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大全20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笔舞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大全20篇)

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轻言放弃,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总结需要真实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既要看到优点和成绩,也要勇敢面对不足和挑战。3.这些励志范文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一

这片课文讲述了在父爱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生命的故事。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给人无限启示的故事。课文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课上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一次资料的交流展示,检查课前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情况,同时交流对地震了解。这是进入新课的第一步准备。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所以,我把更多的交流机会放在了课下,比如:让学生做一次以“地震”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本文语句浅显,对话丰富,非常适合朗读。所以,我将不同的朗读形式贯穿始终。譬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小组赛读、教师引读、师生对读……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而且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能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心理。

阅读感悟,我采取了让学生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标出感受的方法。这样做是为了使学生珍视自己读书过程中获得的独特感受,潜移默化地形成有利于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然后进行有序地引导阅读,使学生在朗读后不断深入课文,不断明化文章特色。

为了使文章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我在品读全文后安排了两个独特的环节:请学生读家长为本文写的读后感和创编小诗讴歌亲情!家长的参与,不仅是父母与孩子一次心灵上的沟通,也是效仿文章的主人公,感受真爱在身边。

课中我还是用了“阅读想象法”和“读写结合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例如:想象父亲挖掘了38小时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危险?儿子等待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充分体现了人物坚毅性格特征。仿写,是作文无可写的最好锻炼方法。所以,课中安排了两处小练笔环节:仿写父亲的外貌写儿子;写讴歌亲情的小诗。

最后,推荐阅读时给学生走向语文大世界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也是对本篇文章学习后的一次深化拓展。

结尾处的朗读小诗,是将本单元主题“人间真爱”扩展开来,升华上去,不仅是“爱”的传递,也是整个单元主题的最佳诠释!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二

我是一名刚到该学校的教师,今天上午第一节课我上了一节汇报课。课题是《地震中的父与子》。

上课之前,因为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我很担心学生们的上课状态,不是对学生没有信心,而是因为这个班是一个新班,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只是在初步养成阶段,还需进一步巩固。

在课堂上,我的担心没有多余,但也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孩子们的表现不是非常活跃,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还是让我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他们太可爱了!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

1、我在努力地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开始上课时,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是不把问题说出来,而是让大家读课文,然后思考老师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怎样回答?在自主、探究学习之后,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听取大家的意见。因为每节课不可能提问到每一名学生,所以小组学习就是他们展示自我的一个空间。

2、拓展思维训练:

学语文是为了应用,我们应该具备大语文的教学观。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切身感到人物品质的伟大的同时,让他们代表不同的人物写出想对父亲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自己内心的震撼。做到了读写结合。

回到办公室,我们组的老师真诚的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我忽视了对学生的承诺:

因为在讲解课文之前,我说谁能猜到老师的问题将有奖励。老师们建议说: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是呀!我们都在挖空心思来营造课堂氛围,但往往忽视了课堂中的一些细节,没有做到以小见大,没有扎扎实实去做好。

2、要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中,我让一名同学到前面板书了不起,孩子在黑板上写了大大的三个字,我却因为字太大,没有和老师的板书协调起来,而让孩子把字改小了。遗憾呀!遗憾!多么好的一个深入理解课文,小结课文的机会,因为教师的问题而浪费掉了。应该告诉同学们:他对课文理解的多深刻,一个大大的了不起足以说明这对父与子的伟大之所在。这比老师说十句话所起的作用还要大。真是让我感到万分的遗憾!

课虽然上完了,但我深深知道:以后的路还很漫长,课堂上,老师应该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老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学生的体会得到升华。

希望老师们不要忽视我所忽视的问题、现象,让我们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而努力。

一点不成熟的理解,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您指点。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三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我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紧扣这几点,突出人文性。

一、创设情境 调动情感 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媒体的运用。上课伊始,播放有关大地震的录象,教师谈话激 情:“大家看,一场大地震正在发生,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中,父亲怎么办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读一读这个发生在地震中的故事。”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 课文的距离。

二、读中体验 感受文本的震撼

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 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 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三、尊重学生的感受 体现人文性

在思考“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这个很有分量的问题时,我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回点拨。然后交流学习成果。阅读是个性化 的行为,每个学生在探究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在这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相互合作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悟,通过交流讨论,丰富了个体探究 所得。

四、 升华感情 再现人文魅力

最后,我让学生讲讲他们父子、母子之间互相爱护、信任的故事。有个学生讲的故事非常感人:有一次他爸爸抱着他下楼,不小心摔一跤,但还紧紧地抱着他,结果 导致他爸爸骨折。此时此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理解是饱满的,触及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对其成长也会有深远的影响。我体会到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用 文字展现生活实际,既能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又能融动学生内在情感世界。此时,他们的所想所说都是情真意切,感受至极。在这里再现了人文魅力。

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与学生随着这对了不起的父子一起经历了磨难,经历了痛苦与喜悦,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服输,我们陶醉于父子深深的情意中。我们,成长了自我。

这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语文浓郁的人文性。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所以上课伊始播放地震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故事。让学生走进课题。

2、通过分角色朗读父亲和其他人的话,并创造性地加上自己的话“无论在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得到一种情景的感染,感受到父亲的坚定不移。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本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走进这位了不起的父亲。

并出示要求让学生默读课文去寻找有关的语句并写下走进的感受。我觉得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品味会比远超过老师给予。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领悟去读去感受父亲的伟大,让学生从父亲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

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最后,在小练笔中得到提升,让学生走进现实去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使得心灵间萌生互动。

1、学生感悟的不够,自己的教学激情不够强烈,学生的感受还不够深刻。

2、对于文本的挖掘还要在深刻些,学生对于父亲的爱,这种坚定地寻找中去感悟。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巨大的灾难面前,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在教材的处理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文本的特点把课文划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两课时的教学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目标的时候,力求做到简明,这样课堂上就能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既贴近学生,使每个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通过本文的设计、教学,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在教学中,我尽力落实新课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点句,文本解读。

第一课时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通过揣摩父亲的心理来更好地多元个性解读文本。

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

二、灵活处理教材,发展思维。

词语教学这一环节,理解词语跟感知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对文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分组进行教学。一组是地震后的场面,通过选词说话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效果,而不是机械地说说词语的意思。一组描写父亲的神态认读并说一段话,概括了课文的内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学生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其语言的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阅读教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心理活动时,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适当的补白,进而有感情地体会朗读,更深层次地体会深厚的.父爱。心理活动进行想象,抓住文本的缝隙,既训练了思维能力,又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训练学生语言的表达时,设计的形式变化还不够多。学生在对文本补白时的语言,不仅要关注他的对不对,还要关注他的语言的质量。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你自己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质量。二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文本时在表达方式上还可以做点文章,那么多的小时作者在表达的方式为什么这样写?又能反映什么呢?对于学生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进行整合。三是在重点段设计训练点的时候,集中力量做一点,时间会更充裕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九册第十七课课文,是父母的爱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作为课改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自身的教学水平还不过关,课上的应变机智不强,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时,连叫了3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心中有些慌乱(因为这节课有校长听课)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因此我也非常紧张,致使自己不在状态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我深深地知道在教学上离校长提出的教学思路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让我的课堂更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八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我设计好了导学案和展示课教案,本打算用两节课的时间学完,可自发下导学案至今天已经是第三节课了还没进行完。

导学案的内容很多,共分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当堂检测。除去课余时间学生又用了一节课才完成。发导学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深入读课文,深入思考,为展示课做好充分准备。以前我都是围绕导学案让孩子们一方面一方面的回答,类似于一问一答的形式,导致内容太细而且浪费时间。

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我直接把导学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或独立或小组讨论完成,课堂上学生按照导学案学习时我仅做了监督者。尽管给了他们很长的时间,仍然有几个处在小组后两名的孩子没能全完成。也罢,不能无原则的等他们。我鼓励孩子们把导学案做好并在课下自行准备熟练,争取展示课上一展风采。

今天的展示课上得既有得意之处也有不可心的地方。

第一个环节是默写生字所在的词语。本课共有11个一类字,它们在文中所在的词语有10个。我让孩子们默写出这11个生字所在的10个词语,由于掌握的熟练程度不一导致默写的速度也有很大差距。我巡回于各小组检查默写情况,默写快且经检查完全正确的准备下一环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默写出错的改错,所有默写出错的孩子改完错后,统计各小组默写完全正确的人数,按每人2分给小组积分。结果六个八人小组完全写对的平均不到四个人,错字量接近一半或超过一半的每组平均两人。这个情况足以说明孩子们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强。下一步学习生字词不能丢给他们学案让他们自己学,应该在让他们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后在小组内轮读,然后当堂练习书写。对于每个班那四五个不会拼音的还要特别监督检查。都到五年级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生字词都成了难题,也真让我无语又无奈。低年级的基础教学太重要了!

第二个环节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给孩子们2分钟准备时间之后让他们随意上台展示,脱稿讲加倍记分。两个班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挺高,就连我平时并不看好的学习不太爱动脑筋的钟婷婷都能将父亲如何在大地震后跑到学校去救儿子,在废墟上挖了多长时间终于将儿子及其同学救出,赞颂了伟大的父爱和深沉的父子之情说的比较流利了。这很让我欣慰。

第三个环节是品读赏析。马鑫岩领着同学们欣赏了描写父亲为救儿子长时间挖掘后的外貌描写部分,能感悟出父亲执着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但朗读还不够到位。关于时间数字的朗读不能有效的停顿,写父亲外貌的几个重点词语不能足够重读。我顺势引导孩子们多遍朗读,才有了一定的效果。朗读对我们这里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一个难点,每个班朗读好点儿的仅四五个人,大多数孩子唱读特别严重,临邑味儿的普通话唱读听着让我特别不舒服。为此,我经常纠正,经常引导。然而,半个多学期了还是难以扭转乾坤。不过,我不会放弃的,一定要将他们的坏习惯纠正过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感情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作比较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份执着。

而后再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所有的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这部分的教学中主要抓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身心疲惫,依旧执着地挖着。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念。

纵观教学,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

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些稚嫩浅薄。只抓住了主要,却忽视了其他细微的地方。比如在教学“劝说”部分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当时情势的危急:地震空前巨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余震、倒塌、爆炸等,救援没有意义,这是绝大多数人都会这样认为的。而我在教学中却强调成“他急切地希望得到帮助,而没有人帮助他”。这让学生产生了错觉:其他人不如这位父亲爱孩子,其他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不够热心。这便偏离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了。再如后面对儿紫的阿曼达的认识,学生只局限于他对同学的关爱和谦让。但这些在平日里不足为奇,可当时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下呀,儿子很有可能因为一时一刻的耽延而丧生。如果让学生这一点体会更深的话,儿子的“了不起”便不言而喻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里面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情景的感染、形象的感悟、心灵的感动”来教学,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受到感染。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所以我就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地震带给人们的上海市巨大的,调动起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教师谈话激情:“地震带给人类的无疑是巨大的灾难,然而在1994年的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有一对父与子却为我们上演了感人的一幕,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顺势导入课题。

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课堂中,我以自己的激情驱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领悟,不断增强感悟能力。我一下子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语段,动之以情地读,动之以情地想,晓之以理地说,发自内心的写,无不让学生从父子的“了不起”中感悟到了父亲的坚定不移,儿子的坚信不疑,感受到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1、学生读得不够,教师讲得太多了。

2、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充分。

3、朗读指导还不是很到位。

4、插图利用不充分。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一

教授这一课,我的目标很明确:抓住一条主线(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分成两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是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质疑解难来感受父亲的形象。第二板块则在此基础上,学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自悟儿子的了不起,然后总结中心句反复出现的用意和好处。最后以学生转换视角,改写课文,来达到语言的转换和写法的模仿。

本课教学的亮点有:

1、扎实进行归纳课文大意的训练,有很好的效果。初读时引导学生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归纳文章大意。第二课时,默写词语后,又引导学生运用提供的词语回顾课文大意。这两个环节中,对学生归纳课文大意进行了有效指导,训练面广。

2、读书环节中始终不忘学法指导,随时提醒学生用不同的读书方法阅读。如比较句子反复读,联系上下文读,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提出问题等。

3、小练笔的指导有层次,对学生练写有帮助。课后小练笔是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下想些什么?说写什么?我把它与学生的阅读理解结合起来,通过一步步地指导,使学生的练写水到渠成。

(1)改写16小节,将阿曼达告诉父亲的话改成直接对同学们说的话。

(2)想象自己就是阿曼达读好这段话。

(3)引导学生想象它们在等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4)师生合作想象画面,(老师讲遇到的情况,学生想象阿曼达的话和想法。)

(5)转换角度,学习课文写法,以《废墟中的阿曼达》改写课文。

本课教学的遗憾之处有:

1、课堂上的引导还不够机智。比如:当我引导学生质疑时,学生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有的学生就提出了“父亲疼吗?累吗?”这样浅显的问题。当时,我明知学生的问题没有提好,但一时不知怎么引导。只好自己直接问学生是什么支撑着他继续挖下去?这样“质疑问难”的环节就变成了一个过渡,而没有真正起到训练学生学会提问的目的。课后一想,我当时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父亲当然疼,能不累吗?在你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去思考怎样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培养质疑能力才不是一句空话。

2、第一课时围绕第12小节,设计了多次朗读训练。有个别谈感受读,集体读,男女生读,老师引读,直至背诵。目的是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父亲那伟大的形象。但我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所以学生的朗读只是机械的重复,虽然最后能背诵了,但是朗读的感情还是比较平淡。比如:朗读第一小节时,当学生看了录象还是读得比较平淡,我应该引导“能把这种感觉读得再强烈些吗?”让学生再读一遍,以便尽快进入角色。而当学生朗读具体句子还不到位时,我也应该引导学生“怎么读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哪儿该强调”等注意朗读技巧,这样学生能读得更投入,更有感情,而不仅仅是走过场。

对于本课教学的反思: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有效呢?比较两课时的教学,我认为第二课时更有效。首先,第一课时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虽有所悟,但比较被动;而第二课时的教学更加开放,学生学得更加主动。其次,第一课时以朗读感悟为主,但反复的朗读因为指导的不到位显得有些多余;第二课时里学生默词说大意,读文说感想,想象写小练笔,总结写法等,听、说、读、写的实践内容和时间比第一课时多,学生的语言训练也比较实在。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还需要一节课的时间。看来,课堂上还要再压缩,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可以使教学更高效。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针对我们两个班的实际情况,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不过还好学生有提到这点的,我及时给予肯定。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而且我自认为,我提问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让课堂有些被动,这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不够大胆,不敢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一直都是我做的不好之处,其实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将课堂交给他们是必然的,今后必须学会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做好我的引导就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位父亲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历尽艰辛,在废虚中救出儿子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的故事,赞扬了这对父子以坚定的信念支撑自己,战胜困难获取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但作为经验不足的我,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当引导学生从“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中提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父亲挖掘36小时,连叫了三名学生没有提出我预设的这个问题。我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点拨方法,又怕延误时间,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

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总而言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漫长的教学中需要我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钻研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是怎样的挖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困难与危险!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六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教学时,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说儿子了不起,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父子情至深。如学习“36小时”是怎样的挖掘?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想象父亲在不断地挖掘中,又有遇到怎样的困难与危险!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最后通过播放汶川地震中感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平凡而伟大的父爱、母爱,再让学生结合6月19日的父亲节,表达对父亲的爱。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

2、学生朗读不够到位,没有真正融入到文本中。

3、借班上课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教学机智欠缺。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七

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四:

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

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点。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

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

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

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

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

后记:我瓯海的一位同学也研究过这一课,课后在网络上找到她的反思,没想到与她的上课思路基本一致。反思里的很多语句也就借用了她的语言。真有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欣喜。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八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绝望离开。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他去解救,因为他曾对儿子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挡,夜以继日地挖了38个小时,直至救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13位同学。课文描写具体,感情真挚,充满了父子间的爱。

开放课时教学的是第二课时。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抓住“你对这对父子有什么评价?”这个问题来引出“了不起”,紧接着围绕“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让学生再次读课文,一步步深入思考并交流。由于这个突破口找得比较准,整体的教学效果就不错。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也就是抓着“了不起”这条主线来展开,显得条理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在教学时,教师的感情比较充沛。语文课上,教师以情动人应该是很重要的。一直觉得,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感性的,是易于动情的。面对文字,教师自己就应该比较敏感;很难想像,一个毫无生气的语文教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作为新教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1.在教学时,不够注意对朗读的指导,没有适时地进行范读。在学生无法体会课文,并且在教师引导之后仍然读不出感觉来时,教师就必须进行范读,让学生模仿。而不能学生读不好,教师讲解,讲解之后还是读不好,就放那些句子过去。这不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教师没有讲解好,这样很影响教学效果。

2.“牵着”学生走,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感悟。如为了教学父亲挖掘废墟时的外貌描写“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这一句话,学生还没把前一句关于挖掘时间的句子弄明白,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学生直接带到这个外貌描写上来。同时,教学这个外貌描写的句子时,教师没有联系到写作方面。实际上,这里是很好的了解如何在习作时恰到好处地利用外貌描写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个机会。很可惜错过了。

3.在处理课文方面,也显得“挖掘”不够。因为教师课前准备不够,课上几次问到“父亲为什么这么坚持/儿子为什么这么坚持?”时,学生都只提到那个信念,教师也没有及时加以点拨,都算对。事实上,答案最好说到父爱、父亲极强的责任心、父子情深等等,都更到位。

总而言之,这节课的尝试,带来了很多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继续保持做得好的部分,并尽快改进不足之处。努力!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十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危险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第一课时,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篇二十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子,在读中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设计了3处引读。

1、在其他人阻挡父亲挖掘时,父亲看似简单相似的三句问话,却蕴藏着不同的内心世界(恳求—焦急—发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通过点拨、引读,学生们走进了文本,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多次回应引读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在挖掘时的艰难、艰辛,时间的漫长,以至于最后伤痕累累。

3、在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父亲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时,就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次引读。这三次引读刚好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伟大无私的父爱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 2、背儿子回家 3、陪儿子治疗4、手机短信)凄惨、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还感染了听课的评委、老师(当时,好几位老师在擦眼泪,下课后还有老师在擦眼泪)。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也是表现伟大父爱的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的目的。

在教学父子相见时的对话时,我安排了分角色读课文,我也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当父亲的角色。我相信这样既起到了引导学生怎样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融洽师生关系,烘托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我精心设计了板书,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就这样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植树节幼儿演讲稿大班(大全14篇)

    地震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提前预测地震,为人们争取逃生时间。这是一份鼓励人们积极向上的演讲稿,希望能够为你的演讲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和启示。植树节幼儿演讲稿大班篇一大

    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书心得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掌握书中的要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以下是一些军训心得的分享,从中可以感受到参与军事训练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心

    销售领导讲话稿万能(优质13篇)

    导游词可以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到旅行目的地的魅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愉悦的旅行体验。导游词的撰写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和逻辑的连贯,使其条理清晰、易于理解。为了

    最新保护地球环境精彩段落 保护地球爱护环境(精选19篇)

    典礼通过集体参与和公开展示来营造一种庄重和隆重的氛围。在典礼中,我们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饰,以营造出适合典礼主题的氛围。在撰写自己的典礼仪式时,可以借鉴这

    最新家庭用药安全口号(大全5篇)

    感恩是一种修养,能够使我们更加知足和满怀感激地面对生活的点滴。如何利用感恩之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感恩的名言佳句,让我们一起来感

    通信工程的自荐信 通信工程自荐信(优质10篇)

    决议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团队或组织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然后,要考虑到现实条件和可行性,确保所做出的决定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落实。希望通过范文的学习和借鉴,大家能够

    2023年保险公司表彰会主持词及串词(优质15篇)

    辩论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辩论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准备充分,获取充足的资料和观点。以下是一些备受关注的辩论范文,希望可以对大家的论辩技巧和观

    2023年六一活动策划案 六一节目策划方案(精选13篇)

    六一活动策划案篇一副总策划:苏永武林烨执行策划:苏永武项目负责:办公室:拟定邀请函。团队:(1)发展新队员、表彰优秀少先队员、队干部。(2)庆“六一”文艺汇演节

    联合国糖尿病日宣传 联合国糖尿病活动总结(模板15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注重语言的精炼、逻辑的严密,要求文字清晰、简洁,让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写作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排比、设问、夸张等,来增强

    化验员年终个人总结(优秀16篇)

    通过知识点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军训总结参考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化验员年终个人总结篇一这次实习不是第一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