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大全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翰墨最新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大全8篇)

自我介绍不仅需要表达自己的基本信息,还要能够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能够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个人简历是成功求职的关键之一,以下是一些简历范本供您参考。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在老子思想中“无为”这两个字,基本上可以涵盖老子思想的实质和精华。在很多人眼里,无为就是老子和老子思想的代名词。一提到老子,人们都会很快地想起“无为”这两个字。老子的无为之论,可以讲是对人类所有想象和行为以及一切有为的超越、制衡和批判。就这一点,无为之论就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且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其实质是一种不违背自然规律的积极有为的思想,是一种在何时“有为”、在何时“无为”以及在哪些方面“有为”、在哪些方面“无为”的思考,这些思想对现代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有着重大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管理;无为而治

一、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就是“道”。“道”作为一种物质性实体,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作为规律,“道”又包括“天之道”和“人之道”两方面,世上万事万物只有依照“道”而行才是合情合理的。它有规律地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本身所体现的是“无为”。天下万物由“天之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可见它的一切都是顺乎自然而达到良好的境地。因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治理国家上若能效法自然无为的法则,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从而,达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目的。

在《老子》一书中,至少有十章谈到无为,从此可以看出无为的重要性。老子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这里“为”是目的,“无为”是手段,“无不治”是“为无为”的结果[1]。以及上面提到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福,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进一步作了论述[2]。笔者认为,在《老子》一书中所有讲由其中心思想“道”而推至而出的“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其自然,不违背天理,不害物性。其“无为”的实质是“无违”,即是不违天理,不违大道,不违自然,不违常恒,不违无性,不倒行,不逆势等的“无违”。也就是不要只凭一己主观的任意妄为,是在遵循自然规律、天理、大道以及物性等的条件下积极“有为”的管理方式。老子这种“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者有一定的启示。下面谈一下现代管理者存在的迷惑。

二、现代管理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的.各行各业的管理者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管理者都会问自己,为什么我每天都在一刻不停地工作,还是有做不完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还有部分的管理者是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工作中还是不能很好地完成公司的目标。并不是这些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们对工作不够尽心,而是,他们在工作方法上存在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楚自己哪些应该做,哪些应该不做,用老子的话就是说:哪些应该“有为”,哪些应该“无为”。而相对这些的管理者,有些管理者每天很轻松地就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和目标,甚至这些管理者大部分的时间都不是在公司而是在旅游和度假,但是其公司和组织的运行一样很正常有序。不过这只是很少一部分的管理者能做到的,有很大一部分管理者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每天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笔者认为,或许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能给他们一定的启示。

三、老子“无为而治”对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一)在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

“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的第一层含义是在企业决策上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在“大事”上有所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然后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这就是汉代学者刘向所说的“将治大者不治小,成大功者不小苛”的道理。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会遇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是相对次要的琐碎的小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企业的规模都在迅速地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使是精明能干的、智慧超群的企业家,也无法事无巨细,事事“有为”。因为,任何一个管理人员的能力、体力、时间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所以,一个高层的管理人员应做到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而在大事上“有所为”。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诸葛亮刚出山辅佐刘备,曹操即命夏侯淳“领兵十万,直抵博望坡,以窥新野”。刘备不得不在博望坡迎战曹军。作为军师,诸葛亮的职责是出谋划策,调兵遣将,布置战斗任务,反复地叮嘱诸将“各需依计行事,勿使有失”。关羽不懂得“抽身谋大计”的道理,十分不满地问道:“我等皆出迎战,未审军师却作何事?”诸葛亮答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冷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刘备毕竟比关羽、张飞高明,劝道:“其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这里,诸葛亮之所以坐守县城,不上阵厮杀,并非他胆小怕死,而是他深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正因为如此,才取得了博望坡之战的胜利。在这里,诸葛亮可谓深知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精髓,并且运用于管理中且达到了应有的目的。

(二)在行为上要“顺自然而为”,不要“逆自然而妄为”

“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第二层含义是提倡“顺自然”之为,“不要反自然的行为”。“无为”并不是其表面的含义,并非禁止人们的一切行动,而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有所作为和行动。“自然”是“道”的本性,因此,由“道”产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是“自然而然”,并非人为如此。(《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以“自然”为本性的。这里所说的“自然”,并不是指存在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是指“道”和由它派生的宇宙万物的“本性如此”、“本然如此”的自然存在的形式与运作方式。

在企业管理中,只要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就能获得企业经营的成功。这里也有一个例子: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这一个问题时,指出:“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法则去做事。”以他的看法,只有“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才能获得成功”。假设人类以自己的极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以自己所思考的简单的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天地自然法则,其事业和做事失败是意中的事情。此层“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含义是:无论做事还是企业管理以及治理国家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应员工和人们的本性发展来治理,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在求人才上“有所为”,在用人才上“有所不为”

笔者理解“无为而治”管理思想的第三层含义是要求高层管理人员在招聘人才、求聘人才上“有所为”,在使用人才上则“有所不为”。一位现代企业的高层领导,在现代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要想真正在做大事上“有所为”,在小事上“有所不为”,就必须在用人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宋朝时期,宋仁宗深知“无为之道”,认识到“君无为”要以“臣有为”为先决条件,否则,“无为而治”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有一次大臣向他请教如何实现“无为而治”,他说:如果君主手下有得力的群臣,代替君操劳政事,又不存私心,人君就可以“无为而治”了。这里,谈到高层管理者要实现“无为而治”的条件,就是要有聪明能干且为人正直的得力助手。这样,高层管理层就能实现“无为而治”的管理理想。抽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政府、企业、组织的未来和长远利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反复强调:在企业管理上要避免出现“一头狮子带一群绵羊”的局面。在现代管理中,如果没有一个忠于上司、有德有才的中高层管理群体,“无为而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就要求国家、企业以及各种团体组织的高层领导者在求人才上“有所为”,在用人上“有所不为”。

针对现代管理者工作中存在的整天忙忙碌碌,却还有做不完的事情以及整天感觉身心都很疲惫的问题,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应该是这样的状况,其身兼任着国家和企业的发展大计,若是每时每刻都有忙不完的事情要做的话,那么其国家和企业也不可能治理得井然有序。笔者从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出发,简单地论述了现代管理者问题的解决途径,希望能对现代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岳德常.《道德经》新诠――道即价值体系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8.

[2]老子庄子[m].北京:北京出版社,:123.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二

《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贰)》已经出版,内容是《老子》,这是继马王堆帛书《老子》、郭店竹简《老子》公布以来,又一先秦、西汉前期的《老子》文本,相信会对《老子》与《老子》学的研究,再起一个积极的作用。

一、校读(一)校勘、通假后之第六十章隶定文字

《老子》第六十章:“治(1)大国(2)(3),若(4)烹(5)小鲜(鳝)(6)。以道筱(7)天下(8)。其鬼不神(伸)(9)。非(10)其鬼不神(伸),其神(伸)不伤人(11)。非其神(伸)不伤人,(12)圣人亦不伤0(13)夫两不相伤,(14)故其文德(15)交归焉。景龙碑本不分章,四十七字。敦煌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范应元本四十八字,傅奕本四十九字。敦煌本题为“治大国章”,河上公题“居位第六十”,王弼本题“六十章”,范应元本题“治大国章第六十”。

(二)校勘、训读

(1)“治”,《后汉书·循吏传》注引、《后汉书·逸民传》引作“理”。

(2)“大国”,《诗经·桧风·匪风》之《序》云:“思周道也。国小政乱,忧及祸难,而思周道焉。itsas指的是“治小国”。“大国”“小国”,儒家、道家都有定义,《老子》书中之“小国寡民”,应指诸侯之国,此处之“大国”则指天下;儒家的部分,请参考拙文《马王堆帛书经法·君正章试解—兼论老子乙卷前古佚书之性质与先秦汉初论语之传》所论,此不赘述。《北堂书钞》二十七引无“大”字。

二、集释

(一)《韩非子·解老》:“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二)《文子·道德》:“故治大国若烹小鲜,曰勿挠而已。

(三)河上公注:“‘鲜’,鱼也。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

三、说明

对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训解,传统的说法,以“不扰民”之说,最为大宗。但是,这样的见解,不是不能商量的'。我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这一章的主旨,只是一个意思或概念的结论,它的说明,是从“以道在天下”至“故其文德交归焉”的文字,这些文字,只是在形容“天”与“圣人”(和“人”)的关系。“人”和“圣人”都是指“君王”,“人”是一般的君王,“圣人”是高等的君王。

结论

《说文》.”懈(蟹),有二敖(鳌)八足,旁行,非它(蛇)鲜(鳝)之穴无所庇。从虫,解声。”段玉裁注:“‘鲜’者,今之‘鳄’字‘鳄’者,鱼名,见《鱼部》,鱼之似蛇者也,常演切。又作伙龟旦’,今《大戴礼》作气龟旦’,或误‘焦月’。《荀子》作‘擅’,许书古本多作‘鲜’,盖汉人多假貉国‘鲜鱼’之字为之,本无正字也。玄应曰:“‘负罩”又作“鳝”、“鲜”二形,同。’《劝学》篇曰:‘蟹二鳌八足,非她焦旦之穴而无所寄者,用心躁也。是以知,“它”即“蛇”;而“鲜”字,在其他传世典籍中。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三

关于老子“道物”关系的讨论,目前主流的解释仍然是陈鼓应归纳的五种:本原关系、本体与现象的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体用关系、一多关系。其中又以“形上与形下的关系”最有代表性并广为接受。他的论述非常全面,但这几个概括用的范畴都比较西化或在中国哲学中比较靠后,与《老子》文本有一定的距离。如何用老子自己的词汇表述清楚他的思想?如何从各层关系中概括出一种核心的关系,从这一核心关系的显题化过程是否能抽析出一些方法论的启示?本文尝试立足《老子》文本,使用本土语言,利用注疏资源,并过渡到方法论的探讨,以期回答上面的一系列问题。

一、生与成:物之为物的根据

“道生物”即道创生万物,这里的“道”是老子对创生之主的命名,它是万物之“母”,也是“道”这个观念最基本的含义。“道成物”是指道使万物长成,这里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养育者,它使万物各得其性,成为自身。生与成是分不开的,道在生万物时已经规定了万物的本性,万物从诞生起就一直在长成。“道生物”主要体现在《老子》第一、二十五章;“道成物”主要体现在第三十八、四十二章。

二、统与通:统合的法则与共性

道创造了万物,万物从诞生起就有了秩序,且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打通的。道不仅是创生者,也是统合万物的法则与贯通万物的共性。作为万物的法则义,最明显的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工弼注:“法,谓法则也。“道”是万物的法则,“自然”又是道的法则。《说文》曰:“自,鼻也。象鼻形。”段注:“自与鼻义同音同”;“鼻”下曰:“自本训鼻,引伸为自家”,“然”是“这样”的意思。因此,“自然”的字面意是“自己这样”,也即“本来如此”、“通常如此”。老子不说“道乃自然”,而说“道法自然”,是一种语言策略,强调“道”也有所法,但效法的不是它之外的东西,而是“自己如此”的本然之性。“自然”的法则不是人为规定出来的,而是道与生俱来的`。它是个柔性的法则,不是固定的、生硬的法则。它是万物遵循各自本性的具体法则,又是使万物之间并行不悖和谐共处的总体法则。作为法则,老子也用“道纪”这个词来指称。作为贯通万物的共性,老子则用“门”来比喻。

三、道在物中:兼谈中国哲学真实性之建立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生物、道成物、道统物、道通物,这四层关系虽然有差别,但其核心都是“道在物中”。“道生物”的道不是生完就消失了,而是注人万物中,像万物的种子一样;“道成物”的道是无形的,落实到具体的物中而成就它们各自的本性,成为一物之为一物的根据;“道统物”的道是存在于万物之间或内在于万物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法则;“道通物”的道是万物的共性,是能沟通万物之理的那个最高的“理”。但是,老子并没有直接说过“道在物中”,这一思想是潜在的,经过韩非子、河上公、淮南子、严遵、工弼等人从不同角度的注疏与解释而逐渐显题化。其中庄子、工弼的解释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奠定了道家“道在物中”这一思想的两位哲学家。庄子提出“道在屎溺”,而工弼提出“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都强化了老子这一潜在的思想。

综上所述,“诊释的还元”既能带来新的发现,又不违背原旨。这一创新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借用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哲学,而是利用丰富的注释资源,在一个道统之内发现最好的东西、最根本的东西,用当代人能听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如此而已。这样既能完整地继承前人的思想,又不停留在它的思想之内,始终有对潜在含义的显题化挖掘,从而开辟不同的思想建构的路径,就像文中提及的庄子、韩非子、工弼所做的工作那样。他们在凸显《老子》中某个潜在的含义的时候,继续沿着这个揭示出来的含义建构了自己的思想。“还元”使得“元典”一直活着,这是中国哲学“真实性”得以建立的值得尝试的进路。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四

《老子》第九章“功遂身退”一语,历来被理解为一种功业成就后即当急流勇退的人生智慧。河上公本此文作“功成、名遂、身退”,其注云:“言人所为,功成事立,名迹称遂,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此乃天之常道也。”显然视其为避害的政治智慧。想尔本作“名成、功遂、身退”,下更直接注明:“范蠡乘舟去,道意谦信,不隐身形剥,是其效也。”河上公章句与想尔注俱是较早的《老子》注本,可知此语被视为明哲保身的政治箴言已经很久了。然而后人对《老子》此文句的这一理解是否合于老子本义,尚需斟酌。

一、功成名遂身退

我们将先考察前述常见看法的思路,由于该说法所据各本文字相近,不妨即以河上公本“功成、名遂、身退”为例。先考虑“功成、名遂”与“身退”之间,也即功成名就与急流勇退之间的关系。“功成、名遂”意味着功与名的达致,也即个人对功业名位的获得,而“身退”意味着对已获取的功业名位的主动放弃,两者之间隐含着一个转折,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那么为何要先得后弃呢?论者的答案基本可用河上公注“不退身避位,则遇于害”一语概括,即从否定的角度论述放弃功业名位的必要性。而这一否定判断的建立,按其论据的差异可分为两个层面。

二、黄老侵入老子

根据前文的.分析,论者在谈到“功遂身退”时,所期待的是在功名的利与害之间寻找平衡,以达到既成就功名又保全身体的结果。然而,这种权衡之术似乎并不合于我们对老子的一般了解,反而与黄老道家一贯的立场一致。正如《经法・论约》中所言:“功溢于天,故有死刑;功不及天,退而无名;功合于天,名乃大成。”为了规避死刑并保有名誉,他们认为必须按着功的合理限度行事,使“功合于天”,达到身与名的平衡。《论约》中这一观点,恰恰与前文所分析的论述者们的看法完全相符,非常清晰地体现了黄老学者和前文论述者们思路的一致性。本文认为,“功遂身退”之所以会出现前文所述的理解方式,正是黄老学者们对老子思想进行改造的结果。

三、“名”误导“功”

当我们彻底将“名”对“功遂身退”的影响剥离开来,“功”之意义也随之需要重新检视。是否还能够按通常观点将“功”解作功业、功劳?似乎不应如此。因为功业、功劳仍羁系于人名,更与名誉挂钩,彰显其拥有者的社会地位。本文以为,老子此处所用之“功”与“事”意义相近,当解作工作、事役而非成绩、成就,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功”“事”对举,足可为证。《老子》“功遂身退”辨正。

四、功遂身退

前面分析了将“功遂身退”解作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并非是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而是黄老学者的重新解读。而若仍将“功遂”和“身退”断为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的两节,视其为转折关系,那么无论如何都会再次陷入前文所叙述的黄老解所面临的问题,即:无法从行为本身找到转折之依据,而只能归纳否定性的外在经验事实用以旁证转折之必要,从而引发对功成的态度之矛盾。于是,“功遂”和“身退”不当被理解为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而应被理解为同时存续的统一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功遂”和“身退”又当如何解读呢?不妨先回归《老子》文本,寻找线索。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五

《老子指归》的美学思想是严君平的无为道家哲学思想在审美方面的反映,它是西汉道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它认为由世俗欲望引发的声色之美是低等的,它有害于身心安宁;真正高级的.美是在否定外在声色之美的基础上所达到的虚无境界的心灵之美,是心灵自由自在的审美理想境界.美是客观存在的,不要去追求声色之美,大自然自有其外在的形式美.

作者:万志全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刊名:美与时代(下半月)英文刊名:beauty&times年,卷(期):”“(9)分类号:b83关键词: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六

老子“无为”思想论文【1】

摘要:老子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

通过介绍老子所处时代背景,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必然性。

介绍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使得我们更加清楚的理解“无为”思想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同时,使人们认识到“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有为

一、“无为”思想提出的背景

老子生逢乱世,处于社会转型期中的社会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危机。

特别是因社会的急剧变革,引起了旧的政治权威和政治制度的解体,原有的法令礼仪也已经失范,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统治秩序。

但是统治者为了建立和稳固其现有的统治,却总是要拼命采取各种手段来治国治民。

老子提倡“无为”的动机是出于“有为”的事情,“有为”一词的提出就是针对上述那样的统治者而提出的。

所谓“有为”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

老子看到“有为”之政的祸害已经相当严重了。

所以,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忌太多了,弄得人民不知所措,法令森严,把人民捆的动弹不得。

严刑的暴虐,加上重税的搜刮,弄得民不聊生。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不足以有所作为,却偏要妄自作为,结果足以形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极力的呼吁为政要“无为”。

在他看来,这是唯一釜底抽薪的办法。

二、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朱晓鹏先生认为老子无为学说,具体说来说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无为”即“自然”;二是“无为”即“无事”;三是“无为”即“善为”。

他作了分别的论述:一、“无为”即“自然”。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首先是植根于其形上学之中的,即从形而上的天道自然原理推演出了社会人事“无违”自然的人道原则,体现了无为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

他认为“无为”的概念必须在“道”的自然性中去把握其内涵。

实际上“无为”就是“自然”的另一种说法,两者是同义词。

二、“无为”即“无事”。

“无事”意味着清静无为、无欲不争,因而老子把“无为”、“无事”的政治原则又进一步引申为清静无为、无欲不争的为政之道。

三、“无为”即“善为”。

老子讲的“无为”不是在说“不为”,而完全是在强调应该“善为”,应该善于以“无为”的方法去作为。

“无为”只是真正善于作为的人用以达到“无不为”这个最终目的的最佳手段。

他认为老子的无为主义基本格调是积极入世的,老子说“无为”、“无事”、“无欲”,并非真的提倡完全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绝对禁欲。

陈鼓应先生把“好静”、“无事”、“无欲”都看成是“无为”的内涵。

“好静”是针对于统治者的骚乱搅扰而提出的;“无事”是针对于统治者的烦苛政举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于统治者的扩张意欲而提出的。

可知“好静”“无事”“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如果为政能做到“无为”,让人民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成,那么人民自然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新译》中讲道:老子“是从政治上宣传‘无为’的好处。

不要讲仁慈,不要发议论。

听任是的自生自灭”,主张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高亨先生也持这一观点:“在人生方面,他提出贵柔的主张。

在政治方面他提出无为的主张。

还有学者从认识的绝对与相对出发解“无为”,譬如张松如先生,他认为“无为”是对“有为”的反驳,是以“普遍、绝对”来对待“个别、相对”,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而笔者认为,“无为”这一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也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

三、“无为”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无为”思想给予当代政府的启示

陈鼓应认为: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的自主性,允许差异性、特殊性的发展。

也就是说,允许个人人格和个人愿望的充分发展但以不延伸到别人的活动范围为限。

对于统治者来说,“无为”观念的提出,是要消解独断意志和专断行为的扩张,以阻止百姓权利的胁迫、并吞。

十八世纪西方就流行着一句口号:“最懒惰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

”那时的政府,并没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可做,主要的工作只是替人民修修路而已。

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情况就大变了,政府要统筹办理太多的事情,要做到“无为”已经是不可能的事,然而针对于减缩独裁政治的为祸而言,“无为”的观念,仍是空谷足音。

今天,人民的生活走向模式化的趋势越来越厉害,这已经成为整个世界普遍可虑的现象。

我们处处可以看到权力支配个人的生命,处处可以看到个人无助的情形;权力越来越强化,越来越集中化。

在这种情境下,老子“自然无为”的主张,仍然有其时代的意义。

(二)“无为”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意义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危机的一种文化对策而出现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老子那里找到了它的古典楷模。

“自然无为”这一精深的概括,足以成为科学人文主义者的格言。

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在两者基本一致。”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关于老子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有这样的评论:“早在二千年前,老子就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

或者这样说也许更正确:老子当时就发现了一种形势,这种形势虽然表面上完全不同于人类今天所面临的形势,但事实上二者却是很相似的。

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他才写下了《老子》这部奇书。

不管怎么说,使人感到惊讶的总是,生活在科学文明发展以前某一时代,老子怎么会向现代开始的科学文化提出那样严厉的指控。”

(三)“无为”思想在养生和治家方面的作用

“无为”思想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思想。

因此,可以渗透到各个方面。

即从养生的角度看,也要“无为”,顺合生命的过程与规律。

在治家方面,也要“无为而治”。

家庭教育应该“无为而治”,不是不管,而是因势利导,不揠苗助长。

今天在教育孩子方面的种种“有为”的加速提高、不顺合自然规律的滥施“生长激素”,往往适得其反,这方面的披露确实很多。

“无为而无不为”,虽然是片言只语,但意义极为深广;如能准确把握其精义,将可适用于极广的范围。

参考文献

老子的“无为”思想【2】

摘要:“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关键词:老子无为顺其自然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成书于春秋末期,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它虽然仅有五千言,但内容却涉及政治、军事、美学等诸多领域,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百科全书。

“无为”是老子思想的基石。

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其实老子的“无为”指的是让一切事物顺应自然、遵守自然规律,“无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无为”始终贯穿于《老子》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思想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的表现。

在政治上的无为: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无为而治。

他的政治理想是退却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社会黑暗异常,统治者肆意妄为,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儒家主张修身治国平天下,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所以老子想通过“无为”的思想来改变社会现状,最终能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强制干涉,有君主而不进行压迫。

让人民自由发展,人民就能够安定团结,社会自然能和平安定。

《老子》一书是他“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不尊重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

因此,圣人治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

让人民始终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那些聪明人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用这种“无为”的方法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还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认为,在上的统治者要无为、无欲,好静无事,处在下面的百姓便会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自然之道来治天下。

治国者“无为”是要任凭民众们自由发展,从而让国家达到一种和谐的存在和发展状态。

在思想上的无为:老子在思想上主张“无为”,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老子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物极必反”的规律。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转。

因此,他要求人们不要盲目地急于张扬一些东西,不要急功近利。

一时的忍让、委屈反而能达到追求的目的。

再如“曲则全,枉则直,法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做任何事情时都要适可而止,这才是为人之道。

一个人处于逆境,要做到谦让、谦退、不争,处于高位、富贵荣华时也不要得意忘形。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七

一、问题的提出

否定式表达是老子文本表述思想观点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老子文本基本上每章都带有否定式表达,有的章节还使用叠加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大量使用否定式,赋予老子文本思想表达独特的意义。文本中改换常规的说法表达,使词汇语句丰富多姿,避免重复和单调;和肯定式表达相比,否定式表达从相反情况入手论证,批判效果更为突显;更重要的是否定式表达带来思想上更为玄远的意旨,否定和超越世俗的、主流的价值观念、管理方法和制度文明。对否定式表达的分析是解读老子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老子否定式表达的形式种类

1.直接式否定

老子文本中出现很多带“不”“无”“莫”“非”“弗”“勿”等词的否定词和否定句。带“不”的否定词和否定句最为常见,比如“不善”“不言”“不贵”“不为始”“不仁”等。带“不”的否定句也有很多,如17章帛书本、汉简本“信不足,安有不信”,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33章“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6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等。

2.削弱式否定

老子文本对某种行为和现象进行弱化处理和贬抑性评价,表达对这种行为和现象的否定。其中分为三种情况:直接的'削弱式否定;预警式否定;对世俗行为的贬抑式否定。

3.选择式否定

这种否定包括选择式否定、排列式否定和对比式否定。选择式否定,以舍弃性的词汇如“外”“后”“止”“去”“绝”“弃”等表达对某种行为和现象的否定。7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章“是以圣人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9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29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5章“乐与饵,过客止”,38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等。

三、老子否定的内容对象

老子的否定式表达立足对行为主体性特点的否定和省思,围绕世界是否完全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民众受搅扰之如何避免三个层面展开论述。老子否定式表达是源于其对通行价值观念、管理方法、制度文明的批判,是对人是否能够变革世界、是否应该变革世界和如何变革世界的省思。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否定式表达是老子文本表述思想观点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老子否定式表达的解读分析,能够有效地揭示出老子文本对通行价值观念、管理方法、制度文明的批判,及老子对人是否能够变革世界、是否应该变革世界和如何变革世界的省思。放眼远望,也许更重要的是阐释老子对庄子文本类似思想和语言的关联启发,对中国佛教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这当然是任重道远的漫漫征途,但有意义的目标确立了,会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

老子的独立精神研究论文篇八

摘要:20世纪以来,诸子学勃兴,“以子证经”的学术传统被打破,《老子》及先秦道家学统得到重新审视。百年间围绕老子其人其书和“五千言”真谛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老子》文学研究虽寂寞却也成绩斐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对《老子》的文体形式、情感内涵、艺术特色与文章风格等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对20世纪的《老子》散文艺术研究状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其得失和未来的研究趋向作了评说和瞻望。

相关范文推荐

    专业数控加工中心实训报告(通用19篇)

    整改报告旨在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在下面的竞聘报告样例中,你可以了解到如何把握表达的节奏和重点,以吸引雇主的注意力。

    最新护士长工作竞聘述职报告 竞聘护士长工作述职报告(通用8篇)

    开题报告是在科研项目启动之初对研究内容和目标进行梳理和说明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多位导师对开题报告的点评和评价,对于写开题报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护士长工作竞聘

    2023年树叶拼贴画大班教案及反思(优质7篇)

    5.五年级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能够帮助教师有序地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初一教案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实践经验和启

    最新大雪节气的古诗词(模板10篇)

    自我介绍的目的是让对方记住自己,所以在介绍中应该注意扬长避短,展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最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为共同的目标和发展贡献力量。大雪节气的古

    最新安慰病人的短信(优质8篇)

    提出意见建议是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它展示了个人对于问题解决的责任和担当。在社区治理中,我建议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安慰病人的短信篇一今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优秀8篇)

    岗位职责是指根据组织的要求和工作内容,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接下来是一些范文的实例,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篇一“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

    2023年欧阳修的古诗田家 欧阳修的诗词(汇总8篇)

    自我介绍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使得我们更容易融入新的环境。以下是一些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和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自我介绍。欧阳修的古

    2023年肥皂泡教案说课稿(通用8篇)

    教学评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的过程,通过评估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的优缺点。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编写的大班教案,大家可以参考借鉴

    2023年销售职员的个人工作心得 销售职员工作心得(优秀10篇)

    撰写工作心得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出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习心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赠汪伦小说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赠汪伦的教案(通用17篇)

    自我介绍是在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让他人快速了解你的基本信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这些范文范本吧。赠汪伦小说无删减全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