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

时间:2023-12-17 作者:温柔雨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类作品的写作方式和特点,提供给我们参考和借鉴。以下是几篇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一

教学设置的问题一般是面向全体学生,问题的设置既要考虑一定的难度和跨度,同时还要注意到学前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置的问题应该能让多数孩子可以回答。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并注意用适当言语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听、看,如“现在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解答是否正确和完整,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使人人都有回答的机会和责任。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不同,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不同,他们所解答的问题也应不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如采取判断型的“是什么”、描述型的“怎么样”和分析型的“为什么”,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儿童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

二、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周围事物来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学生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表现以语言表达为主。然而,当前学生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往往参差不齐。如说话意识不强,语言活动中有嗫嚅或说话紧张就会口吃等不良现象出现,直接影响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和学生智力的开发。原因主要是,教师重视课堂语言活动,忽视了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注重语言活动中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过多地使用图片、静物等教具引导,忽视学生通过体验生活,直接去感知事物以发展其模仿能力和听说能力;注意强调了集体中的整体观念,却抑制了学生的自由交际活动和对其个性的培养。

学生通过听、看、触、摸、尝、闻等感性认识,扩大了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范围,加强了感知深度,而范围的扩大和深度的加强必然会丰富学生的语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学生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了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由于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而语言教育的传统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了注入式。可是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学生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但智力却没有得到最大的提升。所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发展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语言的培养还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如:要求家长带学生接触社会,认识民-警叔叔怎样工作,商店的阿姨如何营业等等,带学生接触大自然,使他们知道季节,有哪些花开了,哪些树叶凋谢了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地与家长交谈、提问。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和阅读材料

小学的语言教学是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语言应条理清晰、普通话标准、逻辑性强,语句不应冗长,内容要生动形象。当然,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因为周围人的语言修养、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好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语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学生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其说话的欲望。

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感知事物、语言发展和心态平衡等,还可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这样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学生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学生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要根据学生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生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地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先教学生看书的方法。拿到一组图画,要求学生先看数码,或按情节排好顺序,然后找出书中的主要角色,记住他们的形象,观察他们的动作,想象他们在干什么?联想组合成故事。

在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图画色彩,色彩鲜明图画读物是学生的精神粮食,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学生喜爱。欲想发挥图书的作用,教师必须进行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与学生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的图书,能让学生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学生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二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科学,许多知识是通过实验数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证实来的。生物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养和志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开展实验教学,将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与培养创新能力统一起来。

一、通过经典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实验教学很值得教师重视。经典实验蕴藏了很重要的科学实验思想和巧妙的实验设计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载体。例如“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中,孟德尔在发现基因的分离定律的过程中,不仅体现了科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而且实验中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和技巧更是令人叹服。正是由于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精神才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正是孟德尔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

在经典实验的的引入方面一般有两种教学形式:一是使经典实验融入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选用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述。例如,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可以感染和教育学生。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研究性的学习。通过资料的查阅,专题讨论等方式了解一些经典实验背后科学家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提高意志力和认知水平,从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使用多种实验方法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实验贯穿生物教材,由“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模型建构”、“实践活动”等组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实验方法的组合来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

例如,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一节中,教师就可以先通过模型演示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让学生形成dna分子结构的初步印象,再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参与到制作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思考与动手实验中获取、理解知识,将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通过演示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如在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演示各种生态系统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如何自身恢复的过程,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直观的体验。再通过让学生课后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并对生态缸里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追踪记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另外结合实验,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有助于增强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可以用于一些探究实验。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可以把学生自制的仪器作为实验室仪器的有益补充。不仅培养了师生的动手技能,又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使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以实验技能训练为切入口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这包括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进行中的指导工作和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内容、目的、原理和步骤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一些关系到实验成败的关键之处,教师应做规范化的演示操作,给学生讲解操作要领并示范。实验进行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显微镜操作中有的学生观察装片时看不清晰,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有哪些方面的问题会导致这个问题,实验操作中可能有哪些失误,通过什么方法去解决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的观察更加细致深入,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好的训练。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候,要能够做到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调动起实验的各方面因素,提高实验的质量。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就是通过对实验过程、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将实验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撰写详实和科学的实验记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严谨细致的作风和态度。

四、通过实验设计创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根源在于基础,而扎实的基础不仅来源于牢固的知识基础,更来源于知识所体现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考方法,这些都为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生物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三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数学能力,抓好审题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数学的解题能力。因此,解题的正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题能力。

一、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认真读题的意识。

1、让学生认识审题的重要性。可通过设计专项审题训练、对比实验,潜移默化,有机渗透,让学生自觉体验到题目中每句话都隐藏着重要的数学信息,体验到审题的重要性,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审题的好意识,认真审题。

2、专注是认真审题的关键。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教育学生专注听题,要集中注意力专心听,坚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口到);练习课时还可设计“限时作业”专项训练,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3、师生共同建立审题常规,合适的惩罚与激励并行。在审题常规中要正面导向,要求学生做到读题认真仔细,切实有效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同时要善于洞察和捕捉学生审题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二、要求学生认真读题,达到全面理解题意。

1、读题。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这样解答问题偏差就大了。所以,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验证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理解题。应用题题意的理解与小学生的语言水平、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和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力以及想象力直接影响着应用题的解答。例如:“光明家具厂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上半年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有些学生在读此题时只能找到一个条件“平均每月生产桌子107张”,问题是“共生产了多少张桌子”,而找不到另一个条件,无法分析数量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让学生理解另一个条件是“上半年”,也就是“6个月”,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解答了。

3、分析思考题。正确分析参与四则运算的数字特征及运算顺序,是合理、灵活解答计算题的关键,而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题的途径与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所以在计算式题和应用题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良好习惯,切忌让学生养成拿到题不分析、不思考就急于列式计算的不良习惯。要把怎样分析、思考的方法逐步地教给学生。

三、养成检验的习惯,提高解题准确性。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验证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2、检验列式是否正确、合理。学生列出算式后,可要求学生检查列式是否符合算理。若是综合算式,应指出综合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再连贯起来检查综合算式是否符合算理。

3、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其方法常用代入法或改编题目。例如:食堂买来100千克盐,用了8天,还剩44千克。平均每天用了多少千克盐?得数应该是“平均每天用7千克盐”。可把结果代入题中的未知数,检验结果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另一条件。因为7×8+44=100(千克),和原题的总重量相等,说明计算是正确的。改编题目的检验方法就是将原题逆编成一道新的应用题,计算结果是否与原题相符合。如上题可改编为:“食堂买来一些盐,平均每天用7千克,用了8天后,还剩44千克。食堂这次买回多少千克盐?”得数是“100千克”,与原题所买的食盐是相同的,说明计算正确。

基于学习内容不同,审题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审题方法。

1、计算,要学会“一看、二想、三算、四查”的审题方法。“一看”指看清运算符号和数字,克服粗心大意,避免思维定势;“二想”指想清楚计算顺序、是否估算验算,强化规律法则,合理选择算法;“三算”培养严谨学风,养成专注仔细的计算习惯;“四查”提倡反思计算,强化认真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一次性认真仔细计算,不抄错(或看错)数字、符号,完成后有时间要做到验算检查。

2、解决问题,要学会“一读、二敲、三述、四拟”的审题方法。“一读”指认真读题,准确提取数学信息;“二敲”就是对数学术语及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词句仔细推敲,注意关键字词,正确理解题意;“三述”就是把题目骨架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题;“四拟”就是用列表、画图、综合、分析等方法模拟解决问题的情景,清楚表达题意,展示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

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落实在每一堂课中,既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还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因此,广泛应用正确审题,准确高效解题,不断巩固深化,方能提升审题成效,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四

在当前,有效教学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审题,即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和未知的关系,从而获取解题信息,最终达到圆满解题的目的。审题是合理、正确解题的基础,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然而,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导致错误的发生,实在是常事。对此,本人经过这次理论学习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在把自己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解题,是日常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环。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这正是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的具体化的体现。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本人认为要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读题训练,养成自觉读题的习惯。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初读题目,要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把与题目数量关系无关的情节删掉。

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关键(看出数量关系)的字词用笔圈出来聚焦,以提醒自己看清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过程后,我相信正确率明显提高。

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审题,把上述两步做到位而不是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的责任是要从“逼到放”。学生审题训练,要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要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审题是正确解答习题的重要基础。学生既有审题的意识,又有审题的策略,相信学生的解题技巧一定能提高。

2、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弄清题目中关键字、词和术语的含义。

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3、弄清题目中显露、隐含的条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索。

学生怕解答应用题,往往审题没有过关,不会分析题目中显露的条件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更不会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这就要求老师们平时在审题教学中多加引导,注意这方面的训练。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五

数学课堂上学生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来,有助于教学者了解学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学生的集中力,更重要的是击活了课堂,使老师的独角戏,一下子变成了热闹的师生双边活动。下面就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情境创设。

问题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刺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必须使学生面临一种“令人困惑”、“充满张力”的环境,或是说给学生一种“刺激”,主体学生只有面临新的未知或情境才会产生问题,引发新的思维,因此教者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数学环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发掘他们质疑、猜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如下基本要求:首先要以一定的知识点为依托。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必须以教学内容紧密相结合。其次,要符合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规律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只有当创设的数学情境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呈现给学生的一个“似懂非懂”的场景或一个“似懂非懂”的现象,使问题具有能被学生“摘得到”的难度,才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少问。

适当少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课堂中不要垄断提问,不要只管自己问而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应适当地把提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课堂上教师恰当的提问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适当少问是让学生真正掌握提问的主动权,只有当学生真正掌握了提问的主动权,探求的欲望才会真正提高。此外在教学时间分配上,也要不挤学生提问的时间,要给学生充分的提问时间,避免学生有问题而没有机会问。

三、培养技巧。

1、明确标准。

对学生提问的训练,首先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实践提出和选择什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对这个问题的价值取向。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从数学的角度看,一个好的问题应符合以下标准,有较强的探索性,有多种不同的解法,甚至多种可能的答案,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和进一步思考,问题的表述应该简单易懂。

2、了解途径。

教给学生产生问题的一些常见途径,抓住事实的实际与理论之间的矛盾,抓住事物的逻辑矛盾或错误,抓住争论中的不同意见,抓住事物之间的关系。

3、掌握方法。

提出问题的一般性数学方法,观察与实验的方法,类比猜想方法、归纳猜想的方法,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否定假设法”(如果不是这样,又是什么),即通过对原问题的条件,限制或结论进行否定性的改变而产生新问题。

此外为了引起学生对提问行为的重视,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教者应将学生提问能力纳入数学成绩评定。在考试中,可以适当增加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改编数学问题、增减条件或补充结论等开放性题型,以考察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学生应大胆提出问题,教者要放一定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课堂主人,让难起齿、难开口的学生尝到在课堂提问的甜头,从而使数学课堂更热烈、更精彩。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叙述方便,本文分小学数学应用题、计算题、文字题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作一探讨。

应用题。

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一、“读”

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二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二、“敲”

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同学们修补图书。五年级修补127本,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四年级修补多少本?”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五年级修补的多还是四年级修补的多,这就要抓住“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把这个简短的句子一步一步地补充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就是“五年级比四年级多修补28本”,也就是“127本比四年级修的多28本”,这样不难判断出五年级修补的多,四年级修补的少,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述”

述,就是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如“小明家养了35只鸡,28只鸭,如果每只鸡一年可以产13千克蛋,每只鸭一年可以产12千克蛋。这些鸡、鸭一年一共可以产多少千克蛋?”学生若能这样复述:“小明家养了35只鸡,每只鸡一年能产13千克蛋,还养了28只鸭,每只鸭一年可产12千克蛋。小明家养的这些鸡和鸭一年总共能产多少千克蛋?”这就说明学生对题意已真正完整地理解了。

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四、“拟”

拟,就是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

又如:“某。

[1][2][3][4]。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七

计算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之一,而一年级作为学习生涯的起点,对孩子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正因为如此,一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就变得十分迫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对一年级的计算教学与训练规定了具体的要求。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结合我在一年级教学的实践经验,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主动探究。

计算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而言,是比较枯燥和乏味的,所以,在教学中,单纯地为了计算而去计算,势必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兴趣,并且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所要教授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创设了学生在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帮老奶奶收南瓜的情境,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连加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火把。学生在此之前只学习了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本课教学中,教师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从而引出“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

二、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9加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来感知“凑十”的过程和方法,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同样,教学9+7,先出示实物图,让学生画一画,凑成十,再相加。9+3、9+5要求学生动手摆小棒,边操作边说过程边计算。这样使学生在“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中充分感知“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再相加”的'计算过程,进而理解“凑十”的算理。

三、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常见的竞赛形式有:夺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抢答等。

例如,“夺红旗”比赛:出示课件,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6道算式题,请3组同学来完成,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夺得一面小红旗。“小火车接力计算”比赛: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竞赛题相同,开始各组由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等。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复习旧知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中,老师也应该重视学生读题审题习惯的培养。诸如“8+5=3,15-3=18”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审题,认清是加法还是减法,再进行计算的。

有些一年级学生刚刚学习计算,因为很多学生20以内加减法已经会了,所以,不少学生学习过于自信,计算后从不检验,教师教给学生检查方法后,很多学生也只是装模作样敷衍了事。所以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自觉检查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习惯需要教师从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提出要求,关键是教师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如,书写小能手、作业整洁标兵评比等,让学生从中享受到书写带来的快来。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五、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要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或5分钟的多样化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课外,让家长利用时间,配合老师进行口算练习,不要嫌麻烦,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练习,孩子们总会有进步的。

我以为,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八

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内容繁多,教学方法陈旧,教师总感觉教学时数不够,教学负担过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全部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才能教给学生,老师没讲到的,学生就不知道.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如有些是初中学过的,为了引出新的内容这些知识也要教师再讲一遍,学生才能重新记忆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现象,如教材越讲越细,作业越留越多,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自学时间越来越少等.要改革这种被动局面,关键在于组织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要求青年教师每讲一次课之前,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先弄清那些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的,老师不必重复讲解的哪些内容应提前交代给学生,由学生预习时解决的;哪些内容是学生似懂非懂的,必须通过老师认真讲解,学生方可牢记心中的.对于教学的难点内容,靠学生自学困难的,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讲课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了学生的依赖思想.

二.改革教学思想

造出一个紧张、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

学生中的一部分人,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得当,懒于思考,对教师依赖性大。特别是中职教育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上,需要一个时期的积累。他们的表现是:听课不认真,不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做完,完事大吉,上交老师,一身轻松,脑中再不去想它,似乎作业就是为老师做的。于是就产生“讲啥听啥;不讲不听;讲啥记啥,不探究原因”的现象。学生总让老师牵着走,教师一撒手,学生自己不会迈步。爱因斯坦曾经提出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各个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自身的智慧,而不是搬书本。青年在授课过程中,要灵活掌握课本的知识点,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找准启发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使学生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学一门技术,有一技之长”的培养目标。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和积累学习方法,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需要青年教师不断探索,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段,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准备及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使学生愿意学习,并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使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再迈一个新台阶。

作为青年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使职教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熟练掌握知识,迅速接受新科技的佼佼者,让他们去占领高科技市场,使我们的祖国跻身于世界强手之林。

一、提高认识

方法如下:

(一)讨论满堂灌的利和弊

讨论的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认为满堂灌弊大于利,在这样满堂灌的课堂里,学生成了奴隶,成了奴隶,而不是学习的主人。

(二)从纵的方面看自学,尽可能取得学生的支持

给学生讲教育史上有光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自学的认识,讲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讲了夸美纽斯一个教师可以教三百多个学生的主张,讲了杜威儿童中心的合理成分,讲了陶行知的“教学做”统一主张。

(三)从横的方向看自学

经常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论,讲叶圣陶有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主张。汇报省外的教改情况,介绍许多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从《外国教育动态》《外国教育丛书》中介绍有关教改和新鲜理论给学生认识。

从原苏联的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到瑞士的皮亚杰、美国的布鲁纳,从巴普雷什中学到日本的某中学的自学刚要,西欧的精学,法国和美国的开放式教学都做了介绍。让学生讨论一些教改试验的利和弊,如美国的实习牢房,日本的赤足小学,荷兰的少年餐厅,哥伦比亚的青年教改营,法国的不定型教学班,美国近二百所中学开设选修课。

(四)介绍当今时代的特点

(五)分析学生的实际处境

我多次在全校的会议上强调,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主要目标不是培养多少人升学,二十培养适合明天祖国需要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劳动者。因为无论你中学办的多好,也无法改变少数人升学,多少人就业的局面。

(六)讲自学成才的可能性

经常讲古今中外杰出人物自学成才的具体例子。恩格斯,高尔基,爱迪生,华罗庚,等。

二、激发兴趣

(一)增加实用性的教材内容

让学生自学完统编教材,对明天工作和学习都比较实用的教材。

1、课上引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几年来我在上课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如大脑的工作原理,增强有意注意力的方法,记忆的`窍门,观察的方法,讲什么是理解力,什么是想象力。

2、介绍现代科技的发展状况。

《外国科技动态》,如飞船的对接,天外飞行物,数控机床,人造心脏,人工合成物等,连最淘气的学生都凝神细听。

3、有时候把其他学科的内容引进语文课堂。

4、学生喜欢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很紧密的名篇。我就把报纸、杂志、新闻、报告等里面出现的文章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

(二)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经常和学生讨论怎么读,怎么写,怎么说,怎么样上课,怎么考试等问题。每到这时学生都充满了自己是学习主人的自豪感。我和学生经过反复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步课堂教学法。课堂力求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三)创设一个竞赛情景

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等

(四)经常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主要是想激发兴趣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给方法

(一)教给自学统编教材的方法

1、自学总体的语文书

2、自学一本语文书

3、自学一类文章

4、自学一篇文章

另外还教给学生完成每一步任务的方法

(二)教给“三结合”的自学方法

1、听说读写结合

2、语文科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

3、学与用结合

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方法,在班级里经常组织国内外学科的学习方法介绍会,出版介绍自学方法的壁报。

四、培养习惯

(一)首次慢动

刚刚接触班级时注意求稳、求慢,使得学生有一个适应时期。

(二)逐渐加速

(三)系统计划

自学要向管理要效率,管理学首要的环节便是制定系统的计划。

(四)控制时空

我们用填写学习病例,定期更换座右铭,每天统计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小时数等方法来让学生控制自己的不良习惯。

(五)形成习惯

养成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名言警句的习惯,养成读社会这本大书的习惯,养成了互批作文,互相出题考试,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九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困惑。每当我批改作业、试卷时,总会发现自己曾经讲过的知识点,学生们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错,那鲜红的叉号就像一记重锤,敲打着我的心,我不禁问自己,讲的那么清晰透彻,学生们为什么还会出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同样的困惑呢?(问大家)那学生们为什么会这样?想请各位老师谈谈你的看法。(老师讨论)。

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多老师都提到学生读题不清,对题意理解不够深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审题不清。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之前,我拜访了我们学校几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她们的教学经验。

低年级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题能力,必须下功夫,教师应培养学生出声读题,而且读出“数学味”。

比如: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第一次读一般的,第二次抑扬顿挫读,画出关键字。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比如这样一个例题: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学生要读懂买来苹果25个,买来梨6个,是两种水果,还要知道吃的是苹果,并且吃了5个,这样就达到了第一个目的。

例题:王老师带着3名同学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7元,一共需要多少元?学生看完题后,立即提笔写3×7=21(元),只有用心读题,用脑思考,才能发现是“王老师和3名同学”,一共是4人买票,从而才能正确解答。

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老师在读题时,不让学生闲着,读到那儿手指跟到哪儿,认识的字就跟着老师读,不认识的字要随时注音,跟读的过程,学生自然心无旁骛。读数学题,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那样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于是读便具有负面效应。那我们就应想办法让读数学题变得有趣味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比较长,就让他们读音拖长点,1厘米比较短,就让他们拖短点,孩子们也可以加上自己的节奏,这样读数学题,也觉得是一种享受了。总之低年级读题讲究“抑扬顿挫”。

中高年级阶段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现”。中高年级读题,强调一个“慢”字,通常要求学生连读三遍,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会断句,会停顿,直至了解题目中说的是什么事,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有哪些。

如,三上p44:2题。

科技园内上午有游客892人,中午有265人离开,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当学生读完题目,首先要知道有两问,第一,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是求现在剩下的游客人数,第二,园内全天来了多少游客,只需要考虑来的游客数量就可以,跟中午离开的游客数量没有关系。

除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有时候我们也可以让读题最棒的学生当“小老师”为大家领读,开火车读,分角色比赛读等,这样可以摒弃单一的读题方式,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和游戏中,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

(1)圈关键字,深入理解。

当第一步初步理解题意后,还要学会仔细推敲字、词、句,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进行深入理解其表达的意义。不动笔墨不读书,读数学题需要边思考边读,而且读和思考都要留下脚印,适当的圈一圈,标一标。

对于低年级学生,对多或少比较好理解。

比如刚才的这道题:

二上p29:例3:

车上原来有67人,下来了25人,又上去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二下p47:例1: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又如四年级的一道题:

(1)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货车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

六上:操场上跳绳的有4人,跳绳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2/5,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六上:p16:7题。

六下p8:例1。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两车用了多少钱?

p13:

某县前年秋粮产量为2。8吨,去年比前年增产三成,去年秋粮产量是多少万吨?

例题:一只挂钟的分针长20厘米,经过30分钟后,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

(2)细心琢磨,展开题意。

在读题时,有些题也可以通过增加一些词句来完善题意,

例如:“同学们为地震灾区捐款,一班捐了432元,比二班多捐了37元,二班捐了多少元?”此题中的条件是逆向叙述,对此题有的学生一下子分辨不出是一班多还是二班多,这就要抓住“比二班多捐了37元”这个关键句,联系前后内容仔细推敲,并把这个简短的句子补完整,使之明朗化,即“比二班多捐37元”,就是“一班比二班多捐了37元”,转逆为顺,也就是“二班比一班少捐了37元”,这样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例题:一桶水,用去3/4,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例题:一种服装原价105元,降价2/7后,现价多少钱?

例题:芳芳今年6岁,妈妈比她大25岁,再过4年,妈妈多少岁了?

例题:买三送一。

(3)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有些题目,在读题时可以去掉一些非本质的词语,通过缩句理解题意的核心意思。

一下:p20:例5。

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个人没来?

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母鸡有几只?

妈妈买来25个苹果和6个梨,小明吃了5个苹果,还剩几个苹果?

ppt:3个例题。

如同这样的有多余信息干扰的问题,在高年级阶段会出现更。

多,在我们读题时就可以去掉这些多余的信息,精简题意,化繁为简。

尽管有了前两步做铺垫,还不能急于动手列式,尝试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图形思维,把数学信息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个阶段就需要我们画一画线段图,写一写数量关系式。

前两次王俊平老师对线段图的讲解和汪主任对数量关系式的讲解都很细致清晰,在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数量关系式和线段图。

希望我的分享能给您带来一些小小的借鉴,无论我们采用哪种数学审题方法,只要是适合孩子的,那就是最好的,更是无可挑剔的。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

学生推理与证明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小孩牙牙学语时候起,小孩在爸爸妈妈跟前不停的问为什么,可以看做推理的雏形。接着到幼儿园、小学,教材里也有简单的说理,小学教材里有简单地说理题,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初中新教材对推理与证明的渗透,也是从说理开始的,但内容比较少,也就是教材中的直观几何内容。很快便转向推理,也就是证明。刚开始推理的步骤,是简单的两三步,接着到四五步,后面还一定要求学生写清楚为什么。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好多学生在后面的.括号里不写为什么,我便给他们举例小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一个小孩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需要大人或其他可依附的东西,渐渐地,她会脱离工具自己走。学习证明的过程亦如此,起先在括号里写清为什么,并且只是简单的几步,然后证明比较难一点的,步骤比较多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学教材加强了解析几何、向量几何,传统的欧式几何受到冲击,并且教材对这一部分的编排分散在初中各个年级,直观几何分量多了还加入了变换如平移变换、旋转变换、对称变换,投影等内容。老师们对内容的编排不太理解,看了专家的讲座,渐渐明白了:这样编排不是降低了推理能力,而是加强了推理能力的培养,体现了逐步发展的过程,把变换放到中学,加强了中学和大学教材的统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演绎推理确实弱了。

关于开展课题学习的实践与认识。

新课程教材编排了课题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授课的老师,还是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怎样上好这部分内容,对老师、对学生而言,都是一个创新的机会。至于课题学习的评价方式,到现在为止,大多数省份还是一个空白,考不考?怎样考?学习它吧,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试卷上体现出来,于是,好多老师对这部分采取漠视的处理方法;不学习吧,课本上安排了这部分内容。还有一部分老师觉得,课题学习是对某一个问题专门研究,很深!老师不知讲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学生不知掌握到什么程度。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这次培训的认识,我觉得课题学习是“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新课课程中的主要呈现形式,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课本的编写者安排的主要目的是:

1.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探索的机会。

2.让学生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解决,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3.让学生获得研究问题地方法和经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得到发展。

4.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5.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课题学习首先提出一个主问题(问题是一个载体),然后给出资料,利用资料挖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多关注知识的价值,淡化数学术语,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明白课题学习是为学习服务的。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一

目前实行的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某些“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这一现象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严重的阻碍。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中学物理教学中,应首先确定以实验为基础,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这一新方法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应该认识到虽然这种教学手段很先进,可以做出很多现实中难以做出或测量难度很大的实验,但是模拟实验终究取代不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如果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总是用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亲自动手操作,那么,这只会使学生养成记实验、背实验的习惯。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

1.变演示实验为动手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都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仅是观察者,没有直接参与到实验中去。这虽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但并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演示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学生可以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并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包括教具的改进,实验过程的安排,问题的设置及解决的办法等。这种创新设计对学生将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的安排,教师可以灵活地变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或“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实验的能力。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中探索并理解物理规律,比教师枯燥地讲解、学生硬性地记忆好得多,正如“百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一做”嘛,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利用探究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因此,创新演示实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思维、主动发问、主动探索、主动研讨、主动创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在紧张、热烈、兴奋的状态下掌握物理知识,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材上设计了很多有趣的课外小制作、小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各种物理小实验,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活动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强烈,使学生的动手习惯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了培养。如“鸡蛋碰地球”、“楼梯开关”“不倒翁”等小实验、小制作,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促使他们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相关问题。这些生动、有趣、简单、易行的小实验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形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同时也是对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了强化。又比如:完全失重现象的研究中,引导学生根据现象本质去生活中寻找实例,例如底部打孔的矿泉水瓶,装水以后从空中落下的实验就是用最普遍的生活用品做物理实验的最典型事例。

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能力与创新素质》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二

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学生一打开课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那么,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呢?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借助直观形象的教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识字教学。

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许多生字卡、图片,利用实物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以此提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如教学“吃”字,我出示识字卡片,读准“吃”字的音,再让学生表演“吃”的动作。告诉学生,“吃”是用口去嚼东西,所以“吃”的左边是口字旁,接着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哪些动作能用上“吃”的。有些学生一下子就说出“吃香蕉”、“吃饭”。另外,我还利用了猜谜语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故而采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猜谜语a、巧夺天工——打一字(人)b、两个小孩在土堆上背靠背。——打一字(坐)c、眼前一座山,只能看见尖。山中两个洞,空气通里边。——打一器官(鼻)以字谜、顺口溜等形式出题检测学生识字,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也有趣味性,能唤起学生兴趣。比如教学“雨”字时。

我讲述了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连念两遍,请学生猜谜底。每次一说到猜谜语,孩子们就来劲,教室里总是鸦雀无声,学生们个个都在认真地想,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地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谜底是“雨”。学生们猜对了,我就出示“雨”字的图片,让学生记住了“雨”字的样子,然后再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雨”的字音,学会“雨”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来认识字,不但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对字的认识。故而,在教学中,能够常常联系实际,利用生字卡片、图片、利用实物、利用猜谜语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识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好方法。显然,老师与学生也不例外。故而,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识字教学,那样,便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教学“红”字时,我首先出示了红苹果的图片,然后引出话题:苹果是什么颜色的?学生们不由自主就说出了苹果是红色的`。最后再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准音。学生初步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后,我注意创设语言环境,启发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什么东西能够用这个字。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国旗是红色的”,有的说“小红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有的说“西红柿也是红色的”。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再进行字形分析和书写指导。这样,学生从理解词义到口头运用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学生不仅学得活,而且记得牢。因此,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也是提高识字能力的有效方法。

总之,培养学生的识字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探索,使学生认识更多的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三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我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的核心应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解答物理问题时,大多数学生找不到问题的突破口,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这一现状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交给学生,读题的时候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物理名词或较为典型的物理规律的叙述下用笔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分析物理过程就能快速找出解题的突破口。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做匀减速运动的刹车问题,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运动?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解释物理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了经验的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物理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发热等问题。

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

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汉”,卫生球消失等生活现象,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师那儿“学”来的,而决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及其他课外活动等。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

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观察不等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有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

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保证实现正迁移。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掌握了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四

我国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教育事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持续提升。当前,小学语文质量持续提升,教学题材多变,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练就的,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坚持才可以有助于此种能力的形成。该文就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出发,来分析、探究出可以提升学生朗读能力的科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提升策略;培养。

朗读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是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那么教师必须重视此工作的展开。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可以快速地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把握文章中的关键内容,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表达技能,在写作的时候水准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增长。因此,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主动进行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策略,唤醒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引导工作,帮助小学生提升自身的朗读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朗读教学在课堂当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朗读教学占据的时间还是非常短,教学成效不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也没有增强。当前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当中还具备以下问题。

1.1缺少朗读时间。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纲就是缺少对朗读教学的时间给出详细的标准,但是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所以,课堂上应该有一部分的时间用来朗读。经过实践教学发现,基本上没有教师会占用课堂上的时间来要求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在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学生的课后复习的任务或者是课前预习的任务,课堂当中朗读时间严重不足[1]。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致使学生没有形成朗读意识。

1.2朗读学习方式单一。

朗读教学与语文课堂中的其他内容是一致的,教师需要使用多种丰富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在课堂中唤醒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有助于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文章中的中心思想,从根本上提升了语文学习成效。但是在实际教学的时候,教师通常将朗读看作是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锻炼。部分教师注重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单将此作为朗读工具,直接阻碍了朗读内容的多样化。除此之外,在朗读的时候,教师想要教学工作展开得更加顺利,只挑选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2]。这虽然推进了教学进度,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没有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会从源头上遏制其他学生的朗读兴趣。

1.3朗读评价形式化。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朗读热情。在小学语文课程授课的时候,教师会安排学生进行段式朗读锻炼。可是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水准的时候,形式过于单一,通常会使用“读得不错,继续保持”“读得不错”,此类简单的评语直接打击了学生的热情。形式化、模糊,缺乏详细、认真的评价,没有达到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教师没有根据学生朗读的声音、感情给到学生合理的建议以及客观的评论,学生不知道从哪方面来提升自己朗读能力,缺乏针对性。形式化的朗读评价,直接打击了学生进行朗读学习的主动性,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

2.1保证朗读时间,监督学生多朗读。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留够学生朗读时间,一节课40min,预留给学生的朗读时间甚至达不到10min。因此,教师必须提升自身对朗读教学的认识,意识到朗读教学的作用。教师理应将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自身的观念,意识到朗读教学带给学生的积极作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3]。教师要科学的划分课堂仅有的40min,依照课本内容的多少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朗读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开口展示自己,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升国旗》的过程中,进行授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花费几分钟的时间,将之前总结出来的文章中心经过朗读之后融合在文章中,直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给学生下发朗读任务,利用足够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朗读锻炼,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2.2丰富教学方式。

在授课当中,教师不能只使用一种教学模式来传授知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那么教师就需要展开各类丰富的朗读教学模式,给学生进行授课,不同形式的授课模式会唤醒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便会自身陷入朗读的乐趣当中,这样才可以取得高效的教学成效,有助于学生自身朗读能力的增强。例如,教师可以表演朗读法展开教学,表演朗读法的优势是形象生动,或者是让学生经过角色扮演融入文章当中,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在教学情境当中直接提升学生的朗读技能[4]。在教授《巨人的花园》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结合表演,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一步提高每位学生的朗读技能。在讲授《观潮》的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朗读锻炼,学生经过朗读就会对潮水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脑海中会形成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当中的画面讲述出来,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或者是图片呈现出来,打造情境,直接达成了教学效果。

2.3积极引导,改进朗读评价。

教师的合理引导,直接关系到学生朗读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改进自身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朗读热情。艺术性的朗读评价,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朗读能力的时候,使用委婉的方式来让学生知道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教师不仅需要使用评价给学生呈现出真实、详细的朗读状态,还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从哪方面改进,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例如,有的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语速过快,教师就需要运用合理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你朗读的能力非常不错,说明你在上课的时候有认真地听讲,但是,你的朗读速度稍快,你可以适当地放慢节奏,等等大家”。此种中肯的评价不仅指出了学生的不足之处,并且还没有打击学生的阅读热情,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来提升自己。激励性的评价,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展开分析,策划出不同的朗读评价标准。教师需要观察每位学生,要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鼓舞学生,并且让学生发扬自己的优点,使用鼓舞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朗读任务,提升自身的能力。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是每位小学生都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要点。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可以有效地学习。当然,朗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是教师的任务,也是需要每位学生的努力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配合,才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3]施雅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0,6(4):65.

[4]杨海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20(8):61,122.

[6]桑小红.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9):93,95.

[8]王蕾.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8(10):18.

[9]张春惠.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新智慧,2019(7):136.

[10]李良娟.浅议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c版,2013(7):173.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五

本人对如何培养学牛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南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其次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作者:蒋凤英作者单位:辽宁省北票市纺化小学刊名: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英文刊名:chineseandforeigneducationresearch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六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这些名言都告诉我们:真理是在不断的实验中归纳总结得出的。那么,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认识,只是教师的包办代替,不是真正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所以,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环境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一、正确操作,保证材料的真实性

1、课前认真准备。为了保证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在上课前要准备大量的典型材料。对于难点还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保证实验的成功。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教师应在试验前对每一组的电源、导线和小灯泡做通电的实验,以保证学生在实验事的成功率。

2、试验程序的操作要正确。在每次学生实验前,教师要演示或讲解,让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及步骤,了解科学、准确、规范的操作方法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并学会掌握科学、准确、规范的操作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并作准确的指导。当实验不成功时,师生要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指导重新进行实验,消除归纳中的障碍,增强归纳推理的说服力和真实感。

3、做好实验现象和结论的记录。在每次实验时,教师要事先把实验记录单分发给每组。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必要的记录。最好是边实验边记录。如在教学《生物的启示》中鸟蛋、贝壳对人们有什么启示时,先做平整的吹塑纸最多能承受勾码的个数的实验并记录下个数;然后再做弯曲的吹塑纸最多能承受勾码的个数的实验并记录下个数。

二、分析材料,归纳结论

分析,以不善于把现象与本质联系起来。所以,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展示实验的结果,以利于比较、分析和综合。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举例法和图示法等。

2、整合事实材料,归纳实验结论。获取正确的事实材料后,需要引导学生按科学的`思维方法,比较、分析、综合事实材料,找出事物的共同属性,寻找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3、让学生多说,训练归纳推理能力。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说的过程就是形象语言向抽象语言过渡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就要重视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的过程,这实质就是学生主动认识的过程。只有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表述思路,才能说学生掌握了归纳推理。常用的语言训练方法有:小组互说、代表说、全班讨论等。

三、学以致用,解释身边现象

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释各种现象。这一过程实质是对学生归纳推理能力巩固的过程;是归纳推理能力再现的过程;是归纳推理能力升华的过程。如在教学《我们身边的物质》中实物中的淀粉后,学生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这一现象,碘酒是检验实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药液,教师可以先写一封“无字” 的神秘信让学生读(学生无法读),教师将这一封信放到碘酒的溶液中浸泡后取出再让学生读(学生怀着惊奇的心情读完),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一封信中书写的字含有什么物质?(淀粉),这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也有了质的飞跃。

总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过去总认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到了中学,学习几何证明题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或者解“奥数”竞赛题,需要推理。那么,在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咱们先要搞清楚什么叫推理能力?《辞海》中阐述:“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叫做推理。“推理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人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经常需要做出选择和判断,进而进行推理、做出决策。因此《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的数学思考部分,做了如下的要求:“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想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情境和过程中推出可能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统计推理是合情推理的主要形式。

《如何在实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七

关键词:

审题能力操作线段图板书。

摘要:

培养与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先从培养审题能力入手,再借助学具操作或画线段帮助思考,最后利用板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解决问题能力高的人成绩不会考得差,而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成绩肯定很差,学生成绩的高低是由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的。解决问题能力低的人,他应用知识的能力就差,他学了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数学对他们来说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可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重要的。据调查,有许多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实际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审题能力及推理能力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与推理能力。

一、抓住关键词分析,弄清题目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读题与审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第一步出错的话,后面的列式、计算等就会白花力气。根据我对试卷及平时作业的分析,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不理解或不仔细,审错题意而扣掉整题的分数,这是相当可惜的。

审题是重要的,因此首先要让学生多读题目,边读边想,仔细想,想明白,抓住关键词想。如六年级期中考试的一道应用题:题干已知烟筒的底面直径与高,第一个问题是求它的侧面积,第二个问题是求20个烟筒需用铁皮多少平方米。第一个问题,学生能正确解答,因为问题明确指出是求侧面积,而第二个问题,就有很多学生列错算式,都列成一个底面积与一个侧面积的和,再乘以20。因为弄不明白烟筒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不知道烟筒只有侧面一个面,教师讲解时只需对烟筒的.形状作出解释,或从烟筒的作用引导学生猜出烟筒的样子,其余可放手让学生去做。

其次,读题时要求学生弄清每句话的含义。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如问题是求表面积还是体积,是求速度还是时间,是求工作效率还是工作总量等等。只有审清题意,才有可能列出正确的算式。

二、动手操作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运用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使学生运用数学的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和交流。虽然很多知识在上新课时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过,但有些知识时间一久,学生可能又全忘了,如果结合动手操作进行某些知识的复习,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如复习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已知等体积等底的圆柱与圆锥,圆柱的体积及底面直径,求圆锥的高时,学生很容易出错。我先让学生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进行观察操作,然后回答三个问题:

(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几倍;

(2)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几倍;

(3)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比圆锥的多几倍。

再让学生思考等底等体积的圆柱与圆锥的高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做几道不同问题的题目进行巩固。

线段图可以把题目形象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有些题目数量关系复杂,通过画线段图,观察线段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否则很大一部分学生将会束手无策。可见,线段图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如:一个数,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3倍,这个数是2.2,如果把它的小数部分扩大7倍,这个数是3。8,原来这个数是多少?让学生自由读题后画出线段图,师巡视,这样老师既能了解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又能了解学生对哪几句不理解,以便教师有针对有重点地讲解。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学生找不出,可适当引导,3。8与2。2的差等于哪个量的4倍?其余的就放手让学生去做。反馈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学生举手积极,兴致高涨,解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教师没有借助线段图,只让较好的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肯定有很多学生不理解,虽然学生最终也做对了,但可能只是一种模仿与记忆,他们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思维能力只能是处于低级水平。

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先去某情景当中,再抽象出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解答的一种思维过程。线段图是一种既能去某情景当中,又能让学生对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的工具。线段图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复杂的数量关系简单化、直观化,是学生把生活内容数学化的一种工具,是学生解题的好帮手。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遇到难题找线段图帮忙的好习惯。

三、板书思维过程是提高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好学生思考得出的解题思路,后进生不一定一下子就会明白,借助板书有利于他们学习思考,使他们有所提高。

如上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指名口述解题思路,师板书。

第一种。

解:设它的小数部分为x,(7—3)x=3.8—2.2。

4x=1.6。

x=0.4。

2.2—(3—1)×0.4=1.4。

第二种。

(1)这个数的小数部分的4倍是几?

3.8—2.2=1.6。

(2)这个数的小数部分是几?

1.6÷(7—3)=0.4。

(3)这个数是几?

2.2—(3—1)×0.4=1.4。

这道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还可以引导学生列出:

3.8—0.4×(7—1)=1.4。

2.2—3×0.4+0.4=1.4。

3.8—0.4×7+0.4=1.4。

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让学生比较这几种方法,看哪一种简便,教师便把那种思维过程写完整。留一定时间给学困生吸收,这样做体现了面向全体,共同提高,使全体学生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优等生思维更加灵活,能同时掌握好几种方法,而后进生至少也能掌握一种方法。

复习解决问题这块知识时,用学具操作,借助线段图,把知识具体化;板书解题步骤,把知识抽象化。这样把具体与抽象结合,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开发智力,达到有效复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霞。“读”出数学的精彩。教学月刊,(11)。

[2]吕琴,蒋成荣。让操作实践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学月刊,2005(11)。

[3]于晓霞。对应用题教学的若干思考与做法。中小学数学,(6)。

[4]贾志强。提高分数应用题教学效率的好经验。中小学数学,2007(7/8)。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八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推理思维习惯,培养推理能力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经过数学课堂的实践和研究探索总结得出,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鼓励猜想、重视语言表达、挖掘推理素材、形成推理氛围来帮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关键词]推理能力;猜想;语言;表达。

推理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推理能力不仅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思维能力,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重要的思维能力。在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不能够完整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或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形成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推理习惯;有些教师虽然知道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推理能力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培养的方法、策略。然而,小学数学学习正是强化学生推理意识、培养学生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推理习惯、有效掌握科学思维语言方法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正当其时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鼓励合情推理,激发探索欲望。

波利亚认为:“说得直截了当一点,合情推理就是猜想。”数学猜想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推导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发散求异,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严谨地思考,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发展推理能力打下基础。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思考:是不是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有的想:由三条线段围成一图形就是三角形,肯定可以;也有的想:三条边的长度肯定有要求,不是任意长的三条线段都可以。这时,我让同学们用老师准备的教具分组进行操作,用三条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有些同学不费吹灰之力很顺利地围成了三角形,但有些同学却怎么也围不成,这样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产生思维冲突,从而提出“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我又让学生猜想,到底怎么样的三条线段才可以围成三角形呢?学生也积极发动脑筋,有的说要三条线段的长度比较接近才可以,还有的说三条线段要有两条比较接近的才可以。对于这些猜想,我没有做任何评论,而是将充足的时间留给小组实验、讨论,让他们在实验、交流验证中进一步形成最终结论,进而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猜想。然后让学生用这个猜想,通过摆小棒的方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到教学的结论。通过鼓励合情推理,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数学发现的机会,激发学生饱满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思维。学生由于自始至终主动地参与,就会体会到知识探索和形成过程的乐趣,并通过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获得数学思维的锻炼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合情推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同时,教会学生进一步利用论据来推理、论证自己的猜想,为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打下基础。

二、重视语言表达,发展推理能力。

语言表达对于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来说非常重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达,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进行思维推理过程之后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才是算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多问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言之有据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而发展推理能力。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节课时,我首先出示含有百分数的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说说每个百分数代表的意义。如合格率98%表示合格的产品数占检测产品数的98%,出勤率96%表示出勤人数占全班人数的96%。学生通过多说掌握了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在应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问题时,我还是要求学生要求解出题中的成活率、出油率时,先说出成活率、出油率等的意义,再由意义衍生出成活率和出油率的计算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让学生进行汇报时,学生也要把自己的解题的理由和方法再说一次。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百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学得非常扎实。而且通过说意义、说想法,巩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推理能力。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的可靠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能够把头脑中的逻辑思维过程用数学语言清晰、简洁、准确地进行表达,做到言之有理。通过这样经常性的先说理再推理的演绎推理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演绎推理的习惯,从而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三、善于利用教材中推理的题材。

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过程以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内容中。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认真分析教材,挖掘出其中最直观形象且利于理解的题材,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如:在方程的概念教学中,在学习了方程的意义之后,通过设计判断题:x=3是不是方程,请判断并说明理由,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说出因为x=3含有未知数,且是等式,根据方程的含义,可以判断出x=3是方程。又如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得到三角形的三个角合起来是180度,从而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这一结论,并且在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及依据。又如:应用方程解决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写出题中各数量的等量关系式,再根据关系式列出方程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通过改造、设计,就可以变成具有推理能力培养的题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只是这需要教师的重组和设计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教材在设计和编排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材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和教学单元里都给出了归纳性的素材。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深入研读课标、仔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许多可以用来渗透归纳推理意识以及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素材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合理地利用起来,丰富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四、营造宽松的推理氛围。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创造性只有在学生处于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境下才会产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学生安全和自由地观察、猜想、推理、实验、反思等活动的机会和情境,学生才会自主地参与到推理活动的过程中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展其推理能力。1.教师要尊重、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身兼多个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为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思考、平等交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的新颖想法和不同见解,老师应加以肯定,哪怕他的结果不如平常的方法那么完美,也要鼓励,因为他是用了新的办法。对于“唱反调”的学生,不能一上来就批评和反对,而是应该给予同样的尊重和鼓励,保护学生这份积极的探索欲望和热情,同时,可以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更好地促进其推理能力的发展。如此,学生就会在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寻找最佳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把民主带进课堂,使学生敢想敢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这份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当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问、敢说、才会积极进行充分自由的思考,畅所欲言,才会有创新和创造,也只有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推理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晓利.小学生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的探讨的论文(专业19篇)篇十九

《新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每次把学生的小。

作文。

收上来,我总是认真阅读,只要有闪光点,就用红笔勾圈。并在旁边写上鼓励赞赏的批语,哪怕是一个用得好的语气词,一个正确的标点符号,一个优美的词语,都及时给予肯定,如奖励一朵闪光的五角星,一朵温馨的小花,从中让学生品尝写话带来的成功喜悦。对于认真的学生,还要给他们扣上“你真棒”“棒极了”的小戳。每次小笔头发下来时,学生都很期待,有的学生还会认真地数一数,看看自己一共得了多少个小戳。对于特别优秀的文章,利用多媒体展台,把学生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听,看着学生喜滋滋的表情,相信他们正享受着习作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孕育着写作的激情。

低年级教材特点之一是图文并茂。一张张精美的图画,给了学生想象的翅膀,也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平台。还有多媒体。

课件。

上的图画更加精美,看图说话时,学生乐于说,抢着说。“我看到了瀑布。”“图上画了山峰。”“我还看到了诗人李白。”……在这样说的基础上,我鼓励孩子们用“瀑布、山峰、诗人”等词语“学说一句话”,把“图上、我“这样的词去掉。明白了我的意思后,有的学生在思考,有的学生在悄悄地说。一会儿,一句句富有童真童趣的佳句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瀑布从山顶流了下来,好像天上的银河一样,真有趣呀!“高高的山峰上,到处绿油油的,真美丽呀!”大诗人李白站在一块巨石上,正望着远方……”低年级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画画,我就鼓励他们为自己的作文配画,学生边写边画,写话也成了件乐事,而看着学生创作的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插图,我觉得为他们批改作文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乐事。学习古诗时,在弄懂了诗意之后,鼓励孩子们为古诗配插图,同时写自己的理解,写写自己的想象,一首首古诗被孩子们改编成了一篇篇充满童趣的小文章。

语文教科书中所选课文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贴近儿童的生活,我便充分利用教材创设写的情境。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时,除了运用连词成段这一训练模式外,我还采用了仿写的形式。在学习《水乡歌》时,学生这样写道:“承德什么多?山多。棒槌山、天桥山、罗汉山、双塔山、奇山怪石真有趣。承德什么多?树多。千棵松,万棵柏,大树一棵又一棵,绿遍山原绿满坡。”这样的写作训练扎实有效,特别是对于一些学困生,提高更快。

我除了凭借教材,还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进行写话训练。如随着四季的更换,写出生机勃勃、百花盛开、硕果累累、白雪皑皑的四季景色;又如各种节日的度过也是写话的资源,如怎样过“六一”儿童节的、在“三八”妇女节你为妈妈做了点什么、春节有趣吗?有趣的亲子活动等,让学生在欢庆节日的同时也完成了写话训练;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一幅幅充满想象力的叶画,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多种多样的写话内容,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低年级进行写作启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基础工程,希望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扎扎实实的训练,能写出自己的真心话、实话、心里话。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写景倾听(优质14篇)

    优秀作文能够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确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强烈的阅读感受。在下面给出的优秀作文范文中,有的写得生动活泼,有的深情绵长,不同的作品展示了不同的魅力。

    分管教育副县长讲话(汇总20篇)

    演讲稿还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目的来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演讲稿范文收录了各个领域的优秀演讲,涉及教育、科技、环保等多个主题,希望能够给大家

    成长使我快乐(优秀17篇)

    优秀作文的特点之一是语言流畅、表达清晰,给人以良好的阅读体验。这些优秀作文范文都有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个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和思考。如果你问我做过最有爱心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热门14篇)

    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工作的保证和支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效教学模板,希望对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最大公因数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

    日本旅游日本旅游概论(精选13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能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世界旅游概论是一门介绍旅游业发展、旅游市场、

    自我三省公司(专业14篇)

    在现代社会中,公司已经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拥有着广泛的经营范围。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通过生产、经营和交易等方式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在现代社会中,

    这一刻我最温暖(优质16篇)

    优秀作文能够给人以启迪和启发,它蕴含着作者的独特观点和思想。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经典例文,供大家参考

    中学一级教师工作总结(模板16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评估的过程,能够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寻找改进的方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

    年终绩效分配方案(通用18篇)

    计划书的编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正在犯愁计划书的写作,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你整理的范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调查处理报告(汇总18篇)

    报告范文可以通过图表和图像等视觉方式来增强信息的表达和理解。范文中的报告结构清晰,表达简明扼要,图文并茂,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本办法所称国防科研生产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