时针走一大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刚好走一圈,也就是1时=60分。

生:读一读。

师:我们再看看时针分针的这个变化。

(五)完成填一填。

全班交流。

你们既然掌握了这么多关于钟面的知识,那老师要拿个钟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六)读钟面上的时间用实物钟演示。

了这(9时08分)你能读出现在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观察的呢?(师继续用实物钟演示出下面的时间,请学生读出时间)。

2、师:我们刚才是怎样认识钟面上的时间的呢?

3、师:钟面上时间除了这样表示,还可以这样表示,你知道吗?认识用电子钟面表示时间的方法。

4、重点认识第二个钟面。

师:怎样用电子钟面表示呢?(因为不够10分,所以在写分的时候十位用0表示)。

5、剩下的你能自己写出来吗?

6、集体交流。

7、你们现在能很快读出刚开始的这个钟面上的时间了吗?(课件出示,开始闯关)。

五、拓展测评。

1、连一连,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读一读,学生读写出钟面上的时间,全班交流。

3、拨一拨,学生在钟面上拨出规定的时间。

4、游戏:我拨你说。

六、课堂小结。

孩子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收获呢?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五

1、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2、会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3、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现实具体的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交流、实践,在活动中去主动建构知识。

知道1时=60分,并能准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课件、教具钟面。

一、激趣导入。

1、故事引入。

(1)小朋友,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谁失败了?

2、提出问题。

(1)比赛结束了,乌龟跑了多少?

(2)怎样的一点?用图上的物体做参照物说一说。(两棵树之间的一小节)。

(3)多媒体显示相邻的一小节。

(4)小白兔呢?(小白兔跑了一圈。)。

(5)是怎样的一圈?多少小段呢?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多媒体显示,圆圈上标上1~12的数)。

(6)小白兔跑得真快啊!乌龟和小白兔跑过的路程不同,时间一样吗?

(7)请你想一想这像不像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样东西,你猜的到是什么吗?(钟表)。

(8)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继续认识钟表。(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

活动一:认识钟面。

1.关于钟面,你都知道什么?

2.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那他们说的对不对呢?请你独立观察。

3.请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4.请把你的发现和大家说一说。

(钟面上面时针、分针和秒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区分他们的。

(钟面上有12个大格)师生齐数。

(钟面上有60个小格)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呢?

师生齐数。

5.钟面上有这么多大格和小格,那他们究竟表示什么意思呢?

(多媒体演示)时针走了多少?表示多少时间?

时针走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是1时。

时针都2大格表示2时。

时针走6大格表示6时。

(多媒体演示)分针走了多少?表示的时间是多少?

分针走1小格表示的时间是1分。

分针走2小格表示的时间是2分。

分针走4小格表示的时间是4分。

(多媒体演示)那分针走一大格呢?(5分)。

分针走了5小格,也就是走了一大格。

所以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分。

分针走2大格也就是10分。

分针走4分表示的时间是20分。你是怎么算的这么快的?

(5x4=20)你说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那分针走9大格,也就是45分。

那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

6.刚才老师让时针和分针分开来动了,现在老师让他们俩一起动起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他们俩在相同的时间里面分别走了多少。

请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

(多媒体演示)现在请男生女生交换,女生观察时针,男生观察分针。

你有什么发现?(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

你还发现了什么?

(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圈是60分。所以1时=60分)。

7.分大组比赛填空。

活动二:认识时间,表示时间。

1.(多媒体出示9:00和9:30)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过的时间,你还认识他们吗?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

9时到9时半,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

所以我们说9时半也就是9时30分。

(多媒体出示9:08)你会认这个时间吗?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

(多媒体出示9:45)那这个时间你会认吗?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时针走过9,还不带10,就是9时多,分针走过了9个大格,5x9=45)。

2.刚才我们认了这么多时间,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时间认的又快又好?

小结:认时间的时候,我们一般都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算分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借助乘法口诀来算。

三、练习。

1.师拨时间学生来认。5:058:163:4010:30。

2.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同学们想不想也试试自己拨一拨,

我们每天早上8:00做早操。

我们每天中午11:45放学。

我们每天下午2:30上第一节课。

我们每天下午4:05放学。

刚才老师说了一些学生们生活中的作息时间,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作息时间呢?

老师每天5:55下班,请同学们自己拨一拨。

(展示2个学生拨的结果)他们拨的谁对谁错?

(1)5:55时针走过4还没到5快到5.

(2)5:55时针走过5还没到6,快到6.

学生反馈。

3.连线。

四.小结。

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五.爱惜时间教育。

时间不停的走,却再也不会回来,请同学们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六.实践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根据我们平时的作息时间,制作一个作息时间表。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2、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念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能力,初步体验量化的思想,发展学生的`数感。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意识。

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

难点:数数过程中能,接近整百、整千的数如何数;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位关系;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

教学过程:

一、开课。

1、出示:“千”

提问: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哪个字?

结果:板书个、十、百、千。

提问:为什么大家看到千能想到个十百?

结果:都是计数单位。

2、出示:126。

提问:你能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吗?

3、出示:1000。

过度:刚才同学从数的组成对数进行了描述,老师这里选了一个计数单位并且用它组了一个词。

二、七千的读写和组成。

1、出示:“七千”

(1)提问:看到“七千”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老师出示情境图再说)。

(2)在算盘上表示出“七千”

(3)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

(在千位上拨7颗珠子,千位上一颗珠表示一个千,七颗珠就表示7个千,7个千就是7000)。

2、写“七千”

(1)同桌交流“七千”怎样写。

(2)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3)把“七千”读一读,互相说一说数的组成。

三、几千几百几十几的数的认识。

1、七千二百五十三。

(1)在算盘上拨一拨。

(2)写数。

(3)说一说这个数怎样组成的。

(4)读一读。

四、末尾有零的数的读写和组成。

1、出示:试一试(自己独立完成)。

(1)写出这两个数,说说你是这样写的?

(2)读一读。

(3)说组成。

(4)齐读这两个数,比较两个数的异同。

(5)追问:末尾的0怎样读?

五、总结读、写数的方法。

1、总结写数的方法。

提问:在写数的时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同学们?

(2)同桌交流万以内的数怎样写。

2、总结读数的方法。

(1)要求:同学们把这些数读一遍。

六、理解计数单位“万”

1、让学生拨出三千六百。

2、从三千六百一百一百数到三千集体数,个人数。

3、交流三千九百再数一百怎样拨珠。

4、集体口头数从五千六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千五百。

5、师生共同拨从七千五百五十,一十一十地数到七千六百二十。

交流:七千五百九十接下来怎样数,怎样拨珠。

根据你的经验在数的过程中有需要提示的地方吗?

6、一个一个地数从九千九百八十九从九千九百九十十九。

提问:九千九百九十九数怎样组成的。

7、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上1,怎样拨。

(1)体会十个一千是一万。

(2)怎样读。

8、认识计数单位“万”

9、认识数位顺序并板书。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内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内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例3。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并板书:10个一是十。

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内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张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

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

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

(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师板书:

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

(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一说你是怎样拨的。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

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

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p4第2题)。

3、填一填。(p4第3题)。

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张,各是多少元?(p4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数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一千是一万。

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八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出示试一试图。

(2)。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五、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

2+2+2=623=6。

3+3+3+3=1234=12。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乘法的使用。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一、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1)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2)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问:这两幅图分别是求几个几相加?

(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3)老师小结。

二、板书设计。

认识乘法(2)。

54=2062=1238=24。

三、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练习八。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页练习八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熟练使用乘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出示第1小题图,

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教学过程自我加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练习八2。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三、作业练习册。

四、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九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5、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需求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注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欣赏照片时,估计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才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提供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历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晰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基础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数,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现?讨论。(如果数的数量非常多,要继续往下数,怎样数比较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注意学困生的辅导。

出示例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该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分成两部分,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然将这两部分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原因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合适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充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初步体会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

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一、课前复习。

1、一个一个的数,从20数到30;五个五个的数,从30数到50。

2、从50数到100你们想怎么数?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课本74页主题图。这是北京体育馆,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用我们以前学习的100以内的数够不够用?(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不够)。

师:猜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学生讨论交流。

师:这个体育馆能坐好多好多的人,要用一个比100大的多的数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000以内的数。

板书课题:1000以内的数。

三、探究新知。

(一)、多媒体演示,进一步理解10个一百是一千。

1、电脑演示。课件出示10个小正方体。问:我想知道小正方体的个数,怎样数?

生: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一个一个数。

课件演示一个一个地数,问:我们数了几个一?是多少?

生:十个一,是十。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出示100个小正方体。问:我想知道小正方体的个数,怎样数?

生:十个十个地数。

师生一起数(课件演示十个十个地数,并得出10个十是一百。

板书: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让学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数了几个百?3个百后面是几个百?5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谁能继续一百一百地数?师:9个百再添一个百是多少?然后思考:10个一百是()。

板书: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4、师:“千”是我们今天学到的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前面我们还学过哪些计数单位呢?

师: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

观察板书后小组讨论。用计数器加以引导。

十个地数;当数更大的数时,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二)数数游戏:

1、在三百五十六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

课件出示小正方体图(356个)学生边数课件边增加。

2、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你会吗?回顾计数器: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3、课本75页做一做。

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百二十。

(2)从一百九十八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二百零三。

(3)从二百二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三百一十。

学生自由数,再集体数。拍手数数,使数数抽象化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数数这个题我们发现,数的方法不同,数的顺序不同,数数找的规律不同,得到的结果呢?(也不一样),只要我们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你真棒,你们都是非常棒的。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一

用课件出示画面1:电影院门口《哈利波特》的海报场景。

师:星期天的晚上6点整,电影院播放《哈利波特》。淘气可高兴了。因为今天晚上他要和妈妈一起去看电影。

出示画面2:淘气在家,客厅墙上的时间指向了5时56分。

师:同学们猜一猜,淘气看到时间会对妈妈说什么?

(学生状态高昂。)。

生1:妈妈快点吧,要开始了。

生2:妈妈快到6点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出示画面3:到了电影院门口,电影院的钟面显示6时过4分。

师:淘气又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生3:妈妈,电影已经开始了。

生4:都怪您做事慢,已经6点多了……。

(教师适机对学生进行要遵守时间的教育。)。

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钟面时针和分针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到:“快到6时”和“刚过6时”。

就这样,在这样轻松、愉悦而又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教学。在这次尝试中,我没有让孩子直接观察钟面指针的变化,也没有数学问题的引导,只用一句“淘气会对妈妈说什么?”这个很生活化的情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没有告诉没有引导,学生一定会自学地去观察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知识也不知不觉地在学生的体验学习中生成。学生都处在了“我要学”的积极状态,所以这节课整体感觉比第一次尝试更具特性和魅力。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活力。教学效果更是不言而喻的。那么通过这次的对比教学与尝试,我受益非浅,也为我以为的教学给了一些启示。

教学反思:

1、让自己的课堂更真实。

所谓的真实,应该是面对学生的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真实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我们不能无视于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成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更不能死抱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这样我们会把“人”教“死”了,这也是为什么对我们备课提出备学生的要求,第二次尝试虽然没明显的复习痕迹,但其实也都是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知识基础上的,承认他们的知识功底,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要让自己的课堂动起来。

这里是指“互动”。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好的数学老师应该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在这种讨论或交流中,我们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与知识互换,才能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在第二节课中我就采用的是生活的,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来,课堂更体现了活力。

3、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耐心与智慧。

其实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与复制的生命历程。我们应该让孩子对你的课堂印象深刻。所以课前教学设计成为重要。备课要全、深、细。没有备课时的全面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没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我们只能运用教师的智慧与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4、也是最深的体会。情境的选择与应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有些情境的创设可能只不过是一幅供学生欣赏的美丽图画而已,无法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欲望之火。比如说做法一中的情境图。只是单纯的呈现工具而已,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而且可能很被动。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对于处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来说,现实的含义又是不同的。对低年级而言,它就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或物,颜色,声音。动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我选择了幻灯片的教学手段,并且以现代感极强、时下最轰动的动画片为饵,以激起他们内心主动探究的愿望。

所以说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体验的数学事实。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还学生一个新奇、美丽、富有童真和灵性的数学课堂。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二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学情简析: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

探究分与秒的关系,初步建立1分、1秒的具体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神七倒计时录像、电子表和秒表图像、音乐、转动1分钟的时钟动画、古代计时用具图文幻灯片)、石英钟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活动体验,探索新知。

(一)认识1秒。

1、秒的计量工具。

同学们知道秒是计量很短时间的单位,你知道各种钟表是怎样计量秒的吗?一起来看。幻灯片出示:

电子表:在复习时分读法的基础上教生读秒,出示2个时刻让生练读。

秒表:简单介绍用途和读法。

2、秒在钟面上的显示。

看,老师也带来了跟你一样的钟——石英钟,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秒针是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二)感受体验1秒。

1、直观感受1秒。

你知道1秒的时间有多长吗?让我们静静地感受一下。拿好你的表,如果你的秒有声音,就放在耳边,仔细地听一听;如果没有声音,你就认真地看一看。

谁来汇报时间是怎样一秒一秒过去的?

2、亲身体验1秒。

(1)你能想出办法来表示1秒的时间吗?

(声音、点头、拍手、眨眼、跺脚)。

我们一起跟着他来数一数(师的手指随着秒针动,领生跟着秒针的节奏数)。

(2)闭上眼,记住这个节奏。现在你有信心做一个标准的小钟表吗?我们做个小游戏来比一比。同桌为一组,左边的同学先闭上眼睛,师说“开始”,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量时间,当你计量到10秒时立刻睁开眼睛,拍一下同桌的肩膀,同桌马上看钟面是几秒,看他估计得是否准确。听明白了吗?(师调整钟面到12时说“开始”)。

(三)探究分与秒的关系。

1、让我们轻松一下,来听一段音乐,当然听的过程中也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来估计这段音乐大约是多长时间。(播放音乐)学生汇报估计结果,师揭晓刚才播放的音乐长1分钟。问生:1分钟是多少秒呢?生猜想并说明理由。(板书1时=60分1分=60秒?)这只是个猜想,是不是规律还有待于验证。

(四)体验1分钟。

三、拓展延伸,趣味练习。

1、现在有了各式钟表,人们计量时间很方便,在古代,没有这些钟表,人们又是怎样计量时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资料书上66页。(播放幻灯片,出示古代计时工具的图文资料,学生读。)。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中国最盛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春节)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新年的钟声吧!(放映春节晚会倒计时的课件,师生一起倒计时数数。)。

师: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一起倒数的10、9、8、……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距新年钟声还有多少秒。)同学们都是用“秒”作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者“分”作单位呢?(因为刚才倒数的这段时间太短了。)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秒。

(揭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1.认识钟表。

(1)认识电子钟表。

师: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这些钟表来计量秒(课件出示各种式样的钟表),这是电子钟表(课件出示一个电子钟),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6时35分。)“分”后面的这两个数表示秒,现在是6时35分10秒(课件出示一个电子表),钟面显示的是什么时刻?(3时45分17秒。)。

(2)认识秒针。

生1:最长的那根是秒针。

生2:最细的是秒针。

生3:走得最快的是秒针。

师:钟面上有1根针,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课件:秒针闪动并出示字。

幕“秒针”)。

2.认识时间单位“秒”。

(1)认识1秒。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长时间?

生:1秒。

师:对1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

(2)认识几秒。

师:秒针从12走到1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从12走到l是5秒。

生::秒针走1大格就是5秒。

师:秒针从12走到这儿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秒针走1大格是5秒,秒针走了6大格,就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生2:秒针走半圈是30秒,再加2秒,也就是32秒。

师:秒针从1走到3经过的时间是多少秒?

课件出示如下图:

生1:15秒。

生2:不对,不对,秒针是从1走到3,不是从12走到3,所以经过的时间是10秒。

生3:秒针走了2大格是10秒。

生4:对,经过的时间是10秒。

师:真聪明!孩子们也来拨拨钟吧!请同学们四人一组.每人拨一次秒针。其余的小朋友注意观察,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经过了多少秒?(小组活动:拨钟、认钟。)。

师:谁愿意在实物展示台上来拨一拨,请全班同学认一认。

生.: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12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40秒。

生2:一边拨秒针,一边问:“秒针从3走到8是多少秒?

学生齐答:25秒。

(3)体验1秒有多长。

生:“嗒”。

生:我可以拍1次手。

师:1秒钟真的可以拍1次手吗?看着钟面试—试。(播放课件:秒针走动。学生看着钟面,尝试1秒钟拍一次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跺1下脚。

师:试试看!

师:1秒钟你还能做什么?

生:我可以说1个字。

师:试试看,行吗?

生:行。

师:谁能按照秒针走动的节奏数一数(学生数,师注意调控节奏)。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秒针走动的样子。(停顿数秒)轻轻地数,1,2,……。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四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尺。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做单位。(2)量篮球场的长,用()做单位。

(3)从直尺的0—1是()厘米;从直尺的0—5是()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0()一张床长2()教室长10()。

桌子高90()操场长200()一个杯子高10()桌子长100()或是1()。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4)因为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6)一枝铅笔长13米。()。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九、布置作业。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五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生:12秒91。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三)作业。

1.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六

教材简析: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时、分、秒》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1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具有一定感性体验,知道时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时、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地顺势教学。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与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逐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口算纸、跳绳、皮球、作业纸等。

学生准备:钟表。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什么?让我们用倒计时来迎接。

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

“秒”也是一个时间单位,为什么不用“时”或“分”呢?揭示课题:秒。

二、观察探究,建立概念。

(一)在钟面上认识秒。

让学生说说在钟表上已经知道了哪些秒的知识?

学生说到哪个,教师板书哪个。

然后有序讨论。先解决:哪根是秒针?

秒针长得怎样?钟面上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再解决: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

秒针走1大格是几秒?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指名说说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最后解决: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有的说是60秒,有的说是1分钟。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同桌先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60秒,60秒=1分。

(二)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1.体验节奏。

你们能用声音或者动作把1秒1秒的节奏表示出来吗?

指名孩子带着钟表上来表示。

让全班跟着动作做得好的孩子做一做。

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秒针,用自己喜欢的声音动作表示每1秒。

再指名两个背对大屏幕单独打出1秒1秒的节奏。

2.感受10秒。

10秒有多长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当你认为10秒到了就喊“停”。

你怎么知道喊“停”的?

得出方法:1秒1秒数,从1数到10。

你能数准10秒了吗?指名孩子数出10秒。

3.估计时间。

(1)不看钟面估一段时间有多长(20秒),看看谁能估准。

(2)“长音王”到底一口气能“啊”多长。学生默数,老师按秒表计时。

(3)听一段30秒的音乐,估计这段音乐有多长。

(三)30秒活动体会1秒的价值。

1.30秒活动。

指名他们的同桌帮助数数。

其他同学做口算,先估计30秒能做多少道口算。

活动完后让运动的学生分别说说自己30秒能拍几个球?跳几下绳?做几组下蹲起立?

师归纳:1秒大约能跳2下绳,1秒大约能拍2个球,1秒大约做1组下蹲起立。

让做口算的学生说说30秒做了几道口算?谁比他做得更多?

归纳得出最多的同学1秒钟都做不到1道口算题。

2.1秒能做些什么呢?学生体会到1秒很短。

出示课件:

我国生产的高速电梯,1秒可上升6米。

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

亚太纸业1秒生产的纸能做500本本子。

三峡水电站1秒最多能发电4900度。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在括号内填上哪个时间单位比较合适呢?拿出作业纸先读一读,再想一想,最后填一填。

(1)学生每天睡觉时间大约9。

(2)做一次深呼吸大约用了4。

(3)小明吃饭大约用了25()。

(4)脉搏跳10次大约用了8()。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秒,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秒,知道了1分=60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秒虽然短暂,但却非常重要。

2.延伸:出示前面记录“长音王”时间的秒表,你们看得懂吗?看懂了什么?比秒更小的时间单位是什么?有兴趣的可以课后研究。

二年级数学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7篇)篇十七

1、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小,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实物逐步抽象出几何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

三角板、活动角、材料袋、练习纸和课件。

师:同学们,在这幅图中,这些物体的面上你发现了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等。

生:想。

生:角……。(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进行板书课题。)。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角,现在想自已动手来摸一摸角吗?

生:想。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手摸角的各个部分,通过分解摸角。)。

2、画一画,认知角各部分的名称。

生:好。(伸出手)。

师:首先我们要先画一个点。然后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样的呢?

生:直直的。

师:说的真好。我们顺着这个点往这再画一条线,这条线也是????直直的。

生:想。

师:那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这个尖尖的点叫作角的顶点。一起说“顶点”。这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这条直直的线也叫作角的边。一起说“边”。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呢?有几条边呢?

生:一个顶点。(板书:一个顶点)。

生:两条边。(板书:两条边)。

师:也就是说,角是有……。(补充板书:角有……。和………)。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老师已经把同学们的发现写在了黑板上。大家一起大声读一遍。

师:在数学中,为了更清晰地表示一个角,还会给角加上一个弯弯的线来表示这是一个角。

师:同学们认识角了吗?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图形,你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吗?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幅。是角吗?你来说?

生:是角。

师: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因为它有一个顶点,还有两条边。

师:请你来指一指好吗?(学生指角,注意指角方法的纠正。)。

师:同学们真的是认真学了,这确实是一个角。那第二个图形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不是角。

生:上面的那个边是弯的。

生:是角。

师:那第四个图形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不是角。顶点那儿是弯的。

师:你的意思是说没有顶点,对吗?

师:看来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刚认识了角就能准确地判断出角。

4、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的一些物体的面上也隐藏着角,你能在我们周围找一找哪儿有角吗?

(让学生找角,并点名展示,指出顶点和边,对指角方法进行纠正。)。

师:看来这样找下去我们在周围就能找到许许多多的角。

5、找一找图形中的角,深化对角的认识。

师:角很顽皮,它不仅隐藏在我们周围,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6页,第2题,在书上写写吧。(学生做题,教师巡视,针对性地指导差生。)。

师:完成的同学,请用坐正的姿势告诉老师。

师:我们还是依次来看。首先第一个,谁来说?

生:3个角、1个角、2个角。

师:这么多答案,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我们请认为是1个的同学上来说一说并指一指。

生:有1个角,因为这条边是弯的,这两个不是角。

师:他说的有道理吗?明白了吗?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图形,它有几个角呢?

生:3个角。

师:咱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三个,它有几个角呢?

生:2个。

师:你能上来指指这两个角吗?(学生上台指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没有。

师:第四个图形呢?一起说吧。

生:5个。

6、做一做,发挥想象创造角。

师:同学们,像这样找下去,在周围可以找到很多角,想不想自己动手来创造一个角呢?

生:想。

师: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请小组长取出信封,分发材料。同学们可以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做角,也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做角,做角过程中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合作。做好后同桌之间相互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比较角的大小。

师:同学们真的是心灵手巧,一会的功夫就创造出了这么多的角。刚才同学们在专心创作自己作品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出示小红),他也想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

师:先思考,然后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想法?

师: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最小,第三个最大。

师:你说的很好,能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吗?

师:你们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师:看来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是经常可见的,比如:扇子。

师:对,这是一把扇子,如果我们把扇子的两边看作角的两边,当扇子打开的时候角会怎样呢?请看大屏幕。

播放时并旁白:当扇子慢慢打开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大。当扇子合拢的时候角又会怎样呢?请接着看。播放并旁白:当扇子慢慢合拢的时候,角是在慢慢变小。

师:由此我们更加坚信:角是有大有小。而且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张的大小的有关。

2、活动角,动手比较角大小。

师:造好的同学请举起你造的角,让同学们和老师欣赏一下。

师:老师刚才也造了一个角,我们来比一比谁造的角大好吗?

先选一个比较明显的角进行比较,通过眼睛观察进行区分大小。

师:看来用眼睛是不好直接观察出结果了,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先别着急,小组内讨论一下,交流并动手试试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是怎么比较的呢?请到前面来给大家演示一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请仔细看。

生:我们是把这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

师:同学们看明白了吗?他的方法好不好?

生:明白了。好。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方法,并给它命名,叫重叠法。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发现比较角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还可以用重叠法来进行比较大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生活中奇妙的角,其实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这节课就先上到。

相关范文推荐

    森林里的歌唱家(通用23篇)

    优秀作文是对学科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运用和总结,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通过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世界水日节水倡议书(模板17篇)

    优秀的作文可以给人以启发和感悟,帮助读者成长和进步。在以下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和小朋友

    全员培训个人总结(热门14篇)

    个人总结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请大家阅读以下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指导。通过本次教师远程研修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工作总结范文(22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回顾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表现,并找出其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实例,通过这些实例,我们可以了解到月工作总结的写作方式和技巧

    为自由而战的英文演讲稿(专业17篇)

    英文发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学习正确的发音并进行口音纠正。英文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言的直觉理解能力。各位亲爱的车友,中午好!今天大家济济一

    马和牛的故事童话(模板19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有发人深省的主题,清晰的结构以及流畅的表达。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启示。“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养了只

    红色的激情高中(优秀17篇)

    优秀作文在触动人心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的个性、观点和人生的态度,令人过目难忘。在这些优秀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作家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化的表达方式。

    电销主管年终工作总结(汇总15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一个月内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总结工作表现,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率。我想我们每个月都需要写一份工作

    东方之珠教学设计(汇总22篇)

    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在这里,我们整理了一份精选的教学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启发。

    高中生晚归违纪检讨书(实用18篇)

    检讨书是一种对自己过去行为的追溯,同时也是一种对未来行动的规划和提醒。我们收集了一些与不同领域相关的检讨书,其中包括教育、职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