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

时间:2023-11-10 作者:XY字客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和参考。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这里整理了一些精选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一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面粉爆炸实验,以及对此实验成败原因的讨论和交流,了解爆炸的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讨论交流防范火灾与爆炸的措施,形成“防火防爆、人人有责”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爆炸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三、教学难点。

爆炸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实验探究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3分钟)。

【播放】图片:燃烧及利用燃烧引起爆炸的图片。

【追问】燃烧一定引起爆炸吗?

由此可见爆炸需要一定的条件。

观看对照图片,思考爆炸的条件。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讲授。

(40分钟)。

【播放视频】面粉爆炸实验。

【提问】。

1.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外燃烧会不会爆炸?

2.单独一支蜡烛在罐内燃烧会不会爆炸?

3.点燃一支蜡烛在罐内,鼓入大量空气,但不加盖会不会爆炸?

观看视频,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分析讨论,归纳出爆炸的条件:

1.有限空间。

2.急速燃烧。

3.积聚大量的热量。

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的爆炸视频,加深对爆炸危害的认识,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爆炸所需的条件。

【提问】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课前教师布置任务,分三个小组讲解:

1.由物理膨胀导致的爆炸。

2.由化学反应引起的爆炸。

3.核物理爆炸。

学生举例说明:如气球爆炸、自行车轮胎爆炸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指导阅读】p133为了预防危险的发生,必须掌握一些安全常识。

学生阅读教材p133的内容,思考,小结:

粉尘、气体等也可能发生爆炸。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归纳能力。

【提问】2.这个实验还说明了什么?燃烧的剧烈程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

【引导】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证明燃烧的剧烈程度跟以上因素有关。

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对比实验验证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指导】了解生活中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学生展示自制的板报:易燃易爆物的注意事项。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思考】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何关系?

【投影】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总结。

总结性提问。

课堂小结。

(2分钟)。

一、爆炸的条件。

有限空间/急速燃烧/积聚大量热/氧气浓度。

二、影响燃烧程度的因素。

接触面积/可燃物的性质。

三、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二

本课例是典型的与实际联系的课程,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很好地掌握知识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现问题方面都有很好的资源连接,例如:常见的疾病究竟是由于缺乏哪种元素还是由于哪种元素的超标;还有课前布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各种食品、药品的包装,观察其中含有的化学元素,以及元素的功效。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提出的问题:胃药达喜咀嚼片中的成分,是可以反应掉多余的胃酸。这是学生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完全联系在了一起。我在课堂中适当用课件辅助解决了各种元素和相应缺乏症的联系。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本课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后又诱使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从问题开始,最后又以问题结束,体现了一种全新的以问题为主链的课堂学习模式。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三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

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课前组织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内容,让学生记录实验情况以及探究结果,并从中应道学生如何由实验来分析铁生锈的条件、防锈的方法。

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教手段,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并结合“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去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对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的介绍,让学生产生金属资源的危机意识,以便于让学生懂得要保护金属资源。

[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活动与探究”

难点:对铁的锈蚀防护的“活动与探究”的结论的辨析归纳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powerpoint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本课题内容;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钉锈蚀”实验,观察并记录铁钉锈蚀情况。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

[教学过程]。

二、金属资源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人类每年要向自然界索取数以亿吨计金属。然而,每年因腐蚀而报废的相当于年产量的20--40!,据估计每年全世界因生锈而损失的铁就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所以防止金属腐蚀已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领域的重大问题。

[学生]提前一星期设计准备铁的锈蚀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完成实验报告。在课堂上回顾实验步骤,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与学生探讨设计的目的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评价。

汇总实验如下――取5枚洁净无锈的铁钉,分别放入5支试管中进行下面实验:

在试管1中加入稀硫酸溶液,浸没铁钉后,倒去溶液。

在试管2中加入少量氯化钠溶液,使铁钉一半浸没在溶液里。

在试管3中把铁钉放在一团湿棉球上。

在试管4中注满迅速冷却的蒸馏水,塞紧橡皮塞。

在试管5中加入少量干燥剂(碱石灰),再放一团干棉球,把铁钉放在干棉球上,塞紧橡皮塞。

(注意)试管5需要事先用酒精灯进行加热。

[教师]提问:通过探究小结使铁制品发生锈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结:1.导致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水和氧气同时存在;2.加速铁制品锈蚀的因素是:酸或者氯化钠。

[教师]了解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才能知道如何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因为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能防止铁制品的锈蚀。

[学生]讨论得出防止铁制品锈蚀的建议: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教师]引导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分析: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什么防锈措施?

[教师]简单介绍一些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1.“穿外衣”――加一层保护膜。

如:刷漆、涂油、电镀、烤蓝。

2.“增强体质”――改变其自身的内部结构(合金)。

如:不锈钢、不锈铁。

3.改变腐蚀环境通过具体数字,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分析结束后进行小结,有利于学生把握实验的关键,培养学生实验中认真、细致、严谨的实验态度。

防锈方法的确定,可以结合第七单元学过的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基本的运用知识的思路: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或破坏反应的条件――达到某一目的。

(二)金属资源保护。

[教师]金属的防腐可以有效保护金属资源。

[学生]讨论:既然金属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保护金属资源呢?

[教师]课件展示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和我国金属资源概况。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防止金属的腐蚀;

金属的回收利用;

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教师]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有关金属回收利用的一些资料,如废金属回收、电子垃圾的回收、废电池回收等等。

[学生]汇报交流,积极探讨金属的回收利用。让学生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金属资源:丰富与有限。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同时利用金属资源的回收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金属回收的活动中去。

二、金属资源的保护。

(一)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实验报告:

2.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水和氧气。

3.防止铁制品锈蚀的方法:保持干燥,隔绝氧气。

(二)金属资源保护。

有效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

1.防止金属的腐蚀;

2.金属的回收利用;

3.有计划合理的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替品;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四

“元素”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元素概念不清楚,那么元素、原子、分子、物质之间的关系就无法搞清楚,但这一概念很抽象,特别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原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学生没有学习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于理解。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1、氢2、氢3、碳12、碳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有人认为不该运用同位素的知识,理由是还没学习同位素,我想说的是只要是真科学,只要学生能接受,运用一点后面的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就可以大胆的运用,且对今后的学习会有帮助。我在上这课时之前把这个观点拿出来与老师们讨论过,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证明,运用点同位素知识讲解元素概念,学生的疑惑少了,效果更好了。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五

1.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

2.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的危害,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化学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分析一些病例,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到一些有害元素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教学重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三、教学难点。

钾、钠、钙、铁、锌、碘、氟等元素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2分钟。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元素与健康。

学生积极列举各种食物并分析这些食物中分别含糖类、维生素、蛋白质、油脂、无机盐、水。

讨论营养素中含有的元素有碳、氢、氧、氮、钠、氯等。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上台展示交流的积极性。

新课讲授26分钟。

展示人体中各种元素存在形式的图片。

[提问]:人体中各种元素以什么形式存在?

[追问]:这些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多少?

展示人体内元素含量图片。

学生从图片中获得信息:o、c、h、n元素以水、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的形式存在,占人体质量的96%;ca、p、fe、zn、i等元素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含量小于4%。

学生观看图片,阅读教材,获取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通过观看图片,阅读教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识图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播放一系列视频,请学生从视频中找到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知识。

活动一:观视频学新知。

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视频找知识点,然后积极展示。

培养学生搜集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

活动二:用新知析问题。

对于这些具有驱动型的问题,学生兴致很高,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讨论,争相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出钾、钠、碘、氟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

驱动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学生理论联想实际,认识到钾、钠、碘、氟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讨论]:有人认为尽可能多吃富含微量元素的营养品。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活动三:互交流得结论。

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因为过量摄入微量元素也会使人生病,并能举出例子。

正确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活动四:说收获谈感悟。

学生积极踊跃地谈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会了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了营养保健知识等等。

通过说收获、谈感悟,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六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了解诗人的情感;积累有关乡愁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掌握诵读诗歌的技巧;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情境;通过合作探究,不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描绘诗歌情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自主合作探究。

主要流程:

自主读、联想写、合作赏、探究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背景音乐《思乡曲》)。

有这样一句歌词: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的确,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无数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体会他那份别样的思乡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补充。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49随反动派去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代表诗集有《舟子的悲剧》《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其诗构思精巧、语言流畅、韵律优美。

2.引导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乡愁情结。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紫金山麓,族人为他取名“光中”,有“光耀中华”之意。后来,因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乡愁》,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他曾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从21岁漂泊台湾,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中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和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一股浓浓的乡情,一缕淡淡的乡愁。因此,他被誉为“乡愁诗人”。

三.诵读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你认为应用怎样的语调语速朗读这首诗(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情感递进)。

再次练读后指名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范读、练读、评价)。

2.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什么感情?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

学生陈述,教师点拨:四种意象,四段人生历程,对应不同感情,思念—眷恋—哀痛—爱国。由家而国,层层递进,物-情-人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四.情景再现。

(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分节描绘诗歌所蕴含的情境。注意人、物、情的和谐统一。)。

学生完成后,小组推荐展示。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指导。

五.品读赏析。

再读诗歌,任选角度,合作交流,简单赏析。

学生交流时,教师可有侧重从下列角度进行引导。

语言表达(叠词、量词、修辞;字字关情,朗朗上口)。

结构特点(整齐和谐、错落有致;重章复沓,回环往复、一咏三叹)。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寄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等等)。

六.拓展探究。

任选一首,对比阅读,比较异同。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席慕容诗:化抽象为形象,细腻含蓄,清丽柔婉,主题单纯。

于右任诗:直抒胸臆,家国之恋,悲痛怆然,重章复沓。

余光中诗:与席诗相比他的思乡情更为宽阔,更为独特。

与于诗相比更含蓄,强调借助意象抒发情思。

七.小结升华。

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讲,不管漂泊何方,故乡永远是我们最长久的停靠。无论任何时候,祖国的统一也都是我们最热烈的期待。希望大家能够爱自己的故乡,更爱自己的祖国。

八.作业布置。

1.背诵三首乡愁诗。

2.选择其中一首,写一段诗歌赏析文字,不少于150字。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七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涉及了“元素”,比如绪言中提到“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电解水实验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以及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中都涉及了元素,所以对元素已经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但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氧气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水分子中也含有氧原子,所有这些物质中所含有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一样的,凡是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为氧元素,所以要求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难,困难是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个对难点进行突破。

1、注意和前面有关原子的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

2、组织好本课题有关的活动与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组织好本课题的课堂讨论。

4、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八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2、判断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九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1课时。

多媒体课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

情景导入:

讲授新课:

一、元素(板书)。

讲解: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都是6,说明它们都含有碳元素。又如:二氧化碳分子里的氧原子与氧气分子中的氧原子其核电荷数都是8,称为氧元素。

提问:二氧化碳是由几种元素组成?(四氧化三铁、氯酸钾呢?)。

小结:1、元素概念:见课文第71页(板书)。

讲解: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物质二千多万种,这千千万万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讲解:根据我国文字的形象化,讲解这一百余种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小结:金属元素:如:na、mg、al、zn、fe、……。

2、元素非金属元素:如:c、si、s、p、cl、n、……(板书)。

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ar……。

阅读:课本第71页图4-4,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两种非金属元素和两种金属元素。

3、元素的读法、写法(板书)。

讲解:利用板书讲解元素名称(我国命名、国内通用)、元素符号(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区别,如fe。一大二小国际统一)的读法、写法。

阅读:课本第73页表4-3的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要求学生掌握26种元素的名称与符号的读法、写法。

4、元素符号的意义:

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何表示几个原子呢?

小结:元素符号前边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原子个数。

如:2h表示两个氢原子。

讨论: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小结: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表。

元素原子。

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元素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元素的种类不说明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元素可以组成单质和化合物原子一般用于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原子指微观粒子,讲种类,讲个数。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十

我谈一下设计课件的思路,首先,考虑到本课时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选用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兴趣,而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点,世界各地和中国以及学校所处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学生的一个看点,学生的参与是本课时成败的关键,但也面临一个问题,材料要怎样组织才能使课堂活跃而不乱,怎样引导学生从热热闹闹的表象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畅所欲言的轻松回到踏踏实实的考点?因此利用好教材就是我解决问题的出路。

综上所述,在以上运用多媒体的化学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和教材的编排和知识内在联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习惯,采用了两个循环,三次翻书,既使用多媒体,又把知识落实在书本,并兼顾考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乐。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但一直围绕课堂,最后的考点小结中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无论从效果的维度,还是效率的维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水的污染问题和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十一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

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

(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9.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0.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

(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

(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1.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液。

22.过滤操作中有“三靠”:

(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玻璃棒的末端轻靠在滤纸三层处;。

(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3.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4.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

25.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

(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26.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7.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29.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0.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性气体和粉尘)。

31.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2.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33.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3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35.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36.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37.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8.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39.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40.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学好初中化学的小窍门有哪些。

1.要重视基础知识。

化学知识的结构和英语有某些类似之处。我们在学英语的过程中知道,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就要掌握单词,要掌握单词就要掌握好字母和音标。

打个比方:化学知识中的“句子”就是“化学式”:“字母”就是“元素符号”:“音标”就是“化合价”。这些就是我们学好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它们,就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及酸碱盐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谐音记忆法。

对有些知识,我们可以用谐音法来加以记忆。例如,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顺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可以编成这样的谐音:一个姓杨(氧)的姑(硅)娘,买了一个(铝)(铁)合金的锅盖(钙),拿(钠)回家(钾),又美(镁)又轻(氢)。

3.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走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有想其他问题或其他事情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知道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即使是听不懂,也不要因为生气而自暴自弃。

4.记。

化学在同学们脑中;“记’即记忆。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

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

化学推断题常用解法。

1、顺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实验的某一现象为突破口,确定一种物质,然后顺着题意层层深入,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2、逆推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以最终结论为思考起点,根据题意倒着层层推理,逐步推断出各种物质。

3、顺逆转化法:以中间的特征现象为突破口,根据题中信息,逐步向两边推断出各物质。

4、分层法:将整个推断过程分层进行,先得出每层的结论,再统筹整理。

5、剥离法:中考化学的推断题根据已知条件把推断过程中存在的有明显特征的未知物质先剥离出来,再将其作为已知条件来逐个推断其他物质。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十二

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节课的目标是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从而得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此外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由学生自行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结合本校的资源设备,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3篇)篇十三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

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步形成从。

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理解溶解现象;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方式。

课件、板书等手段;实验探究、课堂讨论、启发引导、合作与交流等方法;

五、教学过程。

板书溶液。

特征:均一、稳定。

溶液的形成组成:溶剂、溶质。

溶液的命名。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工作计划网课(优秀22篇)

    工作计划书是对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详细规划和安排。如果你需要编写一份完善的工作计划书,不妨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一、营造高考氛围,让学生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流程(模板20篇)

    承包合同需明确工程的标准和质量验收的具体方法,以确保项目的达到预期效果。以下是一些承包合同的范本及参考,供大家在实践中参考和使用。甲方:xxx(以下简称甲方)。

    严守政治纪律规矩工作总结大全(21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一种规划。下面是一些往年的优秀月工作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

    怎样当一个好老师演讲稿(热门19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组织思路,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内容。以下是一篇经过精心撰写和演讲的演讲稿范文,通过令人信服的理由和有力的语言,为听众带来深刻

    北大校长毕业典礼讲话(实用16篇)

    在毕业典礼上,我们可以与同学们一起庆祝我们共同的成长与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典礼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话题】。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回湖南

    个人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范文(18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工作时间等进行系统规划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一些可行的工作计划范文,如果你正面临制定计

    市场营销实训心得与体会(汇总21篇)

    心得体会是在我们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对所经历的事物、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所学所得,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

    牛献礼老师听课心得(热门12篇)

    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到真实客观,客观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自己的成长找到突破口。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回顾和总结,让我更加清楚了自己的长处和进步

    家庭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申请书(优质14篇)

    助学金申请书需要详细描述个人家庭背景、学业成绩以及对学习的热情和追求。多看一些优秀的助学金申请书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申请成功的机率。

    教师面试工作方案(模板22篇)

    工作方案中应该包含具体的任务和工作日程安排,以及完成工作所需的资源和条件等内容。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好的工作方案的编写和实施技巧。考生完成网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