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6 作者:影墨

读后感是对读完一本书后的思考和感受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阅读别人的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下面是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一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地包含基础知识,具有延伸性。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我要时时思考,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课,让学生喜欢。

我想这本书教会我的并不止是这三点,我想每多读一次,我都能从中学到多一些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想法,最后要说的是,做好自己,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好老师吧!这样一定能让孩子们喜欢!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二

第一次拿到魏勇老师的这本书,一看是历史老师写的,就饶有兴趣去阅读。读着读着,愈加钦佩,一位历史老师知识如此渊博,对语文、哲学、法律、政治等方面的知识都十分了解。所以,他的文字是吸引人的,而他的课堂想必也是精彩的。

到底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我觉得魏勇老师在书中并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因为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他的文字能启发我们的思考,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魏老师说,当你是学生时,希望老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是啊!我是学生时,最喜欢哪些老师呢?希望老师怎样做呢?我喜欢知识渊博的老师,不仅仅把教材上的知识讲的透彻,也能时刻拓展课外知识;喜欢亲切、幽默、负责任的老师。于是,我开始思考,我离自己当时所喜欢的.老师距离多远呢?还是需要继续成长呐。这也令我更加清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

只有关注了学术前沿,教师的思想才能够高度来俯瞰教材。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最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教师关注学术有利于打造开放式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增加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所以,我不能“坐井观天”,而要做到“见多识广”、“高瞻远瞩”。而这也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件事,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需要经常关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等期刊,或者时常浏览优秀论文和核心期刊等,以便于关注学术前沿。

“活”的课堂并不仅仅是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和热闹的发言,而应该是思考后的表达。对于道法学科而言,会表达和会思考都很重要。现在的考题非常灵活,注重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很多学生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认为本学科背背书就行了,即使他一直得不到高分、享受不到本学科的乐趣。那么,如何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呢?我想,训练的主舞台应该在课堂。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很关键。问题不能是针对教材上的话去设置的,而应该是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因此,上一年我的教学策略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比如,提前发送给学生知识点提纲,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好预习任务,完成课本笔记。这样,就不需要花费课堂时间去做笔记了。课上,可以侧重于通过深入剖析时政资源、案例等,理解相关知识,通过高效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资源以及怎样的问题设置能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和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呢?这将是我下一阶段要着重研究的问题了。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三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良好的上课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成绩。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的重要途径。一个老师只有上好课,才能站稳讲台的位置,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他可以喜欢作为老师的自己和他所教的科目。.多年后,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它。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魏勇老师在《怎样上课学生喜欢》一书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翻开这本书,没有高深的观点和理论,只有魏勇老师作为一线教师对教育现象或教学思想的反思。他真的是从课堂上,从学生身上,从如何教,如何提问,从老师的学。等等。他以粗犷、清晰、笼统的文笔,向人们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照亮了老师心中的困惑:勿忘!我曾经是一名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体验”开始;好好上课,才是对孩子的尊重!

“别忘了,我们都是学生,我们最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的课?第一,幽默;第二,他总能在课堂上给我们带来新的东西,让我们很惊喜,它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头被打了一巴掌。”书中的这段话最让我感动,当学生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有趣的老师教课,现在我也是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学生时代对老师的期望,我们可以成为老师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喜欢,那应该能够让今天的孩子们感到惊讶。

魏勇认为,课堂其实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次心灵之旅或心灵探险。在此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惊喜中享受发现的`乐趣。在这样的探险中,老师的角色接近于导游,总是带领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不为人知的湖光山色,在茂林修竹中探索一处幽静之地。教师要善于从高高在上的老师转变为平和的共同学习者,时刻提醒自己曾经是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拨开师生之间的阴霾。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四

魏老师在书中说到了作为一名老师千万别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他上学时,内心对于老师上课时的期待,对于学校建设的期待。当然现在他的学生内心也是同样有各种想法,但能否让其充分表达这就是老师的教学手段。魏老师的课堂设计总能别出心裁,这些都来源于魏老师从学生的经验来上课,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记得一次与我侄女交流,说起上学时期最喜欢的老师,侄女脱口而出:“李老师。”于是我就追问,“为什么?”“李老师,上课总能给我们一些惊喜,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很轻松,而且老师幽默风趣,我们都很喜欢他。”也许这位李老师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让自己的课生动活泼,让自己的课被学生所喜爱。曾几何时,在邱叶芬听完我的课后,对我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上课太像个老师了!”那时我很疑惑,我本来就是一个老师啊,难道这样上课有错吗?或许就是这句话,唤醒了我,让我明白,为什么多次赛课总是名落孙山。作为教师,我们无需总把自己摆在至高无上,甚至不可侵犯的位置,这无形中让自己与学生有了距离感,我们要懂得以最真实的自我去面对学生,与他们分享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思考,对他们施加教育的同时,我们也从学生的身上受到一定的教育及影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应该相互尊重。

究竟怎样的一节课才能称得上是好课?相信这是所有老师都会思考的问题。魏老师认为好课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一定模糊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时又是有边界的。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一切为顺应学生的发展而设置。而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时,才能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和见解。但课堂上自然生成的一些话题以及各种突发状况并不是老师所能预料到的,而老师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要仅仅局限于某一学科的教学,学科间是融会贯通的,这样的课堂学生受益良多。记得在一次上课,课上到一半,讲到季节,说到冬天的天气寒冷,单词的教学比较枯燥,学生的注意力也开始慢慢地被别的东西所吸引,听得不是很认真了,于是我就给学生讲了一部纪录片《帝企鹅日记》,告诉帝企鹅生活的环境非常恶劣,帝企鹅爸爸和帝企鹅妈妈要孵化出帝企鹅宝宝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蛋是不能离开帝企鹅爸爸,更不能碰到冰冷的地面。没想到这个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后半节课学生反而听得更专注。更大的惊喜是,在期末考试的试卷中,这个故事居然以阅读理解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当然我不能说这样的课就是一节好课,但是开放性的课堂要求我们吸纳更多不一样的内容,要给学生们拓宽知识面的课堂。

魏老师认为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好问题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饥渴感的关键。而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对于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作好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好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自然包含基础知识,和基础知识的延伸。我们在课堂上要擅于抓住有价值的信息提出问题,要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多多追问,引向深入,让学生有了自我展示的舞台,更让其的思维在课堂上得到拓展。在我们进行故事板块的教学时,我们都会在进入文本前找一个切入点,然后利用一个主旨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教学,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紧扣课文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但在我们提出问题时,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式,引发的效果也是不一样,这就取决于怎么铺垫。而这取决于老师自身,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充实自身,找到适合自己天性的教学方式,要关注学术前沿,切不可闭门造车。尽管如此,我更倾向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提出问题来,让大家一起讨论,或许,这样更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吧!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作为年轻教师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我要时时思考,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课,让学生喜欢。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五

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上课习惯好,学习成绩好。上课是老师传道受业的重要途径,老师只有上好了课,才能守住讲台这块阵地,才能博得学生的信赖,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敬仰,能喜欢自己这个老师,喜欢自己所教的科目。并且多年以后学生回忆起来仍然兴趣盎然。怎样做,才能达到所期望的效果呢?魏勇老师在书中《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为我们指明方向。

翻开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和理论,而是魏勇老师作为一线老师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是教学随想,真真切切地从课堂、学生、如何上课、如何提问、教师学习等方面娓娓道来。他以粗犷,明晰,大将之风的文笔,向人们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给老师点亮心中的迷惑:别忘了!自己曾经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上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

"别忘了,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书中这段文字给我感触最深,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就喜欢有趣的老师上课。现在我也是一位老师了,应该回想一下当学生时对老师的期许,我们可以成为我们学生时喜欢的老师,那应该能给现在的孩子们惊喜。

一节好课,才是尊重孩子!魏勇老师说,如果一节课平庸的上下来,没有给学生以惊喜,没有给学生带来礼物,对学生就是不尊重。因为学生是多么渴望老师能给他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啊!我感觉,就是在组织教学上,也要经常变花样,学生注意力才集中。经常一种方法下来,学生没了新鲜感,课堂就没有了活力。上好一节课,是需要老师多学习,多思考,多讨论,多用心的。

认真学习,不断思考,是老师在教学上不断成长的前提!继续读魏勇老师的书《怎样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们不断进步!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六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只有上好课才能坚守住自己的三尺讲台,而仅仅是上好课还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我们都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而在近期,细读了北京十一学校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让我受益良多,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1

作者介绍。

魏勇,1970年生,北京十一学校历史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出版有《用思想点燃课堂》、《教师的力量》等。

2

分享精彩和体会。

(一)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

不希望老师满堂灌,希望能辩论一下,而不是按照老师既定的计划完成任务,将重点、难点依次讲完就下课了。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中间搭建桥梁,一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让知识变活。如果我们的书本知识、教学内容不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经验世界,那么我们的教学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打通,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风趣、幽默和惊喜,我觉得惊喜最重要。

(二)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让学生的脑袋一刻也不闲着,一直在高速运转,学生的收获反而不大,学生可能难以消化。为什么课堂需要老师重复一些内容甚至留白,就是要放慢节奏,让学生有时间回顾知识;为什么课堂中出现的幽默能带来更好的效果,因为幽默的时段虽然并无干货,但却给了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使学生有好心情来接受干货或思考干货;为什么课堂里有一些无效的环节和内容是必要的,因为这跟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一样,这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形成的聪明才智用于学术。所以好课还有一个标准,就是教师能够迅速地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思想的碰撞,达到认知的升华。

教育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活下去,活得好,还能够再进一步发展。所以,我认为教育先是要把孩子教聪明,而不是教傻。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让孩子变得更有智慧、更聪明,我们的教育至少是一个正数。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表现在传递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激励学生的思考上;除了他的正式智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三)好老师擅于提出好问题。

要在每节课中都给学生带来惊喜,我觉得老师特别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学术素养,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只有关注了这些学术前沿,我们的思想才能够高度来俯瞰教材。对教材有那么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态度,我们才有可能游刃有余,学生才有可能感受到这种游刃有余,()进而才会喜欢课堂。所以,拓展学术视野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作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我觉得,老师要有一颗善于挑事的心,我们不一定要用那种很规范的、很正式的语言来开启话题,我们可以采用电视节目主持人常用的方式来主持课堂。

我从电视节目主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我觉得老师一定要认真看看主持类的节目,看他们怎么让大家坐在一块儿谈话、聊天。

要想学生阐释自己的`想法,就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好的老师在这方面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安全感。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应该能屈能伸,“上得厅堂、下得厨房”,需要时可以是充满激情的演说家,也可以是默默无语的观众;必要时可以走到台前,也可以隐于幕后,一切以为学生提供最恰当的教育服务为中心。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像魏老师一样懂得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课堂教学的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丰富自己的课堂,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收获,更让他们喜欢上我的课堂。当然我也要懂得丰富自身,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老师。在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的这条漫长道路上,我要时时思考,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做到上好课,让学生喜欢。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七

对于教师来说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应该是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能对你的学科持续保持着兴趣并且学得好。很幸运拜读了魏勇老师的《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给我指明了方向。魏勇老师在书中以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教育经历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浅出的分享好课的秘密。

例如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与相处;教师要发掘自己的独特优势,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课堂是发现的工程,也就是魏勇老师说的“拆围墙,开窗户”。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和实践,尤其是作者作为一名历史特级教师,关于历史方面的思考和感触更使我茅塞顿开,引人深思,给了我很多现有教学模式下不一样的观点和看法。

教书育人,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这不仅是指要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更关键的是,需要把已经上中学的他们,作为一个个完全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们的选择,给他们足够的选择自由。

“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是学生”,我们都是当过学生的人,我们最喜欢听哪种老师的课呢?第一,风趣幽默;第二,他在课堂上总能给我们一种新的东西,让我们感觉意外,让我们感觉脑袋被拍了一下。我们一直提倡要尊重学生。我理解,最大的尊重,并不只是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关心他的生命,而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这个惊喜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我们课堂当中常常会有出乎学生意料的,又能够让学生感觉很有收获的一些东西,他可能想到了但是他没有我们课堂上所提供的东西那么深刻,于是他成长了。他变得更深刻了,对他来说有惊喜。

关于怎样的课程是好课,怎么教学学生才喜欢,魏老师通过多个精彩的教学案例来阐释,教学中的技巧虽然很重要,但思维的突破与不同,才是教学的精华。魏老师也从自身的经历说到重新回归教育本质的成长过程和经验,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一切的教师与教学都是从理想跌入现实,在现实的泥沼中苦苦挣扎,再渐渐找到突破口并不断升华的过程。这给予我这个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很大的信心,而增强这一信心的途径便是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习惯,还有必不可少的对现实社会与社会人的真切关怀。而魏老师对待读书的态度也使人敬佩,他要求我们在读书时要正襟危坐,必须集中全部的注意力,这样的读书叫“啃”,而我们如果能够静下心来,啃一些好书,也会使我们上课的状态不一样。我想魏老师之所以出众的根源便是有这样读书的态度,而这也使我坚定了以后读书的信念,以书温养身体,以书塑造灵魂!

而最道出我的心声的便是你在学生时代希望教师怎样做,今天你就怎样做。想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来跟学生对话,使教师自己成为学生与书本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课堂也就成为教师与学生一起经历的一次精神上的旅游,而对于旅游的感触学生与教师也许并不相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认为的好课并非是学生认识的好课,而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你的心意,认同你的付出呢?作者认为只有搭建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使其唤起师生共同的情绪体验,而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每句话学生都会容易有认同感,学生的每个感受也会使教师能够倾心体会,也就是教师要先有代入感才能成就认同感。

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需要我们从认识上去改变,从行动上去磨练,从实践中去总结,从反思中不断去完善。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也将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不断地努力,与学生们共同成长。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八

《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书名充满了思考和诱惑力,同时这标题也召唤了我内心长存的教学理想――让学生喜欢我和我的课。

一、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魏勇,1970年生,执教二十七年,三年四川省一所乡村小学,八年四川省的一所乡镇中学,七年在重庆一所重点中学,九年在北京市十一学校。现任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出版有《用思想点燃课堂》、《教师的力量》、《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等。

(二)内容介绍。

本书是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的随笔集。作者在书中真诚分享好课的秘密: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教师要以真实的自我跟学生相处,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需要跨界,要设计好的问题。课堂是拆围墙、开窗户的工程。好课要让学生满腹狐疑,要给学生惊喜!……这些心得源于作者独特的思考与实践。

二、精彩分享。

・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在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你表现平庸。

・给予子孙后代最大的遗产不是金钱、房产等,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不用撒谎和逢迎也能幸福生活的社会。

・老师只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在学生的经验和书本的知识中间搭建桥梁,一定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让知识变活。

・把书本世界和学生的经验世界大同,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把教育教学当中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养。

・演员总有卸妆的时候,再好的演员也不可能永远不卸妆,一不小心你还是会露出你本来的样子。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环境,学习是他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

・也许我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厘米的主权范围内做我们能做的事情,把损失减少到最小,把教育的负面影响尽可能减少。

・事实上,只有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愿意和老师一起进行一场精神上的历险时,老师才能够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心灵,否则,学生跟老师对话只是为了迎合老师。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人只有在松弛、自由的状态下才能产生灵感和思想的火花。学生状态自然松弛,才能够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兴趣、见解以及情怀。

・为什么课堂需要老师重复一些内容甚至留白,就是要放慢桀纣,让学生有时间反刍知识;为什么课堂中出现的幽默能带来更好的环境,使学生有好心情来接受干货或者思考干货,但却给了学生一个愉悦的环境,使学生有好心情来接受干货或者思考干货;为什么课堂里有一些无效的环节和内容是必要的,因为这跟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一样,这有助于学生将生活中形成的聪明才智用于学术。

・好的课堂不会局限于学科,而是根据教学需要,自然地引入其他学科信息和知识。

・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直接站在前台滔滔不绝地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见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时候我们可以说很少的话,但是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些路径,像导游给游客起引导的作用一样,引领学生在知识智慧的海洋里遨游,钙素他们那个地方可以发现什么,值得去体验一下。

・教师要用力的方向也一定是电脑没法代替的。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当一个人面对陌生的时间、陌生的信息时,下意识地悬置批判,不轻易肯定,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尽可能地去寻找全面的对称的信息,来和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比对,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看法。

・我们是要用素材来训练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是指向思考的。

・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只有采取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才能够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而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了,才可能回事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

・教师要始终站在自己所属学科的学术最前沿,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中学教师,而是要把自己当做这个学科的一个学者。……在最前沿这个背景下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师有了这个背景,了解自己的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是什么,在备课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好的问题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好问题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课堂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

・教师要有一颗善于挑事的心。

・我们在上课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学生发言当中那些有价值的信息,将它扩散,引向深入,让课堂当中的思维含量、知识含量、知识的信息量成倍地提升,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多地受益。

・学校本来就不应该是考试工厂,而应该是寻求真理的地方,是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得到自然释放的地方,是师生在松弛的状态下与真我相遇的地方。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优秀的表达不是推敲出来的,而是思想锤炼的结果。

三、读后反思。

(一)跨界是教育的一种趋势。

跨界是一种创造性努力,通过跨界,新的元素、新的概念将从一个实践领域由跨界者引入另一个领域。时下,“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已成为流行语,虽然其中包含着一定的戏谑成分,却也预示着“跨界”已成为教育的流行色。

反观自身,我也曾因为大胆“跨界”而收获意外惊喜。设计教案时我喜欢“大杂烩”:学习《找规律》时,我让孩子们打起节拍唱着歌曲,体会节奏的韵律和音符的变化,轻松找出数与形的规律。学习《倒数》时,我的课上多出了一幅对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孩子们惊讶于乾隆皇帝吃过饭的酒楼居然与倒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学习《莫比乌斯带》时,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吟诵起苏东坡的回文诗“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学习《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思考和解释古籍中“一中同长”“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又是什么意思。学习《百分数》时,我让学生收集与百分数有关的成语,“百发百中,九死一生,百战百胜,百无一失,百里挑一……”孩子们争先恐后,乐此不疲。再如带领学生学习数学实践课《荡秋千》之后,孩子们评价:“这节课既像数学课又像科学课,真有意思!”

(二)守住课堂是教师的底线。

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更是学生的舞台。魏勇说:“过去,我们大多数时候考虑教师怎么讲得舒服,很少考虑学生怎么学得舒心。”正因为此,“课堂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更多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这是完全符合课堂改革的理念的。

课堂中,是师生进行交流、沟通和碰撞最多的地方,既有知识的学习,也有方法的传授,更有知识和方法深处思想的碰撞,当思想在教室里流淌起来之后,这样的课堂是愉悦的,双方都会有所获的。

教师守住课堂,是要把课堂当做“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自我学习的场所,学生从教师的身教上学到了品德,从言传中学得了知识,从共鸣中点燃了思想,这小小的火苗是可以燎原的,是可以不断传递的。

(三)在课堂上留香是教师的职责。

有谚语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师的工作不仅是留香,而且留下的还有点燃思想的方式方法。每一堂课,都是具体而又细微的,能让思想渗透在点点滴滴中,需要很大的努力。“对学生最大的尊重,应该是课堂上给他惊喜;对学生最大的轻视,就是在课堂上你表现平庸”.

好的课堂是一种引导,是让学生能找到他们的存在感,从而扬帆起航,点燃生命的激情,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而教师就应该充当学生的精神导师。当学生内心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那么学习就变成了一件很顺利的事情。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前行,在前行中回望自己的过去,然后不停地自我发展,从而会站到更高的高度,从而让自己的教育之路不仅有了高度,更有了宽度、厚度,还有了温度。

四、下月书单。

《优秀教师成长丛书》。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九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看到这样的诗句,大家想到的肯定是教师。自古以来,教师的身份是很特殊的,各行各业人士都喜欢用圣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认为高尚是教师的座右铭,假如哪个教师表现出不如意之处,立马会受到大众的强烈谴责,好像做了什么人神共愤的大事一样。

我曾经听到这样的一件事,一次,一位一年级老师去上厕所,与其一所教学生相遇,该生瞪大眼睛,一脸好奇。离开厕所后,该生嘀咕了一句:“原来老师也会上厕所。”殊不知,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要吃喝拉撒。

以上只是一件琐事,许是因为学生家长在家里过分美化教师的结果,做为老师,一笑置之即可,等学生在学校待了一段时间后,自然会适应老师的种种平凡之处。然而,教师的平凡又不能和社会上的庸俗一概而论。教师毕竟负有教育的责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所以在学生面前还是要有高尚的情操的。

其实做到这点并不难,更不会互相矛盾。小学生是一群纯洁的天使,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这个大染缸的浸染,没有那么深的城府,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高尚也不用太高,比如不说不文明用语,不穿奇装异服等,尤其不在学生面前做一些要求学生做,自己却从不做的事情。比如要求学生不玩手机,自己一有空就刷抖音,玩手游;比如要求学生看书,自己从不看书等。也许你会问,我一天上班这么累,难道稍微放松一下也不行吗?不是的,这些事情都可以做,但有个前提条件,不在在校时间,尤其不在有学生在场的时候做。因为我们毕竟是教师,我们得对得起我们这个职业,我们培养的是“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别担心,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明白人无完人,我们只希望他们的童年更加阳光。

“假装”的时间久了,也许就变成“真装”了,如果我们能“假装”一辈子,那我们就真的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榜样了。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

作为教师行列里的新成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首先思考的问题,于是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这本书,收获颇多。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作为教师,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老师来塑造自己!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孩子!最令我最敬佩的是他始终向学生交出这样的名片:微笑、尊重、理解、宽容;负责、严格、耐心。我想,让于老师永葆青春的奥秘或许就在于他时刻记得自己曾经是孩子,保有一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学无止境的恒心吧!我们教师要温和、包容、调和。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又害怕和孩子太亲近导致课堂气氛混乱。可能对于孩子们也一样,不论是男孩、女孩,高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哪怕是简单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可能都会在孩子的内心起到一定影响,所以,于永正老师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一个孩子,但要努力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不喜欢他,那么,无论你有多喜欢他也无济于事,相反,如果你的行为让他觉得你喜欢他,那么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于老师在开篇第一章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比照。这一点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首先是性温。“性温”就是遇到问题,能“后退一步”,摆正心态。“温”是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之首。“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微笑是于老师的名片,我想正是“温”的体现吧。其次是包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都是缺点,就什么有点也看不到了,会感觉周围的世界一片混沌,一片黑暗,感觉自己的身边无良人、无美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镜子无处不在。于老师能让“迟到”的学生破涕为笑,化“窘迫”为“轻松”。这样的宽容,完全出于理解,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这种推己及人,能让我们有了平静的心态和处理问题的智慧。再者是调和。完整的教育:“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一味的“温”是不行的,还必须“严”,“温”与“严”,“威”与“猛”,“恭”与“安”之间把握好“度”,切不可只执其一端。

于老师不愧为智慧型的老师,他还把这种做法形象地称为“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给揉一揉”。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等等,尊重是做人的原则,微笑是一张永恒的名片,掌声是有力的赞美,信任与期待也是表达对学生关爱的一种方式。是的,调整好心态,把握好尺度,推己及人,多换位思考,我们的课堂定会绽放别样的光彩。

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一定是和蔼可亲的;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一定是孩子王,但一定是有着独特的魅力。读了这本书,我深深被于老师“性温”、“包容”、“调和”的品质所打动。我钦佩,我折服,钦佩于老师的智慧,折服于老师的中庸。最后引用于老师的话:“生命的长度我当不了家,但生命的宽度由我说了算。既然命运让我们做了教师,就让我们做学生最喜欢的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因为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会再用时间认真去读这本书,我相信细读之后我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一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

在中国的许多家长看来,孩子是否喜欢上学,和孩子是否聪明有关。聪明的孩子学习不困难,自然不畏惧上学。而在作者看来,“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于孩子的学习过程:营养、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背景等”。当然,也包括智力。作者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读这本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学生不喜欢上学并不是中国学生的问题,他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书中列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在这本书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一个让人很惊讶的论断:大脑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在于使你避免思考。在作者看来,思考是缓慢的,它不如我们的眼睛扑捉信息来的快;其次,思考是费力的,因为思考是需要集中精神的;最后,思考是不可靠的,很有可能我们经过思考以后并不能得出正解。既然大脑的主要功能不是用来思考的,但是我们喜欢思考。

按照作者的理论,学生是喜欢思考的,只是,要他们思考的必须是他们所感兴趣的。学生的思考是基于他们那一点脆弱的好奇心。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存在好奇,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究问题背后的内容。但是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脆弱的,需要我们好好保护。如何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进而促使学生思考呢?作者指出,学生是否喜欢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能否持续地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能够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鼓励。同时,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关系着学生的好奇心能否持续。从认知心理学看,解决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都容易让学生厌学。保持学习兴趣的窍门是让学生解决难易适当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就是说我们给学生的问题不能太简单,让他们没有兴趣思考,也不能太难,让他们丧失思考的信心。

在书的第三章作者提到好教师要能够“使课堂变得有趣”,能使学生思考有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自己的体会。在工作中,为了能够吸引学生听我的课,在课堂上我会列举很多的案例、新鲜的故事,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所以,我几乎会在讲一个问题时就举一个例子或是创设情境,我以为通过这些有趣的例子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但事实上是,学生更多的是关注我所列举的故事,而对问题却无动于衷。结果是学生记住了故事,却忘记了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或者这个故事给了他们什么启示。在这样的课堂上,我让学生处于活跃的状态,但是却没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没有让学生获得有意义思考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在书中,作者提出教师要“慎用强夺注意力”,要让学生感兴趣,就要能够促使学生想知道这些有趣事例背后的故事,也就是要能够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有趣事例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教师在教课时要能够思路清晰且有条理,并能够使内容要点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理解,而不仅仅是机械记忆。

题海战术始终背负着恶名,批评的人们常说,反复的训练扼杀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威林厄姆用大量的事例证明,反复练习能够获得能力和提高能力,即使在你已经掌握了某种能力,再怎么练也未必能显着提高的情况下,反复练习还能带来另外3个显而易见的好处:为学习新技能作准备,防止遗忘,改善迁移。所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有积极意义的。当然,作业的难度要适合学生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威林厄姆认为,专家不只是懂行,他们还创新知识,向该领域增添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一个更谨慎、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学生可能不会提出自己的科学理论,但是他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学生可能不会就史实给出全新的见解,但他可以看懂别人所写的评论。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给学生提供一些其他人创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直接创新知识。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让我对学生、对自己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审视,对于重新认识学生、认识教师这项职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以上是我对《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本书中几个观点的一点浅薄的认识,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当和不解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二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着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着作。书中的许多观点新颖而深刻,最近,我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认为,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只有当这种练习掌握到能程序化时,我们的思考才有效率。这一点,好像很符合我们目前正在实施的教育观点,好像给题海战术提供了一个理论支持哦!这不像是来自美国的观点。但仅是好像而已啊!丹尼尔教授其实想告诉我们的是练习是很重要的,但要提高练习的效率,一是要反馈,只有及时反馈,才能提高练习的质量;二是要花些时间在非目标任务上,以提高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比如,我们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就不能只是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们还要不断地学习,广博地阅读,经常观摩和被观摩课堂、与其他认研讨等等,提高自己的执教能力;三是练习得分段练习,时常温故知新,避免突击,让练习的内容成为长期记忆印刻在脑海里,而不是突击短暂储存。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为什么突击大量做题可能考个好成绩,但考完就内容全还给老师的原因之一。

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习的。那么,如何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我结合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我校“三主合一”“新三好”(少讲比多讲好,精讲更好;多练比少练好,精练更好;合作比单干好,同心更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选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我们应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另外平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比如说英语作文部分,学生因为不会用英语思考,所以写出的文章汉语化,现在学生手里的模拟题很多,每篇作文都做也是不可能的,我在教学生时把各种体裁的范文给学生看,教给他们不同的体裁,该如何去写。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二、教师应重视分析归纳,做精辟讲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英语思维。

三、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例如,利用英语周报,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版面的丰富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项目。读报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要求学生读报之后进行简单归纳或把短文改编成小品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另外,作业的布置除必要的习题外也应该尽可能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没有必要把关于一个概念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事实上,分散练习是有道理的。分散练习后记忆会更持久,而且,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加以应用。如果所有的练习都集中在一起,学生会猜想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一定和要练习的主旨有关。如果给学生一道一星期、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前的题目,他们就要好好想想该如何解决,以及哪些已有的知识可能会有帮助了。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的原理是随时间变化的,在学习后的几天内遗忘的速度非常的快。但过了一星期后遗忘速度便趋缓了。因此记忆的关键便在最容易遗忘的那几天里巩固复习。选择最佳的时间段进行记忆,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无法作一个绝对的定论。但是掌握好时间安排是提高记忆能力永远不变的真理。为了同遗忘作斗争,正确安排复习时间便是选择最佳学习时间段了。

一、及时复习。把识记过的材料再拿来识记,使之巩固。其生理基础是对暂时神经联系不断强化,使它的痕迹进一步巩固。由于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

二、在时间和量上合理安排复习。实验证明: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学习同一内容,记忆效果好。但也要适当分散,因为复习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发生干扰;过于分散容易发生遗忘。

三、交替地分配时间学习也可以提高记忆。科学实验证明:用相等频率的电脉冲刺激脑神经细胞,反应敏捷,可是一旦反复刺激时间过长,神经细胞的反应便消失了。休息一段时间后,反应得以恢复。人的记忆也是如此。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就曾说过:“我同时读几种书,因为专研究一种东西会使我的宝贵的头脑疲倦。”因此我们必须“分配交替”地进行记忆。

基本技能是需要练习直到熟练掌握的技能,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能在更高阶的环境中练习它。自动化需要很多练习,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习的时间,又分散练习的环境。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同时让学生在更高阶的环境中学到基本技能。

高中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中课堂是他们接触英语的主要途径,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多样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自2007年起,湖南省开始使用《牛津高中英语》。此套教材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的。教材中所有内容是以全英文呈现地,所选择的语言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课本的任意一个环节,学生都有机会接触真实、地道的英语,这样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而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也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现阶段,课堂教学还是主要的教学途径。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要做到教学的生活化,就得依靠情境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创设一场场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和氛围,营造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贴近生活的情境中,去感受、去观察、去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结合《牛津高中英语》的结构特点,通过直观情景的创设,教室环境的营造,现代化电教手段创设活动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较好的运用教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校园中,课堂外,充分利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真实的大的语言环境,拓展和延伸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和空间。如:英语角,英美文化讲座等。

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教育是将历代累积起来的智慧传递给孩子,我们充满热情地相信它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知道它可以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好的生活,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受益的一件事。教育使人聪明,聪明的人可以使教育更美好!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三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的重要著作,是一本深受学生和教师欢迎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他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详细分析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书中每一章都运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事实性的知识先于技能”“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我们在已知的环境中理解新的事物”“儿童在学习方面更多的是相似而不是不同”“教学技能可以通过练习而提高”等等。

首先,学习就会有大量的作业,到底多少作业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到底多大难度的作业才受到学生的欢迎。精选精讲习题、自主学习。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另外平时考试中学生得分率较低的题应多加练习。反复练习是教学和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重点知识及内容的反复出现,为避免记忆的枯燥,我们所做的,可以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于某些知识和技能的反复练习,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地激活学生的工作记忆。学生的能力也就一天一天培养起来了。

其次,老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很大。教师应重视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疑难问题,以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得以条分缕析。学生应重视做错的题目,弄清做错的原因,理解正确的答案,甚至读熟或背诵正确答案的依据,以使错误的思维得到有效地纠正,并培养正确的思维。

第三,学生的一大特点是很难在课堂上保持注意力。如果内容不足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在什么情况下会有长久的力量呢?威林厄姆的研究证实,答案在于问题的困难程度。“兴趣”是第一教师,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设置合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愉悦感”。学生能否喜欢上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要看学校教育能否持续的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第四,对于学生来说,过高的能力要求并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安排事实性知识和能力提升的配比关系,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的程度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我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备学生”的环节。区分每个学生的背景知识层次,并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在课余时间提出提升学生背景知识的方法,让学生不仅仅在自己的课堂中提高,在课外的大部分时间也慢慢提升。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四

我只知道甘草可以止咳,怎么和于永正老师联系起来了呢,仔细阅读这个章节后,我明白了,正是因为于老师具备甘草的品格,所以他与同事相处得好,学生也喜欢他,这不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做到的吗。

首先甘草性温,味甘。于老师就是一个温厚的人,在他的回忆中写到他儿时的几位老师都是温厚的典范,微笑是他们共同的名片,宽厚是他们共同的品格,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啊。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想想于老师的经历,在我们大动肝火时,多想想对学生的影响,让我们用一份冷静别样的心境来处理事情,不是更有利于学生的品格发展吗。

其次,甘草包容,几乎能与所有草药为伍,不但能解百药毒,还能提高其他药物的疗效。形容到老师身上,就是宽容,大度,有气量,不计较。

人是易怒的动物,尤其是面对那些个别学生的时候,又如何能忍得住。但想一想我们从事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不是有句话形容我们吗——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想想肩上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第三,甘草能调和。我觉得于老师说得特别好,为师者对学生要温和,亲切,还必须严,什么时候都要有度,不可执于一端,以至于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老话说还打一巴掌揉三揉呢。

其实每个学生都很在意老师对他的态度,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喜爱。即使我们不能保证喜欢每一个学生,那也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读了这个章节,让我感到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一定要有甘草的品格。

于老师就是愿意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温和的人,做宽容的人,做善解人意的人,做善待学生的人。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带着思考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五

提笔写读后感时,我已阅读了两遍本书,因书中多次提到了大脑工作原理,我又翻出了医用《心理学基础》和《人体解剖学》,重温一遍神经系统部分,负责思考的额叶皮质,也大部分是承载着记忆功能的。我想起多年前在一位主任医师朋友的办公室看过的一本医学类杂志,专题报道了林龙年博士的微电极插入小鼠“海马”的实验取得了世界性突破,他通过检测大脑编码单元的活动状态,直接解读大脑在学习时的思考记忆的形成,可以制造“聪明鼠”,而人和鼠的“海马”是同理的。好神奇啊!

刚接触本书时有些吃力,但当我适应了笔者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节奏,后面的章节就相对顺畅了,任何阅读都需要背景知识,本书更甚,无论是图示还是举例,囊括了数学、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活等知识点,因知识面之广,需要随时查询知识点或者从脑海里搜索记忆,无法一目十行,才会阅读缓慢。例如:“中东局势”我会回忆一零年左右的中东局势是什么情况;“新西兰的密雀”和“波义耳定律”、“克氏循环”等不懂的知识点,我会去百度一下;钢琴大师汉克琼斯因,我也去了解了平生简介;甚至那个九宫格我也去解答了。

大脑不擅长思考,它指挥我们的视觉、味觉、触觉、听觉等功能让我们得到实事性知识,形成记忆,供我们以后使用,当储备不够时,而我们又有好奇心或者动力,就会启动思考模式,来整合并组建新的知识。解决一个新问题带来的愉悦感会让我们更加喜欢思考,不断的增加新储备。

事实性知识先于技能。书中举了很多例子说明这个观点。我认为事实性知识就是背景知识,当我们在面临新问题或者新知识时,脑子里的背景知识会架构出所有与新知识或者新问题相匹配关联的内容框架,来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接纳吸收新知识。如果,内存丰富,解决新问题和理解新知识就容易的多。所以,无论何时,广泛性阅读不会错。当然,单单读书不足以储备全面的知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丰富孩子的间接生活经验,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有了这些丰富的内存,孩子再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就会有“哦!原来如此!”的感觉。

人们更倾向于有情感色彩的记忆,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穿插的知识点,又或是以故事发展进程形成的一系列问题更易于接纳。当我们必须记住那些无意义的问题,书中也推荐了几种方法。

文中经典版的“珍珠港事件”图解和改编版的“珍珠港事件”图解,我很喜欢,立刻跟即将学习世界历史的孩子分析了一下,多维度记忆问题的方法,希望这种以故事发展为轴线的记忆方法可以帮到她。

理解其实是记忆,理解新的事物依赖于联系已知的事物。对于同样的新事物,有些人只是机械的学了表面知识,而有些人则会融会贯通学到了深层知识,所以一般测验试卷都会有些拉分题,把学生们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程度不同的情况区分开来。

有些新知识是需要抽象思维的,而大脑喜欢具体事物,因此,当我们遇到抽象概念,可以实例化,为了让孩子培养兴趣和减少抽象,我准备了所有电学的实验器材,弥补了在校无实验的缺憾,又能让孩子手脑结合起来。无论学习中遇到的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点还是是具体事物,我都和孩子强调,一定要把它弄透彻,不彻底解决,那个问题永远在,学习是一个盖高楼的过程,一个知识点不扎实,接下来需要凭借这个知识点再继续累加起来的所有新知识点,会更加费力气,甚至坍塌糊涂。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学态度必须要有,包括我,身教大于言传。

题海战术有用吗?“没有充分的练习,你就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书中的回答简单明了,记忆力是能被锻炼的,直白的说,反复练习就是润滑油,让我们大脑记忆的齿轮运用的更顺畅,速度越来越快。那怎么记得牢呢?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习新知识后,一定要及时复习,过度150%学习的材料遗忘得比较慢,这就需要大量的见题型,熟能生巧,快速pass已知的,留出时间继续攻坚,这才能提高效率。

通过大量的学习,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不断的练习,人们就开始越来越多的抽象思考。专业的医生、科学家们,看自己专业问题的角度是带有功能性地思考,通过反复实践已经自动化了。对于孩子来说,当前最实际的就是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理解知识,多看强的人的评论,久而久之,同样有能力像科学家那样创新知识的能力。科学家们也是从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再到创新知识,一步步通过勤奋和练习得来的。

小学阶段乃至初中时期的学习好成绩高,大部分都是靠着记忆力支撑,真好假好都在一个笼子里,高中大学研究生直至进入社会的专业领域,理解记忆和抽象思维越发重要,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也会影响学习习惯)、自制力、专注力,主动性等开始分化,这时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才真正开始体现出来。所以目前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一部分能力的体现,比如记忆力,这个阶段重点是知识积累和习惯培养。

因材施教的章节中,我学到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点:“以长助短短也长”,是需要我再进一步思考的新概念。以我目前的能力暂时无法运用自如。认知风格的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我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吧,理论性很强。

我喜欢作者不给孩子贴标签的风格,对需要进步的学生称之为“慢热型”学生,我也觉得学生没有聪明和不聪明之分,即便有些同学初期接受新知识速度快点,那也只是初期,如果后期没有继续练习和勤奋做阶梯,那他永远停留在初期的“聪明”,《伤仲永》《江郎才尽》想必每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吧。

对于智能的两种看法,我倾向“进化论之父”达尔文观点:除了傻瓜,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于热情和努力,而不是智力。对于智能,态度很重要,赞扬勤奋,鼓励支持,而不是表扬聪明,这也是师傅一直强调的。

文中也提到了坦然接受失败,我根据自身情况,目前把培养孩子“逆商”作为重中之重,我不急,也不能急,“逆商”是需要不急的心态做基石的。也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要小步前进。

在本篇读后感接近尾声时,参加了小笼包的家长会,其实,与其说是家长会,还不如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教育引导课,字字珠玉。当师傅说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睡眠质量,使用24点时,我连连点头,因为在第一次听师傅说孩子需要深度睡眠才能有长久记忆时,我就曾苦恼小笼包同学经常半夜掉下床的问题,后来我就是在他睡前用计算器的24点游戏加大大脑运动量,收效不错。一不小心就和师傅想法一致了。

我对结语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改为第一人称是:想让孩子愿意跟着我走,必须让他时刻保持兴趣;为了确保他们有兴趣,我需要期待他们的反应;为了期待他们的反应,我需要了解他们。我努力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这也让我再次搜索到我记忆库里,师傅的那个表格(读书会课件),一定提醒自己要融会贯通的运用所学知识。

即便我在写本读后感的过程中又一次阅读此书,我仍感觉认知偏肤浅了,阅读时的思考给我留下的记忆不多,只有几大方面:大脑不善思考,实事性知识优先于技能,练习的重要性。很多东西消化得不够透彻。一般来说,一本书能给读者一两点启示已经不算浪费,本书概括性的几个耳目一新的观点,确实值得推荐,每位读者和作者的共鸣点各有不同,我个人更喜欢深究里面的那些实例技巧,把难题也做做;也喜欢把书中示例的故事去了解透彻,每个故事每个主角其实都是一本独立的书;甚至其中的某一页,就有太多我想展开思考,却无从下笔的问题。

最近感觉自己一路往前赶,有些匆忙了。阅读本书的时间,有时在小笼包围棋课教室的最后一排;有时在接送孩子空挡时的车上;甚至有时在等着洗完晾衣服的洗衣机旁,而此时我把孩子送进新华书店,正坐在新华书店门边的奶茶店码字。我想我也许应该放缓脚步,抽出时间回头望一望,重新跟我的《正面管教》和《儿童技能教养法》等书再打打照面。孔老夫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想成为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温故必不可少,否则岂不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了么。做事原则:不做则已,要做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极致,争取为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六

首先,要感谢xx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细细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并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着,下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富有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把学生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和甘草的三大特性做了对比。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亲其师而信其道”,希望我们都能继续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上课学生才喜欢读后感(汇总17篇)篇十七

跟随叙事者十月份共读于永正老师的这本经典之作,受益终生。读完这本书,我被于老师的为师之道深深震撼。

于老师说: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孩子。是啊,我们成年人已然习惯了按照我们成熟和成人逻辑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常常忽略了还是孩子的他们的想法甚至常常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我想这正是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所在。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看待孩子的阶段性特点,对学生对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了我们师生关系还对孩子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对我们自身来说,也会大大提升我们的教师职业魅力和自信心。

于老师总结了学生之所以喜欢原因。首先是“温性”,遇到问题能够“后退一步”,摆正自己的心态。其次是包容,包容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不要忘记我们自己曾经也是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惶恐和胆怯,想逃避,但是当孩子有了这样的心态后,正好说明了他是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如果抱着宽容的心,去引导他认清自己的错误,并知道自己如何去改正错误,我想要比狠狠批评他一顿效果更好。起码,我相信孩子的心里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最后就是调和,在我们执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屡犯错误的孩子,这时候我们会严厉的批评他,这时候他们对我们肯定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及时的揉一揉”,也就是找个合适的机会,适当再表扬一下他,让他们明白,其实我们是在教育他,帮助他,而不是他的敌人。相信每个老师都会喜欢班上优秀的学生,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常常表扬他们,激励他们,因为他们的潜能很大,认为他们就是班级的希望和骄傲,这样往往也会造就部分学生产生高傲的情绪,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戒骄戒躁,防止懈怠,一直沿着正路走下去。教育的魅力也恰恰就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短处,引导、鼓励他努力由“不及”到“及”。

最后,我认为我们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处理教育教学问题都要思而后行,让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带着思考,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相关范文推荐

    我的香港同桌(通用17篇)

    优秀作文能够展现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观察力,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下面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你一些写作的灵感。我看着大海入迷了,我已经是第二次在这样近

    上碎片化生活大全(16篇)

    优秀作文在逻辑上要严密,观点要连贯,避免出现矛盾和跳跃的情况。下面是一些精选的优秀作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如今,我们的生活是碎片化的。手机屏幕很小,

    不说再见初三(精选18篇)

    优秀作文是对学生表达主题和情感的独立性和深度的肯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感受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小时候懵懵懂懂,长大后懂懂懵懵,小学六年的时光飞逝

    致环保局的一封信(专业21篇)

    环保是指保护和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行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环保总结范文,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您好!我是东方红小学五年一班的的学生

    寂静的读书心得(通用21篇)

    在读书心得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以便更好地解决和探索。若想了解更多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欢迎大家继续阅读以下内容。。从前,在美国中部的一

    金融工作简历自我鉴定(汇总22篇)

    工作鉴定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亮点和问题,并努力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工作鉴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

    高考动员会教师发言(实用19篇)

    发言稿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可以让我们充分准备并提高演讲的效果和影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乐观向上的学生演讲稿(汇总17篇)

    学生演讲稿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但要注意保持个人特色和观点独立性。接下来是一些优秀学生演讲稿的推荐,大家一起来欣赏吧。两个人跋涉在荒芜人烟的大漠中,他们感到非

    过桥摘水果的教案(汇总16篇)

    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具备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使之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示。活动目的:1、练习助跑

    自强章事迹材料(通用18篇)

    撰写事迹材料需要注意用词得体、语句流畅,并且要展现出个人或团体的独特性和价值观。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事迹材料范文,看看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