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雁落霞

优秀作文可以突破平凡的写作,展现作者的思维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优秀作文要求主题明确,观点独特,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富有想象力,意义深远,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优秀作文,探索他们的独特之处。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一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

有一天,

我把自己的的梦丢了,

除了焦急还有万分难过,

我在想:这个梦是不是不属于我呢?

过后,我还仍然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梦。

有一天,

我找着它了,

它在向我挥手,

我高兴极了,

我发现这才是真正属于我的梦。

等我有一天实现了这个梦,

它,才会飞走吧?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二

我爱武术,因为武术给予了我很多。通过习武,我得到了一副矫健的身姿,在田径运动会的赛场上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通过习武,我得到了一副强健的体格,不再是那个体弱多病的娇娇女,而是体育课课堂上班级中的活跃分子;通过习武,我得到了无穷的快乐,我得到了超人的武艺……在三年与武术相随的日子里,我吃了数不尽的苦,流了数不尽的汗,但那颗挚爱武术的心始终不变。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三

让她像一粒种子。

在风雨里无畏成长。

然后开花。

然后结果。

而你。

可以观察嫩芽的鹅黄。

可以聆听花开的声音。

可以指挥一场伟大的交响。

共鸣心底的梦想之光。

共享秋天收获的芬芳。

哪怕是一颗小小的星辰。

也要在夜空释放一丝光亮。

哪怕是一滴清晨的露珠。

也要将脸庞迎着灿烂太阳。

哪怕是一条卑微的小溪。

也要胸怀浩瀚大海的波浪。

哪怕。

哪怕是一粒无名的石子。

也要将自己彻底的粉碎。

融铸人们通往成功的桥梁。

有些事,你只想了想。

有些梦,你只做了做。

却忘了。

用自己坚实的脚步去丈量。

而把含着温度的灵感。

搁置在了高阁之上。

于是。

继续迷茫,沉湎梦乡。

习惯着随波逐流。

习惯着淡忘思想。

习惯着灵魂死亡。

倘若你有一个梦想。

就尝试着把她当做希望。

失败千次依然倔强。

跌倒万回不改方向。

你会发现。

回头时,你已经走得最远。

抬头时,沐浴着万丈光芒。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

原来,你已经突破狭隘。

原来,你已经走向宽广。

你就站立于潮头。

引领心底闪烁的担当。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四

中国武术文化是一种朴素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极为丰富多彩的理论和技术中反映出较为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高尚文明,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它集技击、艺用和体用于一身,并赋予深刻的道德情感思想,成为一种独特的人体文化形式,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中国武术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涵容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是国粹,是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它既具备了体育项目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武术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既全面而又深刻的。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武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在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厚道德观念。

“做人有道德,习武讲武德。”所谓武德,即武术道德,是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在社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武德是中华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武术界优良的传统。古人云: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中华武术中重视武德的特点是极其显著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伦理本位思想是相互映照的。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发展过程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术界向来强调“德”的作用。“未习武、先修德”,“未曾习武先学礼”是中华武术的传统,由于受到 “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及其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武德则表现出“爱国、守信、重义、有礼”等思想。因为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家的“仁义”思想,认为是人生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以要求习武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与宏大的胸怀和气魄。技击时以制取对方为主,尽可能的避免伤人取命。而所谓“以武会友”,则更是讲究点到为止。

武术家在以技击格斗为基础素材创作人体运动形式美的同时,却以“善”作为衡量美的标准。反映了武术与道德思想紧密相连的文化特性。

武术的拳法在表现形式上符合社会道德美学思想的需要,承担起一定的宣扬道德,提倡勇敢,强调谦和含蓄的治世治身的社会责任,即既要使传统的技击技法得到发扬光大,又要考虑被众多人和社会特定的政治法制所接受。所以拳法上多讲含蓄和沉稳,以适应传统的道德审美教育的需要。因而追求“神似”、“神韵”,讲究意、气、力与手、眼、身、法、步合一的'整体思想内容,构成了中华武术内以修德明性,外以修身强体的基本特征。即外要体现技法多变的形体运动之法,内要体现威而不猛的德行修养,这是美的标准和善的统一。

道德的继承性在中国武术思想理论中有充分的体现,它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中国武术中的“德行”思想中的行为规范、伦理教条,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分为二”的态度。对待传统的“德”、“善”的内容应采取去劣存优、去弊存利的态度,继承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使“武德”成为教育习武者规范个人行为的正确而具体的人生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德伦理作为意识形态的内容,将不断地被加以更新和补充。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儒家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武术“德行”标准的构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对于我国古代极力提倡“彬彬有礼”的君子之风的文明思想来说,武术在某些方面创造了一种宽柔、含蓄的理想人格。在内提倡对人之德,对外施王者之态,也即“内圣外王”之道。

不论在内修德,在外练体,都讲究修“明高之人”的气魄和技艺。但理想的人格和技艺的统一,才是武术德行思想的完美体现。“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古代社会理想的品格从古到今影响了武术思想的形成。习武者在行为品格上提倡宽容大量、德艺并举。所以,古代的武术家们都曾将沿习旧礼、崇尚贤德、谦和含蓄、精忠报国、尊敬师长、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见义勇为等等视为习武者必须尊崇的德行标准。这些无疑对古今的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脱胎于旧社会中的武术也存在许多陈旧的道德标准和具体的教条说教。如宗派思想,门派观念极容易形式“唯我独尊”和不讲原则的哥们义气,这是限制武术发展的不利因素和不良行为观念,应该加以摒弃。崇德扬善也即是崇其美德、扬其善行,继承精华,剔除糟粕,这也将继续成为中国武术“德行”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核心。

“重义轻利”是习武修身立德的重要原则。“义”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道德概念,“利”就是指物质利益,也泛指一般的利益。“义”和“利”构成中国哲学中一对主要的道德范畴,义利观是体现人的思想和行为善恶,美丑的主要标准。

“谦和含蓄”是习武者尊崇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谦和含蓄”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一种主要的道德品行,它往往表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宽容和美的关系准绳和人生态度。谦和、含蓄是中华民族一种优秀的、传统的基本道德修养。谦和含蓄观是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或对所面对的事件,所表明的一种思想品质特征。

自强不息是指人对待事业、对待人生追求的一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人们在对事业追求中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穷尽所能”的勇气和努力。“自强不息”是武术德行思想中的重要内容,是习武者的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通过武功训练来达到磨练意志、提高技艺、培养胆力等素质,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的勇气和胆略,从而形成习武者以此锻炼身心,树立远大志向的自强不息的优良思想品质。因此,习武者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艺高人胆大”,不仅是对武术技艺和胆力关系的明确,重要的是把胆力和勇敢看作习武者德性的重要品质,这不仅对习武者人生事业的技艺的成功非常重要,也涉及到任何行为活动中有能力才能有自信心,也才能成功的勇气和胆力。

“浩然之气”的提法是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中提出的,指一种无所愧作、无所畏惧的良好的道德精神状态,它也是中国传统的民族“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气”是综合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技法实践,融合传统文化思想,即道德、礼义思想,来达到“德教”的目的。

在武术道德的活动中,不仅有认识活动,情感活动,而且有意志活动。道德意志通常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通过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等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实践精神。 武术的道德思想的约束力是从维护正常有序的社会道德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带有非常广泛的思想涵义。道德意志要求人们从内到外,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行为都能从深刻的内容展现出道德活动的完美。

对习武者来说,从行为到理智,从主观到客观,都要正确地把握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的道德和武德的具体行为规范。通常的武德意志实践活动是靠自主性、自律性、自控性来体现的。武德作为习武者所应具备的一种美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指导人们共同的武术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并渗透在习武者的思想和言行中。重武德是武术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型建设人才的先决条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总之,武德是中国武术文化的核心,中国的武术,中国的武者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中国的文化,传承着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五

那节课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我还是记忆犹新。

上武术课时陈老师还说道:"今天,是我们组最后一节武术课了,接下来是你们自由放松的时间了,我们来踢足球吧!"大家连声叫:"好啊!太棒了。"陈老师先把球放在地上,哇!一个飞球,被我们的一个队员给挡住,他踢了一脚,球就跑了过去,对面的的同学迟钝了一下"耶!球进了。"班里一阵欢呼。过了一会他们都乱成一片,徐浩杰告诉我:"只要我们站在一个地方不要动球就会自动送上门来的。"果真如此我和徐浩杰迎上门去两人一起用了铁铲把球给铲了过来,其他人都乱成一片,倒在了一起。

忽然我灵机一动,马上又用了铁铲把球踢进了网里,过了一会"敌人"要反击了,他们背后燃烧起了熊熊烈火,正在向我们示威呢!我们迎接而上,仿佛两股巨大的力量相撞在一起,气流越来越大开始抢球了,大家好像千万只蚂蚁打了起来"不好,他们要发起进攻了。"队员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了这场比赛输定了。分开时大伙都气喘吁吁实力相等。

武术课上完了我和其他同学都很开心快乐,因为这节课是我们特别难忘,也很有趣。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六

有一种特别的花儿。

正开在。

第一千朵上。

在育花人的辛勤浇灌下。

正在那幸福的绽放。

你微笑的对我说。

这一千朵花儿。

朵朵饱含着是真情。

片片盛开着是精彩。

在绿叶的呵护下。

嫣然的泛着幽幽清香。

你自豪的对我说。

这一千朵花儿。

在开了十五年的时光里。

点缀了多少石化人的光彩。

为九石化的腾飞。

一路摇旗呐喊。

不然……。

她怎会那样芬芳。

你骄傲的对我说。

你是能让人做梦的地方。

有喜欢文学的朋友。

在这个花园里。

圆了多少梦想。

我也要对你亲切的说。

我爱你。

因为。

永远永远。

香飘四溢的那朵。

最美丽的花。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七

便认识了你。

蜿蜒的三江流水,

是你轻歌曼舞的绸带;

湛蓝的高原之风,

飘逸着你纯朴的美丽。

谁知道,

乾坤无常,

天地无理,

竟然将天崩地裂的灾难,

降临在乍暖还寒的春季。

骤然间,

山川破碎,

亲人命丧黄泉,

大地龟裂,

家园化作瓦砾,

江水滔滔地倾诉着无尽的悲哀,

风儿忧伤地抚着你玉碎的身体。

纷纷泪花伴着漫天的雪花飞舞,

滴滴鲜血浸透了你脚下的大地。

然而,

鲜血还在流淌,

你却刚强地站起;

眼泪尚未风干,

你便勇敢地挺立。

我看见,

一张古老而年轻的脸,

仰望着寒流滚滚的高天,

俯视着疮痍满目的大地。

你在倾听,

倾听远方亲人的匆匆脚步;

你在感受,

感受季节迟来的阵阵暖意;

于是我知道,

你满怀悲伤,

但不会叹息。

你失去亲人,

不会失去勇气。

你不用,

为你祈福;

你无需,

给你慰籍。

因为,

在一切都交付给过往的时空之后,

高原的天空,

会重新净朗如洗。

风依旧湛蓝,

水依旧曼舞;

而你。

将青春不老,

永远玉立。

0我喜欢。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八

对于我国法律制度,比较传统的是按照历史类型将我国的法律制度分成奴隶制法、封建制法等。

习惯上,我们将清前期以前的法律称之为古代法律或传统法律。

不管是哪种类型得法律制度,比较共同得都是以刑法为重。

而刑法、刑罚的重心又是维护皇权和宗法理。

虽然如此,在传统法律制度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兼有政治和司法制度特点的监察制度也逐渐得以发展、成熟。

本文就清代以前的中国监察制度作一定的了解。

我国较早设立监察制度的是秦代。

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原先在君主左右“掌赞书而授法令”[杜佑:《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的御史发展成为兼司纠察之任的监察官吏。

《文献通考·职官考七·御史台》中就说御史:“至秦汉为纠察之任。

”说明在秦代时开始设立监察制度。

御史大夫是秦代的最高监察官,众御史之长,其地位在廷尉之上。

御史大夫率属吏组成御史府(台),构成秦代的中央监察机关。

在地方各郡则设立监御史。

《汉书·百官表》云:“监御史,秦官,掌监郡。

”这是由朝廷派往地方执行监察任务的官吏,其主要职责是对所在郡的官吏实行纠察,并参与治理刑狱。

但监御史并不是地方官职,也不专驻地方,而是隶属于御史府(台),受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直接指挥和节制。

监察机关的垂直制,在秦朝已开始。

秦代的御史监察之制尚处于初创阶段,御史虽有监察之责,辅佐皇帝监察百官,但其仍负有其他各种行政事务,还不是专职的监察官员。

御史的主要职责有三方面:

一、协助皇帝和丞相管理其他国家事务。

二、执行纠举官吏不法的监察事务。

执行这项事务时,御史常奉命直接参与审讯活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了秦始皇在咸阳坑儒和赵高以“谋反”罪审讯李斯时,都有御史参加。

三、负责记录皇帝的制诏,主管刑律的制定、保存和核校等事务。

秦代开创的监察制度为后世所继承,而且,御史监察百官还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

秦代开创的监察制度,汉初仍被沿用。

经过不断调整,汉代的监察制度有了明显的变化。

汉代中央仍设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为最高监察机关,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和侍御史等属官。

东汉时期中央监察机关改为御史台,属九卿之一的少府,但御史台活动独立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

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后。

西汉时御史大夫除掌管监察百官纠举非法之职外,有时还率兵征讨,行使一定的兵权。

《汉书》卷六《五帝纪》载:征和三年,春三月,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兵二万人出西河击匈奴。

这也说明了西汉时期还没有形成专门单一的监察机关。

除御史大夫寺的监察外,汉武帝元狩五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汉书·武帝纪》],协助丞相“督录诸州”[《后汉书·百官志一》]。

中央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内设监察官员,加强了国家的监察职能。

在地方上,汉代的监察机关主要有两类。

一种是司隶校尉。

司隶校尉负责“督大奸猾”[《后汉书·百官公卿表》],“掌察举百官之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后汉书·百官志四》]。

另一种是州刺史。

汉初,废除了秦代常驻地方的监御史,有丞相派遣“丞相史”监察郡、县。

汉武帝时期,为了有效控制地方,对监察制度又作调整,废除了监察郡国的丞相史,分全国为十三个郡部,除京师所在州为司隶校尉外,其余十二州各设刺史一人,直属御史大夫。

除分区监察外,皇帝有时还从御史中直接任命“绣衣直指御史”,惩办地方奸猾,并同州郡共同审理重大案件,或负责镇压农民暴。

刺史的职权主要由“掌奉诏条”(共六条)确定,刺史到地方,省察治状。

在“六条”规定的范围内,刺史可以纠举弹劾:“所察应条即举。

”[《汉书·翟方进传》]超过“六条”,就是“所察过诏条”,“不循守条职”。

开始规定刺史“以六条问事”,不得过问六条以外的其他工作,后来限制渐送,以至到西汉末年,刺史的权利已很严重。

有人称之“选第大吏,所荐位高于九卿。

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汉书》卷八《朱博传》]到东汉后期,刺史又逐步统率军队,管理地方,成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长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第二次大动荡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频频交替,立法活动频繁,律学思想活跃,法律制度有很大的发展,但监察制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监察机关仍然为御史台,但已经成为皇帝直接掌管的独立的监察机关。

长官御史中丞职权很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初不得纠尚书,后亦纠之”[《通典》]。

东晋时期,御史可以不举控告人的姓名进行弹劾,实行“风闻奏事”制度。

《梁书·武帝本纪》载,天监元年诏书中说御史“可以风闻奏事,依元熙旧制”。

自魏以后,地方不设立监察机关,由中央派御史监察,发展了御史出巡制度。

东汉时期的司隶校尉,魏晋时仍设,与御史中丞“分督百僚”。

至东晋,司隶校尉一职不复存在。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法律制度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唐代法律是中国封建法律的典型、中华法系的`代表,这时期的监察制度组织完备、职责明确。

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史台制度,一种是谏官制度。

唐初沿隋朝设肃政台为监察机关,后经过左、右肃政台,左、右御史台的变化,唐睿宗景云年间统一为御史台。

御史台是独立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之外,对中央和地方百官进行监察的专门机关。

其主要职责:

第一,推按狱讼。

包括推问皇帝下达的案件,审理普通百姓的案件,参与三司推事等。

第二,弹劾犯罪。

对违法犯罪的官员进行纠举,弹劾其罪,请求司法机关审判。

第三,巡察内外。

一是分察六部的具体行政行为,使之合法而有效率;而是巡察州县,以六条为察事内容。

遇有非法行为,便予以纠查。

第四,监督决囚。

如发现司法机关违法及犯人有冤者,予以纠举平冤。

第五,监察录囚。

唐代御史的任免权由御史台长官或皇帝行使,不归管理一般官员的吏部掌管。

御史的弹劾行为,不必经御史台长官的审准就可以向皇帝直接提出。

御史台还可以设置监狱来拘禁和讯问罪犯。

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

唐代谏官隶属于中央政府的中书、门下两省,成为正式的司谏官。

司谏官主要职掌以下几方面:

第一,谏议。

以皇帝为对象,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

第二,封驳。

即还封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第三,知起居事。

第四,知匦事。

唐代的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御史代表皇帝,临制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以皇帝为监察对象。

这样就形成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制。

这种制度完备而富有活力,一方面监督了百官的违法行为,促使吏治清明;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皇帝的极端专制。

它对维护唐代君主专制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宋代的中央监察机关仍然为御史台(台院、殿院、察院),长官是御史中丞,下设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

察院的监察御史“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

御史台虽为中央监察机关,但也具有司法审判职能。

御史台设台狱,凡违法失职官员,在送大理寺审判前,往往先送御史台侦讯。

对各地重大案件,御史台派出御史“乘传”赴当地“就鞫”。大理寺审判的案件,如发生犯人不服或审判官意见不一而有“翻异”,则交由御史台推究。

地方监察,主要靠设于各路的监司兼管,负责巡按州县,“采访在任官能否”,“荐举循吏,按劾奸赃”[《庆元条法事类》卷七《职制令》]。

宋代为了防止司法官吏出入人罪制造冤假错案,在司法审判上特别实行了一套“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范太史集》卷二十二《转对条上四事状》]的监督制约制度。

但这种司法上的监督制度在重要的案件中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尤其是针对官吏的犯罪行为。

因为在实行这些制度的同时,又实行皇帝“御笔断罪”制度以及中书宰相的“指挥”制度。

宋代为了维护君主专职的中央集权,其法律的主要特点是“重法治民,宽典待吏”。

应当来说,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主要就是监察官吏的不法行为,防止危害国家的政权和冤假错案的发生。

而宋代宽典待吏的立法和司法思想无疑削弱了监察制度的发展。

尤其是皇帝的“御笔断罪”制度,基本上是判决不依法,“变乱旧章”,“出命制法,轻重予夺在上。

”[《宋史·刑法志》]这种判决不能申诉,也不能延迟执行。

商鞅曾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史记·商君列传》]。

正因为上层对监察制度的不重视,宋代的监察制度没有多大的完善和发展。

相比之下,元代比较重视司法监察工作。

元代的监察机关十分庞大,中央设立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并列,为元朝三大中央机关之一。

御史台是天子的耳目,它除了掌纠察百官善恶,还有重要的司法职能。

官吏受赃专门由御史台负责审理。

成宗时,监察机关曾“罢赃污官吏凡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赃四万五千八百六十五锭,审冤狱五千一百七十六事”[《元史·成宗纪四》卷二十一]。

在地方上,则设立江南诸道行御史台和陕西诸道行御史台,作为中央御史台的派出机构。

全国共分为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司。

元代监察机构的职权重大,中央和地方的职责,依至元五年初设御史台圣旨条画规定:“弹劾中书省、枢密院、制国用使司等内外百官奸邪非违,肃清风俗,刷磨诸司案牍,并监察祭祀及出使之事”[《元典章》卷五台纲一《内台·设立宪台格例》]。

正由于监察机关职权重大,所以法律对监察官员特别加以规定:监察官员如有犯赃行为,则加等治罪,虽不枉法亦除名。

[《元典章·肃台纲》]。

应当来说,明代的监察制度主要不是体现在监察机构上,而是明代的刑法和刑罚等法律内容上。

明代贯彻的是“重典治吏”的立法思想,完全不同于宋代的“宽典待吏”的方针。

朱元璋熟谙“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深刻道理,在吏治上坚言“故今严法禁,但遇官吏蠹害吾民者,罪之不恕”[《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九]。

明制颁的《大明律》和《明大诰》的内容均达到了重典治吏的目的。

明代在洪武十五年将唐宋的御史台改为督察院,扩大了监察组织。

督察院又称“风宪衙门”,职掌纠察。

督察院设左都御史主管中央和地方的司法监督,又设御史多人作为辅佐,对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进行监督。

督察院对贯彻执行法律制度负有重要的职责。

它可以“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对全国所有官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纠劾。

它还直接参与审判活动,凡有重案要案,刑部、大理寺必须偕督察院共同审理。

明代形成的三司会审、圆审、朝审、会官审录、大审、热审等都有督察院的参加。

大理寺的职权非常广泛,举凡政治、经济、礼仪、文化、教育及思想领域都在监察的范围之内。

在地方上,明代将全国划分为十三道,设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人。

监察御史的活动不受都御史的统领,而接受皇帝的节制。

他们巡按地方时权力极大,地位和省级长官平等,发现问题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监察御史的首要职责,所谓“按临所至,必先审录罪囚,吊刷案卷,有故出入者理辩之”[《明史·职官志二》。

明代还创设了六科给事中这一独特的监察组织,负责纠察六部官吏的违法事件。

其中刑科给事中对刑部的审判活动有直接的监督权,一旦发现问题可径向皇帝奏报。

明代特有的厂卫制度可以称之为明代监察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厂卫组织虽然不是正式的司法机构和监察机构,不能象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公开行使权力,但被皇帝特许兼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专理诏狱和审判之权,直接听命于皇帝。

明代的西厂、东厂、锦衣卫、内行厂等机构,均兼有监察百官之权,而且行事不受法律的约束,是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极端。

清代沿袭明代的设置,都察院是法纪监督机关,主掌官员监察,并职司谏议实行“台谏合一”的制度。

在监察方面,清代将原来独立的六科给事中监察系统合并于都察院。

六科给事中和十五道监察御史合称“科道”。

科道合一使清代监察权进一步集中。

除监察权外,司法的职权也是都察院职权的一个方面。

都察院参与司法事务主要表现在:一是参与会谳。

即各省的死刑案件在刑部核拟后,送都察院列署意见转大理寺。

二是参加秋审和朝审,执行复奏之职。

除监督其他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并参与会审外,都察院还可以受理官民冤案,大事奏请裁定,小事立予昭雪。

都察院所属的五城察院(清代京都分中、东、西、南、北五城,每城设一衙门,都称“察院”[《光绪会典事例》卷一四七])可以审断完结杖罪以下案件,徒罪以上送刑部裁定。

总体上,清代的监察机构与明代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没有了明代厂卫等特务的监察。

综观清代之前的我国监察制度,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维护专制的中央集权。

监察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司法领域,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还有就是吏治领域,防止官吏贪腐化,影响统治者的统治利益。

在传统的监察制度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监察系统和监察官员的垂直领导自秦代就开始实现,这种制度可以摆脱地方上的控制,能够更好地行使监察职责。

遗憾的是,现社会的监察制度才刚刚规定实行垂直领导,真正实现这种领导体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次,我们的监察力度太弱,方式单一。

现在的监察制度都是监察机关等有人反映问题后才去查处,而且经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属于那种“宽典待吏”型,而不是主动去对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部门和岗位实施监察。

在处罚力度上,明明已经够上刑事处罚的,却因为当事人“认错态度好”,“积极改正”或者是“积极退还非法所得(注:这里一般不用“退赃”这样的字眼),给一个行政处分或者调离岗位就行了。

还有一点就是监察机关的官员往往没有人来监察。

希望当权者能够以古为鉴,真正地发展和完善国家的监察制度,尽量少一些=这类让人觉得羞愧的典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九

摘要:在莎士比亚的讽刺性喜剧《威尼斯商人》中,“选匣成婚”是一场由女主人公鲍西娅的父亲发起的博弈游戏,其博弈游戏的原初是为鲍西娅选择父亲认为合适的男性为丈夫。鲍西娅仅仅是作为这场男性博弈的客体对象而存在;而随着这场男性的博弈游戏的进行,面对不同的男性参与者,鲍西娅选择了不同的话轮结构建构策略,改变了不同的男性博弈者的博弈地位,建构了不同的话轮结构,自身也隐性地参与到了父权主导的男性权力博弈游戏中,在父权社会文化场域内建构了女性的隐性博弈。然而,由于父权社会文化的限制,无论是哪个男性博弈参与者赢得了这场博弈,鲍西娅建构的隐性博弈的最终结局都不能改变其作为的女性的从属地位。这场男性博弈的最终结局无非也是服务于父权社会男性权力博弈的均衡实现。

关键词:话轮;话轮结构;建构机制;女性;男性;父权;博弈;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早期最为著名的讽刺性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的剧本大约作于1596~15,以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为主题,“一磅肉的契约和巴萨尼奥与鲍西娅的爱情故事”为戏剧冲突发展的两条线[1],展示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父权社会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见解。作为《威尼斯商人》中爱情故事分线情节的主要女性角色,在大部分的文学评论中,鲍西娅(portia)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最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女性形象,美丽而又有智慧,甚至被盛赞为“知性女神”[2]。然而,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鲍西娅虽然勇敢地追求个体的幸福,但却也无法公然地发动针对社会性别政治的个体反叛行为。鲍西娅的智慧主要是体现在在父权为主导的男性权力博弈中,其巧妙地建构了不同的话轮结构,隐性并非公然地与父权社会的男性权力主体进行博弈。

话轮结构策略,包括话轮数量、话轮主题以及话轮长度,是莎士比亚用来建构鲍西娅作为女性个体与父权进行隐性博弈的重要手段。在《威尼斯商人》剧本中,涉及“选匣成婚”情节的场景包括:第一场的第二幕、第二场的第一幕、第二场的第七幕、第二场的第九幕与第三场的第二幕。这些场景的展开都是围绕“选择正确的匣子”这一核心问题的博弈。其中,第一场第二幕属于“选匣成婚”情节的话轮结构建构主题的发起,即剧中男性权力博弈以及后续女性与父权的隐性博弈的原初,或者说是“谁能选择正确的匣子”这一核心问题的提出。而“选匣成婚”的话语结构的具体建构过程则是在第二场以及第三场所涉及的相关场景中开展的,即剧中涉及男性权力博弈以及女性与父权的隐性博弈的具体展开,也就是完成“谁能选择正确的匣子”这一核心问题解答的过程。

一、“选匣成婚”情节话轮结构建构的发起与权力博弈。

在第一场的第二幕中,作为富家女的鲍西娅的出场引出了关于“选匣成婚”这一男性博弈游戏的由来。这一幕戏剧的话轮主要是由鲍西娅与其女仆尼莉莎(nerisa)共同建构的。在这一整幕剧中,鲍西亚和尼莉莎共有23个话轮,共108行,其中鲍西娅12个话轮,占80行,尼莉莎11个话轮占28行,全然是由女性角色声音所构成的话轮结构。

话轮长度是“衡量参与者话语主动权的重要参数”[3],表面上来看,鲍西娅似乎占据了这一幕的话轮结构建构的主动权。同时,在这一幕的伊始,鲍西娅就通过向尼莉莎所发出话轮,来表露作为女性个体对父权社会文化场域的不满以及对女性个体进行公开抗争的不可能性的无奈:“真的,尼莉莎,我这小小的身体已经厌倦了这个广大的世界了”[4]。鲍西娅的话轮优势以及这一番对女性个体解放意愿为主题的话轮,表面上看仿佛有了发声引起话轮的自由与主动权,然而“女性声音所享受的自由仅仅是一种虚构”[5]。鲍西娅之所以被允许拥有这样的话轮优势以及发出表达女性个体解放意愿声音的话轮,一方面是源于该幕剧本的发生空间的私人性。这一幕剧本的发生空间位于贝尔蒙特的鲍西娅家中一室,只有鲍西娅与尼莉莎在场,这符合父权文化对社会空间的性别划分,“男性占据公开场域,而女性则被限制在私人或者家庭场域”[6]。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戏剧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一系列女性角色之间的话轮结构建构为后续“选匣成婚”的情节提供了建构的基础,服务于由父权文化场域内男性角色发起的博弈游戏。

鲍西娅在话轮优势的情境中所表达出来的厌倦,是源自于来父权社会文化中父亲作为“法”的代表所具有的父权主体权力对女性作为权力客体的控制。在父权社会文化里,父亲是“法(thelaw)”的化身,“成为具有为我们选择认同与理想化权力的法的抽象表征”[7]。父亲的这种主体权力并没有因为作为个体的父亲的死亡而终结。在场景发生的时间里,作为“法”的代表的鲍西娅的父亲已然离世,但其作为父亲的主体权力依然依靠遗嘱在发挥着效应。遗嘱,作为博弈游戏的话语载体,具有两个层次的法的涵义。一方面,它是国家机器所承认的权威话语的载体;另一方面,它又承载了父亲作为家庭内法的代表的权威。在遗嘱中,鲍西娅的父亲制定了“选匣成婚”的博弈游戏,以金、银、铅三种材质的匣作为博弈的道具。该博弈游戏的参与者是来自父权社会的其他要争夺鲍西娅父亲的男权地位的男性。男权的博弈不仅发生在男性参与者之间,而且也发生在男性参与者与作为博弈游戏规则制定的鲍西娅的父亲之间。博弈的核心就是:“选择正确的匣子”。男性博弈者不仅要努力在与其他博弈者的竞争中,选择正确的匣子,还要努力与鲍西娅父亲的意志进行博弈,达到与其意志一致,才有可能最终赢得博弈游戏。在鲍西娅父亲与男性博弈参与者之间的博弈是父权参与者对婚姻权力的竞争。只有当男性求婚者在该博弈游戏中所选的匣子与鲍西娅父亲的预先设定相符时,博弈者才有能获得“选匣成婚”博弈游戏的胜利,而失败者将失去自己的婚姻权力:“要是选不对,终身不再向任何女子求婚”。

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在《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中提到:“妇女仅仅只是交换的客体之一”[8]。在父权社会文化里,女性总是被视为家族的财产,作为父权权力的客体指向。因此,作为女性客体的鲍西娅是没有参与《威尼斯商人》里的“选匣成婚”博弈的资格的,丧失了对自身婚姻的话语权。博弈游戏的“选择正确的匣子”的核心问题,是由父亲提出的,而最终的解答是由男性博弈者来完成的。虽然在一幕剧中,作为女性个体的鲍西娅占有话轮结构优势,但她对话轮结构所涉及的主题其实是没有话语权的,“在这个模式化的匣子游戏的中心是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她的被动的静止状态是由于其先前的角色所强加的”[9]。因而,作为父权的男性的制定博弈规则的考量的根本出发点并不是女性个体的想法与意愿,而是“为了家族产业的繁荣”[10]。获胜的博弈者获得了鲍西娅父亲的主体权力,也就获得了包括作为“父亲的财产”的鲍西娅在内的所有鲍西娅父亲原来所持有的家族产业[10]。而这也正是所有男性博弈者愿意冒险来参与这一场“选匣成婚”博弈的理由。从本质上来讲,这场博弈中,鲍西娅所追求的“婚姻的浪漫是与经济利益相联的”[11]。

从隐喻的角度来看,“选匣成婚”的博弈中的“谁能选择正确的匣子?”的问题里,作为博弈道具的“正确的匣子”的构造所负载的是父权主体权力对作为客体的女性的控制的隐喻。正确的匣子里有一张鲍西娅的小像,这个小像是这个博弈过程中鲍西娅的化身,获得小像也就获得了作为博弈客体的鲍西娅。匣子本身源自于其父亲的权威话语,是父亲权力的化身。有学者认为贝尔蒙特的生活世界是“世外桃源”[2],不受父权社会文化所影响,然而,从而本质上来看,正如就匣子的设置一样,贝尔蒙特本身就是锁住鲍西娅的匣子,在这里,作为女性个体的鲍西娅,被由父权意志与权威话语所制造的博弈游戏所锁住,正如剧中她自己所感慨到的:“唉,说什么选择!我既不能选择我所中意的人,又不能拒绝我所憎厌的人,一个活着的女儿的意志,却要被一个死了的父亲的遗嘱所钳制”[4]。

二、“选匣成婚”情节话轮结构建构的文体分析。

在《威尼斯商人》中,尽管要追求鲍西娅的男性不止三位,但是莎士比亚在剧中只有三位男性选择进入接受“选匣成婚”的博弈之中,分别为:第二幕的第一场与第七场中出场的摩洛哥亲王(princeofmorocco),第二幕的第四场出场的阿拉贡亲王(princearragon)与第三幕第二场出场的巴萨尼奥(bassanio)。表1为《威尼斯商人》中“选匣成婚”博弈游戏的话轮数量表。该统计数据包括了“选匣成婚”中这三个场景的话轮结构的发生幕数,参与话轮结构建构的人物、话轮的话题控制、话轮的数量、话轮的行数以及百分比。

表1《威尼斯商人》中的“选匣子抽签”场景的话轮数量统计汇总表。

从剧本的话轮数量来看,这三位男性角色在其所参与的男性博弈游戏中的话轮数量与每个话轮的行数有着显着的不均衡。

在摩洛哥亲王参与到博弈的两幕戏中,总共有14个话轮,其中摩洛哥亲王7个,鲍西娅7个,平均下来每幕只有3。5个话轮。这14个话轮在剧本中总共有126行的篇幅,其中第二场第一幕47行,第二场第七幕79行。在这126行中,摩洛哥亲王发出的话轮总计有101行,占全部行数的80。16%,而鲍西娅发出的话轮行数只有25行,仅为总行数的19。84%。从单个话轮的行数来看,亲王最长的话轮有48行,而鲍西娅的话轮最长的仅为9行,其大部分的话轮仅为2到3行的回应。摩洛哥亲王的话轮长度与鲍西娅的话轮长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场与“选匣成婚”的摩洛哥亲王压倒性的话轮中,作为男性权力主体的`亲王肆意地在展示着自己作为权力主体的权威与力量,夸耀自己曾经“手刃波斯王”,“战败苏里曼苏丹的波斯王子”的赫赫战功以及与面对母熊饿狮的勇猛,认为自身在“家世、财产、人品、教养”等方面的男性权威与鲍西娅的女性地位相配,将自己塑造成博弈游戏中的非常有资质获胜的博弈者[4]。而面对男性话轮优势的夸耀,鲍西娅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有效的话轮结构的建构中,其所给与的只是冷漠而正式的话轮回应,话轮严格地遵循话轮所涉及的博弈游戏的主题的规则,按部就班地介绍父亲制定的博弈游戏规则。在第七场的话轮是由鲍西娅发起的:“去把帐幕揭开,让这位尊贵的王子瞧瞧那几个匣子。现在请殿下自己选择吧”[4]。这样的话轮建构最终使得摩洛哥亲王,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了错误的匣子,也终结了其在整个剧本中的话轮结构。

在剧本第二场第九幕中,阿拉贡亲王参与到了男性权力的博弈游戏中,从该幕的第4行开始到78行结束,总共只有75行。从篇幅来看,其参与的话轮数量与摩洛哥亲王的话轮相比较,简短了许多,只有8个话轮,其中阿拉贡亲王发出了4个话轮,鲍西娅发出4个。阿拉贡亲王的4个话轮在整幕75行的话轮数量中占了65行,为86。67%,而鲍西娅的4个话轮仅占10行,为13。33%。整幕剧中,最长的话轮是由阿拉贡亲王发出的,为34行,而鲍西娅最长的话轮仅占5行,其余的都为1到2行的简短话轮。与摩洛哥亲王的话轮相比,阿拉贡亲王在这场男性权力的博弈游戏中,虽然显得其话轮优势不及摩洛哥亲王。而他与摩洛哥亲王那种强势的男性权威的展示不同,阿拉贡亲王的话轮则是对道德的强调,“满口的陈词滥调”[12]。面对阿拉贡亲王以标榜自身道德水平的男性话轮优势,鲍西娅所采取的话轮回应策略也依然消极性的,其话轮的主体依然限定在恪守父亲制定的博弈游戏的进行,没有主动积极地对男性话轮进行回应,接受自身作为博弈游戏客体的地位,将“选匣成婚”的男性博弈游戏的博弈者称为:“为了我这微贱的身子来此冒险的人”[4],拒绝参与到较为均衡的话轮结构的建构中。

在摩洛哥亲王与阿拉恭亲王之后,巴萨尼奥作为压轴的博弈者,在第三场的第二幕中出场,参与到了父权权力设定的博弈游戏中。在第三场第二幕中,巴萨尼奥完成“选匣成婚”的游戏之前,总共有12个话轮,其中巴萨尼奥6个,鲍西娅6个,总共的篇幅为115行。从话轮的数量上来看,巴萨尼奥在博弈过程中与鲍西娅的建构话轮数量要超过之前的两位男性博弈者,虽然总数上摩洛哥亲王似乎超越了巴萨尼奥,但摩洛哥亲王的话轮是在两场中发生的,其每场的平均数明显低于巴萨尼奥。与之前男性在话轮长度占压倒性多数的情况不同,在这115行中,鲍西娅的6个话轮占到了58行,为50。43%,而巴萨尼奥的6个话轮为57行(包括一首10行的歌曲),占比49。57%。在鲍西娅的话轮中,其发出的最长的话轮为25行。除此之外,在与男性的话轮结构建构过程中,她还发出了另一个长达23行的话轮。鲍西娅的这两个话轮大大地超过了前两个场景其所发出的话轮的长度。在这一幕中,男性角色的绝对权威与女性角色的消极参与在话轮结构的建构的特征得到了反转,男性角色巴萨尼奥与女性角色鲍西娅的话轮结构中的话轮长度处于均衡的地位。

从话轮本身所涉及的主题也可以看出明显的不同,女性角色在这一幕的话轮中,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叙述父权的博弈游戏规则。相反地,在一开始,在与男主角的话轮建构场景中发起的话轮里,鲍西娅并没有直接要求巴萨尼奥开始“选匣成婚”的博弈,而是说“请您不要太急,停一两天再选吧”。在随后的一大段独白中,她大胆对男性角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爱慕之意,“所以整个儿的我都是您的”[4],完全偏离甚至是背离了父权的博弈游戏的规则,因为此时的巴萨尼奥还没有完成博弈的进程,还无法确定他是否能赢得这场与父权意志的博弈,并且最终赢得原本鲍西娅的父亲在这个家族中的“法”的地位。而正如阿兰·布鲁姆与哈瑞·雅法观察到的,在鲍西娅的话论中,她利用歌唱,为巴萨尼奥提供赢得这场博弈的正确思路:“第一节‘bred’和‘head’押韵,同时也压‘lead’”[12]。正是鲍西娅在这一幕的话轮结构建构中,调整了自己的话语结构建构策略,化原本场景话轮结构中的消极被动为主动,才帮助巴萨尼奥赢得了最后的博弈。

三、“选匣成婚”情节话轮结构建构的博弈策略分析。

(一)鲍西娅在“选匣成婚”博弈中表面上始终是处于博弈客体的地位。

首先,在“选匣成婚”的男权博弈中,作为女性的鲍西娅按照父权社会文化原本是没有任何参与的可能性,因为在整个男权博弈的设定中,她只是男权博弈所指向的客体存在。作为女性客体,鲍西娅在与摩洛哥亲王以及阿拉贡亲王的两个话轮结构中,本身是没有话语权力的。作为女性,服从男性权力被规训为父权社会里最为值得讴歌的品质。“在女人一生中,她没有任何阶段是独立的,起初是要对父亲服从,而后是要对丈夫服从”[13]。因此,她所采取的消极态度是符合父权社会文化对女性的顺从规训的,其本身所发出的话轮的内容也是符合其作为权力客体的地位,完全是遵循话轮结构建构的权力规训,符合社会文化的话轮规定的礼貌原则。她不过是她父亲与这些男性的博弈游戏以及这些男性之间博弈竞争的客体对象。

其次,在男性参与博弈的过程中,鲍西娅并没有任何阻止男性博弈过程本身开展进行的活动发生。不论是摩洛哥亲王、阿拉贡亲王还是巴萨尼奥都进行了博弈游戏的实践。而最终巴萨尼奥通过由父权权力制定的博弈游戏,遵守了博弈的规则,赢得与鲍西娅结婚的权力。鲍西娅在男权博弈的过程中对话语结构的建构策略本身并没有违背父权权力的权威的任何过激行动。

(二)鲍西娅在“选匣成婚”的博弈游戏中的实际地位与完全信息博弈。

首先,表面上鲍西娅是博弈的客体,但在“选匣成婚”的博弈游戏之前,她对男性参与者具有一定的认知,具备对博弈参与者相关的“知识”的掌握[14],并且对这些“知识”具有自身的评价标准。在博弈游戏前,鲍西娅就已然对巴萨尼奥倾心,而对其他的追求者的价值观念则嗤之以鼻。她在剧作的第一幕第二场中,对前来参与博弈游戏的求婚者进行一一地嘲讽。她是这样评介摩洛哥亲王的:“假如他有圣人般的德性,偏偏生若一副魔鬼的面貌,那么与其让他做我的丈夫,还不如让他听我的忏悔。”[4]而这些参与追求者中,只有巴萨尼奥得到了鲍西娅的赞赏。对参与博弈游戏的主体的认知,使得作为博弈游戏的客体鲍西娅具有博弈游戏的展开的部分“预备知识”[14]。

其次,在剧中,鲍西娅作为博弈游戏的客体之外,实际上还是博弈游戏规则制定者的代言人,她借助于对父权的顺从隐性地参与到了博弈中。整个博弈游戏过程中,父亲的意志以及博弈实践的发生都是依靠鲍西娅的话语建构来实现的。因此,鲍西娅可以说具备了整个博弈游戏的相关“知识”,包括开展的规则以及每一个博弈行为可能的结果。因此,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鲍西娅在这场“选匣成婚”的博弈游戏中所处的是一种“完全信息博弈”[15]。而相对而言,其他男性参与者所获得的博弈游戏的知识就没有鲍西娅全面,与鲍西娅相比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等的地位,这场博弈游戏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博弈”[14]。“话轮转换的模式与从相关的话轮转换模式的偏离在文本是可以很明确的产生意义的”[15]。因此,当鲍西娅在博弈游戏中,利用话轮建构策略,采用不合作与合作的时候,博弈游戏的最终结果就有所不同。“莎士比亚剧中的父亲更经常是被背叛的,而不是背叛”[16]。利用自身对父权文化博弈游戏知识的认知,鲍西娅调整了话轮建构策略,化消极被动的不合作话轮建构地位为主动积极的合作,在男性博弈者巴萨尼奥开始博弈前,利用隐含的策略传递了与博弈相关的知识,建立博弈游戏中的“共同知识”[15],将巴萨尼奥不完全信息博弈的地位转化为完全信息博弈。这种知识传递也使得鲍西娅自身也建立了一种与父权权力对自身的婚姻的控制权进行隐性博弈的关系,她不再是顺从的代言人,而是通过隐含的手段,改变了原先博弈游戏中参与者的地位,从而掌控了整个博弈游戏,使其朝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取了博弈的均衡。

四、结语。

这场“选匣成婚”的男性权力博弈游戏最终是以巴萨尼奥的成功结束。在这场男性权力博弈中,作为女性个体的鲍西娅却不甘于屈从于父权权力,将自己的幸福作为男性权力博弈的客体,巧妙地利用控制场景中的话轮结构建构机制,改变博弈游戏中参与者的地位,来左右男性权力博弈的结果,建构自身作为女性个体与父权权力的隐性博弈。然而,“离开对她们生活时代的人物的参照,想要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进以及行公正的描述与分析是荒谬的”[17]。莎士比亚的大部分戏剧的历史背景通常是被放置在远离英国的城邦,但是他的戏剧所面对的是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观众,因而为了迎合观众,他的戏剧整体的性别意识形态表面上反映的是传统英国父权制社会文化中的性别思想。虽然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是由女性君主所统治,但女性的卑贱地位并没有多大的改善。鲍西娅采用隐性博弈的方式来,对抗父权发起的男性博弈游戏,想要通过隐性博弈对自身命运进行选择,但是她所采取的话语建构策略的最终结局依然是父权制婚姻,实现的是父权社会内的权力均衡状态,而她作为女性在父权社会的客体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正如,在选匣博弈游戏结束之后,她用自己的话轮所表达的“所以整个儿的我都是您的”[4]。不论是谁选择了正确的盒子,在父权文化场域内,作为女性的从属地位是无法改变的,无法挣脱父权权力的樊篱。

参考文献。

[1]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72。

[2]王玉洁。莎士比亚的“性别之战”——莎翁戏剧作品中的女性解读[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58。

[3]易秀清、王小亮。话轮转换视角下的动态权势关系和人物性格——以《印度之行》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6—41。

[4]威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susansniaderlanser。fictionsofauthority:womenwritersandnarrativevoice[m]。newyork:cornelluniversitypress,1992。32。

[6]mellor,annek。“possessingnature:thefemaleinfrankenstein”[c]。feminisminliterature。bomarito,jessicaandjeffreyw。hunter,ed。detroit:thomsongale,。374。

[8]claudelevi—strauss。theelementarystructuresofkinship[m]。jamesharlebell,trans。boston:beaconpress,1969。

[9]leggatt,alexander。shakespeare’scomedyoflove[m]。london:methuen&co。lit。,1974。129。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

英雄形象是人们对于理想人格的一种期望,它可能直接来源于现实,也可能仅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想象世界。即使是来源于现实中存在的英雄,其所形成的英雄形象也必定与真实人物本身有一定距离。英雄形象是经过了人们使用想象进行加工、填充和丰满而产生的最后结果。“英雄是一种立足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愿望理想和行动力量的化身”[1]。可见,英雄的意义不仅仅是英雄所完成的事迹本身,更重要的是英雄所产生的楷模效应。当然,这种“楷模效应”离不开英雄形象的塑造。英雄形象常常见于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等不同媒介中。影视作品由于在视觉效果上表达力较强,以其为载体而塑造的英雄形象影响范围较为广泛,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我们知道,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也是艺术加工的产物,但是,它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现实世界的反映,体现了特定时代的信仰和追求。

二、跨文化比较理论框架。

在生存斗争与文明发展过程中,每个文化都会形成不同的英雄崇拜,这种不同的崇拜会以不同的英雄形象反映在民族艺术创作之中。因此,不同的文化往往对于“英雄形象”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通常潜藏在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当中,挥之不去。对于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众多学者都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表现出各自独到的见解。这里主要采用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开创者霍尔(hall)和荷兰著名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两人的观点。

霍尔根据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加以区别,认为不同民族在交际过程中表现为倾向高语境文化或者低语境文化的特点。高语境文化在信息传播和语言表达中的特点是:在沟通过程中,只有较少的信息被明确编码传递出来,接收信息的一方注重话语表达或者信息传播的“语境”而非仅仅是“内容”本身。高语境文化的沟通是含蓄的,人们注重对含蓄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我们可以从中国的写意画和诗词等方面看出中国文化中的高语境特点。中国的写意画重在“神似”,更多的信息是隐含的,依赖于观赏者根据语境加以填充补全。中国的诗歌也是如此,往往寥寥数字,意味深长。低语境文化在表达信息的时候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直接的,显性的。美国等西方文化被认为是低语境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将较多信息明确地加以编码传递给对方。我们可以从他们油画和小说等方面看出来。西方的油画传统上比较追求逼真,注重光影的协调;而他们的小说也是在细节描写上不遗余力,力求将更多的信息明确传递给读者。

霍夫斯泰德[3]在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从五个维度解释世界各个文化的差异。他认为,不同的文化都可以在这五个维度上找到各自的位置。我们通过这些维度就能大致确定一个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五个维度分别是: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化vs.女性化、长期取向vs.短期取向。[4]为了研究方便,这里我们只取其中的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两个维度来讨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是用来衡量组织机构不同层级人员所表现出的服从和支配关系差异。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处于机构上层的管理人员对于下层人员具有较大的支配权力,而下级表现出更强烈的服从意愿。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上层管理人员与下层员工之间的服从与支配关系则相对要弱。中国文化处于权力距离较大的一端,而美国则属于较小的一端。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tivism)维度描述的是个人与所属集团之间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主导的国家里,个人的自由极其重要,强调平等,注重隐私权,社会关系网络相对松散。与此相反,在集体主义文化里,个人情感服从于组织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所属团体的面子保全等,都视为至关重要。美国倾向于个人主义文化,而中国则表现为更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

三、电影《英雄》和《特洛伊》。

由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2002年上映,是当时投资较大的一部分商业大片。尽管上映后,毁誉参半,但其票房收入却极为可观,另外,该片还在2003年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由此可见影片在国内外产生的广泛影响。《特洛伊》(troy)由2004年上映,是华纳公司投资的史诗大片,演出阵容非常强大。影片根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改编,演绎希腊盟军与特洛伊王国长达10年的伟大战争故事。

这两部影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提供文化比较的基础。两部影片都与古代历史故事相关联,而作为文化源头的古代通常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原型,通过古代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两个文化传统的异同。同时,这两部影片都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不同“英雄形象”,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四、伟大人格和悲剧命运。

中西英雄形象的共通之处虽然两部电影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两者在英雄形象塑造的相同之处。《特洛伊》中的阿喀琉斯、赫克托和《英雄》中的无名、残剑、飞雪、如月、长空,都为了家国利益,无惧牺牲。他们勇敢坚强,身怀绝技,完成普通人所不能之事,这些特征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认可的英雄形象。另外,作为影视创作的产物,英雄仅有以上特征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还不能满足戏剧性冲突的观赏需要。在一段完整的光影叙事情节中,冲突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在这方面,我们发现,《特洛伊》和《英雄》两部影片里的英雄身上都聚集着剧情的最大冲突,并体现为英雄自身的悲剧命运。作为个人的阿喀琉斯、赫克托,他们有自己各自的感情和家庭需要守护,一旦面临国难当头,战火纷起,却只好别无选择地卷入沙场厮杀,带领大家冲锋陷阵,并最终惨死疆场。《英雄》中的英雄们也是如此,为了家仇国恨,精心布局,但最后却为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人民和平,而宁愿牺牲个人,成就“天下”。两部影片中的英雄形象都是悲剧性的。他们的高超武艺和献身精神使他们的悲剧性更加得到彰显。

五、力量之强与技艺之雅。

西方的张扬与东方的含蓄尽管文化之间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正如前所述,中西方文化在一些维度上存在差异,这两部电影也反映出了这些不同。《特洛伊》的画面很精致,配乐悠扬,但从整体风格来看,影片追求的效果还是倾向于壮阔宏大、厚重震撼,色调以黄沙、灰岩为主,衬托英雄的悲壮。其叙事方式也属于开门见山、平铺直叙,体现了西方文化表达方式的直接性。《英雄》的画面和音效也有大片风范,但其总体意境显然不同。影片处处体现出东方式的秀美,有不少场景是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画意,几位英雄的服饰也是衣袂飘飘,如行云流水。在情节展开方式上,《英雄》采用了倒叙、闪回的方式,使情节曲折迂回,表现出中国文化叙事的含蓄与隐晦。

两部影片在英雄们的打斗特写场面刻画方面也是各具特色。以《特洛伊》开片的场景中,阿喀琉斯出面与牛高马大的敌将伯格里斯展开搏斗,他们之间的拼杀时间很短。对方的狂妄叫阵和阿喀琉斯的懒散拖沓既可以酝酿后面对攻的高潮,也更加衬托出英雄的从容与勇猛。当阿喀琉斯一剑斩杀伯格里斯后,在敌军面前大叫“还有谁敢上来(isthereanyoneelse)”时,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噤若寒蝉,大显英雄本色。而在《英雄》中,最为精彩的当属“残剑”与“无名”的决斗,导演特地选择了景色闻名的九寨沟作为拍摄场地,云雾缥缈,碧波如镜,两位英雄凌空掠过湖面,如同翩翩对舞,剑尖点击湖面,带起水珠点点,玲珑剔透,清晰可见,每幅画面都精彩绝伦,美轮美奂,尽显英雄之优雅从容、游刃有余。

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中的低语境传播方式强调直接、明示的表达,从而体现在电影中的是西方式英雄侧重斗勇斗狠,在形象上有强壮威猛的特点,表达出一种暴力美学,在影片整体基调烘托方面,则以壮阔、粗犷为主。相反,在东方文化的高语境传播方式中,间接、含蓄的特点则比较明显,影片中的东方式英雄主要是技艺见长,表现为灵活敏捷、驾风御水,影片的场景通常山清水秀,意境深远。

六、不拘一格与等级森严:中西方权力距离差异。

中西方在权力距离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个维度上的差异也反映在这两部影片中。在《特洛伊》中,当伯格里斯出来叫阵,阿伽门侬大喊一声“阿喀琉斯”,却发现阿喀琉斯根本没有跟过来,只好安排人去找他。这一方面体现了阿喀琉斯作为大英雄的不羁个性,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影片中他们君臣之间的权力距离并非相隔千里,个人的自由相对较大。在个人主义文化中,集体荣誉固然重要,但激励勇士战斗更有效的引导途径是以劝说他们争取个人英雄荣誉为主。在《英雄》里面的无名见秦王的场景,却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之中君臣之间的距离如隔多重天。影片中,无名见秦王,一路经过多重宫门,到了大殿之下,还有百级阶梯,而大殿之内,秦王还尚在百步之外。影片中对这个情况的说明是:当时“刺客猖獗”,秦王胆战心惊,甚至不除甲胄,但从另一个侧面,包括这些宫殿建筑的构造等,可以反映出秦王“孤家寡人”的地位。权力高度集中,君臣相隔万里。

参考文献。

[1]李启军.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3).

[2]culture[m].newyork:doubleday,1976.

beverlyhills,calif:sagepublications,1980。

[4]esconsequences:comparingvalues,behaviors,institutions,andorganizationsacrossnations[m].thousandoaks,calif.:sagepublications,2001.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一

武术从来就不只是拳脚上的功夫,在表面的拳脚动作之外,实则包含深蕴。某人一旦跟随某师傅或是进入某一门派,特别是练有所成时,其所练之武术便具有了“社会性”(相对于默默无闻的个人练习而言),就如同孩子从家中走向社会的社会性断乳一般,[1]他的功夫不再是为个人所独有,而是成为武术界的“公共财产”,须接受大家的“检阅”,不只是功夫,其形象、为人也将受人们关注。处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中,尤其是特定的历史时期,武术所包含的元素将更多,它可以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有所偏重。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著作《侠义英雄传》,作为中西文明碰撞时期及新旧文化交融关节点上的武侠小说扛鼎之作,无论就其对拳术器械体系的归纳、对侠义英雄形象的解说,还是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出发,对武术使命的认可,都充分显示了武术所包容的内涵之多,突出了武术时代性的特色,对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武术提供了一个生活模板。

1武术动作:武术的基础元素。

1.1武术动作的分类。

武术要靠肢体动作表达,表现为一连串抑扬顿挫的动作演练,动作是武术的基础元素,因此武术初次给人的印象无非是“三拳两脚”或“多拳多脚”式的来回武动。对这些“拳脚功夫”的分类很早便有,且源远流长,种类众多,例如,人们常常把长江以北势宏架大的拳术称为北派,把长江以南势小劲猛的拳术称为南派,把少林拳术、炮拳、洪拳、南拳等称为外家拳术,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称为内家拳术。

至于以刚柔来分内外家更是不得其理,“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不知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成功则一。”[5]所以,不仅武术无内外家之分,其动作也是刚柔转换的。

1.3儒释道对武术动作的渗透。

2侠士:武术的承载元素。

2.1侠士的分类及特征。

其中,除了侠士社会阶层明显不同以外,其侠的内容特征也有很大的区别。在清末民初,侠士多为平民,处在社会的中下层,却生的一身傲骨,气宇不凡,他们不畏强权,只为着公众都认可的公平正义,这种侠义精神小则表现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报知遇之恩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大则表现为为了国家民族,为正义事业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向恺然笔下的侠士众多,开篇即写谭嗣同的英勇就义以及在安维畯的义举震惊中外,引来慈禧震怒,将他充军口外时,满朝文武对其避之有恐不及,只有王五敢于向他送出援助之手,并将他送出口,此番侠义之举,名动公卿;中篇有刘三元惩罚那些仗着会些拳脚功夫欺负路人的米贩子,为众人出气,也有金陵齐四游遍各地,施行善事,后篇的霍元甲为振国威而摆擂战大力士更是将侠义之举上升到国家层面,既捍卫了民族尊严,维护了国家脸面,又开拓了中国人的强身之道。

2.2侠士的社会性。

侠义是武术人社会化(相比于默默无闻的单个练武人而言)的标志之一,即从一个人踏入某一门派或拜某一师傅开始,尤其是其练有所成时,他的武术功夫连同他整个人的行为等,已不再是属于个人,不可能再随心所欲,而是在整个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受众人监督,如同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称为熟人社会一样,在武术界,也存在一个“熟人社会”.[10]这决定并影响了武术人的行为。

2.3侠士的传承方式及其利弊。

武术自古以来多为师徒传承,口传身授,侠士多为武林中人,在向恺然的《侠义英雄传》中,侠士的`传承也遵循此种方法。

3比试:武术的社会元素。

3.1比试的多方参与性。

3.2比试的历史性。

这话于霍元甲心里,使他决心用武术做出一番事业来,他屡次向轻蔑中国的外国大力士发出比试邀请,其内涵与其说是打给外国人看,不如说更是打给中国人自己看,以振奋人们的尚武精神。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台主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所有中国武术家,比试也因此成为了国家之间的较量。

3.3绅士在比试中的作用。

近代以来,由于国体的改变和西方文化的入侵,绅士阶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作为一个知识阶层,他们在社会事件中产生了重要作用,比试事件也不例外。当人们都赞叹霍元甲摆擂战外国大力士的胆识和英雄之举时,李福东提到了一个关键的原因,他说霍元甲之所以这么胆大是因为有农劲荪帮他出谋划策。农劲荪作为一个接受过近代西方教育的学者,直接参与了摆擂台的初步设想、广告词撰写、擂台前的演说以及翻译等方面的工作,使比试能正常进行。同样的,彭庶白也是体面的绅士,且是有力量的商人,在有关擂台的保证人、律师等方面提供了帮助。

4结论。

武术不是表面上的拳脚功夫,它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体,本文借平江不肖生的《侠义英雄传》来剖析武术在特定环境下(本文的特定坏境指《侠义英雄传》中人物所处时代,即清末民初)的多种元素,以达到对武术的深入、全面的认识,具体而言,认为武术具有时代性,需要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表现为三个方面:对表层的武术动作等基础元素的认识,对中层的武术侠士等承载元素(包括身体的承载和精神的承载)的认识以及对深层的武术比试事件等社会元素的认识,层层深入,不断挖掘武术的内涵。武术与时代结合,武术的诸多元素其实都是潜在的,时代的特征将它激发,并用以服务这个时代,武术是深刻的,非一拳一脚而已。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生育制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83.

[2]平江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4:111.

[3]平江不肖生著。侠义英雄传(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4:489.

[4]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5]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6]平江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上)[m].长沙:岳麓书社,1984:193.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二

轻轻的叩击着我的心灵。

正如阳光温柔地洒向大地。

唤醒了无数沉睡中的'生命。

你恰似那飞舞的蒲公英。

静悄悄地落在了我的心里。

在这里你可以放肆的欢笑大声的哭泣。

甚至可以和我的心交汇在一起。

请就让我用身体保护着你。

只要你需要可以长住下去。

让心告诉你今天好天气。

一天两天时间匆匆的过去。

昨晚那美丽的梦早已逝去。

不知何时窗外下起了雨。

思念的空气开始慢慢凝聚。

对着玻璃窗轻轻地呵口气。

右手食指雕刻出好想你。

你悄悄地离开了我的心里。

在这里你曾经放肆的欢笑大声的哭泣。

欢笑和眼泪渐渐溶化在我心底。

你恰似风中飞舞的蒲公英。

随着风轻轻地来轻轻地去。

离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三

我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部分是关于人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就是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学科。两者之间殊途同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看,是极有价值的。

《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老子也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抽象的,是无形的,是指客观存在都有着规律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任何事物都脱离不了“道”,《管子》中提到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真理具有稳定性。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有着“道”,无论是人的偏好、效用、选择、需求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一、微观经济学的哲学视角。

(一)经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我国哲学的二元论认为“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即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指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环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经济人假设”体现出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从而反映了西方哲学观念中的人对物质的追求。这种假设是有作用的:在研究问题时,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先排除,主要方面得以体现,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选择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时,无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就只考虑了消费者理性自利的一面,从而得出“边际替代率mrs=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mu1/mu2=两种商品价格的比p1/p2”,最终会得出消费者会使每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相同。这种结论是有意义的,它使我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达到最大的满足。不过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是种假设下的结论。

佛理中认为人性有着贪、嗔、痴,从而执著与世俗欲望,形成了对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现实生活中,人不可或缺的有着非理性的成分。经济人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比如消费者把其有限的收入用来购买商品时,不排除至少有1种商品受到广告、包装或者是推销员等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等使用了商品之后,才会对商品做出评价,理性成分使自己知道这种商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随着消费者认识能力的提高,欲望驱使下消费者会考虑同等价格自己更满意的商品,等下次购买时就会关注更多的商品,所以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共同作用的过程概念。

(二)“盈不可久”思想的经济学应用。

《易经》中乾卦第六爻“上九:亢龙有悔”,意思就是太高亢激昂了就必定会后悔,指的是事物达到某种程度后必然出现某种新特征以阻碍这种程度的延续。我国学者通过对《易经》各个卦单独变化以及卦与卦之间变化的研究,得出了“物极必反”,从而生出了中庸之道。乾之极为坤,泰之极为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为了维持某种特征,就不能达到最大饱和的状态,即“盈不可久也”。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有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边际效用=0时,也就是效用最大化的状态了,如果继续消费,就会出现效用递减。这其实就是说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是无止境的,多多益善是在达到极点之前的限度内成立。用马克思主义说就是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在经济学也很常用,比如学校食堂管理员必须考虑其他食堂的价格,以及周边餐馆的影响,把价格放在合理的位置。如果价格太便宜,可能会面临亏本,如果价格太贵,可能到最后连1个人都没有去光顾的。

比如某些垄断性产业,如提供网络服务的全国性公司。对于有些人来说,上网是生活必需品,在这个用户的“保留价格”内网络价格上涨,这些人上网的时间至少都会维持在生活必需的时长,从而不会出现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现象,同时网络公司为了经营不会把价格提高超过用户的“保留价格”,也不会使其设计的价格最终盈利低于成本。再比如对学校食堂的米饭价格来说,假设学生主食为大米,且没有替代品,而且学生购买米饭只用在自己一次用餐的用途上。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涨,学生对米饭的消费量都是一定的,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底线;然而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跌,学生的消费量都不会超过其吃饱的状态,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饱和。

(三)经济模型本质是主次抽象思维。

微观经济学中都有各种假设和各种模型,比如经济人假设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内生性,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上,经济学家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各种模型来抽象地描述经济现象,然而这些模型都是把经济行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来研究。不少学者批评过这种研究方法,还举出不少社会中的反例来证明其局限性。其实假设和模型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社会现象中的局部或者阶段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行为限定性,来研究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一个可以描述社会所有现象或者人类所有行为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假设与模型的.运用就是在于先抽象的表述经济现象中主要因素,如果理论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主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果理论不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在次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如博弈论理论囚徒困境模型中,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双方选择(坦白,坦白),无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抵赖,抵赖),有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如果现实中出现单次博弈双方选择不是(坦白,坦白),重复博弈又出现了其他情况,这就说明是模型外因素影响了博弈的结果,比如双方没有被隔离或者两个囚徒是一家人,都相互关心对方。那么此时如果再考虑双方的博弈,模型外因素就会变成主要因素,成为模型内因素,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此时可以看出其思维方式是主次分明的考虑问题,如果次要矛盾产生大的影响,则次要矛盾就会加入主要矛盾来考虑,这恰恰证明假设和模型的价值。

二、对待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态度。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贞”。龙象征着有能耐,有很大作用的东西,比如知识、财富、权利等等。用九,就是把这些东西当成工具,“用其道而不为其所用”,这样“见群龙无首”,而是以你为首,才是“吉”。用六,就是在运用这些知识财富的时候,也要让自己成为配角,去学习发现当中的客观规律性,以找到有价值的地方,这样才能“利永贞”。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是把观察到的行为限定在某个模式内,它所追求的是阶段性与局部性的适用,而不是对微观经济主体所有行为的解释。所以我们就应当辩证地看待它,既要学习它有价值的地方,也要把它当成工具,且不能机械式的按照它的模式来比较微观经济体的所有行为。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消费者的研究,归根到底,是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

[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易经导读[m].九州出版社,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四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武术教学受到国家和学校的普遍关注。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在武术教学中融入配乐和表象训练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关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充分地结合视觉和听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所学的动作进行更好的巩固。该文分别阐释了配乐和表象教学法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配乐教学法、表象训练教学法的研究中发现,武术教学中,通过辅以恰当的音乐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氛围,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同时,在配乐中融入表象训练的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动作,更好地巩固他们学到的教学内容。

1.1音乐和武术套路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文化中,武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学习武术,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保护自己。而音乐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人们可以借助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传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音乐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传达出刚柔强弱的音律,从而在人的情感和脉搏韵律之间产生联系,在人的心中产生共鸣。

1.2音乐和武术套路存在的相互作用。

音乐具有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样,武术套路也有。在音乐中,可以充分体现出节奏感。音乐中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空间、时间上的速度变化,同时,在武术动作中,节奏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音乐和武术套路能够充分融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节奏感。通过节奏,可以使运动员实现对身体的合理控制,并把握好动作的节奏。同时,音乐具有吸引人注意力的作用,所以,它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约束他们的思想,保证武术教学的高效性,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武术教学中,运动员通过动作套路展示出武术的内涵,而在武术教学中,充分融入配乐,可以使运动员掌握好节奏,增加身体的律动,在音乐中充分表现出武术的灵魂,展现出武术的魅力。

1.3音乐和武术套路存在的特点。

配乐教学契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可以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动作来选择合适的音乐,使配乐和动作能够相得益彰,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并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武术动作,武术动作的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从武术的劲力上来说,可以分为3种表现形式:中间型、刚硬性、温和型。因此,可以根据力度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配乐。选择配乐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配乐的风格要契合武术的动作,比如:可以选择一些缓慢的传统音乐来配合太极拳动作;第二,配乐能够彰显出武术的套路特点。在武术教学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速度和力量的变化,因此,在选择配乐时,要充分表达出武术动作的内涵,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神韵。另外,武术套路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配乐的选择上也要循序渐进,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配乐,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武术套路。在武术教学中,融入配乐,可以从表现形式上彰显出武术的内在美。配乐教学方法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使枯燥的武术动作大放异彩,更容易被理解。有活力的音乐会让人充满律动感,有利于激发人们的斗志,创造一个愉悦的活动氛围,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理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1表象训练的科学依据和应用方法。

表象主要指的是在人脑中形成认知的形象反应。其主要是对过去的事物重新认识。因此,表象训练不是在人的身体上进行反应,主要是通过大脑进行反应。表象训练的基础是过去的经验,通过强化记忆的手段,并依据动作的表象,从而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训练,并且能够在训练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动作。表象训练教学方式简单易学,容易上手,在武术教学中具有深刻意义。表象训练教学法的具体方法就是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对动作的认知,通过对动作进行图解,加以重复训练,从而可以使其强化,使大脑形成正确动作的思维,在思维的指引下,对具体的动作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可以使学生做出规范的动作,增强教学的效果。比如:学生在学习拳击姿势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动作要领,使学生可以有个基本认知。然后学习在进行表象训练时,要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脑中重复学习的知识,并进行多次的思考,然后开始进行实战的练习,这种方式首先在学生的大脑中呈现出动作要领,然后表现在身体上,有利于提高动作的质量,增强教学的效果。这与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经常是老师讲解完动作之后,学生立即进行练习,这种练习方式过于强调时间、次数等,错误纠正不明显。但是,通过表象训练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对身体的控制。

2.2表象训练在武术教学中有利于形成动作技术概念。

在武术教学中,武术动作技术概念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确保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才能保证武术教学的质量。而这种概念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并经过综合性的分析,形成了对武术动作的思维和直觉,从而进一步形成了武术动作的表象,最终在人脑中形成了对于武术动作的正确技术概念。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动作的要领之后,学生在大脑中对内容进行反复回忆,从而形成对动作的表现,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加深学生对动作的理解,使他们可以充分地掌握武术的概念和动作的要领。

在武术教学中,通过表象训练可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正确的武术过程,从而准确地掌握武术动作的基本要领和概念。而且,在进行反复的表象训练过程中,可以对学生产生一种刺激,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再辅以配乐,可以在合适的节奏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做出动作。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时间,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从而可以促进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的质量。

3.2配乐和表象训练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在武术教学中,表象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过程,学生自觉地在大脑中强化对动作的理解,从而进行身体上的练习。因此,表象训练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这是一种主动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音乐中,可以使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放松身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而使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动作的练习,增强武术教学的效果。

传统的武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讲解完动作之后,由学生进行强化练习,而且错误的动作一旦形成,不容易纠正。在武术教学中,充分地融合配乐和表象训练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武术动作的理解,有利于武术形成动作技术概念,并使他们保持极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武术教学的效率。

[2]马福兴.表象训练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88,190.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五

习武之人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下武术技击实战中的要素,欢迎大家阅读。

速度,是指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也就是说,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一定的距离的能力。它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快速通过某距离的能力,称位移速度;对各种自己快速反应能力,称为反应速度;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称为动作速度。武术技击法对速度的要求突出在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上,其速度的快慢是取胜的关键因素。在技击实战时,不论拳打还是脚踢,都要动作快速、迅疾,以快来攻击对方无防备或薄弱的部位,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先发制人”的目的。

反应速度,是指从出现刺激到作出应答反应之间的时间。在技击实战中的表现形式为:根据对手的情况变化而迅速改变动作的方向、路线、速度、方法等。它要求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搏击中做出快速的反应。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和人体感受器的敏感程度有关。我们常感到人在疲劳和休息不好时,反应就会知道;反之,精神愉快、注意力集中、兴奋性适宜、机能状态良好,反应速度就快。人体感受器包括视网膜光感受器,耳的声感受器,肌肉内感受各种神经机械变化的本体感受器等。感受器越敏感,接受信息就越快,反应速度也就越快。因此,平时要注意训练这两方面的机能。如利用突然发出的不同信号,使练习者作出相应反应的训练;或迅速移动目标,使练习者在目标不停变化中作出相应的反应。

动作速度,和力量、协调、耐力、技术等因素有关。他除了和信息在反射弧个环节中传导速度快慢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指挥能力。其指挥能力越强,引起肌肉收缩完成的动作速度就越快。其中包括拳法、腿法攻出收回的快慢,步法前进后退的移动,身法闪、展、腾、挪的运动等。动作速度训练的主要方法有:1.以最快的速度,反复进行某一动作的练习;2.利用声响、手势发出指令,练习者按其节奏快慢做各种手法和腿法动作,或者进行各种转身、上步、退步、交叉步等步法练习;3.加速跑练习(短距离转身跑、急停跑、变方向跑等)。

力量是指人体肌肉在紧张状态下(长度不变)或收缩状态下(长度缩短)所表现出力效应的能力。应当注意的是“力量”和“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劲”士运动力量的一种能力,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用力技巧。在武术运动中它有明暗、刚柔、虚实、轻重、快慢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力量不等于有劲,尤其是用劲。比如说一个农民肩挑数十公斤的重担,行走较远的路程,可算是很有力量了,但是如果让他踢一脚就未必有多利害,这是因为他没有掌握运动力量的技巧,不善于用劲。在技击实战中力量大小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攻防力量大者,威力也大,击中对方的效果也显著。所谓“一力降十会”就是这个道理。

力量又可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两种。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收缩时,在肌肉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力量。它的主要作用是使人体维持或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和姿势,而无明显位移。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进行缩短性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使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运动,使人体和器械产生加速度;它又可分为重力型力量和速度型力量。重力性力量主要以肌肉收缩克服负荷重量。速度型力量,主要以肌肉收缩时,机体和器械产生加速度的大小来衡量。如技击格斗中各种手法和腿的快速运动就是速度型力量的具体表现。其发力特点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法,这种力也叫“爆发力”、“寸劲”。在力量练习中,主要练的就是“爆发力”。训练力量的方法多种多样。练习的负荷量及练习次数可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耐力,是指人体持久活动的能力。在实战技击中,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搏动,没有充分的体力和耐力是不能适应紧张而激烈的对抗运动的。实战技击所需要的专项耐力主要是力量耐力。因为它不仅要求能长时间的快速有力的发拳、金,而且还要求每一个进攻动作都很有力量。我们知道,人体运动产生提高的重要因素是能量不能及时得到补充。能量来源于体内能量物质的氧化,其中主要靠有氧氧化,而氧气的运输主要靠呼吸系统。因此,只有心、肺功能好,耐力才能好。此外,肌肉耐力的好坏与肌纤维类型有关。而不同部位肌肉的耐力也是不一样的。

耐力素质一般通过无氧耐力训练、肌肉耐力训练以及长跑、变速跑、游泳、爬山等多种全面的耐力训练来提高。发展肌肉耐力多采用负重训练法,促进肌肉耐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完成练习的重复次数,重复次数越多,肌肉耐力发展就越快。

柔韧,是指人体各部关节的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的弹性与伸展性。平时讲柔韧性好不好,主要是看其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而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除了于关节本身结构有关外,还于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有直接关系。在实战技击中,柔韧性好,可加大动作的幅度,“一寸长,一寸强”,能更好地发挥动作的威力。

柔韧性训练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静力性牵拉,一类是动力性牵拉。在训练中常常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练习。

灵敏,是指快速、准确、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反应的敏捷性在内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的整体反映。它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敏感性,以及掌握技术、技能的水平。所谓灵敏性好,是指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转换快,对肌肉运动的指挥能力强,能随心所欲的支配肢体协调一致的工作,能迅速准确的完成某一个应答动作。灵敏性好,其反应能力也就强,这在技击实战中是十分重要的。

反应能力又可分为接受能力和变换能力。“接受能力”是指对对方的攻击,能迅速及时的作出相应反应的能力;“变换能力”是指在接受能力之后,及时进行自身变换动作的能力。灵敏性的好坏与掌握运动技能的多少和熟练程度有很大关系。体内肌肉和脂肪的比例,对灵敏性也有一定影响。此外,灵敏性和心理状态及情绪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关系。

灵敏性是一种综合素质,无一定的指标反映其好坏,然而在攻防格斗中却处处都有表现,如步法的进退、身法的转换、战术的运用、攻防的反应等等。提高灵敏性的训练方法很多,如快速改变方向跑;在跑动中做急停、转体、起动、闪躲等练习;或设计复杂多变的组合动作,按不同信号,做出各种应答反应。

技术,是指在技击实战中,能够充分发挥本人机体能力、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技巧与方法。一般可分为进攻类技术和防守类技术两大类。进攻技术是克敌制胜的唯一手段,也是组成战术的主要内容之一。进攻技术又可分为抢攻和防守反击两种形式。抢攻就是先于对手发动进攻,抢攻有“先下手为强”之利,可以掌握技击的主动权,甚至一举成功,制服对手。抢攻,要抢在对手未做好防守和进攻准备时进攻,使其防守不及;抢在对手旧力略过、新力未发时进攻,使其来不及换劲变招;抢在对手发生失误时进攻,使其来不及作出新的判断和反应。抢攻是“先发制人”的打法,动作必须快速、突然、勇猛,以“手快打手慢”。

防守反击是进攻的另一种形式。根据双方攻防时间的差异,又有“回击”、“迎击”、“反击”三种技术。回击,是先防后攻。这是在制根防守、或迎裆防守、或碰击防守、或闪躲防守之后的进攻法。迎击,就是在防开或挡住对方来招的同时进攻对手的打法。反击,是闪开对手攻势的同时,或者不管对手的攻击,直接攻击对手。这是迎击动作与闪躲防守同时进行,以及“以攻为守”的打法。防守反击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技术,运用要沉着冷静地寻找对方空隙,创造迎击的条件,并力争转变防守的地位为主动进攻。

防守技术主要用于破坏对方进攻,包括直接防守和间接防守两种形式。直接防守又分制根防守、迎裆防守、格击防守三种。制根防守指对方向我进攻时,不防其用手击我的梢端(着力点),而是制其出击肢体的根节部,使其劲力传不出去,攻势无法展开,而达到防守的目的。迎裆防守,是对方刚发起攻击时,速度较慢,肌肉处于不便发力的情况下,我可逆其攻击方向,迎面硬档其攻势,使对方不能形成有效的攻击动作而达到防守的目的。格击防守,是防守中最常用的技术。此法是在对方攻击即将触及目标时,我用手臂以及身体各部分格击对方攻击的肢梢,使其偏离攻击方向而达到防守的目的。

攻击和防守是一对矛盾,相辅相成。攻击是为了克敌制胜,达到最彻底地保护自己的目的;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积蓄攻击的力量,等待攻击的时机。有攻有守方为搏斗。因此,在技击实战中攻时不能忽视防,要考虑到进攻失利时的防守;防时不能被动挨打,要注意创造还击条件,由防守转变为进攻。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攻中有防,防中寓攻”。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六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体能,践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也日益多元化,从健身和竞技逐步向娱乐、社会、心理、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培养转变。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时,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变革,以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因此,从拓展趣味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入手,浅论体育课堂中引入拓展趣味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拓展教学;趣味教学;高校体育;应用。

大学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学生开始接触社会、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但是在传统教学内容中,往往更加侧重于对学生体育知识和动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终身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限制了体育教学的深化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因此实践和应用拓展趣味教学模式,对于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体育中进行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拓展趣味训练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利用自然场景、场地和活动等来考验和磨练学生,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拓展趣味训练满足了高校体育多元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乐观面对困难、面对磨难的态度。因此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趣味训练具有更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坚强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创新和团队精神,这些都需要在校园教育中予以体现和培养。其次,拓展趣味训练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是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技术训练和体能训练。在体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在体验中内化知识,获得情感、知识和体育精神的体验,能够更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拓展趣味训练,教学模式自由,可选择余地较多,而且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等,让枯燥的体育训练课程更有趣味性,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拓展趣味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趣味训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能够对教学活动给予科学、正确的指导,也能够真实地反映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我国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三维健康观,将整个学习计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可见,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更加注重培养以了心理健康水平、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为代表的社会适应能力。首先,拓展趣味训练模式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体育技能知识,还要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其次,既然是拓展趣味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也是检验拓展性教学质量和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可以在设计活动和场景时,采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兴趣。第三,拓展趣味训练要具有安全性。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在进行拓展训练时,以负重行走教学为例,其训练事故率为220人/万小时。可见,拓展训练的运动事故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谨遵安全性原则。第四,拓展趣味训练必须要简便易学。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在创设教学情境和组织示范时,必须要简便,能够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拓展趣味教学训练的效果。

2.常规拓展趣味训练教学项目设置。在设置拓展趣味教学项目时,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进行。根据笔者经验,在我国高校体育拓展教学中,可以将训练项目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是高空类项目,培养学生的勇气和挑战精神。例如攀岩、滑翔、求生墙等等,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培养了精神毅力。第二是平地类的项目。例如蜘蛛网、趣味呼啦圈、团队舞、齐步走等。为的.是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第三种是水上体育项目,包括划艇、跳水、水上漂流等。第四种是野外探索项目。例如野外露营、自行车拉力赛、天然攀岩等。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当然,除了这些“高大上”的室外体育项目之外,针对校内的拓展趣味教学,也有一些适宜的项目,比如障碍跑、平衡木等等。重点就在于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其次是能够实现多元的体育教学目标,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培养。

三、拓展趣味训练模式的应用。

拓展趣味训练模式有别于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但是二者又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在实际应用时,要将二者融合起来,相互渗透进行。例如在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时,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采用拓展趣味教学模式时,又不能脱离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之处。因此在实践时,应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实现学生个性与集体、适应与创新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构建知识;体验后让每一个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将知识进行巩固和内化;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和理解体验结果,并将之与实际学习生活联系在一起,应用于其中,指导生活和学习。

在实践拓展趣味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科目,要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坚强的品质为主;也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长短,用3~5周的时间安排为宜。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促进拓展趣味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心中的武术(模板17篇)篇十七

她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就算翻开多少本精彩纷呈的书籍,也找不到属于我的她。只有我,才知道吧。

她留给我的是比清风还要更淡的痕迹,以至于当我后知后觉想起她时,她已离开。

她轻轻地来,正如她轻轻地走,那么轻,那么柔。关于她的许多记忆早已被遗忘,只记得她曾来到我的世界里,笑靥如花地点亮我整个世界。

她让我走在路上,可以闻到十里之外的花香;一个小小的事物,可以激起我所有的好奇心;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可以不管不顾地闹。

过去了,她走了,毫不犹豫地走了,走得无影无踪。

我是多么想挽留她啊,可我毕竟不能一直拥有她,不能一直活在她的世界里。

她走后,我的天真无邪好像也随着她灰飞烟灭了。

她是多么倔强,人们对她的定义形形色色,她还是会一成不变,在人的一生里走一遭。当我们想起她,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声嘶力竭地呼唤她时,只会看到她稍稍回头,嫣然一笑,紧接着消失。

谁也不知道她在我们一生中扮演的是个什么角色,留给我们的最终印象是什么。只知道,她非常重要。当我们懂了她的重要后,谁不想再在她的世界里再活一遍呢?但是我们不能。

我们不能永远拥有她,因为我们会长大,对吗?所以,我们只能把她记在心里。尽管时间无情冲淡了她,残留了一点已泛黄的记忆。

幸好,我的她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谢谢那个她,我会记住她。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因负重而精彩(热门19篇)

    优秀作文能够启发读者的思考,唤起共鸣,并引发对话和探讨。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经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题记。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

    开学第一周初中日记(热门23篇)

    日记不仅是回顾过去的工具,更是指导未来的灯塔,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失误和改进的方向。如果你还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可以看看以下这些日记范文,或许能给你灵感。

    宿新市徐公店扩写范文(17篇)

    优秀的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串联,更是一种思维的展示和思想的碰撞。优秀作文是一种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感情、体验等,具备良好组织结构、合理论证和生动形象的写作作品。

    雷锋精神的初中(模板17篇)

    优秀作文具备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评选结果,大家可以看看并进行借鉴。雷锋生平感人至深,雷锋光辉的名字,就像一颗明

    月球历险记想象(精选17篇)

    无论是叙事、议论还是描写,优秀作文都能够引人入胜,打动人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路。这些范文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思

    给外星人的信(优秀21篇)

    优秀作文是精心构思、用心书写、语言流畅、内容丰富的一篇篇佳作,它可以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文思灵感,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我想我们都希望写一篇优秀作文吧。下面是一些经

    快速学习英语心得体会(模板1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具体经历或事件中的领悟和感悟的总结。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名英语学习者,我认识到阅读

    八年级语文教学策划(汇总22篇)

    编写策划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和沟通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梳理思路。如果你正在编写策划书,那么以下的范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

    理想的课堂(汇总20篇)

    理想是人们心中闪烁的火花,它点燃了我们实现梦想的希望和勇气。小编整理了一些与理想相关的文章,方便大家参考和借鉴。说起理想课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如

    植树节种树的小学(优秀14篇)

    优秀作文是我们敢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见解,以及具备独立思考和深度思维的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些范文涵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