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

时间:2023-11-28 作者:曼珠

教学计划还应该注重课堂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接下来是一些教研组整理的教学计划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一

位置与方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位置概念的基础上,把眼光放得更远些,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等方向名词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观念,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认识生活的能力。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学习。部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上、下、左、右、前、后等的学习中,未能很好地掌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能根据自身的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难点: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二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三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形状特征及平面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初步具有清晰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在本册教科书里学到的运算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能在理解面积含义及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主动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到现实生活中收集和整理数据,能解决一些与平均数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据的重要性,增强统计观念。

增加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能主动与同学共同进行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与所选用的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经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能利用估计,判断解决问题结果的合理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四

1.结合“存零用钱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空。

(1)5.9元=元角=角。

(2)3.3元=元角=角。

2.列竖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目。

(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列式:3.2元+11.5元=元。

(4)探索算理和算法。

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元。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3)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的是否正确。分享多种正确算法的成果。

4)讨论:

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小数做竖式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5)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2.拓展知识。

(1)提出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2)判断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算式:11.5元-3.2元=元。

(3)列竖式计算。

(4)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也要对齐)。

3.课堂小结:

强调小数点要对齐。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

2题: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题:鼓励学生对两个单位的小数用心算进行加减。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

(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再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结果。

第2题:这也是一道简单的小数相加减计算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鼓励他们用心算,直接计算出结果。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54.445.8-4.653.7+1.212.4-11.3。

1.46+0.538.47-2.2535.6+43.346.7-5.4。

2.菊花一束的单价是1.50元。

满天星一束的单价是2.40元。

(1)各买一束,一共要多少元?

(2)买一束满天星比买一束菊花贵多少元?

(3)买2束满天星要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五

1.结合“存零用钱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空。

(1)5.9元=元角=角。

(2)3.3元=元角=角。

2.列竖式计算。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目。

(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列式:3.2元+11.5元=元。

(4)探索算理和算法。

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元。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3)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的是否正确。分享多种正确算法的成果。

4)讨论:

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小数做竖式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5)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2.拓展知识。

(1)提出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2)判断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算式:11.5元-3.2元=元。

(3)列竖式计算。

(4)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也要对齐)。

3.课堂小结:

强调小数点要对齐。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

2题: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题:鼓励学生对两个单位的小数用心算进行加减。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

(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再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结果。

第2题:这也是一道简单的小数相加减计算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鼓励他们用心算,直接计算出结果。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54.445.8-4.653.7+1.212.4-11.3。

1.46+0.538.47-2.2535.6+43.346.7-5.4。

2.菊花一束的.单价是1.50元。

满天星一束的单价是2.40元。

(1)各买一束,一共要多少元?

(2)买一束满天星比买一束菊花贵多少元?

(3)买2束满天星要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列式:3.2元+11.5元=元。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元。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把探讨小数加法的算法作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基础上,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算法问题,理解小数点一定要对齐,是因为相同单位的数值才能相加减的缘故,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让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法类似于整数加减法,把小数加减法融合到学生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六

1.教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把教科书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照本宣科,不加分析的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感觉有点看电影。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处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不要大包大揽,把结论或推理直接展现给学生,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让师生、生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多边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认知方式、水平、思维策略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教师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参与,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样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民主、平等关系,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高涨,个性思维积极活跃,人格发展自然和谐。

2.学生要转变学法,主动出击。鉴于目前的教学实际,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渗透了民主平等、自然和谐的教学思想,注重自主合作与探究生成,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参与的时间明显增多,老师们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让学生主动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上台演排,让学生间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实现知识的生成。

3.课堂要形式多样,追求高效。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七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八

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让学生会看日历,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在“看日历”的情境中,主要通过学生查阅日历上星期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查阅日历的基本方法,即:找月份----找日期----找对应的星期几。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安排了“找一找”的活动内容,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日期。“年月日”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课堂上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有很多的经验,通过填写各月份天数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发现各月天数的规律,再通过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并能从中找到我国一些重大节日及其他的相关信息。

(2)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3)知道一年12个月中每个月的天数。

2、过程与方法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知识的情感,以及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看日历。

识记大月、小月。

年历、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猜谜语:桌上一本书,三百多来页,读完这本书,家家过新年。(谜底:日历)师:对,日历不仅可以帮我们看日期,还帮我们记录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2、回顾一些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播放课件)师:这里记录事件发生时用了那些时间单位呢?(年、月、日)其实年月日与时分秒一样都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认识年、月、日

(2)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日历或附页1中的日历看看一年是12个月吗?

(3)认真观察20xx—20xx年的日历,看看每月的天数都一样吗?

(4)将20xx-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填在表格中,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说给你同伴听)

(5)交流汇报结果。

2、认识大月、小月

(1)介绍大月、小月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2月是个特殊月。

(2)请同学们说说每个年份中有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

(3)给表中的大月涂上黄色,小月涂上蓝色。

(4)2月为什么不涂色?

(5)数一数:一年中的大月、小月各有几个?

3、记忆大月、小月师:同学们想想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将你的方法说给同伴听听。

(1)只记住其中的一种就可以了。例:记住小月4、6、9、11月,不看2月,其余的月份都是大月。

(2)以7月和8月为分界点:7月前单月是大月,8月后双月是大月。

(3)介绍左拳记忆法。

4、应用巩固

(1)老师出月份,是大月的说红苹果,小月的说青苹果。

(2)下个月笑笑就要过生日了,你能告诉我笑笑的生日是大月还是小月吗?

(3)同学们,你的生日是几月?是大月还是小月?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再一次经历了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一下子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5、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1)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

a,日历上共有()个月份,每个星期()天,今天是()月()日,星期()。

b,本月的第1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是星期().

c,国际儿童节是()月()日,星期()。

d,()月()日是教师节,星期()。

e,()月()日是国庆节,星期()。

(2)你还知道我国的哪些重大节日?说给你的同学听听。

(3)小组汇报学习结果。

(4)课件出示一些重大节日。

6、出示有关时间的谚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从年历中查找指定日期的能力,也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节日,同时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学习。

三、师归纳总结

1、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2、年、月、日里有很多的奥秘,需要我们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究,只要大家有一双数学眼睛就一定会收获数学学习的甜蜜果实。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九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心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一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一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

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学生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

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总之,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选择、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标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的完美。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

1、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掌握笔算方法。

2、掌握笔算竖式乘法的顺序及积的书写位置,理解算理。

3、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借助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提出问题:出示:一本书23元。问: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如果买2本要多少钱?算式怎么列?买10本呢?算式怎么列?这些算式会算吗?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

3、如果要买12本要多少钱呢?算式怎么列?(23×12)这是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估算:估一估,23×12大约是多少。

生解决,反馈:

a:23估成20,12估成10,20×10=200。

b:23估成20,20×12=24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3个12)。

c:12估成10,23×10=230。少估了多少?(少估了2个23)。

2、自主探索:准确的'结果到底是多少呢?你能算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开动脑筋算一算,写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学生练习题)。

3、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参与交流。师:想好后可以和你小组成员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5、研究笔算:

1)(学生出现了笔算的方法)刚才还有些同学列竖式计算,勇敢地进行了尝试,谁愿意将你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看。对学生的竖式进行一一评价。(学生没有出现竖式)我们以前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可以用竖式做,那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用列竖式来解决吗?自己试着做做看。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生练习,反馈:

23。

×12。

―――――。

46。

23。

―――――。

276。

同桌互相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起先我们通过拆数将新知识变成旧知识来算。现在又学会了列竖式,方法可真多呀!口算我们已经学过了。这节课我们要重点掌握列竖式来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完整板书)“笔算乘法”

(三)巩固练习题。

1、你能接着算吗?指着两个84,问:两个都是84,意思一样吗?

2、选择练习题:选二道算一算:32×1222×1421×3434×21(有什么发现?)。

(四)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在书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碰到这个新问题我们是怎样来学习的?(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往往都是把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来进行的。今天学习的新知识,对于后面学习的知识来说又变成了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今天的知识学好学扎实。

(五)布置作业。

1、直接写得数。

33×30=42×10=50×20=。

2、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3×3142×2244×11。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一

年、月、日是较抽象的时间计最单位。也是较大的时间计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己经掌握了时、分、秒三个时间计量单位,并且己经在生活中有了年、月、日的感性经验。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实际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及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材还向学生介绍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每个月有多少天的方法。

从而引出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明确一年中各月的天数和掌握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关键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人月天数的记忆规律和闰年的判定方法及规律。

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已经学习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且是在学生掌握了它们的单位换算以后来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年、月、日的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从学生己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现人月天数和闰年判定的规律。要引导学生广泛搜集有关年历知识的有关信息。拓展学习资源。

1.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会自主探求规律,记忆每个月的天数。粗略知道置闰的根据。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结合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电脑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5张年历卡(哪一年的都可以)。1980年至2000年2月份的天数统计表。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请同学们猜个谜语: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份年历)问:这是什么?年历有什么用途?

今天是哪一年几月几日(学生说时教师板书年月日)?

对于年、月、日的`知识你们知道了哪些?你还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呢?

二、拟订目标,确定方法。

同学们各扦己见后确立研究方案: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分类记录。

【设计意图】:在研究之前。让孩子先掌握研究的方法。便于梳理孩子的思维。使他们有条理地进行研究。

三、自主探索,展开过程。

1.认识大月、小月。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年历。仔细观察,并且要在组内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并记录下来。

小组展示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根据每月的天数分类、命名。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材料,便于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小组的优势。对小组的结论。教师进行总结并予以积极评价,情感上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结论上让学生获得成功感。12.分析2月的天数引出平年、闰年的概念。

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可能说平、平、平、闰,平、平、平、闰也可能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三个平年。一个闰年……也可能说4年里有一个闰年。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初步发现。判断一个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好像与4有关系。

小组讨论:闰年、平年年份除以4结果有什么不同?

师生交流得出闰年的初步判断方法。

【设计意图】:平闰年的规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和发现的。它是充满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良好的数感。

判断下面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电脑出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3.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通过计算,同学们可能说1900年是闰年,这时教师打开万年历(课件)看一看(学生会说:为什么会是平年呢?)。

自学解疑: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3页。看一看“你知道吗?”并一边用课件演示“地球绕日”的动画。一边讲述有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明确整百数年份的特殊性,得出“四年一闰。百一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猜测、验证、质疑释疑等教学活动,一让学生亲身探索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再用科学事实解释平一年、闰年现象。充分体现尊重科学事实、渗透科学意识的教学指一导思想。】一3.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个月天数的规律,计算每一年的l天数。一请大家想个办法,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记住每个月的天数呢一(观察、讨论、探究后汇报)?一学生可能会发现总结出以下方法:一拳头记忆法。

(2)7月前单、8月后双的是大月。除2月外。其余的是小一月(分组法)。

(3)一、三、五、七、八、十、”传。三十一天永不差(歌诀法)教师鼓励同学们用自己认为好记的方法来记忆。

让学生很快计算出平年和闰年各有多少天。看哪组想的方法巧妙?

计算完后请同学讲一讲为什么平年、闰年相差一天?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不但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个性化的进行学习。

四、总结运用,拓展创新。

1.如果连续两个月是62天,这是几月和几月?60天呢?61天呢?

2.小亮的爷爷60岁时。只过了15个生日。你能说一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3.实践活动:课后每人制作一张2003年的年历卡(2003年1月1日是星期三)。完成后组织班内展评。

【设计意图】:富有情趣的开放性题目,改变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知识完全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中获得的。

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点拨者。整节课的氛围宽松、和谐、民主。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学习模式。

本节课是用谜语和生活实际导入的,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并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方式既重视了学生间的互助,又给了学生自评、互评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推进了学生学习的社会化进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年历、观察年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活动、自由表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让学生记大小月的时候。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记忆,使学生真正成了探索学习的主人。设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道理。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找一找、涂一涂、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纸(包括不规则形状)、剪刀、三角板、直尺、钉板。

教学过程:

1.围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你想像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

指名回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师:根据你的想像,动手来把四边形做出来好吗?

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像的四边形,教师巡视并适当参与学生活动。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反馈。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围出的四边形。

(如果学生围出的以正方形和长方形为主,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适当补充一些梯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师:看着这么多的四边形,你能说一说,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

结合图形得出: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1.在主题图中找。

师:(出示主题图)在校园里,你发现了四边形的踪迹吗?你能找到多少个?

2.在众多图形中找。

师:(出示例1图),图中有很多图形混杂在四边形中间,请你把四边形都涂上相同的颜色。

3.举例。

师:说一说,在哪儿还看到过四边形?

1.剪四边形。

师:动手剪一剪,要求每个同学剪出两个以上不同的四边形。

学生独立动手(教师巡视并参与)。

反馈,有选择地让学生上台展示(各种类型),教师适当加以评论。

2.分类。

师:4人一组,将你们桌上的四边形分分类。(请其中一个组上台将台上的四边形分类。)。

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的想法。

反馈,要求学生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和理由?

1.师:用钉子板围一个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

我们以前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比较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儿呢?小组里说一说。

提示: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汇报,得出结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2.师:围出或画(剪)一个对边相等,但却不是长方形的四边形。

3.师:把一个四边形,剪去一个角后,它会变成什么形状?请你动手试一试。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三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列出综合算式。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

3.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4.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1.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能理清解题思路。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还认识我吗?喜欢数学吗?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今天李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生活中的数学世界。

大家都逛过超市吧,我们一起去看看超市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几幅超市画面,定格一张。4个信息,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每个蛋挞3元,每个面包5元。)。

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有6盒蛋挞,?

1、师:你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吗?同意吗?怎样解答?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孩子们真能干!继续。

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课件出示),买一盒蛋挞多少钱?那必须得知道哪些信息?同意吗?可不可以补充有6盒蛋挞,每个面包5元这两个信息?为什么呢?(解决问题时要选择与问题相关联的、有用的信息)。

根据学生回答把信息补充完整出示,(每盒有4个蛋挞,每个蛋挞3元)。

那么我们补充的这个问题怎样解决?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学生答:因为是求4个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因为每个的钱乘以个数就能够得到总的价钱。是的,每个的价钱是物品的单价,个数是数量,一共的钱就是总价,我们通常用单价乘数量就可以得到总价。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已经能解决求几个几是多少的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新授。

师:回忆一下,解决问题一般分哪几个步骤呢?(学生回答,师贴板书,

3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

师:接下来我们就按这个步骤来解决超市中售卖保温壶的问题吧。(课件出示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学习任务单,自主学习。

1.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指导时追问,你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方法的不同。对比它的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方法展示一下。

阅读与理解。(预设,学生说,在阅读理解这里我知道了已知信息是……,要求的问题是……)老师立即贴黑板。

师:12箱这个信息是在哪里找到的?我们在阅读理解时就要从文字或者图片中去寻找信息,图文结合。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学生汇报,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

列式:12x45=540(元)。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540x5=2700(元)。

综合算式:12x45x5。

=540x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同意他的做法吗?你有什么问题问问他呢?

师:你是根据怎样想到先算每箱卖多少钱的?

生答:我根据每个保温壶是15元,每箱有12个想到的,老是迅速贴思路图。师:又是怎样算到一共多少钱的?贴。

师:和他一样,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真棒。(学生回位,单子留下。)。

师:同学们,看这个思路图,我们一起来说说这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根据已知信息每个45元,一箱12个,用乘法可以求出每箱多少钱(添乘号),然后再用每箱价钱和卖出了5箱这两个信息,又用乘法就能求到了一共卖了多少钱?(添乘号)。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好多同学用了分步计算解答和列综合算式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解答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生答。

(相同:解答思路相同,都是先求一箱卖了多少钱,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不同:分步计算时用了2个算式来解答,综合算式解答是由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一个两步计算的连乘的.综合算式。板书“用连乘”今天我们就是用连乘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二:

师:除了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这种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汇报: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列式:12x5=60(个)。

再求5箱一共卖了多少钱?

60x45=2700(元)。

综合算式:12x5x45。

=60x45。

=2700(元)。

答:一共卖了2700元钱。

师:也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照黑板上的方式介绍一下这种方法的思路吗?学生说老师贴,用每箱12个乘一共有5箱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到一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用求到的数量乘每个保温壶的单价,就求到了一共的价钱。

1.这个题我们解答正确了吗?还要怎么办?(生:检查------)你是怎么检验的?(重算一遍)。

我们做的第一种方法的结果和第二种的结果一样,可以互为检验。用两种方法都算出来,一共卖了2700元,证明做的结果是正确的。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全班口答。

(课件出示两种方法)。

2.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个问题,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请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

(相同:结果相同,综合算式都是用连乘来解决的。都用到了单价乘数量等于总价这个数量关系。第一种方法的第一步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每箱一共卖的总价;第二种方法的第二步也是用单价乘数量求到5箱一共卖的总价)。

不同:解题思路不相同。方法一是先算每箱卖了多少钱?方法二是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解题思路不同找到中间问题就不同。解决问题时找准中间问题是关键,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起看看有关问题解决的微课。

看了微视频你想说点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小红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2圈,跑道每圈长400米,他一个星期(7天)跑多少米?学生独立完成再汇报。

2.开放题。补充一个信息和一个问题,让它变成用连乘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张庄小学新盖16间教室,。每扇窗子安装8块玻璃,

老师巡视。汇报。

师:适时表扬,真能干,同学们真棒,今天学了新知识的连乘问题就知道运用了,我太佩服你们了。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想学什么?

师: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认真分析,理清思路,就能解决更多的其他问题,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四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12×324×216×340×7。

(2)150×2250×3160×2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2)47×25(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4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5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5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5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五

学生已具备知识点是二年级已经会求两位数的近似数,已经学了几百几十加减加几百几十。.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教材习题。

提问:这里接近200的有几个数?其中最接近200的是哪个数?小结:估计时看实际情况,有时候是需要估到整百,有时候需要估到几百几十。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a、求准确数解答问题。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b、估算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c、阅读教材。

d、教材投影板书,师生一起进行书写格式的训练。

e、做一做。

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196+226<441200226196+226<441200230小结:和例题比较,例题是尽管把数据难看小点,和还是大于441,所以座位不够。做一做是尽量把数据看大点做比较,结果和还是小于441,所以座位一定有多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六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位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初步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能识别小数,会读、会写小数。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读写小数,并理解小数的含义。

2、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三、教学具:

多媒体课件、直尺、练习卷。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我们来读几个以前学过的整数。(生读498、205、860,读完后贴在黑板上)。

(二)情境引入。

师:小明邀请我们和他一起去逛超市,一起来看看吧!(出示88页主题图)。

(三)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小数。

2、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小数有几部分组成?(3部分)哪3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3、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怎样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指5。98)这个小数读作五点九八。一起来读一读。(生读两遍)。

师:(指0。85)这个小数读作什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指一名学生读,然后其他学生一起跟读)。

师:(指2。60)把这个小数读给你的同伴听一听,然后把它的读法写一写,写的时候先把2。60抄下来,然后写读作什么。(实投)。

师:(498、205、860)谁给这些整数添上小数点把它变成小数?

师:(找3名同学都添上小数点,其他同学来读)一起读读这个小数。

4、写小数。

5、课中小结。

师:我们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也会读、写小数了,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6、小数的意义。

(1)(出示米尺)1分米。

板书:1分米=米=0。1米。

(指0。7米)如果以米作单位,小数点后面的7表示什么?(7分米)。

(2)教学厘米。

6、学生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

师:0。1、0。3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1个)0。01、0。03、0。18小数部分有几个数字?(2个)。

师:像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的小数是一位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个数字的是两位小数。

师:你们观察一下,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一位小数?分数是多少的分数能写成两位小数?(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7、解决问题。

师: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关于小数的知识了,你能不能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呢?(课件出示:1米65厘米=米)我的身高用小数来表示是多少米?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不错,老师出几道题考考你们。

(五)课后小结。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除法算式的演算格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沟通旧知,建立联系。从树上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树图,看谁摘得最快?

600÷627÷3240÷8160÷43)99)37。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旧知,沟通旧知,建立联系自然引入本节内容。

2.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

3.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演)。

生:三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课?42÷2=。

4.师:42÷2等于多少(生:42÷2=21)。

你是怎么想的?

生:分小棒的方法,摆好42根小棒,把四个十和两个一平均分成两份。出示图片:

生:口算40÷2=202÷2=120+1=21。

同学们会口算出答案,那么怎样用竖式计算呢?(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除两位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植树情景引出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进而树立起学好书学的信心。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探索竖式:用竖式计算,你们会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第一种第二种。

2121。

2)422)42。

424。

02。

2

(2)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算法?说说理由。

学生发表意见:(学生多数会喜欢第一种算法,简单、竖式短,很少有学生喜欢第二种也就是课本例题的形式)。

师:其实第二种方法有自己的优势,它能让大家很清楚地看出计算过程。

(3)师边用电脑演示边讲解:笔算除法的计算顺序和口算一样,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请哪位用第二种方法做的同学上来讲解一下。(师配合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树立选择最优方法的意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操作形成表象,动脑想算理,动口说算法,及时规范竖式的写法、总结算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样安排既体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又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操作、演示、归纳、概括等方法揭示具体到一般的规律,完成由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程。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p20做一做。

2、请你当小法官,别判错。

14221。

2)283)694)84。

2684。

890。

89。

00。

3、买作业本:小红去买了3本同样的作业本,一共花了3元6角,每本作业本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同学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辨析练习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预防学生计算时出差错,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判断和推理。安排自选练习,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开心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掌握用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八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30×5012×3040×7。

(2)15×3025×4016×5080×15。

2、补充计算。

(1)28×24(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85263。

×23×41×4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数学三年上存零用钱教学设计(优秀19篇)篇十九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面积计算的方法,能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以单位面积为参照, 估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提高估测能力。

3、在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初步养成独立 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理解长方形所含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方形的长与宽的 乘积。

课前谈话:我们刚刚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概括起来我们知道了两件事:什么是面积和面积单位; 知道用面积单 位铺满的方法可以知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面积。 这节课我们继续 来学习有关面积的知识(板书课题:长方形的面积) 。

(一)提供材料,启发研究 这张方形卡片的面积是多少?

(1)估一估。考考你的眼力,估一估这张长方形卡片的面积大约是 多少?

(2)怎样才能准确知道卡片的面积到底有多大?

(3)就用你们刚才想到的方法看能不能求出它的面积?

(二)展示、交流方法

1.交流。

(1)它的面积是多少?

(2)谁估计得比较接近?

(3)你用的什么测量方法?

2.展示交流“全铺”情况。

(1)沿长摆了几个?有这样的几行?一共是几个几?

(3)用 1 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全部铺满,这是一种方法,谁和他的 方法一样?

3.展示交流“半铺”情况:沿长一行,沿宽一列。

(1)探究方法:这是沿长摆几个,沿宽摆几个? 铺满是多少个面积单位吗?

(3)课件演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个

(4)这种方法不用全摆满,通过想就知道全部铺满以后有多少面积 单位了。

4.运用半铺方法测量长方形面积。

(1)用这个方法,比比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面积。

( 2 )面积是多少?(课件展示:沿长沿宽一共是多少 个)

(2)能想象出

5.探究更简便的方法——间接测量方法。

(1) “半铺”的方法比较简单,但它是不是适用于任何一个长方形面 积的计算呢?

(5)为什么宽是 4 厘米,就能摆这样地行呢?怎么列式?

(6)量出长和宽还真的能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呢!

6.利用多张卡片深 化理解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计算长方形卡片面积。 比比谁能很快地算出这张卡片的面积,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板 书算式。 ) 大家共同研究,有了这么了不起的发现!

(三)归纳公式

(1) 研究到现在, 你知道量出长和宽后怎样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板书) 。

(3) (指算式)看到长几厘 米,就知道能摆几个面积单位,宽几厘米,就知道能摆这样的几行。

所以长的厘米数乘宽的厘米数等于所含的平方厘米数。

1.这种发现对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吗?

2.交流反馈:选取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先估计它的面积, 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看看估的和算的是不是较接近。 3.练习: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总结求长方形面积的一般方法”的研究过程。今天我们研究出 了求长方形的好方法,能解决许多的实际问题,其实利用这个方法, 还可以求其他图形的面积,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相关范文推荐

    支部书记与党员谈话记录(通用21篇)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审美观和判断力,提高自己的写作品味。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提供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文言理解能力。党员,即一个政党

    暑期社会实践策划(精选22篇)

    社会实践是教育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可以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实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社会实践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为了贯彻落实“长江

    师德师风自查报告心得(热门20篇)

    撰写自查报告不仅是对自身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对团队的贡献。对于写自查报告感到困惑的同学,以下是一些范文资料,希望能帮助到你们。学习师德师风心得

    党员强军故事会心得体会(热门18篇)

    党员心得体会是党员对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工作作风进行自我检视和反思的重要途径。这里有一些党员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强军故事会飞行员

    新时代紧密团结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下面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实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写作水平。

    号文的心得体会(模板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能够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希望通过收集这些范文,能够引发大家对于心得体会的重视和思考。国字号文件是指在国家层面上发布的具有法

    观看反贪风暴的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心得体会的总结既是对过去工作和学习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写心得体会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防范两卡电信诈骗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过去经验的回顾和反思,是对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种记录和总结。接下来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吧。随着电信业的发展,利用电信

    微信专项整顿心得体会报告(热门1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提炼重点,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随着科技的发展,

    大学生兴农使命心得体会(模板22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自己的回顾和总结,也是对他人的分享和启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下面是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大学是人生的重要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