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教案(通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灵魂曲孔子孟子教案(通用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孟子教案篇一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孔子孟子教案篇二

1)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4)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5)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7)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8)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0)保民而王,莫之能于御也。

11)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3)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1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5)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1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17)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18)胸中正,则眸子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吒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

1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20)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孟子教案篇三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掌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文意。

文意的理解。

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逻辑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可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学生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可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学生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容易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学生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味、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该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掌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交流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不注意吸收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有趣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而高尔基说得更有趣,他“从十六岁开始”,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一直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须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学生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收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珠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研究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注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非常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始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肯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因为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故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如果孟子勉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张,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兴趣,改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巧妙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出现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出现,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准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改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容易的。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故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悲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免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议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注意借鉴。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胜过无数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娱乐、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非常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孔子孟子教案篇四

(1)将粗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共同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将粗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塞上带胶头滴管(内已吸有硫酸铜溶液)的橡皮塞,把它们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轻轻将滴管内的硫酸铜溶液挤出,静置1至2分钟,观察现象及天平是否平衡(1)先在小烧杯中装1至2药匙碳酸钠粉末,然后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2)使小试管中的盐酸与小烧杯中的碳酸钠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再把烧杯放回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1)将盛有一定质量石灰水的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在天平上称量,调节天平至平衡。

(2)用吸管向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吹气至完全浑浊,再将烧杯与吸管一起放回天平,看天平是否平衡。

[收集证据]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根据所选做实验完成下表

实验方案方案()方案()

反应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生成物的化学式和状态

实验现象

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

你的结论

[实验反思]你在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你对实验能提出什么问题?

(课后小组探讨或组外交流或设计一方案解决)

[得出结论]

[解释结论]

[建立质量守恒的微观模型]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你认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

[实践与运用]

基础题1、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将一克碘加热升华后得到一克碘蒸气,这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升氢气与一升氧气反应生成三升水蒸气。

(3)、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细铁丝的质量大,因此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基础题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小。

(2)镁燃烧后所得的全部固体生成物的质量比镁的质量大?还是小?还是相等?为什么?

物质abcd

反应前质量20g34g2g2g

反应后质量38g02g未知

提高题1、把a、b、c、d四种纯净物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的质量如右表:

问:(1)反应后d的质量是___克;(2)c物质可能是_______(填“反应物、生成物或催化剂”)。(3)该反应的类型是______反应。

(4)容器中发生反应的b物质与生成的a物质的质量比为________,

(5)写出一条符合容器中发生反应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邱永富

孔子孟子教案篇五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生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知识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高明。第二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了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张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研究。

研究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认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研究,可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孟子》,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孟子的论辩艺术研究。

研究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欣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新学期军训后的学生心得体会(模板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下面我帮

    最新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读后感(汇总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

    最新考试没考好自我反省检讨书(优秀8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

    2023年秋姑娘的信仿写句子(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情侣爱情誓言经典语录短句 情侣爱情誓言经典语录经典(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

    最新读让世界充满爱心得感悟(精选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感悟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

    最新小班语言拔萝卜教案(优质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

    最新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模板5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

    2023年冰心写母亲的短现代诗歌有哪些(优质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最新小学六年级毕业感言(实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