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9篇)

时间:2024-01-18 作者:储xy
简介:百分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9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百分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 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单元教学设计(优秀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陶冶学生对诗歌艺术美情感的熏陶。体会作者强烈的怀乡思国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通过情境体验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探究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课前欣赏佟铁鑫演唱的《乡愁》)

一曲乡愁唱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是啊,每个在外求学的学生,在每个日落的黄昏,月圆的夜晚,总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家,想起家中每天操劳的父母,想起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神,想起父亲伫立远眺的身影,想起家中门前屋后的小树,总是思绪万千,涕泪涟连。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感受他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学习诗歌(分四个乐章来学习)

第一乐章深情朗读(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饱含深情读乡愁)

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先听配乐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语速和朗读节奏。

这首诗的朗读基调是--深沉的,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

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缓慢的。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指生朗读,读后评议

学生齐读。

第二乐章想景悟情(明月别枝柳梢头,斟满一杯乡色酒,让我们细细品味诗歌的情感,再现诗歌的意境,下面进入第二乐章:再现意境咏乡愁)

学生朗读诗歌,体味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情感。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深沉的意象美:美在作者从悠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概括诗人漫长生活历程和对故园深沉的怀念。

和谐的音乐美:美在运用重章叠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第四乐章佳句访写(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不同的人表达乡愁的方式不尽相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仿写。下面进入第四乐章:放飞心灵抒乡愁)

1、佳句仿写

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模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乡愁。

学生们仿写展示

生1乡愁是王维登高的茱萸,是李白床前的月光,是琦君童年的一杯春酒。

生2:乡愁是乡书的封面,乡愁是乡音的呼唤,乡愁是乡情的思念

生3:乡愁是飘漾记忆中母亲做的饭菜的香味,乡愁是童年笑在嘴角边那甜甜的滋味,乡愁是生命中一段最浪漫最温馨的回味。

生4: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5: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6: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生7: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8: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是啊,一座山,一棵柳,一片叶,一条河,一曲歌,都能激起思念深处潜伏着的隐隐的痛--这就是乡愁。)

2、各领风骚话说愁

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好能够说出作者。

冯佰珍

[《乡愁》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二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教材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从教材看,本课是对我国奴隶社会产生和鼎盛时期文化成就的总结,主要涵盖了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奴隶社会的残酷性、奴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均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课重在通过教学活动,令其认识到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创造了发达的文明。鉴于学生心理的特点,本课以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为主,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策略:

重 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解决策略:通过大量的学生讨论及分组活动,解决甲骨文和历法部分的学习,鉴于学生对屈原比较了解,则采用学生自己讲故事,说历史的方法组织教学。

难 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解决策略:通过形象的动画过程,引导学生反向思考等解决对甲骨文字型的认识。通过讨论历法的来历和作用理解其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离骚》的成就通过教师讲述来体现。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课比一比:

播放小朋友朗诵的《鱼戏莲叶间》,请同学们以最快速度用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记录歌词。得胜者发给甲骨文图片一张。

点 评:

对得胜者进行表扬,肯定同学们选择了恰当的材料和工具,并将汉字运用得得心应手。

问题1:

时间倒回先秦时代,没有纸张、没有笔墨,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来的?人们怎样记录呢? 记录诗文,体会先秦诗歌的清新自然,劳动人民的美好心灵。一开课便调动学生,为学生做好“热身运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为后面的分组活动做准备。

学一、文字的演变

问题2 :

看导言部分山东灰陶尊符号的图形演变过程,体会汉文字的来历。

问题3:

你能在现代汉字中找出一两个仍然体现着这种特点的例子吗?

结论:中国古代文字由图形发展简化而来。

展示:甲骨照片。

问题4:

请你运用书本知识简单介绍屏幕上的图片。

点评: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字形复杂,刻写艰难。

问题5:

点评:

点评学生回答,指出随着记事载体的变化,书写工具、字形字体都在发生着变化。

展示:毛公鼎、金文、竹帛书等,玉器、石器、铜刀刻字和毛笔等图片,展示字体变化过程并略加叙述。

讲述:

古人克服种种困难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后代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史料,精神何其可贵,我们唯有通过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方能无愧华夏子孙的身份。

但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远不止这一点,早在夏商时期,祖先们便在天文、历法和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分组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兴趣爱好分成三大组,选择自己较感兴趣的方向,根据课本知识和老师补充的材料,合作完成相关的探究作业。(见附表)

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大组公布答案,各组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并写下自己最想了解却暂时未能获得答案的问题。

投影:

投影《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表格,学生发言填表。

点评:

填写屏幕上的表格,并展示相关的图片,在历法部分请同学们齐声朗读24节气歌。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宝贵的经验,积累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其中不少成果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可是,你们知道吗,他们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就,更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先秦时期,文学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谁?(屈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提问6: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关于屈原的故事和风俗?

点评、讲述:

屈原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感动着后人,他满怀热情的诗文广为流传,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他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各国为他举行的纪念活动充分的证明了屈原对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展示:

《离骚》节选

屈原的诗文中最打动人心的是他真挚的情感,愉悦的心情和痛苦的情感除了用文字抒发,还有别的方式表现吗?(音乐)

问题7:

让我们欣赏一段自先秦时期便开始流行宫廷的音乐,请你关注主要的乐器和演奏方式。

播放:随州编钟的视频思考后得出结论:这些符号是文字雏形,古人用它们记事,将来可能发展为成熟的文字。

反向思考:从现在简洁的文字向古代复杂的图案回溯。

归纳:汉字的祖先是甲骨文,自商代便产生,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讨论得出结论:书写材料的选择和针对该材料的工具。诸如:石头、木板、青铜器、泥板等。

通过图表梳理知识,了解汉字字体的变化发展。

分组活动:

每大组分若干小组,视人数而定。主要的学习材料是课本和补充材料,主要任务是完成知识总结表,首先完成的组请同学来讲述学习成果。

朗读加深记忆

学生讲屈原的故事及与他有关的风俗等。

视听结合,得出以青铜乐器为主,敲击演奏的结论。感受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程,感受先人记录历史的艰辛,保存史料的功绩。

主动探索,不依赖课本,通过探讨、推测构建知识。

锻炼学生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分组和合作中努力顾及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激起学生阅读其他小组材料的好奇心,从而期待课后的交流。

拓展知识小结:

投影: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表格,帮助学生记忆。

知识拓展:

看下面几段材料,选择你感兴趣的一则,思考其中的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不治依仗权势,为人傲慢、骄横、放纵,不讲道理;二不治贪图钱财,轻视身体;三不治衣食无节制,不能调节适当;四不治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正常,病深不早求医的;五不治身体非常虚弱,不能服药的;六不治迷信巫术不相信医术的。扁鹊“六不治”是对病人不负责,推卸责任吗?谈感想。知识拓展,课堂的延续。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古代生活中心在黄河流域,与南方气候有一定差异,此外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造成天气异常。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扁鹊主张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医学和生活,是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表现。“六不治”教会我们做人和生活的基本道理。通过表格梳理知识。

通过拓展和探究扩大课堂历史知识的外延,努力做到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结合。

课后将同学们上课完成的卡片相互交换,分享学习的成果。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三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课本整体感知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

《林中小溪》及同作者散文2课时《飞红摘翠记黄山》2课时

《画山绣水》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

自由阅读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4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飞红摘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则重点学习写景角度的选择与转换及材料的整理和运用,为写作做好准备。

作为本单元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吟哦讽诵,一要创设好的情境,如为学生提供音乐、画面等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二是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思索、品味,以达到感悟的目的。

单元起始课

总结回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出示、补充讨论的话题:

1、我们在课本上学到了哪些方法?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各自观点

共同走进九年级(上)语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3组织交流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交流

整体把握第一单元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指导学生浏览课文交流

4组成学习小组:1、分工收集资料。2、商定展示成果的形式。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熟练地朗读第一课2、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

《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

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

化,有层次地表达。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评点交流、互评

课后学习:1、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

2、收集古诗文中写自然美景的名篇。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课文分析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小石潭记》的由景生情引入对本文主题的认识。学生背诵、复习有关知识

3指导学生沉浸其中反复诵读至背诵诵读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交流列代写自然美景的佳作,进一步体会这种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交流古诗文、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2语文活动:小小辩论会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写一个议论片段,把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出来。

2、预习《林中小溪》熟读课文,并收集有关作者资料。

《林中小溪》

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能找出眼前景与人生感悟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3、了解普里什文作品的风格,体会作品诗的深警和反复回荡的旋律之美。

4、收集对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通过对其他作品的阅读,进一步加深对理解,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评价。

重难点分析:1、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涵在写景状物中的丰富内涵和人生哲理同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只是经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此种表现手法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以此为重点,是要在巩固的同时,学生能把他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普里什文的散文被称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作品有其独特的风格,作为初三学生,应该尝试从一定的高度来评析课文,虽然很难,但可以从学习、借鉴名家的评论开始做起。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鼎湖山听泉》导入:1、背诵第八段。2、复习由景生情、由情而悟的写法。背诵、复习提问。

3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二、阅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主体部分,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个别同学读,并对他们的朗读作出评价。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三、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新思维小练习:

1、由涓涓溪流你有何独特感

悟?2、生活中还有哪些美景会给你联想?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反复诵读,感作者所感,生自己所悟。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1、收集众多名家对普里什文的评价,并阅读《大地的眼睛》

2、背诵优美段落(自由选择)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反复诵读,评析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检查学生背书情况学生轮流背诵

2教师补充及归纳对作者有代表性的评价学生交流有关作者及评论家对他作品风格的评论。

4组织交流、指导评价交流、评价

二、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学生比较阅读阅读普里什文的另一部作品,比较、进一步体会其作品的风格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进一步修改课堂上的评论性文字。

2、收集有关黄山、桂林的资料

《飞红摘翠记黄山》

学习目标:1、能说出黄山诸景的特点。

2、了解电视解说词的特点,能说清本文写作角度的转换。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变换角度多方面写景的.方法。

3、能用流畅的语言介绍一处自然景观。

重难点分析: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作者用多幅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是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地变换角度。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景导入:播放有关黄山的风光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看影片,并交流手中资料

3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内容反复诵读,准备做一次电视节目主持人朗读、为说话练习作准备。

2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配合画面介绍

3思考:1、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

4组织交流、归纳小结交流

二、语文活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教师提供一个学生较为熟悉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课堂小短文。2、背诵精彩语段。

《画山绣水》

学习目的:1、能说出本文在选材和组材上的独特之处。

2、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3、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并能有自己合乎理性的评析。

重难点分析: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2、品味杨朔散文诗化的语言是难点,因而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一是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提升语言的感悟能力,二是参考评论家的评论,三可以和《林中小溪》比较。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由黄山导入。交流手中有关资料

2朗读课文,说出本文在选材上和前面文章的不同。读读、思思

3组织交流交流

二、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2组织交流交流

三、拓展迁移、质疑探讨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设计: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探究所得形成文字。

综合学习与探究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归纳、交流

2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探讨第四题学生讨论

2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常州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各组交流,评判

2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单元小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四

21陈涉世家

3.(1)适谪(2)以已

4.(1)恼怒(2)即使,假若(3)等到(4)通“披”

5.a

6.(1)况且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2)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7.杀死两尉;揭露秦的苛政,得到士卒拥护;提出策略口号,“为坛而盟”。

8.略(提示: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陈胜有功绩但同时也有错误和局限。)

22唐雎不辱使命

1.(1)戗(2)戗(3)楱(4)酲

2.(1)辱没(2)扩充(3)只,仅仅(4)曾经

3.(1)交换容易(2)即使这样转折关联词(3)道歉谢谢(4)只徒弟

4.(1)通“措”(2)撞(3)屈服(4)明白

5.(1)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换)呢?(2)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6.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秦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7.不重复。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三点不同:一是地点不同,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二是背景不同,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气之后;三是人物不同,作为区区小国的使臣所面对的是不可一世的秦王。三点不同使唐雎所处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难于应付,国家命运、个人生死在此一举。

8.如荆轲。

23隆中对

1.(1)瑷喜爱(2)ì拜访(3)猕命人退避(4)衡量(5)后代(6)ù爱惜

2.(1)代词,代指徐庶(2)才(3)于是、就此(4)凭借、用

3.(1)由是先主遂诣亮,(先主)凡三往,(先主)乃见(亮)。(2)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操)争锋。

4.(1)通“以”(2)归附(3)招致(4)亲自

5.a

7.因为荆州“其主不能守”,而益州“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8.略(提示:小说经过了艺术加工,故事很曲折,这从去请诸葛亮的人数、各人的反应等方面可以看出。)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五

1. 复习演唱《踏雪寻梅》,感受歌曲表现轻快活泼的意境。

2. 欣赏《咏雪》体验乐曲所表现的美好情感。

3. 体验音乐是如何表现美好的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1. 听辨《咏雪》主奏乐器的音色。

2.《咏雪》的音乐结构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复习

1. 教师导语: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歌曲《踏雪寻梅》,今天我们首先来复习演唱这首歌曲,请大家注意歌曲的意境应该怎样表现。

2. 学生活动:请一名学生独唱《踏雪寻梅》,全体学生再有感情地复习歌唱《踏雪寻梅》单声部与二声部。

3.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歌唱效果进行进一步排练,使学生尽量唱出歌曲的跳跃的童趣和孩童般的热情抒怀。在排练活动中,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不断练习相结合。

二、新课导入

(一)欣赏器乐曲《咏雪》

1. 新课情景创设。

教师介绍作品《咏雪》创作背景,《咏雪》是根据毛泽东诗词而创作,朗诵《沁园春·雪》。

2. 教师播放《咏雪》音频片段。 初步感受乐曲基本情绪。

3. 学生完整听赏《咏雪》,感受音乐情绪。

(1)学生思考判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主奏乐器是什么。

学生:小提琴、长笛。

(2)听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旋律。 思考音乐的情绪是什么样。

主部主题优美舒展;副部主题活跃,富于动感。

(3)学生活动:教师带领a组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活动,把纱巾作为律动的道具,让学生按音乐的要素感觉自由地随音乐舞动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把音乐的速度、力度、旋律走向通过动作体现音乐情绪的变化。

教师播放音乐作品,并带领b组学生模拟长笛吹奏动作体会欣赏副部主题。

4. 主部主题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副部的主奏乐器音乐情绪分析听唱与记忆。

(1)教师导语: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咏雪》。

教师操作:教师播放音乐《咏雪》,并借助音乐结构图指明音乐进行到哪一主题。

(2)学生活动:学生跟随音乐模唱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进一步体会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乐情绪。

(3)学生总结作品的音乐结构与各主题的主奏乐器。

(4)教师讲评的分析结果。

5. 完整欣赏。

再次聆听《咏雪》加深对各个主题的乐器音色及结构的再认识。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乐曲《咏雪》,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六

1.(1)蜡(2)裹(3)娆(4)逊

3.(1)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2)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快。(3)“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了它们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气概。(4)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为之倾倒的姿态,并揭示了英雄人物为之奋斗的动机。(5)含蓄地表达出对历史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

4.示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雪里行军情更迫雪中行军红军战士行军的昂扬气概和雄壮军威

6.风卷红旗过大关实

7.略

8.示例:课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在诗词中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议论的艺术典型。它将本来可能枯燥的议论,加以艺术的处理,使之形象化、诗化。词中的评论既肯定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功绩,又含蓄地批评他们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历史书上的表述略。

2雨说

1.(1)圃(2)锢(3)嚷(4)蓑(5)膏(6)褓

2.(1)指说话时声音语气很轻很细,温柔亲切。造句略。(2)如同油膏一样湿润。造句略。

4.提示了“雨”诉说的内容的变化,又是作者情感递增的线索。诗人借春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福。

5.意味着它好像是为了咬断套在它脖子上的绳索。(或:要挣脱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而且几乎要“一口”把那绳索咬断。)

6.它展示着获得了思想解放的胜利的姿态,显示着饱满的力量,尽情地闪耀着独立自主意识觉醒后的光芒。

7.在这棵向日葵胜利与自信的姿态背后,在它的不为人留意的脚下,是浸透着血的泥土。诗人在歌颂争取自我解放的抗争者同时,还向人们揭示了抗争者所付出的血的代价,更加衬托出这棵向日葵的崇高与神圣。

8.示例:一个成长着的孩子的象征。一个摆脱父母专横过分的爱、寻求独立自主的生命规划、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孩子的象征。(或: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饱受历史惨重折磨的人们,奋力抗争,去争取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独立自由的人格的象征。)

9.略

10.(1)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2)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鱼塘里鱼儿欢快地跳跃,小溪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流水潺潺)。

3星星变奏曲

1.(1)柔(2)烁(3)胧(4)寞(5)颤(6)僵

2.凝望安慰疲倦

3.示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七八个星天外。

4.略

5.实际上要表现的是诗人对早晨的热恋与眷念。

6.暗喻人生的早晨―――青春年华。

7.几多遗憾,几多哀怨。

8.一是将诗人对早晨的眷恋之情推向高潮;二是将诗人那种在责怪与懊丧之后的顿悟寄寓其中:青春犹如早晨一去不复返,我们无须埋怨,更无须责怪,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我们只有积极去努力、去奋斗,创造出千百种的美丽,才能无悔于这个甜美的早晨。否则,青春易逝,何处再去寻找她的踪影?留下的只能是无尽的遗憾和懊悔。

9.“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有舒婷、梁小斌、北岛、顾城、田晓青等。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七

月亮颂

单元教学内容

1. 唱歌:《月之故乡》《弯弯的月亮》。

2. 欣赏:

(1)中国作品:《二泉映月》《月儿高》《花好月圆》。

(2)外国艺术歌曲作品:《月夜》。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月之故乡》,并能有感情地背唱。

2. 对比欣赏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的《二泉映月》,并在音色、风格上进行比较,细心体会乐曲的内涵。

3. 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对月当歌、抒怀寄情的激情。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切分节奏和临时变化音。

(2)对比分析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与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不同之处。 (3)分析《月夜》中钢琴伴奏的重要作用。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 拓展实践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八

2.d

3.c

4.d

6.示例:在不堪磨难的煎熬时,内心多是惶恐的,磨难使他好比黄花更显憔悴。

7.(1)“损害”改为“危害”。(2)“一次”放在“全面”前。(3)“服务”后加“的单位”。

8.吸引读者,引出议论的话题。

9.下一辈还放羊。触动可以是瞬间的震惊、继之难过等,再适当生发,或结合自身对放羊娃的生命形态表示同情,或对不能进化的生命链表示自己的担忧等。表达要完整,感受要合乎情理。

10.“成长无书”―――缺少教育。

11.略(提示:回答行得通与否都可以。对现状的估计、描述要切实准确,不可粉饰。“新读书主义”作为口号提出,它本身是高出现实的,有继续倡导的必要。主张不继续倡导的同学必须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口号不切实际或存在明显缺陷。)

12.d

13.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

14.洗衣的妇人见了奔来的老虎吓得跳进水里躲起来,两个在沙滩上玩的小孩却傻乎乎地不知道怕跟前的老虎,最后老虎自己走了。15.略(提示:在威武面前只要不惧怕,就不会输。能紧扣第二段作者的议论发表见解,言之成理即可。举例要符合自己的理解。)

16.乡村傍晚的景观。

17.淳朴自然,悠闲自得。

18.略

人教版九年级五单元欲速则不达篇九

1. 学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

2.《我爱你,塞北的雪》体验歌曲所表现的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2. 学生体会用正确的准确演唱连音与跳音并背唱歌曲《踏雪寻梅》。

3. 和谐地演唱二声部的歌曲《踏雪寻梅》。

教学难点:

歌曲的意境表现

一、教学导入

1. 播放冬天雪景《雪花飞舞》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

2. 师生谈话。

师:前边大家看到的表现冬天雪景的画面,能使我们联想起哪些和雪有关的情景?

生:打雪仗、滑冰、坐冰车、白色圣诞等。

师:这是同学们现在能接触到的生活,雪带给了我们丰富的联想与快乐,请大家用语言描述雪后大自然的美景。

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银白的世界

二、欣赏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

1. 教师活动:教师介绍作品《我爱你,塞北的雪》创作背景及作曲家刘锡津。

2. 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学生活动:学生听赏并思考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优美、抒情、赞颂、热爱。

教师提问:这样的音乐情绪是由哪些音乐要素决定的?人声的类别与音色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聆听《我爱你,塞北的雪》音频。

3.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音乐的形象特点与演唱特点。

音乐的形象特点:拟人化。抓住了情与景的结合塑造了大自然的美好。

4. 教师评价学生的分析。

三、歌曲学习

(一)欣赏与学唱歌曲《踏雪寻梅》

1. 感受歌曲情绪。

教师导语: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歌曲《踏雪寻梅》,体验歌曲中人物对雪后大自然的美好感受。

教师活动: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

教师问题: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怡然自得与求真向上。

2. 再听歌曲熟悉旋律。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着《踏雪寻梅》谱例聆听歌曲并跟随音乐哼唱主旋律。

3. 寻找歌曲歌唱的难点。

(1)第四小节弱起拍的歌唱节奏与音程的大跳。

(2)“好花采得瓶供养”这个乐句的连贯性。

(3)叮当声音的颗粒性和弹性歌唱。

4.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歌唱解决歌唱的难点。 具体指导如下:

(1)教师示范歌曲并带领学生击拍。击拍节奏方法:把手放到膝盖上,将四分音符分为左右两个八分音符进行分拍击打,解决弱起拍的节奏进入问题,“骑驴”的“骑”字要轻声演唱,而将语气重音放在“驴”字上,教师可用手势加以提示和强调。

(2)教师示范歌曲与指挥手势结合,学生模仿歌曲练习解决歌唱跳与连的表现处理。

(3)教师运用示范与讲解法,帮助学生学习声音的颗粒性与弹跳音的歌唱方法,例如:教师讲授“叮当”两个字咬字的方法是舌尖用力轻巧地弹动,学生模仿练习,用以表示清脆的铃铛声回响在旷野之中。

(4)再次欣赏歌曲《踏雪寻梅》音频,分析歌曲的力度层次。

(二)《踏雪寻梅》歌曲学习

1. 教师提要求:注意倾听这个版本,的作品和我们歌唱的版本在演唱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聆听合唱《踏雪寻梅》音频,听后回答:我们学唱的是齐唱版本,第二个版本是二声部合唱版本。

2. 学生练习二声部的歌唱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声部,首先低声部模拟铃铛的声响叮当用声音寻找、模拟歌唱铃铛的质感,这样声音的金属感音色就具备。

然后高声部随教师歌唱或者请歌唱能力强的学生带领歌唱,低声部,教师用钢琴带领学生随琴歌唱。

3. 学生活动:学生歌唱二声部练习。

4. 二个声部配合演唱,在音色上与和声上力求音色统一和声清晰。

5. 学生活动:学生视唱歌谱。

6.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调式与曲式结构:大调式两段体。

7. 欣赏动画《踏雪寻梅》。

(三)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伴奏

1. 学生活动:学生边歌唱边为歌曲编配打击乐器。(如:双响筒与三角铁)

建议:双响筒从乐曲开始到结束,伴奏音型 ×× ×× ;而三角铁只需在两个地方进入,打击乐器的运用要简而精,所以“骑驴”的“驴”字上打击三角铁,“好花采得瓶供养”的“花”字上打击三角铁。

2.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与打击乐编配情况。

3. 学生活动:运用独唱分组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踏雪寻梅》,并由能力强的学生指挥。

4.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歌唱效果后,学生再度歌唱。

5. 学生活动:深化歌曲的意境。

请同学想象自己就是歌曲中的人骑在毛驴的身上,悠闲自在地听着旷野之中,清脆的叮叮当当之声,腊梅花散发阵阵诱人的清香,使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抒发胸志。

(四)拓展学习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作曲家黄自与词作家刘雪庵的背景资料。

教师活动:教师评价表扬学生的精彩介绍。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演唱《踏雪寻梅》,了解到很多关于冬的知识,请同学们课后合作演唱二声部歌曲《踏雪寻梅》,并搜集更多有关表现冬的歌曲。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师教育感悟(5篇)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心得感悟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

    2023年数学老师教育感想总结 数学老师教学心得体会总结(五篇)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

    语文老师教学心得体会总结(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

    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感想体会总结与反思 语文教学工作心得体会(五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

    2023年口腔医院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公司自我月工作总结报告(四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

    关爱生命,远离危险演讲稿(12篇)

    要写好演讲稿,首先必须要了解听众对象,了解他们的心理、愿望和要求是什么,使演讲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演讲稿吗?下面是小编帮大

    第四季度食品安全工作总结汇报 第三季度食品安全工作总结(5篇)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

    2023年第一季度食品安全工作总结(5篇)

    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

    2023年学校德育个人工作总结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报告(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