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2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指以一定标准或要求筛选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样品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写作的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

摘要:高中班级管理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积极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高班级管理成效。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班级管理进行概述,接着从尊重和关爱学生、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等方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二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

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三

摘要: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

当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不是很成熟,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受到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在不断探索中深入发展。本文从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开始,深入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带头的作用,为全面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不时开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时开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请求,因而,我们要积极停止教育方面的变革,以顺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请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开展的时期,在鼎力开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分,需求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根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安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顺应时期开展的请求,我们需求注重人才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剖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计划。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不容无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通知我们:在开端树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安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特别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员可以及时的予以指导,教诲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防止走极端、防止学生变得低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而,在学生生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停止讨论。有专家研讨标明,学习是一项比拟复杂的脑力活动,因而,在小学华诞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互相转化的方式停止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拟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对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自信心缺乏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安康形成一定的影响,容易惹起学生的焦虑。如今,小学生的任务比拟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希冀和请求等比拟高,学生的心理睬产生比拟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分,学生就变得七上八下,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留意力不能集中,以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气,总的来说,由于小学生承当了太多的学习压力,形成了思想上比拟繁重的包袱,容易构成心理安康问题,需求惹起家长和教员的注重。

如今,无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仍然是学生的成果。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当了比拟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局部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岁的不时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拟大的担负,招致学生呈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方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生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教师有着高高在上的位置,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密切,进入小学之后,教员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员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员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拟,假如教员不可以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生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才能。

在对学生停止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只要从学校中增强对学生的培育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归入到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停止安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需求经常停止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安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师需求和家长不时停止谐和、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珍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安康生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而,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分离在一同,然后依据学生的实践状况制定学生开展和管理的方案。

同时,我们需求还需求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让教师参与一些培训等,进步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才能。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本人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亲密留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呈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可以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防止学生形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请求。我们需求从不同的方面增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体系。因而,作为教师,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聚一些经历,并且把一些好的经历和办法应用到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停止教育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才能也有很大的进步,促进我国教育程度的整体进步。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四

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案例能够推动班风和学风建设。所以,在新时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全体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这对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很重要。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高中教师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根据高中教育的特点以及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开展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高中生获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让高中生能够有自我认知和自我保健的意识,还可以对心理出现障碍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服务,从而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高中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运用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班级管理水平。

1.尊重和关爱学生,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

高中时期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成长中遇到很多困惑,他们希望别人尊重自己。作为高中班主任要牢记自身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处在平等的地位,在班级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民主治班。尊重和关爱学生,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随意打听或者泄露学生的隐私,理解高中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要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尽可能地避免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教育,可以采用积极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争取让学生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关怀。此外,高中班主任要为班级发展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建立一个“周周谈”的项目,让每个学生都能站在大家面前倾诉自己的心声,给犯错误的学生表达的机会,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引导,对于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及时的沟通和处理。只有尊重和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遇到难题给予合理化的建议,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所在,自主解决问题,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2.运用赏识激励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结合高中班级的实际状况,积极探索赏识激励的教育模式,也就是全面赏识以及全方位赏识。如,在班级中开设相应的“赏识激励区”,印制一些“赏识激励卡片”,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树立自信,感受到来自教师赏识的满足感。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评价的时候,可以把原来的“三好生”的评价标准扩大化,把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生进步比较大的`状况加进去,并把学生的进步反馈给家长。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博客,在博客中为学生普及一些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此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加强班级管理成效的一种方式。班集体文化建设主要是站在人本主义的角度去美化班级环境,可以在黑板报中开设相应的心理专栏,把无声教育与有声教育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浓厚的心理教育氛围,能够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加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3.重视班级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引导。

班级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组建相应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性格。如组建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发挥学生的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开展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开展“高中生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团结合作等良好的性格。对于那些性格冷漠、有些自私的学生,他们在学校表现出自制力不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合作精神,可以尝试开展一些类似于“讲述身边的故事”这样的班级活动,让这些学生去发言,在讲述的时候学生就会被感染。此外,还可以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主题班会活动,像“笑看挫折”“我是栋梁我做主”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启发,消除困惑,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综上所述,高中班级管理要积极探索新的方法,注重心理健康在其中的应用,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式,通过预防、补救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个良好的心理状况,从而使班级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毅,孙阳,宋洋。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

[2]王恭涛,张波。浅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3.

作者简介:男,出生于1985年6月18日,大学本科,在读研究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第三高级中学教师,教育硕士(地理)。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五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六

当前,学校中的心理健康事件一直为我们所关注,由于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惨剧也是屡有发生。心理健康应当从小抓起,这才是根本。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能否有效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同时还关系着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及是非观的形成[1]。在此,本文从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相关落实方法两个方面出发,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相关问题展开探讨。

教师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基于小学生心理不成熟,在看待事物的过程中容易从偏激的角度出发,混淆是非。再加上现在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溺爱使其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挫折承受能力较低。这些不良因素都将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小学教育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体系,健康、快乐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与此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认识观、是非观及道德观的形成时期,教师若不加以引导,很容易使其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则能有效的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达到预期效果。针对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榜样法。

小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模仿力,基于教师的威严,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及今后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树立榜样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认识,为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奠定相应的基础。例如:在二年级1班中午午休时,一个同学主动做值日,在洒水之后,用笤帚仔细的将教室打扫干净。在下午上课时,教师及时的对这名同学做出了表演,同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其他的学生听到后,都会意识到“为班级服务”的重要性,教师以此来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

(二)沟通法。

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经常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出现,教师若进行严厉批评,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过激的行为举动。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对此,教师若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2]。例如:五年级的学生多数比较好动、调皮,因而在管纪律中比较费劲。教师这时若进行严厉的批评,不仅不会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会引起学生的叛逆心理。而教师在课下与学生积极的沟通,从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在学习中帮助学生,则能轻而易举的解决这种问题。

(三)实践法。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想彻底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在日常管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以便能服从管理。而教师在落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体验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认识自己错误的同时,还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管理工作,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四年级的班级管理中,一些男生多表现为叛逆、调皮、不服从管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若一味的批评指责,不仅不会达到预计的管理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时,教师可以讲这些学生中的一名调任为纪律委员,把班级的纪律交给他管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为他人着想。

(四)结合法。

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作为其第一任老师,在行为举止上对其都有着一定的影响。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而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单纯的依靠班级管理是远远不足的,它需要教师结合着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家庭成员,对小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使其能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同时在家长与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

三、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栋梁,国家未来的希望,其心理是否健康,不仅关系着小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同时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我国整体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就需要小学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结合着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日常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从小具备健康的身心,为其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沈毅,孙阳,宋洋.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长春市西新区中小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12):55-57.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七

只有把学生当做信得过的朋友,师生关系才会亲密无间,学生才会主动亲近老师,与老师无话不谈。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把学生当做知心朋友,以诚相待,以心换心,以情感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如高尔基所言:“不爱孩子,就不配教育孩子。”人们赞美教师,正是因为教师除了奉献精神外,还能毫无保留地关爱学生,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对那些桀骜不驯、常有顶撞行为的学生也能怀有的宽阔胸襟。例如,笔者班里一位女生因谈恋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笔者找她进行了谈话,说明了学校有不准谈恋爱的明文规定。她并不领情,只是从“明谈”转为“暗谈”。笔者没有急于批评她,而是不时地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一次,她生病没来上课,笔者在去探望的途中险些被车撞伤,她从同学们的议论中知道了这件事,醒悟道:“老师,您真好,我对不起您。”从此,这位女生从早恋中解脱出来,学习成绩明显上升,各方面表现突出,学期结束时,还被评为三好学生。

二、以道理教育学生,以理服人,是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

对违纪的.学生,须进行严肃而有技巧的批评教育,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因而必须讲究教育的艺术,选择恰当的时机,批评学生要看场合,要注意口头语言,务必做到不了解情况的问题不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谈,让学生口服心服。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诫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对待违纪的学生切忌简单粗暴。例如,笔者所带的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因“敲诈勒索”受到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处分。笔者号召全班同学关心帮助他,让他感到集体的温暖,课余时,笔者经常单独找他谈心,让他知道利害关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他消除因自己受到处分可能被人看不起的顾虑。同时,仔细观察他的平时表现,分析他的心理:他学习差,但考试从不作弊,说明他诚实;他不爱参加劳动,但一旦参加就拼命地干活,这说明他踏实。笔者抓住这个优点,在班级表扬了他,使他增强了改过自新的信心。此外,笔者还积极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协同教育。后来,学校因该生良好的表现,撤销了对他的处分。此外,还要抓好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建设,使他们成为班级工作的主体。班主任在班级要树立班委会的威信,经常指导班委会的工作,为班委会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利用班委会加强班级的管理。

三、总结。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团组织建设是班级管理成功的关键。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组织,注重团组织建设,可以促进班级管理水平的提高,不论学习还是各项活动都会名列前茅。近年来,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带班级也多次被评为先进班集体,这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身育人、提高学生文明程度是分不开的。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八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名4-6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至6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九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一个人个性是否完整、是否良好,对创新能力尤其重要。而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要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就得渗透心理教育,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一、关注学生的倾诉。

在许多班级中大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每当在学生身上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后,教师都不大给学生申辩的机会,更不愿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

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不是很强,但他们也有自已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每做一件事,都有自己的理由。因此,当学生身上发生问题后,做教师的应该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去思考。经常发火、训斥,是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的,必须给他们诉说的权力,并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机,然后把准脉搏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增强识别是非的能力。

对于思想比较复杂、考虑问题有时比较偏激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谈,诱导他说出与老师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当时的想法、产生的结果,分析通知家长的必要性。通过倾听学生的心里话,我深深感到,此年龄段的学生害怕孤独,渴望与老师沟通,渴望老师的理解与信任,愿意与老师多交谈,对所信任的教师,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敞开的。

相反,如果老师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批评学生所做的一切,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学生因失去说话的权利只好把委屈和不满埋在心里。老师不仅失去了一次了解学生心灵世界的机会,而且学生从此也会产生与老师对抗的心理。

倾听学生的诉说,充分尊重学生倾诉的权利,是一种教育艺术。这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交流。只有面对学生平等交流,学生才会信任老师,愿意把真心话掏出来,教师教育学生也就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端正思想。倾听学生诉说,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学生有了向教师倾诉内心感受的机会,就会跳出压抑的心境,不会再施刁耍蛮了。

二、注意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对某人某事所产生的反感情结,作出与常理相悖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但教师的教育不易奏效,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不利。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要渠道是施教者教育不当。目前素质教育虽然已进行了几年,但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取人,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而且家长也都瞧准了升学这座“独木桥”,规定星期六、日都必须在家里学习,不能出门,功课做完了还要做家长买的其他学习资料。学习只能好,不能差。一旦这些“不能”被冒犯,必遭家长的打骂,使学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部学习机器,因而产生“我偏不给你学”的心理。

逆反心理产生的另一原因是:教师批评学生的场所不当。现在的学生有极强的自尊心,假如教师批评学生的场合不对,一旦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侵害,就会关闭心扉,拒绝接受教育,甚至激怒学生,从而与教师对着干。

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师生关系不协调,态度不友好,学生抵触教师。比如教师不平等地对待学生,对待好学生和蔼可亲,细致入微,对待易犯错误的学生冷若冰霜,简单粗暴,这种娇惯偏爱、厚此薄彼的做法也会加剧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

那么怎样看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呢?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心理上往往会有一种强烈的对抗性,不管你向他提什么建议,他总是喜欢跟你对着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你采取遏制的方法去改变,因他本身具有对抗性,反面会更加强烈地喷发出来。比如对于那些“不安分”的学生,容易引起教师的担忧和反感,因而对他们的限制也就较多,学生就越想突破这些防线。如上课做鬼脸,对同学蛮横无理、顶撞教师,旷课、逃学、离家出走,甚至危害社会,触犯法律。

因此,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应首先承认和肯定,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那是其个性心理上的特点,有其合理性,不应一概否定。其次应对学生因势利导,将教师眼中的“大逆不道”、“恶作剧”、“我行我素”等做一个客观的分析,看到其中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场所。第三,教师对学生应给予理解与信任,不能总是从“品德问题”、“个性倔强”、“安全问题”、“不爱学习”等消极方面去评价学生,不给学生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要将自己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之,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不断探索新方法,消除学生不良情绪,引导克服心理障碍,使其健康成长,并把学生培养成勇于尝试、探索,在挫折面前不气馁,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开放、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

在影响个体成长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相对于社会和学校教育,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而深远。家庭是个体精神运动和心理活动的自始至终的成长环境,是个体教育的起点并伴随个体的一生,“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家庭对个体人格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是塑造个体人格的基本环境,是真正的终身教育。在与父母的融洽相处中,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和学习态度都会比较健康,有利于他们成年后的生活和事业发展。家庭不仅对塑造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心理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其大学期间的心理发展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家庭给予的关爱多、支持程度高,学生在校的安全感就强,相应的心理问题也就少了。笔者统计多年的心理咨询记录发现,家庭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之一。父母的素质、家庭气氛的好坏及其教养方式等无一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水平。魏鹏程采用自编《大学生成长状况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家长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知识、行为与大学生的成长表现高度正相关。

当前,充分发挥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用显得尤为必要。

(一)需要良好的家庭联系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归属感。

大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自由度变大,生活范围越发宽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像中小学那样紧密,致使部分学生缺乏归属感,而家庭对大学生的归属感却始终保持着。一些从未远离家庭的学生对家的依赖感很强,大部分刚入学的学生对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大学的学习等方面的不适应,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等情绪甚至经常逃课。期末时他们照样去考试,放假即回家,家长还以为孩子在大学认真学习,而当孩子出现较严重的问题通知家长时,家长感到非常意外。家是人们永远的情感纽带,良好的家庭联系可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然而,现实中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上了大学,教育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是学校的事情,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归属感的形成有诸多不利,需要加以矫正。

(二)需要良好的家庭支持来有效舒缓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社会发展带给大学生更多机会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压力。而且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迫使大学生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而需要学习更多知识来充实和完善自己,除了要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要获得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其它证书,使之成为步入社会寻求更多发展机会的敲门砖,这些使学生感到压力特别大,如果家长能随时了解孩子的这些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帮助与支持,那么孩子的心理压力就会得到缓解。高等教育改革也带给大学生一些压力,特别是高校收费政策的实施以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一些学生及家庭倍感经济的压力。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承载着社会对他们的高期望,他们自身对未来也有着美好的憧憬,那些在中小学令人羡慕的佼佼者进入高校后,可能在人才荟萃之地出现角色期望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冲突,感受到昔日辉煌不再有,找不到自我价值的闪光点,自觉跌入万丈深渊,使自己整个身心陷入困境。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情感支持以达到舒缓压力的目的。

(三)需要父母的关爱才能有效消解一些特殊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特殊家庭越来越多,容易成为一些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仍需家长的支持。

1.社会发展模式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离婚率不断提高,离婚家庭增多,使家庭结构形态日趋复杂。如果家庭气氛不和谐或父母离异而处理不好亲子关系,那么就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留下较严重的阴影,容易导致孩子性格畸形发展甚至形成不易治愈的心理创伤,容易陷入自卑、苦恼、无助、愤怒甚至悲观厌世的恶性情绪中。比如,有个女大学生的信念是不结婚:因为在她三岁时父母离异,母亲常常在她面前数落父亲的诸多不是,所以让她形成“男人不可靠,恋爱和婚姻痛苦”的观念,所以她拒绝恋爱甚至不准备结婚,性格非常暴躁,特别是反感男生,这严重影响了她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影响了她对幸福生活的感受与追求。从2007年某校在对新生的心理测评中增加了人口统计学资料,特别是有关家庭的资料,结果发现,在存在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中,来自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占50%左右;在不良性格行为的发生率上,单亲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相比差异明显,问题比例高于完整家庭大学生,单亲家庭学生更易形成极端人格。所以,离异的父母要加倍关爱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对待孩子才会成为子女成长的良性因素。

2.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家庭增多。中国农村目前至少有2亿左右的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从而使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全国妇联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4]。有研究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且主要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却影响深远。笔者咨询中发现有很多大学生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相互之间一年难得见上几面,甚至几年也见不了面,父母与孩子偶尔打打电话,简单问候学习和身体情况,亲情关系淡漠。有研究表明,家庭亲密度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个体的生活适应性[5],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很多留守儿童与监护人有心理距离,情绪不好时往往无法及时排解,易形成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尽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但孩子最渴望的还是父母的关爱,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让他们健康成长。

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分化可能会逐渐加大,贫困家庭可能增多。加之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在让更多学生能圆大学梦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高昂学费。高校扩招以来,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这些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不仅要面临经济压力,还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很多期望以及对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与毕业后还款的压力,易使他们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甚至自卑的状态,严重破坏了心理环境的平衡。虽说国家也逐步形成了“奖贷助、勤补免”加“绿色通道”等各项政策,《2013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虽然当年各类政策措施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3724.07万人次,总额574.11亿元,比2012年增加26.28亿元,增幅4.80%,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某男大学生,常常感到极度自责,因为家里太穷,自己考上大学,是家族第一个大学生,家人为了让他圆大学梦以光宗耀祖,只得让其弟弟辍学打工挣钱供他上大学,所以他时常觉得自己愧对弟弟并感到身上的责任太重大,承载着全家人甚至整个家族的希望,承受着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有时几乎要窒息。对这些学生而言,特别需要家庭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各种途径减轻孩子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需要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来为大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过度保护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成长。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欠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增多,这一问题尤其明显。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容易过度保护与溺爱,容易让孩子形成只关注自我,在与同伴交往中往往是以“我”的单一结构出现,很少有“我们”、“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很多困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父母想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这也可能会剥夺孩子发展自身独立性的机会,甚至出现了一些始终都不愿独立的孩子,如社会上出现的“啃老族”现象,这不仅是孩子不愿独立,也反映出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还有一些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也容易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药家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此,家长拥有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对孩子各个成长阶段心理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还能为他们终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的基本对策。

一个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或是发生心理危机,不仅影响一个或几个家庭的幸福和安宁,甚至可能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如马加爵事件,这对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非常不利。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措施,充分发挥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将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还没有相关政策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和职责正式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中,也没有将家校合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以及家校合作的具体事宜,并从制度上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支持,那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开展家校合作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利用和激发家庭的教育力量,帮助家长确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与学校共同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和良好的大学适应。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比较淡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不够,如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可以有切实可行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增强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素质、使家长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以便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大学生家长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与指导。

融洽的父母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健康的基础。大量研究结果都表明:在相同的社会压力情境下,那些受到来自家庭或朋友较高支持的人,比受到较少支持的人身心更为健康。健康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这种教育力量是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比拟的,是有效利用家庭因素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然而,很多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比较淡薄,未能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时,可建议家长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营造一个优良的家庭心理环境,使家庭成为孩子最大、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现在有一些高校对家长进行短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的工作。如上海大学积极创新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举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题讲座,以此增进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同时向家长介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巧,增强家长培养孩子心理健康的能力,在家校互动中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某校在新生入学报到时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资料发给家长,以增强家长重视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也给家长介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效果较好。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家校合作方式。

家访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家校合作效果最好的传统方式之一。在大学,由于不少学生是异地求学,这对于高校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一项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院系由于人手不足,要做家访确实有很大困难,导致家访这一家校合作方式在高校往往被忽视。其实在高校还是可以使用这一方法,只是不像中小学那样范围广、频率高。在高校使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一是要有针对性,绝大多数高校在新生入学时都会进行心理建档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筛查出一些存在心理困扰需重点关注的学生,院系相关教师要对这些学生家庭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远程家访,不是到学生家里走访而是通过相应的现代通讯手段联系,定时与家长互通学生情况,实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实现与家长的交流与合作。二是方式要更加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电话、短信、飞信、微信、e-mail、班级家长qq群、msn、微博以及专业网站等开展家校合作,这样可以使家校合作的心理教育方式更灵活,而且这些方式经济便捷、反馈及时、信息量大、覆盖范围广。在一些网络使用不方便的情况下,亦可以用传统书信联系,院系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汇总那些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的情况,向家长反映学生的适时心理动态,并给家长介绍一些给予孩子心理支持和教育的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相关情况,以有助于学校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当然要更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单纯靠高校自身的力量远远不够,还要依赖学生家庭的理解与配合,更要依赖政府部门、社会教育机构等力量的支持,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一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多个不同学科有机结合,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积极打造一个较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和校风,采用多个课程联合教学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从而陶冶学生的品质情操,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当前,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其太过爱护,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时只要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产生许多暴躁、焦虑等情绪。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以此引导学生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1]。例如,小学生在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换位思考”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之间多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培养良好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当人际相处出现问题和争吵时,懂得有效把控自身的情绪,通过对方角度来化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小学生友好、宽容以及开阔胸襟等良好心理状况和道德品质,为营造班级良好学习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小学各学科教学的组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素材,其中教学素材是学科教学开展的首要前提。在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中,大多数为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内容。同时,教学素材中还包括了自信自尊、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等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和素材均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帮助,能够促进小学生自信、乐观、谦让等良好品格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日常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该充分了解掌握教学内容,多多收集相关教学素材,明确品德与社会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分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另外,教师可以寻找教学内容中的趣味点、创新点以及各种可以进行探讨和交流的点,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能力和是非观,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答案,引导学生了解生活,感受生活,从而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心理状况,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都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作风,为学生做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人格特征。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自己较好的品德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教师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道德,为学生积极传递大量的正能量,促使学生学习良好品格和行为方式,全面纠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不断完善自己、改正自己,以此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格和行为习惯,在榜样作用的引导下,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方式,从而为小学生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高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应该对小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和形成给予一定的重视。在现代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也越来越重,大多数学生放学以后,还需要应对各种不同学科的辅导,并且家长与学生之间很少有时间可以进行情感互动,加上学生对家里长辈的生活环境并不了解,因此,在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多多进行情感交流,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家里长辈的生活情况和环境,以此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思维[3]。例如,教师在开展关于“家乡”的内容时,可以在课程开始前,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情感交流,从中了解家里长辈的家乡环境等,充分调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好奇心。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讨,说说自己长辈家乡的特点和各种想法,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情感的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亲情等情感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质上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变得理论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渗透过程中,需要将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可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融入进来,使学生可以更容易更快速的了解掌握理论知识。例如,当教师在进行关于“正直”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带入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到不偷不抢、不骗等等内容[4]。另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寻找教育中的趣味性,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实践探究的时间和机会,促使学生借助自身的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博物馆、文化馆等进行参观,也可以去春游、郊游等等,让学生独立发现解决问题。

六、结语。

若想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品质,其心理健康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需要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以此促进小学生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教师也可以借助多种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预期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2]许安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30).

[3]张延玲.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3).

[4]肖德辉.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融合[j].考试周刊,2014(45).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二

摘要:当前,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但还是有些教师对于学生情感方面关注较少,对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研究国内外班级管理中情感教育的优秀做法,对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情感教育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教师提供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与借鉴。

当前,素质教育深入人心,小学都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教学目标,更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形成健全个性的教育。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很少给予关注,更谈不上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为目标,主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情绪、态度、情感及信念,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西方学者很注重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尊重学生的社会性情感,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的个性。当前,我国很多小学并没有将情感教育列入教育目标系列,还是过于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在教育过程中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不把学生当成是有感情的人。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要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相比发生质的变化,这一阶段要更关注孩子们情感上的过渡,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学校里的学习有趣、学校里的生活快乐、学校里的老师亲切。教师可以利用晨会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班会上介绍红领巾,鼓励学生以少先队员为榜样,争取不断进步,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生活[1]。到了二年级,可以慢慢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晨会和队课,教会学生维护集体荣誉,关心集体,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尊敬长辈,从小养成爱惜劳动果实,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挑吃穿,不浪费粮食,不偏食,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

中年级的小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发展,评价能力开始发展,道德感、正义感开始萌芽,但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道德认识水平仍然较低,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教师应利用品社课,增强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这时的小学生看问题仍然比较幼稚,自控能力较弱,教师应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引导他们做文明的学生,关心班集体、主动帮助同学、珍惜集体荣誉、多为集体做好事。

高年级的小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他们有强烈的情绪,对事比较敏感。同学间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教师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让学生分辨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尊心进一步增强,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2]。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性格,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自我分析,使小学生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在困难面前不灰心。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小学班级管理贯穿小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针对不同的年龄的学生,情感教育都是不可缺失的。同时,情感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的具体活动中都要有所体现。

班级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通过班集体的活动,给予他们充分发挥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能力。日常性活动如晨会与班会上,老师可以安排一些固定的教育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活动帮助解决学生精神上的迷惑,给他们力量,促进他们奋发向上。同时,要在活动中激发集体主义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情感,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整个小学阶段是青少年发展的最宝贵色的时期,学生从懵懂走向独立,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毕竟心智还不成熟,需要成人的关心。所以,对学生在人格、心理等的关怀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在不同阶段感到并且接受老师的爱,给新生灿烂的微笑,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阳光。教师还要为学生布置整洁、美观的教室,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争取不断进步,使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让学生相信自己“我能行”,鼓励学生学会管理,锻炼自己、展示自我,时刻提醒自己“我能行”。教师应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烦恼,在倾诉中引导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形成良好的情感。

3.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的情感教育。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在小学阶段的主要时间,占据学生学校生活的大部分内容。从教学的本质而言,“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良性互动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课堂教学上应充分利用好课堂,做到“润物细无声”,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质。情感是学生智力及非智力发展的原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学习。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小学教师应该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与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重视小学生的情感诉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倾听学生,为了学生,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疏导,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金河岩,孙伟.情感教育在小学高年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10).

[2]郑萍.情感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4).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三

一、班级管理“民主化”

为了搞好班级管理,笔者采用了“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1、教学实例。

为了拉近学生于教师的距离,发扬班级民主精神,我特意在我执教的班级(小学五年级)开过一次主题班会:“有奖征谏”——为教师提建议。

并提醒同学们不要错失良机。

小学生们比较单纯,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先是笑了一阵子,不过一会就活跃了。

一段时间过后小学生们陆陆续续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学生甲说:“老师,你刚教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玩,没有界限,但是后来你越来越爱发脾气了。”

学生乙说:“老师,咱们班的班规几乎都是你自己定的,我们都觉得不好。”

学生丙说:“老师,你现在变的很冲动,我们犯点小错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

提建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总结说:“谢谢同学们的直言不讳,原来老师有这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必定能和谐相处,打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班级体。”

2、教学反思。

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学生学生的优点,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发扬了民主式的管理方式。

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老师是可以放下架子的,是可以丢下面子的,这样的班级才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才是民主的班级。

但是,无原则的民主是不可取的,教师在管理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班级管理“法制化”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改一改自己一人说了算的“人治”管理,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化的模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级班规,这样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1、教学实例。

为了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笔者和小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了本班级的班规。

在班会上,我对学生说:“咱们班里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班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当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讨论了起来。

学生甲说:“老师,我觉的不应该制定班规,那样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学生乙说:“老师,我觉的制定班规更好,如果玻璃被人打坏了,由谁来赔偿。”这时候,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让我们的班级体变的更优秀?”学生们纷纷点头,说:“想。”“既然大家都想让我们的班级变的跟优秀,那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班规。

但是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

就是这个班规尽可能包括同学和老师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违纪现象,不能有遗漏。

二是可行性。

就是说我们的班规制定出来要能够落到实处,不能使一纸空文。

三是制约性。

就是说这个班规不是老师和班干部拿来管学生的而是应该约束每一个人,这个班规对任何一个人包括班主任也奏效。”之后,学生们纷纷举手表示可以制定班规,一周后,笔者的班级有了“法律条文”。

2、教学反思。

让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不仅是班级管理的有效保障,更是落实民主教育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而教师总是喋喋不休的去说教,并不一定有效,但是有了具体的班级规定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班规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小学生。

由此可见,健全的制约机制,是打造健康、和谐班集体的法制保障。

三、班级管理“爱心化”

爱是教育的基础。

我们必须从内心深处爱所有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才能在在言行和举止上发扬民主、实现民主。

作为班主任要想用爱心去管理班级体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多理解,少批评。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严禁指责和批评。

这种理解包括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需要。

小学生年龄小,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要理解作为独特的个体的学生的行为总是有情可原的,这样,教师就能真正理解学生、真正赢得学生的爱。

2、掌握交流技巧。

爱的教育不是一味的爱就能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爱老师、老师爱学生,教师就应该掌握交流的方法。

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一个人,所以班主任要讲究说话的方式,比如“循循善诱”、“欲擒故纵”的交流方式。

好的交流方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直截了当、竹筒倒豆子式的教育,更能让学生接受。

所以说,班级管理不仅是“民主化”“法制化”,也是“爱心化”。

四、班级管理“勇敢化”

班级管理“勇敢化”主要指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如果出现错误,要勇于承担。

要想实施民主教育,教师不能摆架子,更不能无缘无故的爱面子,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与反省。

1、教学实例。

笔者曾经接手的一个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差的学生,在接手之前就听到很多教师议论过这个学生。

当我教了他几个星期后,他又被指认偷了本班一个小女生的钱,当得知此事后,我气急败坏,把他叫到办公室,给了他一顿“粉条炖肉”。

结果,几天过后,那个丢钱的小女孩告诉我,她的钱放在自己的书包夹层里了,现在找到了。

当时笔者就放下架子,把那个那个被冤枉的学生找来了,承认了错误。

2、教学反思。

这个事件,一直在我心底埋藏着,现在想想,如果当时自己不那么冲动、如果当时对学生多一些接纳,事情可能会是另一种可能。

不过,幸亏当时勇敢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才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没再恶化下去。

教育与班级管理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孩子们的成长也是漫长的,在漫长的工作中,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付诸爱心、耐心、勇敢来“静等花开”。

作者:杨永成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四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其个人品质及管理方式会对学生产生最直接的影响。要想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班主任需要适时做出管理上的改变,学会运用新的管理方案,提高自己班级的管理水平。

在一个班级的管理中,学生才应该是最具有发言权的人。但是很多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只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或主观意识就下决定,造成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变成了“管与被管”。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是既能让班主任满意,还要让学生满意,只有双方都满意了,才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而一方满意的管理模式是不完善的管理模式。

目前,部分班主任在班干部的任用上,要么是自己指定,要么是投票选举。选举之前也没有特意的培养,也没考虑他们的人品和能力能不能胜任,选举之后也没有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班干部的职位也没有轮流的更换,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凝聚力不强,更有甚者挫伤了其他同学服务班级的积极性。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在大多数的小学里,每个班集体都制定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班级目标、班规以及奖罚制度,但班级的执行力度却跟不上,导致很多制度形同虚设,甚至有些制度脱离实际无法实施,有些制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偏差,造成学生对班集体的不信任。

(四)班级管理模式单一。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七岁到十三岁,但学校对这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同样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由于十二岁的学生心理已经慢慢成熟,跟七岁幼稚的学生的心理有很大的区别,因此班级管理的模式应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变化。(五)教师的班级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随意性比较强有些班主任心里没有班级管理的大纲,也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模式。一是观念陈旧,就是凭自己的主观经验,采用“管、压、卡”的方式;二是缺乏民主,在管理班级时说一不二,高高在上。

(一)构建多元化的管理模式。

对于七岁到十二岁的小学生来说,要注重习惯的养成,培养他们在生活方面的一些好习惯;对于十二岁以上的学生,要注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教育他们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并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班主任对十二岁以上的学生可以适当“放权”,使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体,成为班级的主人翁。通过投票来决定班干部,而不是班主任自己一个人做决定,当然,选出来的班干部需要责任心强、有能力。遇到班级问题,班主任也可以通过开班会的形式听取建议再做决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班级。

(二)班主任监督落实班规、奖罚制度。

学生们向来不喜欢约束,自然也不会喜欢班规和惩罚制度,所以班规以及惩罚制度如果没有班主任的监督,光靠学生自己去执行是不可能的。做为班主任,要加强监督,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实行赏罚分明,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三)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事务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多与学生交流,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去,都有展现自己风采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对学生保持耐心,与家长保持联系。

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哪怕是那些任性、自私或孤僻的留守学生,班主任也应该对他们多些耐心、多些关注。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的父母进行联系,关心他们,感化他们。班主任要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不能因为一些学生身上的不良嗜好就放弃他们。

三、结语。

作为一名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对班级管理的模式进行调整。通过耐心、真心、爱心,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当下教育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在乎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五

摘要:教师通过赏识教育可以激发学生身上的正能量,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文章探讨了小学德育教学中的赏识教育,提出从营造赏识氛围、强化班级凝聚力、寻找赏识契机三个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关键词:小学德育;赏识教育;气氛;凝聚力;契机。

赏识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理念,主张教育要以相信和解放学生为基础。而相信和解放学生的前提是赏识学生,通过赏识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赏识教育。

一、营造赏识氛围。

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外,人类更需要尊重,希望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给予学生信任与鼓励,认可与欣赏,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能够自信地面对困难,迎接挑战,激发自身的潜能。可见,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育中应充分进行赏识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树立赏识的氛围,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被肯定和被认同,在被肯定和被认同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应树立学生“能做好”的观念,让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是优秀”的感觉。人们常说:“好孩子都是夸奖出来的。”这其实就是在说利用赏识教育鼓励学生,为学生树立信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欣赏的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即使想要放弃,也有可能因为教师的赏识而重新树立信心,超越自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在一天中教师夸奖某一位学生,会发现在这一天内该学生的情绪都很高,并且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班级活动上都很积极,其实这就是由于学生感受到了“我能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赏识的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失败,突破自我,走向成功。

二、强化班级凝聚力。

除了教师的`赏识,同学的赏识对小学生来说同样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而强大的班级凝聚力对学生间的赏识有促进作用。但小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对集体、同伴都没有太深刻的感悟,所以小学班级中的凝聚力相对薄弱一些。班主任应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积极为集体着想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班会。在班会中,一方面,学生需指出班级活动中的不足,而每个学生也要进行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也要说明近期自己看到的其他人的优势,特别是他人表现突出的部分,更应该给予肯定。通过这样的班会,强化了班级的凝聚力,沟通了学生的情感,彼此间进行了赏识,学生在相互赏识中发展了友谊。

三、寻找赏识契机。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优点。

赏,即欣赏和赞美;识,即肯定与认可。其实每个学生都应获得赏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天赋较多,因而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赏识就偏多,但有的学生其他方面的天赋较好,只是教师没有发现,因而获得赏识则较少。例如,有的学生对美有着较强的感悟能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颜色搭配;有的学生对音乐感悟较深,听过一次的旋律可以迅速记住并唱出来。因此,教师就要充分进行赏识教育,赞扬学生的这些优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争取让学生将自己某方面的优势转化到其他方面。如学生的音乐感悟较好,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课文或诗词改编成词曲来记忆。并且,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既然能快速记住曲调,那么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也会很快,不过是平时未尝试,如果尝试寻找方法,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会尝试记忆学习内容。

(二)捕捉契机,适时引导。

好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若能用赏识的态度对待学生,可激发起学生的勇气,唤醒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因此,教师要捕捉赏识的契机,适时引导学生的优点的发展。例如,教师发现某学生朗读课文富有情感,普通话流利,教师就应在其朗读后抓住该契机,及时表扬和鼓励,并让该学生带领全班同学诵读课文,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提升语文水平;再如,有些学生每次看到教师和其他同学都会礼貌地打招呼,教师就可以在选拔班干部时,让该学生担任礼仪宣传员,使其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引导、号召其他学生共同学习礼仪知识。总之,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育中逐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继续保有其闪光点,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并借助主体性教育行为,让学生将教育要求内化在自己的行为内,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赏识教育不但可以被看成是操作技巧,也能被看成是教育的智慧。通过赏识教育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继而提升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一切问题。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六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集体讲座、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把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1][2][3][4]。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七

总之,要想更好的开展家校合作工作,就需要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恰当的方式,真正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健全人才。同时,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及时将学生的心理发展动向告之家长,让家长在私下里与学生融洽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进而真正发挥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八

一、前言。

中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教育发挥影响和作用最大的阶段,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对基础教育认识的深化发展,基础教育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被广泛关注的问题,逐渐从接受、认识走向探索、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更科学地认识、更系统地探索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状况,笔者在中国知网期刊论文电子杂志全文数据总库中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浏览了48篇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教育问题的文章,拣选其中32篇研究成果显著论点鲜明见解独到有力的文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归纳整理后,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体情况进行了梳理和展望。

总体看来,至左右,学者们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探索相对集中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界定、现状、成因,以及初步的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20至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提升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模式的探索,也有更多的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资料,提供更为专业的论点。

首先涉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从19起教育部逐渐颁布一系列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研究者们首先定睛于如何界定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如美国奥尔波特六个标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十条标准为依托,从不同侧重点具体把握从不同需要把握如何划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如杨建飞在《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5]中提出应系统综合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有研究者提出应结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和正确的主导社会价值观来本土化心理健康的标准[1]。笔者认为,处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或者适用不同教育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在把握基本标准下有所侧重有所添加,才能使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成因的研究探讨结论相对一致,调查研究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爆发的比率逐年上涨,并且呈现多样性、集中性、年龄阶段性等特征,多体现在学习障碍、行为问题、社交问题、性心理问题、适应问题[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向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指学生个人的主观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所囊括的人事物等方方面面,小到班级环境,大到教育机制缺陷,时代变革。

到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以下主要方式在中小学校中发展起来:1开设心理健康课;2建立心理咨询室;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5建立学校—家庭合作通道;6搭建同辈互助咨询机平台[2]。

有研究者通过对东、中、西部地区样本学校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不足,包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以及心理咨询开放时间供不应求,并提出了改善建议[3]。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研究还有待发展,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研究,例如以受教育者为研究对象、以纵向研究或聚合交叉研究为研究方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做深,做实。

(一)系统化趋势。

1、以教育系统提升为依托。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开,学者们越来越意识到单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只是表面上缓解了矛盾,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4]。在教育机制、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学生心理问题的.爆发不可能完全杜绝。只有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置于其背后的教育系统的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更彻底地找到问题根源,叫停连锁反应。

由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环境网络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外部因素,三者环环相扣密切联系互相作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问题最终可以归于环境适应问题。在处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必须同时考虑这三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达成的共识。

3、涉及学生个体、同辈、家长、老师、辅导员的人际互动网络。

人际因素也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并通过环境因素起作用。人际因素的运用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很多研究者尤其提倡让孩子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验健康向上的力量,达到自己成长,自我提升的目的。基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同辈、家长和老师在人际因素中是关键。

4、专业化趋势。

不少研究者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扎根于具体的方法研究上,对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了研究。例如同辈咨询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利因素[6],表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发展方向。理论研究上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渠道,实践运用上也提高了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要求。

虽然从年起我国才开始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我国有着优良的德育传统与和谐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已有深厚的基础,这就为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了方向引导和理论支撑。十年来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逐步拓宽、深化,初见规模,指引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但不少研究还是有稍显空泛的问题,如所提对策缺乏具体的可行性方案,没有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构建,缺少正反面的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经验研究,现有理论与实际脱节,宏观指导多微观指导少,实践性研究相对缺乏等问题。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用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而逐渐发展的,需要广大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发表自己的认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感性材料。

笔者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拓道路:1进行实地调查,更多获取直接数据,揭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完整面貌;2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以适应广大中小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需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技术支持;3密切联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理论与实践互为指导,共同促进;最后,还要继续加强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论构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9篇)篇十九

(一)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s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云南省供电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多次强调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从s供电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看,经过多年来对员工进行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员工培训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1.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部分公司的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员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2.部分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一些员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员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员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推广和运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员工努力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从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看,s供电公司引入积极心理学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增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企业要认识到每个员工都有优点,通过挖掘培养员工的素质和潜能,不仅能让员工成就自己、获得幸福,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益。供电企业中,人力资源同样是最关键的资源,s供电公司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员工才能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样才会树立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

2.提升管理者教育培训员工的技巧。积极心理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安排合适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这样会激发员工认同自己、欣赏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员工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这必然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势与潜能,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措施。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通过模仿、表情反馈等积极情绪的表达,营造积极的气氛,让公司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情绪管理,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不轻易对员工发怒、不随意显露出悲观情绪等,为员工带来正能量。

3.激发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情绪如满意、兴趣、快乐、自豪和爱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生理恢复力,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或者社会活动。积极心理学重视发掘人性的优点,认为培养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发掘员工的积极人格,使每个员工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一)加强学习与宣传,明确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

1.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s供电公司首先要介绍积极心理学,让全体员工都能基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公司和员工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让员工逐渐学习到心理学知识,更容易接受教育培训工作,便于公司更好地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活动并提升培训效果。同时,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广泛宣传,可以在整个公司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

2.加强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接受的理论教育基本是以传统心理学为主,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例如人事部、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是积极心理学成功应用的基础。他们是直接面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推广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地培训,并注意实施细节,保持教育培训各方面工作的一致性。

3.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s供电公司要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切实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重视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把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司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从培训计划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评估和培训反馈,始终把积极基调贯穿其中,无论是战略层面、方案层面还是技术方法层面,都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培训前期以积极基调为主,后期又不能贯彻的矛盾情况。只有把积极的基调与目标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局,员工才习惯接受,增加对公司的信任感。

(二)从公司角度引导教育培训工作。

很多企业过去一直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员工的福利,认为企业要为员工培训工作付出很多成本,去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认为这本是员工个人之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企业要转变理念,把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

1.把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s供电公司应从自身战略出发,明确公司需要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通过教育培训去发现、强化,在帮助员工进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更好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从它宽广的应用领域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公司的教育培训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员工成长、推动公司发展,同时扩大公司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提高接受度,更好地为公司和员工服务,达到二者的和谐与双赢。

2.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个体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就会主动去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具备的行为认知,并将其物化为日常的行为。s供电公司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挖掘员工内在的积极动机和资源,使员工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定者。因为员工自我投入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足。员工一旦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就会愿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对公司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通过教育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s供电公司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员工对教育培训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摒弃以往的消极应付心态。公司可以在培训时聘请相关领域的成功者,分享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经验,这些成功者在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和企业员工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他们的分享,可以让员工意识到,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从而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积极心态应对教育培训活动。

(三)重视教育培训技巧的运用。

1.优化培训内容。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个人的绩效,因此我们要在培训内容中重点培养员工的积极乐观态度。积极乐观态度的养成需要公司从培训的角度入手,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企业培训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融入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培训方式中,如研讨法、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地形成一个对积极心理学作简介和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课程体系,重点介绍各种积极情绪养成的方法,包括乐观情绪的培养,感激的培养,同情心的培养等等。通过培训让员工养成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事情,也有利于他们稳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2.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公司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培训方案。第一,青年员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员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员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在培训中就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员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其次,教育工作者还应努力把校园媒体打造成思想交融的平台、学术争鸣的空间、献策建言的广场,谋求最大公约数,推进正能量成长的步伐。在正能量教育中,校园主流媒体就应当成为“永远在线的大v”,在与学生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关注学生动向,积极回应学生的思想焦点和利益关切,在价值杂芜的信息流中一锤定音,抚慰情绪,凸显价值,积极发声,履行自身职责,助推信任共振,弘扬正面能量。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因此要借助新媒体的师生互评和学生自主表达,消除当面交流可能带来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建立场独立型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对正向舆论的认可度和对负向舆论的免疫力;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社会责任感。生活在信息社会的人们,指尖轻触就能转动社会能量的正负对冲机,虚拟世界仍需坚守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

相关范文推荐

    写大连的景色(汇总14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是对自身学习和成长的总结,更是对社会问题和人生经验的思考和发现。这些优秀作文范文从不同主题和角度展开,内容丰富多样,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思考和阅读体验

    图书馆教师年度考核总结(实用16篇)

    年度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自我管理工具,通过总结自己的表现和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个人发展做出调整和改进。以下是一些经过精选和整理的年度总结范文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计划大全(21篇)

    教学计划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教学的需要。一、学情分析。八年级3、4班共有学生9

    六年级第二单元教案(热门22篇)

    教师编写六年级教案时,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和教辅材料,丰富教学资源。以下是一些经过认真筛选的六年级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五年级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范文(21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名家对于某些经典著作的读后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见解。今天妈妈给我买了《我要做好孩子》

    大学生财会毕业论文(优秀18篇)

    优秀学生具有很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良好的时间管理技巧。下面是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计划和时间管理技巧,供大家参考。摘要:城市雕塑是城市的重要名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

    小学语文四年级女娲补天教案(实用19篇)

    教案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科学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委书记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时的讲话(优秀17篇)

    演讲稿的语言要准确、简洁,避免使用太过专业或难懂的词汇,以便让听众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观点。这些演讲稿范文反映了不同领域和背景的思想和观点,让我们眼界更加开阔。

    项目物业合同大全(19篇)

    无论是个人间的买卖合同还是企业间的合作协议,合同协议的签订对于保障各方权益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范文涵盖了常见的商业合同、劳动合同、租赁合同等多个领域,希望对大家

    广告公司文案策划岗位职责(实用16篇)

    岗位职责是在组织中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岗位职责范文,供大家参考。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范文,了解不同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