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几篇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一

今天在五班和七班上了李清照的两首词,《醉花阴》、《声声慢》。上学期我上过公开课讲的就是李清照前后期的两篇代表作《一剪梅》和《声声慢》的比较赏析。那节课我侧重比较鉴赏了这两首词表达愁情的不同,课堂效果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欣赏了《醉花阴》和《声声慢》。首先,我让学生就作家作品了解及他们对李清照的认识和了解。出招那个阶段和上学期他们已经学习过李清照的词,所以对李清照有一定的认识,学生都说到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经历对他作品的影响,南渡前词风清丽明快,南渡后词风转为深沉凄苦,而且学生能够认识到抒发愁情是李清照创作的一条主线,就比如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词都是书写愁情的。由此我导入新课。既然他们都能看出这两首词都是抒发了作者的愁,那我就问他们是如何看出来的。学生七嘴八舌发言很踊跃,有的抓住意象分析,比如《醉花阴》中的“薄雾浓浓”“黄花”,《声声慢》中的“淡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等。学生分析还是比较准确,能够贴近诗人的内心来把推她的情感,有部分学生的分析还很精彩,有的学生说“薄雾浓浓愁永昼”不仅写出了诗人之愁的绵长,俄日全额还写出了诗人愁的浓重,她的愁就如薄雾浓浓一样笼罩在他心里,浓的化都化不开;有的同学分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她能认识到“梧桐细雨”是古诗词中常用来抒写相思之苦的意象,而且她能够展开想象,她说她能感到诗人倚在窗前寂寞地听雨打梧桐叶的孤独凄苦,那一滴滴的'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其实也打在了诗人的心上,化作心底的泪。她的语言优美而感动,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有的同学抓住诗人直抒胸臆的句子分析,如《醉花阴》的“薄雾浓浓愁永昼”的“愁”,《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有个学生分析“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这一句,她说诗人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她的“半夜凉初透”不单是气候的凉,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凉,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可丈夫不在她的身边,半夜醒来,枕边无人,诗人自然感到的是孤独之冷。

还有的学生能抓住诗里描绘的诗人的主题形象来分析。如《醉花阴》中的“人比黄花瘦”,《声声慢》中的“倚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分析形象的时候学生都能自觉地运用联想和想象,把一幅生动逼真的画面呈现给同学们。

这节课我没讲,几乎都是同学们在分析,他们分析不到的地方我再稍作启发和补充,,如《声声慢》中的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对这一句诗的分析不够透彻,而这一句的内涵又极丰富,我引导他们联系其他诗人写愁的句子,然后拿那些句子跟这一句相比,然后去感受它的独特内涵,诗人实际中无法言说,无法形容的凄苦。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通过诵读准确把握该词的情感;

(2)了解并把握李清照的创作分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赏析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并理解李清照创作分期和创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句台词:“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ppt展示),当然也有人进行过恶搞。(ppt展示: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容嬷嬷吗)。

实际上,大明湖畔确实出现过一些美女和才女,这里有一幅对联为证: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彩有后主遗风。

这就是郭沫若题李清照故居漱玉堂的对联,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李清照,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二、板块教学,整体感知。

1.读一读。向学生提出四维诵读要求。

读得准确。

读出节奏。

读出关键。

凉。表面上:重阳节,天气转凉。玉枕纱橱,难于风寒。

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到孤独、凄凉。)。

引申问题:本词写作的季节?时间?

重阳节。本应于家人团聚,而此时赵明诚在山东做官,李清照在青州老家居住,李清照清寂无聊,写了这首词给赵明诚,以寄相思。“永昼”“半夜”“黄昏后”。巧妙抓住了这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读出感觉。

2.品一品。品读“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色的菊花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这样的比喻比较恰当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作者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3.比一比:比较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阐释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创作风格,引进李清照创作分期。

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靖康之难;46岁,丈夫赵明诚病逝于建康。

最后,请同学为该词选一幅插图。

三、总结提升。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三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三、想象画面,体味意境,品味语言。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四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小令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生朗诵……。

请生读诗歌,说说作者是谁?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清照?生回答……。

师介绍:这首诗歌是李清照40多岁时写的,那时兵荒马乱,国破家亡,她和丈夫在逃亡途中经过项羽兵败自刎的乌江渡口,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句。生齐读诗歌。

二、读词。

1、词,是古代的一种歌词,它有着很强的节奏感,请同学们拿出笔,用双斜线给词分分节奏。然后请生按照节奏读词,要求读出节奏美。

2.说说为什么这首词很顺口,让人读来朗朗上口?——+押韵,那这首词押的什么韵?——暮、路、处、渡和鹭的韵母都是u。请生齐读这首词。

三、品词。

师相机板书:沉醉、误入、惊起。

a、“沉醉”仅仅是因为喝醉酒了吗?还被这无限的夕阳美景给沉醉了,想想,李清照可能和谁在喝酒?生自由回答……请生读第一句话。抓住“沉醉”,想象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品读“沉醉”:还有什么也醉人呢?请生读出浓浓的醉意。请生也来醉一次,读第一句话。

b、喝呀喝,聊呀聊,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李清照也该回家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兴尽”是什么意思?尽美酒、尽美景,也可以说是尽兴……请生也来尽兴一次,请生读第二句话。

过渡:为什么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酒喝的大醉,还因为天色在逐渐变黑。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六

同学们,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知道这个人吗?(板书:李明),这个人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但他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词,这个人就是——(生答:你)。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可不简单,被称为“词国女皇”。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一起研读《如梦令》,与之一起徜徉于词的世界。

这首词的题目是——(没有题目,师相机指出“如梦令”是词牌名,词牌是填词的曲调。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示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一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四遍,前两遍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后两遍读对停顿。

检查自读情况。“兴”读第四声,表兴致,兴趣。

2、再读,读懂词意。

学生自读自悟,重点理解“兴尽”。(师视情况补充“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

1、三读,想象画面,体味意境。

画面1:“溪亭日暮”

生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想象画面,并大胆描绘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师尽量用一些学生学过的诗文描绘,如:

飞檐凌空;溪上青青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曲径通幽处,溪边花木深。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七

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境,体验情感。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诵读法、情境法、对比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起来学习《李清照词两首》。

说起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在初中还曾经学过她的《如梦令》呢。

那么,我们对她的生平应该还是有些了解的,谁来带着我们大概回忆一下呢?

请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二、确定基调,分析叠字。

带着对李清照的回忆,我们先来品读《声声慢》。

配乐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1、初读全词,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愁)。

2、直接表现愁的是哪几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什么呢?寻到了吗?

我们知道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是在寻觅流亡以前的生活,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似乎本来就没有。所以,她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到处寻觅。

(2)冷冷清清,她寻找到什么了?

没有,不仅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痛苦,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加觉得自己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孤独寂寞。

(3)凄凄惨惨戚戚,最后诗人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命运凄惨,心情悲痛。

可以说开头这句词为全篇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同学们能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概括吗?对了,悲苦愁绝。

刚才同学们在读这几句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叠字的运用,假如我们将它改成“寻觅,冷清,凄惨戚”,你们觉得怎么样呢?对,少了音韵美。

三、鉴赏意象,品评愁情。

我们讲诗歌,肯定要谈意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选取了那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呢?

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在这些意象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个?试着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淡酒。

所以说,并非酒太淡,而是风太冷,愁太重,酒力压不住啊。

(2)晚风。

怎么去理解“晚来风急”?它能渲染出什么样的情绪呢?

晚可以指晚上,也可以指晚年,风又急又冷,恰好能渲染出忧愁凄苦的情绪。

(3)过雁。

大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作者看了为什么会伤心呢?她和大雁又怎么会是旧时相识呢?

大雁到了秋天,由北而南,作者是北方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李清照在很多作品里面都写到了大雁,比如说,早年写的《一剪梅》里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南渡之前写的《念奴娇》里也有“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我们看这两句虽然也充满离愁,但是那离愁中却是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的,而本词却表现了一种绝望,一种极度的伤心。

(4)黄花。

黄花是什么花呢?象征着什么呢?

这里明是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

(5)梧桐、细雨。

这样一来,深秋时节作者的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就都展现出来了。

通过刚才对这些意象的共同探讨,我们发现,虽然作者没有明着写愁,但是这其中处处都充满着愁绪。真叫“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啊!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声声慢》里,作者所写的是永别之愁,长久之愁,家国之愁。

四、比较两词,解决重点。

这就让我们想起了辛弃疾的那首《丑奴儿》,下阙是这样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宦游在外,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逢重阳,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请同学们自读《醉花阴》,找出表现愁情的意象,着重分析和《声声慢》里相同的意象——酒、风和黄花。

酒:《声声慢》里的酒是无力的,是无法驱寒浇愁的,用来反衬内心的愁浓愁重。

《醉花阴》里的酒是用来消愁的、相思的,有着诗酒自适的潇洒。

风:《声声慢》里的风是晚风,是急风,让人更添寒意,更难将息。

《醉花阴》里的风是有趣味的,它卷动珠帘,帘内闪现出一位愁思绵绵的少妇。

黄花:《声声慢》里的黄花是残菊,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正是词人晚年百无聊赖,孤苦飘零的处境。

《醉花阴》里的黄花,是有暗香的,是瘦的,因花瘦而触及人瘦,但人瘦胜似花瘦。写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消瘦。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醉花阴》里,作者所写的是小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由此可见,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着不同时期的生活和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格调。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到时代社会的变化、个人的际遇对于作家创作的有力影响。

两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儿,看同学们的样子还有点意犹未尽,那么就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这样的作业。

五、课后作业。

我为清照写碑文。

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是不幸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她却是伟大的,生活曾经给她带来了太多的苦难,不过女词人并没有被苦难压垮,而是让自己的艺术灵魂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虽然,我们不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但我相信,她已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一座丰碑,只是这碑上还缺少碑文,这碑文就交给同学们来写吧。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八

朝代:宋代。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3)了解李清照前后期的不同风格。

(4)了解婉约派的特点。

教学重点:

(2)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词的思想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赏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渲染气氛,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

资料链接。

-----她有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

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知道她是谁吗?

没错!她正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

她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她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李清照的两首代表词作《醉花阴》和〈〈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用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走近作者,了解身世。

资源共享: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关于李清照的资料进行交流,注意关注李清照的生平遭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感悟词意,把握感情,自主探究。

引导:联系作者生平遭遇。

教师小结并板书:《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附板书:

愁《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拓展理解,深入体会。

资料链接:怎一个“愁”字了得!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翦灯花弄。

3、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4、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活动:学生诵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十

3、反复诵读,背诵这两首词。

诵读、探究、质疑。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的词语。

永昼(漫长的白天)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把酒(拿起杯子喝酒)。

莫道(不要说)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将息(调养、保养)。

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堪摘(能够、可以被摘下来)怎生(怎么、怎样)。

次第(光景、状况)了得(概括得了)。

2、摘录其他不懂的词语向身旁同学请教。

二、整体感知。

1、这两首词的中心句(词眼)分别是哪句?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这两首词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醉花阴》孤独寂寞(轻);

《声声慢》凄惨悲凉(重)。

3、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三、局部探究。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首词作于什么时节?有哪些时令特点?

重阳佳节(“佳节又重阳”);天气转凉(“半夜凉初透”),秋风渐起(“帘卷西风”),喝菊花酒(“东篱把酒”),观赏菊花(“人比黄花瘦”)。

2、除了“重阳”之外,词中还有三个表示具体时间的词,请找出来。

“永昼”;“半夜”;“黄昏”。

3、在这三个时间里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愁”“凉”“消魂”,程度不断加深;说明对丈夫的思念不断加深。

拟人、夸张和衬托;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表现出词人对丈夫的思念之苦、之深。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这首词中的“愁”和《醉花阴》中的“愁”相比,含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中的“愁”只是丈夫外出,词人独处,无人陪伴共度重阳佳节之愁,是一种生离之愁,相思之愁;而《声声慢》中的“愁”却是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晚景凄凉之“愁”,是一种死别之愁,身世之愁,它的含义更丰富,更厚重,更悲凉。

2、这首词中的时节和《醉花阴》中的时节是否一样?为什么?

一样;《醉花阴》写的是重阳佳节,时值秋天;《声声慢》写的同样是秋天,由“满地黄花(菊花)堆积”一句可知。

3、这首词主要的抒情方式和《醉花阴》相比,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醉花阴》主要是在叙事和写景中抒情,属间接抒情;《声声慢》更多的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如首尾两句。

直抒胸臆,叠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统领全篇。

四、质疑解难。

对这两首词你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如果有,请写在下面,看其他同学能不能帮你解答。

五、拓展阅读。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衫,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早期,《武陵春》晚期;《一剪梅》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说明此词当为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所作,所以是早期;《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总括国破、家亡、夫死、无嗣种种变故,所以是晚期。

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之物为有形之物;形象生动易感可知;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六、自我评价。

从自主性、合作性、积极性和精彩度四个方面给自己的表现评分,最高五颗星。

自我评价组长评价。

自主性。

合作性。

积极性。

精彩度。

七、课外提升。

从《醉花阴》《声声慢》《一剪梅》《武陵春》四首词中任选一首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提示:可从意象、意境、手法等方面入手)。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十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十二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2023年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设计(专业13篇)篇十三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

二、知人论世。

走近李清照:

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留有作品集《漱玉词》。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词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烈,善于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清新朴素,雅俗共赏。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18—42岁: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42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46岁: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

47岁: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48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50岁: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6771岁: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3、代表作品:

(1)前期代表作:《如梦令》、《一剪梅》、《醉花阴》。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后期代表作:《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三、诗歌赏析对比鉴赏,“愁”之不同。

(一)找出词眼:这两首词都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试在词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眼。(愁)。

这两首诗词都写“愁”,究竟愁情有何不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

(二)走进《醉花阴》。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学生朗诵展示。

2、思考: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愁?

3、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写作此词的背景。

这首词是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调官异地。深闺寂寞,她深深地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她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赵明诚。

《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夫(相思思念丈夫,南渡前,寂寞无聊之愁。)。

4、词人是从哪些方面写相思之愁的呢?

5、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

“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点出了愁的长久。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6、问题探究:这首词的意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概括上下片内容。

凄凉寂寥的意境思念丈夫的情感寂寞忧郁的基调。

上片重阳思亲(写愁)下片饮酒赏菊(写瘦)。

本词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三)走进《声声慢》。

1、美读诗歌:

(1)听朗诵作品:

(2)学生朗诵展示。

同学们已经体会到《声声慢》的愁情了,那么我们就抓住这个“愁”字,看看清照是如何来写愁的。

2、请同学们找出直抒胸臆的词句。

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清照在寻觅什么呢?动作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冷冷清清,是什么冷清呢?环境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凄惨惨戚戚,又写出了清照什么样的心理呢?心理感受沉痛凄厉。

所以,清照起笔就给我们定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悲苦愁绝。

3、学生合作探究,赏析“愁”

a、学生小组讨论(5分钟)。

b、学生展示(展示中老师点拨总结)。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并非酒淡,而是愁浓,酒力压不住心愁;借酒浇愁,而大风砭骨,又让诗人意绪全无。只因作者愁太重,酒入愁肠愁更愁。一个“淡”字突出作者晚年的凄凉,心境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天大雁由北往南迁徙,李清照南下避难,故觉得大雁是旧相识,而自己却漂流困顿,寄寓他乡。以前尚可鸿雁传书,现在丈夫已死,家人疏散,就算是有千言万语,也无人可托,无处可传,从而抒发对家乡的怀念。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诗人任凭黄花盛开,此时也无心攀摘,甚至让菊花在枝头堆积,直至凋落。在往年,她定能和丈夫一起来赏花,而今谁又有这兴趣呢?看到花的憔悴,想到自己漂零的身世,憔悴的容颜,凄凉的心境与残秋败花融为一体,更是愁上加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好不容易到黄昏,偏巧这时又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滴滴答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诗人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这些愁都源自国破之悲。

c、在分析鉴赏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再诵读这首词,深入地体味李清照无限愁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研究,品味意象。

1、那么李清照是怎样表现这种愁情的呢?她是借什么来营造这种氛围的?

找出本词出现的经典意象:

淡酒、秋风、大雁。

黄花、梧桐、细雨。

2、分组讨论整理含有这些意象的诗句,总结常见意象的象征义。

(1)有关酒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

师生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雁”意象的诗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3)“黄花”意象的句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征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4)有关“梧桐”意象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结论: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之物。

(5)有关“秋风”意象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之物。

(6)有关“雨丝”意象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结论:雨丝,即愁丝。

五、对比鉴赏。

《醉花阴》闺怨之愁(离别、相思)。

《声声慢》家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六、课堂小结。

易安体与其他宋词名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充满一种纯净而高雅的女性意识。唐宋词诸多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男性词人塑造的,而在易安体中,女性成了抒情主体,词中的女性形象就是女词人自己。她向整个社会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倾吐自己的欢乐、忧愁、痛苦和追求,描绘自己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步履艰难的一生。李清照的词的主调就是一个“愁”字。这种愁是她心灵的展示,真情的喷涌,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价值的内醒和感悟。

七、赏析音乐,深刻体会李清照诗词之美。

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mtv(这首歌化用了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一剪梅》)至上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李词的诗情画意的氛围,让生更深刻地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

八、课后作业。

1、整理总结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2、背诵,默写。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新年致辞温暖范文(20篇)

    在重要的仪式或活动中,致辞常常是开场白,能够引导听众进入氛围,激发共鸣。通过阅读这些致辞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尊敬的合作伙伴、亲爱的朋友们

    大学有机实验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对于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表现和成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与

    最新感恩身边人(热门16篇)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它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感恩的名人语录,倾听他们对感恩的理解和认识。无论是寒风中清扫大街的

    2023年面试自我介绍十点注意(优质2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自我介绍是展示个人形象与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果不知道如何写自我介绍,可以看一看以下范文,从中获取一些灵感。(1)一旦和用人单位约好面试时

    2023年趣味小班户外活动方案(精选18篇)

    活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时刻关注反馈和评估,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小编找到了一些成功案例,这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执行都非常出色,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培养幼儿积极

    2023年护士工作总结的(模板20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在工作中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一种反思,也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这个月我主要负责了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的工作。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我对

    2023年民间传说四年级(模板17篇)

    写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优秀作文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感谢各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以下是我整理的优秀作文集锦,希望大家喜欢。在很久很久以前,由于铜鼓土地肥沃,

    最新片际学校校本教研计划(汇总12篇)

    学校的总结不仅关注学术表现,还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6.以下是一些学校中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实践经验,让我们一起来提升自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最新营销人员辞职报告(热门16篇)

    辞职报告的撰写应该遵循明确简洁的原则,突出重点和主题。接下来是一些撰写辞职报告的范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自己的辞职报告。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非常感谢这一

    2023年培训教育机构教师工作心得(精选22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学习的盲区和不足之处,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经过精心整理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今年可能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