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谈生命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后记(大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XY字客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 初中语文谈生命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后记(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篇一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谈生命》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后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谈生命》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文中时有深刻精当的议论,但又不是理性的直说。老作家把词语概念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春水”、“小树”,将“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创造出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将生命流程物象化,抒情理论交融,把读者引入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境界。让我们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认识“生命”到底是什么。

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谈生命”是一个寻常的话题,但本文都不寻常地阐释了这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从结构上看,课文仅一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行文层次明了。文章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是什么”是下定义,“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总之开篇的话警醒眼目,揭示话题。

接下下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这里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几种状况,但所描写的几个“有时候”的情况,从事情性质和发生的状态来看,不分先后阶段,即不与人的生命的阶段一一对应,而是显示“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他聚集起许多细流……一泻千里。”这些句子非常连贯顺畅,有气势、有力度。有几个重要的词语,“快乐勇敢”“享受”“愤激”“怒吼”等,都是表示情绪色彩的,对刻画“春水”的形象和表达作者的心意有很大作用。

再往下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出来”,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午”,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但在情调、寓意上与上一层是一致的。开头几句话,“生命又像……在烈日下挺立抬头!”细读之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其中“聚集”、“破壳”、“伸出”、“挣脱”等词语对表达这种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等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与上一层是一致的。

最后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开头几句气势非凡,“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大生命中之一滴”,语调高亢有力,表露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怀。“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两句是作者积几十年的生活经验写成的精警之句,是最富有思想感情的句子,也是全文点题之句。

全文兼具感性化和理论化的特点,作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悟,抒发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感情,并在新鲜的感觉中寻求哲理,以深刻的思辨,揭示了生命的辨证法: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有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对待生命的认识也是辨证的':“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一方面认识到人的生命和宇宙相比是卑微、渺小的,一方面又认识到社会宇宙是由一滴一叶的小生命和小个体合成的。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在生活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全篇洋溢着一派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精神。

1、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品味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体会文中联想,想象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揣摩文中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蕴涵的哲理;体会比喻反复等修辞的妙用;讲练结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语言提炼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由描写生命,讴歌生命的话题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朗读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分析文章层次,正确理解文意,运用跳读、精读品味文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感悟的句子,在分析、品味中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加强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达到领会文章的主旨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品味,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同时又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品味哲理性很强的关键语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采用多种阅读方法,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本课采用“朗读——整体感知全文;精读——把握作者思路;品读——领会文章主旨”的方法解读课文。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3、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文中哲理,谈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4、听、说、读、写相结合。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用鲜活的形象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安排1课时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及其规律探究的兴趣。

2、听课文录音,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4、结合全文,讨论全文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

5、拓展延伸,讲练结合,交流自己对生命的感受和认识?

6、品读关键词语,领悟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7、总结全文,领会作者意在宣示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究兴趣。

生:我会感到孤独无助。

生:我会感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博大精深。

生:我会感到生命的弱小和卑微。

生:我会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相比非常渺小,非常微不足道。

师: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内涵,它是贝多芬在琴键上迸发出的铿锵的音符,它是凡高笔下绚烂的色彩,它是绿荫场上运动健儿分秒的搏击,它是孤灯下莘莘学子熬更守夜的苦读……尽管这些生命的形式各不相同,但生命的本质和规律都是相同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笔下的《谈生命》,倾听她对生命的诠释。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生:课文仅一段,即中间不分段。

生:作者用两个比喻“生命想像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形象的揭示了生命的过程。

生: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采用拟人手法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生:作者用“一江春水”的行程和“一棵小树”的成长经历,阐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的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

师: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创造了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将抽象的“生命”人格化,形象地描述了生命现象和规律。

三、朗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师:通过朗读,你体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我认为作者开篇即生波澜,不说生命是什么,而说生命像什么。领起全文,为后文的两个比喻作下铺垫,是思路的起点。

生:文中“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和“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两个比喻,描写了生命的生命状态和过程,应该独立成段。

生:最后一句话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后,阐明主旨,深化文章的主题,对全文起着总结作用。

生:文中两个比喻一个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一个描写生命像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态,段落特点和作用一致。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冰心老人是怎样描述生命的过程的呢?

(专家点评:通过朗读,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有助于对全文主旨的理解。)

四、精读重点段落,领会全文主旨。

师: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生:有变化。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所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也是起伏变化。

生: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体现这种感情。

生:还有,一江春水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应该读的轻松、活泼。

生:当描写春水到达大海时,表达的心情更是平静,没有快乐,没有悲哀。

生:朗读时,感情激越时要情调高昂,声音响亮;读到感情平静处语调要深沉。

师:刚才同学们分析的很到位,一齐朗读。注意感情的起伏变化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生:“一江春水”的历程也就是显示了人们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生:“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说明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生:“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这描写了人生中的顺境。

师:在不同的境域中,他的态度怎样?

生:当遇到困难险阻时,他勇敢、平静、心中气和。如“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

生:他想憩息时,总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向前,永不停步。

生:当春水回到大海消融、归化时,他平静、快乐,没有丝毫悲哀。

师:“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怎样的认识?

生:生命在于运动。

生: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

生:生命是宇宙中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到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生:生命是由渺小、微弱到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生: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任何力量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师:大家分析的真好,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值得赞颂,值得讴歌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学习这一段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交流。)

师:“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生命历程”有什么异同?

生:与前一层有所不同的是,从“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这几个连续的阶段,勾画着或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与人的生命历程一一对应。

生:“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阶段。

生:这段文字在情感的表达和上文是一致的。“他也许爱着大树的荫遮,也许爱着大树的覆盖,而他春天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抬头挺立!”从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生命力量的冲动和奋进。

生:文中“快乐”、“吟唱”、“跳舞”、“宁静和怡悦”也是表现了快乐、平静的心情。

生:这一段也阐述了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五:拓展延伸、加深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师:是啊,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有云淡风轻,也有阴霾蔽日;有温馨浪漫的欢乐,也有刻骨铭心的苦痛……冰心老人认识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像一棵小树,那么你认为生命像什么呢?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生命是一粒种子,坚强的萌发,倔强的生长;生命是一场春雨,出来就蓬勃,悄悄的滋润万物。

生:生命是一首快乐的歌谣,清新是它的主旋律。

生:生命是一本厚厚的大书,丰富而有内涵。

生:生命是远航的船,会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滔天巨浪。

生:生命是一张白纸,靠我们用双手去涂抹斑斓的图画。

五:品读关键语句,领会文章主旨。

师:本文语言清新、明朗、富有韵味。而且文中有很多语句,含义深刻隽永,试找出来,认真品读,谈谈你的理解。

生:“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阐述了生命中快乐和痛苦的辨证法,表明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生:“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句话很有哲理,告诉我们对生活抱着感激的态度。

生:“快乐固然兴奋,苦痛何尝不美丽?”这句话写得很好,意思是说对待生命历程中的一切,我们都要正确对待,苦痛也是生命历程中的一种财富。

生:结尾“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好的黄昏。”这句话形象生动,“云翳”指丰富多彩的经历、体验,意思是说,希望人的一生有丰富的经历,这样才能体验到人生的美好。

生:积极、乐观地人生态度。

生:一种健康,进取的人生观。

生:正确看待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不断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生:作者没有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悲音,表现的是乐观、豁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师:是啊,生命是要靠我们用双手去书写的。我们应用坚强、乐观、向上的主旋律,谱写自己短暂但却有激越,昂扬的生命之音。

六:总结全文。

师:生命是珍贵而又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辅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这才构成了它的丰富内涵,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愿同学们在生命的长河中,鼓起奋发向上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七、课外延伸,布置课外探讨题

收集人类或自然界中痛苦与幸福相伴共生的生命现象,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新大纲要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环顾整个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始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升,都是在有条不紊的教学环节中完成的。本课让学生接触文本的设计富有层次,从朗读时的粗略感知到精读品味、摘句跳读赏析,教师有策略的指导学生和文本对话,从字里行间领悟深邃地思想,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摒弃教师繁琐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有一定扩展性,能体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置教学目标。以情感体验和感悟为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篇二

序:非常感谢我们组的小陈老师,不吝力气,竟以实录的方式记下了我的这堂课,使我有了平生的第一个教学实录。我又凭着记忆,略作整理与补充,张挂于此,留作存照。自然,因记忆力有限,还多有遗漏之处,尤其是学生的发言、以及若干旁逸的细节很难尽现。但我已是感动异常!

师:徐老师布置预习了,你们有没有预习啊?

生:预习了。

师: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觉?

生:好。

(教师指名)

生:我感觉文字很朴素。

师:这是好还是不好?

生:好。

师:觉得好?我也觉得好。

生:我说的是不好。

师:我刚为作者感到高兴,以为他又找到了一个知音了。没想到……

(从零星回答中已感到学生没有很好的预习)

师:你们真的读过了?

生:嗯。

师:我相信你们读过了。这篇课文谁写的?

生:王羲之。

师:知道这个人吗?知道多少?

生:他是东晋著名书法家。

生:他被后人称为“书圣”。

生:他又叫王右军。

师:为什么又叫王右军?

生:右军是他的官职。

师:对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个习惯,对做官的总以官职相称,比如,我要是做了校长,你们就应该称我“成校长”了,不过现在还不是。

生:我还知道他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族,他们王家与当时的东晋皇族又非比寻常的关系。

师:确实,王家那时可称得上是除皇室之外的第一家族,声名显赫。

(投影显示关于王羲之的图文介绍和兰亭集序的书法)

(问了几个后)

师:读了这篇兰亭集序后,难道你不认为王羲之也可以称得上一位文学家?王羲之的文学修养很深,《兰亭集序》千古名文,称得上“书文双绝”!

师:大家到底有没有认真预习?我担心有些同学没认真去读,甚至根本没读。我想起一句台词:“曾经有一篇美丽的文章放在我面前,我不知道珍惜……”说的就是某些同学。我们先看看同学们读得到底怎么样。

(指名分段读,教师点评)

师:(对生1)没有预习吧?这么好的文章读得急急巴巴,王羲之泉下有知,多伤心!而且还有几个字读错了。哪几个字?(对生2)你读得比她(生1)好。(对生3)你读得又比她(生2)好。不过呢,都没有我好,我呢,又没有他(指多媒体)读得好。

(放多媒体)

师:他读得又没有我想象的好。你们听完了以后,有没有新的感受?有没有听懂?

(学生齐读)

师:读书要提纲挈领,找到关键点。你认为第一段哪个地方最关键?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好好想想,想好了,把你们的小手举起来!

生:我以为是“引以为……畅叙幽情”。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刚才读的这一句你能不能理解?什么叫“流觞曲水”?

生:(迟疑)

师:什么叫流觞?

生:(迟疑)

师:什么叫“觞”?

生:酒杯。

师:“流觞”呢?

(略)

师:“丝竹管弦”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指音乐。借代的手法。

师:“一觞一咏”什么意思?

生:喝一杯酒,吟一首诗。

生:我以为是“仰观宇宙之大……信可乐也”。

师:为什么?

生:(表达不太流畅清晰)

师:这一句什么意思?什么叫“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就是抬头看到浩瀚的宇宙,低下头看到万物生机勃勃。

师:“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呢?

生:用来。

生:开畅胸怀。

生:纵展眼力,张眼看。

生:……

生:天人合一

师:对!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状态!还有没有人认为关键句不是这两句的?

生:我认为是前两句:“永和九年……群贤毕至”。

师:为什么?

生:这两句交待了时间、人物和事情。

师:什么事?

生:“修禊事也”。

师:什么意思?

生:一种祈福的活动。

师:不准确。

生:农历三月三,在水边,举行的祈福仪式。

生:第一二句。

生:记叙为了抒情。

师:如果以事为中心,那么再看看,这一段仅仅是写事吗?还写了什么?

生:写景。

师:哪一句?一起读一下。

师:除此而外,还写了什么?

生:……

师:第二句写什么?读一下。

生:写人。

师:都是一些什么人?

生:贤人雅士。

师:可谓“谈笑都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是“谈笑有鸿儒”。

(生自由发言:乐在其人,乐在其事,乐在其景,乐在饮酒作诗……)

师:现在看出来,哪一句是中心?

生:最后一句。

师:浓缩一下,哪几个字?

生:信可乐也。

师:再浓缩一下,哪一个字?

生:乐。

师:多美啊,多快乐啊!当时要是有我就好了,不会写诗,讨杯酒喝也好啊。事隔一千多年,我们还能真切的感受到彼情彼景,心生向往之情。读书可以与古圣贤对话,读书可以濡养性情,这么好的文章放在面前不读,都可惜啊。所以,要对自己说“以后上天再给我这样的.好文章,我要读你,一万年!”

(这时出了一个意外,后退时差点被讲台的台阶绊倒,惹来哄堂大笑)

师:我是差点倾倒在王羲之面前了。大家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好不好?跟刚才应该不一样了,这次应该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出来,读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雅士之乐来!

(学生齐读)

师:下课!下节课我们继续!

跋:我发现,阅读整理这篇实录的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反思过程。两节课上完,自我感觉很不错,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反响似乎也不错。但是,对照实录再来回顾,我感到这节课至少存在着三大缺陷:1、在已经意识到学生预习相当不充分的情况下,没有加强语句的理解,使分析架空。2、自我陶醉,肢体语言太多,反客为主,虽能活跃气氛,感染学生,但也会冲淡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和体验。3、第二节课学习文章的后两段,思想性更强,我的挖掘过深,学生有点眩晕,没有从学生出发。至于其他的可取或不足之处,还望老师们批评指教!

再次感谢小陈老师!

【文学网小编推荐更多相关内容】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篇三

《春酒》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她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记叙了家乡过新年喝春酒的习俗,特别是母亲酿制八宝酒及家乡人喝会酒的美好回忆,表现了对母亲、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所教班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拟准备让学生多以交流讨论形式进行。

1.朗读课文,学习本文围绕“春酒”所写的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

2.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作者记忆中的乡土人物特点。

3. 通过关键语句,感悟游子的情怀,对故乡、亲友的怀念,。

品味细节描写,领会素朴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乡愁情韵。

1.讨论点拨法。

2.品读鉴赏法。

多媒体教学

1课时

生:吃汤圆。

生:元宵节有灯会。

生:吃团圆饭。

生:贴春联,包饺子吃。

今天,我们就跟随她记忆的脚步,循着她的笔触,走近她的文章《春酒》,去寻找答案,把课文打开。

师:在预习过程汇有没有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来看,如大家解答不了,我们在学课文过程中一起来学习。

生:文中的括号里内容有什么作用?

生:补充说明。

生:母亲说小孩喝多了会流鼻血,为什么喝多了,为什么还没流鼻血 ?

师:这个问题谁能解答。

(生沉默)。

师:好,那我们一会学到这再来看。

师:还有吗

生:母亲既然说有分寸 为什么却说没有分量?

师:谁来解答?

生:说明母亲谦虚

师:这个答案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生:说明母亲做事十分谨慎

师:这个答案你满意吗

生:满意

师:题目是春酒,那什么是春酒?记忆中的春酒 留给作者哪些印象?

生:在人们迎接新的一年中所酿的酒来给家添喜气,留给作者儿时的快乐。

师:有没有补充的?春酒是什么酒?

生:迎接即将到来的春天,作者认为春酒气氛很热闹。

师:这个答案很有创意 ,是为了春天喝的酒还是在新年喝的酒,哪个好呢?

生齐答:在新年喝的酒。

生:作者对酒感到好奇, 因为母亲不给多喝。

生:作者喜爱喝这个酒 恨不得喝三大杯。

生:怀念春酒。在她长大后泡了家乡的酒给儿子,但没有家乡味。想念家乡的味道。

师:哦,因为带有家乡味。刚才同学谈的基本上那个也是留给琦君的印象。

师:文中除了写春酒外 还写了哪些人和事呢?

大家可以轻声地交流

(学生轻声地进行交流)

师:准备好了吗?

生:围绕春酒写了自己的母亲还有小花猫。

师:老师问的哪些人,小花猫是人吗?

(全班学生笑了)

生:还有儿子。

生:阿标叔 还有儿子 还有会首。

师:会首是村长吗?

生:急需借钱的人。

师:还有呢“

生:还写了我

师:(归纳)对 写到了儿时的我 乡亲 母亲

师:那么写了哪些事呢?

生:儿时的我在新年时不给动来动来去。

生:还有喝会酒。

师:主要写了喝春酒 会就 这些人在具体的事件中肯定留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 那么有哪些印象呢?我们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这是一位( )的母亲;这是一个( )的我;这是一群( )的乡亲。

分组交流,一、二两组回答第一个;三、四两组回答第二个;最后两组回答第三个。

(学生分组交流)

生:这是一位谦虚、善良、热情大方、爱护女儿的母亲。

师:表现在文中哪?

生:第八节“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

还有热情大方,第五节“地点借我家花厅“。

(师板书)

师:非常好, 还有吗?

生:心灵手巧 勤快 。

(师及时板书)

生:她是有分寸的母亲。第八节,“有个尺度在心中”、

师:是用分寸好 还是用一个更好的词语来去形容好呢?

生:做事谨慎,仔细。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爱护女儿 表现在”喝多了流鼻血。太补了“

(师板书归纳)

师:好,下面回答第二个问题。

生:这是个调皮、淘气、 天真活泼、 富有好奇心的我。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天真活泼从第一节中看出“ 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相似的”

师:这里用了一个比喻,为何用蜜蜂作比呢?而没有比喻成其它的呢?

生:乐此不疲。

师:蜜蜂飞来飞去的情态很可爱 。这个句子读起来富有情趣。儿时的我也是在快乐地跑来跑去,写出了我的天真。

生:第二节,“其实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看出淘气。

师:尤其是哪个词?

生:偷偷。

生:第四节“舔舔才过瘾“由此看出对八宝酒富有好奇心。

(师板书归纳)

师:接下来再看乡亲留给大家印象如何?

生:这是一群热情、好客 乐于助人 知恩图报 勤劳朴实的乡亲。

师(板书)问: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第一节 村子里家家邀饮春酒,看出热情。第五节 会首凑齐十二人。 第六节阿标叔擦灯罩 。

师:同学们对她的回答满意吗?

生(齐答):满意。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意思呢。大家记一下,这里是方言词, 表示做事做事勤快,这篇文章那个有好几个方言词。

师:还有没有补充?张红,你呢?

生:朴实 大方

师(板书归纳)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

生: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何自己家酿的不一样。

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出示资料:琦君1918年生于温州。12岁随家迁居杭州,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自去台湾以后,琦君50多年再也没有回过温州。)

于是作者最后发出了强烈的感叹,我们一起来读“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生齐读)

师:老师从大家的朗读声中听出了伤感的味道 为什么这样呢

生:感受到她在怀念那个家乡。

生:忘不掉童年。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品味。

下面我们来读一下,读出真实的心声。

生齐读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琦君记忆中的“春酒”的种种味道已深深留在她心中,永难忘记。透过浓浓的春酒折射出了她的种种情怀:有思乡的,有四年母亲的, 让她永远难以忘记,正如她在文章中所写的:“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她多么盼望海天连成一片,山水连成一线,能回到故乡“享受壮阔的山水田园之美,呼吸芳香静谧的空气。我渴望那一天,难道那一天还会远吗?”

“荨茱鲈鱼长入梦,他乡虽好总添愁。”恋乡的人,终于忍不住喊出:“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家乡味》)

从这里我们读出了琦君深深的思想情结,临终前,她唯一的心愿就是:一定要把骨灰送回故乡。其实这样的怀旧思乡情怀不仅属于琦君一人,也是属于许许多多去台人士的,属于神州大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声!下面我们来一起读余光中的诗《乡愁》来感受诗人的情怀。

投影出示《乡愁》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齐读

师:好,今天我们就上到这,作业完成书后习题。下课。

1.本节课达成了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品读语句的过程中感受人物风情。

2. 注重预习,教学过程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先答疑,容易的问题先解决,较难的问题先不直接告诉学生,留有悬念,让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理解文本。

3.本节课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朴素的文字背后孕育着丰富的民族情怀,这就是文化乡愁。

4不足之处是尽管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力捕捉课堂的生成,但还是有些地方未能及时把握好。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篇四

《兰亭集序》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的传统艺术,如篆刻、国画、京剧、书法等等,这些传统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今天所学的《兰亭集序》就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师: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幅书法作品。

(放映幻灯片,局部放大)

同学们感觉怎么样?

生1:我感觉这幅字画总体上比较有气势,有劲有骨,给人感觉比较整齐。

师:说得不错。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部书法作者是谁?

生齐:王羲之。

师:大家会写吗?找一学生板书作者,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注意“羲”字的写法。

(一学生出错,找另一学生纠错。)

生2:王右军。

师:为什么称他为王右军呢?

生2:因为他曾经官至王右丞将军。

师:很好。还有呢?

生3:还可以称他“书圣”。

师:为什么?

生3:因为他喜欢书法,并且书法的成就很高。

师:很好,以后提到书圣大家要知道是王羲之,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4:逸少。

师:对,他字逸少,对于这些名人我们要多了解相关的信息。请把这些名字写在课本教材中的作者简介下面。

师:今天我们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学习这篇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读百遍,这节课我们读四遍,平时我们学习古文采用四步诵读法:

(放映幻灯片)出示:

四步诵读法:初读,读准字音;

再读,读懂句意;

三读,读出感情;

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师:我们开始诵读《兰亭集序》,第一遍诵读,大家听录音,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听录音,学生跟读)

师:好,听完录音,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2: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2: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嘛?

生2: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2:“俯察”应该是“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4: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4: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5: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6:第二段中“虽趣舍万殊”中“虽”应翻译为“虽然”还是“即使”?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7:我认为应翻译为“虽然”,因为前面已经提到两种情况,这里表示转折。

师:很好,“虽”在古文中有两种解释:“虽然”、“即使”,表示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表示转折,一种表示假设。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生8:第一段“仰观宇宙之大”中的“宙”是时间的意思,“时间”如何去“观”?

师:好,这位同学钻研得很仔细,把“宇宙”分开来解释了,这种钻研精神值得表扬。但是古文的理解有时候是无法做到这样细的,这里应理解为“观察大大的宇宙”。

生9: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提问到这儿,下面进行第二遍的诵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诵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

生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改一改。

生2:优雅的志趣。

师:不错。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生齐说:简洁、简练。

师:对,这表现出了语言的简洁。

板书:

简洁

更多

初中语文示范课教学实录篇五

时间:20xx年7月19日14:30

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课时:一课时(45分钟)

教学内容与过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王羲之——东晋琅琊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人,身高一米八几,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板书:王羲之)

兰亭——地名,在现在的浙江绍兴。(板书:兰亭)

兰亭集——诗集名称。(板书:集)

《兰亭集序》——文章名,是王羲之为《兰亭集》作的序。(板书:序)

1656年前,农历三月初三日,好友,亲朋,一支鼠须笔,一张蚕茧纸,几杯顺水飘来的酒,北方汉子的风骨与才情,与水汽氤氲的江南水乡珠联璧合,于是成就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五字”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遂成千古绝唱。

作为王羲之的家乡人,同学们在朗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更加心灵相通吧?

(生笑)

生1:前两段主要记述了兰亭集会的一些情况,主要是交代了这些诗的由来。

师:说得好。那么,你觉得前两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

生1:畅。

师:“亦足以畅叙幽情”的“畅”,有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我觉得是“乐”。

师:“信可乐也”的“乐”。同学们赞同哪一个?

生(齐):乐!

师:我也赞同“乐”。不过,细看一下“畅”,“舒畅”,是不是也包含“乐”的意思啊?

生(齐):是。(板书:乐)

师:那么,我们即将学习的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呢?带着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课文。

我这里准备了很好听的一支琵琶曲,来作诵读的背景。(播放课件音乐)

老师大声读,同学们跟着一同轻声和,来品咂文本韵味,好不好?(师范读)对古诗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师:还是之前的问题:第三段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作者的内心感受?

生(齐):“痛”。(板书:痛)

师:是什么“痛”?下面,分组讨论。

(生分组研讨)

生3:作者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还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那些让自己感到很快乐的东西,很快就消失了,这让作者感到很痛苦。也就是“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师:说得太好了!请同学们记下来:“胜景不常,盛筵难再”之痛。

生4:作者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让他感到很痛苦。

师:怎么理解这句话?(生4摇头)哪位同学为我们解惑?

生5:生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的安排,最终都要走到尽头,也就是死亡。

师:很准确。

生6:“况”是承接前面的“犹”的。这两句话构成了递进关系。“犹”,“尚且”,这是一层“痛”: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况”,“何况”,这是更进一层的“痛”:生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死亡无可避免,我们自己无法控制。(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是对你的回答的最好评价。

师:这一段的第二句,有两个“或”字,怎么讲?

生7:“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师:“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怎么理解?

生7:这里说的是两种人的不同人生态度,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谈论人生感悟,有的人则是行为放纵不羁,形体不受世俗礼法所拘束。

师:能吃透课文注解来回答,很好!这两种人的人生态度不同,但是,在此时,在此地,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生齐答)痛!

这种生命体验,我们可以用一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人生----短)

生(齐):人生苦短!(板书:苦)

师:下面,来读一读第三段,体悟王羲之的人生苦短之“痛”。大家推举一位同学朗读。请读出作者的情感波动,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

(生8朗读第三段)

师:“岂不痛哉!”这一句你再读一遍。

(生8读)

师:“痛”,此处强调,但音调不宜高亢,应低沉。(师范读)同学们比较一下,再读。(生8读)齐读“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生齐读)

师: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同学们还能记起一些咏叹人生苦短的名句吗?

生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10: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1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师:“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功底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都是颇为重要的。

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弥漫了整个魏晋的天空,当是时“悲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投影)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阮籍有“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陆机有“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刘琨有“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时哉不我与,去乎若云浮”。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出的都是同一种思绪,同一种感叹,同一种音调,同一种哀伤。(投影)

下面,同学们分三组齐读投影上的补充诗文,体会体会千古一痛。

(生分组齐读)

师:刚刚我们比较过的,读这些哀伤的文字,音调不宜高亢,语速不妨放慢。第三组刚才读得最为动情,第一组次之。

请一位同学读第四段,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12朗读第四段)

生13:王羲之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固知”(重读)“本来就知道”——语气如何?

生13:很强烈,很自信。表明王羲之对死生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醒的。

师:说得好!(板书:清醒)“一死生”“齐彭殇”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14:意思是死和活是一回事,活了800岁的彭祖和短命鬼也没什么区别。

生15:把生和死、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表明当时的人很悲观。

师:这两位同学理解得很好。“一”本来是数词,“齐”本来是形容词,这里都用作了动词:“把……视作一样”,“把……等同起来”。这表明当时的那些士大夫们思想是悲观的,崇尚的是老庄的虚无主义。

生15:我认为王羲之批判了那些人。

生16:我也觉得王羲之对那些名士是斥责的,他和他们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生17:我觉得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是很不错的,王羲之对那些名士不应该是批判。

师:“把生死问题看得比较淡”——你谈得很有点深度了。我们知道,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在教导我们,要坦然达观地看待生死,死亡并不可怕。

(同学们意见不一,争论)

师:大家的争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王羲之当时的矛盾。从发给大家的.学案上,同乡们应该了解到,王羲之也受到了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的,他自己也是矛盾的。

魏晋时期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包括大名鼎鼎的谢灵运、嵇康,《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还有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潘岳等等,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身处乱世之中,无所作为,也无法作为。因此,他们有的人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比如众多的玄谈家;有的人纵酒佯狂,有的人吃药忘忧,“放浪形骸之外”,比如刘伶。如此看来,尽管名士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今天很难赞同,但在那样的年代,作为有着一定话语权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们,能不助纣为虐、能不为非作歹,已经不错了。因此,王羲之对他们是委婉规劝:不要崇尚虚无了,不要虚度人生了,要积极有为。(板书:委婉规劝积极有为)

那么,王羲之为什么会和那些名士不一样呢?

生18:王羲之虽然受到当时的玄学风气、道教风气和一些狂放不羁的名士生活风气的影响,但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却中规中矩。

师:聪明——把学案上的东西用上了,但也有些偷懒——一字未改。(生笑)

生19:他应该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吧。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王羲之应该也是这样的。

师:是不是应该给他点掌声啊?(掌声)说得很好。结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老师想再补充一点。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学案中关于作者的第一句话?(生翻看学案)大家把这句话齐读一下。

生(齐读):王羲之生活在他的家族十分鼎盛的东晋时代,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人才。

师:文学评论,讲究一个“知人论世”。对王羲之的解读还须联系他的身世影响:作为东晋时代十分鼎盛的琅邪王氏家族(东晋初期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的马就是皇族司马氏,王就是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也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王)最出色的才子,王羲之幼年失父,他的身上既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想施展个人抱负的愿望,也有振兴家族的责任。这些,应该说对王羲之积极有为的思想也是有一定推动力的。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王羲之的主张是什么啊?

生(齐):积极有为。

师:那么,他的主张具体到行动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友情提示——结合第四段的内容,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

生20:作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就是积极有为的表现。

生21:作者把当时在兰亭集会时写的那些诗文辑录起来,给这个集子写序,就是积极有为。

师:对!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下来、传下去,与任其随风而逝、任其湮没在浩渺的历史烟云中,是不一样的——因此,作者化短暂为永恒,体现了他积极有为的主张。

王羲之处于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敢于批判庄子的虚妄之言,并且将深沉的伤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充分表现了他的清醒与执着。(板书:执着)后人评论王羲之“消极其表,执着其里”,说他是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是有道理的。(投影)

师:下面,齐读第四段,再次体味这种深沉的伤感,体味这种清醒与执着。

(生齐读第四段)

生(齐):怕!

师:“痛”美不美?

生(齐):不美!

生:有道理。

师:同学们说说,这个“痛”美在何处?请结合你所知道的中国历史上的“哀痛者”,比如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等,写一句话。

(生思考、拟写,师巡视,点请学生发言)

生22:人生苦短,王羲之把他对生命的清醒认识写下来,很美。

生23:屈原“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哀民生之多艰”,他很痛苦,但也很美。(热烈掌声)

生24:鲁迅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麻木,非常痛苦,于是就写文章,坚持战斗。

师: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就是最为清醒最为执着也最为痛苦的一群人。因为最清醒,所以最痛苦;因为最执着,所以最痛苦。

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因为时间关系,发言先告一段落。如果有兴趣,请你以“痛之美”或者“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生死观”为题,将你前面所写的一句话,扩展成一篇随笔。可发至我的邮箱:dzh_019t@。老师也写了一篇随笔《名士、名篇及其它》,等会儿发给大家,与大家交流。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展现出士大夫精神理想和人生情怀的时代。有一个说法,就是:“魏晋人物晚唐诗”,这是中国文化史最优美的两段。魏晋以后,历代高人逸士,都是魏晋名士的“粉丝”:苏轼生平写了上百首《和陶(潜)诗》,曹雪芹,字“梦阮”,朋辈亦将其比作阮籍。为什么崇拜他们?因为他们尽管痛苦着,但也美丽着——痛并美丽着。

下面,让我们把全文再快速默读一遍,体会其中的痛与美。

(生默读)

师:品读完了《兰亭集序》全文,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不少体会、不少感悟。

有人说《兰亭集序》要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之年才能读懂,但是今天我想对大家说,我们在20岁前就应该思考快乐,思考痛苦,思考生命与永恒!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美。这种思考可能还比较肤浅,但只要同学们努力去思索探究,不人云亦云,不自甘堕落,不抛弃,不放弃,就会缩短与哲人、伟人的思想距离,甚至还会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领空!

下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