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翰墨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

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改进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它们涉及各个领域和主题,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启发。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德育的弊端日益凸显,德育工作大而化一、脱离实际、缺乏实效性。其危害性、严重性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当前中小学德育问题有利于促进学校德育课程的健康发展,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一、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德育教学目标的滞后性。

现行的学校德育,教材形式单调,呈现方式简单、德育课程讲的都是好人好事,宣传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与丑恶现象,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无条件接受某种固定的价值、标准或具体的道德规则和纪律条文,而始终没有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性关联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学生的德育现实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标大而化一,缺乏针对性;教育交流主体单一,缺乏协作力;情感体验荒芜,道德实践匮乏。

(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针对性较弱。

道德认知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无律到他律、自律阶段的发展历程。人的思想道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所以即使同样是中小学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学生、九年级的学生所能理解所能达到的道德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德育追求又存在很大区别,学校德育的目标却没有形成一个较细致的层次性序列,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没有区分不同的道德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提出的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目标过程,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又盲目追求“高大”的目标,教师对学生道德要求大多脱离现实,虚且空,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的道德要求教育和引导。大而划一的德育目标和没有层次的德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当今我们的中小学生会说不会做,应试高分品德低下,知行脱离的尴尬境地。

(二)德育目标主体单一,学校、家庭、社区缺乏协作。

不可否认,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基本上是以国家决定和颁布的方式确定,教育部门响应积极并贯彻落实,学校同样把德育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然而在我们的社会,一些家长根本不懂得“成才先成人”的道理,从小学开始,只知道要求孩子把成绩考好。在他们眼里,“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孩子将来肯定会有出息”,平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想品德不闻不问,而家教也只是看着是文化课的补习,忽视德育教育的成分。凭心而论,中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职责,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同步进行。现实中,基于各种原因我们所谓的德育仅仅只是针对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不紧密,配合不默契。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或者根本没有这种意识,致使家庭教育滞后,家长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能力的责任——很少有学校给家长提供书面德育资料加以具体指导,开办家长学校进行系统引导,建立家校联系簿用于交流沟通,通过家访加深对家庭德育的了解,举办家长经验交流会和咨询会以探讨德育问题等。

(三)德育目标不重视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主要用情感满足与否及用什么方式满足和表达来表征自身的精神需求,德育的基础和深层核心在于人的情感。而长期以来,中小学道德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但对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十分有限。造成了学生们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一概不知道的窘态。“道德是为人而设的,应当顾及大众的需求与实践的意愿,这样才能有恰当的可行性。中小学德育内容要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在德育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道德价值应当是有用的,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并能指导他们生活的,有助于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问题的;在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就是要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自主意识,而德育方式方法必须是理性的.在全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对学习者自由、自治的尊重,体现自律道德教育精神。

二、中小学德育教育形式的滞后性。

从道德的组成因素看,道德主要由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多方面构成,学校德育教育形式上只是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信念的灌输,而往往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影响。德育教育模式陈旧、僵化生硬灌输式的“口头德育说教”;大而化一固定式成人化的教育。笼统、含糊、超现实的德育要求;德育目标脱离现实理想化,过于抽象化现象,片面强调政治性,缺乏层次性、忽视德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这些使得我们的德育倍受冷遇,造成了当今中小学生道德思想中长期存在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言”与“行”的矛盾现象。

(一)“知”与“不知”

传统的德育以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为主,更多的是政治理论、德育知识的灌输,就其过程而言,莫过于口头上渲染美化的空洞说教,成人化、抽象化、划一式、灌输式、强制性、片面性的教学形式,从根本上遏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参与性,成人化:即德育以成人的观念、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中小学生,使德育不切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既空且虚。抽象化:即德育只存在于书本神话般和教师虚拟化的讲述中。划一性:即按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一方式来要求、教育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多样性、层次性。片面性:即德育要求单一化,注意道德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机械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意志磨练和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的引导。强制性:即无视学生的兴趣、愿望和需要,一味想当然地从主观愿望出发,通过肯定某些道德价值或否定某些道德价值来规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课程中一味凭主观意志施以德育教学而很少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判断和选择,完全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在被迫地接受教师传教士般的.布道,缺乏切实的亲身体验与感悟。那么无论是出于多么美好的愿望,也无论传授的是多么高尚的思想观念,都将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信”与“不信”

无论是从社会需要出发,还是从人的完善发展的需要出发,道德教育都应该注重道德引导的一致性,重视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选择性、能动性,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审辨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而在中小学德育中,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的个体矛盾性。如某一天,某学生忘记做值日,第二天,班主任给他的处分是罚他做一个星期的值日以让他长记性。而我们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到了“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道德教育,但是此时,学生体会最深的恐怕是像值日这样的劳动成了一种惩罚手段,从客观上说学生的思想中一定会出现道德信任的疑滤,类似这样的事件在中小学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再如学校德育宣传集体主义,家庭、社会却存在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思想。尽管至今为止,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观念仍然坚持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发展的“主渠道”,但这样的观念在事实面前却越来越多地受到挑战,尤其对尚未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中小学生影响颇大。

(三)“言”与“行”

众所周知教育以德为首,而在现行教育中实际上却存在许多差异性,教育的地域差异、学校办学条件的差异、师资队伍水平的差异、教育思想实施的差异等等。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德育实施也是力不从心。教育中经常出现“理通情不通、情通理不通、情理都不通”等现象,学校德育很难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外,学校德育存在家校不同步的问题。虽然我们反对那些书本上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僵化的道德教条,但又不能排斥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和改造的直接道德经验和知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道德规范准则出现模糊,甚至多元化现象,统一、明确、公认的标准道德评价进一步流失,的道德评变得模棱两可,价值取向出现混乱。道德思维由一元趋于多元,道德接受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对常规的道德控制的反应也相对疲弱,言行不一、知行相悖已是常态。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大众媒体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团体活动,也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社会多元价值观特别是功利型的价值观和学校的道义型价值观的突出矛盾的出现往往使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陷入一种无所适从的境地。学校德育也因此失去原有的价值而流于形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行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只满足于大方向的说教,而忽视细微之处的培养,满足于外部行为的塑造,而忽视思想品德的内化。不太关注学生的道德需要状况,各种各样的德育活动既不是出于学生的德性需求,也不适合学生的德性层次、与学生的生命缺乏深刻的联系,而学生只是采取应付、表演的态度,不能真心实意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德育中。学生的需要与他的生活之间被人为地造成错位,德育,教育的百年大计是年年提,年年搞,但收效甚微也就可想而知了。

[参考文献]。

[1]王晓春.《今天怎样做教师》(中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小学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版.

[3]范梅南·马克斯.《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教育科学出版社,版.

[4]陈成国.《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德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要求。此理论通过倡导推行生活教育运动,力图打破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界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已逐渐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生活为教材,把人类思想道德精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生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熏陶,获得体验感受,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创设生活环境,营造德育氛围。

学校作为学生道德成长的主场地,应着重强化德育环境的创设。然而,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利益至上、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广为存在,让社会道德迷失、底线崩溃,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产生许多不利影响,也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形成尖锐冲突。作为学校,应以提高学生基本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抓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养成为基本点,积极美化、净化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思品课、班会课、中队课、升旗仪式下的讲话进行广泛宣讲道德规范与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行为和觉悟。以本校的具体做法为例,通过印发《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三字经”和“四字歌”的宣传材料,向学生提出“孝父母、尊师长、爱社会、规行为、养性情”15字德育基本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细化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行为要求,便于学生接受。此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对话沟通生活,构建德育课堂。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当把学习活动置于一个社会环境中,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形成知识。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师生间应保持一种平等关系,应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发展权,使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如同社会生活交往过程一样,具有多样性、多层面、多维度,从而使学生获得平等与尊重、信任与友善、理解与关爱等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对教者而言,具体要求:

1.可亲可近。师生对话时,教者应面带微笑,尽量与学生坐得近一点,可采用促膝交谈的方式,以此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

2.专心致志。与学生谈话时,要能认真倾听学生说的每一句话,要能接着学生的话头,用先扬后抑的方法,在肯定其合理成分的基础上,表明自己的观点。

3.以情感人。与犯错的学生谈话,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运用具体的事例,和风细雨、情理兼顾地分析其错误的`危害性。

三、开展生活实践,促进德育延伸。

生活实践是德育的生命,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开展生活实践,能够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和意志理想。为培养学生的勤劳品质,可组织开展“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即每天为家庭做一件实事,每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每月参加一次社区服务,每学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可组织开展“让绿色洒满心灵”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知识讲座;读《只有一个地球》等环保书籍;看《眼泪与水》环保宣传片;讲《地球村的故事》;诵“一字歌”节约童谣;唱《热爱地球妈妈》等环保歌曲;辩“只有一个地球”的意义;提“留住绿色”的具体措施;宣“绿色生活、消费、上网与使用绿色语言”的理念;做“植树造林”社会调查,队员们走村串户,上田头走沟坎,逐一登记农户植树的品种、棵树、位置,检查植树的质量。通过实践,促进了德育课堂的延伸,学生对道德要求的认识更为深化,将道德规范真正融到了心里,贯彻在了行动中。

四、注重生活评价,巩固德育发展。

新课程理念中对评价功能、评价内容、评价技术、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角度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化“生活化”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求评价功能应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应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性的分析;评价主体与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采取开放式、多样化的方法;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我校的德育实践为例,根据学校的学情和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包含品德、操行两大类在内,涵盖思想政治状况、道德修养、学习表现、遵章守纪、环境卫生、社会实践、身心素质七大方面的《学校德育评价考核细则》。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重语言激励、重心理疏导、重行为指导的“三重”评价原则,以学生的参与度及在践行过程中道德、认知、情感、能力的发展作为评价指标,把道德践行作为综合素质学分制中的重要评价内容,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终评,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品德成长的足迹。总之,德育是一项系统的集体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生活化”理念下的学校德育,必须把德育工作的范围扩展到家庭、社区,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增光.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成功(教育),,(11).

[2]王宝林.德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19).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三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而且也要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做好这项工作。小学生独立思辨能力缺乏,模仿能力较强,因此,在面向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抓住这些特点加以展开。

小学生道德教育德育工作我们都知道,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国民的安居乐业。因此,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真正将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当前,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所以,为了做好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我们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方法和思路,将德育工作切实有效开展。

当前德育教育的环境已经与以往不同,所以,面向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也要以新的思路加以展开。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否则就会导致学校德育工作无效化的结果。所以,德育工作的创新实际上是一种形势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一种必然,不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一种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学校德育工作也要根据新的变化,综合各方资源,形成道德教育合力,抓住重要的道德教育契机,真正有效落实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有着太多偏离主流道德价值观念的言行充斥在身边,由于小学生容易模仿,所以,这就容易使得小学生在道德修养的道路上走偏。这种情况需要引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重视,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纠正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偏差。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一定要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自主性,避免传统的简单灌输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们自主思考社会现象,懂得分辨哪些是好行为,哪些是坏行为,哪些值得学习,哪些要坚决远离。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道德观念的正确性,才能成长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我们也可以从网络中进行德育工作,这实际上拓宽了进行德育工作的渠道,由于网络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因此,有很多创新的空间,大家可以从这个思路进行更多工作的创新。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素质养成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实际上就包含着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行为入手,效果更好,这恰好符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是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一条经典而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就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从这些新的行为习惯开始,一点点的塑造自己的性格品质。小学生的礼貌用语和行为、学习中的品质养成、预习、听讲、做作业等事务中都体现着一个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将这些规则规范真正内化成小学生的一部分,让他们的超我形成,从而达到自律的程度。

三、积极整合多方面资源,共同做好小学生德育工作。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工作。而且如果这三方面不能达成一致,就会相互牵制,抵消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学校的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学校方面要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对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与家长沟通,如果发现有的学生思想和行为中有着较多的不良表现,就要考虑是不是家庭道德环境本身出现了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家访。但是由于家长已经是成人,各方面思想工作并不容易做通,因此,教师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身上,帮助学生认清正确与错误,改变不良习惯。

在学校周边环境中,有社区等可以利用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方面可以联合这些政府、社会组织等联合组织一些道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其中。互联网中也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资源,要给小学生介绍这些资源,让小学生多查阅这方面的信息,避免消极负面的信息刺激,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做一个讲文明,热爱祖国和社会的健康公民。

总之,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我们要看清形势,在目前价值观多元的大环境下,努力创新,有条不紊的搞好小学生德育工作。在工作中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侧重行为的塑造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时识别小学生身上所表现出的言行方面的偏差,用有效的方法加以纠正,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社会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用正确的思维和观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成长为一名健康、活泼对社会有益的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

[2]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鲁东大学,.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四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成为近年来各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一元智力论,提出人类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节奏(音乐)智能、空间(视觉)智能、动觉(身体)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拥有多种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和运用。每个人在这些智能的表现程度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各自最擅长的智力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以其独特且全面的评价观点弥补了传统教育评价的缺陷与不足。标准化纸笔测验作为传统教育评价所推崇的评价方法,只能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的能力,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却是很难用标准化纸笔测验来考察的。加德纳认为:“智能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以不同方式显示的,所以对智能的评估和开发,都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结构、不同组合的多种智能,然而传统教育评价中单一的评价方法或标准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也不能适用于一个人的不同学习成长阶段。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及富有弹性的评价标准,才能超越传统的标准化纸笔测验的不足,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各种智能,更好地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每个人以自己的经验认知为基础来解释或建构现实世界,某种程度上说每个人的世界是用各自的头脑创建的。拥有的经验和对经验的信念的不同,使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也十分迥异;为了获得真理,人们会通过合作学习来修正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使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对新知识的学习和建构是基于每个人原有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模式以及情感与态度,因此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素养是有效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有鉴于此,诊断评价成为新的多元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最重要环节或者说功能。在诊断性评价中,不是只凭一次测验来确定学生己有的学习水平和准备状态,而是强调通过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和对课程学习、教学活动的态度来考察每个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素养。传统的教育评价过分看重甚至只看重总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过程性评价。比如,把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调查和探索过程,运用知识理论形成假设的过程、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推理和计算的过程等过程都要给予即时评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新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中的终结性评价也应依存于真实情境。比如,在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时,可以设置一个类似现实生活的情境来进行。

2.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开放的、多元的。在以创新为时代精神的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和知识层出不穷,知识已不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成为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承认开放性,后现代主义以其兼容并蓄的宽容态度和尊重个体独立性的宽广胸怀,主张给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每个人开放的生命的空间。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成长的,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习者单纯地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应该看作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3如何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初探。

3.1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在各个学校都会进行优秀学生的评选,它有很好的榜样激励作用,当选的学生能受到鼓励和鞭策,对于其他学生又是一种激励和督促。人的成长既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优秀学生评选对于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动力;而对于那些表现一般化的学生来说,则是一种压力。如何发挥优秀学生评选的榜样作用,引导小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学校的评优标准非常重要。过去我们的评优体系十分单一,过于强调量化的考试成绩,虽然评选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但往往是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当选。这造成了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唯分数论甚嚣尘上,学校追捧分数,家长看重分数,二学生夹在中间喘不过气来,使得教育的本真被无形扭曲,进而变成对学生个性、情感的“抹杀”。因此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考察评选。另外,由于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取向,评选标准也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鼓励学生发展不同的潜能。基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评价理念,学校应拓宽评优范围。根据“人人成功,人人成才”的理念,频率上学生评优可以由一年评一次更新为每月评一次;内容上评比可以将小学日常德育内容和学生公民素养的教育目标分为文明、正直、好学、快乐、强健、高雅六大系列。每个系列下面再设置若干小项目,作为“每月之星”评选的小项目。文明系列:文明之星、礼仪之星、守纪之星、感恩之星、环保之星;正直系列:奉献之星、诚信之星、爱校之星、志愿之星、劳动之星、俭朴之星;好学系列:勤奋之星、进步之星、博学之星;快乐系列:自信之星、自强之星、快乐之星;强健系列:体育之星、健康之星、卫生之星;高雅系列:文艺之星、绘画之星、书法之星、文学之星、科技之星。让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评价过程,甚至评优项目的设定。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价值取向,所以所有在校学生只要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或优势,都可以参照评比要求,自己提出申请申报该奖项。另外评选的过程也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决定,而是由老师、家长共同认定。因为我们评选的“好学生”不仅是学习的好学生,也应该是家里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3.2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进行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少数优秀学生,而是为了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强化改进学生的学习,并为教师提供反馈。形成性评价关注的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它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因此形成性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1)评价贯穿学生课堂。评价学生不能再简单用一张期末考卷来决定,而应让课堂表现在整个评价分数中占有一定比例,这样能够让学生从关注考试分数的果,转为关注学习过程的因,意识到学习的进步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同时贯穿学生课堂的评价能够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堂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如何看待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考试的分数,还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生,即所谓“播种习惯,收获人生”。然而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小学生年龄低幼,更需要漫长的养成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将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评价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并在整个过程加以督促和鞭策,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表现都有记录和评价。具体可以设计一个表格,内容包括是否按时上下课,作业是否按时完成,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独立思考,是否大胆发言,是否能够诚恳地说出同学的优点和不足,是否能够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听取同学的评价,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并发挥自己的作用……(3)评价要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可以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和家长评价三个步骤来进行。学生首先在自评栏中自我总结打分,自查不足;然后请同桌或班干部来评价,指出同学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最后由老师来点评。另外学习只靠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回家以后及时地复习巩固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实行“家长签名制度”,家长来协助老师督促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并给以评价。这样在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的督促下,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就会逐渐养成,有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因,自然就能够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果。

3.3运用好终结性评价,及时总结学习得失。

终结性评价是对老师课堂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在传统评价体系里一般指水平性评价,即指学校期末考试或毕业升学考试等标准化纸笔测验。老师能够根据水平性测试对教学和学习结果的,及时发展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补救措施,改进教学方法。同时除了考试成绩外学校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成果,比如作业、作品的成果展示。由学生挑选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在班级、学校等一定范围内进行展示。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和乐趣,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4](美)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8-9.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五

摘要:德育居于五育之首,不但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而且对于学生日后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教育管理经验及具体感悟从“课堂教育”“家庭教育”这两个切入点着手,对“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德育”这一话题展开了充分的论述。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不言而喻。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校长,如何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更好地融入德育呢?结合自身的教育管理经验以及具体感悟我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述。

一、紧抓课堂教育环节,力求实现学科内容与德育的完美融合。

素质教育观点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单单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做事、做人的方法,促使他们高尚情操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这就为我们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根据地,因此,各科教师都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教学途径,充分发挥课堂的德育教育优势,为更好地展开德育教育各项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与家庭教育紧密联合,铸造德育统一战线。

家庭是孩子出生的摇篮,同时更是他们成长、发展的首要课堂。而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更是超出我们所有人的想象。如果父母双方脾气暴躁、经常争吵,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非常不稳定,在团结友爱其他同学方面更是存在着很大困难;再如,如果父母双方有一人经常对周边的亲戚或者朋友说谎,那么他们的孩子就会重复他们“说谎、不诚实”的老路……这些都充分表明了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学校来讲,要想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就必须同父母紧密地联合,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德育统一战线。

如,我们学校不但会定期举行家长会,而且还会经常组织老师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活动,一方面是与家长就孩子最近的行为表现以及思想情感上的波动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沟通,另一方面可以指导家长掌握一些德育的具体小技巧,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德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行。因此,要想使孩子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力量。”这就推动了父母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孩子渗透道德教育,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更好展开。

德育居于五育之首,不但可以促使学生逐渐养成高尚的品德,而且对于学生日后全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中国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视其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必要的德育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发挥教育本身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教育,2010(09).

[2]焦红蕊.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华章,2012(16).

[3]张少彦.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成功教育,2011(20).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六

网络时代的到来相应的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网络时代不仅带来了教学思路、内容、形式等的转变,同时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丰富了教学资源。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大量教学资源,以大量的例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完成的,教师在课堂中会将善恶美丑以确定的形式告诉学生,学生只是记住、懂得,却并不是经过自身理解得成的,而网络资源的引用,能够很好的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德育的意义。

2、丰富课堂的表现形式。与网络时代相对应的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为课堂教学增色许多。对于小学德育课而言,丰富的课堂表现形式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增强课堂表现力。以往德育课程多数以说教为主,内容的表达受制于教师的语言,尤其对于感性认识为主、想象力丰富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增大了理解难度,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网络时代的到来恰好解决了这样的弊端。

3、为师生交流及学校与家长的交流提供了平台。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小,人们交流的平台得到了增加,如qq、微信等社交平台的运用,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将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随时联系到一起,方便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表现、学习建议以及一些通知等与家长、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同时教师也能获得学生在课下的一些表现、生活中的成长烦恼等,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另外,通过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等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中未用到的资料、比较好的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的小故事、电影资源等进行分享,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4、为学生提供一个反馈与展示的平台。德育课程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程,德育课程的效果并不体现在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或者最终的考试成绩,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中。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德育网站、班级群等方式,促使学生自己将对德育的理解展现出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获得课堂教学的直观反馈。

(二)网络时代带来的挑战。

尽管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小学德育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有益之处,并为教学开辟了新的思路,但在教学中,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加之小学生认知特点等都对小学德育教学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发性等特点,即使对是非有自己判断的成年人都会有迷茫的时候,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更是严重的挑战。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资源,对于事件的评论也是多样观点并存,其中也不乏极端的观点,这些信息的存在,对于尚无理性判断能力、对新鲜事物兴趣高的小学生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2、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

在小学阶段,无论在教学中依赖多媒体技术,还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都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就是网络是生活或者说学习中的必需,家长与教师的引导稍有不慎,可能会形成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加之原本当前网络对生活的深刻影响,很可能会造成学生日后生活中过度依赖网络,而在生活能力、思维模式等方面受到限制,对于未来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德育课。

3、增加教师教学难度。

在以往教学中,德育课程都是由教师讲解给学生的,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但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除了教师讲解外的内容,形成与课堂不同甚至相背离的观点,这就要求教师既要能将知识讲解给学生,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判断力与思考方式。如德育教学中会涉及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但网络上大量的“碰瓷”、“扶不扶”的讨论,会使学生产生一定困惑,“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扶了老爷爷奶奶会不会被诬陷”,加之部分家长出于对学生的保护,会告知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少管闲事”。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只要有一名学生在课堂提出,就会使学生产生兴趣,需要教师解答,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

二对于网络时代如何推进小学德育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学思路。

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转变教学思路是教学的`必然。在转变过程中,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学生进入校园学习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承担者,教育的变化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将网络与德育工作紧密结合;其次,是家长的转变,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家长密切联系。

(二)形成课上课下的联动。

课上与课下的联动,是指将德育课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可以组织进行一定的活动,如简单的情境表演、与家长的互动等,也可以带学生走进社会到敬老院、社区、博物馆等地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德育网站的建立,指导学生通过网站的建设表达自己对道德的理解。

(三)在德育教育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已经正式走入人类的生活,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网络世界中的判断力,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对网络的开发利用的增加,网络道德本身就已经成为基本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网络道德内容的增加,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判断力,对网络信息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四)为学生建立发言的空间。

在网络时代,信息多源化,道德教育已经不再是囿于课堂能够完成的内容了。也正因如此,在教学中“堵不如疏”,尽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学生并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些观点是切实存在的。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空间、网络论坛等,针对一些内容或者新闻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的平台,在了解学生的想法后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

三、结语。

概括来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小学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来于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以及网络信息的冲击。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总结与转变,抓住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七

摘要:在初中德育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德育教育如春风化雨,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论述在初中德育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和同仁共同分享。

关键词:初中德育;情感;感恩。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与内涵,没有了情感,道德便会成为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所以,在德育中,我们教师不光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一、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就是他们学习和崇拜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品行,才能使学生信服,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姿态和情感授课,将自己的.爱心和热情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以赏识的眼光不断地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其有机会绽放独特的光芒。同时在教学之余,教师也应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广泛涉猎各种经典书籍,这样才能以丰富的学识和崇高的人格感染学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巧妙提问,引发情感共鸣。

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依靠教材给学生灌输一些德育理论和概念,学生没有兴趣,收效也甚微。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和叛逆时期,在生活和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恼和困难。如果教师善于将枯燥的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并抓住学习内容与学生思想的连接点,进行巧妙的引导和提问,便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敞开心扉,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从而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所谓“投之以礼,报之以桃”,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品质,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祖国。具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口述或是利用多媒体播放的形式,给学生讲一些生动感人的故事,使学生深受感动,真切体会,从而点拨学生识恩,知恩。也可以通过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方式,讲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启发学生知恩,感恩。还可以组织一些如感恩演讲、感恩征文等活动,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激发其感恩情怀。

参考文献:

[1]宋淑红。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j]。新课程学习,2011(05)。

[2]宋春光。初中德育教育的创新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3(04)。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八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汉斌.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12(2).

[2]郭学府.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3]景慎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10).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九

学前教育“小学化”不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1.影响幼儿身心正常生长,损害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正处在生长的初始发育时期,肌肉收缩力差,容易疲劳和损伤,骨骼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变形。过早地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长时间坐着学习、写字,幼儿不仅会因为注意力短暂而难以坚持,更会因为坚持不了而身体姿势不正确造成骨骼畸形扭曲、眼睛受害等问题。另外,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过多的学习负担让幼儿长时间注意力集中,神经系统受到单方面的重复刺激,而不是丰富的多维刺激,又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神经系统正常发育。研究表明,幼儿大脑发展有个“敏感期”,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机会之窗’。“小学化”的学前教育统一集中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往往就会使幼儿的“机会之窗”关闭,扼杀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天赋。总之,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决定着他们还不能“坐下来学习”,否则,对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损害将会是严重的。

2.违背幼儿学习特点和规律,造成幼儿亚健康心理问题。

幼儿的思维紧紧依靠感知活动,记忆依赖于直接感知的具体材料,认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适中的愉悦情绪能使智力活动达到最优效果。因此,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重视游戏活动,让孩子在玩中认知事物、在玩中愉悦身心、在玩中获得发展是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的体现。现代化的儿童教育观强调幼儿通过活动获得发展,注重幼儿愉快地与环境充分交流,从而实现各方面的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往往以强化知识、机械识记为手段,学习任务过重,还常常用“测试”来检验幼儿的学习效果。幼儿过早地受到父母的“高标准、严要求”以及达不到目标时的责怪呵斥,过早体验到学习的压力,对学习的兴趣自然会消减,容易导致没上学就产生厌学情绪。而厌学情绪是幼儿心理活动的不健康表现,这种厌学的不健康心理表现使孩子从小处于心理的亚健康状态,长期如此下去,容易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危害极大。

3.束缚幼儿的快乐天性,压抑幼儿的个性发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人看,还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它警示我们,儿童与成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成人不仅应与儿童平等对话,还要尊重儿童的独特性。好动、好奇、好模仿、爱玩是幼儿的特性,成人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丰富多彩、宽容欣赏的环境,让幼儿尽情地嬉戏,愉快地体验,自由地发现、想象和创造……以此实现身体、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对幼儿进行强制性“写、算、读”的学习,过早地向幼儿灌输系统的知识,学习任务加重,剥夺了幼儿玩的权利和时间,压抑了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束缚了幼儿的快乐天性。

第一,应试教育渗入家长心灵深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害人不浅。

2011年,我国首部《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而在九个主要的生活动力中,子女发展期望排在首位。希望子女早成才快成才的子女发展期望也是造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一个助推力。其实家长都知道素质教育的重要,懂得好奇、兴趣是孩子成长的发展动力,但应试教育的现实又使他们不得不面对,加上堂而皇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更激发了家长心灵深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愿望。所以许多家长并不反感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反而以孩子能认字、能背诗、能算术为荣,认为不给孩子压力、不让孩子吃苦,自己的孩子上小学就会有更大的压力,就赶不上同龄的孩子。当然也有家长对孩子提早识字、写字、认数、算数很抵触,赞同“快乐教育”的学前教育理念,但他们已深谙“适者生存”之道,为提升孩子的竞争力也只有“同流”了。国务院早就有文件要求开展对0-6岁学前儿童监护人普及幼教理论工作,但由于经费、场地、人员配置等多方面的原因,该项工作没有如期推行,使按照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进行教育的社会、家庭的教育功能缺失,这是造成0-6岁学前儿童家长缺少正确、科学的学前儿童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重要原因。

第二,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卖方市场”使幼儿园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

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目前,幼儿园的布局结构并不很乐观,特别是条件达标收费合理的公益性幼儿园数量不足。像南昌市目前公办幼儿园只有68所,全市132个乡镇(街办)只有101所幼儿园,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需求。

供不应求的幼儿园市场膨胀了一些幼儿园举办者的逐利需求,一些条件不成熟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应势而生。这些幼儿园不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也可以说是没有能力按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办学,只能教幼儿认认字、算算数来凑合着办园,可以说大多数的幼儿只能上这部分的幼儿园,家长根本不能选择。公办幼儿园也由于他们属于“卖方市场”而缺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动力。也有不少的公办幼儿园同家长一样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努力让他们园出来的孩子上小学时能在同班小朋友中出类拔萃,其实也是扩大影响、争夺生源的目的使然。一些幼儿园把有多少幼儿进入了名牌小学在宣传广告中大肆渲染,这既是明显的争夺生源的行为,又助长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风气。

第三,学前教育师资准入机制不健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少教师观念落后,缺少研究学前教育的精神。

学前教育需要一支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学前教育业务水平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但是目前的学前教育师资要求标准及准入机制尚跟不上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社会保险等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所以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有不少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进入了学前教育教师队伍。比如南昌市2010年有幼儿园教师4729人,其中有大专以上学历者2107人,占44.6%,有中专(高中)学历的959人,占,中专(高中)学历以下者占35.2%。幼儿教师中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者1954人,仅占,无证上岗率58.7%。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师专业训练,缺乏幼儿教育理论素养,缺乏幼儿教育特有的教学技能,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他们在小学学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使他们“驾轻就熟”地把学前教育“小学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他们接受过系统的幼儿教育学习和训练,但又爱心、耐心不足,仅仅是把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缺少研究学前教育规律及学前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精神,其实质是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先进观念和内心诉求,因而学前教育“小学化”又是他们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行为。

第四,幼儿园办园监管机制缺少针对性和操作性,对规范办园约束力不够。

1.尊重幼儿个性发展,消除应试教育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小学化”是应试教育对最基础教育的侵蚀,这是学前教育观念落后、学前教育知识普及落后的表现3《弟子规》云:‘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教育孩子尚知“有余力,则学文”,而我们却把浮躁功利的思想和行为强压给孩子,真的应该深刻反省。学前教育要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规律来办,在幼儿园办学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有余力,则学文”。假如真要让幼儿快速对接小学,可以尝试在幼儿进入大班后组织他们参观小学教学或活动,让他们对小学的学习产生好奇和向往。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不要让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后再来反省自己对孩子的培养过错。

2.扩大学前教育规模,建设优质示范幼儿园。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幼儿入园率大打折扣。以南昌市为例,2010年,全市四县九区共有人口500多万,3-6岁学前幼儿17.03万人。在园幼儿只有9.37万人,平均入园率只有55.02%。在办园数量上全市四县九区有幼儿园557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只有67所,其余为集体或公民个体办园,有四个区至今没有一所区属公办幼儿园。如此的办园状况使得优质幼儿园供不应求,不少不具备办园条件的幼儿园匆忙上马、唯利是图、不按规律“出牌”,这样的情形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和家长的愿望,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所以,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服务。要花精力建设一批优质示范幼儿园,让优质示范幼儿园,引导和影响其他各类幼儿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办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3.加强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合格幼儿师资队伍。

要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状况,培养一支懂得学前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爱心、耐心,具备以游戏为基本教学手段、能创设良好游戏教学环境等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当前,幼教师资队伍既数量不足,又质量不够,不少民办幼儿园的教师缺少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缺少学前教育职业能力培训,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合格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还要有唱、跳、画、手工等方面的才艺,更要有以爱心、耐心、细心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而初中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形成之中,身体发育可塑性强,技能技巧容易提高,从初中毕业开始就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理论和技能培养,对于缓解幼教师资紧缺状况,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是很好的途径。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会以他们比中专幼师毕业生更系统的理论知识、比高师幼师毕业生更好的技能技巧、比本科幼师毕业生更稳定的从业思想,受到幼儿园、家长、社会的欢迎。

4.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对学前教育的监管和指导作用,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

教育行政部门对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责任重大,要加强对幼儿园办学的监管和指导,建立幼儿园办学的监管评价机制。要完善幼儿园办学设置标准和幼儿园教师准入标准,把好办园关和教师入园关。对已进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却没有经过幼儿教育专门训练的教师列入系统培训计划,使他们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同时要督促幼儿园建立和实行园内自己评价机制,这是保障幼儿园健康办园、自己完善的关键因素。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更要对一些影响学前教育科学办学的行为予以行政干预。比如一些小学的幼升小面试应该取消;社会上一些拔苗助长式的诸如“让2岁的孩子认2000字”等商业炒作应予澄清;一些幼儿园不研究学前教育规律,简单的以小学教学方式进行幼儿教学的行为应予纠正;同时要在社会上加强正确育儿知识教育,告诉家长学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是什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学什么、该怎么学,在社会上多普及一些学前教育的知识。

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涉及面广、系统性强、任务很重。但是为了达到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要保证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等要求,我们要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从环境、政策、机制、师资、经费、家庭等方面加强保障,才能推动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

国家教委已经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一文件,是由国家制定的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测量和考核、检查评估的法定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发,既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进一步改革的新起点。本文就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发现约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特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1][2]下一页。

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一

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理而言,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如此。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与幼儿思想不同,他对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有自己的思想与见解。然而,他又不同于高年级的学生,思想还没有成熟。因此,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其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小学生的判断能力有限,赏识教育能够助其强化适当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小学生的心理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其认知能力的有限使其判断能力也处于一个模糊的时期。在某些适当的'行为产生时,他并不能理解此行为是否得当,是否可以在以后相类似的环境中予以行为。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予以鼓励,使该行为能够得以强化,相反,在错误行为产生时,教师要及时疏导,并予以纠正。

1.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并善于发现问题所在。

应用网络中的一句话:你发现或不发现,问题就在那里,不偏不倚。因此,学生的优势或劣势都会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坐在办公室的话,那我们就失去了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最好时机,我们应该放下身段,融入学生的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细节多多观察,对其中适当的予以鼓励,不良的予以制止。

2.教师应该与家长在赏识教育上形成合力。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同时也希望得到源于家长的赏识。因此,在这一点上,教师与家长应该达成共识,在学校与家庭两个不同的环境中小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具有差异性的。在学校,小学生更多的是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教师更多的是发现其团结集体、友爱同学等优良行为,而在家中,与其相处的更多的是一些长辈,这时可能表现出来的优良行为就是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等等。虽然赏识教育并不意味着表扬,但是它更多的是关注学生个体,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方式。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二

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教育;素质教学;相互关系;德智体美劳。

美育在小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术教育所培育的美育思想,必须渗透到小学教学的其它领域中支。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美术教育,因此美术教育作为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美育能够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提升学生们的精神境界,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育与德育同属于小学素质教学的范畴,两种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美术教育与道德教学的主要关系在于,一方面,道德意义是美术教育题材的重要内容。美术教育与美术作品都是通过一定的美术形式去反映作品形式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内容的,美术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内容通常是具有社会正面意义的题材内容,这些题材的正面价值与意义,往往是与它的具有典型的道德价值与意义是分不开的,比如说像各种爱国主义题材的雕塑作品,表现英雄事迹的作品等等。以雕塑作品刘胡兰为例,作品本身是一件人物雕塑,但是作品反映的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学生们通过雕塑作品的外在形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道德教育需要借助美术的形式予以展示。“学校教育在发展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同时,必须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的某种价值观念。”

美术作品都包含了道德的内容,学生道德情操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形体美的体验与感昭来实现,实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术教育以美感熏陶入对学生手展开品德与情操教育,远远比一味地灌输思想道德内容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美术教学丰富了道德教育的方式,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新的形式。另外,在美术教育中,自然景物之美也同样具有德育的功能,以自然景观为内容的美术课程能够增强学生们对自然和生的的热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们尊敬自然、保护自然的态度与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智育,主要学注重开发学生们的智力,美术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美术教育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人的大脑的特点决定的。现代科学家对人的大脑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都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的功能,两侧大脑的功能各不相同,人的活动对大脑的开发也不相同,美术教学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功能。人的大脑的左半球控制右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主要侧重于人的抽象、分析、计算和求同方面的控制,机时大脑的左半球是人脑处理语言、数字,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辐合思维等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被称为“优势半球”。右半球则控制着左侧肌体的感觉和运动,着重于对人的想像性、虚构能力、对外部世界的感受的控制,是人脑处理表象、知觉,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的智力活动控制中枢。可见,在人的智力活动中,理论思维主要靠左半球控制,而形象思维则主要靠右半球。美术教学的特性决定了它是开发右脑这一智力世界的最有效途径。美术教学本身不只是具体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们对社会及事物的感性及理性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通过具体形象可观的美术作品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创作的潜能得到有效的锻炼与释放,从而开发学生智力能力。一个人的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创造力等,这些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因此,不论是从美术的教学的内容还是从人脑的结构来看,小学美术教育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中,体育与美育二者是各成体系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美育与体育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分别作为完善人的整体结构的过程中的两个侧面,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互为目的与手段。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和以运动锻炼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在小学的素质教学中联系得非常密切,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首先体育对美育的重要性上,美育是人体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结构是以生理结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在审美活动或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前,必须要保证学生有个健康和身体条件。通过正确有效果的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人的身体条件,确保人的审美心理的完善与发展。

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大脑发育,这样便为审美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小学美术教育在体育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美术教育与体育相结合,即培养学生的身体美、精神美、技巧美等,美术教育对体育教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育活动需要美的思想为指导,美育的思想必须渗透到体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在体育活动中,运动技巧的高难度性,运动造型的艺术性,运动动作的协调性,运动成员配合的默契性以及动作的整体性等等,这要些体育活动取得的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这些都必须要有美育的思想作为指导,则否将无法完成。因此,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美育与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为目的和手段的。

美育与劳育的关系,首先表现在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美,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要从小培育小学生的劳动习惯,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其次是劳动创造美。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类劳动与美的关系,人类的劳动不但是以创造美的目的,而且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通过劳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暗送具体化、形象化,同时劳动创造性也是提升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素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可以培育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而美术课又对劳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将美术课和劳动课有机结合,对儿童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以及综合能力培养,都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保证。而培养这些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做到美术课的过程就是劳动课的过程,美术课的目的就是劳动课的目的,让学生在美术课中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让美术课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实际场所,通过动手,使学生的美术知识与美术实践能得到完美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

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同时,素质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然手段。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是其它各科的教学手段的补充与完善,而以美术教学为主要手段的美育,则是其它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最终目的,美术教学在小学素质教育中起作重要的作用。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三

1、1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态度。

通过对中小学学生体育活动参与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功能,但对目前体育课的满意度较低,不愿意上有教师指导的体育课;在体育参与的态度方面,主动参与型人数较少,被动、消极参与型的人数居多,同时对教材、教法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也不高。原因是从小学到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及组织形式单一,一直沿用传统的授课模式。

1、2体育活动项目、时间、频度。

鄂西南农村中小学的大多数学生喜欢球类项目,但不经常参加,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塑造形体、陶冶情操的体育项目,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学生们的课外活动的时间与国家阳光体育所倡导的时间差之甚远,没有形成固定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度也不足三次。这些都是由于受场地器材缺乏、课时多、学习压力大等因素造成的。

1、3学生的课外锻炼缺乏理论性指导,参与性差。

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体育信息的重要性,渴求获得科学的训练知识与方法来指导自己的课外锻炼,但由于获取体育知识的途径少,不能满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致使其参与性较差。

2、1学校体育资源匮乏,体育经费少。

由于鄂西南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方对学校体育的投入经费少,造成学校的体育设施陈旧,器材缺乏。学校体育设施陈旧、落后会直接影响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积极性。体育的趣味性多半是来自对体育器材的操控,单调乏味的走、跑、跳、投等动作的重复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2、2学校不重视体育活动,只注重最终的成绩考核。

在“分数第一”、“升学第一”等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鄂西南地区的农村学校忽视了体育活动的健身及其他的功能。对学生的体育考核多采取技术评定的方法,这种体育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自我,从中获得激励,不断鼓舞自己向新的目标努力。体育成绩的评定方式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也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行为的形成。

2、3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整体化状况堪忧。

在经济不发达及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由于经费紧缺、人员紧张等原因,无法进行正常的进修及培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必然会阻碍学生体育行为参与的积极性。

3、1加强思想、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工作者应强化“教书育人”的理念,加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力度,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主动性和锻炼的兴趣。只有不断加强思想、理论教育,才可能树立正确、远大的.目标,促进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3、2加强沟通,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

体育教研室应加强与学校领导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支持,以加大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学校各级领导也应重视并努力改善学校体育的设施条件,促进学校体育改革与调整的实现。在现有体育场地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作用,为学生体育参与行为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3、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

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对现有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加强体育教研组间的交流、学习,提高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可根据各地的经济及地理条件,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有效地改革,缓解学校场地器材不足的现状,为学生体育行为的多样性发展奠定基础。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四

摘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代社会,高中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高中生缺乏的不是物质需求,而是缺乏精神和心灵的关爱和理解。本文通过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阐述,提出了怎样改善目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德育教育。

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脱离青少年的青涩,但没有成年人的成熟与稳重。青少年在高中阶段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初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如果社会、学校和教师不给予正面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得高中生误入歧途。

一、当前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问题影响着每一个人,心理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它已经逐渐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高中生也不例外。学习、娱乐、升学等原因影响着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习压力大,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

高考是目前我国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学校为了升学率,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一个好的大学,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学业紧张,每天奔波于家里、学校和各大补习班之间,学生没有一点私人的时间和空间,积累在心里的压力长期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发泄,时间长了学生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二)社会风气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比如20xx年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土豪”等词都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应。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风行,再加上新闻和网络媒体的宣传引导,使得不少高中生的三观深受影响。学生不再觉得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攀比和炫耀,不再觉得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取而代之的是自我为中心。曾有高中老师说到现在学校要求学生在校统一着校服,学生不能再衣着上相互炫耀便转向鞋上进行相互攀比。当前的一些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也折射出学校德育教育的空白和漏洞。

(三)家庭学校忽视学生心理需求。

现在很困扰家长和老师的一个问题就是高中生“早恋”,如野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家长和老师只是一味的责备孩子,但不妨深入思考一下这背后的原因。不排除其中有一些是因为攀比或者好奇,但更多的是因为现在的学生缺“爱”。父母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不要说与孩子沟通聊天,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殊不知孩子需要的往往是心灵上的理解和关爱。教师往往更看重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难以做到“一碗水端平”,常常无意识的伤害了学生敏感的心。

二、关注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在这个物质充足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高中生出现心灵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多半是由于精神上缺乏关爱和理解,心里的压力找不到适当的渠道宣泄,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多方面努力。

(一)转变父母教育理念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

家庭是学生最初成长和生活的地方,父母也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良师,还应该是孩子的益友,不仅关注孩子身体的发育,更应该关注孩子心理的需求。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思想的重要“转型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父母关系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要将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学会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沟通。

(二)教师的理解和包容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教师是教育三个必备的因素之一,承担着塑造学生,为国家和社会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艰巨使命。雅斯贝尔斯曾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外一个灵魂。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灵魂,需要的是爱心和耐心教育。爱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理解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学生放在与教师同等的位置,耐心教育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包容和宽容学生,给予学生精神上的关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加强德育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重要场所,近年来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学校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学校的德育教育不仅仅表现在思想品德的教育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关于心理健康的选修课或者知识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方面的知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心理拓展训练,给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方法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四)社会要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保驾护航。

高中生除了接受学校教育之外,另外一个接受教育的渠道就是社会教育,社会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承担部分责任。社会媒体和网络对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如近年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以及电视上热播的选秀节目和相亲的节目对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网络、报纸、电视应加强对信息的筛选工作,建设青少年绿色网络平台,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减少负面信息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同时也要树立更多的模范人物和表彰先进典型事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总结。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与否是学生良好学习和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高中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高中生的心灵健康就是关心国家未来的前途命运。

[1]谢占杰。论爱心及爱心教育[j]。许昌师专学报。20xx(01)。

[2]王佐芬。浅说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j]。雅安教育学院学报。20xx(16)。

[3]刘和平。论高校爱心教育的载体建设[j]。教育视角。20xx。(01)。

[4]胡健。浅谈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附件教育学院学报。20xx。(02)。

[5]金朝洪。浅谈如何增强高中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xx(06)。

[6]潘慧荣。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文学教育。20xx。(11)。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五

摘要: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教师编制比较齐全,班级建制比较齐全,班级规模大,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师

“卓越教师”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设立的,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并列的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自2011年在部分本科院校试点以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4年9月18日,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提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民族的重大工程之一。教师强则学生强,学生强则社会强。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打好生活的基础,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是为人求知的引领者,是智力、心力的启蒙者,是情感、世界观的熏陶者,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孩子发展得快,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有的此方面有特长,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上完课就离开教室,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教师能唱会跳,教师的动情朗诵,教师的一笔好字,教师的看书习惯,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教师的十八般武艺,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奠定做人的基础,奠定求知的基础,奠定精神的`基础,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能够守着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便于因材施教。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也是如此,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除此之外,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也启发我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具备多样的能力,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如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包括校内、校外、社会,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是用阅读的方法,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一)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年级不全,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也是中国“特色”之一,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教师编制比较齐全,班级建制比较齐全,班级规模大,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实行包班制教学的学校已经占41.4%,其中以上海杭州为最。”因此,从儿童的全面发展来看,小学教师需要全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小学教师需要综合性的课程知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从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多才多能;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小学全科教师将为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六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分享了体育教师的德育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该更多的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因为这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加强品德教育,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我们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体育教学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和体能,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体育课结构的详解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体育教育是一项全方位的教育,其中包括,智利、体能、身体等诸多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的体育课程的学习,不但强健了体魄,增加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并且从提高觉悟,增强智力,扩大经验,提高适应能力方面,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作为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详尽的了解课程的机构,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内容,合理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思想品德教育应该结合常规的课程教学。

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要符合课堂的教学常规,而且教学常规是向学生进行德语教育的根本,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把德语教育和课程本身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

2、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进行。

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上述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有利的元素。体育运动每个项目的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也不相同,作为老师来说,就要做到善于挖掘教学内涵,抓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说体育运动中比较枯燥的田径运动,这是一项会使学生感到枯燥的运动,但是对于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是非常有效果的,还有球类运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增强学生的顽强意志,这些都要靠我们教师来发掘。

3、思想品德教育中不同的组织教法的利用。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选择科学的组织教育法,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作为教师来说,要能够结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活动,利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4、校园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中德育。

教育的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的偶发事件,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的时候,真实的思想和行动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偶发事件,善于抓住学生真情流露的东西,然后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会在学生的是非能力的判断方面进行非常有效的教育。

5、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在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当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言传身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会以老师为榜样,效仿老师的做法,所以,教师应该努力的去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谈吐大方得体,举止言行合时宜,要当学生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比如说,在体育教学进行当中,老师如果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着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品质。

3、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贯彻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品质,也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德育教育的效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它在我们的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德语教育必须和体育教育有机的结合,不能只是空洞的讲述和传授,这样才能让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这个环境下发挥出更大的贡献。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七

摘要:

中国画具有技巧复杂、思想深邃、造型抽象等特点,这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好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该文作者结合小学生的美术基础与认知能力,探讨开展中国画教学的思路,并分析在中国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中国画教学的实施策略,希望能通过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美术形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具有我国民族文化鲜明特色的绘画种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之一,同时承载了独特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画博大精深,在创作上往往不追求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摹,而追求意境和神似,这给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力。怎样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绘画原则与审美追求,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技法要求和风格特征,怎样通过合理的讲解与训练让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值得广大小学美术教师思考。笔者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些实务工作,对这一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思路。

小学美术教学是从基础开始的教学。小学美术基础知识中的造型、色彩、比例等是从西方现代美术理论中引入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并掌握写实性的美术绘画方法十分重要。因此,从小学美术教学的主要追求看,教师是以写实为基础开展美术基础理论与知识教学的。中国画从唐代开始逐渐向写意方向发展,对造型准确、色彩真实的追求主要存在于工笔画、水陆画、戒画技法中,而蓬勃发展的文人画主张写意,追求神似,讲究意境,而不主张对自然事物的精确描摹。因此,中国画重写意的绘画原则与基础美术教育中写实性美术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向是存在一定偏差的。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开展中国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笔者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开展好中国画教学,教师应秉持如下思路。首先,教师应从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入手开展教学。教师应从中国画创作常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入手讲解,让学生先熟悉中国画创作方面的实物知识,通过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特性及其使用方法、宣纸与一般办公用纸的区别,使学生了解中国画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其次,教师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由来和历史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知、理解与中国画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中国画在绘画特征、风格和技法上与西方绘画的区别,使学生形成对中国画基本特点的认知,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风格与审美追求。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模仿中国画中的一些代表性图案、技法等,以特定中国画作品的局部为例,向学生讲解中国画中植物、山石的画法,花鸟画、人物画中一些代表性造型图案的画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理解并掌握中国画中一些典型画法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指定一些简单的中国画小景作品或局部让学生临摹,训练其使用中国画绘画工具和运用中国画绘画技巧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中国画创作水平。

二、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对美术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把课程总目标设定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一目标的设定为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指明了方向。中国画教学应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保持高度协调,教师要注意突出中国画教学的特殊价值。因此,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设定如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美术表现形式和绘画方法,懂得使用中国画的常用工具和材料,利用毛笔、墨、宣纸等进行绘画,理解中国画的造型色彩与构图特征,感受笔墨乐趣。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设定如下:组织学生组成小组开展美术学习,通过临摹、写生等绘画活动,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绘画技巧,使学生认知并理解中国画中的常用造型与图案色彩表现形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可以设定如下:培养学生认知、理解中国画的内在动力,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欣赏理解中国画的审美思想,掌握中国画的艺术鉴赏原则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欣赏、学习中国画作品,使其认知并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与创造力,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的实践策略。

1.引入故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大多好奇心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如果在中国画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讲授,使讲课内容枯燥抽象,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把中国画教学与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联系起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起源、发展历史、绘画工具和技法,则可以使中国画教学充满趣味,使学生把注意集中到中国画学习上。如,在讲解毛笔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秦朝将领蒙恬改进毛笔的故事向学生讲解毛笔的由来和发展,以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毛笔知识的兴趣。又如,在讲解宣纸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汉代蔡伦造纸的小故事,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并提高其国学素养。

2.注重临摹教学,培养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中国画创作并不主张造型、色彩与自然事物完全一致,而主张神似,追求意境,因此,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较为困难的。笔者认为,教师应避免过度的理论教学,避免在中国画绘画方法的教学中一味讲解技法特征、画法原则等,而应当让学生从中国画中简单的典型图案、造型入手,通过临摹学习,以模仿已有的中国画作品为切入点,逐步通过训练掌握中国画的绘画技巧。教师可以选取中国画中一些较为典型的山石、花鸟、人物等图案让学生临摹。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使用《芥子园画谱》中的一些典型图案,让学生通过临摹基础的中国画造型,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画。这样可以避开中国画在技法原则和审美追求上与小学美术教育由写实性入手的理论不相符的问题,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训练掌握中国画技法,逐步通过绘画学习领悟中国画的审美原则和艺术特征。

3.开展好中国画鉴赏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审美价值要开展好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怎样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美感和审美价值是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因为小学生处在思维水平和价值判断力尚未完善的发展阶段,所以教师难以通过直接的口头讲解让学生理解中国画的意境、气韵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标准;同时,因为中国画并不追求完全写实,所以教师不能以色彩是否准确为标准向学生讲解哪些中国画作品画得好。这就要求教师应另辟蹊径,从优劣对比的角度向学生讲解中国画的鉴赏知识。如,教师可以同时向学生展示多幅以“虾”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其中有大师作品,如齐白石的《虾》,也有一般绘画爱好者的习作。教师将这些作品统一隐去作者姓名,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说说哪幅作品画得好,哪幅作品画得一般,进而向学生讲解优秀的作品为什么形象表现十分生动,笔法流畅,而一般的作品在构图、造型、笔法上存在哪些问题。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同一主题不同水平的中国画作品,能够理解优秀作品在技法上有哪些优点,一般的作品存在哪些不足,才能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中国画的鉴赏方法,进而以作品赏析为切入点,理解并掌握中国画的审美思想与艺术特征,从而奠定扎实的中国画创作基础。

4.举办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中国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中国画的热情,教师可以在布置绘画作业时,以绘画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就同一主题开展中国画作品临摹,并让学生组成绘画小组,每六人为一组,要求每组选出一幅最优秀的临摹作品参加绘画比赛。随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扫描每组上交的临摹作品,并用幻灯机在课堂上播放,让全班学生评选出其中最出色的临摹作品。最后,教师给予作品被选为最优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这样,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中国画绘画比赛,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比认识到哪些作品画得好,哪些作品画得不好,加深学生对中国画绘画技法、原则的理解;同时,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绘画能力较强的学生脱颖而出,为学校发掘、培养优秀的中国画人才提供支持。结语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审美追求与西方绘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小学美术中国画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避免直接套用常规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应注意根据小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认知习惯、理解力水平等,科学设计中国画教学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入门,逐步熟悉并理解中国画的技法和审美思想;要注重开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意境和美感的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多观察,多临摹训练,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通过多向学生讲解中国画发展史中的一些著名作品和小故事,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使其形成扎实的国学基础。这样才能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画基础,为其成长为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做好铺垫。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八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可以概括为:单一、封闭、枯燥。传统的教学模式旨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单纯地唱会一首歌或者欣赏一首乐曲。长期以此进行课堂教学,只会打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当今的素质教育提出,学生应作为课堂的主体,他们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奥尔夫教学法,提倡的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儿童自身出发”开放式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正好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相符合。

1.追求音乐的“原本性”。奥尔夫认为,人类生来就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如唱歌、跳舞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有效方式。所以他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人的感性认知,表达人类最初的愿望,他还强调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音乐学习成为非常愉快的一件事,而不能成为一种学习负担。如果学生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发的接受音乐,渴望音乐,那么关于音乐课堂中的所有知识都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2.强调音乐的综合性。奥尔夫还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动”。他认为: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要求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除了要唱以外,还要结合自己的肢体,如手、脚、身体来表达对歌曲的理解或者内心的情感感受。奥尔夫不仅教学生识谱唱歌,也让他们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再结合诗歌、舞蹈等来进行音乐活动。3.关注音乐的`创造性。奥尔夫认为: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我们总能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听到音乐后的反应:手舞足蹈,边唱边跳。即兴创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也是人的本能反应。奥尔夫的教育理念,就是让孩子回归人本。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即兴创编。如根据乐曲的节奏或情绪,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即兴伴奏,没有乐器时,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创造、发挥想象,用手、脚等肢体进行即兴表演。

1.即兴表演,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奥尔夫教学法中的一大特点就是即兴表演。然而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朋友具有天生的创造音乐的能力。当孩子们听到一段音乐时,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将音乐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一年级小朋友在欣赏小提琴独奏《野蜂飞舞》时,我先让他们猜想这段音乐模仿的是哪种小动物,再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野蜂,可以用身体或者是身体的某个部位,模仿它们是如何飞舞的;在演唱歌曲《小猴子》时,单凭歌唱是不能很好地表现小猴子活泼、可爱、淘气这一形象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歌曲的间奏处模仿猴子,可以是神情,也可以是某一动作。由此让他们在音乐的表达中去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2.节奏训练,强化节奏的积极作用。奥尔夫认为,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就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却脱离不了节奏。对于小学音乐教学来说,节奏训练是非常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节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单纯,具有很强的直感,但是节奏训练又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和练,那么效果肯定不佳。奥尔夫是如何训练孩童的节奏的呢?他从孩子们熟知的童谣诗歌入手,让孩子们从一些简单的诗歌中提取节奏,最初由简单的二拍子或三拍子构成节奏型,作为节奏学习的起点。如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习入学以来的第一首歌曲《快乐的音乐娃》时,我就将歌曲的歌词编成了一首童谣,并用小方格将字与字之间隔开,让学生跟着老师看图谱读歌词,孩子们都表示很好奇、很有趣。就这样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歌曲的节奏,在无形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

3.活动体验,享受音乐的审美过程。奥尔夫的教学方法提倡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并不像传统的音乐课强调在一节课上要明确唱会一首歌。很多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后是否能完整地唱会歌曲及掌握知识,而忽略了音乐教学过程本身,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是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在逐步的教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音乐。教师还应当尽可能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乐意与自己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情境游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奥尔夫教学法能够被广泛运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源于它的乐趣。奥尔夫提出要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他尝试将音乐的一些小知识点贯穿在游戏活动中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得到学习和训练,寓教于乐。如一年级小朋友在学习歌曲《太阳》时,我就以猜谜的形式导入:“一位老公公,有朝一日不见它,不是刮风就下雨”。这样的形式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授一年级小朋友“音的高低”这一知识点时,我从小动物的叫声如手,让学生分别模仿小猫和小牛的叫声,再播放小猫和牛的声音片段,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感受音的高低。同时,奥尔夫强调音乐游戏的设计是建立在音乐目的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纯粹的玩乐。教师一定要清楚设计该游戏训练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技能,培养的是学生哪一方面的情感。追求趣味性的同时,更要考虑孩子的情绪,注重教学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奥尔夫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他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中以学习结果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音乐学习的过程性、灵活性、即兴性和原创性。奥尔夫教学的本质,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十九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愈加注重小学生素养的提升,在当下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缺乏,这不符合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融入儿童文学的得到了我国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以及积极支持,随着小学语文课堂的不断的改革,许多的小学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把握儿童文学中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深入了解课文的内在情感以及精神实质,进而改善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据历史记载远在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上时,文学界以及教学界人士就根据其内容以及精神内涵就把儿童文学称为了“小学校里的文学”。同时也是从此儿童文学便和小学语文教学紧紧的关联在一起了。而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联系在一块的缘由便是两者的服务主体都是少年儿童,两者所肩负着让少年儿童感悟到文学当中的魅力,细细品味中华美丽优雅的语言文字,进而提升人格品性,增长知识见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的使命与目标。儿童文学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需求,专为儿童创作、编写的或为他们所喜爱并且又适合他们阅读和欣赏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阅读对象和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学习者基本是属于同一人群。因此,从服务对象的角度来看,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中占有重要部分。而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以及受教育程度影响的文学知识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童话、寓言、故事、卡通、动漫、科幻等类的儿童文学更加适合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练习等方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在小学语文方面的不断深入,儿童文学文章渐渐的被应用于小学语文教育当中,受到了诸多的社会人士譬如教育专家、文学学者、小学语文教师等的广泛重视,并且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诸多成效。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不断的联系在一起,为小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捷径,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儿童文学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趋势已经变得势不可挡,同时这也是中国现代学生的幸运。

通过观察分析古今中外儿童发展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联系就不难发现,儿童文学自出现之始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一样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一致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可以起到一个快捷的作用,能够使得儿童加强对对世界的认识,不仅能够激发儿童对世界探索的兴趣以及勾起小学生对文章的好奇心,使得他们更好的进入语文阅读当中,从而是儿童文学成为更好的阅读资料。儿童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因此儿童文学可以作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契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征、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给小学生宣传人性的真、善、美以及传播生活的美好,对小学生的品性、价值观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且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共同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合理的利用儿童文学,发挥出儿童文学的功能,开发出更多的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来源。

在五四运动之后,传统的'启蒙读物例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等渐渐的退出了教育的平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更加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中的儿童文学。在刚开始儿童文学作品进入小学课堂的时候甚至受到儒家大儒等知识分子的“封杀”,而且在二十世纪甚至一度出现儿童文学从小学语文教材中剥离出去的现象,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进行及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被纳入语文教材当中。在当下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都是来自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教材当中的童话寓言、儿童散文、儿童故事、儿童诗歌等等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充满美好、天真、单纯、智慧、科学、热情、理想、信念的“精神天堂”。就“人教版”中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当中不论是儿童诗歌、儿童散文还是儿童故事都较上一版所占比例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除我国外,还有许多国家早就进行了小学教材儿童文学化,比如美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俄罗斯制定了“阅读和初级文学教育大纲”,通过考虑学生心理活动以及精神需求等因素,再结合儿童文学作品来使得小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实世界。由此可见,儿童文学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教材极为重要的主要来源。

(三)儿童文学是小学教师完善教学的有效方式。

小学生处于儿童这一知识理解能力、思维直观简单的阶段,或者说是小学生思维表现为局限性,并且这一时期,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阅读能力欠缺等方面因素都不利于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并且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的学习以及记忆,使得学生过早的对语文阅读产生厌恶情绪以及抵触心理,加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儿童文学进行教学,儿童文学当中生动有趣的文字、生动形象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许多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都能够极大的吸引儿童的兴趣,从而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激情,这样一来不仅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利于教师小学语文教育的进行。

儿童文学是最为符合儿童生活实际情况、儿童年龄特征、儿童心理活动的文学门类,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课堂上合理的融入儿童文学作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儿童文学还应根据儿童的各项特征进行更多作品的创作,以满足教育的要求。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二十

(二)文化素质掌握方面。

小学生要学习知识内容不是很难,但是标准却很高。所以对他们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这其中就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数学、语文、外语、历史、地理、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以满足小学教学中,对教师综合知识储备充分的要求,力求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和老师都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期,学生的知识面有的时候可能比教师还要广,因此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候就要尽量做到“广”和“精”!这样才能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坦然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奇怪的问题。

(三)业务素质方面。

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如果仅仅具备了以上两个素质,并不能称之为合格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最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教学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技能、教育管理技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同事具备现代教育理论、掌握现代教学手段、方法、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技能(如三字一话)的素质,从而具备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20xx年国家提出了“教师资格证书”需要学生自行考取的政策,20xx年开始试点实施师范类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工作。从考试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业务方面应该具备的能力:普通话测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育学综合……这些都表明了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身体心理素质方面。

由于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特殊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具备一定的体育素质和良好健康的体魄。另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小学生身心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中小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师证书或者至少精修过心理咨询课程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最为一名中小学教师,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这样家长才会敢把孩子交到她们手中。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个基本原则。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实际上就是逐渐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文理兼备,学有所长”,以培养出具有符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教师。当今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模块:。

(一)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目的在于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大学生基本的文化素质和培养水平,如思想政治、法律、体育、外语、计算机、三字一话等课程。意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专业基础知识。

(三)专业必修课。

不同学科方向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当完成一定量的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所专长,能多担负起一门或两门主干课程的讲解。很多高校的教科院(教育系)设有三个方向:小学教育语文方向、小学教育数学方向、小学教育外语方向。每个方向都开设了几门专业必修课,如现代汉语、儿童文学、高等数学等同时专业必修课中还包括儿童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以使学生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专必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做到综合培养,具有了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选修课。

选修课的开设目的'是“有所专长”发展学生的特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选上学院或全校开设的选修课,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的设置时基于“培养多元化、全方位”中小学教师的指导方针基础上。在素质教育呼声的教育背景下,很多人开始对小学教师有更多的要求了,如希望小学教师能够为小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因为国家在中小学新教材中都增加了“研究性课题”或“研究性课题”延伸的“课题作业”。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为适应新数学课程,理应构建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的讲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

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基本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是现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很多高校大部分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方式,目的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能力。第二种方式是实践教学,即在教师的领导下,学生到学校中去,参与到实践当中去,从而能把学校学习到的知识、理论、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实践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向老师、同学咨询。避免了学生毕业后遇到问题无人指导的状况的出现。四、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展望我国由于小学教育专业创设时间短,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办学模式和指导理论,我国小学教育专的课程建设还是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动,很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会面临重大的调整。如是否会取消小学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小学教育文科、理科方向学生的招生;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语文、数学专业课学习的课时等。这些都会很多学者和课程制定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我们不可以否认,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态。笔者相信随着教学经验和办学理论的不断积累,我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教师一定会满足社会对小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各方面的高要求的。

2023年小学教育德育论文(模板21篇)篇二十一

罗x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1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3.2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返岗申请书格式(模板17篇)

    申请书通常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申请目的、自我介绍等内容。如果您正在准备申请某个职位或机会,以下申请书范文可能会对您有所帮助。兹由周南社区卫生室蒋琴娟已到返聘留用年

    热门观摩职场心得体会范文(18篇)

    这段时间的心得体会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让大家在阅读中汲取经验和灵感。职场观摩是我们在大学期间的重要

    实用行政转正工作申请书大全(17篇)

    行政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需要行政人员具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行政是指对组织内部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理的一种职能,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

    专业双减政策初中家长心得体会及感悟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领悟到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类似的问题或情境。这是一篇通过总结经验和反思思考写成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双减政策的推行

    精选实验室防护工作总结(通用21篇)

    工作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的机会,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身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完成月工作总结,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供大

    精选晋升职位申请书范文(17篇)

    精选范文中的优秀文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句子的表达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尊敬的领导:您好!我进公司4年多以来,担任项目

    实用初中物理人教版课件(案例17篇)

    范文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模仿和复制,更重要的是借鉴其优秀之处,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小编精选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2、知道绿色开

    最优行善心得体会和方法(通用22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不仅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所在,还能够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

    最优学生发展指导培训心得(案例18篇)

    培训心得的写作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以便进一步改进自己。以下是一些精心挑选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最优感染科工作态度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对工作过程中的成果和收获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请大家阅读下面这些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工作心得体会,相信会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感染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