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HT书生最新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9篇)

军训总结是对我们这段军训经历的一种回顾和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在军事训练中的表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考试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二

学生一定要明确,现在正做着的题,一定不是考试的题目。而是要运用现在正做着的题目的解题思路与方法。因此,要把自己做过的每道题加以反思,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

二、主动复习与总结提高

(1)要把课本,笔记,区单元测验试卷,校周末测验试卷,都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一边读,一边做标记,标明哪些是过一会儿要摘录的。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材料时随时做标记,告诉自己下次再读这份材料时的阅读重点。长期保持这个习惯,学生就能由博反约,把厚书读成薄书。积累起自己的独特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进行复习的材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才有活力,才能用的上。

(2)把本章节的内容一分为二,一部分是基础知识,一部分是典型问题。要把对技能的要求(对“锯,斧,凿子…”的使用总结),列进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不要遗漏。

(3)在基础知识的疏理中,要罗列出所学的所有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要做到三会两用。即:会代字表述,会图象符号表述,会推导证明。同时能从正反两方面对其进行应用。

(4)把重要的,典型的各种问题进行编队。(怎样做“板凳,椅子,书架…”)要尽量地把他们分类,找出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总结出问题间的来龙去脉。就象我们欣赏一场团体操表演,我们不能只盯住一个人看,看他从哪跑到哪,都做了些什么动作。我们一定要居高临下地看,看全场的结构和变化。不然的话,陷入题海,徒劳无益。这一点,是提高高中数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5)总结那些尚未归类的问题,作为备注进行补充说明。

(6)找一份适当的测验试卷。一定要计时测验。然后再对照答案,查漏补缺。

三、重视改错,错不重犯

一定要重视改错工作,做到错不再犯。高中数学课没有那么多时间,除了少数几种典型错,其它错误,不能一一顾及。如果能及时改错,那么错误就可能转变为财富,成为不再犯这种错误的预防针。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改错,这个错误就将形成一处隐患,一处“地雷”,迟早要惹祸。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试成绩上不去,是因为自己做题太粗心。而且,自己特爱粗心。打一个比方。比如说,学习开汽车。右脚下面,往左踩,是踩刹车。往右踩,是踩油门。其机械原理,设计原因,操作规程都可以讲的清清楚楚。如果新司机真正掌握了这一套,请问,可以同意他开车上街吗?恐怕他自己也知道自己还缺乏练习。一两次能正确地完成任务,并不能说明永远不出错。

四、图是高中数学的生命线

图是初等数学的生命线,能不能用图支撑思维活动是能否学好初等数学的关键。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拿到题的第一件事都应该是画图。有的时候,一些简单题只要把图画出来,答案就直接出来了。遇到难题时就更应该画图,图可以清楚地呈现出已知条件。而且解难题时至少一问画一个图,这样看起来清晰,做题的时候也好捋顺思路。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三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

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最大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

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1、内容要目:直线的点方向式方程、直线的点法向式方程、点斜式方程、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等。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夹角以及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2、基本要求:掌握求直线的方法,熟练转化确定直线方向的不同条件(例如:直线方向向量、法向量、斜率、倾斜角等)。熟练判断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不同位置,能正确求点到直线的距离、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及两直线的夹角大小。

3、重难点:初步建立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观念,正确将几何条件与代数表示进行转化,定量地研究点与直线、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两个独立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熟练运用待定系数法。

1、内容要目: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是方程f(x,y)=0的曲线及方程f(x,y)=0是曲线c的方程,圆的标准方程及圆的一般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它们的性质。

2、基本要求:理解曲线的方程与方程的曲线的意义,利用代数方法判断定点是否在曲线

上及求曲线的交点。掌握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和求这些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求曲线的交点之间的距离及交点的中点坐标。利用直线和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判定,确定它们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解析法解决相应的几何问题。

3、重难点:建立数形结合的概念,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掌握代数研究几何的方法,掌握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等价的代数表示,通过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四

椭圆的定义是椭圆章节的基础内容,高考对本节内容的考查可能仍然将以求椭圆的方程和研究椭圆的性质为主,两种题型均有可能出现.椭圆方面的知识与向量等知识的综合考查命题趋势较强。

2.双曲线

标准方程的求法:双曲线标准方程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利用定义法求解,首先要熟悉双曲线的定义,只要知道双曲线的焦点和双曲线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都可以运用定义法求解其标准方程;解法二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是求双曲线方程的根本方法之一,其思想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确定双曲线方程中的系数a,b,主要是解方程组;解法三是利用共焦点曲线系方程求解,其要点是根据题目中的一个条件写出含一个参数的共焦点的二次曲线系方程,再根据另外一个条件求出这个参数.

3.抛物线

1)利用已知条件求抛物线方程,一般有两种方法:待定系数法和轨迹法。

2)韦达定理的熟练运用,可以防止运算复杂的焦点坐标,巧妙利用抛物线的性质进行解题。

3)焦点弦的几何性质是答题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在复杂的求解抛物线方程中,运用好这方面的知识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用点差法解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五

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

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

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

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

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

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

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

1.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原理,会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会求一元多项式的值;会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理解进位制,能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2.难点: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项式的值及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

3.重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进位制之间的转化方法.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六

1.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

确定函数在其确定的定义域内可导(通常为开区间),求出导函数在定义域内的零点,研究在零点左、右的函数的单调性,若左增,右减,则在该零点处,函数去极大值;若左边减少,右边增加,则该零点处函数取极小值。学习了如何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最值之后,可以做一个有关导数和函数的综合题来检验下学习成果。

2.生活中常见的函数优化问题

1)费用、成本最省问题

2)利润、收益最大问题

3)面积、体积最(大)问题

1.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高二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其难点就是有部分结论得到一般结论,破解的方法是充分考虑部分结论提供的信息,从中发现一般规律;类比推理的难点是发现两类对象的相似特征,由其中一类对象的特征得出另一类对象的特征,破解的方法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分析两类对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两类对象已知的相似特征得出所需要的相似特征。

2.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征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征,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称为类比推理,简而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

对于含有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的讨论

1)二次项系数:如果二次项系数含有字母,要分二次项系数是正数、零和负数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2)不等式对应方程的根: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的根能够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这两个根的大小进行分类讨论,这时,两个根的大小关系就是分类标准,如果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的方程根不能通过因式分解的方法求出来,则根据方程的判别式进行分类讨论。通过不等式练习题能够帮助你更加熟练的运用不等式的知识点,例如用放缩法证明不等式这种技巧以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九种技巧这样的解题思路需要再做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七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na为事件a出现的概率: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nna,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然说难度比较大,我建议考生,采取分部得分整个试

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接受一种新的知识,主要实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跟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下课之后要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去问,在做作业的时候,先把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回想一遍,还要牢牢的掌握公式及推理过程,尽量不要去翻书。尽量自己思考,不要急于翻看答案。还要经常性的总结和复习,把知识点结合起来,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大量做题是必可避免的,熟练地掌握各种题型,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成绩。刚开始做题的时候先以书上习题为主,答好基础,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开拓思路,练习各种类型的解题思路,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题型,应该记录下来,反复加以联系。在做题的时候应该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集中注意力,这样才能进入最佳的状态,形成习惯,这样在考试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的时候,大部分的题都是基础题,只有少数几道题时比较难的题,所以我们要调整好心态,鼓励自己,在做题的时候认真思考,不要浮躁,在考试之前做好准备,做一做常规的题型,不要为了赶时间而增加做题速度,要有条不紊的进行。

如何提高数学成绩

1.每做一道题的时候,不要总想着自己会怎样怎样粗心,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这点很重要啊,否则,题目还没做,心理防线就已经被击垮了。

总之要对自己有信心。

2.确立信心之后,开始看题,不要想着快速的把题目看完就开始做题,题目应该多读几遍。我以前为了赶时间,就大概的看下题目,结果解了好长时间都没解出来,最后只好放弃。可是当老师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有一个条件没有看见。做数学嘛,讲究的就是细节问题。

3.我们老师说过,世界上不存在粗心的学生,只存在对某个知识点,某类题型不熟悉的学生,想要在考试中尽量不出错,就要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题型都非常敏感。见到一个题目就要联想到自己做过的,看过的一些东西。

虽然这样有点苛刻,但是我觉得,要想数学得高分,大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4.写本错题集,将自己所有做错的题目在错题集上重新写一遍(不要直接把答案写上,而不抄题目,题目一定要抄,考试前看错题集的时候,能够节省很多时间,不用到处翻试卷,翻练习册去找题目),写答案的时候一定要写详细了,因为可能你这次懂了,但是下次你重新做这道题的时候,可能就不一定会做,所以错题的答案一定要写的详细。还有刚开始写错题集的时候,你会发现要写好多,任务很重,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错的题目越来越少,有的时候只需写上一写不熟悉的公式就ok了。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八

数列:

1.数列的有关概念:

(1)数列: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数列是有序的。数列是定义在自然数n_它的有限子集{1,2,3,…,n}上的函数。

(2)通项公式:数列的第n项a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通项公式。如:。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an}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an与他的前一项an-1(或前几项)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这个公式即是该数列的递推公式。

如:。

2.数列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如1,3,5,7,9,…(2)图象法:用(n,an)孤立点表示。

(3)解析法:用通项公式表示。(4)递推法:用递推公式表示。

3.数列的分类:

4.数列{an}及前n项和之间的关系: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九

2°若其中一头种,另一头不种:段数=树的棵树

3°若两头都不种:树的棵树+1=段数

(2)若是一个闭合的图形,如:池塘一周、长方形或是三角形一周等,树的.棵树=段数。

二、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结合律:(a×b)×c=a×(b×c)

例1:37+56+63=56+(37+63)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5×13×4=13×(25×4)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中配对的数字有:25×4,125×8……

720÷54=720÷(6×9)=720÷9÷6……除法的性质

125×25×32=(125×8)×(25×4)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

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

位千

位百

位十

位个

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心浮气躁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对复习的知识点缺乏系统的理解。第一轮复习着重对基础知识点的挖掘,如果不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不能构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构架,自然在解题时就不能拥有整体的构思。

复习的时候心不静就会导致思维不清晰,而思维不清晰就会促使复习没有效率。建议在开始一个学科的复习之前,先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接下来需要复习哪一块儿,需要做多少事情,然后认真去做,同时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会有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教材、注重基础

要把书本中的常规题型做好,所谓做好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把题目做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公式,数学知识点的联系,基本的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是第一轮复习的重中之重。

三、抓薄弱环节,做好复习的针对性

多问老师,要敢于问。必须了解自己掌握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要明确只有把漏洞一一补上才能提高。复习的过程,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一轮复习非常具有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的地毯式轰炸,一定要做到不缺不漏。因此,在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教材上最清晰的概念与原理,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四、在平时做题中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部分同学平时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不足,做作业时免不了互相对答案,也不认真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必须在第一轮复习中逐步克服。可结合平时解题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逐题找出原因,必要时作些记录,也就是错题本,每位同学必备的,以便以后查询。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2,3,4,5,6}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

(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

由公式写出的后续项就不一样了,因此,通项公式的归纳不仅要看它的前几项,更要依据数列的构成规律,多观察分析,真正找到数列的内在规律,由数列前几项写出其通项公式,没有通用的方法可循.

再强调对于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注意以下几点:

(1)数列的通项公式实际上是一个以正整数集n_或它的有限子集{1,2,…,n}为定义域的函数的表达式.

(2)如果知道了数列的通项公式,那么依次用1,2,3,…去替代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这个数列的各项;同时,用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可判断某数是否是某数列中的一项,如果是的话,是第几项.

(3)如所有的函数关系不一定都有解析式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数列都有通项公式.

如2的不足近似值,精确到1,0.1,0.01,0.001,0.0001,…所构成的数列1,1.4,1.41,1.414,1.4142,…就没有通项公式.

(4)有的数列的通项公式,形式上不一定是的,正如举例中的:

(5)有些数列,只给出它的前几项,并没有给出它的构成规律,那么仅由前面几项归纳出的数列通项公式并不.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趣舍万殊(通“取”。教材注释为:趣,趋,趋向,取向。)

2.一词多义

(1)修

修禊事也(动词,做,从事)

茂林修竹(形容词,高)

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

(2)一

其致一也(统一,一致)

悟言一室之内(数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贤才)

不知老之将至(老年)

况修短随化(寿命的长(短))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游目骋怀(使……纵展;使……驰)

所以兴怀(使……兴起)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引以为流觞曲水

(2)介词,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3)连词,用来。亦足以畅叙幽情

2.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介词,对或在。暂得于己

(3)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当其欣于所遇

(4)介词,到。终期于尽

3.为

(1)动词,作为,当作。引以为流觞曲水

(2)动词,成为。已为陈迹

4.之

(1)结构助词,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夫人之相与/不知老之将至

(4)动词,到,往。及其所之既倦(所之:所喜爱的事物)

(5)代词,它。感慨系之矣/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5.所

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或因寄所托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字

1、传道受业解惑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小学而大遗

3、今之众人

4、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其皆出于此乎

5、其可怪也欤

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7、其出人也远矣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乎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学于余

4、于其身也

5、不拘于时

(5)之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择师而教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句读之不知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7、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三)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而耻学于师

3、小学而大遗

4、位卑则足羞

5、吾从而师之

6、吾师道也

三、句

(一)文言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不拘于时,学于余。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师不必贤于弟子

2.生乎吾前;生乎吾后

(二)语句翻译: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

(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4)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1)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2)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3)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1、常见的两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两类:一类是函数关系,另一类是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不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2、从散点图上看,点分布在从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这种相关关系称为正相关,点分布在左上角到右下角的区域内,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为负相关。

从散点图上看,如果这些点从整体上看大致分布在通过散点图中心的一条直线附近,称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回归直线。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正相关;

当r0时,表明两个变量负相关。

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时,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几乎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通常|r|大于0.75时,认为两个变量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

1、相关关系的判断方法一是利用散点图直观判断,二是利用相关系数作出判断。

2、对于由散点图作出相关性判断时,若散点图呈带状且区域较窄,说明两个变量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若呈曲线型也是有相关性。

3、由相关系数r判断时|r|越趋近于1相关性越强。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1)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侧面是梯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

几何特征:底面是全等的圆;母线与轴平行;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底面是一个圆;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以直角梯形的垂直与底边的腰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

几何特征:上下底面是两个圆;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球的截面是圆;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

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俯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侧视图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为斜高,l为母线)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斜率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

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两点式:()直线两点,

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各式的适用范围特殊的方程如:

(4)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

(5)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垂直直线系

垂直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三)过定点的直线系

()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

()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相交

交点坐标即方程组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方程组有无数解与重合

(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到直线的距离

(10)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篇十九

1、集合;2.子集;3.补集;4.交集;5.并集;6.逻辑连结词;7.四种命题;8.充要条件。

1、映射;2.函数;3.函数的单调性;4.反函数;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6.指数概念的扩充;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8.指数函数;9.对数;10.对数的运算性质;11.对数函数。12.函数的应用举例。

1、数列;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1、角的概念的推广;2.弧度制;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0.周期函数;11.函数的奇偶性;12.函数的图象;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15.正弦定理;16.余弦定理;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1、向量;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3.实数与向量的积;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5.线段的定比分点;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8.平移。

1、不等式;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不等式的证明;4.不等式的解法;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两条直线的交角;6.点到直线的距离;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12.圆的参数方程。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椭圆的参数方程;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1、平面及基本性质;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3.平面直线;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11.直线的方向向量;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14.异面直线的距离;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16.平面的法向量;17.点到平面的距离;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24.多面体;25.棱柱;26.棱锥;27.正多面体;28.球。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2.排列;3.排列数公式;4.组合;5.组合数公式;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7.二项式定理;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1、随机事件的概率;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5.独立重复试验。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3.抽样方法;4.总体分布的估计;5.正态分布;6.线性回归。

1、数学归纳法;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数列的极限;4.函数的极限;5.极限的四则运算;6.函数的连续性。

1、导数的概念;2.导数的几何意义;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5.复合函数的导数;6.基本导数公式;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复数的概念;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4.复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项方程的解法。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