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JQ文豪

手机的发展历史充满了竞争与合作,各大手机厂商推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产品。以下是一些知名手机品牌的推荐,其中包括了各个价位段的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一

1.1盲目攀比,追求高端消费品。年轻人强烈的新鲜感、求知欲和表现欲,潜移默化地助长了其消费欲望。据了解,大学生校园贷的消费主要是购买高端消费产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昂贵的消费产品的需求,他们为了拥有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或者运动鞋,名牌皮包等,有的大学生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欺骗家长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等,这些都可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为了追求新鲜感、满足其虚荣心,盲目攀比的心理。大学生的主要收入是依靠家庭,没有独立自主的经济能力,这种消费行为与其身份极其不搭调,但是为了其无底洞的欲望,在校园网贷下,大学生传统的消费观逐渐变为超前消费、分期消费等观念,甚至出现了畸形的消费行为,让个别大学生走向了黑暗深渊。

1.2恋爱消费成本过高。大学生不管从生理和心理方面上讲,都逐渐不断成熟,对异性的爱慕之情以及追求情感的需求不断增强。据了解,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的花销比不恋爱的大学生普遍高。主要是一方大学生经常会购买一些礼物送给另外一方,男送女居多,当然也有女送男的情况,这种消费行为是当今大学生恋爱消费的主要形式,他们大多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从造成大学生恋爱消费成本过高。

1.3人际交往消费过度。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当今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城纷纷成立,与传统的校园生活相比,当今的大学生的生活圈子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如今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消费成本不断增高,主要是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他们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为自己的将来打下人脉基础。然而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过多将财务投入到这个消费行为,因此,有些大学生在校园网贷的诱惑下,纷纷透支自己的经济信用额度,换来了极其沉重的经济负担,这种压力下有的大学生会拆西墙补东墙,进入了校园网贷的陷阱,不断挣扎越陷越深,最终走向不归路。

1.4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大学生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父母。对于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来说,其消费行为和方式只要其父母能够承担,就不存在因“贫困”而消费不起的情况,但是当今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来自于广大农村地区,有的家庭条件普遍都不是很好,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讲,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分期消费等行为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困扰,而且还给父母增加了经济负担。有人认为“贷款消费无可厚非,但是贷款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偿还的能力”,作为当代大学,如果能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做兼职、家教、勤工助学等不依靠父母,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独立自主、信用意识是有极大的引导作用。

2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念的建议。

2.1树立大学生理性消费的观念。首先要树立“适度”消费观念。因为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家庭,所以我们在消费过程中,要考虑自己的.消费能力,谨慎使用自己的财务,在购买物品时尽量选择价廉物美的商品。其次树立“理智”消费观念。在追求时尚、潮流的时候,大学生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最后,树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坚持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和方式,这不仅是我们做人的原则,更是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要求;少使用一次性筷子、少送贺卡、选无磷洗衣粉、绿色食品、买环保电池,节约能源,少开空调等,从小事做起,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2.2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理财意识。作为高校学工口教师要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理财意识。一是邀请专家以讲座形式为大学生讲解如何加强大学生理财意识,特别是以互动的形式或者案列分析的形式,使大学生明白理财的重要性。二是以小组比赛活动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或者培养理财能力的培训,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这类培训活动,增强大学生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三是学校出台规章制度,安排学生选修理财相关课程,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理财意识。

2.3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每个家庭每月或每年在给予大学生的生活費用时候,要考虑适度原则,给予符合当时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费用,保证提供给予大学生刚刚能够满足其生活学习的需要,合理消费。首先,在消费前要考虑周全,什么东西是必须的,什么东西是可有可无的,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次要,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其次,货比三家,找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最后,还要注重自己的精神上的需求,在消费过程中提示自己的精神境界,消费要能带来快乐才是真正值得的;此外,作为高校学工教师,应努力构建一套“高校、家庭、大学生”三位一体的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05.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二

这个标题想必大家一定都能看懂,顾名思义,“手机依赖症”就是对手机依赖,人到哪手机就得到哪的症状。这样的状况在今天似乎是很常见的'事,而且经常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但这,可不是一件什么好事。

在科技发达今天,智能手机、触屏手机已经到达了它的鼎盛时期,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你走遍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见:头垂下,手里捧着个高科技,蹦蹬蹦蹬按个不停地中学生。

他们在干嘛呢,这对于大人们来说当然不知道,但我们同龄人当然明白而大人们也根本问不出来他们在干什么,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手机里,已经得了“间接性聋哑症”,你说话他们是根本听不见的。

这种状况会持续多长时间呢,等他们的电池槽空了就不会盯着手机了,但同时整个人也不淡定了,他们会像《生化危机》里的“丧尸”寻找活着的人类一样寻找可以给手机充电的地方或物品,在寻找的途中大呼小叫。

而等到电池槽又重新变满时,整个人又像变了一样,继续低着头,敲着手机,重新变回一个“聋哑人”。

我结合以上所有的现象,把这种症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

这种症状是一种对于我们不利的症状它会导致我们的学习直线下降,而克服这种症状的办法只有靠你自己的自制力。如果你的自制力不够强,就上交你的手机吧。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关其手机,停其流量,盗其账号,拔其网线,方能告别学渣,修成学霸。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三

手机成瘾,也称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判断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1.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随着校园“手机一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手机成瘾症也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出现了。这足以说明手机无形中在青年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手机没带或一段时间无信息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脾气暴躁不安,严重者可能会形成“手机焦虑症”。

2.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手机短信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手机使用的热潮中,一些垃圾信息、诈骗短信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再者,“黑色短信”(指“办证”、“中奖”等诈骗短信)相当猖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无力应对手机的诱惑,甚至还会陷入漩涡,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3.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部分青年学生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敞开,只好选择了极具有间接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也方便得多的手机聊天工具。他们在这里塑造着理想中的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4.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用手机收发短信息,20%的大学生是为了玩游戏,10%的学生用来打电话.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听音乐、上网。在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学生把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用来发短信,这无形中耽搁了学习。尤其是手机自带的各类小型游戏已成为争夺青年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00%的学生承认使用过手机自带的游戏,57%的学生表示常在课堂上玩。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手机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5.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会使听力下降,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手指抽筋,颈椎劳损等症状,这些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1.内部因素。

(1)社交缺乏。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手机网络的产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在网上成为知己。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会对这种社交方式产生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交流不感兴趣。

(2)虚荣心。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手机并不普及,只在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手中使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影响了周围的人,使得大家都想拥有一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就成为了时尚一族的代名词。

(3)认知偏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社会上的新闻常常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手机上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某些大学生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就容易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对网络上的在线游戏和社交交友产生上瘾。

2.外部因素。

现在的手机功能齐全,能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微信聊天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另外,手机游戏开发商的新游戏研发更是层出不穷,对爱好手机游戏的大学生也存在不小的吸引力。

1.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学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让学生明确手机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实质和固定电话并没有差别。第二,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开展学生参与面广的文化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对信息的协同管理,开展与学生的短信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达到使大学生净化心灵、增强自律能力的目的,并最终使大学生不受手机使用中消极因素的左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最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从而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难。

2.家长要多关心与帮助子女,与其进行平等的沟通。

首先,要把手机成瘾看成是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出现的暂时障碍,要帮助他们超越这个障碍。要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成瘾原因、危害,明确目标,制定矫治计划。其次,作为家长一切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在尊重子女的前提下,要对子女接收、发送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解,并适时对子女进行引导、教育和监督。第三。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第四,父母要积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其次,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关键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四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问题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选取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探究手机依赖给大学生本人和学校带来的危害,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供依据。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情况、年级和性别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有一定影响,但是家庭所在地、性格偏向和专业对手机依赖情况的影响不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受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校级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健(1993d),男,安徽宿松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级在读本科生;周瑶佳(1994d),女,安徽广德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2级在读本科生。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手机已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现在智能手机的特点在于功能丰富,除了通话、短信等传统的通信功能外,还具备上网、游戏、音乐、照相等新的功能。我们走进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听歌、聊天的学生。目前大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猛增,人均使用手机的时长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手机的频繁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表现出烦躁、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严重问题。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二)调查目的。

手机依赖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而且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这一情况,本小组进行了题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探究手机依赖给大学生本人和学校带来的危害,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统计。

本研究选取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抽样调查。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前者样本容量确定为192人,后者为64人。为减小抽样误差,我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将调查对象先后按年级和专业分层,然后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92份,回收192份,有效率为100%;访谈64人,访谈成功60人,有效率94%。

(一)问卷调查对象的年级和院系分布。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和院系分布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二)访谈调查对象的年级和院系分布。

访谈调查的年级和院系分布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调查结果和结论。

根据调查,87%的在校大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对手机有依赖,82%的学生上课都会携带手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占27%,2d6小时的占69%,6小时以上的占4%;经常在上课时或睡觉前使用手机的学生占67%,无固定时间、随时使用手机的学生占38%;经常用手机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学生占19%。与此相比,玩qq、msn、微博、飞信、微信、拍照,看电子书,玩游戏,听音乐,学习,使用闹钟、备忘等功能的达到80%,其他的占1%。认为手机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生占86%,认为手机仅仅是生活用品的占10%,认为手机可有可无的人占4%。牺牲睡觉时间熬夜玩手机的学生也很多,有多次熬夜玩手机经历的学生占73%。有58%的学生时常看手机是否有电话或短信,42%的学生偶尔看手机是否电话或短信。当自己忘带手机时,78%的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取回手机。不仅如此,根据调查,在那些不去立即取回手机的学生中,空虚感增加或安全感降低的学生占69%,感觉不方便或感觉无所谓的仅占31%。

我们最初假设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会与自身的家庭情况有很大关系。但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中,89%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来自城市的学生中,86%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500以下的学生中,只有21%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500至900的学生中,90%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900以上的学生中,65%的人也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

综上得出结论:家庭所在地(农村或城市)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很小;但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较为宽裕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感觉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学期间的时间安排得比较紧,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还会从事一些兼职,而且他们为了以后能争取到一个好的就业机会,也都很努力地在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里面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的生活都很充实,这使他们对于手机依赖的程度比较低。相反,由于有的学生家庭较为宽裕,他们身上的压力较小,大学生生活比较散漫,容易感到空虚,这导致他们大部分人会不由自主地通过玩手机来娱乐和打发时间。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4%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偏于内向,36%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偏于外向,40%的学生认为自己兼具内向和外向的性格。不同性格偏向的人手机依赖情况如表5所示。综上得出结论:性格偏向会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但差异不明显。这打破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人越内向,对手机就越依赖的观点。这表明性格偏向对手机依赖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中有85%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中有88%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所以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专业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影响不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一年级的学生中98%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二年级的学生中90%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三年级的学生中83%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四年级的学生中69%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情况如表6所示。

根据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年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比较大。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对新生活还不能适应,经常感到空虚和无聊,从而通过玩手机来排解苦恼、打发时间。随着年级升高,有手机依赖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标逐渐形成,而且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客观上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主观上来说他们内心的空虚感减少,所以手机依赖的状况有所好转。

根据调查,男生中80%的人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女生中94%的人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女生偏向一对一的交往和交谈,使用手机的社交软件可以很好地满足她们的这种需求;男生偏向一对多的人际交往方式,面对面的交往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男生更喜欢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这使得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从而减低了手机依赖问题在这个群体中出现的比例。

严重的手机依赖可能导致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目前,上述症状在大学生中有多方面体现。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过度使用手机给自己的身体和学习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详见图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造成的危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危害。过分依赖电话和短信,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不知怎样面对面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疾病。过度依赖手机上网、手机电子书、手机词典等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导致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到影响。第二,生理危害。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电磁波以及躯体固定、机械、重复的活动,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不适。长期依赖手机,心里过分焦虑紧张,则导致出现手脚发麻、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第三,学业危害。对手机过分依赖,电话、短信不断,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四、反馈与建议。

本次调查旨在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素质,实现自我价值。下面是我们就此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关于学校。

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严重的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要充分重视其危害性,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存在的危害,积极宣传并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学生解决困惑;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坚持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关于学生。

手机依赖症具有网络依赖症类似的特点,根治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手机使用者群体共同的改善。所以,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合理利用手机,拒绝诱惑,提高自律能力。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把手机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助手,但是应该控制手机费用,不要让高额的手机费用影响生活水平;将手机作为联系家人和朋友、上网学习的工具,尽量少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尽量不要带手机进教室,上课时不要玩手机,不要让手机影响听课状态;不要过度依赖手机,应该尽量多和家长、教师、朋友面对面地交流。

参考文献:

[1]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2]郭少卿,陈军,张喜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杨云,张倩,刘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2014(7).

[4]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五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手机的高普及率和手机上网的便捷。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大学生是拥有和使用智能手机的主流人群,几乎人手一台。因为手机上网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网络信号覆盖得到的地方,利用手机丰富的功能在各种场合随时随地均可上网;便宜的手机价格和低廉的上网费用;强隐蔽性和注重个人隐私的保密等特殊特点,导致手机上网在大学生中普及度相当高,这也是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客观原因。

(二)人生目标不明确、责任感不强,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弱。

高职大学生厌学心理严重,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薄弱,自我认同感较差,讨厌学习,多移情于手机,沉溺于手机游戏,陶醉在虚拟世界,希冀找回些自信与自尊。加之部分学生缺乏生涯规划,欠缺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弱,自身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低。这些正是他们钟情于手机,对手机诱惑无法抵挡的主观原因。

(三)从众与攀比心理的影响。

从众心理就是通常所说的“随大流”,高职大学生较本科生自制力弱,抵御外界诱惑的能力低,为了追赶时尚潮流,受周围同学的影响盲目攀比,认为自己也有这种“需求”,对群体表现出高度顺从,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不良情绪的迁移。

大学时期是学生个体情绪波动起伏相对较大的一个时期,尤其对处在“理想间歇期”的高职大学生来讲,情绪上表现为空虚无聊、焦虑烦躁,这些复杂情绪需要迁移、发泄与排解,而手机以其丰富强大的功能、方便快捷的传递、快互动性等独有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心态需要,成为他们寻求解脱与安全、排遣无聊与郁闷的心理“小贴士”。

调查研究发现导致手机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自身性格、自我认知、压力、人际交往能力、校园文化环境、心理咨询与辅导等都可能造成手机依赖现象的出现,我们根据调研结果,拟从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从大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1.树立远大崇高的人生理想。清醒认识肩上的重任和使命,科学规划自己的生涯,围绕理想积极奋斗进取,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充实自己的人生,有利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明确手机在生活中的正确位置,制定手机使用规范,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用坚强的意志抵制手机的种种诱惑和不良手机文化。利用朋辈辅导互相督促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寻找有趣的共同活动,分散对手机的注意力,加强同学间的情感交流。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

1.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高职院校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摆脱手机依赖,消除孤独感和失落感,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团队精神。

2.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随着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的日益加重,学校要充分发挥高校德育的引导功能,举办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高学生鉴别和选择正确的手机文化的能力,规避手机的消极影响。同时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积极调控学生的情绪,提高排解不良情绪的能力,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3.顺应时代发展,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95后”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高职院校管理者改变过去“说教”式管理方式为“渗透”式,高职院校学管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实现良性互动,鼓励他们参与到学管工作中来,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主动进行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三)从家庭角度出发。

家庭是高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土壤,面对复杂多变的成长环境,家长要积极营造温暖的家庭环境,争做“95后”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小贴士”,与他们进行关系平等的心灵沟通,鼓励他们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把注意力从玩手机转移到学一技之长上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磨炼意志,增强主观幸福感和自信心。

(四)从社会角度出发。

为改善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现状,政府要加大对手机文化的监管力度和监控技术的研发,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严厉打击利用手机犯罪的各种违法行为。同时手机行业也要加强自律,净化手机和网络使用环境,防止利用手机传播不良信息,倡导文明使用手机,让手机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六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七

一)导言:

调查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程度及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有个正确态度。

调查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年轻一代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掀起‘‘手机热”。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比较高的群体,为什么依然会出现“手机依赖症”这一社会逐渐热趋化的病症呢?同时,手机对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调查研究,意在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的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的目的。

调查对象: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是什么导致大学生会出现手机依赖性;手机依赖性的影响;如何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性。

调查人员:xxx。

(二)问卷调查方法。

1.文献回顾。

手机改变着你我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手机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给大家介绍不同时期关于手机各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报告。

1937年4月3日,自世界第一部手机诞生以来,于1987年手机在中国大陆出现,由原先的“大哥大”到现在性能多样,样式各异,手机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稀有物,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关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为了能吸引消费者,国内外研究者更多关注于手机的设计、使用和消费者购买手机指导等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更多的将关注集中在手机这个物体本身表层上,忽略了手机的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影响等方面。

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手机使用对使用者生理的影响。同时期相关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手机硬件对人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手指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新世纪至今,手机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从经济学角度、哲学角度、传播学角度、生理角度等层面上。

2.研究假设。

我校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基本依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同学们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对手机具有依赖性。

3.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小组自主设计问卷,一部分印发400分问卷给各院各级同学,另一部分将其上传至问卷调查网站,收集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4.样本及抽样。

以我校以及附近大学拥有手机的同学作为对象,然后进行随机发放问卷,最后对其进行数据资料经微机处理分析以及网上数据统计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与分析。

“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由于某种原因过渡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

标准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使用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手机不在身边时,经常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会感觉到焦虑,紧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

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无手机使用时长的科学标准,但一般认为,过度频繁地使用手机,如每天发短信或打电话10次或娱乐超过5小时以上即是使用时间过长。

2.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5张,回收率89%。从问卷情况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较重。

如问卷第8题,如果离开手机,15.2%的人只能忍受半天以内,36%选了一天,过半的人对手机严重依赖,如果忘记了拿手机,17.1%的人感到焦虑不安,46.4%的人感到不适应,心理上这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心情,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手机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如同遥控自我的线,一旦离开了就魂不守舍。

(四)讨论与小结。

1.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观原因:

一是大学生从众心理和盲目攀比的错误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手机更是成为一种彰显品味个性的工具。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认为手机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品的错误价值观念就易造成大学生对手机的沉迷。

二是自制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通过我们对周围同学调查发现对手机依程度与自制能力反相关。大学与其他学习阶段有相当大的区别。大学期间课余时间比较多,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学校对手机的监管放松,所以有些学生因为无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玩乐上。以上都是内因,外因也有两点:

第一是对外的诱惑。不仅包括大学中玩手机的氛围的影响,手机本身功能不断完善更加丰富。大学里课程少,很多人跟风随之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上来。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大量智能电子产品涌入市场。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其消费主体。手机娱乐功能的拓展是对大学生的.极大诱惑。

第二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学习、人际压力过大。大学生是处在校园和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蚁族”、“蜗居”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压力的难题。生活压力巨大,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更快,这使得手机成为必不可少的重心。把人际间的沟通通过手机来完成,手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的人际直接沟通。或者因学习过于压抑,需要通过游戏聊天来排遣。

“手机依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八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迅速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尤其智能手机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生活。如今手机不仅作为单一通话和收发信息通信工具,而且是集通讯、娱乐休闲、收集资料于一体的自媒体工具。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滋生如“手机依赖症”等行为成瘾问题,特别当代大学生是“手机依赖”重灾区,他们被称为“低头族”、“手机控”、“刷屏控”。“手机依赖症”是继网络成瘾问题后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当代行为成瘾问题,针对此现状文章提出四位一体应对“手机依赖症”的策略。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九

一)导言:

调查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程度及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有个正确态度。

调查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年轻一代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掀起‘‘手机热”。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比较高的群体,为什么依然会出现“手机依赖症”这一社会逐渐热趋化的病症呢?同时,手机对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调查研究,意在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的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的目的。

调查对象: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是什么导致大学生会出现手机依赖性;手机依赖性的影响;如何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性。

调查人员:xxx。

(二)问卷调查方法。

1.文献回顾。

手机改变着你我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手机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给大家介绍不同时期关于手机各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报告。

1937年4月3日,自世界第一部手机诞生以来,于1987年手机在中国大陆出现,由原先的“大哥大”到现在性能多样,样式各异,手机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稀有物,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关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为了能吸引消费者,国内外研究者更多关注于手机的设计、使用和消费者购买手机指导等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更多的将关注集中在手机这个物体本身表层上,忽略了手机的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影响等方面。

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手机使用对使用者生理的影响。同时期相关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手机硬件对人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手指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新世纪至今,手机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从经济学角度、哲学角度、传播学角度、生理角度等层面上。

2.研究假设。

我校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基本依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同学们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对手机具有依赖性。

3.研究方法。

首先我们小组自主设计问卷,一部分印发400分问卷给各院各级同学,另一部分将其上传至问卷调查网站,收集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4.样本及抽样。

以我校以及附近大学拥有手机的同学作为对象,然后进行随机发放问卷,最后对其进行数据资料经微机处理分析以及网上数据统计得出调查结果。

(三)调查与分析。

“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由于某种原因过渡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

标准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使用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手机不在身边时,经常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会感觉到焦虑,紧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

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无手机使用时长的科学标准,但一般认为,过度频繁地使用手机,如每天发短信或打电话10次或娱乐超过5小时以上即是使用时间过长。

2.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5张,回收率89%。从问卷情况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较重。

如问卷第8题,如果离开手机,15.2%的人只能忍受半天以内,36%选了一天,过半的人对手机严重依赖,如果忘记了拿手机,17.1%的人感到焦虑不安,46.4%的人感到不适应,心理上这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心情,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手机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如同遥控自我的线,一旦离开了就魂不守舍。

(四)讨论与小结。

1.大学生出现手机依赖的原因主观原因:

一是大学生从众心理和盲目攀比的错误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手机更是成为一种彰显品味个性的工具。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认为手机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品的错误价值观念就易造成大学生对手机的沉迷。

二是自制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通过我们对周围同学调查发现对手机依程度与自制能力反相关。大学与其他学习阶段有相当大的区别。大学期间课余时间比较多,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学校对手机的监管放松,所以有些学生因为无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玩乐上。以上都是内因,外因也有两点:

第一是对外的诱惑。不仅包括大学中玩手机的氛围的影响,手机本身功能不断完善更加丰富。大学里课程少,很多人跟风随之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上来。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大量智能电子产品涌入市场。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其消费主体。手机娱乐功能的拓展是对大学生的极大诱惑。

第二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学习、人际压力过大。大学生是处在校园和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蚁族”、“蜗居”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压力的难题。生活压力巨大,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更快,这使得手机成为必不可少的重心。把人际间的沟通通过手机来完成,手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的人际直接沟通。或者因学习过于压抑,需要通过游戏聊天来排遣。

“手机依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1)大学生消费观造成了偏差,盲目从众,用手机在虚拟世界排遣无聊和空虚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2)不利于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科学家研究表明,手机产生的辐射可使靠近手机的大脑部位消耗更多能量,更会对皮肤有刺激。手机辐射危害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少使用手机,减少手机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3)相比生理健康影响,手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对手机依赖性严重的人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当长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的看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短信。经常担心手机没电,会出现幻听。焦躁不安、抑郁、脾气会变得暴躁长时间没精神等。

3、解决对策。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手机的依赖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针对手机依性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建议:

大学生自身:

(1)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素质和认知水平,充实社会生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2)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多参加积极的课外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加强与人的直接交流,增强自信心。

学校及社会方面:

(1)加强“手机依赖危害”的宣传教育。对其有相关依赖性的学生较强心理辅导工作。让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克服对手机的依赖心理。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建校园文化。高校有义务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组织各种趣味活动,以展现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其课余生活。

4.小结: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群体,应该理性思考、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制定使用手机计划,同时多与人沟通,学习和娱乐结合、拓宽视野,做到全面发展自己。在问卷的派发与回收、整理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下面是我们小组对这次调查的失误总结与反馈。

1、题目不够创新,不能够很好的更深入剖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

3、被调查者的年龄、及年级跨度没有一个较明显的区分,由于组内人力资源、信息来源等有限,导致被调查者相对集中在大一这一个群体。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

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们的通讯工具,更是我们的娱乐中心、学习助手等等。然而,手机的普及与实用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人不可避免地手机依赖。个人在长期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手机依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教训。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手机依赖的心得体会。

首先,手机依赖带来了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当人们沉迷于社交媒体上的点赞和评论时,往往会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我曾经见过有人在与亲友聚会时不断拿出手机,完全忘记与身边的人交流,这无疑对人际关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如此,手机依赖还会让人追求虚拟社交网络的满足感,而忽视了真实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在身边看到许多人因为长时间依赖手机而疏远了亲朋好友,这让我深感手机依赖对人际关系的破坏力。

其次,手机依赖对健康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不良的坐姿和姿态,给身体带来压力。我在使用手机期间发现自己常常长时间弯腰低头,导致颈椎问题逐渐加重。此外,手机的亮度对眼睛也有一定危害,我有时会感到眼睛疲劳和干涩。手机依赖也经常导致晚上失眠,我曾经因为沉迷于手机而熬夜到凌晨,无法保证足够的睡眠,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再次,手机依赖影响了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当我们依赖手机时,很容易迷失在社交媒体、游戏和网上购物等无意义的事情中。我曾经在使用手机时忘记时间,结果导致工作和学习的时间不足,任务积压,增加了不必要的压力。手机依赖使人丧失了时间管理的能力,无法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最后,手机依赖还对个人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当我们使用手机时,很容易被各种应用和信息的刺激分散注意力。我曾经在阅读时收到一条信息,结果不仅打断了我的思路,还让我难以重新专注。手机依赖让人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影响了学习和工作效率。

总结起来,手机依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健康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以及注意力和专注力问题。个人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些问题,并通过一些经验教训学到了如何应对和管理手机依赖。首先我会努力减少手机使用的时间,并培养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其次,我会注意坐姿和姿态,避免过度低头使用手机。此外,我还会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并遵守它,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最后,我会采取一些方法,如设定专注时间、关闭手机通知等来增强注意力和专注力。

手机依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我们个人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手机只是我们生活中的工具,我们应该以合理使用为前提,而不是将其变成生活的主心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好手机所带来的方便,而不为其依赖所束缚。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一

[摘要]在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问题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选取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实施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探究手机依赖给大学生本人和学校带来的危害,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供依据。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经济情况、年级和性别对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有一定影响,但是家庭所在地、性格偏向和专业对手机依赖情况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依赖;手机依赖问题;危害。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受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校级重点学科“中外政治制度”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健(1993d),男,安徽宿松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级在读本科生;周瑶佳(1994d),女,安徽广德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2012级在读本科生。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一)调查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手机已逐渐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现在智能手机的特点在于功能丰富,除了通话、短信等传统的通信功能外,还具备上网、游戏、音乐、照相等新的功能。我们走进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拿着手机听歌、聊天的学生。目前大学生拥有手机的人数猛增,人均使用手机的时长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手机的频繁使用一方面极大地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也引发了部分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的问题。这部分学生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表现出烦躁、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等不良情绪,更有甚者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严重问题。而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各种不良影响。

(二)调查目的。

手机依赖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而且覆盖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针对这一情况,本小组进行了题为“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情况,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分析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探究手机依赖给大学生本人和学校带来的危害,为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统计。

本研究选取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实施抽样调查。调查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两种方式,前者样本容量确定为192人,后者为64人。为减小抽样误差,我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将调查对象先后按年级和专业分层,然后发放问卷并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92份,回收192份,有效率为100%;访谈64人,访谈成功60人,有效率94%。

(一)问卷调查对象的年级和院系分布。

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和院系分布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二)访谈调查对象的年级和院系分布。

访谈调查的年级和院系分布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三、调查结果和结论。

根据调查,87%的在校大学生都感觉自己在不同程度上对手机有依赖,82%的学生上课都会携带手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占27%,2d6小时的占69%,6小时以上的占4%;经常在上课时或睡觉前使用手机的学生占67%,无固定时间、随时使用手机的学生占38%;经常用手机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的学生占19%。与此相比,玩qq、msn、微博、飞信、微信、拍照,看电子书,玩游戏,听音乐,学习,使用闹钟、备忘等功能的达到80%,其他的占1%。认为手机在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学生占86%,认为手机仅仅是生活用品的占10%,认为手机可有可无的人占4%。牺牲睡觉时间熬夜玩手机的学生也很多,有多次熬夜玩手机经历的学生占73%。有58%的学生时常看手机是否有电话或短信,42%的学生偶尔看手机是否电话或短信。当自己忘带手机时,78%的学生都会想方设法取回手机。不仅如此,根据调查,在那些不去立即取回手机的学生中,空虚感增加或安全感降低的学生占69%,感觉不方便或感觉无所谓的仅占31%。

(一)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因素分析。

我们最初假设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会与自身的家庭情况有很大关系。但调查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中,89%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来自城市的学生中,86%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500以下的学生中,只有21%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500至900的学生中,90%的人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月生活费在900以上的学生中,65%的人也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

综上得出结论:家庭所在地(农村或城市)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很小;但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影响较大,具体表现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小,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和较为宽裕的学生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较大。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感觉生活压力比较大,大学期间的时间安排得比较紧,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另一方面还会从事一些兼职,而且他们为了以后能争取到一个好的就业机会,也都很努力地在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里面工作来锻炼自己的能力。他们的生活都很充实,这使他们对于手机依赖的程度比较低。相反,由于有的学生家庭较为宽裕,他们身上的压力较小,大学生生活比较散漫,容易感到空虚,这导致他们大部分人会不由自主地通过玩手机来娱乐和打发时间。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4%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偏于内向,36%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偏于外向,40%的学生认为自己兼具内向和外向的性格。不同性格偏向的人手机依赖情况如表5所示。综上得出结论:性格偏向会对手机依赖产生影响,但差异不明显。这打破了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人越内向,对手机就越依赖的观点。这表明性格偏向对手机依赖没有非常明显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中有85%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中有88%认为自己对手机有依赖。所以对此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专业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影响不大,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一年级的学生中98%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二年级的学生中90%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三年级的学生中83%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大四年级的学生中69%认为自己对于手机有依赖。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手机依赖的情况如表6所示。

根据调查和分析得出结论:年级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比较大。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比较严重,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刚进入大学,对新生活还不能适应,经常感到空虚和无聊,从而通过玩手机来排解苦恼、打发时间。随着年级升高,有手机依赖的学生比例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目标逐渐形成,而且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客观上来说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主观上来说他们内心的空虚感减少,所以手机依赖的状况有所好转。

根据调查,男生中80%的人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女生中94%的人认为自己有手机依赖,对此我们进行了分析。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交往方式不同。女生偏向一对一的交往和交谈,使用手机的社交软件可以很好地满足她们的这种需求;男生偏向一对多的人际交往方式,面对面的交往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除此之外,男生更喜欢参加各种户外活动,这使得他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减少,从而减低了手机依赖问题在这个群体中出现的比例。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造成的危害分析。

严重的手机依赖可能导致手机依赖症。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目前,上述症状在大学生中有多方面体现。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过度使用手机给自己的身体和学习带来的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详见图1)。

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造成的危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心理危害。过分依赖电话和短信,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弱化,不知怎样面对面地与他人沟通交流,甚至出现社交恐惧症等心理障碍疾病。过度依赖手机上网、手机电子书、手机词典等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导致大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到影响。第二,生理危害。长时间使用手机,手机电磁波以及躯体固定、机械、重复的活动,会引起身体不同部位的不适。长期依赖手机,心里过分焦虑紧张,则导致出现手脚发麻、头晕、心悸、出汗等不适症状。第三,学业危害。对手机过分依赖,电话、短信不断,使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碎片化”,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

四、反馈与建议。

本次调查旨在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使用手机的习惯,提高大学生素质,实现自我价值。下面是我们就此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提出的一些建议。

(一)关于学校。

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严重的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种心理疾病,要充分重视其危害性,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要通过有效手段使大学生认识到手机依赖症的存在的危害,积极宣传并大力提倡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手机使用观。具体来说,就是对于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应通过心理咨询等手段帮学生解决困惑;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坚持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关于学生。

手机依赖症具有网络依赖症类似的特点,根治还需要科学的方法和个人的努力,特别是手机使用者群体共同的改善。所以,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合理利用手机,拒绝诱惑,提高自律能力。大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把手机作为生活和学习的助手,但是应该控制手机费用,不要让高额的手机费用影响生活水平;将手机作为联系家人和朋友、上网学习的工具,尽量少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尽量不要带手机进教室,上课时不要玩手机,不要让手机影响听课状态;不要过度依赖手机,应该尽量多和家长、教师、朋友面对面地交流。

参考文献:

[1]董海军,杨荣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需求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4).

[2]郭少卿,陈军,张喜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与人格因素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5).

[3]杨云,张倩,刘贺.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观察,2014(7).

[4]洪艳萍,肖小琴.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及其与人格特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4).

[5]晏健俊,周.大学生手机依赖心理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二

大街上,行人很多,一场低温冰冻天气过后,大雪将城市清洗得分外洁净。这个光亮、圣洁的小城,却隐藏了一些不光彩的事情,这些都源于人们。街道是走路的地方,可一些人没在道上干走路的正事,而是沉迷于手机,无法自拔。这在平常还好,要是遇到雨雪天气,那估计得摔个“狗啃泥”,闹出笑话。所以,请不要在走路时玩手机,小心让别人笑掉大牙,还管你要医药费,得不偿失啊。

手机这个小家伙,常常厚颜无耻,不知悔改,害死人不偿命。但这也不能全怪到手机头上,总是有些人经不住诱惑,像金属一样被具有强烈磁力的手机怪给吸住了。更可悲的是,那些人竟毫不知情,任凭自己被手机主宰。这正是因为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理智,思想被禁锢了似的。这是一种极坏的形势,不利于身心健康。

每当我看到公交车上,车厢内,马路上,任何地方的这一群群行尸走肉,以手机为精神依托的傀儡们,奴仆们,就一阵心寒。这很不值啊!为什么要浪费大量精力在手机上呢,很好玩吗?人们啊,醒醒吧!手机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样美好,它是来侵略并占领你们的内心的,是恶魔。它不是沟通情感的桥梁,也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没有什么神奇的功效。或许它可以腐蚀心灵,使你身心俱疲,这没有什么好处。人们啊,你们缺乏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关心,所以目光短浅,不做长远打算。你们面对走过身边的陌生人,真的因为陌生而冷漠,忽略,就像生命中的过客,就连那眼神也是冰冷的,令人毛骨悚然。你们对身边发生的事也是这样,自行车倒了:反正不关我事,不扶。摩托车倒了:这个大块头,我无能为力。人倒了:不扶,怕摊上事。这是一种畏惧还是漠然置之呢?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的冷漠,就像手机依赖症一样,是人们自己犯的错。之所以发明手机,目的是为了科技发展进步和国家的前景,买手机的虽然也为国家经济财力出了一份力,但微不足道,不算贡献。手机也有利处,我们要学会合理利用它,工作、学习和生活,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

如果你得了手机依赖症,请尽快摆脱手机,刻不容缓!这就像一场可怕的瘟疫,迅速蔓延开来,就会感染更多的人!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三

在如今的社会,手机这种沟通工具随处可见。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在当代的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学生拿着手机打电话、听歌、玩游戏…无论是课上课下,无论在寝室还是食堂,手机频频亮相。不得不承认,手机确实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便利,可手机也有它有害的一面。如手机辐射,手机过度依赖而引起的心理问题等等。因此,我针对当代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进行了调查。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在于发现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的一些问题。为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不让手机成为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罪魁祸首提出建议。

调查对象。

全体在校大学生,既包括本校在校大学生,也包括其他地域、其他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的是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69份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描述。

1:所有调查对象均随身携带手机,而其中接近90%的人认为手机是生活必须品。

2:虽然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但是打电话和发短信依然是大学生所使用中最主要的功能,其次是上网和娱乐等功能。

3: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没有任何原因的情况下,会经常翻看手机,而只有2%的学生可以做到从不这样做。

4:在没带手机的情况下,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情绪会受到影响,而不受影响的达到三分之一。

5:大多数学生在身边有活动的情况下会依据活动的情况而选择是否玩手机。

6:虽然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但是还是有一半的人以上认为玩电脑比玩手机有趣。

7:即使是上最重要最有趣的课,依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仍然会翻看手机。不过庆幸的是不翻看手机的学生比翻看手机的人数多。

8:即使别人的电话响了,依然有学生会看自己手机是否有来电和短信,同时有少数学生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9:对于每天手机的使用时间,使用时间短和适中的学生比例一样,有少数学生使用时间过长。

10:当手机坏了,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会在修理期间找其他的手机替代,而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等待修手机的时间,少数学生不确定情况。

11:对于睡前关机这种习惯,有一半的学生能够保持这种习惯,而有15%的学生从来没有这种习惯。

12: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已经认为手机的使用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一半以上的学生还不能确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没有受到影响。

13:在是否觉得自己有手机依赖症这个问题中,是、否、不确定这三个选项比例相近,但不认为自己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数稍多一点。

调查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大学生已经对手机产生不同程度的依赖。长期使用手机的大学生在离开手机以后往往表现出各种的行为和心理的反常,如总把手机带在身边,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短信;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应;经常下意识找手机,不时拿出来看看等一系列症状。据我推测,如果这种情况的加深,或许会有幻听的可能,也会因此加深自身的孤独感。同时过分的依赖手机,也会有与现实脱节的可能。

据资料显示,对手机的依赖对人们的交际能力成正相关。交际能力强的人借助手机拓展自己的人际网络,而对于交往能力差的人手机则成为了一道屏障。大学生利用手机进行正常的`交往无可厚非,可过度依赖手机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因为手机而减少与父母朋友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加不利于人际间的交流。

因此,我建议大学生在使用手机问题上不要过度依赖,上课尽量避免使用手机或不携带手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课程上。也不要因为手机而忽略了面对面与父母朋友交流的机会,多给父母关心和关爱。另外,还需注意手机辐射的问题,晚上睡觉的时候关机,不使用时远离身体。希望大学生能正确使用手机,不让它影响到我们正常的生活。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手机依赖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不健康的手机依赖现象,并开始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个人与手机依赖作斗争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手机依赖是如何威胁到我的生活和工作的。过去,我总是无法在不检查手机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或享受与朋友和家人的沟通。我的手机成了我生活的中心,我觉得如果没有手机,我会错过重要的信息和社交活动。然而,痛苦的经历教会了我一个重要的道理:手机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事实上,我的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都因为手机的干扰而受到了影响。通过经历个人和工作上的困惑,我认识到了摆脱手机依赖的迫切性。

其次,我开始采取行动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我制定了一些策略来限制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方式。首先,我决定每天设定固定的手机使用时间,将其限制在一小时以内。在这个时间之外,我将手机放在远离我身边的地方以减少干扰。其次,我开始学会更好地管理我的工作和社交媒体。我设定了专门的时间来回复邮件和处理工作事务,并且设定了与朋友和家人视频通话的特定时间。这样,我能够更好地控制我的时间,避免手机的干扰。

除了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我还开始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成长。我发现,手机成为我分散注意力的主要来源,使我无法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因此,我决定抽出每天固定的时间来阅读书籍、学习新的技能或者锻炼身体。在这个时间中,我将手机关机,让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的专注力,也让我更加享受生活的其他方面。

在面对手机依赖的挑战时,最重要的是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相支持。我发现,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受手机依赖问题困扰的人。通过与朋友、家人和同事分享我的困境,我获得了许多有关如何克服手机依赖的建议和支持。有时候,我也会与他们一起参加电子禁用计划,共同努力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这种团队的努力和支持使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克服手机依赖的困扰。

总结起来,手机依赖是一种常见的现代问题,但是我们并不需要让它控制我们的生活。通过认识到手机依赖对生活和工作的威胁,采取相应的行动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关注个人成长和发展以及与他人交流和互相支持,我们可以成功克服这个问题。手机应该成为辅助我们生活的工具,而不是主导我们生活的主心骨。通过克制手机的迷惑,我们可以找回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掌控力。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五

最近,“手机依赖症”的话题再次引发了社会热议。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一家人聚餐,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聊聊天,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有网友开玩笑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睡觉前在床上你会做什么?是窝在被窝里在微博上刷屏,还是瞅两眼流行的视频,或是在手机上点击着微信?在一个个不眠之夜,越来越多的人在临睡前拿起手机做这些事情。

看电子书、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购物……智能手机层出不穷的新功能,让人们和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同时也埋下隐患――一不小心就会被手机“奴役”,患上“手机依赖症”。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最近发布的20xx年中国城市通信行为研究报告里提到,62%的智能手机用户在睡觉前玩手机,主要在浏览网页、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使用社交网站等。另外人们最常在上下班途中玩手机,这个比例高达75%。

“‘手机依赖症’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症状多见于比较孤僻、自卑、相对缺乏自信的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心理不适应状况出现增多趋势,特别易发于白领人群。”宜宾肛泰肛肠医院副主任医师吕宝才表示,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手机,无意识中手机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在来电数量突然减少或手机丢失的情况下,通常会出现相关症状。“一旦没有人发短信或者打电话来,心里就会感觉很失落,产生自我挫败感。”

吕宝才说,还有一部分比较活泼开朗的人,纯粹的属于是爱玩族,喜欢在网上进行各种各样的网络活动。久而久之,也就具有“手机依赖症”。

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好玩,它开始占据甚至侵入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手机依赖症”的一员,要是哪一天你要是叫他不玩手机了,就是一种要死要活,没有精神乐趣的萎靡状态。

女生更易于接受时尚的事物,特别是随着手机上网功能越来越强大,一些女大学生“手机达人”整日用手机登录qq和个人空间,玩“种菜偷菜”等游戏,文科生由于课程压力比较轻,加上擅长社交,所以一些人晚上更喜欢用手机狂煲“电话粥”。与此相对,理工科的男生由于课程众多,专业的限制,对新鲜的事物的敏感度不太高,加上其严谨、务实等原因,通常对用手机这种工具的依赖症比较小。

“我现在‘菜龄’有8个月了,用手机偷菜就是很方便,我会在手机上设定闹铃,有时候到半夜设闹钟起床收自己菜或偷别人家菜。”大二的罗同学说,总感觉偷菜的时候是极其高兴和激动,当然也会因为自己的菜被偷,而心情沮丧,反正用手机偷菜的游戏已经成她的一种精神寄托。

据吕宝才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手机qq等网络活动,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人们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身体的疲劳感,事实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眼疲劳;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会造成颈部、手臂肌肉疲劳;而长时间过度使用触屏手机,会导致手部关节、肌腱损伤性症状群,包括手指、手腕关节疼痛无力,动作不灵活等,形成所谓的“触屏手”。

吕宝才指出,如果一味依赖手机,深受手机影响的话,会给我们很多人的心理和社交带来严重影响。“朋友们在一起,全都低头不语,手机成精神寄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自己在无形之中建造了一座心墙,这座无形的心墙,往往就会成为我们前进的最大障碍。”

吕宝才介绍,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思维不断被打断,这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此外,过度关注手机还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假的时间里,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吕宝才介绍,和其他类型的“上瘾”相比,手机上瘾的纠正更为容易些,人是否被手机“奴役”,关键在于自控能力的强弱决定。

“中小学生自制力不强,家长应该加强监管。”吕宝才表示,对于初中以下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给其配备手机;如果给孩子配了手机,应该严格控制其手机上网流量,并约法三章,如上课时间不许玩手机等。

吕宝才建议说,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制能力不强,家长们最好不要给孩子买功能太多的手机,最好的就是那种只能简单的'接打电话,收发短信的手机,这样可以人为地减少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手机对孩子们的影响。

对于成年人,吕宝才建议大家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尝试着离手机远一点。“很多人上车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来玩,其实完全可以静下心来,看看车外,放松一下身心。”

吕宝才表示,解决“手机依赖症”的关键在于找到生活重心,从充实自己的生活开始,尽量避免把心思集中在手机上。“要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流,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可以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你可以尝试不带充电器,逼着自己减少手机上网(这个很耗电)的时间,这个办法很有效。换一个非智能手机,功能单一、无复杂操作……对手机依赖的毛病或许慢慢就没有了。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手机依赖症,做做下面的测试吧,如果以下问题有一半以上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患有“手机依赖症”。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六

一些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电子产品,比如说平板电脑之类的,虽然小孩子用这类电子产品玩游戏玩的乐不亦乎,但是这种产品对小孩子的成长特别不好,首先它限制了小孩子的逻辑思维,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成了手机控,尽量不要让孩子经常接触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孩子第一次接触手机的时候可能是出于对这个产品的探索好奇的阶段,接着是寻求安全和反应赞扬等本能的发展,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让人们不可自拔的东西都是满足了人的本能的一些东西。随着高科技的进步,如今手机里面的功能种类繁多,而且手机十分地方便携带,这些都能满足孩子对此爱不释手的原因。

随着手机的智能化更多的孩子深陷其中,如何让孩子合理地利用手机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长期沉迷于手机的一些不好的东西,尽量能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尝试阻止它长期地触碰手机,接着就是尽量地培养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课余时间能够有一些活动,这样逐渐地就会减少孩子性。

最好是在家长给孩子配手机之前就要跟孩子做好思想工作,尽量给孩子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的手机,如果一些比较高科技的智能机孩子有更多地诱惑,更容易深陷其中。其实给孩子配用的手机只要能够满足基本的通话和短信功能,让父母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联系到孩子即可,如果给孩子选择太好的手机,还会形成一种攀比的现象,助长虚荣心,这样也很不利于孩子成长。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家长和老师们都要格外的注意相关的问题,一切为了孩子的成长,下面是我们学大教育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如何让孩子摆脱手机依赖综合症,快跟着我们学大教育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吧。

手机的出现绝对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杯式的发明,给人类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带来了语言无法尽述的方便。但与此同时,由于人类进化历程的不断递进,对科技产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无论身心都溶入到了电子时代的机器齿轮传动中,抽身已是欲罢不能,具体表现即是人类染上了各类工业病征——“手机综合征”就是现代社会人们凸显的典型集体病征候。而“近半申城小学生将手机视为上学期间的必带品”告诉我们——“手机综合征”正在向低龄人群逼近!

随着手机功能的层出不穷,发短信、玩游戏、听音乐、上网、看电影等可谓无所不能。而所谓“手机综合征”,是因为近年来出现很多人不知不觉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情况,一旦手机不在身边,就觉得心理上空虚、紧张甚至是恐慌,在肢体上具体的表现是有些人出现拇指自觉颤动、幻听、肘管炎等症状。专家们认为这是一类心理疾病,而调查表明,易患“手机综合征”的往往是青少年人群。

小学生们带手机去上学,有方便家长随时与之联系的好处。但小孩子的自制能力比较差,一旦拥有手机,便有可能好奇于手机的各类“好玩”功能,一旦上瘾沉迷其中,就患上了“手机综合征”。同时,因为手机屏幕小,频发短信息对视力有一定伤害;而且手机辐射会对人体机能也有一定伤害,国外的实验室实验表明,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刺激大脑神经,造成紧张性头痛、忧郁。如此,即使刨除手机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不说,单就对其成长发育阶段的身体而言,其危险已经是很大的,必定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治疗或预防孩子患“手机综合征”的关键,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要让青少年正确认识生活的重心和方向,适当对他们使用手机进行限制,避免把心思集中在玩手机上。更重要的,就像上海的绝大部分学生、老师、家长表示希望的那样,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发挥媒介学习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与作用。如此,小学生们用手机,才用得安全,用得放心!

大学生手机依赖(精选17篇)篇十七

调查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性程度及引导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有个正确态度。

调查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功能的不断完善使得年轻一代程度逐年攀升,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掀起‘‘手机热”。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比较高的群体,为什么依然会出现“手机依赖症”这一社会逐渐热趋化的病症呢?同时,手机对他们的生活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调查研究,意在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的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的目的。

调查对象: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在校大学生。

调查内容:是什么导致大学生会出现手机依赖性;手机依赖性的影响;如何减少性。

调查人员:xxx。

手机改变着你我的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手机的问题?因此我们小组给大家介绍不同时期关于手机各个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和相关报告。

1937年4月3日,自世界第一部手机诞生以来,于1987年手机在中国大陆出现,由原先的“大哥大”到现在性能多样,样式各异,手机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稀有物,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关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为了能吸引消费者,国内外研究者更多关注于手机的设计、使用和消费者购买手机指导等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人们更多的将关注集中在手机这个物体本身表层上,忽略了手机的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影响等方面。

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手机使用对使用者生理的影响。同时期相关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手机硬件对人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时间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手指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新世纪至今,手机的研究也发展到了从经济学角度、哲学角度、传播学角度、生理角度等层面上。

我校大学生对手机有一定程度上的依赖性。基本依据: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边的同学们手机使用频率非常高;其次是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学生对手机具有依赖性。

首先我们小组自主设计问卷,一部分印发400分问卷给各院各级同学,另一部分将其上传至问卷调查网站,收集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

4.样本及抽样。

以我校以及附近大学拥有手机的同学作为对象,然后进行随机发放问卷,最后对其进行数据资料经微机处理分析以及网上数据统计得出调查结果。

“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由于某种原因过渡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

标准主要表现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使用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手机不在身边时,经常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会感觉到焦虑,紧张,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

虽然目前,国内外尚无手机使用时长的科学标准,但一般认为,过度频繁地使用手机,如每天发短信或打电话10次或娱乐超过5小时以上即是使用时间过长。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55张,回收率89%。从问卷情况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性较重。

如问卷第8题,如果离开手机,15.2%的人只能忍受半天以内,36%选了一天,过半的人对手机严重依赖,如果忘记了拿手机,17.1%的人感到焦虑不安,46.4%的人感到不适应,心理上这已经影响到他们的心情,从而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手机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如同遥控自我的线,一旦离开了就魂不守舍。

一是大学生从众心理和盲目攀比的错误价值取向造成大学生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随着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不仅仅是满足于消费品的使用价值,手机更是成为一种彰显品味个性的工具。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的某种需求未得到满足,则就会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动机,认为手机作为一种时尚型、炫耀型消费品的错误价值观念就易造成大学生对手机的沉迷。

二是自制能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通过我们对周围同学调查发现对手机依程度与自制能力反相关。大学与其他学习阶段有相当大的区别。大学期间课余时间比较多,学生的自由度比较大。学校对手机的监管放松,所以有些学生因为无聊,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玩乐上。以上都是内因,外因也有两点:

第一是对外的诱惑。不仅包括大学中玩手机的氛围的影响,手机本身功能不断完善更加丰富。大学里课程少,很多人跟风随之注意力转移到了手机上来。电子技术的先进性。大量智能电子产品涌入市场。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其消费主体。手机娱乐功能的拓展是对大学生的极大诱惑。

第二是当今大学生就业、学习、人际压力过大。大学生是处在校园和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蚁族”、“蜗居”这些都成为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压力的难题。生活压力巨大,人际交往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更快,这使得手机成为必不可少的重心。把人际间的沟通通过手机来完成,手在某种程度上代替的人际直接沟通。或者因学习过于压抑,需要通过游戏聊天来排遣。

“手机依赖”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1)大学生消费观造成了偏差,盲目从众,用手机在虚拟世界排遣无聊和空虚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2)不利于大学生的生理健康。科学家研究表明,手机产生的辐射可使靠近手机的大脑部位消耗更多能量,更会对皮肤有刺激。手机辐射危害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尽量少使用手机,减少手机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3)相比生理健康影响,手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大。一些对手机依赖性严重的人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当长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感到不适,并下意识的看看是否有未接来电或短信。经常担心手机没电,会出现幻听。焦躁不安、抑郁、脾气会变得暴躁长时间没精神等。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针对手机依性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建议:

大学生自身:

(1)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素质和认知水平,充实社会生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2)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能力。多参加积极的课外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加强与人的直接交流,增强自信心。

学校及社会方面:

(1)加强“手机依赖危害”的宣传教育。对其有相关依赖性的学生较强心理辅导工作。让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克服心理。

(2)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创建校园文化。高校有义务营造一个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组织各种趣味活动,以展现大学生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丰富其课余生活。

大学生是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群体,应该理性思考、积极调整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制定使用手机计划,同时多与人沟通,学习和娱乐结合、拓宽视野,做到全面发展自己。在问卷的派发与回收、整理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下面是我们小组对这次调查的失误总结与反馈。

1、题目不够创新,不能够很好的更深入剖析大学生性;。

3、被调查者的年龄、及年级跨度没有一个较明显的区分,由于组内人力资源、信息来源等有限,导致被调查者相对集中在大一这一个群体。

相关范文推荐

    鱼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精选17篇)

    幼儿园中班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窗口,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幼儿园中班总结的范文,相信对于幼儿教育和家长教育都会有所

    行政专员毕业生个人简历(精选20篇)

    个人简历是一个记录个人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重要文件,对于求职和提升个人形象都起着关键作用。部分求职者对个人简历的内容和格式有一些疑问,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解答一些常见的

    初三家长会学校领导讲话稿(精选18篇)

    领导讲话稿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激励,通过积极、鼓舞人心的语言来激发听众的积极性和热情。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想法和计划...

    学校食品安全的活动总结(通用18篇)

    在活动总结中,我们可以对活动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客观评估。小编整理了一些活动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和总结能力。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

    驾校办公室文员的年终总结(专业17篇)

    年终总结是对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审视和总结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提炼经验、明确目标并制定计划。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年终总结写作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对大家的

    缩写钓鱼的启示(实用19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不仅要有有足够的信息量,还要注重文风和文采的体现。不妨阅读以下这些优秀作文范文,它们涉及各个领域的话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思考性。

    法学本科自我鉴定法学本科自我鉴定(模板18篇)

    范文范本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写成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写作方面的启发和启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启迪。

    不要忽略细节(实用18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和文化底蕴等综合素质的真实展现。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欣赏,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兴趣和思考。“不要再意这些细节。”明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读后感(专业16篇)

    读后感是读书人与书籍对话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书中的思想和深意。满纸荒唐言,无一字是真的。那么在这片喧嚣的文字海洋中,下面几篇读后感是不是可以给你

    学雷锋日学生演讲稿范文(21篇)

    学生演讲稿是学生展示自己形象和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演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演讲稿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内容的丰富和有说服力,还要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