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

时间:2023-11-28 作者:MJ笔神

教案的编写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小学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一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出示)。

1、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解决实际问题。

了达到目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书。

三、出示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9页到第20页的例5和例6的内容,重点看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6解题过程,想:

1、圆柱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么?用字母如何表示?

5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师:认真看书自学,比谁自学的最认真,自学效果最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四、先学。

(一)看书。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二)检测(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生写在练习本上)。

第20页“做一做”和第21页第5题。

要求:1、认真观察,正确书写,每一步都要写出来。

2、写完的同学认真检查。

五、后教。

(一)更正。

师:写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请大家一起看黑板上这些题,发现问题的同学请举手。(由差-中-好)。

(二)讨论。

1、看第1题:认为算式列对的请举手?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2、看第2题:认为算式列对的举手?你是怎么思考的?

3、看计算过程和结果,认为对的举手?

4、评正确率、板书,并让学生同桌对改。

今天你们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老师这里有几道练习题,敢不敢来试一试?(出示)。

六、补充练习:

1、一个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30立方厘米,高是60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一个圆柱体和一个长方形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3、把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半径是5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能做得又对又快,字体还又端正。

七、当堂训练(课本练习三,第21页)。

作业:第3、4、7、8题写作业本上。

练习:第1题写书上,第2、6、9、10题写练习本上。

八、板书设计。

课题三: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的《圆柱的体积》,我教此内容时,不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从而获得知识。对此,我作如下反思:

一、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

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得到的知识是“活”的,这样的知识对学生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所有的答案也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

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三、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传统的教学只关注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模仿,往往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思维根本得不到发展。而这里创设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经历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合作交流等过程,发现了教学问题的存在,经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数学基本知识,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节课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二

1.结合实际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探究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的体积演示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实物2个(一个为橡皮泥)、水槽、水。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2、提问:“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设疑。

1、从刚才的实验中你有办法得到这个圆柱学具的体积吗?

2、再出示一个用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你又能用什么好办法求出它的体积?

3、如果要求大厅内圆柱的体积,或压路机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的方法吗?(生摇头)。

(二)猜想。

1、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理由是什么?

2、大家再来大胆猜测一个,圆柱的体积公式可能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三)验证。

1、为了证实刚才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怎样进行这个实验呢?结合我们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用转化的方法,根据学生叙述课件演示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圆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呢?它又是怎么转化成这种图形的?(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指名两位学生上台用圆柱体积教具进行操作,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

4、根据学生操作,师再次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并引导学生分析当分的份数越多时,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体。

5、通过上面的观察小组讨论:

(1)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3)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4)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生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讲述适时板书。)。

小结: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所以圆柱体积也等于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6、同桌相互说说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7、完成“做一做”:一根圆形木料,底面积为75cm2,长是90cm。它的体积是多少?(生练习展示并评价)。

8、求圆柱体积要具备什么条件?

9、思考:如果只知道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你有办法求出圆柱的体积吗?如果是底面直径和高,或是底面周长和高呢?(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可以根据已知条件先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10、出示课前的圆柱,说一说现在你可以用什么办法求出这个圆柱的体积?(测不同数据计算)。

11、练一练:列式计算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

(1)底面半径2cm,高5cm。

(2)底面直径6dm,高1m。

(3)底面周长6.28m,高4m。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1、判断正误:

(1)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长方体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的底面积是10cm2,高是5m,它的体积是10×5=50cm3。.....()。

(3)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4)一个圆柱的体积是80cm3,底面积是20cm2,它的高是4cm。……()。

四、全课总结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圆柱的体积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它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的特征、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是一种含有曲面的几何体,这给体积的认识和计算增加了难度。为了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面学习圆锥体积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十分注重从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经历圆柱体积的探究过程,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同时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本节课中,我从生活情境入手,创设了一个装水的学具槽放入圆柱学具使水面上升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直观感知圆柱体积的概念,同时意识到过去学的排水法可以用来求圆柱的体积,紧接着当老师再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模型,并追问大厅内圆柱的体积等问题时,学生意识到前面所说求体积计算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思维困惑,进一步激发了探究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欲望。这样的导入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十分宽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为学生后面构建数学模型,发现圆柱体积公式奠定了基础。在练习的设计上,为避免纯数学的计算,我以学生熟悉的学校圆柱形花坛为背景,提出求花坛填土体积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体积计算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也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味。

二、引导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具的欠缺,没能给学生提供小组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搭建探究平台,通过观察、设疑、猜想、验证,经历圆柱体积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探究圆柱体积的过程中,我从本班学情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猜想“圆柱体积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怎样计算,为什么?”,然后再结合以往学习几何图形的经验,回顾圆的面积推导过程,实现知识迁移,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过程,我较好地借助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二者有机结合,先让两个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然后再课件动态模拟,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当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整个探究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知识的形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与满足。

三、注重学法指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学会学习”是对学生“学”的最高要求,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把“观察、猜想、验证”的学法指导,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学得主动有效。在探究方法的引导上从回忆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入手,确定转化的方法,体验转化的过程,验证转化的结果,使“转化”、“极限”等数学思想在课中得到良好渗透,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条理的数学思维方式,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三

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题。

5、比较一下例题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都要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不同的是第一例题已给出底面积,可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第二例题只知道底面直径,要先求底面积,再求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第21页练习三的第1~2题.

这两道题分别是已知底面半径(或直径)和高,求圆柱体积的习题.要求学生审题后,知道要先求出底面积,再求圆柱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四

1、初步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2、会辨认圆柱体的物体,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3、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1、教具准备:圆柱体的积木若干;。

2、操作册:第6册p53.

1、预备活动。

(1)师幼互相问候。

(2)走线,线上游戏:摸摸xx快回来。,圆圈中摆放若干大砖块、大积木、易拉罐。幼儿听音乐在圆圈周围自由走动。

2、集体活动。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感知圆柱体。

请一名幼儿把双手伸到相中选中一个几何体,摸一摸、想一想,充分感知后大声地向其他幼儿描述魔道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游戏继续进行,当幼儿摸到圆柱体,经过描述后,其他幼儿不能准确猜出是什么几何体时,教师举起圆柱体,告诉幼儿:这种形体叫圆柱体。

请幼儿在教室里找出和圆柱体的积木相同形体的物品,通过自有触摸和摆弄,感知圆柱体的外形特征。

(3)请幼儿试着滚动圆柱体和球体,观察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不一样。并尝试从写披上向下滚,看看谁滚得快、滚得远。

3、完成操作册。

(1)教师示范、讲解操作册习题。

(2)分发幼儿操作册,教师巡回指导幼儿进行。

(3)教师批改幼儿操作册,错误的地方督促幼儿订正。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指导幼儿参观学习同伴的活动成果,收拾操作材料。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圆柱体,但对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儿的意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杯子和罐子之间的比较,让孩子在自由扩展的玩当中寻找其中的特殊性,从而来认识圆柱体的具体特征。因此,孩子会比较感兴趣。我们班孩子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因此,差异性比较大。能力较强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好,回答问题完整,并且善于观察。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却相差比较大。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活动中我采用了强弱互相搭配的方法,能力强的孩子带着相对较差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他们去相互学习。我的这个活动也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使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圆柱体的外形特征,并学会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圆柱体。最后,孩子们在愉快地“手拉车”游戏中结束活动。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经过各位专家的指点和不断的试教修改反思。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我已经幸福的感受到了。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五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二小节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

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形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社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4.教学目标。

(1)知道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该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2)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3)知道知识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二、说教法。

从形式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

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推导出圆柱体积计算的公式。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

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2.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求下面各圆的面积(口算),单位为厘米。

(1)半径为1厘米;(2)直径为4厘米;(3)周长为62。8厘米。

2.什么叫做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二)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出示几组圆柱体实物(同底等高、同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老师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这时交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揭示课题)。让学生自行设疑,教师向学生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导入新课,实施教学目标。

1.设疑:要判断圆柱体积的大小,究竟哪个大?哪个小?到底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呢?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出示投影,帮助学生思考。

2.演示操作,揭示新知。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让学生看书质疑。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3.运用。

出示例1: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六

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和表面积,今天学习“圆柱的体积”。(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启发: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想到什么?这堂课要解决什么问题呀?(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引导:

(1)什么是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3)圆柱的体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4)圆柱的体积是怎样求出来的?

(5)学习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用?

谈话:对!刚才这几位同学跟老师想的一样。

启发:圆柱的体积就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谈话:这堂课我们主要解决三个问题:(出示探究问题)。

1、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

2、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示课题,启发学生自己提出教学的要求,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1、提出问题。

谈话: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出示出上述图形)。

谈话: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统一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和今天学习的圆柱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引导:长方体的面都是平面图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引导:它的侧面是一个曲面,用体积单位直接量是有困难的。

2、引发猜想。

谈话: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呢?(准备三组比较圆柱体杯里饮料的多少:一组是底面积一样,高不同;另一组高一样,底面积不同;最后一组底面积、高都不同)。

引导:圆柱体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3、自学课本。

谈话: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高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如何求圆柱体的体积?

启发:请大家阅读课本,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教师要求学生利用预先准备好的平均分成16份圆柱学具拼一拼,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学生阅读课本后,全班交流。)。

引导:我们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求圆柱的体积。

谈话:这个办法很好。那么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引导:长方体。

谈话:以前我们学习圆的面积时也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化曲为直”、“化圆为方”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用多媒体演示圆形的转化过程,边出示、边交流)。

【设计意图】在不能用体积单位直接量的情况下,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能够促进学生充分运用迁移规律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知识结构。

谈话:同学们观察一下,拼成的是什么图形?

引导:近似的长方体。

启发:说得很好,为什么说是近似的长方体,哪里不太像?

引导:长都是许多弧线组成,不是直的。

谈话:这里我们把圆柱分成16等分,还能分吗?

谈话:究竟能分多少份呢?

引导:无数份,可以永远分下去。

谈话:对。这就是说,分的份数是无限的。你们可以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分的份数越多,长就越接近于直线段,这个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

谈话:从分割、拼接的操作过程中,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把圆柱体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谈话:要求圆柱的体积,我们只要求转化后的长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汇报:

(1)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

(2)转化后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体的高相等。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拼出的图形,一边讨论,一边逐步写出推导的过程。)。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交流: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板书)。

引导:刚才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既和底面积有关,又和高有关。

现在请同学们把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完整地说一遍。

谈话:通过猜一猜我们知道了圆柱体积的大小与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通过分一分、拼一拼我们把圆柱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体。

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成功地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了我们前两个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意图】要求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打破了过去教师演示教具学生看的框框,并渗透转化、无限等数学思想,让学生自己从尝试中推导圆柱体积的公式。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圆柱切割组合模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3、圆的面积怎样计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思考:

(1)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

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

板书:v=sh。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三、巩固应用练习。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

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

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

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

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3、4、题。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八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但是小学生对圆柱体的认圆柱体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幼识是模糊的,并且很难联系到社会中去。因此,在大班小学生已认识了个中平面几何图形和球体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本次教学活动。

二、说目标。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根据《纲要》的精神及本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认知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二方面的目标,体现了目标的整合性:

1、初步认识圆柱体的基本特征,探索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三、说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

(1)请家长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2)已认识过球体。

2、材料准备:

(1)提供圆柱体实物若干,如易拉罐、茶罐、积木、固体胶等,准备印泥、纸张。

(2)一样大小的硬币若干、透明胶、长方形纸张、固体胶、橡皮泥。

四、说教学方法。

在活动中为了达到完美的教学境界,我除了以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小学生外,还运用多种形式的方法进行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发现法。

皮亚杰认为:教学不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刺激儿童的心智发展。教师应尽可能提供多种材料让小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索,体验发现的乐趣。根据大班小学生好奇、好问,又有一定知识经验的特点,我引导小学生在找一找、比一比、玩一玩、印一印、想一想、说一说中进行探索,从中感知圆柱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小学生探索发现的兴趣。

2、讨论法。

新《纲要》指出,鼓励小学生大胆表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并能愉快地与他人交流、分享。在小学生探索前后和探索过程中,我都引导小学生积极地与老师、同伴交流、探讨问题,让小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在分享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3、操作法。

本活动安排了二次操作,二次操作活动的目的是循序渐进的,而且每次操作活动都提供了相应的、适宜的材料,让小学生在有目的的操作中探索发现和巩固。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因地制宜地提供丰富的、具有适宜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支持、引发小学生与材料互动,注意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创造的乐趣”的精神。

五、说活动程序。

新《纲要》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参与实际探索活动,感受探索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为此,本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小学生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并自由探索。

在活动设计的开始部分,我就把探索的问题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自由地在活动室寻找各种圆柱体实物,找到以后和球体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然后玩一玩、说一说立在桌上和侧放在桌上有什么不同,并把圆柱体上下两面印下来,看一看发现了什么。由于探索的目的明确,小学生急于发现老师的问题,所以兴致勃勃。最后,教师再根据小学生的讲述进行小结,让小学生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特征,从而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组织小学生讨论。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小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社会中去,扩展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巩固小学生所学的知识,为后面的环节作铺垫。

(三)玩一玩、变一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让小学生充当“小小魔术师”,这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兴趣,每个小学生都跃跃欲试,情绪高涨。

小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以后,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孩子去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操作”。教师抓住时机介绍操作材料,并提出活动要求,让小学生正确、有目的地进行操作。在小学生自由动手操作中,教师边引导小学生自由探索边验证:“你用了什么方法把它们变成圆柱体?把你变的圆柱体玩一玩。”并鼓励小学生想出多种方法来变魔术。这样既开发了小学生的智力,又培养了小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活动延伸。

《纲要》提出,教师应为小学生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我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丰富、适宜的材料,让小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索。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九

1、通过操作掌握球体、圆柱体这一名称,感知它的特点,能找出与它相似的物体,能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2、发展幼儿分析、比较能力,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区分球体和圆柱体。

皮球、圆形纸片、圆柱体小积木。

1、出示一个圆形纸片,启发幼儿说出它的形状。

2、发给每个幼儿一张圆形纸片、一个小皮球和一个圆柱体小积木,让幼儿自由的玩,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用手去摸摸,或在桌上滚一滚、比一比,找一找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3、组织幼儿进一步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让幼儿掌握球体。

4、再出示圆柱体小积木,请幼儿在教室中找出与其类似的物体。

5、指导幼儿观察它的上、下是什么形状,用手从上至下摸摸有什么感觉。

6、组织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老师总结。

7、让幼儿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球体和圆柱体。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一

活动目标:

1、能说出球体的名称,知道球体的外形特征,即不论从哪个方向看球体都是圆的,不论向前、后、左、右它都能转动。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个小筐子,筐内有乒乓球、圆片纸、铅笔、操作材料各一。

2、教师演示用的大范例,教室内角落放有球体形状的物体。

活动过程:

1、请幼儿拿乒乓球,从上(下)面、前(后)面、左(右)边等方向看乒乓球是什么形状的。请幼儿观察后回答。

教师小结:乒乓球从各个方向看,它都是圆的。

2、请幼儿拿圆片纸,比较圆片纸和乒乓球的不同,进一步了解球体的特征。

引导幼儿从各个方向看圆片纸,从旁边看是一条线,幼儿观察回答,教师小结。

3、把球放在桌子上,让幼儿玩球。注意不要让球离开桌面,引导幼儿把球向前(后)、向左(右)等方向滚动,并启发幼儿说出:球向前,向后,向左,向右都能滚动。

教师小结:球能向各个方向滚动,

小结:球体的外部特征,从各个方向看都是圆的,能往各个方向滚动的,这样的`形状叫球体。

4、找找哪些东西是球体的?

请幼儿想想并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东西的球体形状的,说说为什么要做成球体形状?

5、作操作材料,三个图例中,找找哪个是球体,为什么?

6、活动结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二

设计思路:

幼儿学习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幼儿的兴趣。本次活动的设想即来源于本班幼儿的兴趣—-爱玩弄一些球类玩具。为了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探究,活动前我和孩子共同收集会滚动的的废旧物品,同时根据本班幼儿喜欢探索及游戏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玩游戏为主线以动手操作为探索过程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认识球体,感知球体的基本特征。

时间:20xx年4月。

班级:大班。

教师:李永华。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体。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篮球、足球各1只,圆镜子一面,一圆硬币2-3枚,玻璃球2—3扣子2-3个,圆卡2-3张。

学具:幼儿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圆卡1个。)。

活动过程:

一、以游戏激发幼儿探索兴趣,导入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游戏叫《小孩小孩真爱玩》,在游戏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细观察物品,找出它们的不同,好吗?”

二、与圆形比较观察,认识球体。

1、幼儿自由观察学具物品,并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2、教师小结:像圆形卡片一样的东西都是圆圆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样的东西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

三、了解球体特征。

1、继续以游戏形式请幼儿自由操作。(“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3、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上前试一试,玩一玩,指出哪些东西能向不同方向滚动。

4、教师小结:扁圆形的东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滚动;而球状的东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所以我们把能向任何方向滚动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叫做球体。

5、师生共说儿歌,理解球体的特征。

“球体球体圆溜溜,那边看它都是圆,球体球体圆滚滚,哪边推它都能滚。

四、巩固对球体特征的认识。

1、分类:将扁圆形物体与球体物体分类。

2、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日常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物体。

五、区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知道球体属于立体图形。

六、延伸活动。

观察幼儿用书的图例,找一找哪个不是球体,想一想它们为什么不是球体。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三

运用迁移规律,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四

目标:

1、能辨别认识圆柱体,感知其基本特征。

2、在操作中干支数量的趣味。

准备:

2、人手十枚一样大小的硬币或硬币状的替代物。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图形宝宝,还记得吗?(让幼儿说一说)今天呀,我们班上来了一个新客人,它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游玩“圆柱世界”

(1)、幼儿看各种圆柱体的玩具、物品。

(2)、幼儿任意挑选一种玩具,感知圆柱世界的丰富。

“你拿的是什么玩具?它是什么样子的?”

(3)、介绍圆柱体。

(4)、幼儿互相交流。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圆柱体与圆形有什么不一样吗?”

(2)、幼儿相互交流探索的结果。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五

二.教学目的:

1.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条理的思考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不同标准下的分类。

四.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自主探索法。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例图图片,各式本子。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创设请境激学导思一.导课教师出示一摞各式的本子,提问:“本子这么乱怎么办?你来帮帮我吧!”

教师小结:我们刚才就是进行了分类整理。

出示课题:分类。

学生用自己的经验,一边分,一边讨论方法。

自主探索。

探求规律二.新课教师引导: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用处可大了,你看妈妈正需要你的帮助呢!

出示图片。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帮妈妈,你认为他们的方法怎样?

引导学生分类总结。

“我们用了不同的标准进分类,分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积极参与,大胆发言。

学生讨论如何帮妈妈整理衣服。

1把爸爸妈妈和小明的分开。

2按上衣和下衣分。

………。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得分类标准。

结构程序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教师引导:妈妈很辛苦,我们应该帮助妈妈做点什么呢?

培养热爱劳动和关妈妈的感情。

谈自己的想法,至少说出一个例子,并说出分类的方法。

巩固练习。

提高能力四,练习自主练习。

1哪些是鸟类?圈出来。

2分一分,说一说。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能正确的圈出,并说明理由。

讨论完成,说明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说出理由。

概括总结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

能用自己的话回答主要内容。

板书: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

1.按颜色分(布料……)。

2.按上衣,下衣分。

3.按季节。

4.按年龄(性别)。

……………。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六

活动目标: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知道他们的名称和基本特征。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相似的物体。

2、能区别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以及几何图形之间的不同,发展幼儿的辨别力。

3、发展幼儿空间概念想象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2、学具:每人一只球、五只一圆的硬币、一只篓子、一张有圆形或球体或圆柱体的图片。各类废旧报纸、毛线等。

3、座位安排:两个半圆行、每人一只垫子,席地而座。

4、三处有圆形、球体、圆柱体娃娃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来了这么多客人老师,开心吗?姜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位客人要来做客呢,你们看,他来了。

(出示课件一:硬币来了。通过硬币的介绍,进一步感知圆形,初步感知球形。)。

这是谁呀?他是什么形状的?转起来呢又是怎样的?

二、通过硬币的引见,导出球体,体现圆与球的特征。

1、球和硬币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二:球和硬币的区别)。

2、请幼儿看一看,球与硬币在外形上有什么区别。

3、请幼儿比一比,球与硬币谁滚的快。

4、请幼儿讲一讲,球与硬币的特征。

5、小结:对,小朋友讲的真好。我们来听听硬币和球体是怎么说的?

(课件三:通过硬币与球的比赛,以及形象的讲解进一步了解硬币与球的'特征:硬币圆圆的、扁扁的,就象一张纸;球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圆的,不管从哪个方向滚都可以。)。

1、通过课件四,引出圆柱体。(五个硬币叠在一起变成圆柱体。)。

2、摆一摆,(把五个一圆的硬币叠在一起,看看变成了什么?)。

a、请个别幼儿上来滚一滚老师叠起来的圆柱体与球体,看看他们谁快谁慢?

b、讲讲为什么?

a、请小朋友把你叠的圆柱体和好朋友再叠一叠,可以吗?把两个球也叠一叠,可以吗?

b、为什么?

四、通过讲讲生活中的圆形、圆柱体、球体,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

2、哪里看到过球体?比一比谁想的最多。

3、硬币叠起来就是圆柱体,那你还在哪里看到过圆柱体呢。

教学反思:

一、在备课时,我考虑了活动内容、教学理论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如果这节活动又不适合幼儿的我会随机应变,调整活动的内容。

二、通过这节活动课的展示后,我进行了以下的反思:

1.对幼儿发展的反思:这节活动课,总的来说还不错,不仅调动了每个幼儿的积极性,而且师幼配合的非常好,通过这次的活动,使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的方面得到了全面、自主的发展。

2.对师幼互动反思:本次活动,幼儿能很好的和老师配合,我也会因幼儿的需要调整活动内容。

三、整个活动的效果是不错的,能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就连平时不爱参加活动的幼儿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这次的活动中来。不足之处在于活动的时间没掌握好,有点短了;其次这次活动的的内容对幼儿来说还不够,还应再加点游戏。

通过教学反思,正确认识自己,不断努力、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与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八

1.通过观察比较使幼儿认识球体和圆柱体,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主要特征。

2.在活动中能说出、找出与球体、圆柱体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1.课件-各种各样的形状[2-57]。

2.皮球1个,圆柱体可乐罐2个,圆纸片和长方形纸片各1张。

教学具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东西,你们想不想玩呀?

现在就请你们都来摸一摸、比一比、滚一滚这些东西,看你能发现什么?

(1)让幼儿说说自己发现的秘密。

(2)比较圆纸片和皮球,了解球体的特征。

教师:你们看,这张纸和皮球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圆纸片正面看、反面看都是圆的,而从侧面看过来是扁扁的,

球不管从哪边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都能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3)请小朋友说说日常生活中玩过的、吃过的、看见过的哪些东西像球体。

(地球仪、汤圆、圆的糖果等)。

(4)出示圆柱体可乐罐。

教师:“它是不是球体?为什么?”

(5)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教师:上面和下面这两个圆一样大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它一模一样的可乐罐,

我们用上面的圆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两头的圆比较,得出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结论。)。

(6)说出圆柱体的主要特征。

教师: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幼儿寻找圆柱体并拼接)。

结论:只有一样粗的圆柱体才能接成一个长长的圆柱体。

(7)启发幼儿说出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形状也是圆柱体的。

(日光灯管、水果卷糖、焰火筒、鞭炮、管状积木等)。

课件-各种各样的形状。

仔细找一找都有哪些不同的形状?

图片中球体有几个?

图片中圆柱体有几个?

长方体有几个?

还有哪些物体是像球体的`,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十九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其操作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2、布置一个小超市(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物品若干及一些其它的物品)。

1、认识球体。(玩一玩)。

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乒乓球和圆形卡片)请小朋友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让你的乒乓球和卡片离开你的桌子。

(1)、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乒乓球和卡片的玩法一样吗?(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它们的不同。

我们看乒乓球,从前面看它是什么形状?(圆的)。

从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及各个方向)看它是什么形状?(圆形)。

从不同的方向看它都是圆形的,而且它可以随意滚动。我们再从不同的方向来看这张卡片,和看到的乒乓球一样吗?(不一样)。

卡片只能从两个方向看,它是圆形的,而且不能随意滚动。

(3)、教师小结球体的特征。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就往哪边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4)、寻找球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件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奶粉桶)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我们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那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小结圆柱体的特征。

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寻找圆柱体。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平时见过的什么东西像圆柱体?

3、玩一玩。

(1)、长方形纸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2)、橡皮泥请小朋友用橡皮泥变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

4、延伸活动,找一找。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和物品,小朋友从中找出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和玩具来。

小学数学圆柱体积教案(实用20篇)篇二十

1、认识球体和圆柱体,了解其基本特征。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其操作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2、布置一个小超市(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物品若干及一些其它的物品)。

1、认识球体。(玩一玩)。

看,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什么?(乒乓球和圆形卡片)请小朋友们玩一玩。在玩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不能让你的乒乓球和卡片离开你的桌子。

(1)、你们刚才是怎么玩的,乒乓球和卡片的玩法一样吗?(幼儿回答)。

(2)、教师小结它们的不同。

我们看乒乓球,从前面看它是什么形状?(圆的)。

从后面(左边、右边、上面、下面及各个方向)看它是什么形状?(圆形)。

从不同的方向看它都是圆形的',而且它可以随意滚动。我们再从不同的方向来看这张卡片,和看到的乒乓球一样吗?(不一样)。

卡片只能从两个方向看,它是圆形的,而且不能随意滚动。

(3)、教师小结球体的特征。

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往哪边推就往哪边滚动的物体叫球体。

(4)、寻找球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你都见过什么东西像球体?

2、认识圆柱体。

(1)、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一件东西,看看是什么?(出示奶粉桶)它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

(2)、比较上下两个圆,了解圆柱体的特征。

我们看它的上面和下面是什么形状的?(圆形的)那这两个圆一样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和上面的圆一样大的圆片,我们用这个圆片和下面的圆比一比,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

(3)、小结圆柱体的特征。

像这样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而且上下两个圆一样大的物体,我们叫它圆柱体。

(4)、寻找圆柱体。

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平时见过的什么东西像圆柱体?

3、玩一玩。

(1)、长方形纸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2)、橡皮泥请小朋友用橡皮泥变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

4、延伸活动,找一找。

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玩具和物品,小朋友从中找出球体和圆柱体的物品和玩具来。

优点:

1、在活动中通过玩一玩及一些操作活动来让孩子们认识球体和圆柱体,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另外也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2、在玩一玩这一环节,孩子们的习惯也很好,在玩纸的时候,孩子们可以一个一个地传;玩橡皮泥的时候,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再有操作活动中体现了孩子们的合作。

缺点:

1、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有待加强。

2、在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这一环节组织的不太好,有些乱。还有待改进。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公司成立十周年主持词(汇总18篇)

    主持词不仅起到串联各个环节的作用,还能够传递出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和主题的重要性。在以下的主持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高超的演讲技巧,让活动达到了预期

    违法乱纪个人心得体会违反乱纪心得(实用17篇)

    经历了一次困境,我意识到困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勇敢面对和解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近年来,案场违法乱纪问题频

    机关食堂承包经营方案(专业15篇)

    在经营过程中,合理管理风险是确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经营培训课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经营技能。甲方:乙方:为对职工食堂综合管理,提高职工

    观察物体三教案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有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的特点,方便教师实施。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那么以下的示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指导。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

    行政办公室人员工作总结范文(20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和推动团队进步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办公室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

    科技助农心得体会(模板17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思考和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提炼和归纳。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前辈写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近年来,科技与

    心愿小学六年级(实用16篇)

    优秀作文需要思路清晰,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精准。以下是一些来自优秀作文集的片段,希望大家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指导。说起心愿,我的心愿就是可以下一场很大很大的雪。

    汽车销售工作总结汇报(优质14篇)

    在销售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分析销售渠道、市场变化等因素对销售业绩的影响。小编整理了一些销售工作总结的范文和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前台的主要工作是接待客人

    全等三角形教案(精选19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严谨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这是一份创新性的教学工作计划,为大家展示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全等三角形教案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与朱元思书教案(模板12篇)

    教案模板还能够帮助教师有序地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启发式教学教案模板:这是一份启发式教学的教案模板,包括了导入活动、学习任务和归纳总结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