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位置的数学教案(大全12篇)

时间:2023-10-17 作者:GZ才子最新位置的数学教案(大全12篇)

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因此需要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大家可以从这些小学教案范文中学习到教案编写的技巧和教学设计的理念。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一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上、下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的方位,会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前、后、最×的含义,以及前后的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前后的方位,会用前、后、最前、最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在具体场景中理解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

(2)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的方位,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1)明确“横为行、竖为列”,并知道“第几行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2个数据(2个维度)描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能依据2个维度的数据找到人或物体的具体位置。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二

一、根据统计图完成问题

一个路口半小时内车辆通过如下图:

1.半小时内共通过多少辆车?

2.半小时内通过的货车比小汽车多多少辆?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

某饲养场近五年里饲养家兔情况如下:

年份

数量(只)5001200180015002400

制成折线统计图。

1.()年养兔只数下降,年养兔只数增加最多。比上一年增加()只。

2.这几年一共养免()只。

三、完成统计图和问题。

某汽车厂上半年汽车产量统计如下表:

月份123456

产量(辆)200022002500250028003000

制成条形统计图:

制成折线统计图:

1.产量增加最多的是()月份。

2.()月份与()月份产量相同。

3.六个月一共生产汽车()辆。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图表题)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填空。下图是某工厂工业产值增长的情况统计图:

根据此图编制统计表

总值年份

厂名

一厂

二厂

(1)20两厂总产量共()万元,

(2)20一厂比二厂产值多()万元,

(3)二厂()年增长最快。

(4)一厂四年总产值()万元。

2(情境题)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及问题。

下面是五星小学四(1)班一次数学考试成绩统计表:

分数10090~9980~8970~7960~6960以下

人数58151372

根据统计表制成合适的统计图。

(1)哪个分数段人数最多?

(2)90以上为优秀,优秀有()人。

(3)全班有()人

3.(开放题)根据数据完成统计。

某地2004年上半年每月的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123456

平均气温0c47131722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适当的统计图。

(1)哪月气温上升最快?

(2)第一季度的'平均气温是()0c

(3)温差比较小的是()月到()月

答案: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教材基础知识针对性训练与基本能力巩固提高

一、1.10+20+40+30=100(辆)

二、统计图略

1.20032004900

2.500+1200+1800+1500+2400=7400(只)

三、统计图略

1.352.34

3.2000+2200+2500+2500+2800+3000=15000(辆)

探究拓展能力强化训练与应用综合能力的养成

1.统计表略

(1)1000+625=1625(万元)

(3)2003

(4)500+1000+1500十2000=5000(万元)

2.统计图略

(1)80-89分的人数最多。

(2)5+8=13(人)

(3)5+8+15+13+7+2=50(人)

3.统计图略

(1)6月份、3月份上升最快。

(2)(4+7+13)÷3=8℃(3)12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三

6×6=

6×8=

5×4=

3×4=

5×3=

2×6=

4×6=

4×(12-8)=

6×5+24=

二年级下册数学试卷第一单元人教版二、下面是明明调查本班同学喜欢吃水果的情况。

葡萄男生:5人女生:7人

西瓜男生:10人女生:6人

苹果男生:12女生:8人

菠萝男生:9人女生:5

喜欢吃()的人数最多。

文档为doc格式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四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1.通过生活情境和同学的生活经验,让同学识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识别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3、借助实际的数学活动,培养同学识别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会在实景中识别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识别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同学在学校操场上识别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4、同学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同学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身的记录,完成学校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场

教学楼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五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进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辨认方向。

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认识简单的路线图。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使学生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自制课件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七

一、复习旧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下面各数。

3838000038038000003083080000

3、看计数器上的数读出来。(师演示)

二、揭示课题。

1、前面我们学过了用计数器数数和记数的方法,数数和记数除了可以用计数器外,还有一种比较方便的工具,那就是算盘。

2、算盘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简便计算工具,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还比较广泛。

3、你想认识算盘吗?你想了解有关算盘的哪些知识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算盘的认识”。(板书课题:算盘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和定位。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算盘各部分的名称。

(2)在算盘上记数时,要在算盘上选一档作个记号,定作个位。向左数第二档是十位,第三档是百位。

教师边说边在算盘上贴出“个”、“十”、“百”,同时让学生也在自己的算盘上写上“个”、“十”、“百”。

(3)教师接着说明: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拨上数。记数时要拨珠靠梁。一个下珠表示1,一个上珠表示5、空档表示0。

2、教学在算盘上记数时,注意结合1至9各数的特点,说明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1)在算盘上拨上1~9各数。

拨上1、2、3、4时,用拇指拨下珠靠梁;拨上5时,一般不用五个下珠表示,而用一个上珠表示,用中指拨一个上珠靠梁;拨上6、7、8、9时,用拇指和中指同时拨珠靠梁。

(2)在算盘上拨去1~9各数。

拨去1、2、3、4都用食指,拨去5用中指,拨去6、7、8、9用中指和食指同时拨。

(3)小结三指分工的拨珠方法:

拇指——把下珠向上拨;中指——把上珠向上拨或向下拨;食指——把下珠向下拨。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读题。

(2)让学生在算盘上找到个位、十位、百位所在的位置,并告诉学生,拨数时也要从高位拨起。

(3)学生试拨17、56、180、309和400这几个数,教师针对出现的错误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4)小结拨数方法:定好位后,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拨,0用空档表示。

四、课堂练习

提问: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算盘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本节课内容提示学生小结。)

(2)拨珠时,三指分工的方法是怎样的?

五、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计数器、算盘、第七册课本及教师用书。

六、自我问答

这节课我主要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从谈话引入“算盘的认识”,接着让学生通过自学不仅认识算盘各部分的名称,学会拨数,同时让同桌之间相互说数和拨数,加深他们对算盘的认识和使用。在学生相互说数、拨数的教学活动中,我发现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钟面上的秒针和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观察与体验活动,逐步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体会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适时向学生渗透学会珍惜时间的理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对1秒的时间观念,经历体验秒长短的过程。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进行简单的时间换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倒计时时,每数一个数用了多长时间呢?对,是一秒。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秒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建立认识。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闹钟,然后小组内交流,回答问题。

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长的有什么特点?

秒针走一小格是几秒?走一大格又是几秒?

秒针从几开始走的?

2、认识几秒

如果秒针要走10秒可以从几走到几?

你还想让秒针从几走到几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知道1分=60秒

师问:秒针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学生可先进行大胆猜测,发表不同意见。

组织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交流。

小结: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小格,所以1分=60秒,60秒=1分。

(二)实际感受,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

1、1秒的时间你能做什么呢?多媒体课件上倒计时一秒,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1、秒能写一个数字,1秒能深呼吸一次,1秒能眨一下眼睛

2、感受15秒

从1数到15,从中感受一秒的节奏和15秒的长度。

3、学会估计时间

听一段30秒长的音乐,让学生估计这段音乐用了多长时间。

(三)建立1分钟的时间概念

学生根据体验的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写字、写数、画画等,让学生感受1分钟时间的长短,体会1分钟的价值,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是很珍贵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

三、巩固应用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煮饭大约要20( )

爸爸每天需要工作8( )

刷牙大约需要2( )

用钥匙开门大约要用5( )

2、我会计算

1分=( )秒 2分=( )秒 120秒=( )分

2分30秒=( )秒 90秒=( )分( )秒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关于秒你还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一秒有多长,一分钟有多长,知道了1分=60秒,还知道了1秒虽然很短暂,但却十分重要。时间是从一秒一分中积累起来的,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利用好每一秒的时间。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3页—75页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 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会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 让学生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3.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推理、迁移、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4.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红色和蓝色磁性圆片若干。

学生:练习纸1张、红色圆片8个,蓝色圆片8个。

一、情境导入

通过课前谈话引入情境图

师:花坛里最先开放的是蓝花和黄花。一起数一数,蓝花有几朵?黄花有几朵?

你能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黄花比蓝花多4朵,蓝花比黄花少4朵)

揭示:蓝花与黄花的朵数之间还有着“倍”的关系。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二、操作探究、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一)“圈一圈”中建立“倍”的概念

1. 教学例1

谈话:如果把2朵蓝花圈起来看作1份的,黄花有这样的几份?

学生在练习纸上圈一圈。

指名回答:黄花有这样的几份?你是怎样圈的?

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像这样,(板书)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谈话:现在,谁能用 “倍”说说蓝花与黄花朵数之间的关系?

指名练习说。

2. 通过变式,进一步认识“倍”,突出本质属性

(1)改变几倍数,及时类比,形成概念

(课件出示增加4朵黄花)

提问: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

在练习纸的第2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黄花有( )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 )倍。

汇报:黄花有(5)个 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5)倍

反思:

(出示两幅图)

同样都是2朵蓝花,刚才我们得到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现在怎么又变成5倍了?

黄花如果有10个2朵呢?有100个2朵呢?

(2)改变一倍数,凸显本质,强化概念

(蓝花又开了一朵)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继续设疑,和例题比较,引导学生辨析。

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一份的朵数来圈。

(二)“摆一摆”提升“倍”的认识。

情境:小猴要考考大家了(出示8个红圆片),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几倍?

猜测:蓝圆片可能摆几个,红圆片能正好是蓝圆片的几倍?

思考:(出示2个蓝圆片)如何调整红圆片,使我们一眼就看出是几倍?(课件演示)

操作:蓝圆片还有可能摆几个?拿出自己的圆片摆一摆,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的摆法。

展示并介绍不同的摆法:

蓝圆片摆4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2倍;

蓝圆片摆1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8倍;

蓝圆片摆8个,红圆片的个数是蓝圆片的1倍

对比辨析:红圆片始终没变一直是8朵,怎么它和蓝圆片的倍数关系发生变化了呢?你发现了什么?(突出理解:1份数在变化,倍数也在变化)

三、自主探索、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1. (出示情境图)红花12朵,蓝花3朵。

谈话:把红花和蓝花比一比,你能知道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吗?

追问:4倍?你们都认为是4倍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1)圈一圈的方法

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里圈图的方法,问:你们是怎么圈的,红花圈出了几个3朵?

课件演示:把花排整齐,验证圈的方法。

(2)列算式的方法。

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板书算式:12÷3=4(倍)

追问:你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呢?

结合图进行引导: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其实就是想12里面有几个3(出示:12里面有几个3)。

动画介绍:“倍”用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位名称。

2. 变式练习,体现除法计算的优越性。

师:如果有更多的红花和蓝花,你会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红花45朵,蓝花9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学生尝试完成、集体交流。

为什么不圈一圈了呢?

揭示:在这里,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便。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 连一连、填一填(数学书7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师追问:红萝卜为什么要4个一连?

2. 考眼力

(1)出示3根不同颜色的带子。

提问:你能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吗?

抢答:( )带子的长是( )带子的( )倍。

(2)变式:红带子剪成和绿带子一样长。

提问:你又能发现什么新的倍数关系?

揭示:当两个数量一样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互为1倍的关系。

五、回顾总结、知识延伸

比较:出示蓝花、黄花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比较图,全课总结。

延伸:结合班级人数,用“倍”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蓝花有2朵,

黄花有3个2朵, 12÷3=4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重点:了解学校生活

难点:数数活动

教学准备: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你们会从1数到10吗?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看图数数。

二、激发兴趣。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用数字几表示。

(2)生答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可以用数字“1”表示。

3、认读1-10各数。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红旗呀,花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四、请用火柴棒从1摆到10。

五、作业:开心数数

六、板书:数一数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2、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激发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学会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淘气和笑笑正在分苹果,他们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我们去帮帮他们,好吗?(大屏幕出示主题图)观看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

二、学习新课,合作探究

2.算一算、议一议。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小组汇报

a组、利用数数的方法,一盘:6个,两盘:12个,三盘:18个。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摆一摆,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摆小圆片的过程。(直观展示给学生。)

b组、利用减法的方法:18-6-6-6=0

c组、利用乘法口诀:三六十八

d组、利用除法竖式的方法

4、小组派两名同学,到黑板,一名演示竖式计算过程,一名讲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

5、结合学生板书,教师补充,强调竖式的书写顺序: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在左侧写除数,商要和被除数的各位对齐。强调除法竖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思。

6、指明说一说除法竖式每部分的意思,同桌同学练习说一说。

18÷2=63÷9=

三、学中做

学生练习在小组内说一说除法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圈一圈,填一填

3、()里能填几?

3×()258×()367×()29()×736

4、小黑板出示:错题解析

四、质疑

同学们对本节课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五、课堂检测

8÷4=64÷8=81÷9=

集体订正答案,好的提出表扬。

六、总结本课

同学们,在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分苹果

18÷6=3(盘)

竖式

先写除号,再写被除数,最后写除数,商和被除数个位对齐

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分橘子”,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分橘子的实际操作过程,初步了解余数的含义,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实际操作,经历用竖试表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和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竖试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课件出示14个橘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如果每盘放4个橘子,14个可以放几盘?(教师板书)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2、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从题目中你们可以得到那些信息?

生:每盘放4个橘子,总共有14个橘子。

师:题目要求我们要怎么分?

生:每盘放4个(平均每盘放4个)

师:那题目要我们求什么?

生:14个可以放几盘

师:根据这些信息,谁知道该怎么列式呢?

生1:从14里减去3个4等于2,所以可以放3盘;(14-4-4-4=2)

生2:根据乘法口诀:三四十二,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还剩2个。

生3:可以用除法运算列算式:14÷4=3(盘)……2(个),说明可以放三盘,还剩2个。

3、教师与学生合作摆一摆,验证以上结论是否正确。

4、介绍用竖式解决以上问题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4÷4=3(盘)……2(个)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每一步的含义:

先写“厂”,表示除号,把要分的14个橘子,也就是被除数写在“厂”的里面。把每盘的橘子数4,也就是除数写在“厂”的左边。写好后,按下面的步骤用竖式计算。

一试商:14除以4,商是几,写在哪?根据乘法口诀求商,商是3,相同数位对齐,即商与被除数14的个位对齐。

四检查:看看余下来的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并说说竖式上的每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4页的第3题。

位置的数学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物体分类。

教学难点: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时间:1课时。

第一课时分一分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设计新意:通过举例加深学生会按照标准分类。

教学准备:文具盒,铅笔,橡皮,尺等;学具盒,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观察教材的插图。

提问:课桌上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应该怎样整理,各种物品应放在文具盒里还是放在学具盒里。

总结:这些物品可以按用途分类分成文具和学具两类。

引导学生把自己课桌上准备的学具﹑文具进行整理﹑分类。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是怎样整理的,分成了几个部分,各是哪些物品。

二、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识别画的各是什么动物。从左往右排列,上面一排是金鱼﹑狗﹑青蛙﹑海狮﹑鲸,下面一排是鹿﹑螃蟹﹑猴﹑松鼠﹑虾﹑小鸟。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把它圈出来;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则不要圈。

2、第2-4题。

先让学生讨论怎样分,确定分的标准后,再动手分一分。

其中第2题可以按食品和非食品分类,第3题可以按水﹑陆﹑空分类,第4题以按蔬菜和水果分类,也可以按它们不同的颜色分类。

三、总结评价。

要让学生观察﹑讨论,弄清按什么标准分,自己分一分。要根据习题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合理安排学生独立学习或合作完成。还要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结果和分类的思考。

板书设计:分一分

学具盒水中交通工具

文具盒陆上交通工具

水里动物空中交通工具

陆地动物蔬菜水果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比多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