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ZS文王

范文范本是我们进一步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通过学习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以下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一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设计给学生创新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创新的前提

实践证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渲染起来了。我因势利导提出:谁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呢?于是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各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汇报,有的设计“大于3甲先走,小于或等于3乙先走”。有的设计“掷到偶数甲先走,掷到奇数乙先走。”有的设计“大于3甲先走,小于4乙先走”。等等公平的游戏规则。我并要求各小组代表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大家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思维品质。

二、大胆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求新知。学生自己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自己能通过自学课本掌握的,教师决不代替讲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三、利用学生好奇心唤起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在教学等试的性质(一)时 ,我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试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过后让学生自己再动手操作实验,进行再巩固。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直至学生学到了知识。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加强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更是学习数学的归宿。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经过探究、设计方案后。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在班级汇报,我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再次进行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二

通过听课调研和数据整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想法,和资深教师教学方法的讨论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思并解决相关问题。

1.学生针对数学学习的困难,这个困难是学生课堂提问机会少,教师不断讲解数学题,学生听懂则过,不懂也则过,不敢去提问,教师又不积极反馈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不在课堂提问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害怕”、拘谨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和成绩。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有在课堂提问题,但是提及问题缺乏整体性,提问群体较为单一,如提问题时提问的学生多为成绩较为突出者。

2.课堂气氛调动不足,在提问方面比较随意性,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忽略问题本身是否足够符合学生回答时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时间,能否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3.提问时缺少其他学生参与性,学生对没有提到自己感觉到“庆幸”,反而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提问时单一性。

4.提问时教师缺少创新性,提问的方式一问一答,提问方法过于老套,不注重学生回答时的思维,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甚至扼杀学生天马星空的思维。

5.提问时不注重难点、重点,总结性较差,提问不仅依靠问题来表达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要求,这需要提问时也可以增加课下时间的利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思维缺乏运用。

2.巧妙设疑,引起求知欲.巧设疑问,这要求教师拥有足够了解数学知识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地讲授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需要逐步深入。如针对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当计算一个物体面积,可不可以利用生活常见的物体呢?比如,大家的课桌面积是多少啊?怎么计算啊?谁可以最快速度算出来啊?这样巧妙设疑,学生动手,求知的愿望增加,知识在这种巧妙利用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学生增长了知识,数学课堂的提问不应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巧妙设疑,最终获得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提问时需要把握重点、难点,问题要突出,要明显,要简洁,数学是一个严谨的学科,他需要符合逻辑的数学运算,数学的重点要多次反复地提问,让学生在脑海中加深记忆,教师多次提醒和要求数学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重点、难点的练习和注意,在教师提问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提问,这是互相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没听懂都有谁?什么听不懂?告诉学生不要担心听不懂,听不懂多讲几次,直到学生完全听懂。

针对小学课堂上的呆板和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时代在大背景发展变革时期,跟随着也是小学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方面也不仅仅停留于教师曾经生活的环境,只有深入学生的世界里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教学。

上述的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是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只有巧妙设疑,增加学生求知欲,运用提问的多种方法是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三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url#。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着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另外,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开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使学生明确。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理解新知识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学生自主参与的意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应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主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课堂教学效率的忧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日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搞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主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忧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忧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主的主体地位,促进学主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培养数学课上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努力,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在老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景中,通过良好的参与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四

江泽民同志早就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主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陈至立同志也指出:“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了一些探讨性的实验,下面谈谈肤浅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改变过去师授生听,以课本文字或语言叙述来讲解地理概念、地理规律。教师应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处于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将各人的智慧挖掘出来。如“工业布局”这一节,首先要讲清“地区布局”、“地点布局”、“厂址选择”三个概念,这是工业布局的三个层次。我针对目前师范生的实践知识少,而对社会经济热点问题比较关心这一特点,教师设计三个实例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再将三个概念对号入座。三个实例如下:80年代,我国在沿海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90年代,重点开发中部地区和长江沿岸工业城市,2000年开始,重点投资开发西部。90年代,我国同时在珠江三角洲建立新型电子工业,在中部建立能源工业,在西部地区发展交通业。武汉市在洪山、东湖高校集中区发展电子一条街,建电脑城。学生经过看书要理解三个概念的含义,个个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绝大部分同学能把例1对上“地区布局”、例2对上“地点布局”,例3为“厂址选择”。但也有的同学对错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分析错的原因。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理解地理概念的创新思维能力。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节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要弄懂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对于突破这个难点历来是地理教师感到吃力和为难的。我在教这一内容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做一个模拟演示,把教室空间摸拟成太阳系,将学生的视线比着太阳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绕教室四周走一圈比着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日期,地球上的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状况,将演示结果的理论知识用表格形式板书出来。学生通过观看演示,增强了空间感,很直观地反映出由于地球公转特点才形成了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四季的更替。当学生理解了这个难点问题后,教师提出课本上没有的一个新问题让学生思考,即:如果地球在公转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是垂直的,地球上昼夜长短情况怎样?正午太阳高度怎样变化?有无四季更替?学生能独立分析得出结论是:在一年内各纬度上昼夜长短平分,正午太阳高度没有变化,无四季之分,更无极昼极夜现象。如果没有运用直观教具演示,学生是不能解决这一个创造性问题的。

地理课本中很多知识是用图表反映出来的,地理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些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如讲等高线,教师先画出一个凸起的地形,如山峰,然后画出等高线,并标上海拔高度,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等高线的高度值由外向里越大,地势越高。学生理解了等高线后,教师不要直接画出等深线或凹地形的等高线,应让学生自己画出来,并要求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同座位互相讨论。结果很多同学都将盆地等高线画出来了,还总结出等高线高度值由里向外数字越大,则是盆地地形。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除了老师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进行逆向思维。如思考练习题中的“在宇宙中,为什么太阳这颗恒星对地球特别重要?”有的同学能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这个问题。又如,核能作为能源有哪些特点?我国为什么首先选择浙江和广东兴建核电站?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有的同学能分析出:(1)浙江和广东常规能源少,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缺乏能源。(2)浙江广东经济发达,科技人员多,建核电站有资金投资和科技人才;也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核电站位置离海洋近,可以把核废料倒入大海,这后一种答案对不对?有的学生认为保护环境,不能只考虑本地区、小范围的利益,而应该有全球意识、全局观念,在建核电站时就要建立处理核废料的设施,才不致于核废料泄漏而造成环境污染。又如学生在讨论中师地理第2册第7页的练习题时,有的同学认为,污染严重的化学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下风向后,对本地居民区污染威胁减少了,但对其下游(下风向)城市会不会造成污染?在教师点拨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得好,“污染搬家”是消极做法,我们应有积极的措施,应该就地处理污染问题。这说明同学们讨论的问题更深入了一个层次,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学生这种创新思维。通过多次的讨论,学生兴趣很浓,课堂上气氛活跃,而且希望老师能提出许多新颖的问题,让他们来找出答案。

课本中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冬季出现霜冻时,我在讲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同学们能联系课本所学知识得出答案:因为天气晴朗,夜间无云,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高层大气,大气逆辐射较弱,还给地面热量较少,地面降温幅度大,所以霜冻前夜很冷,故有“霜重见晴天”的说法。但有的同学认为,有时夜间出现重霜,第二天出太阳时间不长又转阴,这是什么原因?这时教师就引导学生用冷锋过境时的天气变化来解释这种现象,并要求同学继续观察冷锋前后的天气变化过程,同学们对这样有针对性地自己来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很是带劲,而且兴趣很浓。因为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培养独创精神。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五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因为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好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我从事农村教学十余年,发现初中数学课堂中存在了一些问题,和同事们共同探讨,得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课堂表现]

学生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甚至上课走神。

[问题根源]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究其根源,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解决方法]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一、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六

(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中学)。

摘要:后进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基础差,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为提高他们成绩,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及策略,具体谈谈促进后进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转变。

关键词:后进生;转变;策略。

一、观察全班学生,了解数学后进生的不足。

1.数学底子薄,总是被动学习。

通过分析他们月考、期中等几次考试数学试卷,发现这些学生在做基础题时就出现了很多错误,说明他们对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点掌握不清晰,反映了他们数学基础较差,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在批改作业时经常发现,基础题作业问题不少,牵扯到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他们都错误百出,由此发现这些后进生的数学基础很薄弱,造成平时学习上很被动。

2.课堂上的思维定式,总是被老师“牵”着走。

在平时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好多学生思维不是很灵活,课堂上讲的题型,他们模仿套公式基本能做下来,但老师把同类型题目稍作改动让这些学生做,大多数得到的都是错误结果,细细一看他们的做题过程,发现他们做题方法很多依赖于老师,不能举一反三,灵活变通,缺乏学习上的创造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只会生搬硬套公式定理等,让这些学生缺乏了发散思维的能力,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不出来。

二、激起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及策略。

1.激起后进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对学习没有热情、不能主动去学习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设法唤起他们好学的热情,平时多关爱一下这些学生,少一些批评和埋怨,以理相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们,多和他们沟通,更多地去帮助他们,多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多给些鼓励,老师对他们每一个小的成功都要表示认可和表扬,让这些学生自信心重新树立起来,主动地去爱好数学这门课,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夯实基础,转变学习思维方法。

要学好数学,首先要掌握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推论等等,所以,要求学生牢牢抓住课本这个“根”,对于课本知识要理解透彻,加强基础题型的训练,不要怕麻烦,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其次,要注意思维方式的转变,不要只顾硬套公式定理等,对所学的知识要学会灵活运用,对同类型的题型解法要归纳总结,对解题方法要学会多反思,最后能制订出自己一套学习策略,解题思路不能仅限于一种,对一个题型可以采取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等来解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相信你会很快进步的。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1][2]。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八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个性表现出来,思维活跃出来,手脚解放出来。当今,中学生由于处在青春发育期,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性,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这些都是学生在被动地学习,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枯燥无趣。实质上,是我们把数学教枯燥了,让学生学得痛苦了。因此,数学教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享受数学的快乐与美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创境、激趣、参与。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是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由于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教师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而数学情境是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

因此,教师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学习。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能创造出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工作以来,我听过很多课,感受最深的是:整节课是那么的一帆风顺,前后知识是那么的衔接……可为什么轮到自己上课时,总觉得自己走的不是“公路”,而是“崎岖的山路”呢?反思之后,我感悟到:自己并没有把学生真正地带入课堂,学生并没有参与到我的'课堂上,因为没有有趣的东西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的“三魂六魄”还在教室外游荡,只是偶尔进来看看记记黑板上的我的板书而已。由此看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思维,享受到数学的快乐。

但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要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则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要有针对性,一定要紧扣课题,不故弄玄虚,要有利于当堂问题的解决;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具有适度性,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第三要具有启发性,问题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能够通过启发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要具有互动性,要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保持思维的持续性,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二、提高参与度,主动学习。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时,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用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同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事物见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中让学生自我发现,让他们在讨论的氛围中获得新知,亲历探索的过程,初尝胜利的果实。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把班级的学生分成8组进行比赛,看哪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的方法最多。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参与其中,积极开动脑筋,整节课堂虽有些乱,但我觉得学生很自由,很开心。最后,在讨论中我们共同得出了正方体展成平面图形的几种规律。

三、抓住后进生,跟上大部队。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之后,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帮助。因此,要使后进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处理好许多“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成效”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告诉学生,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要满分才算成功,只要能圆满地回答老师的一次小小的提问,或能正确地解出一个小习题,都算是小有所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某些学生要采用鼓励式的语言来交流,如“很好,继续加油”等,让后进生自己树立自信,这样才能一步步地带着他们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跟上班级的整体队伍,从而使他们尝到学习数学“成功”的甜头,激发每个人学习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教学“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剪纸、操作、度量等方法,使他们身临其境,掌握知识点。又如教学“相似形”时,采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能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感知、领悟本节的知识点。我想,这样不仅可以把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还可以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信心,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参与课堂,学活数学。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学很漂亮,可是在我们学生的眼中,数学都是枯燥的。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则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不同或同中之异”。

工作以来,感悟较深的是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呆滞,只听老师讲,而不动脑思考,更别说动手实践了。所以,在平时我会经常穿插一些比较有趣的课,模仿名师授课的一些特色,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或者用比赛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当课堂的主体,把我的数学课堂活动起来,在自由、快乐中把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作为回报,我的学生也非常喜欢上我的课。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我们应该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知识的场所,成为学生能突发奇思妙想的好去处。

(仪征市新集初级中学)。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九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的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能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在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组织学生运用两个圆作相对运动的实验,通过实验学生能很自然地归纳总结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及其判定,同时对相应知识的形成过程也有了较深的了解。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革故鼎新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努力摒弃"教师唱主角"的课,"见书不见人"的课,"中评不中用"的课,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小学数学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科的抽样性和逻辑性还是无处不在的,就连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习“20以内加法”时,也需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思考“凑十法”的内涵,更何况其它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设法使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靠近,便于学生将数学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真正地推陈出新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逐步会想、会说、会做、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用权他们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我在备课时,站在学生的角度,按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制定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设计教案,组织练习等。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的。

兴趣是学生对学生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份,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求知欲。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教师要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我依次出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启发引导学生们注意观察每个模型的形状,它们都属于什么体,各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什么样的图形。通过以旧引新,用实物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介绍圆柱体与长方体、正方体一样都是立体图形,使学生们系统地理解体与点、线、面之间的区别。又如,我在讲《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在导入部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分蛋糕的故事,配合微机课件的演示,学生们边听故事,边看动画片。最后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三个小朋友吃的一样多,但块数却不同,希望你们能够在这堂课的学习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次激发了他们渴望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地做才可能是有效的。因此,在这一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心态投身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们的有效参与程度。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弗赖登尔曾经说过:“学这一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再现创造的做,才可能是最有效的。教师必须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1、   独立探索。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于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主动的建构。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上,学生在观察完学具后,互相讨论指出圆柱的底面和侧面,然后我利用计算机课件出示圆柱的直观图,并让学生标出它的底面和侧面。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直观方法,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进行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圆柱体与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而知道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接着,利用在圆柱的直观图上标底面、侧面,来加深认识。沿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展平——长方形;斜着剪开——展平——平行四边形(能剪拼成长方形);任意撕下——展平——不规则图形(能剪拼成长方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在这里,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并不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种方法,而是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实验,动手剪一剪,动脑想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使学生确认圆柱的侧面展开图,能够是一个长方形,进而再讨论、分析、理解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2、   合作探索。

未来社会巳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否概括和汲取他人的意见等。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化和讨论,可以使他们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从而使自己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这样,既达到增强学生合作精神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

为全体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教师要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和个性的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参与学习的机会,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为此,教师要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争取让全体学生都动脑、动手、动口,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不让少数人或是教师包办代替。比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这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在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圆柱的实物高的时候,先让学生动脑思考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测量圆柱的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们亲自动手量一量;整堂课都学完后还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制作了一个圆柱。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有效参与。既要设计适合他们的问题,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又要给予他们优先的机会,从“要我学”进入“我要学”的状态,再进入探索中,最后终于独立完成。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了探究精神,并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达到全体参与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在本质上是主体的、能动的。少年儿童是有个性的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是我们教学内容的灵魂。教师要精心设计知识的运用过程,设计出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有弹性的练习,使全体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巩固,是由知识转化为能力。而运用,则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检验和深化。通过巩固运用,力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在《圆柱的认识》这节课中,我依次出示了茶叶筒、玻璃水槽、易拉罐、粉笔、空心钢管等,让学生们用圆柱的特征来验证以上物体的形状是不是圆柱,学生们又分别举例了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在学习圆柱的特征之前,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只是初步的感性认识。掌握特征后,运用特征去验证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形状,并根据特征举例,使学生对究竟什么样的物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判定。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反馈交流。比如,《圆柱的认识》一课中教师投影出示了十余个图形,让学生们辨别哪些是圆柱体,并怎样计算圆柱的大小,如何量出圆柱体学具的底面直径和高,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图形,如制作一节长1米,直径1分米的烟筒,如果接口处4厘米,应怎样选料?(思考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等问题,这时应该向学生提示答案。通过这一信息的反馈,学生们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对下一步学习做出自主性调节;教师则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或肯定,或引导,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发挥外部功力作用。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个性。而每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主体,又是素质教育界的承担者和体现者。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关键在于起主导作用的每一位教师。因为教师是教学中的设计者、组织者,教师的潜能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潜能和才华,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要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需要,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发现。转变教师以“教”为主的旧观念,变原来的吸取——储存——再现为探索——转化——创新的学习方式,构建导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展智能,学会方法,使之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将来成为未来世界的有用人才,达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首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而且也有情感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协调,相互作用。积极的情感因素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求知。教师要通过自己富有童趣的幽默语言、动作和表情传递给学生尊重与信任、宽松与鼓励的情感信息,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发表意见,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其次,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互相尊重。教师要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的提问以微笑、注视和评价,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提倡讨论、辩论和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师、学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让每个人在发现和提出问题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在一种平等、心理安全的环境中激疑、促思。 另外,应注意创设开放的“问题”时空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发现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融洽,人人均思进取的课堂教学氛围,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保证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想看吗?(想)请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心)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道其中的道理,来解决身边的这个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一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31*7+30*4+29 (2)90+91+92*2 91*2+92*2 (3)31*12-4-3 30*12+7-1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培育创新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自己启动问题多、机械重复练习多、大课堂形式多,让学生动手少、启动问题少,智力活动少,多层次变式练习少,个人、小组学习交流少,得到鼓励创新少。因此学生是被动地“填鸭式”地接受数学知识,大脑成了数学知识容器,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二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1][2][3]。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三

长期以来,传统数学教学课堂给人以呆板、孤立、冷漠和缺乏人情味的印象,另外,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数学被认为就是做题目,题海战术是教师和学生应付考试的最有力武器,歪曲了数学原应有的过程:经历、体验、探索等,反而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

一、创设情景,诱发参与课堂活动。

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善于引入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例子贯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共同搞了这样一个游戏:让同学每人都默记住一个数,先将这个数乘上5倍,再将所得结果加上25并除以10,最后将结果告诉老师,那么老师即能猜出你默记的哪个数。为什么?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很神,此时教师将其中的奥妙是解了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讲给学生,他们恍然大悟,对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兴趣更浓了,无形当中加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有趣味的数学典型故事和游戏,如“填幻方”,以及古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志铭”“代数的故事”等等,教师都可用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二、创造新型师生关系,利于参与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应走进学生的生活,熟悉、掌握他们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及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在工作中,我用看、聊、访的方法去了解学生。看就是看学生在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聊就是通过与学生聊天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内心世界;访就是访问家长,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爱好和语言。学生年幼求知欲望高,对什么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为什么,特别有吸引力的活动,他们很感兴趣。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激发兴趣、提高能力,并且到学生中去。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演讲比赛、知识抢答赛、辩论赛,孩子们看到老师也参与,他们个个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把自己“下放”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解决问题,听他们议论,注意观察分析,积极给予肯定和表扬,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渐渐地,我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心理阻隔消失了,有的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喜悦,学生浓厚的课堂参与意识获得加强。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参与程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再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诚然,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不止这些。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来说就是要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研究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之所,奇思妙想之处。

(作者单位:533000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汪甸中学)。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四

近年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但政治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还相当普遍,高中学生疲于应付会考、高考,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了。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第一,中学生正处在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第二,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有成语、有谚语、有画面……很容易动员起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第三,旧知识勾起了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比如在讲“社会的客观性”这一知识点时,首先会涉及到社会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学生答不出来。我便提示学生回忆客观唯心主义关于神创论的“六日工程”情景,再回答人类和人类社会哪个先产生?利用社会的`含义,学生得出了人类和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的结论。而关于“人类的起源”这一问题,在讲自然界的客观性时已论述过。在教学中,我还由“揠苗助长”的寓言演绎得出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的原理。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点铁成金”的“点化”,他们就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运用情趣性教学法。

我称之为“糖衣片”式教学法,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它让理论回“娘家”,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革空洞说教式的教学积弊。我在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时,先出示了一幅题为“差距”的漫画,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南北半球大小悬殊的奇怪的地球仪,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的问题后,又挂出第二幅题为“大吃大喝”的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分析,学生在热烈的议论中掌握了有关新殖民主义的知识,直到下课后,依旧兴趣盎然。

二、探求新知识,培养参与勇气。

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显示欲望,常常梦想一鸣惊人,而这种欲望往往与本人的能力存在着很大的距离,由此而导致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闭锁心理的产生。这种闭锁心理、自卑心理集中表现在课堂上就是:只要老师提问,一个个都敛声屏气,生怕老师“请”到自己。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不能强迫马喝水。”

要使中国学习联盟胆参与,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勇敢精神熏陶和感染学生,且应把自己看成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活跃“分子”,态度和蔼,情绪饱满,感情真挚,用自己的热情、执著精神去感召学生。我在讲现实中之所以存在“不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原因”时,先讲了洪水中的地主用金条向佃户换糠窝头的故事,娓娓道来,结果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此时,趋势分析其他问题,一气呵成,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并掌握了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其实,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也是消除畏惧心理的重要手段。俗话说的“闷得慌”、“静得怕人”等,都说明了课堂上是不能沉默的,愈是沉默,学生愈是害怕老师提问自己。只有当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亲身体会,有话可说时,他们才会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1.质疑问难,诱发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发现疑难看成是“思维的路标”,学贵质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我注重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这是疑问产生的土壤,学生质疑的基础。我印了质疑单发给学生,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又授予其方法,这样学生质疑的质量较高。有的追根问源,有的辐射探究,有的从理论和实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提出问题,等等。教师对这些质疑单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备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了备课和课堂教学,增加了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我在讲“生活消费要与国情相适应”知识点时,要求学生不看书,不受课本束缚,而是谈自己的消费观,结果大家畅所欲言,在谈话式的教学中学生明白了自己不成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从而树立了科学的消费观。

2.组织讨论或辩论。

每个人都有说的机会,从而实现自我显示的欲望。在讲“共同富裕”时,有学生提出现实中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重的问题,我组织了正反方的辩论,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在争鸣中明理,用理论和实践说明了问题。

三、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

“运用新知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方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1.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即唱“独角戏”,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做到每课都有随堂同步练习。我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和“流”,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外作业形象化。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应是学生所关心并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练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变式练习、学用征文等方法。在讲完“价值规律”这一知识点后,要求学生星期天随爸妈去买菜,并了解菜价的变化,写出《市嘲晴雨表”》;在学完“市场经济”一节后,要求学生分析粮票命运的变化或采访一位厂长;在讲完“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知识点后,请学生谈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此外,还有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论述《我的成才观》,用国企改革、市场经济的知识写《假如我是厂长(经理)》等,使学生体会到了当“改革家”的滋味。

运用新知识,实质上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把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尝到能解决问题的“甜头”。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这一定会形成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益。

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范文(15篇)篇十五

目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主要是部分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缺乏兴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力度较低,课堂活动枯燥乏味。面对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老师在不断地日常教学实践中摸索进行,寻找适合的教学模式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而学生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要注意认清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引导与合作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学习积极性是自主学习和进步的动机和内在潜力,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灵活多样性,导致初中生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不喜欢体育活动,最终导致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都不如人意。为了改变这种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现状,我们老师在保证自身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利用自身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丰富的经验以及道德素养,不断帮助和引导学生对体育形成一个正确性、规范性的认知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手段,打破传统教学的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交流和改进教学方式,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于初中体育锻炼的兴趣。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受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教育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老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的态度和观念都存在较多的问题。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学生不能在学校中完全自由的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国初中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和服从自己的要求和命令,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厌恶感,使得体育课堂变得压抑和枯燥乏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体育老师要紧随新课改的要求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明确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认识到健康作为唯一的目标,确立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标准、目标以及评价体系,以学生为本,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条件下不断引导、帮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素养。

言传身教这一个词很好地描述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不仅与教学方式、手段、环境有关,还受到体育教师语言、行为、态度以及道德素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在第一时间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起到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用文明的教学技巧和方式树立自身的教师威信,进而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师的模范作用不仅表现在自身的形象魅力上,最重要的是要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教师能够深入浅出的生动性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和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初步的印象,了解动作的基本概况,通过具体的思维活动逐步升级为理性认识,这就为体育动作的学习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由此可见,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美标准的动作示范都是对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要求,在言语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优美的动作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模仿的欲望,使得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保持着高度的兴奋性和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合理、恰当的教学内容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实现新课改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要求,我们教师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针对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探寻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丰富性、新颖性、灵活性,可以将健美操、武术、篮球、足球、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计划,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鼓励学生勇于参与,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体育教材中有一节是要求提高学生的速度和耐力,这就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进行周而复始的反复练习,这一过程如果不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灵活性以及新颖性,只是死板的进行机械性地反复练习,这容易导致学生对这个过程甚至课程产生厌恶感,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教学课程与游戏相结合,如“逆向反应”,做与口令相反的行为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圆圈接力跑”“抢座位”等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短跑、慢跑、反应灵敏性等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机械性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推迟疲劳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要善于将竞争这一教学手段合理地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的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自身的潜能,将课堂活动与竞赛相结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力度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竞赛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树立正确的比赛观念,竞赛的活动安排要公平、合理、公正,以便学生能够尽最大的可能参与进来并发挥自身的潜力。例如,在学习排球的垫球、传球等技术时,可以在练习中安排一些小小的竞赛,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两个小组进行对抗比赛,互相之间接球、传球、垫球,对于输的一方要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可以增加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四、构建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为学生展现自己提供平台和机会,充分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的学生擅长长跑,有的擅长短跑,有的擅长跳高,有的擅长跳远,面对特长迥然不同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体力情况、身体状况、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性的公正、恰当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积极鼓励,细心发现学生的努力之处并及时表扬,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于体育课的热爱程度,以及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鼓励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者一句赞扬,但它确实无价的,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和机会,发现他们的特长和闪光点,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提高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要以学生为主体,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专业素养,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采用鼓励式的阳光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初中体育锻炼的兴趣,促进初中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辅导员庆祝六一儿童节讲话稿(优质22篇)

    讲话稿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和复杂的词汇,以便听众能够易于理解。8.这些讲话稿范文的语言简练、意义深远,能够引发听众共鸣和思考。当初夏的第一缕阳光

    述职述廉报告个人发言材料大全(17篇)

    过去的述廉报告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来提高其质量和效果。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企业述廉报告案例,以供借鉴和学习。根据《区委组织部关于

    高中体委竞选演讲稿范文(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在演讲时更好地组织语言和结构,使整个演讲更加连贯和流畅。学习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演讲的艺术和技巧,并借鉴其中的亮点和特点

    家庭房屋装修明细合同(专业19篇)

    在进行装修前,签订一份详细的装修合同能够保护双方的权益。通过阅读装修合同范文,可以让业主充分了解到签订装修合同的必要性和关键要点。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协商,甲

    家装安全协议书简单(精选18篇)

    合同协议的签署可以减少纠纷发生的可能性,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寻找一些经典合同协议范文,可以为我们的合同写作提供参考和灵感。甲方:乙方:为保证员工人身安全以及发电厂

    数学备课组工作重点(专业14篇)

    利用范文范本进行模仿和仿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速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一、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确目标,实行分

    七一演讲稿庆七一演讲稿公众演讲(精选21篇)

    在公众演讲中,演讲者需要准备充分,包括选择合适的话题,整理思路和提炼重点。教育家梅利斯塔·加拉波的感人演讲:培养爱的力量,改变世界。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满怀豪情

    婚礼祝贺词父母发言(优秀16篇)

    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发言稿,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和表达水平。这些发言稿范文是经过精心挑选和整理的,包含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的发言样例,相信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暑假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汇编(实用21篇)

    在培训心得体会中,可以提到自己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和效果。接下来是一篇篇精心整理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为期三天的研修培训转瞬即逝,而

    中西合璧的婚礼主持词(通用15篇)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专家,相信今天的交流会非常有收获。如果你正在准备成为一名主持人,以下的范文可以为你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各位先生、各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