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JQ文豪

范文是指在特定领域或主题下,具有一定水平和标准的样本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范例。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一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突破语文教育脱离生活的抽象性,使语文教育还原到其生活母体中去,恢复其生活化的品格和价值,使学生在当下的生活中,能自如地表达生活的意愿和洞悉生活的信息,使听、说、读、写成为满足生活需要与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使人在生活中感受语文和学习语文,并将生活的兴趣和内容灌注到语文教育和教学中,使学生在语文教育中不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过一种精神富有和有意义的生活。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要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问题,就必须从生活人手。生活是语文的根。语文学习的兴趣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的兴趣。因此,必须立足于生活,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推动人去主动自觉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驱力。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使语文学习走出知识化的牢笼,把生活本身作为语文教育与教学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语文教育内容必须向生活扩散。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学生的兴趣首先源于对生活的亲身参与。针对小学生参与意识强烈的特点,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特殊的“家庭作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在学会生活本领的过程中获取素材,在提高生活能力的同时逐渐明白语文的生活意义,引导学生在享受生活乐趣的过程中生成表达生活的兴趣和愿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自己在生活中的专长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要有专长,并要敢于在学习、生活中展示自己的专长。在学生对自身专长的展示和表现中,往往会使学生获取许多语文的写作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别具一格,视角独特,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很有裨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来自于对生活的发现和观察。生活之真、善、美是需要发现的。观察是认识生活的前提,是获得语文教育素材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要求教师注意培养学生表达生活的欲望和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真地写好每一篇作文,而且更应培养学生用写信、写日记、写随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习惯。通过这类社会参与和语文实践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会获得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现代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也会得到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有景可看,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事可叙,在生活中能够充分感受语文的乐趣,体悟语文的魅力,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内在环节。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真正在自主的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要想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必须实现从“书本”向“生活”的归真,使学生在面向“书本”中感受“生活”。语文教学面向“书本世”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应当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涵的生活韵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具体而言,就是使学生与作者达到精神的沟通与默契,激发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使他们产生语文表达上的冲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往往觉得“书本”与他们的“生活”相距甚远,因此,不能真正沉浸在其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指导中帮助学生撩去那些文学巨匠们的神秘面纱,将作品中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拉近,使他们能够站在具体的生活语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状态,并注意运用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开发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潜在力。在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和谈论中探究生活,表现生活。学生的生活积累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限的,不同的学生对生活原生态的认识会存在很大的差异甚至是矛盾。这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的前提条件。为提高学生对生活有较深刻、完整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批评、争鸣,以便他们取长补短。

五、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是一个很现实和很真实的时代命题。生活是教育的根,在教育学的课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谈教育与生活。离开教育谈生活或者离开生活谈教育,那都叫割裂。特别是离开生活谈教育,教育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指导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与生活牵手并最终融进生活。让他们真切理解语文和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感知生活、体验生活、探究生活,把教育和生活合成为有机和系统的一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二

众所周知,小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重点。因而,如何写好作文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的,在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对作文教学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

1、教师要实现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教师要将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教师要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4、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的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教学经历,每为教师对于作文教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上的只是个人的偏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全面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我们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三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发展情节法”(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合理性想象,经过扩散性思维对课文的有关情节加以适当发展)紧密联系形象和课文内容,集说写训练、发展想象和思维能力、进行思想教育于一体,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发展情节法”既充满情趣又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天地,运用得当,将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通过发展情节,主动揭示寓意。

对学生来说,课本上的一些寓言故事虽然情节吸引人,但如果要想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寓意却比较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寓言的故事情节加以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通过发展情节达到主动揭示出寓言所蕴含的深刻寓意的目的,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社会、学习等实践活动。如《狗熊给象做裤子》(基础训练阅读部分)的结尾是:“狗熊捧着做好的裤子,十分得意地向大象家里走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狗熊到大象家后所发生的事情:“大象一见狗熊送来新做的裤子会怎样”“大象一定很高兴,急忙把新裤子穿上身吗”“不能。”“为什么呢狗熊不是穿上新裤子很合身吗”“从大象和狗熊的身材大小上想一想看!”学生细细一想:“噢,问题出在大象的身体比狗熊要大得多上面。”“大象那么大,狗熊和大象比小得多了,难怪狗熊穿着正合身的新裤子大象会穿不上身。”再通过适当的点拨,学生便能主动揭示出文章蕴含的寓意:“做事应该面对实际,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象。”

二、通过发展情节,体会思想感情。

课本上有些文章的结尾看似言尽,但意未完,余味很浓,很值得回味体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对文章的情节加以发展,将会使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草原》一文的结尾写道:“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文章虽然写到此处为止,但其中的意并未完。特别是结尾的两句诗很值得揣摩体味。如果教师单纯从字面上对诗句进行解释,便不能使学生充分领略文章所营造的那种意境。教师可以放段优美动听的蒙古族主人在夕阳西下的美好景色中、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汽车慢慢地往前开,汉族客人挥手致意不忍离去,蒙古族牧民牵着马,泪眼朦胧频挥手,不愿离去,主人和客人之间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连接着。那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的感情线。

三、通过发展情节,深化理解诗意。

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反复诵读诗句,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这既可深化学生理解诗意,又可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诗所蕴含的意境。如《宿新市徐公店》结尾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到这两句,城里的学生缺少生活体验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丛中后就难以找到它呢”教师可以通过试验来让学生体会理解,让学生自己找寻其中的答案。如教师用黄色粉笔在黑板上随意勾勒几笔简笔画,学生就会明白,颜色相同,所以看不清楚,黄蝶飞入菜花丛后,因为黄蝶和菜花都是黄颜色,因此使人难以发现。农村学生有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亲身体验一番,印象会更深。这样的教学(试验、点拨、讲解、体会),学生既对诗意加深了理解,更学习到了诗人观察细致、有生活感等可贵的写作经验。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段话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价值所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我们尝试从三个方面入手,主要采取以下一些策略。

一、倾注仁爱之心。

塞斯亚·赛·巴巴曾说过:“你可以通过仁爱学生来教学生学会仁爱。”“仁爱”是重要的人文价值。我们的语文书里,有很多课文都渗透“仁爱”教育。我们可以在传授学习方法之余,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窗前的气球》是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窗前的气球》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至情至真的文章,表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课文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科利亚的同学关心、关怀之情,从而体会到要在生活中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教学中,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自学导航”,让学生思考:窗前的气球,是谁送给谁的?为什么要送气球?这是两个很关键的问题,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感受到浓浓的友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认识到要为有困难的人送去自己祝福。在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我就引导学生发现科利亚心情的变化。一开始,科利亚独自呆在病房里,觉得“真没意思”,当他看到窗前的气球,“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并高兴地笑了。科利亚心情的变化,原因在于同学们的“问候”和关怀。课堂结束的时候,我运用了静思,学生安静地闭上眼睛,专心地听我朗读课文,再一次走进课文,感受深刻的友情,明白到要学会关心他人,有仁爱之心。

就这样,学习了这一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的课文后,我能感受到学生在关爱他人方面的表现更明显了。看,小年同学即将要呕吐了,小恩马上拿一个小桶给他;小朱流鼻血了,同学们争着送纸巾;小聪忘记带笔盒上学,大家连忙把自己的铅笔和尺子递给他。我越来越欣慰,“仁爱”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让班集体更温馨、更和谐,学生更融洽。

二、耐心养成“正当行为”

“正当行为”是五大人文价值的其中一个,它包括:礼貌、整洁、尊重、责任感、服务、勇气、义务和自我控制。这段时间,我着重帮助学生养成“正当行为”的“自我控制”。

二年级的男孩子活泼好动,课堂上有时很难做到“自我控制”。看,a同学正在专心致志地玩着尺子和铅笔,头也不抬,把自己置身于课外;b同学则神游太空,眼睛没有焦距,尽情地发呆:c同学手舞足蹈,兴奋得很,自得其乐。这些情景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严重影响着学习。我分析,这是学生缺乏“自我控制”的控制。虽然他们都清楚课堂的要求,但控制不了自己,不能静下心来专心学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头“拦路虎”,让他们做到“自我控制”呢?我充分发挥了赏识和批评教育。当他们专心学习时,我就给予大拇指和赏识的眼神,并播放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到“自我控制”带来的好处。当一些学生无法控制自己时,我只有不厌其烦,不断督促,并借助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互相提醒。一些可恶分子屡教不改时,只能在课后继续教育,并采用“补习”的方法,让他们在别人玩耍时补回之前的学习。

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拥有正当行为,让学生渐渐具有辨别力,尽量不出现错误行为,不让错误行为影响自己,更不能因为错误行为去伤害别人。

三、静思中入情入境。

静思,是一种让师生在短时间内放松的技巧,也可以用来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静思也是一种对自我情绪的调整,通过静思可以让情绪平和。想象静思是很常用的一种静思方式。

《“红领巾”真好》是二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中的一首小诗。两幅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文章采用拟人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小鸟的快乐、活跃和勤劳。“红领巾”的爱鸟行动点明了“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主题。课后男孩的思考:“除了爱护小鸟,我们还应该爱护哪些小动物呢?”耐人深思。

课堂上,播放一段鸟儿在森林中鸣叫的轻音乐,孩子们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我就轻声描述音乐所展示的美妙画面:清晨的森林,雾蒙蒙,可爱的小鸟在林间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太阳出来了,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不停地捕捉害虫,保护翠绿的树苗。多么惹人喜爱的鸟儿呀!多么美好的清晨呀!孩子们用心倾听着鸟儿那美妙动听的声音,感受着舒缓的乐曲,似乎看到了诗歌所描述的情境,看到了快乐、勤劳的小鸟,爱鸟之心油然而起。这样,“保护自然,爱护鸟类”的人文价值观念就悄悄地在静思中进入了孩子的心灵。

语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发挥课文本身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目的、自觉地以教材中感人的事迹,高尚的思想情操等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妥善寻找教学与育人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各环节仔细揣摩,有机的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年版.

[2]杨爱粉.以生为本努力搞好语文课堂教学[j].科学教育,2008,(11),126.

[3]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五

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语文就相当于整个语文学科学习的地基,小学语文知识掌握透彻了,地基稳固,才能为初中高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上到大城市的学校,下到农村的学校,都在积极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又非常注重感受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更需要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在简要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

新课改以后,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首先,要先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很多人容易断章取义,认为素质教育是只关注学生素质教育,而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这个误区一定要纠正过来。注重素质教育,并不代表不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且要求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又关注学生的身心和整体素质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学生和教师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一)转变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的过程,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须以自愿和主动为前提。学生主动学习了,才能真正从心底里爱上学习,爱上语文。语文属于文学的一部分,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学生学习的东西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很多孩子在咿呀学语阶段就会背诵唐诗名篇,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语文学科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即使是最初级的小学阶段,需要学生掌握的东西也比较多,小学低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层次要求又不一样。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就显得非常重要。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汉字却成了学生苦恼的事情,如多音字的辨析。汉字繁多,偏旁部首不一样,甚至多一笔少一笔意思都有可能截然不同。学生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主动学习,才能真正学好语文学科。

(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养兴趣爱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兴趣爱好。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于很多事物都有尝试的勇气。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比如在进行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有些人喜欢读书,有些人喜欢唱歌,都可以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因为语文本来就是需要学习语言和文字的,尤其是小学阶段更为基础和重要。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互相监督,看看谁的字写得最工整干净。

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师也是分不开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依赖性强,可塑性强,容易引导。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叶圣陶曾经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用爱心引导学生,用耐心教导学生,用信心激励学生。教师也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虽然学生年纪比较小,但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教师要平等对待学生,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还是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都要平等对待,而且,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学习。正如李商隐所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于小学生,要用自己的时间和耐心来教导他们。在《我最好的老师》一课中,作者回忆了他最好的老师是如何教会学生懂得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的。除了父母和亲人之外,老师是学生最亲近的人。一日为师,终生为师,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人成才。

(二)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知识素养。教师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素养。小学生比较爱动,爱思考,喜欢课外活动。因此,在学习完古诗以后,教师可以开展一个古诗接龙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知识、掌握知识。如《窃读记》中的林海音,没钱买书,就在书店偷偷看书,她的好学好读精神是值得每个学生学习的。而且在今天这个生活条件,几乎都能买得起书,学生要学会阅读,热爱阅读,从阅读中发现更深刻的世界。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时举办读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去,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和体会,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读后感,让学生自己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样做,同样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假大空的口号,它需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中的每一步,学生和教师的心里要有一杆标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态度,教师需要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学生和教师要一起努力,齐心协力,从语文学科开始,引领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也像素质教育看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

[1]徐海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j]。读与写(教育读写刊),2012(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六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可使他们有获得美、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发来论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

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04).

[3]印宏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2(0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七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投入逐步增多,美术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美术课中,色彩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色彩认知,有效地将现实与美术教学相联系起来,为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提供了便利。本文将对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作进一步探究,希望为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美术色彩艺术修养色彩教学。

小学时代是人的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学校肩负着对学生各方面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时的小学生还处于对世界的认知朦胧的状态,但其对色彩有着浓重的好奇心,这就使得小学生对美术课,对色彩方面的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同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有利的推进了孩子审美观,促进在智力、感知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美术其艺术表现形式主要经过色彩、点、线条等综合的加工而成,如果在美术作品中仅仅存在着线条等缺少色彩,就会使得美术作品失去灵魂,由此可见色彩在美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往往是通过富有变化的色彩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促进学生在审美上提高,进而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起到积极的影响。通过美术课中色彩的学习,有利于向学生传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的促进孩子的成长。在美术课色彩方面的教学中,能够促进小学生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学习,例如,通过邻近的色彩一定比例的调配,不同的色彩的搭配,调配出各式各样的色彩,进一步的推动了小学生对色彩、物理特性的兴趣,增强其求知欲[1]。

3.1视觉与色彩。

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在获取世界多彩的信息都是通过视觉所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周围也充满各式色彩,每一个颜色都有着其不同的意义。在世界上每个国家纵然在语言上、信仰上各不相同,但人们对于色彩的感知都有着相同的认知,如红色,在我国的五星红旗上是主色调,象征着革命,代表热情奔放,能够激发人们的进取心,激励人积极向上。如黄色,是暖色调,有着高贵气息,在古代中广泛的应用在皇室中,其本身较为明朗而吸引人的眼球。如绿色,绿色象征着生命,在我们所处的世界中最为常见的颜色,通过研究表明绿色对人的眼睛较为有益,绿色在当前时代中也是环保的象征。如蓝色,蓝色是永恒的象征,蓝色非常纯净,通常让人联想到海洋、天空、水、宇宙。纯净的蓝色表现出一种美丽、冷静、理智、安详与广阔,蓝色还表示秀丽清新、宁静、忧郁、豁达、沉稳、清冷。

3.2色彩与知觉。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我们的眼睛通过光的作用感知物体的存在,色觉笼统的讲就是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我们的眼睛通常借助于光,让我们的眼睛感觉到物体的轮廓和色彩,在通过神经传导,将这一物体反映到大脑中进行对比,同时大脑也感知到物体的色彩并将色彩进行相应的存储。这样大脑就能完成对色彩的存储,例如当我们看到绿色,第一时间的就会想到大自然,这就是大自然留给我们印象,想到蓝色,我们想到辽阔,这是蓝天留给们印象[2]。

4.1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所谓观察有许多种类,而对于色彩的观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种。以红色为例,不管红色的物体受到什么环境色的影响,起了什么样的变化,只是孤立、抽象的去观察物体的固有色,这种观察色彩的方法在装饰色彩绘画中较为常用。但面对不同物体、不同角度则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理解,即使是同一物体,由于观看角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例如,正方形的物体由于作画者角度的不同,可以看成是梯形的透视形,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成是近于平行四边形或者菱形的透视形。那么观察色彩也是如此,必须将对象、光源以及环境这三者联系在一起来进行观察与比较,通过对色彩诸要素的对比联系中让学生学会色彩变化的把握。这种观察方法是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包含了审美基础,这是由于色彩美是色彩的整体效果,其体现在色彩的关系之中[3]。

4.2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离不开生活,当然美术也不应远离生活。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多种细节元素来进行美术教育的学习,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美术构图中的关键元素,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生活中的事物色彩。任何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美术学习也不例外,它也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量的积累是为后面的质的转变做准备。因此,当前美术的学习是为了日后的美术发展做准备,美术也终将归于生活。在小学美术的学习阶段,广大的美术教师应当学会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术,在观察过程中对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事物能够拥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概念。

4.3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在美术课上,老师都安排对一些较为有名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些名人作品的鉴赏,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美术理解,观察名人作品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愫,掌握这些美术作品作者想表达的思想。通过美术课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对色彩的理解上上一个台阶[4]。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丽的认识日益加深,这就使得人们对美的研究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对美、对色彩的认知尤为重要,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提高小学生的对色彩的感知就很有必要了。

[1]谢永前.简述小学美术课的色彩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xx,12(5).

[2]成文光.形与色的重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在职培训色彩教学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xx,21(1).

[3]李杏萍.如何提高小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j].考试周刊,20xx(2).

[4]张蓉蓉.色彩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园,20xx,19(5).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八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拓展、大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3年第二期。

4、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科学2001年第6期。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九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2.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

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

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

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

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2.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4]。

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

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5]。

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

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2.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氛[6]。

例如在讲解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时,先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重点解释“折柳”。

“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常常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之意。

折柳既是当时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客旅他乡的亲人早早归来的意思。

学生从对古代风俗的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另一方面,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此外,学生也要事先了解课程内容,收集相关资料。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自然就很容易理解文学作品,在轻松愉快的诗情画意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不经意的诵读中接受了高尚道德情操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对文学的了解。

例如在讲解抒情性作品时放应景的音乐辅助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赏析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病起》这首诗时,可以配乐朗诵,把诗人“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悲壮沉郁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欣赏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走进当时的情境,感受作者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

此外,在讲解描写性作品时可以展示相应的图片,讲解故事性作品时可以播放相应的影视或戏剧片段。

总而言之,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促进学生理解和学习。

3结语。

叶圣陶先生认为性情的涵养和想象力的培植,是教育的重要项目。

然而,涵养和培植必须有所依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现实以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深入浅出,联系古今,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岑爱音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附设中医学校。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

摘要:语文信息的积累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写和背诵。学生在积累信息的同时,已经过理解、感悟、鉴别和内化。新信息更适合于学生自我的思想表达,更适合于创新意识的萌发。

美国著名课程专家希尔斯教授认为,学生们从学校获得的东西是人们具有的共同的“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帮助人们拥有普遍的经验,是赋于生活以意义的人类存在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学生在语文教育中要获得的最基本的东西。有没有获取信息的意识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一、从课堂获取和积累信息。

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又一方式。对于教材中较难理解的部分,在经过讨论仍不能解决的,运用各种声音、图象资料变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学生便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同时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把语文学习同其他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积累信息的意识。记好课堂笔记。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特点就在于,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涉及的内容广泛。仅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总是难以应付这纷杂的信息。所以应当鼓励学生记课堂笔记。笔记中可以记录与该节课学习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各学科知识或漫画之类的东西。笔记的格式不必统一,那是学生记录、积累信息的符号,学生个人能看得懂就行,如同记者采写过程中的记录符号。课堂上某种原因而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笔记中一目了然。

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信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大量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不断地涌现,而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他可以用或长或短的时间去阅读,可以或深或浅地去思考,可以或多或少地去积累。越是宽松的环境,越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积累。当然,教师对学生适合读哪些书,怎样进行阅读,如何在文海中搜集自己所需的信息,还是有必要加以指导的。根据需要查找资料。教师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阅读,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所需的是哪一方面的信息,从哪种资料中可以找得到,该信息对其当前的需求有何意义。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在报纸上、杂志上或者到图书馆、到网络去查阅等,从而降低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浏览、默读、跳读,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制作资料卡等,都是读书的好习惯。小学生的年龄小,其阅读活动自然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良好的阅读习惯既有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这就是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三、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生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获取语文信息,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适时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演讲会、课本剧、小征文、小辩论;消灭不规范字、城市用水调查、城市大规划等,都能有效地、最大范围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他们为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大伙儿,就会不遗余力地去查阅资料,走访专家或者反复地斟酌。只要是学生主动、乐于进行的活动,他们的印象就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人的说教。利用现代媒体和参观游览活动来积累信息,似乎比语文活动的效果更好些。因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视、vcd、互联网等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不是比要受到种种纪律约束的学校活动更有表现和选择的空间吗?美丽的自然环境还能把搜集信息、陶冶情操、保护环境等功能集于一身,这或许是新课标把它们也列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所在吧!

四、信息的处理和利用。

信息素养不仅仅是信息获取和积累,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学习的责任,对信息进行整理、交流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素养的核心是信息加工能力,它是新时代的学习能力中至关重要的能力。获取信息是手段,不是目的。处理信息的目的在于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新的信息。

(一)信息的整理和加工。

整理的关键是分类。要指导学生对于自己搜集、积累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如:把语文知识按优美词句、作家作品、生活常识等进行归类,把文字资料按自然、科学,人物、环境、记事等归类。把记忆中的音像资料进行文件夹式的整理等。信息的整理不能靠一时半会的工夫,教师应当把它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去,经常地指导、帮助,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整理。写读书笔记是进行信息加工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这里包括写读后感、观后感、游记等。学生可以把阅读或各种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重新整理,并加人个人的感情、观点,对原信息采取批判性的吸收,使其更具个性。

(二)信息的交流和利用。

1.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随着学生信息占有量的增加,必然会对所占有的信息进行一些思考,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进行研究,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目的。比如学习方法的研究、专题调查报告的设计等。

2.利用信息资料,进行创造性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语文信息的积累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机械地抄写和背诵。学生在积累信息的同时,已经过理解、感悟、鉴别和内化。新信息更适合于学生自我的思想表达,更适合于创新意识的萌发。因此信息量的增大,非但没有增加其课业负担,反而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增加了获取新知和能力的乐趣。总之,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一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议,希望可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方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转变成为卓越教师。

20xx年,我国教育部在统筹分析当前教师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建议,认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中小学教师,希望能够改善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确保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让中小学教师逐渐迈入到卓越教师的队伍,就要结合各学科情况对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改革方案,凸显教师培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在对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视,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索,争取能够全面提高教师培育工作的质量,打造高效卓越教师队伍。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形成的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并且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从多方面得到适当的体现,要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首要工作就是对教师的专业特征加以明确,联系教师的专业特征对教育教学需求进行解析,为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1]。一般情况下,受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主要从共同特征和专业核心特征两个层次得到相应的体现。首先,从教师的共同专业特征看,卓越语文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职业动力、独特的个人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行为、高效的教学管理能力,并且在组织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构建复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能够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作为核心,对学生实施多层次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觉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索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发展需求、发展趋势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进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组织规划体系。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专业特征看,具体特色从精湛的教学指导能力角度表现出来,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则可以发现,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具备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能够按照教学需求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突出教学优势;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增强教学过程的诗意化程度,使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要注意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全面教学评价,客观认识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实施专业性教学指导。对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全面彰显出专业化教学特征,才能使卓越教师更好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促进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在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就要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争取形成对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活动的优化开展,切实彰显教育实效[3]。下面就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一)教师需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促进自身专业教育组织效能的提高,更好的为小学生群体提供语文教学指导服务,就要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把握,并按照语文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育实践活动加以调整,确保可以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组织活动的现实需求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组织活动中,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本质,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科学明确的认识,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和培育教育理念,确保能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学指导,确保可以发挥出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用,深化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效果[4]。唯有如此,在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势也会逐步呈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小学生培养工作的深入贯彻落实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组织能力的强化是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组织能力,才能为其成为卓越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要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措施使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需求得到满足,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效能[5]。其一,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主动反思教学现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复验证,确保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师的自主性、自律性以及自发性,能够不断发现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在不断改进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组织风格,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其二,教师要主动向同行学习,与同行共同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加以分享,并学习他人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使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普通小学语文教师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教师的卓越教育指导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参与科研活动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重要需求,只有不断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进而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同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也是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只有教师能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参与到科研探索中,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入理解全新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革新[6]。因此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影响下,应该为教师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在引导教师走向卓越的实践探索活动中,使教师对科研工作行程全新的认识,不断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出实践探索,促进教师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成长发育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较为突出,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在组织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师培养方案,确保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小学生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凸显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

[1]李永菊。践行“师退生进”的卓越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20xx(51):102—103。

[2]赵海红。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语文方向系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36(3):77—80。

[3]秦艳。调控教学节奏成就卓越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策略[j]。新课程(上),20xx(6):67—67。

[4]张建英。需求分析教学改进学校发展——记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本研修之路[j]。重庆与世界,20xx(33):72—73。

[5]徐兆洋。追求卓越的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变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32(5):104—108。

[6]陈茜,张艺。卓越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教育需求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xx(2):281—282。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不例外。diy教学就是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就diy教学的作用产开讨论,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促进diy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的策略。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美的感知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diy是自己动手做的英文缩写,它作为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开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小学美术教育的含义不只是画画,它还包含手工制作、创意培养等其他方面的很多内容。因此,从小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diy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是有必要通过对当前小学美术diy教学的研究,来探寻小学美术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diy就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对于小学美术教育来讲,diy主要就是指折纸、剪纸、布贴、泥塑、面具等内容。小学生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历还比较少,所以他们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并且比较爱动,而diy教学则恰恰满足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需求。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diy教学必然会取得显著的效果。具体如下:教学可以使教师技法传授与启发学生想象的过程完美结合。在小学美术教育开展过程中,教会学生绘画的基本理论与技巧是教师教学的任务之一,同时教师教学的任务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然而,在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只侧重讲授绘画的技巧和知识,这使得课堂教学相当枯燥,导致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听讲,从而引起学习效率的下降,有的学生甚至会因此而产生厌恶美术的情绪;一部分教师则一味地致力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使得学生虽然能够进行独立的想象,但是也仅局限于想象,因为他们不能将自己所想画出来,这必然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diy教学则可以将技法传授与启发想象完美结合,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并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diy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鼓励学生积极运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diy制作。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是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废弃材料,然后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进行充分想象,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将这些废弃材料变废为宝。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利用废旧物制作新作品的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同时,这一过程也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且最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这一过程中的拼拼、摆摆、看看、想想,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可以丰富绘画范围和校园文化。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美术、展示自我的舞台,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一方面可使学生在课堂外继续获得多方面的美术教育;另一方面,也能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师生学习生活。结合美术diy教学,利用身边费旧材料进行制作、加工成艺术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另外从校园环境入手,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资源,注重开发环境的教育功能,致力于美术特色环境的建设,力求给孩子们创设一种精美、浓郁的艺术氛围。同时也为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1.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其就会主动地去学习美术知识,发展美术思维,锻炼美术能力。所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促进diy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的有效策略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风筝》这一课时,可以事先寻找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各种式样的风筝及制作风筝的资料,然后在课上通过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出来,使学生对风筝产生极大的兴趣,然后在兴趣的驱动下,教师顺势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造,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最后,教师还可以抽时间带领着学生一起去放自己制作的独一无二的风筝,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会做风筝的同时,也真正体会到了diy的乐趣,并且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2.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小学生天性爱动,对于他们来说,手工课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玩玩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从而根据学生操作时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答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如:教师在教授《我也能造飞机》一课时,可以先用废旧的材料示范如何做一架飞机,然后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制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3.启发学生想象力,给予学生充足空间。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在diy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教师在讲授《会说话的手》这一课时,可以先在黑板上放置一张白纸,将颜料涂在自己的手上,然后用手在白纸上进行创作,最后,一幅作品跃然于纸上。教师演示完毕后,要积极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天马行空进行创作,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学生进一步的鼓励。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在diy过程中,经常看到有的孩子模仿书中或老师的范作手工,导致完成的作业大同小异,大多数孩子的作品缺少想法和个性。这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因为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则是在于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少包办、少代替。所以在美术课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此外,教师还要积极褒扬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孩子,鼓励他们积极进行diy。

综上,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diy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美术的教学质量。所以新时期,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学生想象力,给予学生充足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从而促进diy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1]张秀荣.浅谈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xx,(05):155+158.

[4]张海燕.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美术教育研究,20xx,(02):139.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三

素描教学,激发兴趣是关键。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注重从学生角度,设计情境,以趣味、新颖的导入,带动学生的素描兴趣。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小学二年级美术《会变的线条》这一课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辅助情境创设,将学生的素描兴趣带动起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利用一只可爱的小乌龟作为小代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中小乌龟的爬行路径(以动态形式呈现,突出效果)。第一次,小乌龟以直线形式爬行;第二次,小乌龟以曲线形式爬行;第三次,小乌龟以折线形式爬行;第四次,小乌龟以螺旋线形式爬行。学生被这一情境吸引了,美术学习兴趣被渐渐激发出来。其次,为了让学生体验会变的线条,教师请几名学生上黑板前,利用粉笔画出自己能画的线条。在这个环节,学生对线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线条。有学生说鸟巢的线条错综复杂;有学生说一般的立交桥上有很多线条;有学生说斑马上也有线条……教师峰回路转,转回话题:同学们,那你们想不想学习素描,用最简单的素描,表现出这些生活中的线条呢?学生大声回应“想”。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从学生兴趣入手,以情境逐渐引导学生认识线条,再激发学生的素描学习激情,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素描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学会制造素描教学的“趣”点。以往的小学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基本引导学生围绕石膏几何体展开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素描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但也很容易让学生丧失素描学习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石膏几何体对于学生而言是陌生的,静态的,毫无生命可言。为此,教师就必须灵活安排素描学习内容,以最大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描对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寻找,然后进行素描。有学生觉得画妈妈的化妆品很有趣;有学生觉得画爸爸的手机很有趣;有学生觉得画自己家的宠物狗很有趣……在学生选好素描对象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始素描。在学生素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回想素描对象的外形,然后思考如何利用素描表现出来,让其更生动。一开始,等学生初步完成素描作品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修改、调整、优化,渗透素描知识。例如:注重整体构图;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的处理等。这样的素描教学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非常有帮助,教师也无形中渗透了素描基础知识,避免“灌输式”渗透,提高素描学习效果。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素描知识和技能后,教师还必须设计一定的任务,不断训练学生的素描能力,促进学生大胆表现。这主要是因为素描是表现的艺术,如果学生不注重融入思维、想象等活动,不敢大胆通过艺术形式呈现作品,那么素描是没有生命力的,作品对于他人而言也是没有吸引力的。为此,教师必须以灵活、开放的任务作为牵引,激发学生大胆表现,创作出独具创意的素描作品。例如:在学习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四季的色彩》这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以“春季”为主题,进行素描创作,促进学生大胆表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在本课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素描风景写生。在教授本课时,正值春季,于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走出室外,捕捉春的气息,让学生就地取景,构图素描,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将“春季”这一主题凸显出来。在这次素描任务中,学生基本都能大胆创作,并学会处理远、近、中景,还能够抓住重点,分清层次。

在以往的小学美术素描教学中,教师多以作品的“像”或者“不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也容易让学生丧失素描学习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创新素描评价,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增强学生素描兴趣。例如:在对人美版小学四年级美术《四季的色彩》这一课进行评价时,笔者从多个角度实施评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学生素描构图非常好,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哇,你的素描构图非常好,能让老师感受到春的生机。如果稍微在技法上更提高一点,作品就更完美了。在这个评价中,教师先赞美学生的构图,满足学生的表扬需要;再提示学生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学生进步。又如:有的学生的作品线条非常流畅,教师可以这样评价:这幅素描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线条非常流畅,老师非常欣赏你的作品。如果稍微注意一下风景远、近的处理,你的作品会更加完美哦。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素描学习兴趣。但教师也应点出其中的不足,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重视美术中的素描教学。为了增强素描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兴趣入手,优化素描教学方法,融入一定的教学艺术,让学生爱上素描。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四

摘要:美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它可以教育学生树立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征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动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于乐的愉悦性,它的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

小学美术课程进行了新的改革,有了新的突破,分几个学习领域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的方向,鲜明地提出发展学生的基本美术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目前,美术教育中三种较广泛的教学模式。第一种是“简笔画”教学法。一些教师以简笔画教材为范本,将造型、构图、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儿童作画成了被动的临摹和定型的公式组合。儿童的作品犹如一个模子倒出来的,画娃娃则大都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房子则三角形加长方形。固定的造型,规定的色彩,千人一面,毫无生气和创造性。第二种是“反复训练式”教学法。教师擅长于某一画种,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鸟画。所教的弟子则反复训练这一技法,以至于到了非常熟练的程度。培养了一批和这位教师一样风格的小画家,或是能画出“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的所谓“神童”。

一、灿烂的微笑,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想上一堂好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微笑,给学生一种平易近人的感http://www.省略/wenzi/觉,让他们敢于走进教师的心灵。这样,你便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为你的美术课堂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课堂上,如果学生敢于、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么你的美术课堂便充满了和谐,充满了活力。

二、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术课堂充满活力的保障。

“言为心声”,有声语言的传播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语言也是最利于表达情感的媒介。不要以为只有语文课需要这样的语调!一些其他课缺少激情,主要是由于教师语言的平淡给人形成的印象。课上总是一个腔调,一个语速,没有节奏,没有重音,没有起伏。学生听着很容易恹恹欲睡。三尺讲台,其实就是教师每天的“舞台”,如果一支曲子千篇一律是一个曲调,那谁还愿意去听呢?同样的道理,成年累月的课堂,一成不变的语调,成人都不喜欢的东西孩子就更不当回事了。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应该让自己的语调变得抑扬顿挫,充满激情。

当然激情不是表层的夸张,也不是声嘶力竭的叫喊,更也不是矫揉造作的表演;激情是真实的、感人的、振奋人心的,是情感自然而充分的流露。时而高山流水,时而小溪潺潺;这样,学生上你的课堂,就会感觉轻松、愉快、充实。学生也会觉得这老师有新鲜感,就喜欢他上课。

三、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进入新课的学习时,在导入中,枯燥的讲解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设轻松愉悦的情景,则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学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教《肚子里的故事》这一课时,我运用电教设备,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播放一个小朋友的梦境视频,创设一个童话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我才导入新课。这样生动巧妙地导入课文,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运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视听感官也是很敏感的,多展示新鲜的画、配合有效的音像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激情,那么美术课堂也会变得光芒四射,甚至人生也将熠熠生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如果我们的美育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民主融洽、师生互动的心智对流,那么,一颗颗跳动的活泼的火花瞬间就会被点燃。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五

分层教学又被称之为“分组教学”、“能力分组教学”,它是建立在充分肯定学生个体能力禀赋差异基础之上的科学性教学方法,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等要素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中的学生能力水平基本相近,通过这种“区别对待”的方式来实现每个学生的提升。具体到小学美术分层教学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包括兴趣爱好、艺术潜质、个性特点等,并根据小学阶段美术基础教育的要求展开层次划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志,不能强制要求层次划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不同层次下的学生展开差异性的美术教育工作。

第一,符合我国美术教育的基本需求。整体上说,我国在人才的艺术层面培养都存在很大的缺失,绝大多数传统艺术特色都是“重意而不重形”,在漫长的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技”和“艺”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具体来说,传统美术教育中注重“艺”,即表现为个人的美术修养,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美术教育注重“技”,即实现美术生产的相关手段和能力。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种“技艺”分离的现状还十分严重。随着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不断渗透融合,形成了对美术教育的全方位认识,也逐渐改变了落后的美术教学方法;但同时,“技艺”的平衡又是相对的,根据小学生个体的特点,具体侧重某一方面的培养,正是开展分层教学的基本逻辑。

第二,实现我国美术教育的体系重构。结合现状来说,尽管美术教育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从观念认识上也有很大的提升,但应试教育形成的教育功利性依然存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过度重视基础教育,忽视教育对人作用的本质,甚至轻视个人价值。(2)针对教育对象的态度存在重视知识理论、忽视实践应用的问题。(3)重视教育结果,忽视教育过程,缺乏德育和智育的平衡性。(4)重视教育结果的统一性,否定教育的多元性,造成教育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天性压抑。(5)在管理层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导致师生关系的严重不和谐局面。以上情况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明显,尤其反映在美术课堂教学工作中——美术教学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学科规律的课堂模式,统一性、大班级制度的前提下,学生被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标准”,严重地压抑了学生的艺术天性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我国美术教育体系的重构。换而言之,美术教育应该符合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能局限于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尤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加强互动、交流,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

小学美术分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差异性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天资禀赋,通过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由此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事实上,对于小学生群体而言,学校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地方,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在学校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一方面,通过分层教学策略的执行,学生可以在相近能力的群体中培养兴趣、提高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分层教学模式下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只是采取的教育程度有所差异,这并不会构成学生“歧视”或“不被重视”的心理因素,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平等、均衡发展,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进步。

(一)以学生自身分层。

以学生自身为参考展开分层教学,本质上是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进行诠释。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意识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重要性,“知人”的本质含义就是充分了解教育对象,包括性格、品质、资质等。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言,小学生就是不同的“材”,如何“教”应该立足于小学生本身,而不是其他的外在力量及教育因素。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具有同样的内涵,现实中,不同人在不同领域的天赋是很明显,如数学天赋、语言天赋、音乐天赋等,美术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换而言之,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在这一基础上展开“分层”,有利于区分不同的能力优势,并展开合理的利用。结合我国以学生自身分层的教育模式来说,存在很大的弊端,如一些学校设置的“好坏班”、“快慢班”等,是按照学习成绩进行的区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在教学环境中形成惰性,甚至严重地不自信,本质上说,也是对分层教学的一种误解。分层教学应该是针对对象而不是成绩,结合小学美术教学而言,考试成绩高的学生未必就有美术天赋,这一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在以学生自身分层的过程中,应该强调一定的“柔性”,例如,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实践之后,再进行班级内部的有效分层。

(二)以教学目标分层。

以教学目标分层的方式需要前期测试,即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教学活动来确定不同的目标层次,例如基础层、中等层、高级层等。传统小学美术教育中确立教学目标依赖教学大纲,并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一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显然不具备合理性。小学美术教学目标分层模式的开展,要打破对教学大纲的依赖,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并参考教学要求进行细分,执行依据则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水墨游戏》中,可以设计三个教学目标分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要求了解水墨绘画工具、能够掌握焦、浓、重、淡、清不同的画法;对于“中等层”的学生要求临摹课本上的画作,或教师自备的水墨画作品,达到基本相似的水平;而对于“高级层”的学生提出自我创作要求,给出一首唐诗或一段描述,让学生进行自主尝试。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实现即可,并不需要强调绘画水平的高低强弱。

(三)以教学环节分层。

进一步刺激学生和教师交流的积极性,由此提高美术学习兴趣。

(四)以学生作业分层。

无论课堂作业或课后作业,其目的都是加深学生对美术基础能力的掌握、技能的固化,同时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结合分层教学策略的要求,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美术水平,并保留一定的自我提升空间,让学生在阶段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培养自信。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八课《我的同学》中,其教学目标是了解人体基本结构、特征,学会线描的人物写生方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人物画兴趣。在展开作业分层的过程中,“基础层”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简单地画出人体结构,并适当地表达出细节部分。“中等层”可以要求加入一定的色彩元素,如对衣服、鞋子等进行一定的细化。“高级层”的要求可以灵活定位,比如要求基本形似、神似,或者进行其他方面的创新,如连贯性动作、以漫画形式配文字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增强。同时,在当前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美术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关于美术教育理念、理论、方法、途径等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大。美术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具有形象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和想象力丰富的作用,相关教育实践也证明,小学阶段也是开展美术教育的“黄金时期”,积极探究这一阶段美术教学的科学策略,对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六

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在不断进步,人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教育的形式、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综合能力,有着这个时代所需要的标准。身为一名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我深切的体会到教育教学转型的重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明路,却也涌现出一些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现在的语文学习时间在减少,却没改变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量,甚至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同时,农村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受到极大的影响,眼界也就有了很大的局限。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为之去革新,去创造,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让学生做到“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让他们完成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的转变,使简单的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利于学生接受。

下面,结合自身经历,简单谈谈自己对教育教学转型的一些看法和具体做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状况,悉心聆听学生内心。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以往单一的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这是一个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转型第一步,应该是思想意识上的转型。

学生是能动的主体,有自由且相互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世界观,对于同一件事有自己不同的认知和想法。我们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生的状况,不仅仅只是课堂上,()还包括家庭状况和学生的心理状况。只有了解了,我们才知道对于哪些学生,我们要从哪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爱。心灵上的慰藉与爱护,会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奇趣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现代心理学表明:“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小学生,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所以,结合当堂课程,创设合理的`、奇趣的课堂情景,是教师应该做的第二个转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被动接受在记忆时长和理解程度上远不如主动学习,有趣的课堂情景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产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变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究、理解、总结。

三、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信息化的时代,教学的方式及获取知识的方式已不仅仅限于教室和书本。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有效地实现程序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生动地进行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实现。所以,教师还应做到教学技术的转型。

先进的教育技术,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可以摆脱重复性劳动,从而把精力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育活动中去。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应该多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其进行肯定,让其拥有自信,然后鼓励他们独立自主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学习。并且引导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总结。

作为一名乡村的小学语文教师,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转变自己的意识,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做到教育教学的有效转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七

想象是美术创作的前提条件,独特新颖的作品来自于大胆的想象,想象在美术活动中是不可替代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愈来愈显得重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研究认为: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想象力。想象能自然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与敏捷思维,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往往是孕育促成奇妙的创新。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发展美术学科的特色,努力挖掘教材中,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儿童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美术的教学内容有时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将抽象变为具体形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1.营造多媒体情境。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形象,将遥远抽象的美术形象演变过程再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美丽的盘子》这一课时,盘子的演变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从古时候的人使用的盘子到现代人使用的盘子,如果靠老师单调的讲,既抽象乏味又让学生觉得空口无凭。若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半坡氏族人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具视频,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更直接明了地看到古代人使用的盘子。通过视频,学生可以看到:盘子最初是用陶土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把这样一些死板抽象的知识转变成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直观想象地再现出来。2.创设生活情境。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渗入学生的生活情境,因势利导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春天的色彩》这课中,更是将学生的生活联系到课堂中来。春天是我们每个人都度过的季节,在春天里同学们肯定会有各种活动,让学生尝试回想,把课堂搬到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创设生活情境来感受春天的景象,春天的气息,春天里的色彩。很多同学在这节课上都踊跃举手说出自己感受到的春天的色彩,以自己生活为蓝本,用自己纯真的眼睛看世界看生活,用自己纯真的画笔勾勒出生活,勾勒出春天的色彩,流露出的是朴实、自然、鲜活。

1.巧设问题,营造一个创新性的学习氛围。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为书、不为我,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充分尊重他们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触发。例如在上《染纸》这一课时,让学生欣赏大量美丽的染纸作品,然后提问怎样染才能染出这样看似有规律的效果呢。让学生自己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老师直接教他们怎么来染。学生在自己动手尝试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折纸的方法染出了那些有规律花纹的效果。通过自己动手尝试练习,再让学生想象设计一些其它花纹的染纸效果就非常轻松容易了。2.自主学习,引发创新意识。在美术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美术学习中没有对与错,以学生为主体要有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上《石头中的生命》这一课,是一节美术欣赏课。可以先让同学们自己收集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中国传统石刻艺术,从雕刻背景到内容再到方法,让学生先自主独立的学习后,老师再结合学生了解的程度来一步步的引导后开始由学生自己来谈一谈对石刻的认识。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型关系使课堂更加自由开放,更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探索观察,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发展想象力。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儿童的想象往往需要借助实物的表象或情景的再现作为想象地契机。1.音乐相融,陶冶情感。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他的魅力是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地空间。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借助音乐这种感性与理性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帮助绘画,将放飞学生的思绪,打开学生想象地闸门。如《树叶片片》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欣赏表现秋天的乐曲,再配上各种鸟儿的叫声的录音,同时播放课件,出示秋天的各种树木、花儿、叶子,让学生逐个认识,并要求学生尝试说出每种花草树木的名字、颜色、形状等。当然,还会有许多种花草树木及其它景物是课件里没有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的颜色什么样?启发学生根据想象,自己组织画面,画出自己喜欢的表现秋天的树叶,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看谁画的内容多,画面丰富、颜色漂亮。结果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都能较好地用图画表现出秋天的勃勃生机。2.学习成果互评,交流情感。当学生作品完成以后,请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然后来说说画面的内容,及在创作时的感受和依据。接着由其它学生来谈谈。这样的目的是要把学生画在画面的内容用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说的时候学生可以自主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借鉴别人。也可以抓住瞬间迸出的火花进行分析理解再组合,形成崭新的画面。同时学生在交流作品的时候也是在交流情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想象思维。新编的美术教材,改变了从前那种以画种体系知识和技法教学为主线的传统美术教材结构,侧重于美术知识的应用及审美感受与艺术观念的表现和表达。因此,教师只有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八

1.创新能力培养不重视,目标不明确。美术是小学中必然开设的一门课程,基本美术知识的掌握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基本素质。但是目前,许多小学对于美术课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只是简单的传授一些基本美术知识,然后就是按照课本或者大纲进行指导。这样的教学不能够帮助学生们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没事只是指导。并且学校也并没有关注创新能力在美术课程上的培养,导致了其中的疏忽。并且美术教学大纲中目前也并没有重视创新能力的要求,从而导致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忽略了创新能力目标的建设。

2.教学方法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我国小学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然后布置一些图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复制,却从不让学生自主的理解课堂知识,去化自己脑子中想到的东西。这样导致的结果过是,学生学习到了美术的一些绘画技巧,却并没有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忽视创新能力培养不光光是在美术课堂上,在其他一些学科也有所体现,这是我国教育方式的一种弊端,需要进行改正。

3.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目前小学美术课堂上,其教学的情景建设和一些课堂互动上缺乏设计,这也间接地导致了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积极性。老师们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是一些较为基础的问题,学生们完全不能够对其产生足够的性却,自然而然也就不能够对其产生创新的兴趣。并且学生偶尔有些创新的作品也不能够及时得到老师们的反馈,从而让这些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也会间接的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1.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现代要求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含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培养、个性培养的全方面教育,其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缺失了这一点就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小学美术作为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科目,是保证学生能够得到素质培养的重要保障,缺失了学生就有可能无法完成素质教育的要求。并且美术课程中艺术培养还能够保障学生们的心理培养和价值观培养,可以说是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课程。

2.创造能力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方式。现代的社会,科技、艺术等等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快速的发展就得益于创造力。但是创造力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的。从小学开始,每一门科目的学习都是对创造力的一种培养,特别是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的学习,都是对创造力的一种培养,也就是创新能力。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创造力是否足够,这种创造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生的未来。如果一个学生拥有较强的创造力,那么就会比较容易成功。

1.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好奇心是人类之所以对各种知识产生兴趣的原因。好奇心可以让人对某些知识产生刨根问底、追寻原因的原动力之一。拥有了好奇心人们在学习一些知识和了解一些事物的时候,能够更为细致的观察,更容易的从中获得知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利用好奇心,使用一些刺激性的手段,如多媒体展示、视频展示,等等,这一些比较直观的图像会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创新机会。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时都需要有一个发现者,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说心里对这个发现者的需求更为强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举办一些创新活动,例如自由绘画、墙壁绘画,等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举办这些活动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的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都进行点评,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关注,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激励。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创新氛围。我国的传统美术教育都是以美术老师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决定了要学习什么,老师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做,存在很大弊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老师要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将学生作为主导。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学生作为朋友,应该引导学生创所欲烟,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达的语言进行引导,根据学生的思想来引导他们,从而充分发扬学生的个性,并且可以充分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进行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表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动作等一些方面给与学生肯定,就会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思维。所以,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随地的给与学生鼓励的言语或者一些实物表扬,这样都会激励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和比较心里都很强,这些表扬和奖励会激励其他学生,从而引发他们的好胜心理从而提升竞争。但是要注意这些激励性评价的度,也就是不能够使学生产生恶意竞争心态,这样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兼顾到所有的学生,不能够忘记某些学生从而使这些学生产生不好的心理。

创新能力关乎小学生能否学好美术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要素之一,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关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小学美术课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培养足够的创新能力。老师使用激发兴趣,诱发创新意识,提供创新机会,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激励体系等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相信在老师和学校的不断努力下,可以将学生培养出丰富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道路做出努力,也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为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十九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正处于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影响着学生们之后的现实生活,所以,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增大儿童文学的讲解,向学生们提供相应儿童文学文章,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将以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运用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一、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经常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高效完成课外阅读的教学任务。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语文认知能力,筛选出合理的儿童文学篇目,将儿童文学完美地融入到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儿童文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们对儿童文学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究,提高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对经典儿童文学文章进行讲解和分析,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充分调动学生们阅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引导学生们了解其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教师们可以向学生们讲解《狼来了》的儿童文学篇目,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形成一个良好的讲故事环境,或者教师们以视频的形式,构建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们融入到儿童文学的故事情节中,让学生们亲身经历故事发展的过程,提高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丰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内容,让学生们领会到为人不可讲谎话的道理。通过儿童文学的讲解,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语文素养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足的,所以教师们引导学生们课下对儿童文学进行阅读,不断提高学生们自主阅读和学习能力,了解儿童文学中的内涵和道理,促进学生们语文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在儿童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只注重故事情节的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教师们向学生们传授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阅读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们根据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向学生们推荐相应难度的儿童文学,让学生们在课下完成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同时,教师们引导学生们在儿童文学内涵分析的过程中,将具体的人物作为自身分析的方向,逐渐将自身融入到儿童文学中,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促进学生们清晰的.掌握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提高学生们儿童文学的阅读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们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充分结合自身的语文思维和想象力,总结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和观念,同时引导学生们形成阅读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的理念,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们以相应的儿童文学作为进行重点的分析,拓展学生们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的质量。

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的课外阅读作业并不进行检查,而是靠学生们进行自觉的学习。但是,学生们因为自身年龄的原因,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力,逐渐呈现出学生们课外儿童文学阅读量少的现象。所以,教师们可以在阅读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开展相应的儿童文学活动,引导学生们对自身印象深刻的儿童文学进行分析,进而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们竞争意识,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当教师们向学生们布置相应的儿童文学阅读任务之后,组织学生们开展儿童文学交流的课堂活动,将学生们进行合理的分组,引导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自身的读后感,以小组探讨的形式对儿童文学的内涵进行分析和确认。同时,为学生们提供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方法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生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逐渐形成一个高效的儿童文学阅读体系,整体性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最后,教师们根据学生们儿童文学内涵探讨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对相应的内涵或者人生道理进行补充,同时向学生们讲解自身分析的思路,不断拓展学生们的儿童文学分析的思维,提高学生们对儿童文学内涵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不断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拓展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的知识,引导学生们从本质上对儿童文学进行了解和认知,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教师们在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们开展以儿童文学为主题的活动,拓展学生们的语文知识面,进而整体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二十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美术与音乐、体育一样,往往被人们当作副科看待,特别是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也是小学课堂里面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之一,美术是一门培养着孩子们独特的艺术课程。在目前的课程改革之下,美术与语文等其他课程一样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现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文件下,美术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新的改革探讨。需要做好的是及时将美术课程的定位维持好,也即是侧重分析美术课程的价值,因为学生们对于这种个性课程也是要重视的,毕竟影响着孩子们的未来的综合发展和潜力的发挥。

1。课堂上教师演示过多。小学美术教育课堂上面,老师们过多的展示着自己对于美术课程的教学观念,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孩子们其实是很有天赋的,所以教师们在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时候,应该多多激发孩子们对于美术的想法,尤其是需要鼓励好孩子们去画画,去绘画属于自己心里面所想的内容,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够避免演示过多,而忽略理论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可以提高好孩子们的美术主动动手能力。

2。理论知识讲述过多。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理论知识讲述过多,而且较为抽象,学生光靠想象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论知识是不可以有太多的,现在的小孩子其实是很调皮的,他们对于老师的要求是希望老师能够采取独特并且有趣的课堂知识来引导他们进行美术的学习。

3。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多。在小学美术教育里面,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对于教师还是有一点陌生感和隔阂感的,因此需要增强好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质量,加强好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只有交流多了学生们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去学习,也就才会对美术课堂感兴趣。此外教师在给学生布置绘画任务时,往往规定具体的事物,老师们很少主动的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作画,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美术教学。

由于在现在的美术教学上面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所以进行好目前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创新就是最为基本的策略研究,具体有如下方法:

1。做好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其实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只要做好引导孩子们,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这样就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给激发起来了。教师们需要循序渐进,将小孩子们爱好的东西了解下,因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很厉害的,只有将美术课程导入到孩子们喜欢的东西或者是动物,又或者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上面,继而孩子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就提升起来了。这个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利用美术课程上面的自由发挥时间,引导孩子们进行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艺术创作,这个时候孩子们多半都是很感兴趣的。并且在教师们引导孩子们进入美术课程的自由发挥时间之后,老师还必须对孩子们做画的画表现出兴趣。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是需要被引导的,只有在这个时候夸奖孩子们画的很好看,孩子们会激起他们对于美术课程的兴趣,从而以后教师在美术课堂上面的深入教学也会逐渐的顺利起来。通过这种形式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起学生听课的兴趣,起到很好的作用。

2。努力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即使是小学美术,其理论也十分抽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尝试将这些较为抽象的专业美术语言具体化,美术的价值可以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也可以是将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这就是美术的艺术魅力。所以其实教师们在美术课程教导上面需要做好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因为孩子对于周围的事物还是有着很多疑问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事物给具体化起来。

3。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小学生比较天真,具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美术的绘画和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思维开拓的过程,教师在美术课程上面应该及时的发散好学生们的思维,比如学生在绘画自己所喜欢的动物的时候,这个创作的过程是会有很多的疑问的,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及时的引导好,进而发散好孩子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模式,因为孩子在进行美术绘画的时候也是一个大脑在被开发的过程。

4。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美术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现在多媒体技术即互联网知识是与时俱进的。对于美术教学来说,也是一样的,可以指导老师们将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在多媒体技术上面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们对这个卡通人物进行故事的创作,继而指导孩子们将多媒体上面的卡通人物给画出来,丰富好美术课堂。现在的美术卡通不是死板的,而是充满着效率的,只有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水平,及时将教师的循循善诱精神发挥出来,最终就能够实现起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堂教学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从而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学校教学的多元化。因此学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真正重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切实结合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美术的课堂活动中来。例如实现美术学习途径的多元化、加强美术与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并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真正保障并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1]曹静。浅谈小学美术教学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xx,(05):121—122。

[2]易天云。改进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思考[j]。华夏教师,20xx,(05):47—48。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二十一

在小学阶段,最令学生头疼的是作文。究其原因,一是表达能力弱,二是没有积累素材的习惯,写起来就那么寥寥几句。针对这种情况,微型日记便成为一个练习写作的最佳载体。首先教师可以这样解释:何谓微型?它有三个含义:一是题材上不限制,同学们可抓住一天当中难忘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瞬间、一个闪念、一个发现、一点感悟、一点收获等来尽情书写以写自己的喜怒哀乐,篇幅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二是表达上自由方便,不用过于严肃呆板,更没必要当作严肃作文来写;三是写作要求低,只要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是好的日记。经过这样的解释,很多学生表示理解,大部分学生对微型日记有所了解并且有所期待,这样的結果非常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作文学习。

通过微型日记,从“细”抓起,教师可以将习作难点分解成不同的细小的点,针对词语、句子、标点、片断、对话、事件脉络等进行练习,查漏补缺,学生也可据此获得写作信心,激发正向体验。例如学生读到“看看周围没人,她拿起娃娃,装到书包里,跟在人群后面,来到大街上”这句话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内容边读边做动作,真正体会到动词的作用——使句子充满活力,让文章充满画面感。再让学生观察画面进行小练笔,接着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的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既会练就一双敏锐的眼睛,又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一个人的自我肯定,来自自我肯定的体验的积累。成功的体验最能增强人的信心。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教师和同学对自己日记的认可,是学生写日记的一股强劲的动力。微型日记的写作,为学生提供正向体验的机会,激发兴趣,为写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心理保障。

从广义的写作学角度来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写作的天才。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关键是用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来观察,角度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学生经常忽略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所以写作时无话可讲,乏善可陈。此时,利用微型日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想象,教师可以据此经常向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引导其观察想象,通过观察,弄懂图意,抓住中心;展开想象和联想,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前后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抓住身边随时发生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例如: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学生生病呕吐、流鼻血、突然闯入课堂的“不速之客”),科学课的小实验等。还可以用心设计一些静态的、动态的场景。静态的场景如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小工艺品、玩具等;动态的场景如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踢毽子、播放微视频等。动态的场景与静态的场景两相比较,学生更喜欢观察动态的场景。但毫无疑问,写动态场景需要学生有更好的文字驾驭能力。

在微型日记写作中,教师经常创设不同的观察情境,能够让学生释放童心,练就一双观察美、发现美的眼睛,有效积累写作素材,突破写作中内容单薄的问题。

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写作内容的重要来源,更是活水。鲁迅先生说过:“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我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读多看,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习作能力的根是阅读能力。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阅读能力越强的学生,写作能力越好。基于此,教师在写作训练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从阅读中领悟写法。笔者让学生写阅读日记,如读了《夏洛的网》后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和想法等。再如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时,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换词语来比较与区分近义词,例如让学生对“赞不绝口、交口称赞、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这几个词语谈谈自己的理解。

通过微型日记的写作,学生产生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为此笔者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自己阅读的所思所想都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自己宝贵的写作资源,激发自己写作的动力。通过阅读,学生的文字更加生动准确,语言充满情感,程度好的还学会了谋篇布局。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生将写作和阅读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教师着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记录生活的日记就应该拍下那一个个动人的镜头。微型日记的写作,为学生的心智成长搭建了平台,让学生准确抓住生活的触点并及时写好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持之以恒地记录下成长的足迹,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尽情表达出来,打开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世界。无疑,这是学生需要的通道,也是教师努力的方向。笔者相信,通过文字的积累,学生写作的过程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了某种幸福的享受,那岂不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吗!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二十二

看了这个题目,你也许会问,音乐是音乐课的事。美术是美术课的事。二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其实美术和音乐是一对孪生姐妹,时刻相伴相依,都是把美撒向人间,为人类精神营造一片美丽的天空。音乐的美来自听觉;美术的美来自视觉。他们同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涂抹亮光。莎士比亚说:“美,是从生命内容射出的光芒,‘美’若一死,宇宙也就再一度混乱混沌。”

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

在美术课上,教师完全可以用动人的音乐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给整个教育过程增色添彩。在音乐的陶冶下,无论是感受意境还是幻想画面,学生都能开动脑筋积极创作,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美术课堂活泼而有趣。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老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创设情景。引进音乐,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通过聆听音乐让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从而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比如在教学的导入部分,采取创设情境的方法,运用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视听结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清晰明确,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配以合适的音乐,可以创设出具体、真实的环境氛围,显现和谐、鲜明的形象,促使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并通过直观感受诱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角色。同时,课上播放适宜的音乐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绘画技能,在学生作业时配合以合适的背静音乐,能使学生创作出精美超水平的作品。

情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以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情感的作用:“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生动形象、感人的优势”。因此,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富有感情色彩的音乐,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双重的情感感受,引导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作品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创造美。如《甜蜜的梦》。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引起心灵的振动,产生艺术的共鸣。

而孩子们喜欢幻想,因为他们的生活本身就充满幻想。所以美术需要学生的幻想,绘画课中让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他们的内心世界,手工课上让他们把手中奇形怪状的瓜果变成调皮的小老鼠、羞涩的小女孩……学生的想象力的飞翔是无止境、无穷尽的。音乐正是激发这种想象力的源泉。例如在教学《感受声音》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韵律美去感染学生。音乐的曲调诙谐,幽默又欢快,让学生根据旋律来想象出画面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创作情绪一下子提高了,随着节奏的变化,学生这儿一笔,那里一划,作画时创意大胆、自然、简练,各种各样的形象造型一下子展现在眼前,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能力发展了,兴趣也提高了。

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他们有观察美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学生绘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生动的情境中认真观察,深切感受。

综上所述,当音乐走进美术,在美术教学中适当的播放音乐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做法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大有好处的。音乐与美术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体现。我们应当让美术课堂回荡着“歌声”“掌声”“笑声”,诱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为美术课的探索性教育所受益终生,使新课程的内容更为充实。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优质23篇)篇二十三

摘要:

新课程改革实施好几年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各种展示课、优质课为我们的改革铺好了道路,指明了学习、借鉴的方向,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时,一定要边走边反思,找寻改革中的缺点。

关键词:

如今,只要提到教学改革,广大教师都会讲出许多理念和方法,可以说改革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课堂上,早已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的做法;早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学生小组之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早已不再是新鲜的做法。看来似乎课程改革进行得很彻底、很成功,但随着改革时间的增加,改革热潮逐渐平静下来,我们也逐渐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讨论形式化。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都被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上课时,只要有问题便让学生起立凑到一起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一番,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学生起立讨论,教师点拨纠正大概要三四次。这种课堂教学,看似一改以前被动听、被动抄,学生在课堂上占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这节课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教师真正把握了吗?有一次听课,教师讲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朗读这个环节,该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纠错。一时间课堂里热闹起来,各个小组里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这期间教师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后找几个代表来读,代表读得都不错,这个环节便完美结束了。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大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其实,朗读教学有多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读、听录音读,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真的没有必要非得热热闹闹地搞小组活动。尤其是在语文课堂上,讲究一种氛围,比如讲诗歌时,需要一种诗意的氛围,通过教师讲解来塑造一种浓厚的充满情趣的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果一节课如此三番地让学生起立讨论,势必会破坏这种氛围,效果不一定会好。所以,在改革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只要我们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以背诵为例,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可以拿出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和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所谓的优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非得拿来用,是让我们借鉴的,用于不用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形式化。

小学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当然,这个道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到的思想和人格,一个学生跟其他学生相比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做得有些不妥,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都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你真是了不起”的夸奖,甚至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舍不得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长此以往,这样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学生都听腻了,他们会认为教师是虚伪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师,更别说“亲其师,信其道”了。在评价语言上,我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学生书写方面,不能不论好坏都夸奖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气和给学生指出来,加以认真指导。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鼓励学生而一味夸赞,结果可想而知。

三、忽视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

小学语文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非常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和理解能力培养。但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双基”就无关紧要了。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上。于是,在语文课上,不论课文是什么题材的,教师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涉及。整整一节课,有时讨论,有时比赛,学生看似认真,看似积极,但等到真正测试时,有些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理解,更别说书写工整漂亮,作文语言优美了。还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学生该说出来的、该写出来都写到课件里,只要打开课件读一读、看一看就行。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养成眼高手低的毛病。针对这形式化的问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反思,为什么语文课堂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避免?我们是不是应该把传统课堂上的好的东西拿回来?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意味着地对传统教学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要不然算什么改革,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也不敢范读了,怕被批评说是一言堂;教师也不敢讲解了,怕被说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怕被说是挖苦讽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说教学方式落后。这种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只走形式的课堂教学,哪还有从容的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课堂讨论的问题,看似新鲜有趣,其实没有多大的启发性,哗众取宠而已,哪还有字、词、句、段、篇的落实?哪些看似鼓励的语言其实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那里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难道是只要讨论探究便有灵感火花迸发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的问题,决不会仅存在语文这一学科,别的学科同样存在。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髦时尚,也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情,以自主快乐学习为手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版拘束的,不应该充满形式主义。

参考文献:

[1]陈艺真.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7(5).

[2]周秀芳.例说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品位[j].语文教学通讯,2007(4).

[3]李燕飞.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j].语文教学之友,2010(11).

相关范文推荐

    入党申请书入党申请书(优质15篇)

    入党申请书是党员积极性的一种表现,它体现了个人对党的忠诚和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入党申请书是对自己在入党道路上的自我要求和认真思考的总结。那么如何写一份有说服

    爱国英雄人物故事读后感(优质17篇)

    读后感是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和对话,从而形成的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参考。信仰的力量。——《

    这个难忘的春节(模板20篇)

    春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给小孩子压岁钱,这代表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祝福和关爱。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春节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春节是个亲人团聚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汇总18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请大家参考范文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估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目标:1、会认读“质”等重0个生字,

    学生防拐骗安全教育教案(优秀21篇)

    优秀学生善于思考,能够深入理解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和学习心得,供大家借鉴。。1.知道不能轻信生疏人的话,不跟生

    学党史活动总结报告(专业17篇)

    活动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个人在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以下是一些写得不错的活动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可以更好地把握写作的要点和技巧。

    最经典浪漫婚礼主持词(通用15篇)

    非常感谢各位的到来,我将尽力确保这个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下方的主持词范文中,你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亮点,可以借鉴在自己的写作中。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

    面试人事专员自我介绍(模板15篇)

    通过自我介绍,我们可以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经历。接下来是一些创意的自我介绍样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新颖的思路和方式。__:你们好!首先感谢__农村信用

    废墟中的记忆小学生(实用16篇)

    优秀作文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的文字艺术,它让读者在思想触动和文学享受中得到满足。掌握优秀作文的写作技巧,可以通过阅读经典的作品和范文来提高。春联。挂满宿城,

    托班班务计划安全工作计划(精选13篇)

    在制定安全工作计划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风险因素,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通过以下安全工作计划范文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撰写安全工作计划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