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200字通用

时间:2023-05-20 作者:储xy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一

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两地书,二四》)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zheng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野草》从它诞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的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主要的原因除了它包含的内容很深以外,还有一点,就是鲁迅先生在《野草》里采取了一个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就是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鲁迅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使《野草》具有一种神秘美。

在《野草》里,鲁迅通过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情绪,比如《秋夜》《雪》《腊叶》。还有一些篇章,是通过幻想中带有真实与想象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比如《求乞者》,街上确实有要饭的,也不想给他,于是“我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这就是编了。

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就是借物抒怀,这种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一样,它把物象象征化了,《秋夜》里写“我家的后园有两颗树,一颗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

所以说鲁迅在《野草》里有自觉的创新意识,他开辟了现代小说,也开辟了现代散文的写作。《野草》就是中国现代散文诗开山性*的果实,到现在为止,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


《野草》简介五十字鲁迅散文《野草》全文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二

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他说更勇猛、更悲壮。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所以《求乞者》就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奴隶似的那种求乞行为,他表示一种厌腻,疑心甚至憎恶。他说甚至我想我自己也是一个求乞者,我也变成一个求乞者。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至少我得到虚无,我不是得到人家的可怜,得到一种虚无。这种自我求乞的这种幻想也是一种反抗绝望哲学的一种消极形态的表现。

另外一篇大家熟悉的《希望》,题目叫《希望》。实际上这个题目《希望》实际它是一种反抗绝望,表现得最充分的最直接的一篇。鲁迅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没有对手。前面《这样的战士》中他讲进入一种无物之阵,一个个倒,我要打的敌人,敌人都没有了。所以他说暗夜在哪里呢?现在没有星、没有月光、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这些都是青年们的青春的象征。所以他最后引裴多菲的话,“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那种绝望和希望之间,那种痛苦挣扎,否定了绝望,寄希望于青年,最后又否定了希望,觉得一种身外青春的逝去。但是又不甘于限于这种绝望,所以他说绝望本身就是一种虚妄,正向希望也是虚妄一样。这话因为他翻译裴多菲里边的一段话,绝望之为虚妄,绝望是没有根据的,正像你肯定地说希望是没有根据的一样,是在一种矛盾状态下。但是他背后还是抗争绝望,要追求一种希望,呼唤一种希望。所以《希望》这首散文诗实际上是反抗绝望的代名词。鲁迅自己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见过张勋复辟,看来看去,觉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又怀疑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是有限的。这个想头,给我提笔的力量,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所以是一种反抗绝望的一种追求。

那么再讲一点就叫复仇的哲学。这是鲁迅处于改造国民精神,而对于麻木群众的一种愤激和批判情绪的升华和概括。对麻木群众,我们讲第一点是对内心,复仇是对麻木的群众,庸众。这里边《野草》里边突出有两篇,叫《复仇》,《复仇其二》。有兴趣去读一读,一篇是完全是编造的故事,一篇是根据《圣经》就《新约全书》里边耶稣受难的故事来编的。把他这种人生思考传达得非常充分。他说第一篇的目的是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呢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之间那种可悲的隔阂。就是传达的那种复仇的哲学。怎么复仇?两个人,一男一女,拿着刀,立于旷野上,赤身裸体的。很多人就来看热闹,第一希望他们拥抱,结果他们也不拥抱;第二呢,希望他们杀戮,看到血崩的壮景。结果他们也不杀戮,看客围着看来看去,自己也很寂寞了。甚至身上像有一个虫子在爬似的,从这爬到那,最后散去了,最后以至干枯,以至死亡。那些看客自己看得看到干枯、死亡。完全是一种编造的故事,超现实的故事,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永远是戏剧的看客,讲演里面讲到这个意思。《示众》的小说也讲的这个意思,警察拉一个犯人,大家呼围上去了。一个小孩子卖包子,在那儿喊,“新出笼的包子,热乎的包子。”结果呢,没人买。他自己也放下的包子,也跑去钻。人都挤得要死,他就从屁股缝里往里挤。胖子把屁股一歪,缝也没有了,他还往里挤。最后挤到了,整个示众完了,呼啦人就散了。整个大街又没有人了,小孩站在那儿卖包子,“刚出笼的包子,热乎的包子”。这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个细节里很有意味。中国人爱看戏,爱做这种戏剧的看客,一切在这种麻木群众的眼里,永远是新出笼的包子,刚出笼的包子,很新鲜。但是看到最后自己都麻木了。鲁迅一个杂文里讲,你在街上走,有一个人吐口唾沫,你在那儿吐口唾沫,然后你在那儿看。马上就有一两个人过来看,看什么?然后就有一群人来看,然后就有几圈人来看。最后问,最后看什么?就是唾沫。呼啦就散了。这就是当时的麻木,可以看女尸,看杀头,看这个看那个。他非常愤激这种不觉醒。

第二部分,我们讲一讲《野草》的象征艺术。《野草》从刚刚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现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它的原因,章衣萍、川岛说不懂得,里边包含的内容很深,这是一个原因之外。我觉得主要还是这部作品用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方法。比如象征的表现方法,或者叫象征主义的表现方法。创造者就是鲁迅,他那种独特的追求,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本身就这么一个特征。你读了《死火》你不知道什么意思,包括开头最简单的《火的冰》。它还有一种幽深的感觉,一种神秘美,闻一多讲过神秘本身就是一种美。

80年代初,因为我当时极度的神经衰弱,睡不着觉,全身都疼,没法工作,所以住进了小汤山疗养院。当时大夫治疗神经病不准带书,你本身睡不着觉你还看书,所以不准带书。所以我偷偷带了一本《野草》,就塞到什么地方都可以,有空偷偷地看那么一篇。当时我很有兴趣地读了一篇叫《颓败线的颤动》,我觉得非常震惊,里面写了两段梦,《颓败线的颤动》。问题在于我过去所读到的一些批评里边,除了个别的意见认为这表现了情绪思想上的深刻矛盾,这个老女人的颤动,猛烈的反抗和复仇的情绪,不能不说是作者自己曾经经验过的情绪。这是冯雪峰讲的,李柯林引了他不赞同的两种来信的意见。一种或许是当时某些思想情绪一种曲折表现,是喝过我的血的人,反过来嘲笑攻击我的以怨报德行为的报复。但是流行的观点认为,这篇散文诗是一篇现实主义的散文诗。写了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伟大的妇女,用一种现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贫苦劳动的妇女。他的意旨是描写中国社会下层妇女命运的悲哀,从千百万被蹂躏妇女中选题材,显示了崇高的母爱。我觉得好像这个作品读的感觉跟它流行的观点不一样。第一,它不是在讲祥林嫂那样的故事,写一个妇女的命运,而是它背后的东西。这个故事的编造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他的主要意图。当时我只感觉到这是一个象征主义的作品。

这就说这个故事究竟意思是什么?我觉得它有两层意思,象征主义的特点就是它有一种多意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有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卞之琳的一首短诗,那么什么意思?李健吾说,这是表现了人生的悲哀。因为人生都是互相装饰的,最后大家死了就是地球的装饰,坟墓里的人,人生的悲哀。卞之琳和李健吾是好朋友,他说李先生不对,李先生你解释得不对。我这首诗讲的事物都是相对的一种观念,相对的。你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是被看的风景。你在看风景你是主体,被看的是风景。但是有人在楼上看你,那么看的人就是主体,你就是被看的风景了。看风景的人变成被看的风景。 “明月装饰你的窗子,别人装饰你的梦。”你是主体,明月是客体,但是就在同一个时空里边,可能你进到别人的梦里面。那个做梦的人是主体,你就是被做梦的对象,那里边的客体。我是讲一种事物都是相对的,幸福和悲哀、伟大、渺小、崇高,任何东西,黑暗、光明都是一种相对的,都可能转化的。一种哲学观念的表述,这一类的现代象征主义作品,它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我思想故我是蝴蝶。”戴望舒的一首小诗,叫《我思想》“我思想故我是蝴蝶,万年后小花的轻呼,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重新震撼我斑斓的彩翼。”就这么四行诗,什么意思?蝴蝶梦庄周,庄周梦蝴蝶,人生如梦,可以这种人生虚无看透了的一种安排。但是也可以另外一种读法。我创造着,我思想就是一种艺术创造者的自卑。我创造着故我是美丽的。蝴蝶嘛,我思想故我是蝴蝶,即使我现在不被理解;即使我现在死去了;即使现在被否定为资产阶级颓废派的艺术等等被淹没了。但是只要经过一种历史的理解者的呼唤,万年后小花的轻呼。蝴蝶和花是一种被理解和理解的关系,那么一种理解者的轻轻的呼唤,我就会透过死亡的云雾。无梦无醒是一种死亡的境界。透过死亡的境界重新展示我的美丽,重新震撼斑斓的彩翼。一种对于自己艺术的自信,这是我的理解。这种理解和前一种理解都可以存在,哪个更接近,很难说。就是这种多意性*,这种多意性*本身当然有一个更接近客观意义,但是这个很难,作者说那个那可能是。但是李健吾说,与其说我跟你的两种说法是相对立的,不如说是相得益彰的,互相补充的。

这一篇东西也是这样的,如果你仅仅说他是一种劳动妇女的命运的描写,那只是从它的表层意义上,从现实主义这个角度来理解。但是它本来就不是《祝福》的那种作品,它不是现实主义那种严格的对于生活的刻画,而是一种内心情绪的宣泄的象征。老妇人是一种象征形象,这个家庭的两段时间演变也是一种象征的这样一种载体,在这样一个象征的.载体象征的形象里边,传达的是鲁迅内心的一种对人类丑恶道德的一种复仇的情绪。就是对那些忘恩负义年轻人的复仇。那么我这种判断有没有根据,我就需要找材料。找到可以证明当时有一批人,原来鲁迅花了多少的工夫来培养他们,为他们出书,为他们校稿,甚至为他们看稿子要吐血,到那种病的程度还在劳动。但是他们翅膀一硬,反过来就骂鲁迅,所以鲁迅在当时的文章里边,特别是给许广平的信里边,就把这种情感说得非常清楚。

鲁迅有一个信给许广平的,说我先前何尝不出自自愿,在生活道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而现在人们笑我瘦弱了,连饮过我的血的人,也来嘲笑我的瘦弱了。我听到甚至有人说这一世过着这无聊生活,本可以早就死了,但是还活着,可见他没出息。于是也趁我困顿的时候,竭力给我一闷棍,然而,这是他们在替社会除去无用的废物,这实在使我愤怒,怨恨了,有时简直想报复。《两地书·九十五》里边写的话。鲁迅说我相信进化论,青年人比老年人好,现在比过去好。但是现在看到这些事实,一些屠杀的一些现状,一些青年人的忘恩负义。他说我过去只骂老年人,现在我要开始骂青年人。这是他的书信,他的杂文里说的话。那么看他的散文诗,就可以从这个角度进入,我觉得他这里边就表现对年轻人,甚至一种丑恶的人类道德的忘恩负义道德的一种复仇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呢,是通过一种象征的形式,象征的方法表现。编造一个故事,制造一个气氛,在这个故事的外衣底下,我传达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背后的内心世界的东西,这就是一种象征。所以通过这样一些作品,那么我慢慢就清楚了《野草》,有一些篇章,跟它是一致的。不能说《野草》二十四篇都是象征主义,但是大多数看来,整体上来讲,可以说这本散文诗集,是象征主义方法创造的杰作。应该确凿无疑的,这种象征方法我觉得主要通过几种方式,第一通过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气氛。我们过去呢,以物抒情,托物抒情,这是象征散文。描写自然景物,意象和氛围,构成象征的世界,来暗示作者的情绪,思想情绪。比如《秋夜》是这样,大家熟悉的选到课文里的《雪》是这样,《腊叶》。

第二个方法是通过编造幻想中的带有真实与想像纠缠的故事,又好像是真实的,又好像是想像的,这样一些纠缠的故事,构成象征的世界,传达自己的思想和哲学。像《求乞者》,街上确实有要饭的,确实有伸手要东西的,也确实不想给他。觉得这样一种奴隶的乞求自己很讨厌。但是又是编造的,我也想变成一个乞丐,这就编了。我用虚无和无所为而求。所以《复仇》是编造的故事,《复仇其二》是根据《圣经》改编的,那么《好的故事》、《过客》这里边又有真实的细节描写,对话、送东西、劝他留下来,这好多都是真实的。但是又有一点想像的东西在里面。第三种比较特殊,完全用非常荒诞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发生的故事,所谓的故事。传达和暗示自己的意志。《影的告别》,影子和形告别,我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有影来告别了,下边是影子说的一大堆话。现实里没有影子告别的说话,但是他写出来了。这个东西的“形影神”这样一个传统,从古代影响最大的是陶渊明的《形影神》的对话。这个传统对鲁迅很有启发。《死火》和《火的冰》也是一种很荒诞的东西。突然我坠到冰谷里边,一个冻的火,然后把火救出来,然后自己被车压死了,也掉到里边去了。完全是荒诞的故事。《狗的驳诘》,走在路上一个狗突然对我说话,嗨!你还愧不如人呢,荒诞的故事。

而最后一类作品在《野草》里比较多,有的是认为表达过分怪异晦涩,往往最难懂。可能更多的、更复杂的办法,也可能互相交织,大体上一类是借物抒怀,把这物象象征化了,跟一般的借物抒怀不太一样。《枣树》,我家的后园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他是为了强调那个倔强,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就是那种抗争的精神,这就是象征了。有些呢是属于那种编造的东西,但是有真实、有想象在里面。有一种就是完全是超真实的,超现实的一种荒诞故事的编造。而后一类呢,有些东西很难懂,其中最难懂的是这个《墓碣文》。这样一些荒诞的东西,这样一些以丑为美,写死尸、写坟墓、写墓碣。这不是美的东西,但是以丑为美,写这样一些东西,通过荒诞来写真实,通过以丑为美来表示一种更深的或者更新的审美追求。这些东西也就跟西方的一些散文诗有一种内在的联系。比如我举一首波特莱尔的叫做《谁是真的》,题目叫《谁是真的》。当时《语丝》杂志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漂亮的太太,漂亮的年轻的妻子,她太漂亮了,以至于她很快就死了。我买了一个最豪贵,最豪华的印度的棺椁把她埋着下葬。当我在埋葬的时候,突然看见对面有一个漂亮的女人出现了。她指着我的鼻子问,你说谁是真的?我恐惧地往后退,退退一下子脚陷到土里边。就这么一个故事,这完全很荒诞的,死人、幻想里边的人和人的对话。波特莱尔,散文诗的创始者,象征主义的创始者,法国的波特莱尔。1840年左右发表了这样一个作品。就在写《墓碣文》前在《语丝》上发表,他是在讲什么意思呢?他是讲,谁是真的?是那个埋在土里的死的人是真的?还是我幻想里的美是真的?也就是说,所有的豪华、伟大、富贵都不是永恒的,真正永恒的东西人的生命,最后必然是走向死亡。死才是真的,死才是真实的。而那些你所追求的那些世上的东西。当时是发达时代,他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现实的生活物质进行一种批判,对一些观念进行批判。

所以这首散文诗跟《谁是真的》,在创作方法上,在荒诞的运用上,在批判地思想上,我觉得都有这种内在的一种联系。像跟狗的对话,《狗的驳诘》,狗在骂人,我还愧不如人呢。根据衣服,根据金钱来分别人的等级。在那个之前也有一篇叫《狗和小瓶》,波德莱尔的,张定璜教授翻译的,登在《语丝》杂志上。我有一只宝贵的狗,我从市场上买了巴黎最豪华的香水,请你过来,进来,狗过来摇摇头,拿鼻子闻闻摇摇尾巴又走掉了。他说你这个势利的狗,你不配享受高贵的香水,只配给你污秽的粪便。就这么一个散文诗,什么意思?对社会庸众,资产阶级社会庸众,他们不会享受美的东西,不配享受美的东西,一种精神的崩溃的批判。

鲁迅反其义而用之,对人的批判,那个是人对狗的批判,狗愧不如人,在势利这一点上,狗愧不如人。结果我怕它追着,赶紧跑,就是一种吸收和创造,转化和升华的这样一种关系。所以这种象征主义的来源,多数就总的来讲从西方来的,接受了西方的象征主义,特别是波特莱尔,屠格涅夫。在吸收过程里面,鲁迅有了自觉的这种创造,这种自觉性*主要鲁迅对象征的东西有一种亲和力。20世纪20年代的时候,在北大讲课,讲了一堂课《文艺理论》,用的一种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一本书。而且他把它讲完了,他又把它翻译出来出版了,里边就强调或者提倡一种广义的象征主义。一切文艺作品都是广义的象征主义,鲁迅也接触介绍了波特莱尔、屠格涅夫的一些象征的散文诗。而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1919年《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小散文诗,叫《自言自语》。刚才讲到《火的冰》这一类的,都是后来《野草》的原型,寓自己的情感和哲理的思考于象征的意象之中。有的是浅层的,像《螃蟹》这一类的,有的是深层的,像《火的冰》这一类的。他后来在《野草》里边有的继承了,有的扬弃了。所以这些都可以说明在“五四“新文学发生的时期,鲁迅创造新的现代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他开辟了中国现代小说,他也参加了新诗的敲边鼓的工作,他开辟了现代散文的一些写作。其中有象征的散文诗,就是《野草》。有抒情的散文,回忆性*的散文,就是《朝花夕拾》。所以这种文体意识,散文诗的文体意识非常自觉。鲁迅自觉不留痕迹地借鉴西方散文诗的艺术方法,吸收中国寓言或者象征小散文的这种传统。最近我在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赋,我觉得里面有很多非常宝贵的东西,雪赋、恨赋、枯树赋、江赋、月赋,抒情散文。但是有些就是用一种象征的方法,一直到陶渊明的作品。所以鲁迅跟西方跟中国传统这种深刻的联系,使他这本薄薄的《野草》成为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开山性*的果实,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一个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用现代主义方法写的散文诗中,一座无法超越的喜马拉雅山峰。到现在为止我们经过这么多年,没有一本可以超过《野草》的。那种深刻性*,那种艺术运用的娴熟。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不一定,目的在读《野草》本身,而是通过这个课我们培养自己对一些深层表现方法艺术的兴趣。培养我们阅读各种各类作品,这样一种能力。不要拒绝晦涩,不要拒绝深层的艺术,不要拒绝象征,不满足于看待那种时尚的故事就为止了。而应该去提高,要读诗、要听音乐、要看小说,同时看一些深层的东西,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这就是我们民族素质提高的一部分。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三

《野草》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夏衍是现代剧作家、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的歌颂和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写于抗战中期,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不自夏衍始,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 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鲁迅有《野草·题辞》的名篇。夏 衍的新贡献,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作者用强烈的对比,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量。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一方面是横压其上、密布其旁的巨石,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骨骼被切分,巨 石被掀翻。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量”。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

其次,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量之所以如此之大,是 在于它的“韧性”。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扩大着的生命力,它不求速胜,而 能“长期抗战”,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精神。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它对自己的前途充满自信。野草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韧 性的、乐观的、有前途的力量。这人格化了的野草,绝妙地、完整地、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需要特 殊抚植、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软弱性、妥协性,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杂文取朴素的文风,不事雕刻,力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意在反衬,自然地引起下文,最后以“哄笑”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然,收的利落。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作者描写的是自然界的生物现象,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作者与当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式的“闲文”,而是革命文学。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量,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说成“世界无比”,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进而行动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文中的哲理性,是通过作者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通过对新奇、具体而又相当典型的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比如,种子的生长之力能够分开机械力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识,因而显得新颖奇特,也很典型。同时,为了避免以偏概全,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望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是通过层层点染,逐步深化的,到了最后,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四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方面都有重大的贡献。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鲁迅《野草》之风筝,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五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求证。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我想极力避开人们对《野草》的解读,虽然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并且会让我了解到诸多关于革命、荒诞、存在、本体等等之类的伟大意义。我并非不承认或者不赞同人们的看法,只是这些东西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深恶痛绝之感。因为是读后感,因此就减去了学术上的种种规范,说话可以相对放肆坦诚,所以下面我将张口胡言乱语了,请诸君做好心理准备。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从而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来,这样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我很喜欢《野草》,也很尊敬鲁迅先生,他文中所显示出来的荒原意识让我的神经异常活跃和兴奋,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场景里了。不过这个场景仅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头脑所浮现的场景。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我总是相信有那么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这个世界它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个意义,它因为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该具有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外,还有一个世界它从未展示,那就是荒原。

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字进行荒原的场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鲁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个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极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别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心中的荒原。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种吹捧,我也相信人们对它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诉自己,人们对《野草》的无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问题在于,人们都想极力让别人去认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这种想法将归结于严密逻辑的胜利呢,还是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的悲哀?也许根本就无法回答。

上面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人们会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旷野?这些词从哪儿来?具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太过于抽象了,我们压根无法触摸,又何来的理解?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我们把它摆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这样刨根问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过我仍然在想,“燃烧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别人如何想,我先第一个赞同。确切来说这是一种梦境,或者说这种梦境与我心灵深处的梦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别有感觉。觉得特别的兴奋和有意义。说到这里连意义也是抽象的了。我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念头。这也许就是《野草》在我这里所产生价值,一个抽象的价值,一个抛开了时代和现实意义的价值。我相信这个世界允许这种价值的存在。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厌烦透顶了,但我还是要把话说完。《野草》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三个词:旷野,荒原,燃烧。这个印象不仅仅属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它让我相信——有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

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篇六

引导语:鲁迅的《雪》,出自《野草》,写于1925年,面对黑暗的现实与冷酷的季节,鲁迅将自己的心境写入文中,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精神,去寻求“革命的破坏者”,下面是关于《雪》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暖国〔2〕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3〕,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4〕;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第十一期。

〔2〕暖国指我国南方气候温暖的地区。

诗人其时身处北京,面对“弥漫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朔方的雪天,诗人一着笔就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间题:“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知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了?”诗人起笔没有去直接写雪,而来写暖国的雨,旨在说明雪是雨所凝结而成的,二者是同质的姊妹,又为篇末称赞“旋转升腾妙、“蓬勃地奋飞’夕的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作伏笔。

接着,诗人以深情重彩之笔,描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其意境新美、寓意深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º。江南的春色是迷人的,而江南的雪景同样可爱。诗人在这里先概写一笔,既点明了它“美艳之至”的外观,又指出了它“滋润”的质地。对于江南的雪野,诗人善于选择最能体现“青春的消息,的事物加以描绘,从而展现出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透过这幅五彩缤飞、美艳之至的画图,我们不仅看到了绚丽的冬花,也仿佛闻到了郁馥的芳香。这对那恋花的蝴蝶、采花的蜜蜂,是怎样的乐园呵!行笔至此,诗人情思飞动,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原来就美艳之至的图景中又添了极致的一笔:虽然“蝴蝶确乎及有”,因为时令究竟还是冬日,蜜蜂是否光临也已“记不真切”,但眼前仿佛望见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于是乎这幅江南雪景图,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情景交触,愈加充满生机,春意盎然。

江南的雪景如此美艳,必然会给人们增添无限的生活乐趣。诗人在这里主要是从孩子们的角度着笔,就使得这种乐趣愈加显得活泼而纯真。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不畏冬日的寒冷,一齐来塑雪罗汉。这是孩子们所特有的乐趣吗?否。它对成人们同样也有魅力。不见“谁家的父亲也来帮忙了。”这确确是一妙笔:它将雪天给孩子们所带来的欢乐,扩大到成人们的心间。由于成人的热心帮助,一个“比孩子们高得多”,“上小下大”,尚分不清是细腰儿的胡芦还是大肚皮的罗汉的雪的堆积,很快塑了起来。然而,孩子们的兴趣是有限的、易变的。雪罗汉的好景也便短得可怜:非但终于“独自坐着”了,而且在晴夭和寒夜交侵之下,于雪化冰消的自然淘汰之中,很快被剥蚀得形奇状怪,说不上还像个什么了。作者虽处在严酷的“冬天”,心中却存在着“春天”的理想,写江南的雪景美和怀念故乡的童年,表现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江南雪景是春天和光明的象征,寄寓着诗人对美好的春天来临的热望。还有,对江南雪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故乡风物的眷念之情”或“对故乡和童年的眷恋之情”。上述种种,或者不免失之笼统,或者是不尽确切的。

当时,战斗在朔方冬日的鲁迅先生,对于南方革命的情势是热切关注着、神往着的。这一点是确确无疑的。但是,由于远离当时革命的中心地区,他对工农革命运动的力量尚没有多少接触和认识;把十月革命的胜利与人民群众的力量联系起来考虑问题,认识到人民群众既已被压迫到“与牛马同流”,就会象野牛那样,结成大队“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便足以推翻一切反动统治[2] ,尚是作《雪》之后三个月的事。因此,诗人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以方兴未艾的工农革命洪流为依据看到工农斗争必胜的光明前景。而况,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看事情太仔细,一仔细,即多疑虑”;“我的习性不大好,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即使是在北伐军捷报频传、沪宁克复之后,他“还是胡思乱想,象样点的好意思总象断线的风筝似的收不回来”,而要说几句“扫兴”话的。所以,我们认为,在《雪》中,鲁迅先生对南方革命的向往就决不会是十分热切的,也不会说怎样的“好意思”的话,更不会轻意用“美艳之至”一类的美言大加赞颂的。固为诗人深知,“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 ;而“讴歌”、庆祝之类又“会使革命精神转成浮滑”[2] 。再从江南的雪由于自身的“滋润”、“粘连”、“依恋”、“著物不去”特质,使它不能象朔雪那样“蓬勃地奋飞”,而被堆塑、被冰结、被消释、被嘻弄、被遗忘和被冷落,“终于独自坐着”,终于被自然陶汰的不幸结局来看,诗人对江南的雪景描写,并不仅仅是要赞美它,也不仅仅是要表现所谓对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恰恰相反,他是要以柔软缠绵的江南雪和朔雪相比较,丧现对一无眷念、毫无挂碍地投身社会斗争的热切神往的意绪。江南的雪,它虽然热情地装点着“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夕的江南大地,但它又有着“滋润”、“粘连”、“著物不去”的致命弱点。因而它既是可爱的,又是需要热情而认真的批评的。鲁迅先生熔写实、绘景、言志、抒情于一炉,创造了顽童戏雪这一新美而幽远的意境,寓寄了深刻而现实的思想:不奋飞于社会革命斗争之广阔天宇者,到头来只能为历史的辩证法所玩弄、所抛弃而己。

最后,诗人以深情而又严峻的文字,写朔雪的特征和异样的景色。诗人用“但是”一词重转,首先写出与上文中南方的雪截然不同的朔雪的特有质地和形状:永远“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没有“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的任何地方,这雪都永久不融化。这是由朔方冷峻萧杀的严冬气候所决定,也是由朔雪自身的特质所决定的。在朔方,雪花只是冷落地撒在毫无生气的“屋上、地上、枯草上”。因为没有绚烂奇丽的冬花,也便没有恋花的蝴蝶和蜜蜂;因为严寒,尤其是朔雪不能象江南雪的“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也便没了孩子们嘻戏雪罗汉的乐趣。然而,朔雪却能造出别种奇丽壮观:“在睛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大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只有朔雪才能够创造出来的壮丽奇观,这就是诗人遒劲有力而又饱和着爱慕痴情的诗笔所描绘出的一幅宏伟壮丽力朔雪搏击图。朔方的雪唯其“如粉、如沙、决不粘连”,才能以巨大的旋风为动力而“蓬勃地奋飞”;唯其热切地追求光明,才能在睛天之下,被日光照封得“灿灿地生光”;唯其“屋上、地上、枯草上”都有积雪,各自蓬勃地奋飞而又向着同一的光明目标,才能既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的美景奇观,又有“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的磅礴大气与伟力!于此,诗人是对银焰似的雪的大雾充塞宇宙景象的真实描写,也是对朔雪所象征的战斗精神和风格赞美挚情的热烈抒发。诗人内心荡漾着的战斗激情,与朔雪客观上的气势磅礴的景象,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从而给人们以浑然一体,奇丽壮观,奋劲有力的印象,给人们以追求光明与真理的蓬勃向上的巨大感召力量。这一切,与褪尽了唇的胭脂,“不知道算什么”,“独坐着”的雪汉罗相比照,诗人在《雪》中妥告诉人们些什么,赞扬什么,否定什么,岂不是十分清楚的么。

篇末,用“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来歌颂朔方的雪,使诗的主题升华到一种哲理的境界,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在这两自然段,是对上文所描写的雪景以判断的形式进行抒写的。这里诗人明确地指出雪是雨的精魂。雪与雨的关系,就如“精魂”之于躯壳。精魂如若不摆脱沉重的躯壳的拖累,便不能自由地于太空遨游。雨是沉重的,只有从传统的拖累中彻底地解放出来,才一能“蓬勃地奋飞”。说朔雪是“死掉的雨”,“雨的精魂”,就是说,它是已经挣脱了旧的意识、人情牵制等沉重的拖累而获得了自由的无所挂碍的“猛士”。“死”在此不是消极意义上的,“消亡”,而是积极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犹如火中凤凰之“涅巢”是彻底地否定旧我而后的`更生。显然,唯朔雪才称得“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江南的雪彼此“粘连”在一起,只能一并消亡,这当然仍是不幸的。此后不久所作的小说《伤逝》中涓生、子君的悲剧,正是《雪》中所传达出来的这种意绪的刻描。朔方的雪又是“孤独的雪”。隐隐地透露了一种凄凉之感。诗人称之为“独战的悲哀”。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典型情绪。它曲折地反映了诗人艰苦求索而尚未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要找寻生力军、加多破坏者” 而尚未得的求战心情。它与消沉、恋观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之全诗的基调是昂扬、奋发的。

作者运用十分切贴而又富于联想启示的比喻,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譬如,诗中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江南的雪,极写其滋润、洁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无比的青春活力。用“紫芽姜一般”来比孩子们玩雪时被冻得通红的小手儿,既表现出那一双小手的细嫩状态,又使人们联想到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莫大兴趣。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来比喻那生光、闪烁、弥漫太空的“雨的精魂”,除渲染朔雪那种“蓬勃地奋飞”、升腾的磅礴气势外,还使人联想到它对于黑暗现实反抗与搏击的巨大战斗力。诗篇运用对比的手法极精细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仅使两种雪的特征都给人们以深刻鲜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点的基础,赞美朔雪的长处,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辩力量。比喻、对照手法的妙用,很好地深化了诗的意境。再次,善于驾驭抒情文字,也是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色。诗人不是以哲理性的议论性文字来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诗的形象间接地抒发情怀。这样,读者就只能在诗的形象所激动起思想情绪时,才能与诗人发生共鸣。

诗人善于把语言的色彩变化和音乐旋律,与自己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十分和谐地统一起来;而二者的相适应,则最易于激动读者的思想情绪。江南的雪景中隐约着青春的讯息,因此,对她的描写,是突出诗的形象的奇丽绚烂;在那美艳之至的场景中,蜜蜂的叫声,儿童的嘻笑,仿佛是奏着极其和谐动听的春乐曲。朔雪象征真的猛士们的战斗精神,对她的描写,则突出诗的形象的恢宏峭拔;而在“蓬勃地奋飞”的场景中,“雨的精魂”们显示出“灿烂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的战斗雄姿。孩子们嘻弄雪罗汉,是诗人对同志和人民弱点的热情的批评,因而在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访雪罗汉,嘻戏和抛弃雪罗汉,写雪罗汉的不幸结局的文字,则又是颇具挚切同情的幽默情调。诗的语言的色彩感和音乐性,加强了诗的形象的鲜明性和情感荡漾的音乐美,从而也深化了诗的意境。

最后,要提及的是诗人采取象征手法,迎过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诗的艺术形象的创造,隐晦曲折地传达出自己的志趣意绪,表现诗的主题,而使这首诗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远,余味无穷。

另一方面,从节奏上来看,节奏是诗歌的灵魂。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雪》的情感节奏是建立在段落内部、段与段的联接中的。它的推移不是平铺直叙,而是一波三折的。诗歌以“冷峭”的笔致略写“暖国的雨”的“单调”,简略且不切题,给人困惑与好奇之感,这是“抑”。紧接着,诗人的思路跳至“江南的雪”,运用意象排列和夸张性联想,详细地描写雪景的“美艳”,于是从困惑中清醒过来,这是“扬”。整个首段先抑后扬的节奏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第二、三段从段意上说是自成一体的,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全过程。然而,第二段是首段“美艳”的江南雪景所引发情感的延续,诗人写孩子们的不畏严寒,写“雪罗汉”的“灼灼”,表现了人类的创造活力。不过由于诗人有意用朴实的白描压制此情感,所以此段的情感振幅属于“次扬。这为第三段“雪罗汉”的消释带来的遗憾,再“抑”读者的情感做了舒缓的过渡。最后三段,诗歌以“但是”的突接,进入抒写“朔方的雪”的激情中。在让读者经历了多次抑扬交替的情感迂回后,诗歌以“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简捷收束,统贯全篇。最终,诗人的称许,让读者与诗人的心灵获得了强烈的共鸣。

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滋润美艳”的南雪寄寓了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诗篇虽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却是明朗乐观的,表现了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改写村晚作文250字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2023年改写村晚作文200字优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2023年初中生活作文600字初一八篇(精选)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初二(通用6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

    2023年什么初中生活作文600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初三7篇(优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读鲁迅野草心得体会300字 读鲁迅野草有感通用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

    最新扩写忆江南 忆江南改写成作文300字模板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

    忆江南写作文300字通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最新《夏络的网》读后感200字作文优秀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

    最新夏络的网读后感300字通用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