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模板5篇)

时间:2023-10-10 作者:笔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模板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重视心得体会,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篇一

“标”“本”兼治 出准脱贫制胜“杀手锏”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摘帽”任务,要坚持不懈、一鼓作气,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下,更应全面梳理排查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克服,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是当前存在的“不干,我不脱贫”式“懒汉闹剧”,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福利”,部分领导干部急着摘掉“贫困帽”,贫困户却想守住自己贫困的身份,如此这般,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二是数字至上的“跟猪较劲”式脱贫验收,脱贫工作好不好,全看档案表格填的达不达标,不同批次的检查组带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做“验收”,“搞”得扶贫干部苦不堪言。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标准”问题,解决关键还得在“谋事”上下功夫。

摒弃扶贫“速效”思想,培养“志与智”内生动力,打开“懒汉”心结,从源头上解决争当“贫困户”问题。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不怕扶物质贫,就怕贫困户精神上的“穷”。对于扶贫干部而言,物质脱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方面,要治好基层“懒汉”的“等靠要”思想,还得专注于贫困户的精神脱贫。前段时间昭通市镇雄县某村委发布一则关于某贫困户拒绝签字脱贫的通报,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热议,通报里的贫困户其实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却以“不干,我不脱贫,我什么都没得到”为由拒绝签字认可。脱贫有限的“资源”耗费在这类无脱贫志气的“懒汉”身上,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脱贫收官也更加坎坷。

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出现扶贫扶不起来,原因可能就出在扶的“姿势”没弄对。“干部干,群众看”,如此扶贫,干部一“走”,群众岂不是“干瞪眼”?所以不能仅仅专注于低头弯腰帮群众“挥锄头”,关键是要带动群众一起“挥”,教会群众方法,搞懂怎么“挥”才能种出好庄稼、获得好收益。思想不转弯,脱贫不过关,精准施策到个人,找准懒汉懒根,用好“扶贫政策”这把双刃剑,多与群众交交心,花点功夫量身打造“懒病秘方”,找对了法子才能药到病除。

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脱贫验收中,“一头猪,该如何计算收入”,这类“跟猪较劲”式的验收标准“模糊不清”、操作执行“方式不一”问题,是现阶段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无奈”。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

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扶贫数据固然能让扶贫效果“一目了然”,但若紧盯数据不给干部和群众道问题说成绩的“话语权”,何来真脱贫、脱真贫?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成绩好不好,数字说了不算,老百姓和实效才是“硬杠杠”!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篇二

“三来”并举凝聚组织振兴的“强磁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磁场”强不强、“两委”干部能力素质行不行、战斗堡垒作用显不显,直接关系到“三农”发展好不好、产业旺不旺、农民富不富、村容美不美、环境优不优,检验着乡村振兴的“颜值”“气质”“内涵”等关键“成色”。组织振兴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发挥党组织的“强磁场”作用,坚持既“喜新”也“爱旧”,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一条“不忘本来、吸纳外来、面向未来”的组织振兴之路。

不忘本来,用好“乡贤”,挖掘本土资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乡土乡亲乡情——这些字眼是中国人割不舍、剪不断、融不掉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亲情的书写、血脉的共融、家乡的温度。我们要注重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善于发现乡贤、引导乡贤、培育乡贤、选树乡贤,充分盘活本乡本土资源,想方设法地邀请那些“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乡村“五老”“田秀才”“土专家”和经商能人回归故里、发挥所长、反哺家乡。大力吸纳优秀乡贤向党组织集聚靠拢,支持他们进入村“两委”、村湾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或竞选“两代表一委员”,发挥他们“连心桥”“粘合剂”作用,用拉家常、谈乡俗、讲道理的方法,参与土地流转、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做通村民思想,化解邻里纠纷,创新“党建+乡贤治理”新路径。

吸纳外来,解好“乡愁”,培育骨干力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青壮年人才外流严重,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较为突出。紧盯矛盾问题,要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加大青年党员发展力度,聘请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导师“传帮带”,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怀,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村级事务,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搭建起从村特设岗位、村“两委”班子再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完整成长链条,为他们扎根基层留人、留心、留绩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带动作用,组织外派单位驻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诊疗、清运垃圾、维护治安、秸秆禁烧、森林防火、防盗巡视和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活动。把后备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孤掌难鸣”的“微能量”汇聚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大气场”,解决组织振兴的“忧”与“愁”。

面向未来,谋好“乡兴”,共享发展成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提前谋划和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片区党委建设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有形覆盖率。因地制宜组建区域综合党委,以乡镇(街道)大党委为统领,区域综合党委为主体,统筹区域内各类工作力量,依托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整体推动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抱团发展,打造“党建引领、组织共建、发展共谋”的农村区域化发展格局。广泛搭建商会、联谊会、乡贤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同乡企业家联盟、红色工作队、乡镇顾问团等“党建+”新模式,为乡村集体产业搭台子、指路子、提点子,带领村民抢机遇、兴产业、拓富路,切实将人脉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篇三

“三来”并举 凝聚组织振兴的“强磁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研究部署了2020年“三农”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农村基层党组织“磁场”强不强、“两委”干部能力素质行不行、战斗堡垒作用显不显,直接关系到“三农”发展好不好、产业旺不旺、农民富不富、村容美不美、环境优不优,检验着乡村振兴的“颜值”“气质”“内涵”等关键“成色”。组织振兴作为“三农”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发挥党组织的“强磁场”作用,坚持既“喜新”也“爱旧”,吸引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乡村治理,走出一条“不忘本来、吸纳外来、面向未来”的组织振兴之路。

不忘本来,用好“乡贤”,挖掘本土资源。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去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乡土乡亲乡情——这些字眼是中国人割不舍、剪不断、融不掉的精神纽带,乡村振兴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离不开亲情的书写、血脉的共融、家乡的温度。我们要注重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善于发现乡贤、引导乡贤、培育乡贤、选树乡贤,充分盘活本乡本土资源,想方设法地邀请那些“群众信得过、服务有本事、治理有办法”的乡村“五老”“田秀才”“土专家”和经商能人回归故里、发挥所长、反哺家乡。大力吸纳优秀乡贤向党组织集聚靠拢,支持他们进入村“两委”、村湾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或竞选“两代表一委员”,发挥他们“连心桥”“粘合剂”作用,用拉家常、谈乡俗、讲道理的方法,参与土地流转、信访维稳、平安建设等基层治理工作,做通村民思想,化解邻里纠纷,创新“党建+乡贤治理”新路径。

吸纳外来,解好“乡愁”,培育骨干力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农村青壮年人才外流严重,村干部年龄老化、能力弱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等问题较为突出。紧盯矛盾问题,要加强村(社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后备干部选拔渠道,加大青年党员发展力度,聘请县(区)、乡(镇)、村(社区)各级导师“传帮带”,做到在政治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怀,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村级事务,提高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为他们搭建起从村特设岗位、村“两委”班子再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完整成长链条,为他们扎根基层留人、留心、留绩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带动作用,组织外派单位驻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等成立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免费诊疗、清运垃圾、维护治安、秸秆禁烧、森林防火、防盗巡视和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活动。把后备干部、驻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孤掌难鸣”的“微能量”汇聚成“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大气场”,解决组织振兴的“忧”与“愁”。

面向未来,谋好“乡兴”,共享发展成果。围绕新产业、新业态,提前谋划和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高片区党委建设和社会组织党组织有形覆盖率。因地制宜组建区域综合党委,以乡镇(街道)大党委为统领,区域综合党委为主体,统筹区域内各类工作力量,依托党组织的有效管理,整体推动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通、互帮互助、抱团发展,打造“党建引领、组织共建、发展共谋”的农村区域化发展格局。广泛搭建商会、联谊会、乡贤会等平台,积极探索同乡企业家联盟、红色工作队、乡镇顾问团等“党建+”新模式,为乡村集体产业搭台子、指路子、提点子,带领村民抢机遇、兴产业、拓富路,切实将人脉优势、智力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篇四

“标”“本”兼治出准脱贫制胜“杀手锏”

2月5日,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举措、狠抓落实,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确保如期全面完成“摘帽”任务,要坚持不懈、一鼓作气,不折不扣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脱贫制胜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当下,更应全面梳理排查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高度重视、坚决克服,对症下药、狠抓落实,为人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是当前存在的“不干,我不脱贫”式“懒汉闹剧”,扶贫被少数人当成了“福利”,部分领导干部急着摘掉“贫困帽”,贫困户却想守住自己贫困的身份,如此这般,使得扶贫工作难上加难。二是数字至上的“跟猪较劲”式脱贫验收,脱贫工作好不好,全看档案表格填的达不达标,不同批次的检查组带着不同的考核指标做“验收”,“搞”得扶贫干部苦不堪言。一个“根本”问题,一个“标准”问题,解决关键还得在“谋事”上下功夫。

摒弃扶贫“速效”思想,培养“志与智”内生动力,打开“懒汉”心结,从源头上解决争当“贫困户”问题。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不怕扶物质贫,就怕贫困户精神上的“穷”。对于扶贫干部而言,物质脱贫是做好扶贫工作的一方面,要治好基层“懒汉”的“等靠要”思想,还得专注于贫困户的精神脱贫。前段时间昭通市镇雄县某村委发布一则关于某贫困户拒绝签字脱贫的通报,一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热议,通报里的贫困户其实早已达到脱贫标准,却以“不干,我不脱贫,我什么都没得到”为由拒绝签字认可。脱贫有限的“资源”耗费在这类无脱贫志气的“懒汉”身上,让扶贫工作变得更加艰巨,脱贫收官也更加坎坷。

扶贫要“扶志”,脱贫要“脱懒”。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所以出现扶贫扶不起来,原因可能就出在扶的“姿势”没弄对。“干部干,群众看”,如此扶贫,干部一“走”,群众岂不是“干瞪眼”?所以不能仅仅专注于低头弯腰帮群众“挥锄头”,关键是要带动群众一起“挥”,教会群众方法,搞懂怎么“挥”才能种出好庄稼、获得好收益。思想不转弯,脱贫不过关,精准施策到个人,找准懒汉懒根,用好“扶贫政策”这把双刃剑,多与群众交交心,花点功夫量身打造“懒病秘方”,找对了法子才能药到病除。

挥好脱贫考核“标准棒”,给足群众与干部“话语权”,及时纠正验收指标中“维数字论”偏差。脱贫验收中,“一头猪,该如何计算收入”,这类“跟猪较劲”式的验收标准“模糊不清”、操作执行“方式不一”问题,是现阶段基层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又一“无奈”。扶贫专注于填表格、填app、整档案,数据成为了评判扶贫成绩的一把“歪尺”,部分干部纷纷倒苦水“还不如让我去给群众办点实事”。实际上部分地方反映,各级检查组在扶贫验收中用不同的标准来验收,脱贫没有一个统一可行的标准,各种标准过于细化,导致干部们不得不埋头于整理各项数据力求达到指标,由此陷入机械化、片面化,于脱贫制胜实属无益。

检查合不合格、收入达不达标,还得问问“老乡”。扶贫数据固然能让扶贫效果“一目了然”,但若紧盯数据不给干部和群众道问题说成绩的“话语权”,何来真脱贫、脱真贫?要明晰检查标准,破除验收指标上的模糊地带,不能让扶贫干部不是在填写表格就是在整理数据的路上,基层减负要切实用在脱贫攻坚战役上,要让扶贫干部“解放”办公桌、电脑面前的双手,把“辛苦”用在群众身上。成绩好不好,数字说了不算,老百姓和实效才是“硬杠杠”!

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心得体会篇五

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的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深刻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广大基层干部应深刻认识到“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发展形势,以“三浓”情怀绘就“三农”画卷。

以“浓挚真意”勾勒神韵,绘就乡村发展“水墨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三农”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工作,作为乡村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基层干部要不断提高政治意识主动,扛起政治责任,胸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树立“建功必须有我”的志向,主动把乡村振兴的职责使命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政策的稳定衔接,保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以“浓厚新意”纵笔挥洒,绘就乡村振兴“重彩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迈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到发展全局。基层干部要善于更新知识体系,敢于跳出思维定势,对标对表新发展要求,在思路上创新;要契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用新模式畅通大循环,在机制上创新;要发展多元融合业态,发掘特色资源优势,将先进经验与乡村实际相结合,盘活产业动力源,在产业上创新,以创新举措推进乡村振兴,加快补齐“三农”现代化短板。

以“浓浓情意”细致描画,绘就乡村治理“工笔画”。乡村治理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乡村治理不能一刀切,只有下足绣花功夫才能将上级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彻底拔除穷根。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网格化推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转变。基层组工干部要秉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把人民放在“心头”最高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治理模式,运用多种手段,促进资源融合,发挥整体合力,实现乡村治理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治理精品化。

“三农”工作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盘”,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是民生福祉的“命根子”。基层干部应以“三浓”情怀积极绘就“三农”画卷,让乡村振兴从美好的理想愿景逐步成为幸福的现实图景!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