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 大班国画活动蚂蚁和西瓜活动反思(通用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雨中梧2023年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 大班国画活动蚂蚁和西瓜活动反思(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篇一

伴随着紧张的情绪,我的教研课《蚂蚁和西瓜》终于结束了!每次活动之后的反思必不可少,为了让自己更加的进步,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我总结能力。

一、活动的准备

在课前就带幼儿看过这本绘本了,在看绘本故事时,重点让幼儿细心观察蚂蚁是怎样搬运西瓜的。再请幼儿和边上的小朋友交流,说说小蚂蚁是怎样搬西瓜?再表达出完整的话:它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铲,个个满头大汗。再请幼儿观察画面上的蚂蚁,边说边指出、并画出蚂蚁的背、拉等动作,再让幼儿模仿一下小蚂蚁搬西瓜的动作,也让幼儿尝试着画出单个的`各种姿势形态的蚂蚁。

二、教学过程

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幼儿通过欣赏绘本故事《蚂蚁和西瓜》的主要情节及绘本中蚂蚁的各种表情和动作,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现蚂蚁搬西瓜的各种动作,并大胆加以想象,用简单线条表现出蚂蚁的各种动态形态。

这节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同幼儿的示范画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蚂蚁的姿势形态。在一开始说到找找这幅画上最喜欢的小蚂蚁时,由于幼儿找了很久,盯着看了很久。心急的我就马上帮助幼儿指出了一只奔跑的小蚂蚁,又将这只小蚂蚁的动作给做了出来,剥夺了幼儿观察和发言的机会。还有在请幼儿示范画蚂蚁的时候只关注了在上面画蚂蚁的小朋友,忽略了下面坐着的小朋友,应该多让幼儿想想、说说、表现蚂蚁的多种姿态,为接下来的画蚂蚁及扩大想象空间作铺垫,效果会更好。这都应该是要多加注意的。在讲解操作要求时,心里想着幼儿以前画过蚂蚁了,所以没有太多的语言去提示幼儿看看绘画蚂蚁的手脚的姿势形态,只是请了个别幼儿来画了画蚂蚁,没有将画的技能及在课中体现出来,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但在操作时,由于幼儿课前画过单个蚂蚁,所以他们画的效果很不错,将各种各样姿态的蚂蚁通过手、脚、身体的变换来体现出来。

在创编故事的环节中,幼儿模仿着《蚂蚁和西瓜》里面的故事情节又编出了一个个好听的故事,虽然故事不长,可是很有趣。

三、反复琢磨有待改进

在上完了这节课后,总的感觉在示范画蚂蚁的姿势时讲解的太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来观察蚂蚁的不同姿态。虽然在课前幼儿已经对此掌握颇多,可在课上还是应该重点讲解一下,让更多的幼儿参与观察、发现。这样就能更进一步了解蚂蚁和西瓜的关系了。

以上这些是我对这节教研课的反思,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每次上教研课都有许多的感慨:如果我能这样上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根据这些不足之处,我会好好改正,争取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

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篇二

语言故事《西瓜船》是一则富有生动情节的故事,这个故事通过青蛙和蛤-蟆两个角色的对比,鲜明的向幼儿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故事中的蛤-蟆就像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不愿与大家分享,得不到朋友而孤单。针对这样的情况故事没有严厉的批评和呆板的说教,而是通过青蛙这个相对平等的角色的榜样示范,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蛤-蟆的想法,最终愿意与人分享,而得到了朋友和快乐。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也尽量避免说教,而是通过引导幼儿对故事的`倾听和理解,感悟到没有朋友是孤单的,有了朋友是快乐的道理,从而激发幼儿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行为。在托班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原以为有直观的教具,幼儿会很感兴趣,但出其不意地打破了我的预先安排,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对于托班幼儿来说,选材内容太难,动物太多,而且是幼儿不常见的,如河马,松鼠,蛤-蟆,二、对于托班孩子来,应多用体态语言来亲近孩子,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三、太过注重幼儿的常规,把幼儿局限于我的思路里头。对于托班幼儿来说,应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寓教于游戏中才能提高孩子更加有兴趣听。

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我以西瓜切成两半引出,可以让幼儿充分想象切开的西瓜能当什么?从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关注青蛙的西瓜船,因为它每上一个朋友就会变大,这也正是故事吸引幼儿的神奇力量。我分成了两次讲述故事内容,先让幼儿初步了解西瓜船的特征,再用提问的形式加强对故事的理解。

由于托班幼儿的认知特点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的,所以我在讲述时结合了教学大挂图,而且在讲述故事时,我又添加了一个象声词“嘭”,“小兔跳上青蛙的西瓜船,青蛙的西瓜船‘嘭’得一声变大了。”这样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而且为幼儿提供了思考的时间,每当老师讲到“嘭”时,幼儿就会思考故事接下来会发生的情节,然后高兴地说出“变大了”,从而体验快乐,最后迁移到与人分享是快乐的。

通过故事的讲述,大多数的幼儿都能说出故事里出现的几个小动物,但从理解故事内容的角度还有待提高。但学习这个故事后,意义不凡,让幼儿知道一个人玩是很寂寞的,和许多好朋友在一起玩才是最快乐的。懂得好东西要和别人一起分享,同伴之间要友好。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言西瓜船活动反思。

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篇三

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

2.感受毛笔的柔软性,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

3.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不同内容的中国画,活动前布置在活动室墙面上供幼儿欣赏。

2.范画一张,玩具熊猫一个。

3.宣纸或毛边纸(吸水性强)、旧报纸、毛笔、墨汁、瓷碗、抹布等。

过程

1.欣赏中国画。

dd请幼儿欣赏活动室布置的.中国画。

dd这些画与我们用铅笔、水彩笔画的画一样吗?我们叫它什么画?是用什么笔画的?

dd这些画与我们看到过的许多画不一样,我们叫它中国画,是用毛笔(出示毛笔)画出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喜欢。

dd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毛笔,说说有什么感觉。

dd今天我们就来用毛笔给熊猫画像。

2.观察熊猫外形特征。

dd出示熊猫玩具,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

dd观察熊猫外形特征:头、眼、眼圈、耳、身体、腿、尾。

3.看教师示范。

dd教师用毛笔蘸足淡墨,用中锋画头、身体等轮廓,再用笔尖蘸足浓墨,画眼圈、耳等部位。

dd熊猫喜欢吃什么?引导幼儿添画竹子。

4.作画。

dd提醒幼儿用浓、淡墨色作画。

dd鼓励有能力的幼儿画出熊猫动态。

dd展示作品。

建议

1.用毛笔画熊猫意在帮助幼儿从美术的角度接近中华文化,感受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对幼儿的作画技巧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2.要养成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如在桌面垫好报纸,蘸墨不宜过多,及时用抹布擦拭脏处,保持画面清洁等。

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篇四

课前,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了解绘本图画的内容,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2、尝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了解动词:推、抬、撬、挖。

3、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的活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首先,之所以为孩子们选择绘本作为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因为绘本的文字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绘本中图像蕴含丰富,图文一体,血脉相连。这样的读物呈现给孩子,孩子们本身就对它存有浓厚的兴趣。而《蚂蚁和西瓜》这本图画书不仅文字简单,而且图像有趣,从它线条式的夸张和对比鲜明的色彩中,孩子们更能领会其中的幽默风趣,再加上教师在关键处引导学生猜一猜、演一演,孩子们对绘本的兴趣就更浓了。所以,我的教学目标中“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一点,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了。

其次,绘本阅读主要是为了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则是为了引发孩子的思考。本课设定了“试用“有的、、、有的、、、有的、、、”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了解动词:推、抬、撬、挖”的教学目标。然而课堂上,我的处理方式有生硬之嫌,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怎样将语文知识点无痕插入绘本教学课堂,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又或者在学生思考时或情绪高涨时,给学生一个说的机会,让学生说他想说的话。

再次是通过绘本导读,知道“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孩子的主观感受是不同的,那么,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引出“人多力量大”这个道理,是否会限制住学生飞扬的情思?在此中,是否该加入一个让学生我口说我想的环节,让孩子们自己说感受,是“人多力量大”呢,还是“遇到困难要善于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呢,只要孩子们学有所得,我觉得,课堂就是有意义的。

蚂蚁和西瓜语言教案反思篇五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念念演演中,幼儿的口语能力得到发展,同时让孩子懂得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件快乐的事。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又一次感受到语言活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第一:手指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手指游戏的形式来吸引孩子:“食指拇指碰碰,食指中指并拢,变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术师。一、二、三、变、变、变:变出一只小白兔;再来,一、二、三、变、变、变:变出两只小孔雀;一、二、三、变、变、变:变出一只——咦,猜猜这是谁呀?”(一只可爱的小蚂蚁)这样的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同时,避免漫无边际的猜测。

第二:故事串联。

接下来,我以故事《蚁妈妈与孩子》的形式引出儿歌的情节——小蚂蚁不爱吃饭,一到吃饭的时间就到处乱跑。哎呀,不吃饭可不行!蚁妈妈大声地喊:小蚂蚁……在故事中,孩子已经对儿歌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候我根据孩子的回答来提炼儿歌的内容,并配合了图片,让孩子更好的理解儿歌。

第三:角色表演。

接下来,我和孩子共同边表演边朗诵儿歌。(教师当妈妈或幼儿当妈妈,再换角色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所以教师的参与既是一种示范,又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在对话与扮演的游戏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儿歌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已知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体验到了学习儿歌的快乐。

第四:改头换面的新儿歌。

第五:孩子做主角。

接下来,我把一个孩子的名字念到了儿歌里,和孩子进行个别的互动,然后又让孩子和孩子之间念着对方的名字来进行互动,他们玩的更加开心,被叫到小朋友更是笑的合不拢嘴了。而且这样的`安排增加了孩子之间的互动,也让孩子有了更强烈的做主人的意识。

总之,《逗蚂蚁》这个活动活动以游戏化的情境,生活化的语言,展现了逗蚂蚁的过程,十分有趣,激发了幼儿表达的欲望。活动中,组织形式的变换和更新也是恰如其分。今天在活动中唯一不足的就是没有对儿歌的节奏,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去感受。

注:查看本文相关详情请搜索进入安徽人事资料网然后站内搜索语言逗蚂蚁活动反思。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