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笔舞

优秀作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让我们一同欣赏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感受其中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深度。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一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今天明孝陵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二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米。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三

引导语:明孝陵是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明孝陵解说词最新,欢迎测试!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四

明孝陵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其皇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这座陵墓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石刻和优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我最近有幸参观了明孝陵,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生活的宝贵体验和感悟。

第一段:历史探索奇妙之旅。

在参观明孝陵的过程中,我像是穿越时空般回到了明朝。陵墓的建设始于15世纪早期,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完成。作为中国古建筑的杰作之一,明孝陵以其独特的规划设计和壮丽的建筑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我在导游的带领下,穿行于陵墓的各个角落,仿佛重温了历史的辉煌与沧桑。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明孝陵墓道。墓道全长666米,宽6米,深3米,由精细雕刻的石狮和石马护卫着。站在墓道入口时,我竟然感到一种肃穆而又庄严的气氛,仿佛和那段深埋地下的历史亲密接触。

第二段:艺术之美令人惊叹。

明孝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艺术殿堂。在参观陵墓时,我不禁为明朝的匠人们赞叹不已。墓道两侧的石壁上雕刻着精美的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王表情”和“扬眉吐气”等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表现力,展示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之美。此外,陵墓中还有一座高达7米的大型石碑——“御制马山石碑”。这座石碑上刻有一篇字数达1万多字的唐诗,并以其雄壮的气魄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在明孝陵的艺术之美中,我仿佛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魅力所在。

第三段: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明孝陵位于南京瞻园的西北部,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迷人的景色。参观陵墓时,我被这里的花卉、树木和草坪所吸引。尤其是在四季的变换中,陵墓的景色更是美得令人心醉。春天的明孝陵浸泡在如画的樱花中,夏季的时候,牡丹盛开,给人一种花的海洋之感。每逢秋天,陵墓的整个庭院都被金黄色的落叶包围,犹如一幅美丽的油画。至于冬天,雪花铺满了陵墓的每一个角落,给人以宁静和庄重之感。明孝陵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第四段:人文情怀的思索与触动。

游览明孝陵,除了欣赏美景和艺术作品外,也让我深思人文情怀的问题。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使得明朝社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同时,明孝陵也代表了他对马皇后的深深怀念和尊重。在参观过程中,我无法不感叹这座陵墓背后蕴含的深深的人文情怀。它不仅仅是一座冷冷的陵墓,更是一个凝结着历史和人情的纪念碑。明孝陵告诉我们,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意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朝代更替,还是岁月流转,亲情和敬意将一直延续下去。

第五段:回味与展望。

离开明孝陵,我带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文情怀的感悟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地方。但与此同时,我也对明孝陵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希望这座陵墓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维护,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它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也希望明孝陵能够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更好的旅游景点,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因为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

在参观明孝陵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历史的魅力、艺术的卓越、自然的美丽、人文的情怀,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我相信,明孝陵将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瑰宝。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五

引导语:明孝陵是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百分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明孝陵导游词2017,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六

作为一名乐于为游客排忧解难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孝陵导游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来到风景优美的南京东郊,游览著名的帝王陵墓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最大的帝王陵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朱元璋,1328年生于安徽濠州(今凤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时曾在皇觉寺做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带兵攻下南京,1368年当他41岁时,平定了天下,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

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就开始营造自己的陵墓,第二年葬入马氏皇后。1398年朱元璋病死,入葬于此。为什么称作孝陵呢?一说因为马皇后死后封谥号为“孝慈”,又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因此明代称为孝陵。自清代起,开始称为“明孝陵”,一直沿用至今。

说起马皇后,还有一段趣话。马氏原为郭子兴养女,后来朱元璋受到郭子兴信任,遂将马氏嫁给子他。马氏自小在军营中长大,据说手脚长得特别粗大。古代妇女着裙,风过裙起,露出了马皇后的一双大脚。我们常说的“露马脚”,传说就是由此而来的。

现在来到了孝陵陵门—大金门。孝陵整体共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面从下马坊起到棂星门,长约1800米,是作为引导的神道设施,后面是陵墓的主体陵寝建筑。明孝陵原有红墙围起,周长22.5公里,纵深达2.5公里。可见孝陵规模之大。孝陵的建筑非常壮丽,据记载,仅栽种的青松就达10万余株,饲养有梅花鹿1000余头。可惜庞大的建筑群基本已毁于明末清初和清代镇压太平天国的两次战火。当年所有的木构建筑均已无存,但从现存的砖石遗迹,仍然可以看出孝陵当年恢宏的规模,以及我国古代建筑精美的雕刻艺术。

这座大金门,原是单檐歇山顶,顶有琉璃瓦,朝南,共三个门洞。原门的顶部及东西两侧的陵园红墙早已不存,但仔细辨认,还能从大门侧面墙上看到与红墙连接的痕迹。在大门正面底部,石造须弥座上,可见束腰处有浅雕的石刻碗花。

从这里向南约750米处,即现在的宁杭公路北侧路边有“下马坊”、“神烈山碑”和“禁约碑”,是孝陵大建筑群的入口处。“下马坊”上刻“诸司官员下马”,以示对孝陵的尊重;“神烈山”石碑,明代嘉靖十年(1531年)立;“禁约碑”,明代崇祯十四年立,内容是护陵禁约十条,均为明代遗物。明朝一代,孝陵重地,驻兵守卫,设置了孝陵卫,属禁区卫,是明代军事基层组织,孝陵卫辖士兵5600人,长官为指挥使,官阶为正三品。今孝陵卫一带,即是当年守陵部队驻地,因此得名。到了清代,这里曾是清军江南大营所在地。

从大金门穿棱园路,我们来到了四方城。我们看到的这个建筑,称为碑亭。今亭顶已毁,仅存四壁和四个门洞,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称为四方城。大家所见中间立的石碑称“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所立。从1376年明孝陵筹建起,至立碑,前后经历了38年之久,孝陵工程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这块碑身高6.7米,碑趺2.08米,是目前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文长达2746个字,内容主要是朱棣颂扬其父功德之词。

有心的朋友会问,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立这块“功德碑”呢?这话说来就与朱棣如何夺取皇位的一段历史有关了。朱元璋太子朱标,早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病死了,只好册立只有16岁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他就是历史上的建文皇帝。其时身在北京的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兵南下。经历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夺取了政权,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大帝。所以朱棣大书特书朱元璋功德的背后,实在是大树特树自己的权威。为此,朱棣原先曾在南京东郊的阳山派了万民工开凿了一块巨碑,其碑帽、碑身、碑座加起来高达72米,但因为实在太大无力搬运,加之民心已顺,天下太平,于是也就弃之不用了。后来另找了一块,这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块功德碑。可是,阳山碑材,至今犹在,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已成为明代遗迹一大景观。

请看碑下石刻。它像是一只乌龟,传说“一龙生九子,九子不一样”,这是龙的九子之一,名屃,它能驮重,因此常放在皇帝的碑刻下。在古代,又是怎样把这样高大的石碑立到“龟”背上的呢?据《文沙披海》记载,树立这块碑时,因龟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这项工程的人急坏了!一天,他梦见神人对他说:“想立此碑,必须使‘龟’看不见碑,碑看不见‘龟’”。醒后,他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了工地后,他叫人运土把“龟”埋起来,然后顺土坡将碑拉上去,待碑立起来后,再把土去掉。这说法,虽有迷信色彩,但“堆土法”看来还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好,出了四方城,过了御河桥,我们走上了神道石像路。请看路中间,从东向西依次排列着的石兽,它们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每种石兽4只,共24只,分为两组,一立一蹲,南北相对。狮子是百兽之王;獬豸称为法兽;骆驼俗称沙漠之舟;大象是周边国家奉献的贡物;麒麟是祥瑞之物,可以上天;而马比较驯良,可供主人在地上行走。神道上安置这些石兽,意图有这样几点:为了纪念朱元璋的功德;使谒陵的人感到死者的威严和国家的太平富强;祈望镇妖避邪,以保护陵墓。古代帝王陵墓的神道形式,往往是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再现,就像皇帝出行的仪仗一样,威武雄壮。

石兽设置有蹲有立,体现了建陵者匠心独具。有的朋友说,这些石兽是给皇陵站岗的,站累了蹲着休息,这样好轮流替换。这也许算是一种猜想吧。但是,从景观的美学角度看,石兽有蹲有立,姿态各异,衬以苍山远树,越显出肃穆而庄严。石兽的排列,随地势的转折起伏,错落有致,体现出空间分布的节奏和韵律感,成为一种无声的音乐。

再看,石兽虽然形体高大,艺术表现手法写实简练,但又有精雕细刻的局部。请看石象的耳朵:耳廓鼓起,筋脉突露,近于夸张。这些正是孝陵石刻艺术巨大的成功之处。观赏这一组造型生动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的石兽,令人对我国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据推算,石兽中的骆驼,高3.68米,以及立象,都需80吨重的整块巨石才能雕成。如此庞大的石材是用什么方法运输到神道来的呢?都是在严冬季节,民工在运输线路上,先泼水成冰,然后用前拉后推的方法,从一、二十公里以外一路运来。可见,这些石兽,无不洒满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凝聚着他们的才能和智慧。

石像路尽头,我们看到神道拐向东北,进入石翁仲路。拐弯处立一对望柱,也就是常说的.华表,高6.25米,上刻云龙纹饰,它在这里作为指示道路的标志。

路右侧有座小山,称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最早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墓所在,立有一碑:“孙权墓”,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上,1929年始植梅花,每逢初春季节,繁花似锦,暗香袭人,游人如织,已成为全国著名赏梅胜地之一。

神道在这里绕梅花山成弓背形。相传当年筹建孝陵时,有人建议将孙权墓迁走,朱元璋却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着他给我守门吧!但是,神道弯曲的真正原因有传说是朱元璋为了加大神道的长度,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并且笃信从入口处不能一眼望到陵寝的“风水”。所以,孝陵神道的平面布局不取统一的南北中轴线,完全依山势的回旋变化,任其自然,弯曲布置。这确实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明代南京城墙的建造,同样是这样:依山就水,注重军事实用,没有拘泥传统古制的正方或长方形,而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平面布局形状。它周长33.67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大城”。

在石翁仲路中间有四对各高3米的石翁仲(陵墓神道的石人像);两对武将,身披甲胄,手执金吾,雄壮威武;两对文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形象生动。对此,清人有诗写道:“石马嘶风翁仲立,犹疑子夜点朝班”,真是十分传神地描述了主人生前宫城御道的情形。请看这些文臣、武将石刻的面部均庄重、严肃,这是有它的历史背景的。明初,朱元璋实行廷杖制度,凡有大臣惹怒皇帝即要被体罚,受到廷杖,“使天下莫不骇然”。这些翁仲们凝固的表情不正是明代等级森严的封建朝廷和皇威专制的写照吗!岁月悠悠,600多年过去了,人世沧桑,而文物依旧,它们都成了历史的见证和研究工作的宝贵实物。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过棂星门遗迹,在御河桥处越桥向北,游览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孝陵后部的主体建筑包括文武方门,御碑亭、享殿、方城、明楼、宝城、宝顶等,都是按照中轴线配制,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座北朝南、中轴对称。

首先看到的文武方门,这是孝陵的正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圮毁后于同治年间改为一道门。门额青石上刻“明孝陵”阴文,为曾国藩手书。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是1999年初重新修复的,恢复了大门原貌,五门、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流光溢彩,雄浑庄严。在大门东墙南面,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是宣统元年(1909年)所立,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后,到处搜掠和破坏我国名胜古迹,鉴于此,地方官员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刻成碑文,用来重申保护孝陵的注意事项。

进门不远,可见一歇山顶建筑,这就是御碑亭。因为亭中树立有康熙、乾隆皇帝题字的碑刻,因此得名。御碑亭原为孝陵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在它的左边和右边原有御厨、宰牲亭、具服殿等建筑。门已毁,清代在原石须弥座上建了现在这个亭。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治国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汉人。他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谒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籍此笼络人心,以缓和汉满矛盾,加强其统治。从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治隆唐宋”碑左右各有乾隆诗碑一块,碑后东西还有卧碑两块,分别记叙康熙,乾隆谒陵纪事,背面刻的是当时两江总督等人的题名。

御碑亭后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的旧址。可以看到原来三层石造须弥座台基,台基高3米,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有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中央踏垛中间的陛石上,还能看到二龙戏珠、日照山河、天马行空六块浅雕。三层须弥座上有殿基,殿中原供奉朱元璋与马皇后神主,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兵火。现在大殿殿基上还保存着大石础56个。据此可推断当年孝陵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巨大建筑。当时享殿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的三间小殿,是清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的。当时清政府已内外交困,财源枯竭,无力照原样加以恢复,规模与原享殿已不可同日而语了。现殿已辟为“明孝陵史料陈列室”,室内可以看到朱元璋肖像,肖像上题“太祖遗像”四字,但它既不是明代之物,也不是太祖真像,而是1980年修明孝陵时,按清末的肖像重新复制的。

从这里向北望去,一道山岭沿东西方向绵延,它就是著名的钟山。钟山,又称紫金山,位于宁镇山脉西端,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成弧形。山上林木繁茂,山南麓名胜古迹众多,钟山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它的主峰北高峰,海拔448米,是宁镇山脉最高峰。明孝陵和中山陵分别位于主峰南坡的西侧和东侧。沿着主峰向西,是钟山第三峰天堡山,海拔250米。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与清军曾激战于此,至今留有太平天国的天堡城遗迹。现在举世闻名的紫金山天文台座落在上面。从这里望去,可见天文台金属球形建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传说朱元璋登基不久,就召见刘基、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要他们一起来选择建造皇陵的地址,并约定大家各自先用纸条写好墓址,互相不准通气,然后一齐摊出来,结果大家不约而同地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说明对孝陵的陵址,朱元璋是经过一番选择的。那么独龙阜玩珠峰究竟在哪里呢?现在我们从享殿向北,方城后面即是。

经过一道过门,越过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就是方城。从文武方门到方城距离375米。

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建成,正面自须弥座台基至墙面顶端高16.25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0.95米。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沿方城正中券门入隧道,中间有54级台阶,出隧道为方城与宝顶间的夹道。正面用条石十三层垒筑的宝顶南墙,上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由东西走道折向南拾级而上,登上明楼。明楼现存砖墙四壁,楼顶原是重檐黄瓦,但已在咸丰三年(1853年)的战火中化为灰烬了。

方城的后面修筑在独龙阜玩珠峰上的宝顶,又称宝城,是一个直径325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城指环绕宝顶周围约1公里多长的砖墙。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只是明代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罢了。

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与马皇后埋葬的玄宫。据史书记载,当时殉葬的宫女有10多人。在宝城东面不远处,还有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墓。

南京民间流传有这样的传说:朱元璋死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材。此说缘于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太多,生怕被人盗墓。但是,这一传说并无充分根据。原因是孝陵在朱元璋生前已经经营造了20多年,陵墓内设施已建成,马皇后也已葬入孝陵中;据史载,朱元璋死于闰五月底,六月初埋葬,正是南京的夏季,另在别处建陵已来不及;再者,孝陵靠宫城很近,北倚钟山,南有皇墙,守有重兵,其安全程度远远高于别处。因此可以断定,朱元璋的陵寝就在明孝陵。

1999年初南京市文物局组织对明孝陵进行了调查勘探,用高科技精密磁测技术探明,朱元璋的地下玄宫(墓室)就在明孝陵玩珠峰地下数十米处,且保存完好,并未被盗掘过,还探明了玄宫的基本布局。这一工作,科学地破译了历来众说纷纭的不解之谜。

明孝陵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到此谒陵。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明孝陵列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朋友,明初有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个皇帝定都在南京,前后经历50多年,至今留有南京城墙、明故宫遗址、瞻园、莫愁湖胜棋楼、阳山碑材、郑和墓等明代胜迹。欢迎有兴趣的游客参加明初遗迹专线游览,我将十分乐意再次陪同大家。谢谢各位的合作!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七

天目湖,因从高空看形状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而得名。今天,我们要来到国家5a级山水风景区天目湖秋游啦!同学们个个都很期待呢!

一路上,同学们说说笑笑,车上充满了欢声笑语,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在这活跃的气氛中悄然流逝。

我们到啦!一进入景区,只见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不知通向哪里。头顶一片天然摭阳伞,为我们阻挡了阳光。身旁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高大的树木仿佛一个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和我们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树林旁,便是那秀丽的天目湖了。早晨的薄雾还未散去,从远处看,湖面上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宛如进入了仙境。我沉醉了,沉醉在这如画的美景中。

我们第一个项目就是游船。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个个眼露兴奋,脸上笑开了花。

乘着船,我们游览了茶岛和一条不知名的街道。街道上有个醉酒屋,大家很想玩,却无奈还没到自由活动时间,只好作罢。

接着,吃过了饭,便到了同学们最爱的自由活动时间了!我们组直奔刚才没有玩到的醉酒屋,看个究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醉酒屋。一进去,我立马兴奋了,啊,原来是一间倾斜的屋子啊!刚踏上地板,就有一股头晕的感觉袭来,我摇摇晃晃地站好,但还是有种摇摇欲坠的感觉,真像个醉汉啊!“哈哈哈……”一阵笑声传来,呵,钱z萱竟然把这倾斜的地板当成了滑梯,从上往下滑,开心的脸上笑开了花。还有人一脸惊恐,摇摇晃晃好像就要摔倒了。醉酒屋,果然名不虚传!

美好的时光总是走得很快,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就要和它――天目湖说再见了,美丽的天目湖,我们再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八

明孝陵坐落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长达2746字,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

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现仅存石雕柱础六个。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

孝陵殿位于御碑亭的后面,原来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宫监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炉、水井等设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存的享殿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规模大为缩小,殿中挂有明太祖的遗像。

明楼又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全部是用巨型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城上明楼的楼顶已塌毁,现仅存四壁。其后为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九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十

中华孝道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中,而心中不想成为孝子的人恐怕寥寥无几。但是真正从心中的孝道转为行为的“实干家”却为之更少。

母亲十月怀胎,之后我们呱呱坠地。试问“父母亲为什么生育我们?”为了以后的老有所养;为了家中的香火得以延续;还是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父母亲的答案从来都不止一个。

我们从来都没有认真的想过这些问题。不过一切答案都在我们的血肉里。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的是他们最珍贵的爱与血肉。是我们过去、现在、将来一切的资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长大,离开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心中永远都会对自己的父母心存感激。

我们也越来越能感受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是那么的深厚。它深埋于父亲严厉的训斥;深藏于母亲罗里啰嗦的叮嘱。在最不起眼的小事里,都灌注了父母的心血和汗水。

而我们却忽视了对父母亲的关怀,我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一味的.索取,而不知回报。现在我要说感谢父母赐予我生命,教育我成长。感恩父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感激他们。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十一

明孝陵位于中国江苏南京市,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皇后的陵墓。作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游明孝陵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富丽堂皇的艺术品,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皇家礼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次游玩明孝陵的经历令人难忘,以下是我对此次游玩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明孝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作为中国古代皇家陵寝,明孝陵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个陵墓由红色的墙体包围,气势磅礴。进入陵墓内部,可以看到一座座精美的石刻亭台,这些亭台栩栩如生,仿佛在向游客诉说着明朝的辉煌历史。尤其是望幸亭和奉先殿,他们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程度让我叹为观止。一路上,我不禁感叹中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超和设计之巧妙。

其次,明孝陵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游览过程中,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明朝历史和文化的展品和介绍。这些展品包括明朝的服饰、皇帝的御用器具等,它们生动地展示了明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皇家礼制。此外,明孝陵还有一座庄严肃穆的石刻丹碑,上面记录着朱元璋的事迹和对子孙后代的教诲。通过阅读这些碑文,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朱元璋的卓越成就和深沉的智慧。明孝陵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契机,使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再次,明孝陵充满了富丽堂皇的艺术品。在陵墓内部,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都是明朝时期皇家制作的精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皇帝的玉玺和八卦瓮。玉玺被视为皇权的象征,它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这个玉玺的外形庄重大气,雕刻着各种吉祥的纹样,看起来非常美丽。这座八卦瓮则是皇帝用来衡量雨量的器具,它的造型古朴典雅,整体呈现出一种尊贵而庄重的气息。这些艺术品展现了明朝的盛世和皇家的奢华,让我对明朝的艺术品和文化更加向往。

最后,明孝陵的风景和环境也让我心驰神往。明孝陵位于南京的紫金山脚下,四周被青山环绕,景色优美。陵墓内有一片大片的草坪,上面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花香四溢。尤其是在春天,当百花盛开的时候,整个陵墓被五彩斑斓的花朵装点得如诗如画。漫步其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此外,陵墓周围还有一些小河和湖泊,清澈的湖水和瑰丽的山景让我心旷神怡,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总的来说,游明孝陵是一次意义非凡的体验。通过游览陵墓,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此外,明孝陵的美丽风景也让我难以忘怀。这次游玩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向往。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次来到明孝陵,再次感受那里的魅力和庄严。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十二

爸爸在百忙之中抽出了一点时间,带我和妈妈出去好好玩一玩。我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木、房屋迅速向后跑去,几个小时好像一眨眼似的,很快就到了南京,我们便开始了快乐的南京之游。

从地铁出来,打个出租车,我们来到明孝陵。毛毛细雨从天上撒落下来,在明孝陵的百年老树下走动,空气是那么的新鲜,在绿叶下面的二十四尊神象栩栩如生、技艺精美。这些动物神像分别是:马、狮子、大象、骆驼、麒麟、独角兽。每种动物共四尊,前两尊站着,表是守卫;后两尊蹲着,表示祈福。特别让我赞叹不已的是大象和骆驼,他们的体积非常大,可能和森林里的小木屋差不多大了,这样大的石头是怎样被雕刻成大象、骆驼的样子呢?我用丰富的想象力也不能描绘出当时的情景,问多才的爸妈,他们也不能回答。独角兽,不但长相神奇,还有神奇的传说,妈妈说:如果有两个人在打架,独角兽就会用它的角去顶那个无理的人,他是正义和公平的象征。可是,历经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和酷暑严寒,它头上的角已经不再尖了,我摸摸他的角,有点舍不得离开。

二十四尊动物石像姿态不一,文武大臣的石像威严庄重。武将都是身穿铠甲,手持兵器;文臣都是宽袍大袖,文质彬彬。他们都是国家的栋梁,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宁,建设王朝的繁荣富强。一尊尊神像都是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这些伟大、神奇的艺术品,他们太了不起了。

不知不觉的雨已经停了,过了金水桥,我们来到明孝陵的正门,

皇陵建在高高的台阶之上,红色的墙,黄色的屋瓦,宽宽的青石板道路两旁是四季常青的雪松,让人感到庄严、肃穆。大殿的里面有高大的.石碑,碑文已经模糊,我发现巨大的石碑是一只乌龟驮着的。我们还看到了关于明朝十几位皇帝和他们陵墓的介绍,有的在淮安,有的在南京,最多的在北京。南京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我和爸妈在茂盛的绿树青草中登上山顶,爸爸说这座山就是他们的陵墓,可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成千上万的树,只能听到树荫中知了连成一片的叫声,其他什么也没有。

我喜欢站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远方,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我也很喜欢在这绿色的树,绿色的草中想象历史和现实的事情。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十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200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2012年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bi xi),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平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平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2007年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政权。(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2009年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近300年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参观线路:

神烈山碑、禁约碑、阳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约90分钟

明孝陵的秋(通用14篇)篇十四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总想去明孝陵一探究竟。可由于疫情原因,明孝陵闭园了,这个计划就落空了,我就一直等啊等啊,终于等到明孝陵开园啦。我立马就拉上爸爸妈妈,直接奔向明孝陵七号门。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马皇后的陵宫,这儿有远近闻名的石像路,满是花香的樱花园,梅花山,美如仙境的紫霞湖,还有长生鹿苑,孙权墓一众历史遗迹。明孝陵开创了明清皇陵独立风格,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皇陵。

进入七号门,穿过栈道,便来到孝陵的陵宫。跨过斑驳的金水桥,便来到到文武方门前,这是一座怎样的门啊?墙角挂着小晶铜铃,声音清脆好听,朱红色大门既威严又气派,穿过碑殿、享殿,就可以看到正门。嗯,几只梅花鹿在那安详的散步,还不时的发出“呦呦”鹿鸣,真是很可爱。登上大门的城墙,这里视野开阔,清晰,从这里可以远眺宝顶,山林树木葱郁,白云苍狗,朱元璋葬于此处,已经有六百多年的了,出了陵宫直行,前面的神道庄严肃穆,神道分为两段,一段是文臣武将翁仲路神道约250米,另一段就是远近闻名的石像路,也称最美600米,由六种神兽的石像组成,他们一站一跪,守护着陵园的主人。走近看着他们,虽然身上留下历史斑驳的痕迹,但却仍然栩栩如生。历史的岁月,光阴如流水,他们已经在这里六百多年了,过去代表着帝王无上的尊严,而现在却是我们国家珍贵的历史文物,代表着我们悠久的历史。

走过与明孝陵相依的东陵,就是紫金山的天池仙境,紫霞湖。清脆的水花在湖边绽放,一朵一朵的,特别玲珑有趣,有很多孩子们在岩石上下跳水,欢声笑语荡漾在湖面。清风徐徐,吹过水面,便有了一丝丝的涟漪,沿着小道前行,我们也路过了一座塔石,我小心翼翼的走过去,有惊无险啊!

相关范文推荐

    我是蚂蚁小学(实用21篇)

    优秀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让读者能够明确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小编精心搜集了一些优秀的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写作时有所帮助。

    车辆维修质量和服务承诺书(优秀19篇)

    质量月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信誉度,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请大家通过以下案例,学习如何利用质量月活动推动企业质量管理的提升。我方作为单位车辆维修定点单位,在定点维

    生活需要勇气生活需要勇气小学生大全(21篇)

    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影响。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评析和点评,可以帮助大家理解优秀作文的要点和特点。这一学期,轮到我们班上台领

    农村第四季度工作总结(专业18篇)

    一个月的工作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对工作进行评估,更能了解自己每个月的进步和不足之处。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灵感和思路。

    三年级写童话故事(优秀20篇)

    通过写一篇优秀的作文,我们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以下是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在一片美丽的森

    圣诞的婚礼方案(精选17篇)

    在写计划书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和需求有清晰的认识。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的计划书范文,它们是经过精心编写和精选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活动背景:每年的12

    学生初中新学期学习工作计划书(优秀21篇)

    通过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可以让我们对于学期的工作目标和计划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明确的规划。学期工作计划应该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和调整,以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

    病区护士工作制度(实用21篇)

    护士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需求。小编从众多优秀的护士总结中挑选了几篇进行了精心整理和编排,请大家参考。1)医院临床各科及急诊科均实

    安全与文明演讲稿(实用18篇)

    安全演讲稿是一种通过演讲形式来向听众传达关于安全问题的重要信息和建议的文本材料。接下来是一份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安全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安全意识起到良

    高中招生演讲稿(模板22篇)

    演讲稿是一种通过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感染来影响观众的文体,它能够唤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希望这些演讲稿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演讲的技巧,取得更好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