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GZ才子

人生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旅程,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成长和经历进行总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流传千年的智慧格言,或许能给你的人生带来一些启示。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觉解“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二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未来的关怀》《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三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师:我们能不能通过今天所学再睁大眼睛看看我们现在的世界呢?布置一道作业 题:从冯友兰的四种境界看反恐的布什和提倡“和谐”发展的。下课!

附参考答案:布什提倡单边主义,以“反恐”为口号推动单边主义,一切从维护美国霸权利益出发,是功利主义,所以越来越不得世界各国的人心。提倡世界和谐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符合天地间至大的规律,自然的理想状态是和谐,人类的理想状态也是和谐,所以这是天地境界。境界的不同,正是中美两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的内因所在。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四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五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quot;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 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第二课时。

这一教学时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去讨论第一课时所布置的两个讨论题。学生的认识难免有肤浅、幼稚之处,但要鼓励学生发言。教室的黑板可略做布置,如可以写上会标--"人生的境界"讨论会。或写上提示性的语句--"我们能成为尧舜吗?"目的在于营造气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发言的环境。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六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七

授课时间:2006年9月8日和9月11日。

一、教学目标。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崇高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多彩的语句。

三、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作者:

在我们每一册的语文教材当中都会珍藏着几幅有价值的图片。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一位人物是冯友兰。(看教材首页的冯友兰照。)下面请听我来读一段当年有幸亲耳聆听冯友兰先生说课的学生郑敏的一段回忆:

一位留有长髯的长者,穿着灰蓝色的长袍,走在昆明西南联大校舍的土径上,两侧都是一排排铁皮为顶、有窗无玻璃的平房,时间约在1942年。这就是二战时期闻名世界的中国的最高学府——昆明西南联合大学。那位长者正在走向路边的一间教室;我和我的一位同窗远远跟在我们的老师、哲学家冯友兰教授的后面,也朝着那间教室走去在那里“人生哲学”将展开它层层的境界。

正在这时,从垂直的另一条小径走来一位身材高高的,戴着副墨镜,将风衣搭在肩上,穿着西裤衬衫的学者。只听那位学者问道:“芝生,到什么境界了?”回答说:“到了天地境界了。”于是两位教授大笑,擦身而过,各自去上课了。那位戴墨镜的教授是当时刚从美国回来不久的金岳霖教授,先生因患目疾,常戴墨镜。这两位教授是世界哲学智慧天空中的两颗灿烂的星星,在国内外都深受哲学界的景仰。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在这段话中所提到的境界说是冯友兰在国难中所形成的最精彩、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成果,也是他终生抱定,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政治高压下也没有真正放弃过的安身立命之说。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语文的角度来看看这一篇有名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

(欣赏图片补充简介宗璞: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

1、一看标题,我们就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压迫感。“境界”是我们常常听说的,但它究竟是什么?有谁能够谈谈。

明确:(学生大多不能说清楚,教师此时可以补充。)。

大家经常见到武侠小说里和尚双手合什,嘴里嘟嚷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

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注意: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

(1)本文旨在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文章第一段第二句就是中心句。)。

(2)思路:首段提出主旨;

(8—11)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12)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提示:(8—12)合起来为一个部分,与第一段照应,全文是“总—分—总”的的结构。

(三)深入探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

1、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作者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判断下面四句话论述的各是人生的哪一种境界,然后结合原文谈谈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1)“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2)“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明确:(1)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2)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

(3)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

(4)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最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没有觉解或不甚觉解,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

功利境界——第二等级,觉解程度较低,一切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会自觉地选择活动,选择的原因就是看这些活动对自己是否有利。即使他们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其最初的目的也是利己的。

道德境界——觉解程度较高。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自觉地为社会利益做事。他们选择活动的目的不是利己的,而是社会的需要,由于社会需要与个人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甚至会是对立的。在对立时,他们的取向是为社会需要牺牲个人利益,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天地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觉解程度最高,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明确:境界一词原指疆界、景象。在佛学中,所谓“境界”,主要指意识活动中之主观感受;由此而引申出的某方面的造诣的深浅称为境界的高低。在艺术和美学理论中,艺术境界,更与主观感受、创造有不可分的联系。冯友兰正是在综合上述各种含义的基础上,运用“境界”一词讲人生哲学的。所以,在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中,境界是指由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造成的精神状态。

人生的四种境界就是根据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程度来划分的,这种“人的主观觉悟和了解”在书上被称为——觉解。

明确:哲学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提高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注意要与“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有道德的人”的区别),从而达到道德境界。

(2)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四)小结(板书)。

第二课时。

参考:有一位专门采访冯友兰的笔者曾认为,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在人们需要鼓舞斗志的时候,境界说却叫人去乐天知命,素命而行;当敌人的炸弹在他身边不断炸响的时候,他还在思索入圣域的门径。可见,境界说在当时是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的,境界说对于民族振兴有良好的愿望,却无实际的效果。

着眼,冯友兰于抗战期间大讲民族哲学,使多少莘莘学子甚至学院同仁信心倍增,在精神上没有成为亡国奴;从细小处看,他以几件小事说明其哲学有“无用之大用”:

(1)吴讷孙(笔名鹿樵,60年代在台湾发表小说《未央歌》,反映抗战时期昆明西南联大学生生活)曾说,他在联大上二年级时,有一个时期感到生命空虚,毫无意义,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忽然想到要去拜访冯友兰先生,请教人生的真谛。经过冯先生的劝导,吴讷孙改变了他的消极厌世的人生观,从此积极努力,发愤读书,后来成为美术史专家。

(2)郑敏,她列举了自己如何在1949年至1955年,在美国的麦卡锡反共政策的高压下,靠着对天地境界的信念和一副奇怪的东方头脑,艰难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后来又靠着它熬过了十年**那非人的岁月。(郑敏的话语见教学参考书p12)。

2、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对现实中的我们有何实践意义呢?学生可以参考下面三段文字自由讨论。

参考文字: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大无大有周恩来——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98年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二)总结与延伸。

1、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冯友兰先生指出了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生的境界,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2、延伸: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境界,还可以提高其他方面的境界,以加强完美人格的塑造。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求学者治学之初不知真知在何处的茫然与憧憬,此第一境也;(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描摹了求知者治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坚定,此第二境也;(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经意间获得真知的惊喜与欢欣,此第三境也。(辛弃疾《青玉案》)。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例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分析:第一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那是与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

第二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参禅以后,主体开始破除对象(将之视为色相),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孤离出来而趋向观者的心境,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游动,还是有法执。

第三步,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主体的悟已告完成(“得个休歇处”),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景,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然而山水的视觉表象依然如故,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休歇处”的证物。正如百丈怀海所云“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

(三)集体讨论。

1.讨论: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算不算自然境界?为什么?

2.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3.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四)发散思维。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如: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总结: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布置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和学过的有关材料写一篇随笔,字数在400左右。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八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违背人性而追求所谓思想道德的纯粹,对个人来说难以做到,对社会来说则会导致虚假不实之风。

作者邮箱:zhuxinbing@。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九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生:看到了。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眼耳鼻舌身。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生:(笑)功利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生:因为他没有意识到。

师:对,用我们的话来说,他没有觉解到,所以境界不高。(众笑)欧阳峰虽然提出了哲学问题,但仍然不是哲学家,因为他是疯了以后才说出来的,理智上没有这个觉解。(众笑)。

师:可见,我们判定一个人境界高低主要是依据什么?

生:觉解。

师:对,其实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他对所做事情的了解和觉悟程度。现在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本上关于自然境界的论述。

师:(稍停片刻)自然境界的人依据什么来做事情?

生:顺着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

生:(有说自然境界的,有说天地境界的,说自然境界的居多)。

师:我叫一个同学来说。

生一:我认为是自然境界,因为他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师:在自然境界中生存,就能说是自然境界吗?

生:(纷纷摇头)不是。

生二:我认为是天地境界,如果是自然境界当中的人,他应采野果而不是采菊花。(众笑)。

生:觉解程度。

生:不是。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里面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见。

师:许多俗本用的是“望”,哪一个更好?

生:见。

师:哪一位同学能够说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生三:“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因为“望”是主动的有意识地看,而“见”是无意之中看到的,说明陶潜与自然融为一体,更体现出了陶潜属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生大笑)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这个放羊娃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我们的祖辈可能都是放过羊的,我们坐在这里读书,就是从自然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师: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生四: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师:对,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果。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生:(议论纷纷,有说刘邦的,有说项羽的)。

师: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说。

生五:刘邦的境界高。刘邦内心自私,但他统治中国,可以保证国家安定,而项羽则不同,他统治中国,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由火烧阿房宫可见一斑。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刘邦与项羽在争什么,都想干什么?

生:争天下,想做皇帝。

师:对,天下是他们共同的目标,那他们争天下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谁?是苍生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

师:那他们在什么境界?

生:一样高。

生:一个为已,一个为社会。

生:统一的。

师:功利境界的人呢?

生:对立的。

生五:(未经提问,小声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师:对,我也认为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相对而言,处在道德境界的人还是有的。

生六:雷锋。

师:对,算一个。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众笑)。

生:焦裕禄。

师:(作疑问状)真的吗?

生:真的!

生六: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师:完全正确!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释了。“正”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

生七:舍利趋义。

师:对极了,表达也很简洁。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生:对立的。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

生:(无人答)。

生:有道理!

生:很少有人做好事。

生:有。

师:如果承认私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义与利对立的一面,也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制定出来的制度,就可能既弘扬义,又照顾到利。既给利以适当的位置,又用一定的规范来加以约束。我们下一节举几个例子大家分析一下。下课!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启发引导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一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lw/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lw/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自然境界,是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

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

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明确: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明确: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明确: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明确: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明确: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教学设计:

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步骤。

一、学生默读朗读。

二、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

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提示:

估计对于以上问题,学生是有话可讲的。

不必要求大家在交流讨论中能达成共识,只要做到激活思维、深化认识即可。

对于行为功利性的承认,对于个人利益的尊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三

生:老师好。

(学生沉默)。

师:嗯,我记得我们的班长好像对建筑学很感兴趣的,班长先说说好么?

(学生鼓掌)。

班长: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建在水上的。

师:很奇妙的想法,为什么呢?

班长:因为我比较喜欢在水边的生活,我可以下水游永,钓鱼,我觉得那样的生活很适合我。

师:嗯,班长向往那种清悠的生活。其他同学呢?想好了吗?

(学生开始活跃起来,师开始巡视)。

师:qc同学一直在盯着我笑,是不是有话要说。。。

(全体生笑)。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应该是建在空中的。

(全体大笑)。

生:因为我比较喜欢站在高空往下看的感觉,然后我可以和云朵作伴,还有,上面的空气一定很新鲜的。

生:我喜欢在大海边生活。每天面对大海,我的心情就很好。

师:像海子那样,有颗空灵的心,每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不?(生点头)。

师:jl举手了,你的想法是?

生:我喜欢山村里的生活,因为我这个人喜欢清静,喜欢一个人独处,喜欢和大自然作伴。

师:jl同学喜欢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那种生活。

师:有没有世俗一点的,比如向往热闹的城市,繁华的摩天大楼,有没有啊?

生:没有(几乎异口同声)。

师:啊?为什么呀?我就喜欢那种生活呀,是不是温州的房价太高了的原因啊?

(全体笑)。

屏显:我的空中楼阁。

生:(有的找画,有的说自己没画)。

师:我记得叫你们画画的时候,有学生就叫起来说自己画得不好。没关系,我们不是美术课,我叫你们画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寓乐趣于学习中,你画画的过程就是你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过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还有些学生画过之后说,自己笔中的画远远不是心目中的那幅画,如果那样的话,我觉得你对课文已经进入深层阅读了,至少你心中有感觉了,知道文章描绘的画面很美。那么,现在,我不叫你们用嘴巴阅读,用什么呢?用耳朵阅读。

生:耳朵?

师:能理解么?用耳朵怎么阅读?

生:哦,就是通感对不?

(生笑)。

(视频播放完毕)。

师:好,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你心目中的那幅画面吗?

生:我特别喜欢视频里那座房子,我觉得那就是我心目中的画面,这画面真的太美了。

生:我心目中的画面和它差远了。

师:为什么?

生:我的想象力不够丰富的,没有视频里这么美的,或者我对文章阅读的不够深入吧。我想我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的,不过不是现在,是以后,老了的时候。

生:我心目中的房子跟它还是有点距离的,房子的风格不是很相同。

师:能说说吧?

生:讲不来,反正就是不同。

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概括其内容,并给小屋起个名字,说说小屋的特点。

我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很喜欢文章的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在这里,作者非常传神的将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一点,我觉得这里的小屋是俏皮的,活泼的,可爱的,灵动的,我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山之屋。给小屋取名字的时候,我对大家有个要求,必须要以什么之屋的形式命名。

(学生浏览,思考,几分钟后)。

师:大家想好了吗?哪位同学先说说呀。想好了就先说说,这个问题应该不是很难对不?你只用说说你喜欢的,说说你所想的。

生:我喜欢十到十二自然段,因为这里写到云和霞,还有那一句,我最喜欢:空气在山上特别清新,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我就特别喜欢那种空气。而我的房子是要建在空中的,所以我要给小屋取个名字叫。。。叫。。。叫空之屋。(全体笑)。

师:空之屋?能不能用那个“香”字,叫香之屋呢?

生:不好,哦,对了,空中还有云和霞,就叫云之屋或霞之屋吧。

(全体鼓掌)。

师:多好听的名字呀,多浪漫的小屋呀,这个名字好。

生:我喜欢十五自然段,这里作者写到小屋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像个空中楼阁,我觉得这里的小屋很美,朦胧美,我取名为夜之屋。

师:好的,夜之屋。

生:我也喜欢十五自然段,但我想取名为梦之屋。

师:梦之屋,多有遐想的名字呀,其他同学呢?

生:我喜欢写小屋和树的关系那几段,作者说小屋像小鸟一样,我觉得小屋有动感,我取名为。。。取名为。。。树之屋。

师:好的,讲得很好。

我把大家刚才讲和归纳一下好吗?

包围在小屋四周的有无花的碧树,有五彩的花,有哪些花呀?

生回答。

师:还有灿烂的云和多彩的霞,有山外青山,有绿野阡陌。我们又看到明丽如洗光滑如缎的清晨里小屋,暮霭沉沉满月清辉里的小屋,还有灯影重重下如烟似梦的`小屋。在这里,作者仿佛是以小屋为焦点,为我们拍摄出一幅又一幅的画面,那个他这个拍角角度是单一的吗?有没有顺序的?大家互相讨论一下,说说角度问题,然后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生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好吗?我们先从视觉角度来说,有哪些呢?

生:有近看、远观、左顾、右盼、仰视、俯瞰。

生:(小声)还有里面看看,外面看看。

师:这位同学观察很仔细,他说里面看看,外面看看,也就是有屋外对小屋的描写,也有屋内对屋外的捕捉,好,大家找出相应的句子。

(各找出相应句子)。

师:这是空间角度,还有没有其他角度?

生:有,有白天和黑夜嘛。

师:对,还有时间上的变化,有白天所见,有夜晚所观。

(师生各找出相应句子并朗读)。

生:文字。

生:语言。

屏显:品味语言。

师:如何品味语言呢?讲荷塘月色的时候好像提到了一点对不?

生:从修辞入手。

师:对,修辞入手也是一种方法。很多同学品味语言无法下手,我下面推荐几种方法。

屏显:画面美:形、态、姿、色、远、近、高、低、动、静、日、夜。

善用修辞:形丽姿美。

化用名句:意味深长。

巧用文言:简洁凝练。

对偶句的整齐美、排比句的流畅美、长短句的错落美。

师:我们学诗歌的时候,讲过意象,有些意象的画面就很美,比如,再别康桥中。。。

生:金柳、水草、彩虹、夕阳、星辉。。。

生:比喻,拟人,还有通感。。。

师:这是从句子角度来分析的,还有化用名句,巧用文言。巧用文言方面有很多,有化用古诗词句的,有直接引用的,或者巧妙的选取古诗词中传统的意象,这点我们在诗歌里学过,有这么一位高手诗人的,是。。。

生:。。。

师: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生:郑愁予。东风,柳絮,江南,这些意象很美。

师:对,这些都是从句子的角度入手,还有是从句式的角度入手的,比如说,对偶句往往给我们整齐美感,借用闻一多三美诗歌理论来说是。。。

生:建筑美。

屏显:化用古诗词。

师:同学们根据屏幕上显出的古诗词,在文中找出句子,看看哪句是化用屏幕上划线句的,并且比比看。

屏显:王观《卜算子》王维《汉江临眺》李白《望天门山》温庭筠《菩萨蛮》的内容。

这一版块完成很顺利。

师:好,到这里为止,我们好像从来没提到过作者对不?学到这里,你对作者的印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的课本还有参考书之类上面,从来没有提到作家的性别,大家觉得,这么一篇美文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呢?还是男性作家之手。

生:男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学案上用的是“他”。

生:应该是女的吧,男的会写出这样的文章。、

师:作者的性别曾经引起很多人的兴趣,引起过争议,而且网络上也从来没有她的照片,后来经过考证,这是位女性作家。(背景音乐响起)作家李乐薇,江苏人,后来到台湾从事文学工作,以散文见长。她不愧为写作高手,用她那优美动人的语言,明丽清婉的文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一篇如诗如画的美文。这美文尤如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淡淡的,恬恬的,却又是让人如此的回味无穷,我想,如果没有高深的文学功底的人,没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的人,没有如诗如画般的心灵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那么,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再次体味作者美好的情感,愿我们都能拥有如诗如画的心灵吧。让美充满诗的心灵,让诗的心灵充满美。

下课铃响。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四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五

云南省曲靖一中任玲。

时间:5月9日。

学生: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二文科尖子班。

第一课时:

1、明清传奇简说,汤显祖的作品,《牡丹亭》全剧剧情介绍。

2、初读节选一出戏《闺塾》,扫除字面障碍。

3、分清剧中各角色的宾白曲词。

第二课时:《闺塾》课文品读。

师:《闺塾》一出戏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闹学”,或者“春香闹学”。很显然,这出戏的主要内容就是春香闹学,那么,请同学们快读课文,找出春香闹学的地方,看看她闹了几次,怎么个闹法。(看书三分钟)。

师:好,大家顺着找找,看春香从哪里开始闹。一闹是?

生:第一闹在上课之前。

师:把句子念一念。

生:“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须要早起。”春香回答:“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

师:你看春香多乖啊,老师一责怪,她就答应了,表态“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怎么会是闹呢?(生笑)。

生:一般来说不太可能三更起来读书。

师:不是不太可能,是绝对不可能,半夜三更,人们都在睡觉呢。那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她是在给老师出难题,不给老师台阶下。

生:春香不高兴了,她的意思好像是对老师说,你不如叫我们三更起床好了。

师:也就是说,她对老师是有情绪的,她对老师--。

生:不满。

生:二闹应该是先生给小姐讲经书的时候,春香故意曲解经文。

师:这是二闹吗?前面有没有?

生齐:有。

生:应该是这里,春香故意逗老师学鸠叫。

生:“末作鸠声。贴学鸠声诨介”。

生:是故意。

生:我认为不是故意的。让老师学鸠叫,是因为她很好奇,真的想知道鸠是怎么叫的。歪解经文,是因为她不懂诗文的真正意思。

师:有道理。小姑娘是很天真很好奇的,老师只说“关关,鸟声也”,这还不够啊,这“关关”究竟是怎样的,她很想知道呢,所以她不是故意搅闹,而是学的太认真了太投入了。(生笑)。

师:再来看她怎么外解经文,(指一生)你来读读。

生:“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师:同学说春香压根不知道诗文的意思,确实是这样。原文中的“之洲”,她不理解,她不懂这些之乎者也的东西。但有一个“知州”她是知道的。

生:官名。

师:是的。县里的长官称“知县”,州里的长官称“知州”,小丫头因为两个“知州”音相同,我们称为“谐音”,她就联想开去了,自作聪明,歪解了经文。看来她不是故意的,她是学得很主动呢,抢上前去,嗨,老师我懂啦懂啦,她歪解诗文,又解出了一个喜剧效果。

生:老师说:“胡说!这是兴。”春香说,“兴个甚的呐?”

师:这是闹吗?我们说“闹”么,是要有戏剧冲突哦。

生:应该是春香问老师“为甚好好的求他?”这里。

师:对了,因为有戏剧冲突了。春香又犯傻了,紧追不舍。看看老师怎么回答?

生:避而不答。

生:“多嘴”。

师:老师很生气了,一定是涨红了脸,厉声呵斥:“多嘴”。老先生什么意思?

生:不准问这个问题。

师:为什么不准问?

生:不好意思回答。(生笑)。

生:老先生让春香拿文房四宝,春香故意拿错了。

师:拿了些什么来呢?

生:画眉细笔螺子黛、薛涛笺、鸳鸯砚。

生:“好个标老儿!”

师:什么意思?

生:好个土老头。好个土老冒。

师:看来老先生和小姑娘真是代沟太深了。(生笑)下一闹?

生:“先生,学生领出恭牌。”

师:这为什么是一闹呢?

生:老师让拿来文房四宝,要她们模字呢,她上厕所只是借口,因为她偷偷跑到花园去玩了。

师:可见模字太索然无味了,春香借口逃学呢。下一闹?

生:春香回来后说,“溺尿去来。原来有座大花园,花明柳绿,好耍子哩。”

生:老师教训她,她反驳。

师:你念原文。(生念)。

师:(指另一生)你用自己的话把两个人的对白重复一下。

生:古人读书,把萤火虫装在囊中照亮,(师补充:口袋里)还有趁着月色读书的。

生:在月亮下读书,把眼睛看花了,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把虫虫折磨惨了。

师:看来这两个例子说服不了春香,老先生又举另外两个人的例子。接着用自己的话说--。

生: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

师:举了--。

生:孙敬苏秦的例子。

师:说服了嘛?春香怎么说?

生:没有。春香说,好比你自己,头发悬在梁上,一不小心把头发扯下来,用锥子刺大腿,会留下疤痕,有什么好的。

生:第九闹了。

生:春香又捣乱,她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老师就打她。

师:学堂内死气沉沉,老先生迂腐说教,私塾外春意盎然,卖花声起,内外形成鲜明对比,使春香忍不住分心,还又逗引小姐。老先生忍无可忍,拿起荆条,责打春香,这回热闹了,大家想象一下,课堂上,一个欲打,一个躲闪,边躲还边顽皮,学堂里一片混乱,剧情被春香闹到了高潮。这回可闹大了。我们一直是很讲究师道尊严的,学生出错了,要老老实实毕恭毕敬地伸出手来,接受老师的惩戒,怎么能这样呢?简直太不成体统了。所以小姐赶快出面,收拾这狼狈的局面。否则,闹到老夫人那里,春香可就惨了。

还有闹吗?

生:有。下课后。

师:课后闹。而且这一闹是小丫头背地里骂塾师:“村老牛,痴老狗,一些趣也不知。”文章到这里,真可谓让老先生尊严扫地了。

师:好,春香十闹学堂,我们都一一读过了,请大家揣摩形象的特点,用朗读把各自不同唱就好了(生笑)。曲白相生啊,多有趣。可是我们唱不了,所以就给大家宽松,用“开心蒙太奇”的方式,小春香和老先生可以用本地方言来对白,甚至可以对宾白加以一定的创造发挥。请上回演《雷雨》和《三块钱国币》中表现最出色的同学来读。(学生兴奋不已)。

学生分角色创造性朗读讲经片断和追打片断。由于学生揣摩形象模拟口吻和随意发挥很成功,课堂阵阵爆笑,喜剧效果极佳。

师:什么叫人物形象跃然纸出,我们有感受了。但是,我们学习《闺塾》到位了么?如果读到这个层面就停住的话,有人犯嘀咕了:汤显祖把老先生写的如此尊严扫地,如此不堪,是在贬低老师吗?是在亵渎师道尊严吗?有老师就在网上发表文章说,《闺塾》不适合作中学教材,这不是在怂恿学生和老师对着干吗?所以,阅读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远远不足于将文章读懂,更不用说读透。下节课我们继续深入。

(布置有《诗经》的同学,课外读读与本课有关的诗)。

第三课时:探究阅读。

师:我们要把文章读懂读透,不能停留在闹学的表面,还应该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说,春香与陈最良的冲突本质是什么?(指一生)你说说看。

生:年龄差距太大了。

师:一个六十左右,一个十六上下,肯定有这个因素。但只是年龄差距吗?如果是这样,老师再过几年就不敢教书了。(生笑)。

生:思想观念的差距。

师:凭什么说是思想观念的差距?

生:老先生已经年逾六十了,他应该是比较陈旧迂腐、比较传统和保守的代表吧。

师:凭什么说人家传统保守?

生:春香问老先生“为甚好好的求他”的时候,他说春香多嘴。(生笑)他还说《诗经》“只无邪二字,付于儿家”,意思就是要学生不要想歪了,不要想到爱情啊什么的,说明他很封建很保守。

师:很好。同学们注意到了,老先生讲《诗经》是有问题的。这问题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应该继续探究的课题。假如我给大家一个问题要大家弄清楚,可以通过怎样的路径去完成呢?我们模拟一下这个探究的过程。这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陈最良与春香冲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刚才同学已经给我们其中一个路径了,也就是说,从老先生解经入手。我们的结论应该持之有据。为了持之有据,我们得细致深入。请看老先生怎样解经。(打幻灯片,《关雎》)。

这首诗大家初中时候已经学过,是一首--。

生:爱情诗。

师:是的。是描写爱情的诗歌,这是大家都认可的。但老先生拿的《毛诗》可不这么认为。(打幻灯片: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生:不赞同。

生读:论六经,诗经……。

师:《关雎》已经讲不下去了,老先生还要接着说教,“只无邪二字,付与儿家”,来自于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的“思无邪”,有人认为“思”是虚词,“无邪”一般认为是思想内容纯正,韵律和谐。《诗经》中大量描写爱情的诗歌,孔子总不会是说,表达爱情就是“邪”吧。但老先生是这样理解的,他警告两个小姑娘,你们可不要想歪了,想到爱情方面去了,你们应该读的是女子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我们说,《诗经》本来多美啊,一旦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被注入某种政治教化的东西,牵强,曲解,那么,它必然令人生厌了!好,我们接着请拥有《诗经》的同学来说说,老先生提到的那些诗,究竟是讲什么的。

生:参考注释,“有指证,姜产哇;不嫉妒,后妃贤达”,说的是《诗经大雅生民》;“咏鸡鸣”与《诗经齐风鸡鸣》有关,“伤燕羽”与《诗经邶风燕燕》有关;“泣江皋”与《诗经召南江有汜》有关;“思汉广”与《诗经周南汉广》有关;“宜室宜家”与《桃夭》有关。

师:具体说说这些诗是讲什么的。

生:《诗经大雅生民》内容是周人陈述周始祖后稷诞生经过及播种五谷的成就。

生:说的是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朝,意在讽刺在朝者的荒淫怠惰。

生:《诗经邶风燕燕》内容是卫庄姜送归妾。

生:《诗经召南江有汜》,内容是媵女不能陪嫁的怨词。

生:《诗经周南汉广》追求汉广游女,终于失望的恋歌。

生:《桃夭》,表现的是祝福女子出嫁。

师:大家有印象吗?见过没有?

生:见过,在《读本》里。

师: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宜”指和善和美,新嫁娘要出嫁了,咏这首诗对她表示祝福,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啊。

生:还可以看杜丽娘这个形象。

生:汤显祖。

师:对,这在文学鉴赏评论中叫做“知人论世”。即借助作者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

师: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是明代中后期,封建经济局部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稀疏萌芽,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明王朝政治腐败,内乱外患,虽然几经整治和挣扎,也已无法挽回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颓势。在思想上,明王朝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元代的方针,仍定程(程颢、程颐)朱(朱熹)理学为官方正统思想,以理学教民,以理学取士。

师:(打幻灯片)宋明理学家从维护封建礼教出发,在“情”、“理”关系上,简要地说有以下观点:一、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二、把“理”说成是“纯善”的,而把“情”看成是恶,是人欲;三、要求以“理”制“情”,直至灭“情”,因而提出了“革尽人欲,复尽天理”,“存天理,灭人欲”。

师:“存天理,灭人欲”,今天看,这个当时被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东西,是多么反人本反人性啊。明代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和皇后亲自编写《女戒》之类的书来提倡“女德”,极力表彰妇女贞节。据《明史列女传序》记载,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可见这种从肉体到精神的摧残是如何严重。因此,到明代中期,出现了一股怀疑程朱理学的思潮,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之下,当时社会上出现了批判封建礼教,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诞生了。

师:(打幻灯片)汤显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饱读诗书,性格刚正不阿。万历五年(1577年)汤显祖进京赶考,因不肯接受宰相张居正的拉拢,结果两次落第。直到万历十一年(1583年)他33岁时,即张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进士。汤显祖中了进士后,仍不肯趋附新任宰相,故仅能在南京任虚职。在职期间,与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甚密。万历十九年(1591年),他又写文章揭发时政积弊,抨击朝政,弹劾大臣,因而触怒了神宗皇帝。之后被谪迁广东。后又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汤显祖在地方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终还是因不满朝政腐败,于万历二十六年(15)弃官回乡,在临川建了一座闲居,号“玉茗堂”,从此致力于文学创作,终其一生。

师:汤显祖除了与东林党人顾宪成等交往密切之外,有两个人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打幻灯片)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李贽,一生坚持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反对理学,批判封建礼教,提出疑经、非儒、反孔等观点,反对把“理”、“欲”对立起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达观,当时一位著名的禅僧,汤显祖与他五次见面,多次书信来往。达观站在佛教立场上,批评程朱理学在论述“理”、“情”问题上有自我矛盾处。作者尊他们为一“雄”一“杰”,认为“寻其吐属,如获美剑”。

师:所以,汤显祖是肯定“情”的,肯定只要出自人的真实感情的东西,其存在就是合理的。同时,也否定把“理”作为绝对的标准,否定以“理”制“情”、存“理”灭“情”,否定把“理”与“情”截然对立起来。如实地表现人之“情”,不能以“理之所必无”去抑制“情”,这就是汤显祖戏剧作品中自觉的指导思想。

师:什么是“理之所必无”?即按理是不应该的。中国就是这样,有人总是制定宏大规则,比如礼教,规定着人们的行为,否定人的俗世生活,完全服从于这个规则。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这样进入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

生:最良的',最好的。

师:什么最好?

生:陈旧的东西。

生:不是。

生:昔氏贤文,把人禁杀。

(幻灯片)封建理学对人的禁锢与人的自然天性之间的冲突。

生:“以后不敢了。”

生:笑。偷偷笑。

生: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师: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让老师别照本宣科。

生:“这经文偌多!”

师:什么心情?

生:厌烦。

师:是的。虽矜持内敛,极其克制,但轻轻一语,意味深长,厌烦枯燥无味的说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小姐当着塾师的面训诫春香时候的话,与后面形成鲜明的反差,找找。

生:前面说“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等塾师走后,她忙着问:“俺且问你那花园在那里?……可有什么景致?”

师:丽娘问春香的时候,那心情可急切了,她多么向往美丽而自由的花园啊。有评家这样评价《闹学》:

(幻灯片)“《闺塾》一场,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中婉曲地传出。”(黄天骥《历代名篇赏析集成》)。

所以,我们借用一句话,春香闹学,把心闹醒,把心叫醒。丽娘深受禁锢的心开始解冻了。请大家课后读读《读本》节选《游园》部分。春香的意义,在于将小姐引向了那个最后让她心性复苏的花园。在春香的直接作用下,她做出了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行动,瞒着父母去游园,全剧的情节从此迅速展开。当她游园时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更感到良辰美景虚度的苦闷。“游园”所引发的杜丽娘的情窦初开,春心萌动,说到底,就是这种觉醒和复苏的体现。丽娘一经唤醒,就流露难于阻挡的天性,她发现了自己:“可知我一生爱好是天然!”大家把试着“一生爱好是天然”输入搜索引擎看看,就知道这个发现在中国文化中有多重的分量。在《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曹雪芹借用《西厢记》和《牡丹亭》来开启另外两个反叛封建家庭、追求美好爱情的年轻人的心。

(打幻灯片)宝玉道:“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师:探究到这一步,《闺塾》的阅读才算告一个段落。

(幻灯片)结语:在封建教义对人的身心禁锢、扭曲至深的中国,尊重“人”,尊重人的俗世生活,尊重人的情感,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个体的人”的存在与幸福,不因宏大的规则而束缚、扭曲、丧失人的个性与尊严,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人”的启蒙,在中国,又是件多么艰巨而伟大的工程。《牡丹亭》“以情抗理”的意义,正在于此,它远远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请看课外延伸:

师:关注的题很难,老师史学功底差,完成不了,可是你们是文科尖子,有能力也有必要对它进行关注。第二到写在随笔上。

下课。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六

单海波胡丕忠。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19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3)冯先生的人生境界。研究方法:比较法。参读书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王国维《人间词话》。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

2.冯友兰和牟宗三文化观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研究方法:

从什么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三方面比较研究。

参读书目:

(1)牟宗三《道德理想主义重建》。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3)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

(4)林毓生《面对未来的关怀》《中国论坛》。

(5)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四卷,《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

(6)唐亦难《从中国哲学史的新旧编看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辩证发展》,《冯友兰研究》第一辑。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7月。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七

一、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努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大概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如它既是人世的也是出世的,它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3、体会学者散文思路明晰、内涵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2、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3、独立思考、质疑课文,对自己的见解能够做到自圆其说、持之有据。

三、教学方法:

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

2、教师设计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讨论交流,开拓思路。

4、教师以漫谈式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认识,使之确有所得。

四、教学设计:

(一)理念。

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是颇有吸引力的,但文章的内容比较深奥,语言又平实,所以学生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在学术概念上兜圈子,那样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方能激发兴趣、搞活教学。

至于课文内容,有些应该吸收消化,用来丰富和充实自己;若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有些似有可商榷之处;有些比较深奥的,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深究。要求学生全面地透彻地理解课文,既无必要,也难以做到。

不可脱离课文,也不可拘泥于课文,可以把思考和讨论延伸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上去。

(二)步骤。

1、学生默读朗读。

2、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2)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

(3)请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可以放在一起考虑。

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

本文主要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

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人生的四种境界。

第八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十二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文为“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4)请再找出第二至第七自然段中的关键句。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找出此关键句,不仅是对阅读能力的训练,也为下面教学活动的展开作了铺垫。

(三)重点解读。

觉解。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依旧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词作出自己的解释。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1)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2)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现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1)示范:

《荀子》中有一句话:“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

课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

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渺小之人。

是追求内心的“觉解”,还是注重外在的“表演”?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索的。在今天这个注重包装的时代,很容易作秀于外在形式而忽略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2)小结:

通过对一个词语和三处文句的解读,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

(四)发散训练。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的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这样的志士仁人,请列出一些这样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示范: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

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诸葛亮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谭嗣同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例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

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贫,为一方百姓谋利造福,这种身居要职却视人民为父母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人生境界。

查文红只身离家,义务支教,让一群乡村孩子沐浴春风化雨,这种身处贫寒却施爱于他人的做法,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五)研究质疑。

1、“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平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中的第六自然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引导他们质疑询问,而且最好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解决疑难。

提示:要读懂这段话,关键在于对“宇宙”一词的理解。

在现今学生的语言系统之中,“宇宙”一词的意思是指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而文中“宇宙”并非此义,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人文的概念,即天地万物的总称。古人把四方上下称为“宇”,把古往今来称为“宙”。这样来看,课文也就不难理解了。具有“天地境界”的人的眼光与胸襟超越了现实社会,是跨越时空的,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皆包藏于其心中。他目光如炬、胸藏风云、纵横捭阖、总揽古今、文理兼融、博学睿智、情怀旷达、人性完善、悲天悯人、思济天下。如是,则可抵达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成为所谓“天民一圣人”。

2、如果说上面的质疑是为了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那么下面的质疑则带有“商榷”的性质。

文中说:“……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文中又说:“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八

生无言。

师:冯友兰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哲学大家。是我们南阳人,他出生在南阳市唐河县祁仪乡,他和他弟弟妹妹,都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冯氏三兄妹”。这么亲近的名人,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我们对哲学非常陌生,我们所接触的哲学只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是我们的官方哲学。相比之下,冯友兰只是民间哲学。现在改革开放程度深入到哲学了,我们才能够接触到像冯友兰这样的哲学家。

师:闲言少叙,书归正传。考虑第一个问题:冯友兰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师:第二个问题:冯友兰认为精神境界可分为几种?都是什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生:冯友兰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它们的关系是依次从低到高。

师:第三个问题:各种境界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是觉解的不同。

师:“觉解”的意义是?

生:觉解的意义是人对自己做的事情的了解,并且从而使他做事情有了意义。

师:冯友兰把他的四种人生境界分为两个层次,怎么分的?这么分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是第一层次,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第二层次。划分的依据是前者人们现在就是的,后者是人应该成为的。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与追求。

师:关于课文的内容,问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是出世?什么是入世?

生:入世是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出世就应该是超脱人世,看破红尘吧。

师:《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阅读理解并不难。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冯友兰说哲学的任务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如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按理说,他应该给我们举一些例子,可是他在文章中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地举例说明。这是本文的一个缺陷。我们现在自己尝试着举些例子思考一下。

先考虑自然境界:处于自然境界的人的特点是什么。

生:他对他所做的事情没有觉解,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者习惯去做。

师: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生:鸡活着,吃饱了生蛋。它对自己的生活意义并无觉解。如果有了觉解,知道自己生蛋要被人吃掉,或者自己长肥了要被人吃掉,它一定会忧愁而死,或者减肥也行。(学生大笑)。

生: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他们因上网过多而习惯性地上瘾,知道不对也管不了自己,这一类同学算是自然境界的人吧。还有些同学,一听到上课铃声就犯困,应该也是。

师:这位同学能够就眼前事为例,联系实际的能力的很强。准确地讲,他所说这些同学应该就是没有或者较少“觉解”:他们没有理想,或者是有理想但是他们的理想只是“放在肚里想想”的理想,也就是说他们没有为理想奋斗。他们的日子就过得没有价值。

师: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这表明他做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符合功利境界的人的特征。

生:(一部分)道德境界。

生:(一部分)功利境界。

生:(齐声)功利境界。

师:总结一下功利境界的两种情况。

生:一是利己利人,一是只有利己。功利境界的特点就是利己,但是排斥利人。

师:现在我们看冯友兰提出的道德境界的标准是——。

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做事是“正其义不谋其利”。

师:举个例子。

生:雷锋。

生:文天祥、苏武。

生:林则徐应该也是。

师:陶渊明怎么看?

生:陶渊明?

生:鲁智深。

师:我们看看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专杀坏蛋。“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他是个好人,所以应该是道德境界的人。

师:我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认为老鲁(学生大笑)是天地境界的人。他是一个真正“替天行道”的人。所以,他是天地境界的人。

生:(小声提醒)老师,“替天行道”的口号是宋江提的。

师:确实,这位同学看书很细心,记忆很准确。然而,宋江的“替天行道”有个附带条件,就是“忠义双全”。有了“忠”字,他的“替天行道”中的“天”,就变成了“天子”。这也是他投降的原因。这说明宋江正是道德境界的人,他的道德就封建忠义道德。

鲁智深杀的都是坏蛋。还有一个人不分好坏一齐杀的,那是谁?他是什么境界的人?

生:李逵。他是不分青红皂白,乱杀一气。是不是自然境界的人啊?

师:为杀人而杀人。在这一点上,李逵应该是自然境界的人。

我们想一下,梁山英雄中有没有功利境界的人?

生:多了。吴用、晁盖等抢夺生辰纲。武松为报仇杀人也是。他们都有功利目的。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有什么特征。

生:他是宇宙的一员,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情。

师:我们现在看鲁智深符合不符合这一标准。鲁智深这一形象做事遵从一个标准:“路见不平,拨刀相助”。有人曾经说鲁智深傻,他总是为和自己本不相干的事情不平结果弄得越来越狼狈:一开始为不相识的卖唱父女而打死郑屠户,军官做不成,只好作和尚;后来又为林冲惹怒了高太尉,和尚也做不成,只好做土匪。其实,之所以我们觉得他傻,是因为我们是从功利的角度为他“着想”的;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鲁智深却是一个“智谋深远”的人,所以作者安排他最后成了正果。

生:鼓掌。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十九

在上次我们以生命的质量为话题的作文中,孙晓蓉同学写道:生命历程不只是平淡岁月的流淌过程,不只是四季花草的枯荣过程,不只是人间沧桑的变化过程,而是内在情感丰富的过程,内在品德完善的过程,内在灵魂铸就的过程。

人的生命质量是由人的素质决定的。素质高低决定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锁定知能目标:

1、探讨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提高质疑思辨的能力。

2、培养理清思路、揣摩语言的能力。

3、理解本文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的特点。

4、学习读书心得的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学习方法点拨:

1、整体阅读,把握结构及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归纳、概括,重点把握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句子,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通过质疑、讨论,解决难点、疑点。

文学常识:

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三史六书。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简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道》《新原人》《新知言》。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柏拉图: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斯多德的老师。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是:哲学家应为政治家。著有《理想国》。

阅读释疑解惑:

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境界说”。

王国维的境界说: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本文的说理特点和语言特色是怎样的?

提示:《人生的境界》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化随笔。引证分析是其主要手段,全文有两处间接引用、三处直接引用,从引用的内容看,有引自自己文章的《新原人》,有引自中国古代文献的,有引自古希腊哲人的。这些引用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增强了说理的力量,简约而恰到好处。

从语言看严谨而浅显,讨论哲学却没有令人生畏的哲学概念,议论人生却不是空洞的说教,娓娓道来,如诉家常。

2、什么是人生境界?

提示: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阐述的?

提示:本文从人生境界的角度去论述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二至七段说明人生的四种境界;八至十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末段指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及未来的哲学的作用。

4、重点句子研讨: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这几句话在文章当中的第六段,是对“天地境界”的阐述,具体应作如何理解?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但是冯友兰却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在此种境界中的人不仅能尽人伦人职,而且能尽天伦天职。他深悟人之所以为人之理,尽人之性,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道德境界中的人,以人性的自觉行人道,而天地境界中的人,是以天理的自觉行天道;这样,天地境界的人便有了更广大的胸怀与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课文拓展延伸:

1、课文里说,达到道德境界的贤人,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哲学上的觉解使他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了道德意义,使他们达到了很高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请列出你所知道的人物,同时写出浓缩了他们崇高人生境界的名言。

示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已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课内精题巧练: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1、“是人现在就是的人”的意思是什么?

2、“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应怎样理解?

3、“它们之所以如此”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2、分析“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一句话的含义。

课外拓展探究: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咯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2、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二十

单海波胡丕忠。

一、课文悟读。

仔细品味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探究人生境界的4个等级,想到下面的文字。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芸芸众生皆为利。

大无大有周恩来。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公私之分古来有之,但真正的大公无私自共产党始。是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也是划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是这个宣言公开提出要消灭私有制,要求每个党员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梁衡说,150年来,实践《宣言》精神,将公私关系处理得彻底、完美,达到如此绝妙境界者,周恩来是第一人。因为即使如马恩列也没有像他这样长期处于手握党权、政权的诱惑和身处各种矛盾的煎熬之中。总理在甩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

二、亮点探究。

1.“人之战”和“蚁之战”的区别是什么?

探究学习:冯先生认为,有觉解才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才是人生最特殊最显著的性质。人只有觉解到了“觉解”这种人的本性,人生才真正有意义。道德也必须以觉解为前提,凡可称为道德的行为,必同时也是有觉解的行为。无觉解的行为,虽亦可合于道德,但严格地说,并不是道德的行为。蚂蚁打仗时,每个蚂蚁都各为其群,奋不顾身。从表面上看,与军人为国打仗,奋不顾身似无区别。但人打仗是很危险的,在这种前提下他仍能奋不顾身,其行为是道德行为。蚂蚁打仗时奋不顾身只是一种本能,它对于打仗及其危险并无觉解,所以严格地说,其行为并不是道德行为。

2.若把曹丕和曹植相比,谁的成就大,谁的境界高?

探究学习:我们不能把一个人的境界与一个人的成就等同起来。境界的高低,以觉解的多少为标准。成就的大小,在艺术上有艺术的标准,在事功上有事功的标准,我们不能认为一个人有很高的境界,就一定有很大的事功。其成就的大小,不能以境界的高低为标准。

3.关羽的人生境界是道德境界吗?

探究学习:在功利境界中的人,其合乎道德的行为是为了求自己的利。功利主义者以为道德不过如此,这是对于道德没有完全的`了解。功利境界中的人做道德的事,只是合乎道德的行为。他们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而不是道德境界。

4.怎样理解道德境界?

探究学习:“我”有自私义和主宰义。就“我”之自私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无“我”;就“我”之主宰义说,道德境界中的人真正有“我”,亦即有“真我”。这就是说,道德境界也就是无“小我”之境,或曰有“大我”之境。道德境界中的人以社会为“我”,所以他们不自私,不利己。他们为社会做事,为社会谋利时没有任何个人目的。他们的行为被“真我”所主宰,所以其行为虽无个人目的,但却有觉解,他们的行为是出于“真我”自觉选择的行为。

5.《庄子》之“游”和冯先生之“游”有什么区别?

探究学习:“游心”说来源于《庄子》。《庄子》所谓“游”即游动、飞翔之意,如鱼游于水,鸟翔于天,都叫做“游”。《庄子・逍遥游》中讲了4种“游”:一是蜩与学鸠之游,“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二是大鹏之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三是列御寇之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四是神人之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庄子看来,前三种游都不是理想的游,因为它们都需“有待”。“有待”就是有条件限制,有条件限制的游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游才是最好的游呢?庄子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真正的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当然是一种“心游”“神游”,是一颗无牵累的心在宇宙间的自由自在的遨游。冯先生常说,他所谓天地境界就是“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游心于物之初,有之全”就是庄子式的心游、神游。不过,庄子的心游是游于“无何有之乡”,游于混沌的宇宙;冯先生的心游是游于理世界,游于大全。所以庄子的游是“无心而顺有”,冯先生的游是“顺理以应事”。“顺理应事”是即世间而出世间的精神自由,是即道德而超道德的精神自由。“无心顺有”是离世间的自由,是超道德的自由。

三、选题设计。

1.三种境界的区别是什么?

(1)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二十一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道德认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我在第一章中指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二十二

上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冯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是一篇哲学论文,或者说哲学随笔。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

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生:有!

师:对,大家还记不记得欧阳峰?

生:(笑)记得。

师:欧阳老前辈一辈子想当武林盟主,在华山论剑是出出风头,可最终疯了。他在华山问了几个问题:“我是谁?”“欧阳峰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大家注意,欧阳老前辈问的这些问题,都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欧阳峰终于成了哲学家。

(众大笑)。

师:大家不要笑,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在此处,这些都是关于人的基本思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人的思考,我们称之为价值观。当然,说欧阳峰是哲学家是开玩笑,但人们常称哲学家为疯子却是常情。

师:大家再看,我眼前有张桌子对不对?

生:对!

师:我要问大家一句:我眼前有一张桌子吗?(众惊讶)你凭什么说我眼前有一张桌子?

生:看到了。

师:如果我们连一张桌子的存在都不能肯定,那么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是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只是我们的错觉?如果是错觉,那么什么是真实的?如果是真实的,那么这个真实的世界从何而来?大家看,我们生存的世界就是这么经不起追问,而哲学就是要进行这种追问,关于世界的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又举了两个例子:飞矢不动,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师:现在让我们小结一下。

生:箭。

师:对像射箭一样又快又准确地了解和判断事物,就是知,有智慧的人比一般人知道得快,多,准。而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大多数人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实际上,一棵树长成什么样子,是它的树根和树干决定的。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质,人是怎么一回事情,才能够主动地去安排自己的人生。

师:我们要学习《人生的境界》,看到题目疑问就来了:什么叫境界?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生:眼耳鼻舌身。

生:(摇头)不知道。

师:色、声、香、味、触、法被称为六尘。六尘基本上概括了我们所见到的外部世界。同学们,这就是所说的花花世界啊,在勾引着我们。(众笑)当六尘作用于六根,在每一个人身上都产生种种感受,并作出不同的反应,佛学上把这种意识活动之中的主观感受称为境界。

大家从武侠小说中可以看到众多的流派,什么禅宗啊,秘宗啊之类。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要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寻禅不得,举目所见无非客观对象。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道的阶段。水正流、花正开,只有静下心来谛听凝视才可以感觉到,观者正可以藉此境以悟心。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描写悟到了瞬间即是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喻示时空被勘破,禅者于刹那间顿悟。

境界这个词后来不断地与各个学科,各个领域联姻。比如清代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类似的这种境界在佛教里面表述得很多,再比如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生:(笑)不知道。

师:我讲一个笑话给大家听。从前有两个和尚要过一条河,有一个女子也想过河,水大,过不去。老和尚就背起这个女子过河。到了河对岸放下这个女子,两个和尚继续赶路。走了好一阵,小和尚终于忍不住问老和尚:“师父,你不是说出家人不近女色吗?你为什么要背女子过河?”老和尚回答:“我把她背下河就放下了,可你到现在还放不下。”(众大笑)。

师:明白了吗?

生:有些明白了。

师:老和尚虽然背女子过河,但心中无色,色即是空。而小和尚虽然没有背,但背上是空,心中有色。这两个人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众笑)我想起了以前演过的一个电影《少林寺》,里面有一个和尚爱喝酒,经常念叨着,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的境界可能比那里谨遵戒令的和尚要高,因为戒令毕竟是有形的东西。

师:好了,明白了境界是怎么一回事情,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最多用五分钟时间看完课文。

(学生看书)。

生二: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境界。

师:境界?艺术境界还是其他境界?

生:精神境界。

师:对,这位同学把握得很准确。再请问这位同学,你能更具体地说一说哲学的任务吗?

生二:(说得很长,从略)。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基本上表达出了冯先生的意思。我再问同学们,课文中提到哲学任务的共有几处?(有同学想翻书)请不要打开课本。

生:(纷纷摇头)。

生:记住了。

师:好,我再请一个同学回答另一个问题:冯友兰所说的四个境界分别是什么?

生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生三:(逐一解说,说得非常好)。

师:请问这位同学叫什么名字?

生三:

生四:按觉解程度来划分的。

师:说得很好。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觉解?

生四:(表达不太流畅,但说出了大意)。

生:没有。

师:那由什么来决定?

生:觉解程度。

生:自然境界。

师:现在我不但要喝水,还要喝纯净水,矿泉水,因为能治病,起码保健,这是什么境界?

生:(笑)功利境界。

生:(大笑)道德境界。

生:(笑)天地境界。

生:(笑)有道理!

师:有什么道理,不明摆着强词夺理嘛?

生:他们觉解的程度不同。

师:对,我们现在做一个小结。《人生的境界》主要是讲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径是靠觉解,因觉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境界。

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来讲《人生的境界》,下课!

第二课时。

生:因为他没有意识到。

师:对,用我们的话来说,他没有觉解到,所以境界不高。(众笑)欧阳峰虽然提出了哲学问题,但仍然不是哲学家,因为他是疯了以后才说出来的,理智上没有这个觉解。(众笑)。

师:可见,我们判定一个人境界高低主要是依据什么?

生:觉解。

师:对,其实就是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他对所做事情的了解和觉悟程度。现在大家打开书,读一读课本上关于自然境界的论述。

师:(稍停片刻)自然境界的人依据什么来做事情?

生:顺着本能或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

生:(有说自然境界的,有说天地境界的,说自然境界的居多)。

师:我叫一个同学来说。

生一:我认为是自然境界,因为他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师:在自然境界中生存,就能说是自然境界吗?

生:(纷纷摇头)不是。

生二:我认为是天地境界,如果是自然境界当中的人,他应采野果而不是采菊花。(众笑)。

生:觉解程度。

生:不是。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里面哪个词用得最好?

生:见。

师:许多俗本用的是“望”,哪一个更好?

生:见。

师:哪一位同学能够说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生三:“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因为“望”是主动的有意识地看,而“见”是无意之中看到的,说明陶潜与自然融为一体,更体现出了陶潜属于天地境界中的人。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望”是有意识的,这样子。(举手做远眺状,众笑)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觉解程度是很高的,是那些真正的无觉解或者很少觉解的乡民所无法达到的。而这个樊笼,可能指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陶潜已经越过了这个境界。道家讲究法天法地法自然,以自然为法,已经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勘破功利以后达到的境界。而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人而息”。他们都顺应自然,但自然境界的人是被动地顺应,而天地境界的人是认识到了宇宙的规律,主动地顺应。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自然境界,有这么一段对话: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生大笑)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这个放羊娃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我们都是农村孩子,我们的祖辈可能都是放过羊的,我们坐在这里读书,就是从自然境界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师:现在大家看功利境界这一段。(稍等片刻)功利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做事情是为自己。

生四:利已同时可能有利于别人。

师:对,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境界说只考虑动机,不考虑结果。比如我办一个公司,为自己赚钱,但是同时也可能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所以利已与损人没有必然联系。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刘邦与项羽,哪一个境界高?

生:(议论纷纷,有说刘邦的,有说项羽的)。

师: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说。

生五:刘邦的境界高。刘邦内心自私,但他统治中国,可以保证国家安定,而项羽则不同,他统治中国,结果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由火烧阿房宫可见一斑。

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刘邦与项羽在争什么,都想干什么?

生:争天下,想做皇帝。

师:对,天下是他们共同的目标,那他们争天下的动机是什么?为了谁?是苍生吗?

生:不是,是他自己。

师:那他们在什么境界?

生:功利境界。

生:一样高。

生:一个为已,一个为社会。

生:统一的。

师:功利境界的人呢?

生:对立的。

生五:(未经提问,小声地)很少有人能做到。

师:对,我也认为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相对而言,处在道德境界的人还是有的。

生六:雷锋。

师:对,算一个。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众笑)。

生:焦裕禄。

生:道德境界。

师:(作疑问状)真的吗?

生:真的!

生六: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匡扶正义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

师:完全正确!要更切合本意,就要看一看注释了。“正”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生:使动用法。

生七:舍利趋义。

师:对极了,表达也很简洁。儒家认为义与利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

生:对立的。

生:不合适。

师:为什么不合适?

生:(无人答)。

生:有道理!

生:很少有人做好事。

生:有。

师:如果承认私是人性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义与利对立的一面,也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们就制定出来的制度,就可能既弘扬义,又照顾到利。既给利以适当的位置,又用一定的规范来加以约束。我们下一节举几个例子大家分析一下。下课!

第三课时。

师:同学们好!我们上节课最后跟大家谈了谈儒家哲学里的义利观。我们都知道哲学是最高的学问,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所以这些哲学问题对我们分析社会现象非常有好处。大家记叙文都写得不错,但一写议论文就是一张面孔,普遍不够深刻,原因与缺乏哲学修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些哲学问题大家都应该多想想。我想知道我上节讲了以后,大家对义利观现在有什么认识。

师:(点名)请你说一说你怎么理解义利观?儒家的义利观是什么样子的?

生一:我觉得大多数人属于功利境界,都是求利的,义与利不能分开,儒家的义利观使人们欲舍利取义。

师:那么你认为这种义利观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由于人性的问题,使人们有了一种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行为。

师:这个同学的理解是很准确的。那么我们上节课还说过,这种义利观的哲学基础是什么?

生:人性论。

师:对,儒家认为人性是善的。既然人性是善的,恶与私就不是人性中固有的,当然要彻底地清除出去。所以自然就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了。但真正能达到功利境界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自然就导致一种虚伪化传统,真正的义倒难以施行。

师:我们现在找点例来讨论一下。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叫王海的人?

生:(一部分)听过。

生二:打假的。

师:对,王海是一个有名的打假英雄,但是王海的打假与其他人不同。王海打假是从打假中谋取利益,方式是发现假货大量购买,然后利用《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的有关规定索取几倍的赔偿。是一个专职打假并从打假中获利的民间人士。王海打假必须要吃很多官司,但并不顺利,有一些法庭判了王海败诉,以下是一个案例。王海在一家叫隆福大厦的地方买了两副耳机,上面注明是索尼耳机,实际上这个标志是一个假标志。王海索取了赔偿。后来王海又去这个地方,发现类似的假货还在卖,于是一次买了十副耳机,又一次与商家对簿公堂,引起轩然大波。以下是两个人对此事的看法:

(读一则材料)。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民法室主任梁慧星认为:

隆福大厦第一次售给消费者两副耳机有欺诈,“隆福”对这批“索尼”耳机的产地作了不真实的标志是否出于故意,不能以经营者的说法为准。即使“隆福”没有主观上的故意,但不真实标示的事实依然存在。至于消费者第二次在“隆福”购买10副耳机,“隆福”不构成欺诈,理由是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已知道此型号的耳机是假货,没有陷入错误的判断。对此,也让“隆福”加倍赔偿,就会使消费者获得不当利益。

师:事情大家已经听清楚了。这位专家的态度是什么?

生:认为王海应该败诉。

师:理由是什么?

生三:王海第二次明知是假货还要购买,商场的欺诈不成立,他知假买假。

师:现在再听一个人的说法。(读另一则材料)。

隆福大厦电讯商品部安经理说:

王海第一次购买两副耳机是纯消费行为,经鉴定是假货,隆福大厦认打认罚。但消费者在知悉这种型号的索尼耳机是假货之后又买了10副,其动机就值得考虑。既然已知是假货,为何还要购买呢?……‘隆福’两次卖耳机给王海本身不构成欺诈,欺诈必须有主观上的故意,我们是无意识的。作为‘隆福’,不可能有意识地组织假货,卖给消费者。但无论怎样,王海在隆福大厦买到了假耳机,并受到了一定的损失,说明我们进货把关不严,对消费者帮助我们发现假货的做法表示感谢。

生:(有说两点的,也有说三点的,说两点的居多)。

师:哪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生四:商场的看法是王海故意买假货,动机不纯,还有就是自己虽然卖了假货,但不是有意的。

(有说胜诉的,也有说败诉的,这个班认为应该胜诉的人占了主流。)。

师:我找个同学说说。(有人举手)。

生五:我认为应该败诉。商场虽然卖假货,但不是故意的,而王海却是故意买假货,他的行为已经构成了欺诈。

生六:(迫不及待)我认为应该胜诉!王海第二次之所以能买假耳机,目的是让商场贩买假货的人意识到,消费者在注意着你们!如果他不这样,不涉及到商场的利益,那商场还会继续卖假货。

生七:(举手)我觉得要一分为二地看。(众哄笑,有些同学现出不屑的表情)。

师:注意,这是法庭辩论,一定要分出个胜负,你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众又笑)。

生七:(有些激动)请大家尊重我!让我把话说完!

师:大家不要笑,先请这位同学把话说完。

生七:我认为,双方都有过失!商场的行为是欺诈行为,王海的行为虽然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是他本身也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任凭他从欺诈中获益,那么道德何在!社会的信用何在!所以我觉得商场要赔偿损失,而王海也要受损失,不能让他从中获益!

师:抱歉,刚才我们轻率地打断了这个同学的话,胜负之外,还真有第三种判法,商场为假货付出代价,又不让王海从中获利。

生八:(举手,激动地)我不同意!我认为王海应该胜诉!人都有功利心,没有私心的人是没有的!如果王海不这么做,商场还会继续卖假货!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要让他吃亏,他才不会继续欺骗消费者!(这个同学还从义利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生四:我觉得王海如果真要打假,他应该去告诉商场经理,这是假货,请你及时清除,或者通知有关部门,但他没有!他利用对方的弱点来攻击,牟取暴利!

……。

(三方对阵,火药味很浓,后面发言人多,语速太快,记录的同学没有记下来)。

生:(异口同声)愿意多一些。

师:既然如此,那又为什么要让王海败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众笑)。

师:再问,王海打假对社会有利还是有害?

生:有利。

师:既然对社会有利,能不能说是义?

生:能。

生:他为自己谋利。

生:不会!

师:未必不会,他要是道德境界中的人呢?

生:(笑)那太少了。

师:是啊,我也觉得是。那我们没有了王海打假,还可以政府打假啊?有工商局,还有消费者协会。

生:不相信!

师:对,美国人说,总统是靠不住的。如果只依靠政府来打假,按中国现实,可能会越打越多!

生:(笑,点头)。

师:大家想,如果有万千上万个王海,社会上还会有假货吗?

生:不会。

生:(众笑)不合理。

师:我们刚才讲了义利观,如果让每一个行义的人在行义的同时都能得到利益,那么行义可能就会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如果让一个人行义,同时又要指责他从中获得利益,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行义了,因为大多数人毕竟在功利境界啊。所以我们不能把义与利割裂开来,对立开来。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动机重要还是结果重要?

生:结果。

生:不是。

师:对,英雄万众景仰,奸雄万人唾骂,把他们放在一层境界,英雄在棺材里也不会答应的。(众笑)。

师:所以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冯先生是一个动机论者,他从动机出发划分人的境界,在实践中很可能是行不通的,至少有很大的局限性。

师:现在我们来看天地境界。打开书看这一段。(教师读相关的文字。)。

师:天地境界看来好理解,与道德境界相比,只需要把社会置换成宇宙就行了。对不对?

生:对。

生九:时间和空间。

师:说得好,就是指这两方面。《淮南子·齐俗》上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宇宙就是从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但这是物质的宇宙,是物理学研究的对象。而哲学中的宇宙有多种含义,在中国古代,大致相当于“天”。“天”有哪些含义?首先指自然界,这是最常见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的天指最高主宰,老百姓说的老天爷。除此之外,“天”还指最高原理。“知天”,就是了解这个最高原理。什么叫最高原理?说白了就是指宇宙的基本规律。古人讲“天人合一”,实质就是在知悉了宇宙的规律之后主动地去顺应它,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就不再是对立的,而是通过觉解顺应达到了统一,这就是天地境界。一旦与自然、宇宙达到统一,也就超脱了名利甚至道德。怎么超脱道德?我们举一个例子:《射雕英雄传》华山论剑时,几个恶人正在围攻邱处机道长,但是郭靖看到了却不去帮忙。郭靖是一个达到道德境界的人,善恶分明,为什么不去帮忙?因为这时候的郭靖,开始有了更高的觉解,并开始了对自身武功、以及自己坚守的道德原则的怀疑与追问。善与恶有没有界限?他不像过去那么清楚了,所以不愿意再杀任何人。这一段时间,郭靖的觉解程度有一点接近于天地境界。(众笑,又举了《天龙八部》里藏经楼里扫地老僧的例子)天地境界里的人既然与天地一体,自然也就超越了善恶。

生:了解与觉悟。

生:(点头)可以。

生:不能。

师:既然天地境界不能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不是没有意义了吗?

生十:有意义,虽然天地境界不能最终达到,但是我们可以无限接近。

生十一:可以使人心胸宽广。

生:(知道这个典故,笑,七嘴八舌)。

师:你可能会也把一盆水泼她身上,这叫以牙还牙。(众笑)。

师:你也可以搧他一耳光,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嘛。(众笑)。

师:以前两种都是什么境界?

生:功利境界。

师:也可能等朋友走了再说。这境界就复杂了,可能是道德境界,也可能是秋后算帐。(众笑)。

师:苏格拉底没有这么做,而是对朋友幽默地说,我知道雷声过后就是化倾盆大雨。(众笑)这种境界是很高的,一般人很难有这样的胸襟呀!咱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还有几个问题留在下一节课,同时请大家预习一下《人是什么》。

下课!

人生的境界备课教案(精选23篇)篇二十三

阅读下面一则报道,完成15、16两题。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科学家近日称,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更大。

科罗拉多大学生化学教授诺曼·佩斯说,此前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火星和木星卫星木卫二上可能存在某种形式的初级生命,但现在仍无所发现。他分析,如果考虑到生命存在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火星和木卫二存在生命的机会都非常小。但对于广袤的宇宙而言,可能会在某处存在适于生命生存的条件。

他认为,地球和其他星球存在大量多样生命形式的关键是有光合作用。光合作用能够吸收并转化光能,用转化后的能量完成生命所需的生化任务。如果生物曾经在一个星球有过繁盛时期,光合作用将改变这个星球外层大气成分,就像生命对地球大气的改变一样。而除地球外,太阳系内其他星球的大气都没有类似改变。

佩斯承认,生活在星球表面深层的初级生命可能通过化学反应而不是光合作用存活,而这种存活方式不会影响星球的大气构成。但他同时指出,这种生存方式需要许多条件碰巧凑在一起,而这样的机会并不是很多。

佩斯曾在美国《全国科学院年报》上提出:“宇宙各处生命的物理极限是基本相同的。生命的定义应是:可以自我复制,有能够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机制,可能是碳基分子构成的。参照地球生命,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温度范围应在零下50摄氏度到零上150摄氏度之间。”

15.这则报道主要表明什么?请用标题的形式写出来。(不超过15个字)。

16.“佩斯承认……构成”一句是个长句,以“承认”为中心词,把这个句子改成短句。

17.试从课文中找出一段话,设计一个问题,在同学们中交流。

参考答案。

15.外星生命可能在太阳系外。

16.佩斯承认不是光合作用而存活在星球表面的初级生命不影响星球大气的构成。

17.此为创新题,只要有讨论价值即可。

相关范文推荐

    蒙氏阅读小班春天来了教案(通用20篇)

    教案的编写对教师的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如果您对小班教案有一些困惑和迷茫,以下是一些案例分析,希望能够解答您的疑问。

    离婚协议书简约参考(精选19篇)

    离婚协议须包含双方对子女的抚养权、探望权等方面的约定。下面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律师起草的离婚协议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男女双方于xx年xx月xx日在xx区县

    临海的长城(专业19篇)

    优秀作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能够展现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优秀作文范文展示了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敏锐观察力,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一个星期六里,我去了临海古

    完整版建设项目工程合同管理制度(精选18篇)

    合同协议的签署可以规范双方的权益,有效解决商业纠纷。合同协议对于双方的合作关系起到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甲方:乙方:由于今年雨水较多,庙和渠村狼要先至塔崖畔场

    三方协议是就业协议书的简称(汇总21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的基础,它可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签署合同协议前,可以参考一些成功案例,了解行业内常见的合同条款。甲方:乙方:为进一步加强城镇灵活就业人员

    礼仪父亲节教案(汇总24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语言。中班。我的好爸爸。1、培养幼

    语文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卢沟桥(汇总15篇)

    教案设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和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教学目标:1、学会

    大班音乐挪威舞曲教案(优秀22篇)

    大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学习进展和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大班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方法会给教师提供启示。1、熟悉《挪威舞曲》曲调,

    县公安局严打整治集中行动实施方案(优秀13篇)

    实施方案的编制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分配、人员安排、风险评估等,以确保任务顺利进行。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实施方案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

    预防校园欺凌小学教案(优质20篇)

    小学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方法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教育教学工具。学习他人的优秀小学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