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晏殊读后感(汇总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BW笔侠浣溪沙晏殊读后感(汇总5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浣溪沙晏殊读后感篇一

浣溪沙这首此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悲秋怀人的情感乃是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一大主题即使在唐五代文人词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从这个角度讲,李景此词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我们只要稍微联想到词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便会感知到此词中隐含的更深一层的意蕴。那的确是一种浓烈的时代感伤色彩和忧患意识。词中写的秋此时已不是我们了解的单纯的自然界的秋天,而是象喻着对逝去的韶光与青春的追怀,所以此词从表面看虽然与传统的题材相属也并未脱出“花闻”范围,但是全词深层里所抒写的乃是作为一个偏安小朝廷的皇帝,在那个时代的狂风暴雨来临之前所发生感触的那份悲伤与忧患。

此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又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与时代的特征。

正是因为李景可以恰到好处地遗词用字。

例如开端所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仅此句所运用的名词及术语,便已经传达了一中非常深微的感受。本来“菡萏”就是“荷花”,也可以称为“莲花”,后两种说法较为浅近通俗,更加直言明了,而“菡萏”二字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的感觉。“翠叶”也就是指荷叶巧用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且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非常珍贵的名物,也同样传达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与翠叶之下,缀以一残字,词人虽没有直言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但从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消逝摧残的伤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如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此一句若改为花瓣香销荷叶残,纵然意义相近,音律也尽合,却必将感受全非矣,所以仅此开端一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写其实早以具备了既能感之有能写之的诗歌之两种重要的素质,这也正是李景之词特别富于感发着之力的主要原因。

可以简单体会全词的意境之美。

菡萏香销二句是写景,它是通过残败萧瑟的景物意想,来构筑这一种凄凉伤感的情感氛围,来表现一种感物而动的心灵震撼,来象喻青春,生命,和平,幸福,社稷,家园及至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落与消逝,虽为写景,然景中潜寓着极其沉郁浓烈的伤感和情绪,细雨梦回两句则是描写一种感情的氛围与境界,乃是由景物意象与动作行为两部分熔铸而成,梦醒人远,其幽怨暗恨正与迷梦细雨有机的溶为了一片,小楼吹笙,直吹到笙寒声断,其执著的思念与凄凉心境亦正从彻字与寒字中轻轻透露,构成了一个幽微迷离的情感境界。

浣溪沙晏殊读后感篇二

时光、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对于一个热爱生命、有情趣、有思想的人来说,时光、生命的消逝总能引起他深沉、萧远的人生感慨。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一首美丽的生命之歌,作者在生命消逝的过程中,那颗驿动的心在美丽的徘徊,划出一道迷人的轨迹,留在了历史的星空。

晏殊,一位太平宰相,政绩平平,而词学的造诣却极深,他的'词意蕴深广,含蓄之至,优美之极。尤以《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为最。每每玩索,都能生出一番新的意味和感触来。

《浣溪沙》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看似平淡的叙述,实则感慨良多。在暮春时节,作者来到一座小园,向亭台一坐,看花开花落,赏云卷云舒,观夕阳西下。蓦地,外在的景物触发了词人心底感伤的情怀。时光荏苒,不知不觉中又过去了一年。如今,亭台依旧,天气依旧,而不同的却是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词人的心在驿动:又见一年春花落,岁月去留无印痕,人生但悲不同昨。于是词人感慨万端,斟一杯酒,慢慢品味,拟一曲词,细细赏玩。抬头远眺那彤红的夕阳,词人的心震动了,面对大自然,他发出极其苍凉的一问:“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震撼人心。是啊,夕阳西下,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它落了还会回来。太阳还是那个太阳,而人每天都在衰老,而这种衰老是不可逆转的。生命不可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岂不悲哉!

面对夕阳,作者感到了悲凉;而面对落花,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花,生命美丽的绽放,而绽放的美丽却要凋零。人生命中的美好年华,意气风发的岁月,令人心动的情感,都难以长存。这是多么的无奈!

人是一根能思想有感情的苇草,人的尊严,高贵和美丽都来自于思想和感情。在人生的小园中,在落满生命花瓣的香径上,晏殊那颗美丽的心在徘徊,在感受生命中的无奈和无助,在发现生命中的欣喜和欣慰,在思索着人生的真谛和本原!他给人类的大地留下了一汪美丽动人的清泉,他给人类的天空留下了一片令人心醉的云彩!

文档为doc格式

浣溪沙晏殊读后感篇三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

浣溪沙晏殊读后感篇四

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

自然贴切。那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美人憔悴自伤,经此气息的熏染,遂相绾而上臻于凄美绝伦之境界--一声“不堪看”的轻叹,竟化作群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过片字句更精美至绝,意象更凄迷朦胧。此首与上首一咏春恨、一咏秋怨,而格调亦一清空,一沉郁。才人才情,真无限量,宜后之才人如苏东坡、王国维辈,折服推赏无已。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开端“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述语,便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称“莲花”,后两者较为浅近通俗,而“菡萏”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传达了一种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则诗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次句继之用“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使人想见其一片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韶华”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这里的“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此词前半阕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

词的下半阕,过片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前阕的呼应。前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半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者,鸡鹿塞的简称,原句出自《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鸡塞”以代指边塞远戍之地。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一种意境,一直到“多少泪珠何限恨”,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极为质直的叙述一泻而出,正好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浣溪沙晏殊读后感篇五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他游蕲水清泉寺见寺临兰溪,溪水西流,有感而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说真的,我很喜欢阴天,最好再下点毛毛雨。鸟鸣伴着雨声,应该很诗意。

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凡事总有例外――兰溪的水是向西流的。而别的呢?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啦,全是向东流。

既然有例外,老了也无所谓,老当益壮嘛。也不要浪费时间。

其实人这一生吧,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也就几十年,宇宙不记得我们,但我们记得宇宙。

年轻时要努力,年老,也可以做贡献啊,化不可能为可能,流水尚能西。人生就这么点时间,不努力,来不及。

不过脑洞大开的我,因为“谁道人生再无少”一句,想到了刘慈欣小说里曾描写过的“蓝移”――搞不好,还真能让时间倒流,返老还童呢!不过,这有谁说得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啊!

不过这首词还挺激励人的!苏轼还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像我就不会关心这水会往哪儿流,毕竟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啊!哈哈!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