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JQ文豪2023年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优秀8篇)

在即兴表演中,演员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合作,共同创造出精彩的场景。如何在即兴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即兴表演大赛的冠军作品,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一

xx年9月13日下午,在x市实验小学观摩教室,刘副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文章、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大声,有条理,层次清楚)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有点,不多),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积极地)。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二

社会教育学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在主题报告中表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并非毫无关联,而是完全一致的。

谢维和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追求分数和高考的成绩,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唯分数论”的做法,是不尊重事实。对分数和中考高考成绩的尊重,关系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个家庭的利益,也是人们的一种要求和向往,应该尊重这种合理的要求。

但是如何尊重分数,在谢维和看来,并不是让老师加班加点补课,让学生做遍所有的题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习成绩同样密切相关,也是重要的因素。多年的教育经验使谢维和发现,真正优秀的学生除了成绩优异,还有共同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他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好的专注能力和自律能力。”

这些共同特点,谢维和将其归纳为一种素养:自觉性。优秀的孩子们体现出的这种自我管理能力,不仅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在德育教育和学业成绩两者间找到内在的联系机制,真正看到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这恰恰是一种科学。”谢维和说。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三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现在很多地方的初中设立了“研究性学习”类课程,内容涉及自然学科、人文学科、工程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学习方法和创造发明原理,一些学校的高中课程中还有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课题等等。这些课程设计的初衷,就是加强初中、高中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意识和综合运用能力,从而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结合我的教与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体会。

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法治观念。现实中一些学生由于不懂法,不能明辨是非,做事没有原则,不会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结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很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法律方面的学习,多宣传守法的重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的权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国际化的世界,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同时真正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或任意跟随一种文化,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与世界观。因此,课堂上教师们强调在传授学生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通过思品课堂上学生理解和热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既要反对故步自封、自高自大,又要反对崇洋媚外。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创新民族文化。学生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创新型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我们广大教师的'艰巨任务。随着学生获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用多元智能的理论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获取鉴别利用各种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要想叫学生乐学善学,老师首先要做一个好学的人,自己养成好学的习惯。以身作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学兴趣,产生了好学的激情,催发了学生好学的嫩芽,使学生逐渐从模仿老师到自觉需要好学的精神状态。要想叫学生勤于反思。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问难。当然,教师要善于灵活地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

健康的生命是我们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和前提,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成才、发展关系重大。我们要教育学生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都不应放弃生的希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善于调控情绪,自尊自爱,将心比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具有科学性,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六大素养,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给出了现代教育的新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再也不是仅仅传授知识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便给予表扬,并引导他们努力发扬。我清楚的知道智力、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了,教师才有成功后的喜悦。在全体学生面前,我从不揭个别学生的短,让学生觉得老师尊重他,没有失去自尊心,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有了一点信心,这时候,我再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展现自己,以证实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得到老师、同学的无私关怀后,他们肯定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树立了很强的自信心。

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每节课都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五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已有专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定义,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历史核心素养虽然提出来了,但是如何在实践教学中真正地去落实?怎样改变现有的教学形式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不同的课型、内容,如何去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面对这些问题,下面就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做法谈几点个人感受。

第一种创设情境的方式是回归历史,寻根溯源。将学生至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体会、感受,在历史的变迁中孕育历史价值观。在公开课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中,我以秦始皇的烦恼为线索,把本课内容设计成历史情境剧,由秦始皇的四个烦恼来贯穿始终,即让学生穿越到秦朝,又让学生感同身受地感觉到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社会状况,从而对秦始皇采取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种是以生活的方式进入历史情境。

在七上历史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中,我用“走进历史”环节中介绍汉武帝生平时,不忘教导学生要借年少时光努力学习,并借机引入学校校训。穿插历史再现和历史短剧表演,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对于大一统的历史概念教学、讨论交流汉武帝解决两个棘手问题的方法、历史比较秦皇汉武的思想措施、读图学史理解推恩令的妙处、通过秦皇汉武大pk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轻松学习。这些身心情绪因素的调动无疑对情感价值观的培育是有帮助的。通过这些方法和措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碰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成长。在七下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自编的课本剧表演《老员外择婿》,学生表现尤为精彩,围绕课本重点士、农、工、商四个的表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把历史上的节日与现实生活中的节日生活习俗结合,使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就存在着历史,现实生活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让历史回归生活。虽在具体教学实施中也略有瑕疵,但不影响课堂的教学实际效果的落实,师之教,生之学,基本上是落实了。

历史学科的学习注重知识之间的脉络联系,所以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基本上是依据历史发展的纵向顺序来组织教学。基于核心素养之下的教学,为方便情境的创设,往往会打破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学科特点之一就是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联,这一章节的内容考试的时候会往其他章节里带,这也是考生薄弱点所在。比如2015年的中考材料题把宋元的重商和明清的重农抑商放在一起考,把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放在一起考,很多考生就不太适应。为此我们的对策是:主动关照知识点,重视知识的联系与比较,打好历史框架和网络是历史复习的必修课。中国古代史按朝代,中国近代史按历次战争,共和国史按土地制度改变,世界现代史按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调整三个阶段,搭好框架,然后对同类同质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归纳、概括,可有效提高历史联系和迁移能力。如九年级上册所讲的世界近代史主题:实际上是一部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把线索整理如下: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和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而17—18世纪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在欧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及统治得到了加强。它包括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被确定下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这一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发展迅速,实力大增,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并且巩固下来。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开始占统治地位。

所以,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历史学科能力不再是历史教学要达到的最高目标,而应该更注重人文性,即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能用历史中的方法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因此,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中,我要对已设计的案例进行再次完善,让核心素养能够真正渗透到教学中。同时,要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像历史学家一样来学习历史。其次,通过阅读书籍,加强理论的学习。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六

1月9日,听了我们学校校长关于《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的专题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素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摘抄自《培养核心素养,塑造美好人生》)

我们以前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的特长发展”。素质教育改变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各种社会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素质的培养是在学生“有天分”的基础上。“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这与我们学校的《新教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积极的学习态度、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表现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表现为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从文化基础可以看出,它更加关注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厚度,使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也是一个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自主发展方面更多的强调学生的学习发展意识,能够自主学习,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追求健康、快乐、精彩的人生。社会参与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能力,一个有担当的人,才能爱国、爱集体、爱家,才能勇于为社会做贡献,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4、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习作热情,培养学生的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七

种子之所以发芽,是因为有阳光普照的温暖,春风化雨的滋润,泥土的安全呵护……

我们的孩子啊!中国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正在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社会的磨练中成长、经历。

该怎样培养这些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该怎样塑造未来的参天大树?这是中国教育的大事,关于中国学生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正是中国教育急需要定位的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千呼万唤始出来!

欣喜!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了!这也是一个让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仔细研读这样的表格:

您会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毋庸置疑,中国历时三年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乎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将会负责未来中国的发展,只有他们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国家、民族才会有前景。

学贵有思!在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我有深切的感悟:一切的要求,都是为了学生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泱泱中华大国,也定然要在他们的建设下更加繁荣昌盛!

结合多年来"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文化课并不缺失,课内课外的教学已经狠狠抓紧了孩子们的时间!从目前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机构的雨后春笋可以感受到。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最缺失的是德育教育课程——独立、动手、思变、勇敢!

一、独立

那些少男少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那些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很轻易的就跳楼自杀,那些工作后的年轻一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畸形的人群,缺少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的精神。因此,结合核心素养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这一目标,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精神,应该是我们强烈的呼声!

对策建议:

1、教育工作者要有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性的意识;

2、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

二、动手

现象分析:动手能力的优劣,我们可以从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临终一问深思:中国缺少的是创新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于是便出现了11位教授联名发表了给新任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对策建议:

1、重视技能课程的教育。各校各班,直至各位老师、家长、学生,要达成共识,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该从小开始。学校的实践性活动,要积极参加。

2、开辟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鉴于学校教学场地有限,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开辟教育实践基地外,可以联系社会上的公共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引进课堂(例如:方家宁老师科学课上邀请了高中化学老师胡子鑫妈妈开讲"雨水对于石块的侵蚀"实验,四两拨千斤地让学生懂得了"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导致的后果。)

3、完善动手实践课程的检查考核体系。这得依靠教育管理部门着力落实。

4、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展示活动。各级主管部门,不要把检查工作当做自己的尚方宝剑,要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乐意创新的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展示的空间,从而也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思变

现象分析: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孩子意识到:我衣食无忧的生活世界会不会发生突变?变化了的世界将会怎样?其实,变化的世界才是精彩的世界!当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时候,对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会有接纳感,会清醒地意识到,我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请看:很多中国家庭,年轻夫妻能同甘共苦一起走过来了,等到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缺失了,家庭解体了,违背道德的行为层出不穷。官职荣升以后,不能把握自己的社会道德底线了,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就是:有苦可以同当,有福不能同享!这是缺少了"思变"思维的教育。

对策建议:

1、加强挫折教育。从小开始,孩子们就要接受挫折教育。我们不能让曾经报道的让国人难过的事情再度发生,日本的孩子有抗挫能力,中国的孩子一样抗挫感强。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学习上,那些智力超常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不能让他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让他们适当地经历挫折,让他们意识到,人的一生当中,世界会变化的,学习第一的自己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一。这实际上也是心理健康的必修课。有时候,"苦难和挫折是一辈子的财富"

四、勇敢

现象分析:看到社会上的偷窃扒拿,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成人的世界已经非常胆小了……孩子们呢?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置于"保护杀下,剥夺了孩子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长此以往就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个性。我们一直骄傲地自诩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这一勇敢品质,也是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看到大学生被骗不敢吭声,看到校园欺凌默默地忍受,看到街头的混蛋行为无人组织阻止……我们不能只是一声叹息了,我们的教育要补上一课,教会孩子们勇敢!

对策建议:

1、开展勇敢教育主题活动。从小让孩子意识到勇敢是美德。如果孩子不敢参加活动,我们要了解他怕什么,为什么怕。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锻炼,让孩子体会到,勇敢首先是心理活动的调试。其次才是行为的尝试,挑战。要针对性地让孩子们体会到做个勇敢者是快乐的,是自豪的。

2、宣传勇敢者事迹。做个勇敢的人是值得人敬仰的。

"人"!让我们看看人的两笔是怎样写就的。"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这一撇一捺的人生之路,从最初的起笔开始,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人生的走向。在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中,我们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成长成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的教育任务任重道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中国学生发展素养主要内容篇八

种子之所以发芽,是因为有阳光普照的温暖,春风化雨的滋润,泥土的安全呵护……

我们的孩子啊!中国的孩子!他们的人生正在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社会的磨练中成长、经历。

该怎样培养这些生命力旺盛的种子?该怎样塑造未来的参天大树?这是中国教育的大事,关于中国学生未来会成为怎样的人,正是中国教育急需要定位的问题。

千锤万凿出深山!千呼万唤始出来!

欣喜!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鲜出炉了!这也是一个让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仔细研读这样的表格:

您会清晰地认识到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毋庸置疑,中国历时三年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乎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他们将会负责未来中国的发展,只有他们的发展定位是准确的,国家、民族才会有前景。

学贵有思!在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我有深切的感悟:一切的要求,都是为了学生将来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泱泱中华大国,也定然要在他们的建设下更加繁荣昌盛!

结合多年来"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悟: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文化课并不缺失,课内课外的教学已经狠狠抓紧了孩子们的时间!从目前学校教育和课外辅导机构的雨后春笋可以感受到。

我认为,我们的学生最缺失的是德育教育课程——独立、动手、思变、勇敢!

一、独立

那些少男少女,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那些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很轻易的就跳楼自杀,那些工作后的年轻一代,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些畸形的人群,缺少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独立的精神。因此,结合核心素养提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这一目标,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精神,应该是我们强烈的呼声!

对策建议:

1、教育工作者要有从小培养孩子们独立性的意识;

2、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有意识创设情境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

二、动手

现象分析:动手能力的优劣,我们可以从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临终一问深思:中国缺少的是创新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却不容我们回避。于是便出现了11位教授联名发表了给新任教育部部长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对策建议:

1、重视技能课程的教育。各校各班,直至各位老师、家长、学生,要达成共识,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应该从小开始。学校的实践性活动,要积极参加。

2、开辟实践活动的教育基地。鉴于学校教学场地有限,在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开辟教育实践基地外,可以联系社会上的公共资源,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天地。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引进课堂(例如:方家宁老师科学课上邀请了高中化学老师胡子鑫妈妈开讲"雨水对于石块的侵蚀"实验,四两拨千斤地让学生懂得了"盐酸与碳酸钙的反应"导致的后果。)

3、完善动手实践课程的检查考核体系。这得依靠教育管理部门着力落实。

4、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展示活动。各级主管部门,不要把检查工作当做自己的尚方宝剑,要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乐意创新的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展示的空间,从而也达到培训的目的。

三、思变

现象分析: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多少孩子意识到:我衣食无忧的生活世界会不会发生突变?变化了的世界将会怎样?其实,变化的世界才是精彩的世界!当一个人真正成长的时候,对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会有接纳感,会清醒地意识到,我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请看:很多中国家庭,年轻夫妻能同甘共苦一起走过来了,等到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缺失了,家庭解体了,违背道德的行为层出不穷。官职荣升以后,不能把握自己的社会道德底线了,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就是:有苦可以同当,有福不能同享!这是缺少了"思变"思维的教育。

对策建议:

1、加强挫折教育。从小开始,孩子们就要接受挫折教育。我们不能让曾经报道的让国人难过的事情再度发生,日本的孩子有抗挫能力,中国的孩子一样抗挫感强。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譬如学习上,那些智力超常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不能让他们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让他们适当地经历挫折,让他们意识到,人的一生当中,世界会变化的,学习第一的自己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一。这实际上也是心理健康的必修课。有时候,"苦难和挫折是一辈子的财富"

四、勇敢

现象分析:看到社会上的偷窃扒拿,那种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成人的世界已经非常胆小了……孩子们呢?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孩子置于"保护杀下,剥夺了孩子锻炼勇敢品质的机会,长此以往就造成孩子胆小怕事的个性。我们一直骄傲地自诩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这一勇敢品质,也是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看到大学生被骗不敢吭声,看到校园欺凌默默地忍受,看到街头的混蛋行为无人组织阻止……我们不能只是一声叹息了,我们的教育要补上一课,教会孩子们勇敢!

对策建议:

1、开展勇敢教育主题活动。从小让孩子意识到勇敢是美德。如果孩子不敢参加活动,我们要了解他怕什么,为什么怕。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锻炼,让孩子体会到,勇敢首先是心理活动的调试。其次才是行为的尝试,挑战。要针对性地让孩子们体会到做个勇敢者是快乐的,是自豪的。

2、宣传勇敢者事迹。做个勇敢的人是值得人敬仰的。

"人"!让我们看看人的两笔是怎样写就的。"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即成名!"这一撇一捺的人生之路,从最初的起笔开始,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人生的走向。在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考中,我们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知识,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成长成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的教育任务任重道远!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