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读三顾茅庐读后感500字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作文大全

时间:2023-05-17 作者:储xy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一

我最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书中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讲的是刘备、关羽和张飞去请诸葛亮当军师的经过。第一次,三人在深冬里去邀请诸葛亮,可是诸葛亮不在家,只好扫兴回去。第二次再拜访,张飞提议让武士去,不用亲自去,但刘备拒绝了。去到诸葛亮家中,诸葛亮还是不在家。第三次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他被刘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于是答应成为刘备的军师。

刘备的坚持是我最敬佩的,即使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他也还是要坚持再去拜访。而且刘备非常尊重诸葛亮,他不让武士邀请,认为这样没有诚意。即使在寒冬腊月,他也心甘情愿在茅庐门外等候。

刘备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在生活中所没有的。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骑自行车,我也想骑。于是我向爸爸妈妈求了好久,他们才同意给我买。但因为我才学了一会儿就放弃了,所以到现在我还是不会骑自行车。

《三顾茅庐》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应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我以后做事绝对不能轻易放弃,要像刘备一样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二

我很喜欢读书,每到暑假、寒假,我都沉迷在书海中。今年的暑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受到很大启发。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刘备为了统一天下,想请诸葛亮出山,当他的军师。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重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的转回去了。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羽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刘备回去的这段时间里,茶饭不思,准备又一次拜见诸葛亮。关羽可不悦了,说:“诸葛亮也许是图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再去了。”张飞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两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讨论当前的局势,刘备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并得到了诸葛亮的帮助,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百战百胜,建立了蜀国。

刘备为什么会成功呢?当然是因为他的坚持。如果当初他和关羽、张飞一样放弃的话,他就会少了一位得力的助手。也不会知道“三分天下西后合”这样的道理,这样便不会成功了。

在生活中,坚持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们没有做好的许多事情中,想想看,许多事都只差那最后的坚持。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三

刘备,蜀汉的开国皇帝,为人诚恳,曾三顾茅庐请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第一次拜访他时,他的童子说他出去了。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只见得他的朋友。第三次去时,鹅毛大雪,张飞不肯愿道:“一界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把他绑来!”刘备责怪张飞太鲁莽。去时,诸葛亮正午睡,刘备等在门口,诸葛亮午睡后请他进屋,却不肯答应去做军师,刘备哀求道:“天下大乱,四方云拢,求您帮忙!”诸葛亮被其感动,终于答应了。

这个故事让我不得不敬佩刘备,他为人多么的诚恳,十分谦逊有礼,而且前两次去拜见诸葛亮却没见到人,并不灰心,在鹅毛大雪中还去邀请他,谁能做到?张飞的不礼貌更能衬托出刘备的谦逊有礼,虽是皇帝,却没半点架子。即使诸葛亮在午睡,刘备也不打扰他,而在大雪中等候,可见十分有诚意,这样的人,诸葛亮怎么不被感动呢,想必他必能成大业,诸葛亮待他当然也要十分礼貌,而且答应了他的要求。刘备的谦逊有礼、待人诚恳,不怕困难的品质令人敬佩,我要向他学习!

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跟刘备一样。我看见有人去借橡皮时,夺过橡皮就走人,一点也不在乎别人的意愿,十分不礼貌,这样的人当然不讨人喜欢,谁还会借他橡皮呢!他还摆架子,别人不借他就放弃,并等着那人,喊道:“切,一破橡皮,谁稀罕!”这位同学跟刘备简直是天壤之别,得到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

刘备因有礼才请到诸葛亮,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他学习!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三顾茅庐读后感篇四

最近,阅读了《三顾茅庐》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很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华、学识,就去隆中请诸葛亮辅佐他的故事。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去了,第二次又去请,他又外出闲游去了,第三次再去,诸葛亮在家,终于相见。诸葛亮看刘备诚心求贤,就答应辅佐他成就大业。

在我眼里,刘备是很谦虚大度,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他很珍惜、尊重人才,为此,不辞劳苦,“三顾茅庐”,最终求得了经世之才,为建立蜀国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四年级之前,我的字写得非常难看。虽然看起来是整齐的,但写的是歪的,瘦长瘦长的,而且没有笔锋。直到四年级,跟书法老师练了一次,很好看,当时我都很惊讶,心想:这是我写的字吗?这时,我才下定决心,要好好练字。开始,是练字打卡,现在我每天练一首古诗,写的字与以前比起来,感觉完全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通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最终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读三顾茅庐读后感读三顾茅庐读后感篇五

刚才看到一个问题,“三顾茅庐”是真是假,刚想回答就跳不见了,我就在这里回答吧,勉强算“文对题”。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确实有的。有两个最明显的史料:

1.《三国志》中记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2.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写到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不同学者对于这个“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去了三次都见到了,有的认为第三次才见到。我感觉这“三”就是个数量词,形容去了很多次。刘备去见了诸葛亮很多次,当然见了面也就很多次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