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XY字客

范文范本中的精华部分可以被我们借鉴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一

音乐教育是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使人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感受,提高人的审美修养,并通过音乐作品中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态度陶冶人的情操,启发他们的心智。人们在生活中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是一种具体的情感作为导向,并因情感的存在而维持行为。音乐是一门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它能够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对个体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方式的说教式教育,它是以音乐动人的旋律作为媒介来传递感情,获得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共鸣。音乐旋律的走向、节奏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来敲开封闭的心灵,纾解忧郁苦闷的心情,使聆听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中学生因学业上或生活上不顺而感到心情烦躁时,可以让中学生欣赏一些轻柔而又舒缓的音乐,让中学生身体放松,充分体验音乐的感情,可以帮助中学生缓解紧张压力,平复烦躁不安的情绪,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二、音乐教育可以帮助缓解身心疲劳。

随着学习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学阶段竞争加剧,学习压力快速上升,令大多数中学生感到身心疲劳,有不少学生感到不适,由此带来的心理恐惧与焦虑,这是当前中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调节,就会出现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从而导致中学生学习成绩下降。音乐教育是一种愉悦式教育,有着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利于缓解身心疲劳。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处在学习紧张和心情紧绷的状态下,播放一段优美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明亮的音色等音乐,聆听者在脑垂体作用下,大脑中会释放一种特殊物质,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适当的音乐刺激对脑部的活动可以有效地解放身体疲惫,消除学习的顾虑与畏惧,帮助中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走出焦虑的阴影。音乐还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只有人的心情愉悦,人的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化才会畅通,随之产生兴奋增强的感觉,人的精神面貌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精神焕发。这不仅表现为生理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平衡,进而升华为一种高尚的情操,促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和谐。

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建立正确价值观。

中学时代是人的价值观和性格定格的重要阶段。音乐教育本身的独特性,可以在一个人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建立正确清晰的判断思维。西方近代美育先驱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音乐教育潜移默化地丰富人们情感,鼓励人们积极向上和热爱人生,也能够促使人们变得更为理性。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大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和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帮助中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能像在课堂上传授其他知识那样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吸引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并内化为行为准则,进而转化为行为习惯。如在课堂中,通过对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情绪等的感受和理解,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评价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形成健全的爱国主义品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鼓励音乐创造”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挖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重要手段。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音乐无形的力量远超乎个人想象,所以聆听音乐、鉴赏音乐,是现代人极为常见的生活调剂方式之一。医学研究发现,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悉心指导,让学生经常性地接触音乐节奏、律动,会对人体的脑波、心跳、肠胃蠕动、神经感应等产生某些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外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如学校经常举办一些文艺活动,参与市里举办的一系列音乐演出、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亲自创编自己喜欢的音乐节目。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不少学生们乐意自己谱曲、编舞、编排小品等活动,谱曲中的很多设计环节非常有创意,在选曲、谱曲和歌词创造中激发了学生创作灵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意想不到,学生们整体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目前,我国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从小缺乏养成与他人沟通和协调的能力,在中学生群体中团队合作意识薄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没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就难以融入集体和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和加强培养中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对于他们心理素质、道德品质、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中学生参与音乐相关的合唱、军乐、舞蹈等社团组织或大型活动中,他们都将是集体为单位,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抓住和领会音乐中旋律、和声、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等每个要素,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位成员配合和坚持。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由多个声部组成,不论演唱或演奏,每个参与者都要遵从指挥的引领,力求做到音准一致、节奏一致、强弱一致、情感一致,既不能突出也不许落后,每个人既是主角,也是配角。当一部完美的音乐作品形成时,这种专注和配合会给每个参与者带来满足和愉悦,激发出每位学生的集体成就感与荣誉感。正如托尔斯泰曾说:“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使个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因此,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在共同合作中感受到自我存在,在整个过程中心理上也得到快乐和满足。中学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生心理、智力和体力上的压力得到缓解和宣泄,有助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利用音乐这门特殊的学科,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增强热爱集体的意识,重视音乐教育也可以提高国民的艺术素养,完善国民的文化素质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乐国安.咨询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8).

[2]张声远.学校心理辅导概论[m].上海:上海中小学心理培训辅导教材,1992.

[3]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

[4]程灵,许珊,罗杰斯,等.人本主义观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启示[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8).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二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有关音乐教育的论文,请参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广大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展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门必修学科,也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声势进行着革新。作为浸染在这场改革中的一名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倍受鼓舞,并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到了这场音乐教改当中。通过认真学习《音乐课程标准》,使我对这场音乐课程改革有了一个全方面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不仅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逐步得到确立,而且音乐教育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法”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始终顽固地占有主导地位,尤其是高年级,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了音乐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僵化、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丧失等一系列不良的教学现实。本次音乐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和背景下展开的,和以往相比,新音乐课程在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呈现了崭新的要求:

一、改变原课程过于注重音乐知识、技能技巧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作为一门技艺课,目的是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主要是发声练习、识读乐谱以及歌唱和器乐训练,教学方法多数为机械模仿和重复操练,教学评价则主要看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专业化的教学倾向不但窄化了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淹没了音乐教育的审美、情感、创造等重要功能,而且也违背了普通音乐教育的教学规律,违反了中小学生音乐心理的发展规律,使学生对音乐课渐生反感,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针对现状,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音乐教学“革”什么、“兴”什么,音乐课程标准中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视唱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新教材内容的选择上都删去了原教材中“和弦”、“调式”等一些过难的、专业化的知识。相反,两个课程标准对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都做了重点的表述,都把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态度作为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材内容一改过去以音乐要素、知识体系为线索的编排方式,改为以人文为主线,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炼主题、组织教学内容。这种看似简单的调整,实质蕴涵着音乐教育观念的巨大转变——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音乐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系统的知识与技能,音乐也不例外。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淡化知识并非不要知识,降低难度并不等于降低质量;相反,“淡化”和“降低”是为了使音乐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因此,音乐知识技能教学首先应该在学生产生浓厚音乐兴趣的条件下去实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其次,音乐知识技能教学应该和音乐实践活动结合着进行,尽量避免孤立地教学。

二、改变原单纯的“灌输式、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倡导“自由、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参与、实践、体验。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学科是最不可以教的一门课程,和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习更适合也更需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积极的探究。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去实施这种转变呢?首先,要研究新型学习方式的概念与特征。富有探究性特征的学习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设计教学,注重创设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境,重视学生的集体交流研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强调评价是为了激励等等。其次,要掌握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方法与策略。例如:在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去收集音乐背景资料,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然后通过完整地欣赏音乐,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外在形式结构和内在的情感内容进行探究,最终自我建构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

三、改变原师生关系中的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强调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以尊重为理念,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是国际潮流。但在深受“师道尊严”影响的中国课堂上,这种理念始终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师生关系普遍是教师中心主义,一切都是老师说了算。“主仆”式的师生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了学生对老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中,任何新的理念都不会有用武之地,任何好的教学方法也变得苍白无力。所以,师生关系的重塑是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又一重要目标。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人的情感丰富起来,身心得以健全地发展;音乐又是审美的艺术,音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应体现艺术性与审美性;音乐愉悦性的原则更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去感受音乐的美感,去领略音乐的意趣盎然。从另一层意义去理解,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受和表达都是唯一的,因而对于音乐的理解必须予以尊重。由此可见,音乐课堂更迫切地呼唤这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理念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上,才有可能转化为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音乐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美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音乐的快乐。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两朵并蒂的莲花,科学教育注重理智训练,艺术教育擅长情感奔放,最好的科学教育加上最好的艺术教育就会使理智和情感求得和谐平衡,这样的教育才会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新音乐课程理念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堂,更是整个社会!

:音乐教育论文:浅谈学习课程标准展望音乐教改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三

摘要: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况下,网络成为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将自身的优势发挥的淋淋尽致,给社会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行为与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思维、行为、社交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本文就网络所传播的行为与文化对高职生的心理影响作出探讨,提出如何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待网络文化,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生网络文化心理健康。

自互联网出现以来,全球网络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网民数目也一路飙升,在这其中,我们中国的网民一直占据着全世界网民的大多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权威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12月底,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为42.1%,网民总数已达到5.64亿。

网络,确实是一个好东西,它信息存储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如今已成为社会信息发展的主流。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新兴事物的出现可以带来喜悦,也有可能会带来恐惧。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给社会带来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对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网络对其造成的心理危害颇深,而位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就恰恰是属于这样年龄阶段的高危群体。因此,如何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对待网络文化的传播以及合理使用网络,已成为我们心理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要解决问题就得先分析问题,下面我们先分析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来具体的分析它对高职学生在心理学方面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网络文化传播渠道多,传播的信息内容多样、丰富,且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就这些特点而言,传统的媒体传播是根本无法与其相媲美的。首先,网络在内容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天下事,它能在第一时间发布出最新、最及时的新闻内容,并就各种新闻动态做到全天侯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传送,这就如同广播和电视台这些传统媒体的现场直播。勿容置疑,传统媒体要做到这一点,所需要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远远大于网路传播的;再者,网络在传播中可以产生很好的互动,能将传播与反馈同时进行,无数的网友们可以同时对一个话题进行交流讨论,而传统媒体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

与之相对应的是,高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不稳定期,他们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独自一人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他们充满着旺盛的求知欲,需要大量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网络无疑给他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网络中丰富多样的内容令他们眼花缭乱,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互动性令他们心潮澎湃,于是乎高职学生一发不可收拾,利用一切的课余时间来接触网络,由此直接催生出各种心理问题。他们过分依赖网络,远离现实社会,与周围人的关系日渐冷漠,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甚至于无法控制自我,染上网瘾。

二、网络文化的虚拟化。

曾有一幅经典的画:一只正在敲键盘打字的狗对另一只狗说:“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个场景精确的形容了网络虚拟世界的现况。客观的说,网络传播虚拟的特征可以使上网的人掩盖自己真实的身份信息,就像是戴上了面具、脸谱和人交流。在希腊语中,脸谱这个单词同样可以解释为个性,那么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戴上脸谱的人就把自己真实的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从心理学角度说,人是喜欢集群害怕孤独的,如果既能处于集群中又处于匿名状态则会倍感安全。而网络恰如其分的创造了这样―个平台,让人们以虚拟的身份建立了虚拟的人际关系。

而高职生生源的现实状况是: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城镇居民家庭以独立单元为主:农村家庭父母多在外地打工,子女得不到关爱;还有极少部分特殊学生存在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等情况。这些高职学生存在一个共性――长期缺乏长辈关怀,内心空虚寂寞,渴求正确的方向引导。他们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来找寻满足,从网络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实现的自我价值。

当今相当一部分的高职生是既个性张扬又意志薄弱的群体,现如今的教育体制直接造成了他们在个性和追求上的一些缺陷,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由于高职生认知能力还不够强,自我控制能力又差,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针对网络文化中良莠不齐的信息他们根本无法分辨孰好孰坏,而全盘的接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如何解决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所产生的这些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从网络的管理和建设方面考虑。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式已无法回避,因此我们必须先从网络自身人手:(1)网络社会作为发展迅猛的新兴事物,缺乏有效的和完善的法律制约,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也就缺少了相关的法律保护,容易受到各种网络方面的侵害。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预防各种网络犯罪,给高职学生们制造一个良好的上网环境;(2)网络管理者应该强化网络文化传播的把关功能,过滤掉那些能将青少年引入歧途的不良信息内容,给予高职生一片绿色的网络天空;(3)网络建设者们应多开发一些适宜青少年自身的网站,让高职学生们通过这些网站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从学校的管理工作考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所以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容忽视:(1)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引导学生们正确的对待网络文化和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2)多举办体育运动比赛,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作用。通过参加各项体育运动,高职学生们逐渐地锻炼了自身与朋友、同学们的沟通能力,慢慢地加强了自身和团队的合作,并最终提高了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此外,体育运动中通过竞技获胜而产生的成就感、自豪感能非常好地调节同学们的情绪状态,增强他们的意志力,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高度重视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开展。学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辅导,避免学生陷入网络的泥沼。对已经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要进行个案治疗,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技术,帮助学生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调整并改善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正确的对待网络以及网络文化的传播,做回健康人。

(三)从学生自身考虑。身为网络文化传播影响的主体之一,同学们应当从自我做起,认识到沉迷于网络对自身的危害,增强思想认识,拒绝不良信息对自己的灌输,对网络文化传播中的糟粕说no;多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加强自信心的培养,多与父母、同学、朋友沟通和交流,遇到困难学会主动找老师寻求指导与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者,我们应该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充分意识到网络带给高职学生们的心理影响,并从网络本身、学校本身和学生本身等方面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坚持不懈的将各项措施贯彻下去。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才能体会到现实世界的美好,才不会在那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真正的拥有和强健身体一致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3]石飞。高职生网络成瘾的现象研究啪。知识经济,2012(1):83.(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四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是中学生心理学论文,请参考!

摘要:本文就如何正确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来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作了分析和探索,主要阐述如何从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等方面来正确指导高职产品设计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高职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全方位素质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职;产品设计;设计教育。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以高职产品设计教育为例,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产品设计人才。但由于教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认知存在盲点,就导致在许多高职院校的产品设计教学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千篇一律。许多老师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讲授草图绘制、基础造型、效果图绘制、技法表现、模型制作等各方面的训练时,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以至于“无人问津”。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设计素养和设计底蕴,还忽视了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来分三步走。通过情感原理了解学生、激励学生;通过合作原理培养学生、锻炼学生;通过创造原理开发学生潜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

一、运用情感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一定会竭尽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离不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喜爱产品设计专业,积极主动地探索本专业知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推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发展。要想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情感原理。首先了解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本阶段发展的心理特征。高职类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相较于中职学生而言具有良好的自制力和学习能力,相较于本科专业的学生具有敢于探索的精神。高职产品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专业情感浓厚,个性化比较鲜明。因此该专业的教师需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以疏导原则为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学生多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不断增进师生感情,通过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除了在室内操作外,也要多组织参观学习,带学生多见识社会中优秀的产品,见多识广,刺激他们的兴趣点,使他们不再局限在校园的学习,发散思维,寻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运用情感原理,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产品设计本身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教学重点难点多。认清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设计功课完成情况并不理想,并且一名合格的设计师是需要经过时间和经验积累的。避免设计基础薄弱的同学们因此而产生厌学和自暴自弃的心态。因此,对于未能合格完成设计任务的同学,要对其进行鼓励,帮其树立成功的信念,适当宽松同学们的合格线,给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们创设成功的机会。但要注意不能一味地对其进行鼓励,以免有些同学盲目自信。对于设计成绩相对较好的同学,适当地予以一些“挫折”,帮助其直面成功与失败,促进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端正同学们的学习心态是十分必要的。避免他们一开始就认为自己学不好或者肯定能学好,或者认为用不到及肯定能用好,以至于对教学目标产生影响。因此运用情感原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生正确心态,从而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

二、运用合作原理,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动手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名优秀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掌握造型基础技能,造型基础技能包括手工造型和电脑造型等;其次还需要掌握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专业设计方面的技能诸如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等各个专业不同类别的设计,最后还需要掌握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美术史和设计史论等相关理论。由此,可以把艺术与设计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一只手,自然科技与社会知识技能比喻为设计师的另一只手,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学设计还是做设计都离不开团队协作。团结就是力量,摆脱学生的“单打独斗式”死板的学习方式在学设计的阶段中就应当养成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因为设计灵感是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团队协作可以更好地集思广益,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在产品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处处都可见团队合作。以vi设计为例,vi的设计首要程序就是先成立设计小组,设计小组的人大多是由各具所长的人员组成。一套vi设计包括企业名称、企业标志、标语、标准色、标准字、吉祥物等等,设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需要各行业专门人员的参与,如美工、行销、市场调查、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专业人员,在理解消化mi,确定贯穿vi的基本形式之后对基本应用要素进行设计,最后编制手册完成设计。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的vi教学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以进行模拟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在这种有难度的设计活动中往往能激发出不可思议的潜力,在完成一个难度系数较高的设计任务后,每一位参与进来的`同学都既能锻炼了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提高其创新创造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运用合作原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的力量远远大于个人的力量,作品不管从细节和整体的严谨性都是有所体现的。同时增强动手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价值所在,清晰自身目标定位,让每位同学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自己融入集体,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团队精神的核心就是协同合作,在协同合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自发研究探索问题,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活动。

三、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的。

设计教育活动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要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锻炼提高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高职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新时期设计教学活动进步的体现。我们要正确认识设计教学活动中的进步性和曲折性,正确认识其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曲折的道路,了解其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信心,坚持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创新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股清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创新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创新性、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全面发展的能力。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抓住所设计事物的本质。例如:杯子的发明是为了提供一种饮水的工具,在普通人眼里杯子的种类有很多,有陶瓷的、注塑的、木质的等等,还有大杯子、小杯子。但是在产品设计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发散思维,把握杯子的本质其实就是饮水的工具,那么在设计杯子的时候其实就不是在设计“杯子”,而是去设计一款可以饮水的工具。还可以将名词变作动词来进行设计教学。锻炼学生自觉地运用创新思维去解决设计问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多学、多问、多想、多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实在某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核心竞争力。在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时不仅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还可以提高其综合素质。这对于培养具备较高设计水平和设计素养的高职产品设计人才是十分必要的,在找工作的阶段,其就业竞争力越高对于企业和社会的吸引力也就越高。因此对于运用创造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需要教师进行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不仅有利于遵循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也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四、小结。

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教育。通过情感原理、合作原理、创造原理可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创新精神。可以根据每一阶段的教学效果改善设计专业教学的培养方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效性。在高职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应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建设,重视产品设计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把握高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和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海亮,杨光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祖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3]赵存河.教育心理学视角下课堂教学引入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7).

[4]裘晓红.当代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分析与批判[j].中国学术期刊,(6).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五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1]。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2]。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3]。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4]。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5]。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6]。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带来积极积极影响。利于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热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和生活压力,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建设外部环境系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周飞燕.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分析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亚太教育,,01:269.

[5]王小莉.浅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甘肃农业,,11:350.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六

体育现代化作为高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大学生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在健康心理的形成方面更是具有独特的作用。高职体育现代化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就是积极发掘体育运动中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使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高职大学生能力的提高、个性的形成,还有利于高职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提高综合素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所不能取代的一项有效途径。

(一)体育现代化可以增强高职大学生自信心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秘诀,是人的最宝贵的品质之一,从本质上讲,自信是一种最大的勇气。体育锻炼需要挑战自我的勇气,在超越自己和战胜对手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体育竞赛不仅是竞赛者技能和智慧的比拼,也是对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的考验。现代化的体育运动能给人带来宣泄的快感,促进学生的交流,挖掘自身的潜能,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林丹以2:1击败李宗伟,获得羽毛球男单决赛冠军。林丹虽然慢热却自信,他说“:自信心给对手最大压力,他怎么努力也难赢我。”可见,奥运赛场上自信心的重要性。高职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战胜自己则能获得超越自己的勇气,锻炼坚韧的意志和提升发展自我,产生心理满足感提高自信心;战胜对手则能产生成就感,有利于消除自卑、悲观的情绪,从而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的品质一旦产生就会保留在高职大学生的个性品格里,并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挑战中,成为人生成功的基石。

(二)体育现代化能促进高职大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应当是能够锻炼高职大学生的毅力的运动,能够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运动。首先,在体育锻炼中,尤其是在体育竞赛中,高职大学生处于紧张、兴奋的应激状态。在比赛前,人们的情绪会紧张到产生心理障碍。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人的情绪会随之波动起伏,失败时的恐慌沮丧和胜利时的喜悦兴奋,这些情绪都需要理智地控制,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坚持到最后。其次,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对高职大学生坚强意志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各种网络娱乐节目和游戏增多,许多高职大学生沉迷网络,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相对于其他活动,体育运动的强度比较大。篮球、足球、跑步等都是高强度的运动项目,需要良好的体力支撑和坚强意志的坚持。当代高职大学生普遍体力不强,因此参加高强度体育运动的学生少,尤其是女高职大学生,由于爱美心理怕太阳晒和怕出汗,则很少参加体育运动。殊不知,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毅力、坚韧性、顽强性、自控能力,从而形成坚强的意志,抵御生活中各种挫折和困难。

(三)体育现代化能让高职大学生自我调节不良情绪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应当不仅仅具有竞赛性质,还应当具有娱乐性和游戏性,高职大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得乐趣,放松心情。在长期紧张学习中,高职大学生的情绪会变得紧张、压抑、焦虑,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极易患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适量的体育运动,能让细胞活动加速,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运动后人体会感到轻松、舒爽,产生愉快兴奋的情感体验,并将原有的负面情绪代替,消除原来的紧张感、放松心情、转换心理状态和维持心理平衡。美国著名医学家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明显改善情绪,使人精神亢奋,产生积极乐观的`心理效应。各项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调节的功效也不同,短暂剧烈的运动如短跑、跳高、跳远,可以减轻忧愁情绪、增强活力;长时间持续的运动如半个小时的慢跑能有效改善高职大学生的疲劳、焦虑情绪;足球、篮排、健美操等集体运动有利于调节抑郁症等心理疾病[3]。不同的项目对情绪的调节有不同的作用。

(四)体育现代化利于协调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高职院校是进入社会的跳板,高职院校里的班级组织更加自由,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高职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处理起来也更加复杂,一些学生因从小在父母身边缺乏独立性,不敢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因而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处理不好,出现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的心理问题。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应当具有明显的集体性,要能使高职大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在运动过程中运动者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完成共同的目标,自觉融入集体,并以集体活动的规则约束自己,这样能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加强沟通交流。众所周知,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普遍说来,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欢结交朋友,交际能力强;性格内向的学生在交友过程则比较被动,高职院校体育运动给这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交友的场所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平台,有利于高职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重拾自信心,培养健康的心理。

结束语。

现代化体育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自信心、意志、调节不良情绪和协调人际关系等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化的体育运动能最大程度上促进高职大学生形成的良好个性品格,促进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总之,体育现代化使得体育运动不仅仅强健了高职大学生的体魄,还有效地促进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它是高职教育化的一部分,为教育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七

1.高新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新区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尤为重要,以西安高新区为例,“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组织对接等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优势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巨头纷纷加盟,推动产业升级飞跃。据悉,,西安高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4%。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865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5%,占高新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2.高新区可以聚集创新要素加速技术转化。

高新区可以发挥磁石效应,强势聚集人才、资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相互融合,会使得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空前繁荣,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深圳高新区虚拟大学园就是集聚创新资源的典型代表。通过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院校建立研究院,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形成学历培养和职业教育平行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了园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人才需求。

3.高新区可以推动产业扩散。

一方面,通过技术产品转移、知识信息外溢、分支机构延伸等方式实现扩散。比如,联想、四通等中关村科技园区内最早的几家企业,已经完成了分支机构在全球的布局。另一方面,依托这三类不同的扩散方式完成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在沪、苏、浙三地的数个国家高新区周围已经集聚了众多中小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园区内的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通过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有机会享受技术外溢带来的实惠,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4.高新区对产业发展具有孵化作用。

以宁波高新区为例,宁波高新区以创业孵化为平台,加快建设科技创业核心区。按照“提质、扩容、增效”的总体思路,建设大载体、构筑大网络、培育大企业、营造大氛围,巩固创业孵化工作在全市的龙头地位。通过积极拓展孵化空间,加快建设孵化载体,为实现“十二五”孵化器建设目标开好局、起好步。鼓励孵化器内符合毕业条件的创业企业到周边地区发展。加强与周边区域的合作,向周边区域输出先进孵化管理模式,带动周边区域创业孵化工作协同发展。

二.加快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建议。

1.发展规划制定必须突出区位优势,科学分析与区域周边发展的关联性,避免“一哄而上”式盲目重复建设,选择真正适合园区长远发展并能成为支柱产业的行业,从而辐射带动周边产业联动发展。其二,发展规划制定要注意兼顾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平衡,在园区土地资源供给紧缺的前提下,要对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预判能力,辩证地看待热门产业和冷门产业的关系,有意识地培育新兴产业,及时跟上下一轮产业结构转换的.脚步。

2.不断提升产业协作配套和园区服务支撑能力。

一方面,以引进培育行业核心企业为引领,加强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的协作联系。鼓励本地相关企业积极承接产业配套,通过不断提高配套协作能力,推动本地企业在生产管理、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同时提升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每个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以完善科技服务中介体系为纽带,不断提升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搭建满足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科技企业发展需求的公共平台,为各类科技企业发展提供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支撑。

3.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提升管委会服务水平。

地方政府要正确认识高新技术行业和传统行业的关系、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的关系,避免因为认识不足影响园区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企业的发展路径,而应把重点放在规范竞争秩序、建立鼓励创新的机制上。一旦有了好的秩序、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宽松的融资环境,优秀的大企业、有潜力的小企业自然会被吸引入园,到时候产业集群的内在机制才能建成。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八

在二十世纪末期积极心理学在西方优先兴起。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类自身潜在建设性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人积极影响和潜在力量,使每个个体走向幸福。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特别是当下大学生均是家里独生子女,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容易具有性格和心理缺陷,影响大学生自身长远发展,导致其在步入社会后,无法发挥自身积极影响。利用积极心理学,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疏导大学生身心发展压力,提高心理素质,利用心理调节,在社会中发挥自我力量。

一、内容阐述。

人们建立在自身思想品德基础上,给出相应奋斗与发展目标,监督自己在发展期间行为,自我教育,结合自我教育实践结果,评判自身,完善自身缺点。自我教育实践评判这一过程,就是自我教育体现。依据自我教育这一理论内涵,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把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样理解: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需具备基础心理能力。详细来说,心理能力体现为,自我实践能力、自身要求能力、自我评价和实践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大学生自我教育开展,自我认识能力发挥较大作用,自我认识能力决定大学生自身,对心理教育需求程度高低,关系着学生和周围环境关系认知度,也决定大学生对自身认知理解度。自我要求能力,和大学生关系体现在,大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建设目标,安排自我时间,安排计划等。自我要求能力是大学生在心理教育期间,自我教育实现关键因素。自我评价能力,是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自身成绩评价能力,对自我发展中积极和消极因素客观评判,辩证看自身。这四种心理能力相互联系,互相辅助,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发展。

二、启示与理论依据阐述。

(一)积极情绪理论体验。

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与评价能力中,情绪积极理论体验作为其理论依据,发挥积极影响。依据积极情绪理论,大学生可以良好对周围环境,生活中事物,给出积极心理体验和情绪感受,积极情绪理论在证明积极情绪理论发挥最大作用。详细来说,其发挥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自身能力,灵活把自身能力与社会资源结合,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能力,形成创新思维,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自身价值。

其二,随着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深入,大学生注意力不断扩散,思维不断激发,大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和灵活。提高大学生自我评价与认识能力,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情绪体验全面认知,对自身发展评价。

(二)积极人格理论体验。

积极人格理论体验,是指大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极追求幸福,并在追求过程中,积极去感受幸福和愉悦感觉,同时,也激发大学生潜力和能力。积极心理学研究人员,对心理学特质研究时,构建一整套全面人格系统――via系统,这一系统对人格优势和价值全面分析,包含了24类性格力量和6大核心美德。积极人格力量对大学生来说,其对大学生时间能力和自我要求能力发挥积极影响,培养大学生这两种能力,大学生对幸福和美好理解增强,全面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大学生结合自身能力,为未来发展构建,使大学生具备理想状态,朝向理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积极人格理论中,就六大美德来说,卓越、智慧、节制、勇气的.力量,利于在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理智冷静处理,激励大学生自身朝向自己设定目标发展。六大美德中正义和仁慈,利于大学生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实现自我调节目标。

(一)外部环境系统建设,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

当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较低,这是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因素。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要想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外部环境系统,利于在自我教育中,满足大学生自身需求,为其营造良好学习条件。详细来说,大学生积极外部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其一,稳定和长期外部环境。如,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其二,多样和短期环境。如,文化氛围、教育氛围、学风等。这两种不同环境相互独立,相互协调运作,是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必要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主要途径。

在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期间,培养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工作效果与质量影响较大。教育人员需倡导积极和科学教育取向标准,即把健康心理学理论。

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期间贯穿,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为大学生在自我心理教育期间,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做指引,避免大学生没有方向,出现盲目认知问题,自我教育效率低下问题的发生。

(三)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自我教育能力培养。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期间,教育人员可以利用合理化手段开展教学。利用教育课程,团体心理活动课,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其一,教育人员利用教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总的来说,在当下社会众多高校均建立心理课程,但是其教学效果不佳,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面对这一形势,高校教师需把心理学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结合,把积极心理学、基本课程、大学生实际生活结合,在课程教学期间,积极和学生交流,共同探索社会美好事物,感受积极事物。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增强自我幸福感与能效感。

其二,利用团体心理活动课,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健康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展现。为学生营造轻松和愉悦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增加对现实中和自我认知度,分析现实中自我与理想中自己差距,辩证看待自身。在团体活动中,大学生与不同个体可以及时交流和沟通,通过相互学习、体验和观察,来认识自我,完善自身缺陷,改善和优化与其它个体之间关系,激发大学生潜能,提高环境适应能力和协助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带来积极积极影响。利于大学生在调节自身身心发展和维护心理方面,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对心理变化和发展全面热认知,树立积极人格,理解幸福和美好含义。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其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正确看待就业和生活压力,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需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建设外部环境系统,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外部坏境,贯彻科学教育取向标准,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利用科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九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一种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态度、工作情境的理解力等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伴随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兴起,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在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风雨历程中可以明显看出,职教越得以发展,经济越具活力,反之亦然。当前,国家对职教的重视程度超出以往任何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提出了更现实的要求。

首先,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通过培养大批技能实用型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直接促进国民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的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成为振兴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实现广大农村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提供智力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有效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局面。长期以来,农村教育主要以普通教育为主体,大批孩子在小学、初中毕业后就分流到社会,对就业、社会安定等产生很大压力。即使在国家推行义务教育、取消学杂费等一系列政策的今天,离开了普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双轨”教育体制,这种局面也很难打破。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新农村要求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经营范式和新的管理模式,而要做到这些,归根结底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就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更新要求。从设置农科类专业到广泛开展农民工转岗培训等等,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第三,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与振兴农村经济可以实现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促进职业教育。同时,职业教育以其办学模式的多样性、灵活性,既是一种公益事业,也是一种经营活动,可以注入、吸纳民营资本,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目标实用化的特长,为振兴农村经济培养更多更优创新型人才,培育积极向上的良好民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良好局面,关键在于搞好搞活农村经济,不然,即使投入很多资金,基础设施改善了,硬件上去了,“新”也只新在表面;农业人口的素质上不去,软件跟不上,一切“新”局面也难以保持长久。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思路,将农业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项事业统筹安排。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科技、教育这三者没有先后,也没有主次,它们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当前,国家明确提出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途径,服务“三农”,打造“三农”,这就为农科教统筹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既具有普通教育的功能,又以其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目标实用化的特征,直接促进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首先,办学体制灵活,公办、民办、公办民助、校企合作,等等。而且,职业学校以其职业化、大众化、实业化特点深受投资者青睐;其次,培养目标灵活,可以面向小学、初高中毕业生,亦可面向广大农民,可以进行学历教育,也可开展各种职业培训;第三,教学方式灵活,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现场演示(师徒制)等;第四,学制灵活,2年制、3年制,或实行学分制半工半读,采用3+1,3+0.5,2+1,2+2等学制,或进行各种短平快的职业培训,等等。

总之,学制以实用实效为原则,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员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第一,服务农村经济。农村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通过对当地经济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现状的深入调研分析,整合、增设与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立足当地技术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展开教学和培训。

第二,开发人力资源。农村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分流学生、中小学毕业生、农民等大做文章,通过教育培训,传授农业生产经营技术、管理及市场运作技能技巧,强力打造农村创新型人才,将人口就业压力转变成人力资源。这样,不仅缓解了农村升学、就业、社会稳定的压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农民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门路,从而整体提高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效率。

第三,培育良好民风。职业教育一旦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农业增强实力,那么,冲击的不仅仅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会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增添活力。比如,农村职业学校在广大学员和农民中开展各种技能大赛、技术讲座等文化活动,既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对塑造良好民风也大有裨益。

因地制宜,适时而为,通过“技能借贷”的方式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民工转移培训的经济负担,构筑和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职业教育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催生了对职业教育的客观需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职业教育的出现与发展又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纵观职业教育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是深远的。美国在18前后进入商品时代以后,许多州县相继成立了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农协会,国会先后通过了《赠地学院法》、《农业实验站法》、《农业推广法》和《职业教育法》,通过法律从各个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率增加了1.7倍。为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法国于19通过阿斯蒂埃法案,明确规定要对18岁以下的孩子提供免费的职业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受到各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在近几年,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也应看到,职业教育在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南沿海地区和城市职业教育较为发达,中西部,特别是农村相当落后,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拉力和张力严重不足。就我国国情来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再实施免费的职业教育,即使在农村也很难。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因地制宜,适时而动,不断创新,锐意改革。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在现有职业中学或职业培训中心的基础之上,兴建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城(县)乡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向贫困生进行技能借贷,就是由政府(学校)与学生(员)签订协议,贫困生免费接受技能培训学习,就业后再偿还。这样既为贫困生掌握一技之长尽快谋业创业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也为构建富裕、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主观条件。应该说明的是,职业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职业指导和德育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技能过硬,更要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观和价值、人生、世界观。唯有如此,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才真正得以彰显发挥。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在开展中不仅具有陶冶情操、熏陶审美的作用,对于学生心理的调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自身的发展,关乎着国家栋梁之才的塑造。因而,如何在教学开展中利用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已成为学校教学工作者们普遍重视的问题。本文在介绍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作用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具有显著调节作用的音乐内容,发挥音乐教育的心理调节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没有疾病,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都呈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学生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随之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校的音乐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熏陶,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增进知识技能的教育形式。那么音乐教育具体是怎样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其远离精神困扰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音乐可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往往具有严重的叛逆心理,加入繁重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影响,很容易产生焦躁、苦闷、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长期得不到调节和发泄,将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音乐具有转移人的注意力、集中力等作用,听音乐可以缓解疲劳,消除紧张、解除抑郁、克服焦躁、使人的.心情平静,使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些正面的能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其次,音乐可以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并能根据自身体会创造美、表达美、传递美。音乐是通过音符和听觉传播的,因此,这里所说的审美,指的并非我们肉眼直接看到的美,而是指通过声音传播的无形的美,而这种美是直击心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过滤掉压抑的生活带来的心灵杂质,通过感知音乐的美好来感知世界的美好,培养人文情怀,从而养成阳光、豁达的个性。同时,“艺术是相通的”,通过音乐教育的培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美术、历史、戏剧等其他美学知识,帮助其开拓思维,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的审美认识。再次,音乐可以塑造品德,促进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道德品质的养成非常关键。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处理事情也比较极端,加之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很多孩子在压力的影响下往往养成不好的道德品质,甚至受人教唆导致犯罪。尤其是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式,青少年往往比较反感,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教条的教育方式来正确引导学生的言行。音乐教育恰恰是一种轻松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音乐作品中除了饱含艺术感染力之外,也包括很多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内容。音乐中所表达的道德品质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的身心成长之中,帮助其塑造完美的人格。当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良的情绪时,学生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抑制这些情绪的影响,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作为教学工作者来说,通过音乐教育调节学生的心理,要选择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适应学生欣赏需求的音乐内容。如果教学实践有所欠缺,不但不会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反而适得其反。比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微博、微信上的很多音乐作品,未经审核就直接发布到网上,音乐形式、内容庸俗,不仅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甚至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首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仔细的筛选。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音乐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辨别哪些音乐是积极向上的,是适合学生身心成长的。选择歌曲方面,应选择基调正面、歌词励志、曲调舒缓或富有激情的音乐内容。而当前比较流行的“嘻哈”音乐、“黑人”音乐等等,歌词中多有消极情绪、厌世情绪等,则并不适合心理状态还未成熟的学生群体。另外,还可以选取一些“诗歌”配舒缓音乐的形式,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让学生闭上眼睛潜心倾听,随着音乐与朗诵缓缓入眠。对于学生来讲,这不仅可以舒缓一天的学习压力,促进睡眠,同时音乐和诗歌这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灵的净化、情怀的提升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其次,在选择音乐时,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接触音乐越来越方便。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可以随时播放音乐。将喜欢的音乐下载到手机里,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欣赏。然而,网络音乐内容鱼龙混杂,青少年获取的方式简单,辨别能力较弱。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引和监督。当然,这种监督也需要一定的技巧,要在不影响学生情绪的情况下进行沟通,以免引起其逆反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在音乐内容的选择上也要具有引导性和针对性。在音乐教学开展实践中,如何引导学生选择蕴含正能量的、积极的音乐内容,陶冶身心,修身养性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教师、家长都要积极把关、相互配合,积极发挥音乐教育对于学生心理调节的作用,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一

学前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工作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和个人素质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现阶段,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还存在教学形式和师资质量数量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认识,并转变当前的音乐教学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发展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也是学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文章就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发展进行简单的探究。

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渐渐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学前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作用非常重要且突出。学前音乐教育最早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如今已经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音乐教育者的重视,在我国也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教学体系。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音乐学前教育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学习阶段。

目前,国内虽然开始逐渐重视学前音乐教育,特别是各地政府都把学前教育工作做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各地的学前教育如火如荼地开展,政府每年投入数十亿元的资金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但是这项工作依然处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都需要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掌握其中的精髓,进而掌握更多的方法,来发展我国国内的学前音乐教育工作。当前的一种“奥尔夫”音乐教学方法是比较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学前音乐教育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通过声音打节奏,进而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然而对待国外的一些先进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虽然能够学习,但是却不能照搬照用,而是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处于创新阶段。

在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主要的创新手段就是在乐器的创新上。众所周知,音乐的学习成本是比较高的,音乐器材的成本尤其高。若是在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老师能够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音乐器材,不仅能够降低音乐学习的成本,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例如:空的啤酒瓶和吸管等都能发出声音,作为简单乐器制作过程,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潜力,老师与孩子共同设计乐器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调动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的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有一定的提高。

二、现阶段国内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的学前音乐教学工作中,学前儿童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老师总是将学生父母作为服务的对象;还有部分音乐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果,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主体。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全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使得我国的音乐市场虽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音乐教育的结果却并不乐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导致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不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使得学生失去了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

(二)教学工作不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学前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度的重视对学生的音乐技能的培养,而没有注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对学前音乐课程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音乐教学机构、学生家长以及学前音乐教师作为课程设置者而存在,他们都希望能够选择成绩增长快的乐器进行学习,不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过分的追求教学过程中的音乐技术和技能,而对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有所忽视,也没能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有效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进行全面的培养,使得学前音乐教育工作严重地损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幼儿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学前音乐教育市场不够完善。

现阶段,国内的音乐市场管理与规范制度还不够完善,学前音乐教育机构内部教学水平以及教师的素质不高,一些私立的学前音乐教学机构设置良莠不齐,私立幼儿园的经营主体也在不断转换,这就使得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还是比较松散的,也缺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些教育机构的教育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学前教育部门还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因此,想要推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就需要对音乐教育市场进行规范。

(四)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缺乏社会职能。

当前的教学工作需要与社会职能及文化职能之间产生必要的联系,以便能够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前音乐教师充分的重视学前音乐教育工作的社会职能。学生家长为了让学生能多一条成功的道路,往往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来学习音乐,殊不知音乐本就是孩子的一种兴趣爱好,不能“本末倒置”。孩子在进行音乐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对自身情操的培养。

(一)有效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兴趣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前音乐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同时,音乐教师还应该多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进行训练,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音乐课程。

(二)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般情况下,音乐教师的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并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育水平,促进其音乐教学素养的提高。音乐教师还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结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

随着当今时代的不断变化,一些民族音乐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蕴含着我们的民族历史,也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文化特色。在进行学前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音乐素养进行培养,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特色,培养音乐基础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技巧,也能让他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国内学前音乐工作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新的形势下,应加强学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措施,对学前音乐教育事业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一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进而有效推动我国音乐事业更快发展。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二

内容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早期音乐教育与人脑的发育、感知、注意、记忆、联想与想象及发展非智力因素的直接联系,说明音乐教育对人的早期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早期教育大脑发展音乐教育。

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儿童时代的潜力是很大的,儿童时期的经验对以后的智力和能力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大脑的发育在出生前已经开始,婴幼儿时期脑的发展比身体的发育要迅速许多。成人的脑重约为1400克,新生儿脑重约350-400克,9个月时为660克,相当于成人的三分之一,2岁至3岁时为900-1011克,7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约为1300克。人脑的发育在学龄前期已基本完成,特别是0-3岁是人脑发育的黄金时期,由此可见,开发脑的潜能应主要在学龄以前进行,早期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智力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适时地进行音乐教育对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音乐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完善。

大脑是神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由大量的神经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新生儿最初是以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适应周围环境的,以后逐步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慢慢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而聆听音乐是以反射活动为基础,包括了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因此聆听音乐对条件反射的建立有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大脑左右半球在音乐活动中分工与配合的关系十分复杂。神经学家认为右脑控制感情和直觉,同时又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用音乐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音乐活动不仅可开发人的右脑,还可促进左脑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左右脑的和谐均衡发展,使智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

二、音乐可促进感知觉的发展。

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源于生命、源于自然,人的呼吸、心跳、走路、跑步等各种运动无一不是音乐的蓝本,内心各种细微的感受也无一不是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正因如此,人对音乐的感知绝不会只停留在听觉上,而是在听觉的带动下投入整个身心,使身体的运动与旋律、节奏产生共鸣。婴幼儿聆听音乐不仅可促进听觉和运动觉的发展,还可在有意或无意中丰富内心的情感感受。

婴幼儿的动作发展相对落后于感知觉的发展,早期感知觉的充分发展对人以后的成长相当重要。据临床观察,听轻柔的音乐可使胎儿安静入睡,而听节奏鲜明、强弱对比强烈的音乐会使胎儿躁动不安,可见胎儿的内耳在妊娠中期已经完全发育,可以对各种声音有所反应。这个时期与胎儿交流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声音来进行,聆听轻柔优美的音乐有利于胎儿听觉的发展。新生儿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感觉来认识事物的,特别是视觉和听觉的发展对心理其他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活动不仅可以促进人的听觉、视觉的发展,还可促进触觉和运动觉能力的发展。

学龄前期的儿童(4-6岁)已具备从事音乐活动的能力,演奏乐器时可使幼儿在听觉和触觉之间建立联系,十指的运动不仅可起到健脑的作用,还可使手指的神经感应产生灵敏的感受性,提高指尖的鉴别和判断能力,产生触觉思维。

三、音乐可增强注意力。

新生儿的注意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产生的,注意的发展开始表现在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集中,但很不稳定,1岁以后出现随意注意的萌芽状态。在前幼儿时期逐渐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欣赏者随着乐音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保持注意力相对稳定,才能对乐曲有整体感,才能基本了解乐曲的情绪及其意象。聆听音乐可以促进婴幼儿注意的形成和提高。

至于音乐的表演,无论是视谱、练习、演唱、演奏等都要求演唱、演奏者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出差错,使演奏或演唱中断。事实证明,从小接受音乐教育(学习演唱或乐器演奏)的儿童注意力的稳定性、紧张性比一般的同龄儿童要好。

四、音乐可增强记忆力。

记忆是指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有了记忆,人类才能积累经验、发展思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的音响呈流动状态,随时间的流逝而逝去,它不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不可能同一时间完整地展现在人的面前。因此音乐在人脑中呈现形象必须以回忆为基础,聆听音乐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记忆力。从事音乐欣赏和音乐演奏的实践活动,可以在视奏、视唱过程中培养人的视听觉记忆、情绪体验记忆、动作的运动记忆以及词语方面(歌词)的记忆等。

五、音乐有利于发展人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和联想,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将无法发展,更没有科学和文化的产生和繁荣。音乐是人的丰富想象力的产物。音乐和语言同是情感的载体,而音乐的无语义性使得它成为最自由的艺术。音乐可以为人们提供最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聆听音乐应是培养婴幼儿想象和联想最有力的手段,因为音乐是以形象表象为内容的,聆听者必须通过想象和联想才能使音响在脑中呈现出造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可以不受词语、概念的限定,不受感知经验的制约,同时音乐的无语义性还有助于幼儿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音乐欣赏中人的想象、联想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践证明,经常在音乐世界遨游的儿童明显显示出比较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

六、音乐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音乐不仅能启迪人的智慧,而且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有相当作为。如聆听轻柔的音乐可稳定婴幼儿的心率、平和情绪,使他们享受到音乐的美感和愉悦,有利于活跃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等。在音乐训练中能够锻炼儿童的意志品质、感受能力、理解力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早期音乐教育应主要以营造音乐氛围和环境为主,必须做到适时、适量和及时。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必须在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实施。比如,婴幼儿的注意尚属无意注意和随意注意阶段,聆听音乐或音乐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且应注意动、静交替,内容安排要具有吸引力,丰富多彩。婴幼儿的学习应以感性积累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讲授、分析等方法,应更多地采取游戏的形式,依靠自身的体验和参与动作来获得经验。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三

2.1主效应模型:主效应模型也称为直接影响效应模型,它认为心理资本对个体和组织层面的相关结果变量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心理资本对有关结果变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心理资本各维度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有代表性的研究很多,张阔等的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心理资本的4个因子(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对上述指标的方差解释率18%~47%,表明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各因子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2.2缓冲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是指心理资本间接地影响个人、群体和组织的结果变量。换言之,心理资本对结果变量的作用机制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心理资本通过影响中介变量而作用于结果变量。张阔等揭示了学习策略在心理资本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作用,心理资本通过影响学习策略而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成绩。成就目标定向在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高心理资本的学生偏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掌握新知识、解决难题或者以获取良好的学习成绩为目标,会更有利于获得持续的、不断进步的学业成就。

2.3调节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认为心理资本通过调节作用来影响结果变量。孟林和杨慧发现了心理资本的调节作用机制:心理资本在大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抑郁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学习压力与心理焦虑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心理资本越强大,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而减少;个体的心理抑郁和心理焦虑都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调节作用的大小有所不同,心理资本对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大,对于学习压力和心理抑郁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小。

2.4动态效应模型:心理资本与相关结果变量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产生相应的动态变化。luthans等以美国某商学院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对其学习成绩具有预测作用。一项对泰国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则显示,学习成绩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资本具有预测作用,并且通过个体心理资本间接影响集体的心理资本。周巧英和骆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资本、学业情绪和英语学习效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心理资本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苏兴等也发现,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就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同时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共同作用,对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研究展望。

3.1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积极效应的跨层次研究:心理资本能够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因此,心理资本能够对大学生群体和班级、学校等组织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目前,关于企业员工心理资本的跨层次研究越来越多,而关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的研究还停留在个体层次,极少针对群体、团队或组织(如班级等)层次开展研究。大学生心理资本个体层次的研究结果推论到群体和组织层次可能会出现偏差,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跨层次研究。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四

论文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依托学生心理社团,注重发挥学生心理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心理社团建设,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性心理及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等多个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广泛,仅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的教学单一途径显然不能达到教育的目标和效果,也远不能满足学生心理成长的需求。为此,在实践中,我们依托大学生心理社团,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发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心理社团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社团是大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是由心理学爱好者组成的学生群体。心理社团以“自助、他助、助人”为宗旨,采用各种活动形式,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引导同学们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的同时,还为他人提供心理援助。心理社团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学习、研究心理学,举行各类学习生活情感交流活动,营造一个真诚友爱的群体,开展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广大同学心理素质,展现青春人生。心理社团组织成员学习研究心理学知识,对会员进行心理咨询技能培训,提高同学们掌握心理知识的深度及运用心理技巧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案例分析等活动,浓厚校园学术氛围。

在高职院校,心理社团广泛通过心理讲座、校园网心理论坛、成长训练、朋辈辅导、宣传专栏、心理征文、心理剧创作和演出、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电影赏析等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同学们的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同学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进步。积极解决社团成员面对的各类困难,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轻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协助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心理访谈、心理调研等服务,了解同学们的心理状态,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

心理社团以其群众性为基础,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团活动、有效地弥补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时空局限以及专业人员少、缺乏学科支撑等的不足,充分发挥了在大学生个人成长、朋辈互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心理社团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一)有助于高职学生关注自我心理状态。

中国人普遍具有“内敛”的性格特征,而且高职学生因为高考失利,大多有自卑心理。常常不能正确面对自己遇到的心理困惑,向老师咨询心理问题认为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这使得许多高职学生无法认识到更不能及时排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心理社团关注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况,在活动的组织中营造互相尊重、无条件接纳的氛围,人际环境宽松,引导同学们重视自我心理状况。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人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完善。有调查表明,高职院校中有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咨询,但只有48.6%的学生愿意面对面咨询;86%的学生有咨询愿望,其中64.2%的学生对走进心理咨询室存在种种顾虑。心理社团为每一个成员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成员间人际交往的愿望和能力,每个人都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在轻松的活动和真诚的交流中,培养了学生了解自我心理状态的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社团的活动让成员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自卑心理,自我评价偏低。普遍缺乏自信心。高职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尤其重要。而相信自己是人的一种自爱能力,同样是开发自己的潜能,走向成功的动力。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往往会丧失成功的机会。有了自信,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幸福的人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社团成员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加客观真实,优点让他们更加自信,也能够正视本身的缺点和不足。在与他人的交流分享中,让成员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了解并体验到自己是被其他人接纳和支持的,在真实的体验中改变对自我的消极评价和认知偏差。社团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获得新的经验,培养积极、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科学的确立人生目标,即使遇到心理危机的时候,也能够充满自信的理智地对待,保持心理的平衡。心理社团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客观对待自我,适应环境等方面,效果尤为显著。

(三)心理社团能够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

人际关系紧张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和人相处的技巧。因人际关系不良带来的自卑、抑郁、焦躁等不良情绪常常给高职学生带来困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影响,而同龄学生的交流可以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学生在建立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时,常常是把同龄的朋友放在首位,找朋友倾述也大多选择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同学、朋友,这种交流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心理效果,达到心理互助的效果。心理社团能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源于心理社团成员间的信任、尊重以及悦纳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态度,这种氛围会很快消除学生内心的孤独感,克服社交障碍带来的恐惧心理。据报道,北京科技大学阳光心理协会在全国高校中首创的“心理健康快车”活动,就是朋辈互助的典型代表。许多心理社团组织的一些诸如“心理驿站”、“心理沙龙”、“心理之声”等活动,往往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心理社团活动培养了学生客观的自我概念,提高了心理社团成员自我心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引导他们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五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近年来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实践和查阅各种资料等方法,发现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制定运动处方时,我们要特别重视认知疗法的运用。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六

近年来,随着社会总体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虽在智力上逐步趋于成熟,但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所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社会外部环境的准备,特别是步入大学生活后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等等都会使得他们出现适应性问题,不能很好的融入复杂的环境,进而产生心理波动,出现困惑、迷茫等负面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心崩溃或情绪失控等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通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辅导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关注心理异常表现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开展干预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缓解紧张情绪,释放负面不良情绪,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众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华大学心理研究室将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总结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把现阶段学生所处的主客观环境以及作辅导员实际工作结合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业的困惑。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我国的教育体制整体呈现“易进严出”的状态,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信息时代的一切都导致生活压力的剧增,因此当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以诸多学业负担会使得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加倍增长。部分学生由于从小顺风顺水,缺少挫折教育,特别是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受从小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非常强的自尊心,因而对于考试、荣誉获取异常关注,极易形成焦虑症,自己将压力维度加大,出现心理问题。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校园环境的宽松,而不在乎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每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些娱乐活动上,甚至大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整日沉浸在虚拟世界。在学业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呈现出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旦学习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学习环境不能合理改善,就会导致自卑、孤僻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人际交往困难。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与社会趋势,造成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差、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不足、集体观念弱化、社会活动欠缺等鲜明的特点。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以上特点加之成长背景、性格、爱好、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摩擦、冲突;部分学生在交往中过分谨慎、缺乏自信,因此产生压抑、焦虑、自卑。久而久之,由于人际交往所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羞怯心理、角色困惑、心理不容等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成长出现偏颇。

(三)情感观的偏颇。当地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严格教育,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我国相关青少年的感情教育以及性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教育,缺少责任感。没有性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双重问题时,极易步入歧途,盲目恋爱,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近年来高校学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感情问题引发。据统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学生近六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观因素看:有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学生则是为了排解寂寞,甚至个别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由于恋爱关系处理不当,经历恋爱与失恋的痛苦体验,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情感挫折与打击,因此很容易出现烦恼、失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诸多方面心理问题。

(四)就业压力过大。据统计,,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这一人数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压力。当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企业挑选状态使得大学生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其次还有很多学生对自身有着过高的自我定位以及期望使得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受挫,产生落差感。还有部分同学陷入一种拒绝就业的潜意识中,通过不断的盲目考取各种证书来逃避工作实践机会,而这种盲目不仅劳民伤财,还很容易产生上述焦躁、逃避、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及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为意外的刺激而导致重大事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的辅导者、倾听者,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大学生群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觉担负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真正的导航者。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学岗位和行政上的教师相比影响力强,而且还有多方位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辅导员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友善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政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与大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较小,这有助于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心理逐步成熟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极其需要适当的途径倾诉。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平等友善的倾听者,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注重信誉,尽力帮助学生,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言行来感召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针对与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沟通,采用差异化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影响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辅导员应该切实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总的心理情况,将不同性格、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分类登记,通过差异化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当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时,要疏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多提供一些校内兼职信息的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而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因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则应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行疏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不能僵化呆板的使用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解决其心理压力,实现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事半功倍。

(三)通过集体感召,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活一个显著区别于高中的特征就是较高的自由度。没有老师天天追着,也没有每天都能固定见面的同桌,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孤独、偏执的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集体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归属感、荣誉感。而通过竞赛类活动,则可以提供一个竞争环境,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通过体验成功与失败使其更好建立强大的内心。而且通过集体活动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异性接触的平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通过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触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者团体活动的进行,辅导员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有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对一般学生共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及解决措施,同时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为蓝本,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较为细致的了解和跟踪观察,这样才会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当基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成就的需求。通过实现某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得到其他人的赞赏或认同,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成就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利用各种干部选举机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能够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满足。通过委任某种职位来给予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承压抗打击能力,成功带给人的喜悦时暂时的,只有失败才能带给人受益终身的经验。要通过失败教育使学生今后面临挫折时不再消极沮丧,能够坦然面对挫折。

(五)引入激励机制,强化教育效果。

人类需求的产生是有层级的,而这种需求背后的产生则需要适当的刺激或者激励。只有通过激励,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激励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药,通过激励调动起学生们渴望进步的欲望。特别是当学生遭受失败的时候,一个善意的眼神、充满关切的鼓励往往比严厉的批评、嘲笑更有作用。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重塑信心,使学生重新斗志昂扬,继续努力。对学生可以适当的多表扬,多一些宽容,多一丝理解,用赞赏的眼光取代批评和误解,这样的做法会收到远超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结论。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胜劣汰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或许只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良好的高素质的心理能力必然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无法走向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就有必要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培养一流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从履行职责的规范层面,还是从关爱学生成长的道德层面上,都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不断在与学生沟通中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使每一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七

(一)“机构到位”。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机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组成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指导组委会,负责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学工处心理健康中心具体执行,同时各院设置具体负责心理的老师,各班增设心理委员,形成“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模式。全校开设大学生心理课程、针对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特殊学生心理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师资到位”。

学校层面突出专业化建设,目前我校专兼职咨询员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且大部分就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心理教学、咨询以及危机干预三个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层面突出准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充分发货学生工作者深入学生的优越性,挑选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感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工作者,经过培训使他们成为相对专业的心理疏导员。

(三)“场地到位”。

学校提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活动室,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接受咨询和心理拓展的需求。

二、“学校———院部———班级———寝室”四级心理教育网络体系初显成效。

学校积极践行"平行渗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各院学生骨干、心理社团、各班心理委员在大学生日常心理教育与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在班级层面选择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在寝室中选择寝室长担任心理调解员,突出朋辈互助队伍的建设。这一体系的构建既可以实现学校———院部———班级———寝室的纵向联系与互动,也可以加强院部与院部,学生与学生横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关于学生的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工作,我校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即快速预警和及时干预双管齐下。学校还根据四级网络的不同功能,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体系:一是“送出去”、“请进来”。学校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讲学,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心理案例解析等相关知识的培训;二是学生干部业务培训。;三是鼓励辅导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三、“教育———测验———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一)立足教育。

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把心理教育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每年开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都会给入校生进行心理知识的讲座,从而提高新生的心理保健意识;二是心理活动分类指导。就我校经济贸易学院为例,自起,每年不定期邀请武汉理工等高校心理专家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三是心理团体辅导。切合实际的开展不同内容团体辅导活动,20学校以“寝室关系”为主题,给各学院代表寝室做了有关寝室融洽关系的团体辅导。在院部也经常开展不同内容的团体辅导,就经济贸易学院为例,在为级学生做了“相识湖科”的新生工作坊、为级学生做了“我的团体我的家”的团体工作坊;四是就业心理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每到大二下学期,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内容丰富的就业指导活动。在第三上学期开设的毕业生求职心理讲座,在不同层面提升了我校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就业焦虑,为学生职业生活做好铺垫。

(二)实施测验。

近年来,教育部组织了全国心理学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开发了一套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符合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这些量表的研制和使用,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依据。大学生心理测量常用的'量表有16pf、scl-90以及upi等,三种量表各有千秋。我校在大学新生入校伊始,就启用心海导航系统,采用scl—90和upi系列量表进行大学生心理状况筛查。历年的心理测验,可以科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就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类指导,积极做好预防、疏导、干预、治疗等工作,化被动为主动。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与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模式构建体相结合的日常心理测量,并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主动咨询。

实施主动咨询措施:一是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帮助特殊学生消除或缓解心理问题和疑惑,提高心理品质的一种措施。我校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常规心理咨询,即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小组,开展日常的、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二是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即面向特殊群体和热点问题进行团体咨询,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对特殊学生(就业困难、违规违纪、贫困生)群体的共性问题以及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组织专家开展团体咨询和心理训练,保证咨询的针对性以及心理咨询的时效性;二是建立危机干预体系。探讨大学生建立早期发现,早期评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入学伊始建立心理档案,然后定期对高年级进行抽查。学校实施班级心理委员机制、心理月报制度,异常学生及时汇报制度、访谈对象反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四、心理教育实施途径多元化。

(一)进入教学课堂。

学校在不同学期为各行政班级开设心理课程,将知识普及与问题探索、行为训练、案例分析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心理教学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学校融课堂教育与心理训练于一体,通过思想品德课、就业指导课等进行心理健康的强化教育。

(二)步入宣传阵地。

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网络等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宣传阵地,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使他们熟练掌握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使有问题学生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三)融入校园文化。

每年五月为我校心理健康月,各院系举办特色心理活动,如:工商管理学院的心理知识竞赛、经济贸易学院的心理趣味运动会、机电工程学院的心理主题班会等。此类活动已成为心理健康月的校园活动品牌,对大力弘扬我校校园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五、总结。

心理健康作为我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整合现有资源,我校建立了预警和干预的长期机制和较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保证了我校学生心理工作的良性发展,确实提升了在校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然而面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加速构建心理健康校本模式,使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

音乐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论文(汇总18篇)篇十八

本人在刚人校的新生体育课中,发现两名学生经常不上体育课,而且体育运动能力很差,体质测试总是不达标,并且很少与人说话,性格内向。通过与她们交心谈心,了解她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鼓励她们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根据她们的身体状况及爱好,安排运动项目及运动量,针对她们在运动中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适时的引导,从而克服生活中的其它难题。经过两年的调适,她们的心理障碍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并且体育运动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这两例及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可分为三个阶段:

3.1第一阶段:缓解心理压力阶段。

由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压力本身就大,而且大多数人平时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较差,体质状况不是很好,因此对体育运动缺乏自信。所以安排运动处方时,不宜安排过于复杂或对技巧要求较高的项目,因为一旦患者不能完成,会影响运动处方的锻炼效果,甚至会加重其心理压力。安排处方时多以动作简单,容易控制的周期性的有氧运动为主,如长跑运动、爬山等。负荷量大小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而定,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并注意根据患者练习后的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每周练习次数应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30min二这一阶段的治疗要达到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增强体质的目的,同时增强患者对运动处方疗法的信心,为下一阶段的治疗打好基础。

3.2第二阶段:矫正心理障碍阶段。

经过上一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大缓解,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而且对运动处方的疗效更加坚信,那么就可以进人这一阶段的治疗。在这一阶段中要根据患者心理障碍的不同,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手段,利用不同强度、速度、方向和节奏的变化干扰,破坏患者消极的心理导向,消耗患者因患心理障碍所积聚的大量心理能量以达到心理平衡,消除已形成的病态心理秩序。具体地说:抑郁症患者可以选择集体性的练习项目,像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重点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同时要注意观察速度、强度、节奏的变化;焦虑症患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且趣味性较强的项目,像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种球类运动,练习时强度要大,速度要快,每次练习完后要做好放松练习;而对于神经衰弱患者可以选择速度稍慢的长跑或重意念的太极拳等运动,且运动量要适中,速度和节奏要稍慢些。最后要注意这一阶段的治疗初期要与上一阶段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的情况慢慢过度,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予鼓励,使患者产生一个良好的心态。

3.3第三阶段: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阶段。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治疗,如果患者的心理得到有效地矫正,则可以进人第三阶段的巩固并提高心理素质的治疗。这一阶段的初期仍然要采用矫正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进行练习,以后逐渐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难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练习的项目和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让患者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练习项目和方式长期进行练习,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并在练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采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治愈后一般不易复发,因为患者会把治疗的运动处方当成习惯方式长期进行。本人对运用运动处方治疗心理障碍的两名01级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她们即将迈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现在仍然每天锻炼身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很好,并且对未来充满着希望。

4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4.1对认知疗法的认识。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3]。认知疗法强调人们的情绪与行为发端于想法或信念,这些想法或信念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不合理的信念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果人们长期持有某些不合理的信念,并因而处于不良的情绪中,就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假如消除其不合理信念,改变或修正其曲解的认知,则可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

中国人是一个重理性的民族,注重说理,所以认知疗法从总的倾向看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认知疗法对那些能够接受理性分析过程、具有较好智力水平的人尤为适合。大学生受过良好的教育,其心理障碍主要是以学习、人际关系及爱情方面的问题为焦点的情绪障碍,因此认知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得到广泛应用。

4.2认知疗法的作用。

许多心理障碍患者刚开始并不承认自己有病,因此选择认知疗法的切人点非常重要。渴望成才是大学生的普遍心理,而大学生要想今后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通过分析大学生成才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使其认识到心理素质在成才中的重要性。然后再通过帮助患者分析其所特有的对已、对人、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从中去发觉其所与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看法”或“态度”,并协助其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不合理性与病态性。在患者能正确认识其心理障碍并希望能改变这个现状后,最后通过分析运动调节治疗心理障碍的原理、效果以及运动对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的作用,使其接受以上的运动处方治疗。

4.3认知疗法与运动处方的配合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运动对心理障碍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对于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仅仅依靠运动处方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须与认知疗法相结合。如:01级a同学天生体小身弱,家庭条件较差,她想通过大学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很高的人生目标,而在实际生活中她的能力又有许多事不能为之,于是产生了逆反心理,出现了心理焦虑、过分紧张、神经衰弱等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通过体育课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解,配备不同的运动处方,在运动治疗的同时帮助她分析自己、寻找差距,并使她产生改变自己“不良心理素质”的强烈愿望。也就是说必须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中同时运用认知疗法,这样才能对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以及神经衰弱等情绪障碍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我们在运用运动处方疗法的同时必须注意认知疗法的配合运用。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生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优质21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请大家注意,这些范文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自己的实

    高一红楼梦读书心得感悟(优质17篇)

    读书心得是对自己阅读成果的呈现,记录和展示自己的阅读历程和成长。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写读书心得的技巧和方法,不妨阅读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出发。

    it工作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对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精选文章,希望能给大家提

    橡皮大战小学(通用22篇)

    优秀作文的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使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参考和思路。“嘻嘻嘻”“哈哈哈”哪里传

    大班写字课教案(优质16篇)

    大班教案不仅包含教学内容和目标,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安排和考虑。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大班教案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村委会主任年终总结(模板20篇)

    年终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反思,从中学习和成长。年终总结是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年终总结例子,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灵感。

    我的童年说课稿(汇总13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避免教学进度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发生。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教案模板范文,供大家共同研究和借鉴。《童年的发现》是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

    心中的太阳小学(热门24篇)

    优秀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共鸣,并带给人们思考和启迪。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写作比赛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优秀作文的风采。教学目标:围绕“太阳

    歌唱春天教案(汇总21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前的重要准备工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我心中的太阳初中范文(15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是每个学生的目标之一。通过读取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语言表达能力。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轮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