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

时间:2023-10-26 作者:XY字客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体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并概括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一起来看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是否有些观点和思考可以借鉴。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一

首先,通过教学对,帮助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促进学生生动、积极、健康地发展,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存观念。

本班是本学期才组建的班级,少数民族居多,特别是刚从村小合并来的学生,在各种行为习惯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这方面的教育中,我与家长配合,分工协助,督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再次,通过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以课堂教学中合作解决问题,分角色朗读课文,课余活动中组织学生踢足球,玩游戏,出黑板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分享合作的快乐;给学生讲“山谷回音”等故事,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别人;针对有的学生基础差,对自己没有信心的缺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点,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抓住班级中的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学会体谅别人,学会宽容。

总之,通过进行“三生教育”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了生命的重要性,能珍爱自己的生命,初步掌握了生存技能;了解了生活常识,树立了生活信心。我认为,“三生教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在我们学校开展这门学科,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多的去关注学生的“三生教育”,使学生更好地去认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能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认识人生的价值,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二

近年来,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管理两大难的问题。职校学生大多数源于初中学习、纪律双落后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厌学、逆反心理重,部分职校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更缺少吃苦、合作精神,面对这个由“问题学生”构成的“问题群体”,职校教师不仅心知肚明,更有艰辛努力后的苦衷与无奈。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一些职校生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甚至酿成社会问题。因此,职高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笔者的体会: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把影响行为产生和变化的特定环境条件称为情境。情境可以分为客观情境(如:物理空间的布置、陈设)和心理情境(如:群体的心理气氛)。客观情境因学校办学条件、班主任的特点等因素而异,但无论怎样,教室布置明亮、舒适,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为了使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结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变动学生座位的安排,例如:围成圆桌式、小组式,也可以模仿电视论坛节目的形式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想象能力、协作能力的训练,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拉近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客观情境是外显的,心理情境则是内隐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创意无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心理情境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就会受到环境风气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心理,久而久之会被同化。在政治课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生气勃勃的良好环境,创设一种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心理相容,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身心愉悦,也许会出现“不说而教”的效果。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要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三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四

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开放教学则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能力。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开放教学的实践,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体会与心得。

第二段:开放教学的价值。

开放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性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而在开放教学中,学生可以独立选择并主导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从而更加专注和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同时,开放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段:开放教学的实施。

在实施开放教学时,我发现一些有效的方法。首先,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和探索的机会,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我注重了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和评价,及时发现他们的潜力和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第四段:开放教学的成效。

通过开放教学,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首先,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对学习的动力更足。其次,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不再只局限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会了主动寻找和利用资源解决问题。最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得以充分展开,大家从彼此的经验和观点中互相学习,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五段:总结。

通过开放教学的实践,我深刻认识到让教学走向开放的重要性。开放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开放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让教学走向开放,让知识创造无限可能。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五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封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开放教学模式却为教育领域引入了新思路,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探索的空间,让教学走向开放的道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感开放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也体会到了它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开放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开放教学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多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这使得学生们更有动力去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从而培养出自己的专长。这样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得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其次,开放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开放教学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创造。他们可以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考,提出独立的见解和观点。这样的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种能力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培养出来的,只有通过开放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获得。

然而,教学的开放化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在开放教学中,老师需要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授课角色,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储存器,而是要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知识边界。这对老师的教育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下,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其次,在开放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需要自己找到学习的资源和方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这对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论。这对学生是一种挑战,需要他们克服惰性和固有思维,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的来说,让教学走向开放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带来了许多的益处和机遇。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然而,要实现教学的开放化,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教师需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则需要充实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让教学真正走向开放。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方式逐渐兴起。个人在近年来的学习和教育经历中,亦有所体会。本文将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五个方面展开叙述,分享自己对于教育走向改变的心得体会。

首先,随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都更加平等,这对于教育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过去,一些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处于劣势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打破了地域限制,许多学生在家中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这使得教育的公平性更加突出,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平等的接触教育的机会。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亦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体现之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追求的是大规模的知识囫囵吞枣。然而,在当今社会,这种学习方式显得过于枯燥和单调。学生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践,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尝试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这种转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三,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关键点。过去的教育评价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考试和成绩排名,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了解有限。而现在,教育部门加大了对学生特长和品德的评价力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也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四,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育走向改变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教师主要是知识传递者和教育管理者,学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家拥有者,而是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者。他们注重发掘和引导学生的特长,倡导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

最后,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教育走向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技术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使用电子设备、网络和在线教育平台,获得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学习环境。教育技术还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使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向着全新的方向不断改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学习方式的转变、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角色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的应用,都是教育走向改变的重要方面。对于个人而言,通过与这些变化的接触和体验,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七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凿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儿童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们进行顺应儿童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已经用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主张老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践行生本观,争取有所变化。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八

远程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各类丰富的专题讲座等,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实时视频教学更是使远在千里的同学都能感受到课堂上课的氛围。通过网络,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可轻松地学习,参与网络评论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乐趣,上面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学和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讨论。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虽然很紧张,但我们觉得很充实,我要把我所学到的带到我的课堂,尤其对课堂导人这一方面加强努力,把学到的传给我们的老师们和学生们,也要使我的课堂更加有效、有质量。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共享优质资源,为素质教育的提高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远程教育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并通过学习其他专家的成功经验,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受益菲浅,体会到教师的工作不但要有诚心、耐心更要一颗诲人不倦的爱心,为学生提供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九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亲人们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家庭教育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犯罪。在此,笔者将从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导致家庭教育走向犯罪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

首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往往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然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溺爱,不懂得严厉约束,使孩子对纪律毫无概念,这势必埋下了孩子走向犯罪的隐患。另外,还有一些父母过于严厉,采用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孩子,这不仅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犯罪行为。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注重方法,既要引导孩子正确行为,又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

其次,亲子关系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积极的家庭关系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或者缺乏沟通,孩子可能会陷入孤独和困惑之中。这时,一些孩子为了得到关注和照顾,可能会采取非正常的途径,比如搞恶作剧、早恋等行为,并最终可能滑向犯罪的道路。因此,为了避免家庭教育走向犯罪,父母应注重改善和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增加沟通与理解。

最后,社会环境是家庭教育走向犯罪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孩子受到社会舆论的引导,容易受到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尤其是网络的流行,开启了一个新的信息时代,许多孩子在年幼时期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不健康的、暴力的等等。这使得家长们对孩子的监管变得更加困难。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社会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和道德教育的宣传,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主动抵制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对孩子们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代社会中家庭教育走向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加以改变。只有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有效地防止家庭教育走向犯罪,让孩子们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两个出现频率很高、联系比较密切、正在现代教育话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新概念。科学地界定两者的内涵、理清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完善我国的素质教育理论,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在我国,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是在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公布以后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重要论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创新教育定义不下百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到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创新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指把壮大生命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全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教育创新这一概念,在开展创新教育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北师大100周年校庆上的讲话发表以后,全国掀起了教育创新热。从词义上分析,教育创新具有教育改革的“破旧立新”功能,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的开拓和首创。江泽民同志把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并列,并寄予巨大希望,意味着当今时代的教育创新应当在思想理论、实践体系、内在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其实,也只有如此,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地建立起来。二、开展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信仰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注入了重守成轻创新的基因,儒家“言必称师”、“以六经为准绳”、“师道尊严”的传统又使之变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这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处处充满了创造性,教育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但由于教育发展固有的滞后性和久经不退的考试压力,我们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余,而创新不足。难以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把创新性培养明确地提出来,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并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提高,对传统教育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创造性。首先,创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才、教育、教学、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的新理念,冲击了陈旧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和师生观,会直接引发教育观念的创新;其次,创新教育特别强调为学生的怀疑、提问、发言、创新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倡导学术面前无权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将极大地冲击师道尊严的旧传统,开创教育民主化的新时代。第三,创新教育,包括创造教育,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在教育管理制度、课程编制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理论和措施,这些凝聚着古今中外优秀经验的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能够加速我国教育在相应方面的创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强调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创新性学习方式,从而对旧课程和旧的教育教学方法造成了巨大冲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于学生创新性的评价与测量方面的改革,必将引起我国考试制度与内容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价值。我认为,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向提出的素质教育,可以被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教育创新,那么相对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则可以称之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二次教育创新。如果说这第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那么这第二次教育创新就能够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并成为真正的“兴国教育”。三、推进教育创新应以开展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反过来,从教育创新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方法,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从规模、质量到效益,方方面面都急需创新,怎样做才能事半功倍,并起到我们期待的创新效果呢?我认为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把实施创新教育当作努力的方向和重要内容就是现在进行教育创新的一条成功之路。第一,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现代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当今时代,最有创造性者得胜利,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世界各个国家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第二,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我们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就不能变成现实。不是什么教育都能兴国的!只有保证健康、给人幸福、助人成功、使人高尚、激励人不断创新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等几方面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兴国人才”,才能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第三,这是创新性的本性决定的。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创新性与人的知识占有量和人的智力之间不存在正比例关系。决不是受的教育越多,创新性就越强,人的创新性需要特殊的关照和培育。如果所受的教育不当,受的教育越多,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反而会越低。那种只知苦干,拼时间、拼体力、不讲效益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现在的要求是不仅要肯干能干,还要会干,干正确的事情,以接受和守成为主要特点的我国传统教育必须改变。第四,创新素质培养为校长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和把手,能够使教师和校长摆脱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的尴尬局面,从而制定出学校和班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案与措施。进行教育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从重点处突破正是务本之举。可以说,抓住了创新教育就等于抓住了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只有搞好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才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一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二、高度尊重儿童的伦理观。

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去了解孩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如,人在成功时获得的快乐;在自我实现是得到的高峰体验;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充实感。都说明儿童无时不刻地在运用自己的思维跟物跟人打交道。儿童的这种天性,需要教育者去引导,正确地对待与呵护,才能长久地保持。儿童的潜能无限。人的潜能无限在于人是一个可以自激励的系统。如果你有了成功的表现,你又受到激励,你就会走向更大的成功。英国斯宾塞在快乐教育这本书在论述儿童的潜能无限时写道:当人类没学会开发石油时,不能说这里没有石油的存在,这个地方不储藏石油,也不能说这个地方没有储藏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人的潜能不是不存在,只是一个等待人去开发,等待人去激发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教育者不能代替学习者对他们自身的潜能进行开发。苏格拉底说,教育者这种地位犹如产婆。产婆再辛苦,也只是助产,而不是自己生产。教育的本体是儿童,而教师只是服务于这个本体的。教育最终不是为了发挥我们教师的聪明,而是要通过教师,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聪明才智。

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求的身体、心智与道德。它不是一种用固定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反思,实践,再反思的历程。而自我教育,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推动一生的力量。在自我教育方面,我认为,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应该引导孩子自己去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看,最主要的获取方式是自我教育,而且取得了最好的效果,孩子的知识获取与能力培养也应该参照这一方式。这一点,在许多靠个人奋斗而成功的人身上已不断得到证实。一些从学校练习中教育出来的人,总以为教育只有在那种方式下才可能实现,总觉得让儿童自己做自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希望的。其实这的确是一个误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促成他在这方面的愿望,要尽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就像他的身体一样灵敏,一个从来没有上过学的孩子,他的生存能力和面临各方面考验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让成人都感到吃惊,同样如果有一天你让孩子完全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敏锐,生动也会使你吃惊。

三、全面依靠儿童的行为观。

郭教授还指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儿童。”因此我们活动过程中应让儿童有独立有效的思维时间。教师不应全面控制整个活动过程,让儿童做思维的奴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任何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应该这样认为,儿童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需要通过自己的内化,因而这个最后过程并不是教师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获得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

儿童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儿童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而且它不仅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更是基础性资源。生本教育体系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依托儿童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长期以来,师本教育总是把儿童的蕴藏看作与正规教育无关的,它对教育过程的认识是单向的,认为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师和教材、活动室设备等。它对极其丰富和生动的儿童资源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状况下,依靠儿童资源来时行教育,就变得更有潜力。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二

最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

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这段表述生本教育的话——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它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生本教育就是真正认识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必须依靠学生,必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其目的是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可以参与教学,而非一味服从或适应教材;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朋友;由知识生产者变为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有更强的换位意识,一切从学生出发。例如通过角色对换,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观点上,考虑如何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同时,又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希望教师怎样教,自己才能提高兴趣。

时常在想,教师与一般职业的确是不同的,因为大多数职业一般是需要从业者个人努力从而求得成功,只要从业者个人业务熟练,技艺精湛,对待工作认真勤恳,必然会有所收获。然而教师职业的成功与否指向者并不是教师自身,而是学生,是另外一个个独立于教师之外存在的个体,教师无法包揽代替这些个体的态度、想法、情感等,而教育并非万能。正如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序言中所说:“假如你是一个裁缝,你给儿童做衣裳;假如你是理发师,你给儿童理发;假如你是牙医,你给儿童打理牙齿,这些职业都是改变儿童的外部。我们教师既不是裁缝,不是理发师,也不是牙医,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养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这无奈应该困扰过许多老师,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差生”时,这种无力之感尤为沉重,这时我们往往会抱怨教育的苍白,学生的品性,然而郭教授却认为这更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正因为“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因此“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就会做不对、做不好、做不了了。”

我觉得这也许就是教育家之所以成为教育家的缘由吧。教育家是智慧的,他不会被无力与苍白压倒,他会努力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不断探索总结,就算是逆境,也要开拓出一片希望的曙光之路,而不是怨天尤人。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生本教育的神奇:一二年级才六七岁或刚刚八岁的孩子能写出洋洋洒洒数百上千字,充满创意的作品;汲取着生本教育的种种理念: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但教育家的智慧可以感染人,改变人的认识。必须先有“形而上”的意识形态的改变,方才能够指导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粗浅地谈谈我的几点认识吧:

一、为学生的设计。

真正把师本和生本分离出来,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了解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是不同的,两者有着巨大的差异。(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我认为,为教师的设计和为学生的设计并不完全矛盾。所谓的为教师的设计即一切指向教师,以方便教师教为主旨,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为主的设计;而为学生的设计则在这一基础上将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方式等等考虑进去,从而对设计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儿童学的设计。郭教授赞同为学生的设计,因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是一个个生命实体。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沈大安的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解读文本,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我觉得说得很好。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如果发生理解错误,我们怎么去引导???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篇课文《三个儿子》,课后的思考题是“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按我们成年人的估计并不难,因为第三个儿子帮妈妈提水,孝顺妈妈,才是真正的儿子。可是我就听到课堂上有学生说:“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看不清,只看见一个儿子。”我们备课时应当考虑,如果儿童解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去引导,而不是一味往深处走。“文本”很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在备课时遵循“为学生的设计”这一原则,课堂自然会以学生为主体,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说是真正学会了备课。

二、自由与限制。

教育总是要对人进行限制的。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限制。

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自身的自然物,去获得外部的知识、外部的自在物。(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初看起来,这两段话是矛盾的,细究一下,其实并不,关键在于处理好自由与限制的度。

教育是限制,郭教授举了一个学单词的例子:看到一个单词,我们要学生按照人类的规范去读它和理解它。我们要让学生去认识和掌握人类认识的一切有用的东西,要适应人类的社会生活,这就需要有某种制约。

那么到底如何处理这个度?我认为还可以用插秧与抛秧的例子来谈。抛秧固然是自由的,然而这个自由依然是相对的——你抛撒的范围应该是在你的这一片水田之内,而不是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一片水田就是限制,在限制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自由。延伸到课堂上,作为一个引导者,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限制:不偏离文本与某一阶段应解决的问题或应习得的本领。而在此基础上,则应允许学生的讨论、争议以致与教师不同的见解,给其最大的思考、发言空间。

三、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

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由此提高。然而,现实却使我们开始怀疑,今天我们是不是教得太多了。(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

这段话可以说是一个颠覆性的认识了。一直以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任劳任怨的老黄牛”都是人们歌颂的教师形象,郭教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质疑呢?书中引用了两个故事。一个是广东茂名市南区公馆中心小学莫云老师的,他曾因工作繁忙采用过让学生课后辅导学生的方法,结果学生成绩优异,因为想更上一个台阶,第二年他更加勤奋,凡事亲力亲为,学生成绩反而退步了;他按自己的方案认真教导学生仪仗队操表演时,效果很不好,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并采用其中一条方案后,学生获得了比赛第二名。另一个故事则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的,他在两个班上同样的课,第一课由于自己的失误只好请学生自学,第二节课由于吸取了教训,讲授十分顺利。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教学效果反馈考察,胜出的是第一个班!

这一正一反两个故事的确会让我们发出如上文郭教授一样的感慨。由此,我不禁联想到老子“无为而治”的法则,老子强调治理天下要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呢?学做一个会“偷懒”的聪明人,并不是倡议我们做一个无责任心,凡事马虎的教师,并非将勤奋踏实与聪明对立起来。聪明地“偷懒”是让我们信任学生的自然学习能力与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华的空间与舞台,是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参与、投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更牢固的知识技能。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然而一群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懒“能享福,但这懒,要偷得智慧,偷得巧妙,什么懒得,什么懒不得,这中间的的分寸就是智慧。

教师的“懒”往往能锻炼学生,造就学生。一个“懒”教师,会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份,寻找若干个负责的学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即算教师不在,学生自己也能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一个“懒”教师,会在课堂上抛出问题,等待学生的思考与解答,这样教师不用讲得那样辛苦,学生体会却会更深刻;一个“懒”教师,组织活动时会甘愿退居幕后,放手让学生“折腾”这样,教师间或充当“军师”或“裁判”的角色,学生的智慧、个性、创造力被激发??“懒”教师并不整天忙得像陀螺,却依然可以收获多多。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事事放不下,事事都要自己去操劳,结果不仅自己疲于奔命,学生也会在长期“保姆式”的教育方法中学会了被动地接受与等待。正如民间俗语所言“勤娘养个懒孩子,懒娘养个勤孩子”,又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何等神机妙算,何等惊世才华,何等忠肝赤胆,《出师表》流传后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成为代代美谈。的确,诸葛亮在世时事必躬亲,蜀国虽未必能称霸于三国,自保是无忧的,然而他最终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年早逝难道与他平日操劳过度无关吗?更可悲的是,诸葛亮一死,他苦心孤诣保护的蜀国也如同散沙一盘,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世人皆知。试想,如果诸葛亮稍微“懒”一点,刘后主是否会出息一些?或者至少,蜀国的天撑起的人会更多一些?这样亦不至于擎天柱一倒,大厦便倾了。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也许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有很多时候忽视了这一理念,那就让它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三

我是最早看到江苏卷的作文题的,后来陆续看到全国各省市的题目,颇感无聊,断断续续地写下了我对今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断想。

江苏卷可以说是在人们对20xx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的指责下丧失了立场和原有的情操。从学生写的角度来看,只需把“凤头、猪肚、豹尾”替换为已经明确无误的“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在学习生活、事业人生四者之间框定来写,基本上没有审题的难度。我不明白的是对于凤头、猪肚、豹尾这样一种传统的写作模式,用现代写作学的眼光来审视,对不对?对今天写作学研究有没有启发?跟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要求和建议冲突不冲突?新课程标准提倡说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江苏卷高考作文题在命制中无疑是对写作教学发展趋势的无视和背离。

命题的科学性任重而道远。很多高考作文试题的导引有太多的知识漏洞,并且矫苍白、生搬硬套。例如,全国卷i中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体现丁他的幽默和机智,然而材料所表现的是玻尔在幽默之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与之相对的对待自己的“脸面”问题。但是,命题者却要在细枝末节上去生硬地拉郎配,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实在是勉强。

作文命制大可不必把学生难倒在审题(读懂题目)上,把作文教学从简单粗糙的“文字游戏式”审读中解放出来,回到作文的“写什么”“怎么写”这个问题上来。

优质从教学走向教育心得体会(通用14篇)篇十四

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质的基本环节之一。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然而,有些家庭教育的缺失或错误,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道路。本文将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家长角色、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修复家庭教育错误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一个稳定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能够获得父母之间和睦的关系以及亲情的呵护,这种关系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他们有信心面对困难。然而,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存在争吵、暴力和家暴等问题,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他们可能会寻找其他出路,其中一种可能就是走向犯罪。

其次,教育方式也是影响孩子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没有良好的行为模范,家长不能期待孩子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过度的纵容和溺爱也会给孩子养成不良习惯的机会。当孩子没有受到适当的约束和教导时,他们可能无法正确的判断事物的对错,失去对罪行的敬畏之心,从而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三,家长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充当孩子的导师和指导者,引导他们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生活,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然而,在一些家庭中,父母缺乏对孩子的重视和关心,忽视了孩子的发展需求,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和孤独。这种忽视和冷漠的态度会让孩子变得无助和挫败,并很可能诱发他们犯罪。

第四,良好的习惯的养成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孩子应该被教导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尊重他人的权益,并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然而,当孩子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时,他们可能会养成懒惰、不负责任、不尊重他人和侵犯他人的习惯。这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导致他们走向犯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

最后,对于已经走向犯罪的孩子的家庭,修复家庭教育的错误是至关重要的。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进行反思,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建立起健康稳固的父母子女关系,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重新投入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中。

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预防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家长角色、养成良好习惯以及修复家庭教育错误等方面着手,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孩子走向犯罪,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范文推荐

    最优大班个人计划下学期(通用14篇)

    学期计划还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学习动力和目标,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学生的学期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

    热门企业改革心得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进行回顾和思考,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体会的过程。感谢大家的关注,下面是一些原创的心得体会范文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热门结婚请假条大全(15篇)

    结婚是一种家庭的建立,是两个人共同承担责任和创造幸福的开始。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婚后家庭生活的建议,帮助新人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角色。结婚是人生大事,特别是新

    2023年学做创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在的需求和潜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心挑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和思考有所帮助。在我记忆中,学做菜始于

    最新学校后勤工作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工作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梳理,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在这份工作心得体会范文集中,您或许能找到对自己有益的工作心得和观点。学校总务后勤工

    2023年玩游戏心得体会的总结(通用17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所经历和思考的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第一段:引言(

    优质小学班级管理培训讲稿范文(12篇)

    在各种场合,如学校活动、会议和比赛等,我们都可能需要准备一篇精彩的演讲稿。想要写一篇出色的演讲稿,可以先阅读一些优秀的范文,从中汲取一些写作的技巧。

    最热销售试用期工作总结(案例14篇)

    销售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销售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对销售成果和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小编整理了一些销售工作总结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各位销售人员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

    优秀清廉教育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记录我们成长和进步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变化和成长轨迹。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最新电力安全活动个人心得体会范文(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学会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下是小刘在参加活动后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启示。保证书范文一:作为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