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飞雪

优秀作文是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它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欣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作文水平。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一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要使学生真正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培养。

1、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需要雄厚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为每一步推理提供充分的依据。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很能说明:“为什么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更好煮烂、口味更好?”。一个初中生不知道如何回答,而他的母亲却解释得很好:“因为乱砍乱切的萝卜比切得整齐规则的萝卜表面积更大,能吸收更多的热量,各种作料能更好地进入到萝卜里,当然更好煮烂、口味更好了”。显然母亲对日常生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要远远强于儿女。因此理解与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是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

2、想象能力。因为逻辑思维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需要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这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而且逻辑推理依赖于严谨的语言表达和正确的书面表达。因此重视学生语言培养,尤其是数学语言和几何语言的培养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4、作图识图能力。初中阶段的逻辑推理更多直接的应用在几何方面,而几何与图形是密不可分的;几何图形中包含了许多隐藏的已知条件和大量的推理素材及信息,对图形认识的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解决。因此学生的作图识图能力在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中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5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二

摘要:通过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知识教学,更新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开展心理教育,以力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使课堂教学打破常规,放飞学生想象,让学生的想象野马般任意驰骋,培养出一批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素质良好的新世纪人才。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历史教学应顺应时代的需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加强知识教学,夯实创新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林崇德认为: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的信息,产生某种新颖产品的智力品质。可见,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只有拥有了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才会有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仍要抓住知识教学这一基本不放,尽可能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即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世界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并根据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特点,积极向其他学科渗透。如学烧赤壁时,可与气象知识相联系,学习当时的气象发展水平(如预测风向等);学习农民起义如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与哲学知识相联系,说明在唯物主义哲学还没有丰富的时候,唯心主义哲学能起一定的鼓舞作用,并讲明它们对革命的制约作用。另外还可与语文(如文言文阅读、翻译)、数学(如公元表示与数轴)、地理(如古今地名异同)等相联系,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利于学生的厚积薄发,为学生以后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这里的知识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教学。传统的知识教学是以教师教材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储存、再现现成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知识简单积累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思想僵化,没有创造性,不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还必须更新教学方法。

二、更新教学方法、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教师放弃传统的自我中心意识,不能把课堂演变成自己练习演讲的场所,而要树立学生的学生观,更要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主体,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了宁波师院葛国培等老师设计并实施总结的学导式历史教学法。首先精心设计自学提纲,自学提纲以基础知识为主,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由客观到主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学,通过阅读课文迅速掌握基础知识,并把在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知。其次,让学生发表见解,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大胆深度尝试,允许学生打破常规,冲破传统观念,变学生学习中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知识积累模式为“探索―转化―创新”的知识新模式。例如在学习岳飞时,有的学生发言说:“岳飞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应该对他进行批判”。

有的学生发言说:“岳飞是著名的抗金名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学生发表的看法,不管见解如何,都给予表扬和鼓励,进行正面的引导,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创新气氛,鼓励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见解,进行启发诱导,帮助他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崇尚真知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丰富想象空间,培养创新思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知能力”。一切重大的发明无不是以想象为开端,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而得以实现的。因此,想象力和知识一样,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前提。实际教学中,应充分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应根据本学科优势,给学生创造想象条件,让学生的思想野马般任意驰骋,充分放飞学生的想象。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1、充分利用现有历史图表。现行历史教材有许多历史图表,我以这些图表特别是肖像图、场面图为切入点,让学生联想与这些图表有关的历史知识,充分想象图表所蕴含的意境和含义,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例如根据李白像,让学生联想李白与酒有关的诗句,并分析出李白诗歌清新浪漫飘逸的特点。

2、利用历史知识的纵横交错,让学生以某一知识点为出发点,以时间为经进行纵向联想,以地域为纬进行横向联想,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使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利用事件的因果关系,让学生以历史事件的某一点为起点想象前因后果,经过意义,并从起因与经过中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这一事件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利用假设历史,培养求异思维。所谓求异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产生与众不同的思维成果,具有标新立异的特点,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法。众所周知,历史不存在假设,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设计自学提纲时,我就假设了许多问题,例如你是岳飞你会去镇压农民起义吗?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的近代史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去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放飞学生的想象,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善于多角度看问题,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习惯,努力把他们培养成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综合素质良好的新世纪人才。

四、开展心理教育,培养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即创新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态度、意志等。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人大都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可这些创造人才的非智力因素确实十分惊人的。可见,非智力因素对于创新活动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量具有创造性的人力资源和大批创造性人才。但对基础教育来说,其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历史上有许多典型事例,可以拿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通过历史上的工具革新,科技创新,尤其三次产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通过对一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强方因骄傲而失败的分析,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良好性格。创新的过程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坦途,将会遇到不少险阻、挫折和困难,因此,磨砺教育是创新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鉴真东渡日本,花费八年时间,六次东渡,特别是第五次失败以后,双目失明,可是仍然坚定不移,终于在65岁高龄时,第六次东渡成功。爱迪生发明碱性蓄电池历时,5万次的实验才最终成功。这些事例都是培养学生耐挫力的好教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个新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新世纪,作为一位历史教育教学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本科优势,着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三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在国家教育部提倡素质教育之际,高职院校各专业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探讨的热点。在我院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教学中提出逐步采用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并利用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等项目,开始试点推行该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院07级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小组练习成果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仅能够对大型公司的成本进行完整核算,而且能够运用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先进成本核算方法对现有国内通用的完全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改进,能够独立进行项目分析,形成学术论文,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大大提高了经管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如下:

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以项目为导向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学习成本会计课程,以制定的教学计划为限按时掌握成本会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项目组全体成员将与企业成本核算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对企业成本会计资料的收集,了解当前周边企业产品或业务成本的主要构成和核算方式,并且通过模拟企业成本项目核算流程,分析成本管理的运用情况;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树立节约理念,用先进成本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成本领先,一方面,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获得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创新。

2.分组收集相关的理论知识资料。

学生在与企业进行实际接触之前,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数据的收集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对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和概要予以简介,对相关知识点涉及的网站、图书等进行介绍:另一方面,学生分组自学,通过课本、网络、图书馆收集相关资料。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项目为例,学生应当在前了解当前一般的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哪些?每一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具体步骤、适用性、优缺点是什么?小组成员能够根据书本案例做一些比较简单、完整的数成本数据计算。在该步骤进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相当于是进行预习,在了解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才能具体带着问题下企业进行学习。

3.分组设计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

每组学生应当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关于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问卷设计时,应当保持完整性和针对性,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当包含项目涉及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各个知识点,此处可以参照指导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另一方面,学生根据分组了解的企业行业特征和产品特点,对调查问卷给予适当的修正。教师在学生具体制定调查问卷之前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对问卷涉及的问题的个数、题型的选择予以指导;对问卷涉及的格式应当督促学生规范化;对问卷涉及知识点的完整性进行审核,避免重复和遗漏。学生设计的调查问卷应当进行讨论和修改,每组学生对问卷问题的设置、修改、讨论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能分配到各自的工作任务。

4.下企业进行调研并获得相关的成本核算与管理资料。

学生应当在企业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或运作流程,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工艺流程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和实施有着巨大影响,学生进行调研的重点是熟悉企业的具体运作过程。当然,该过程的实施具有时间和生产技术保密性的制约,学生可以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的了解方式,普通的制造业可以到生产一线参观;对于技术保密性较高的企业,可以请企业生产负责人对主要公开的生产环节予以讲解。除了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与运作流程,该步骤的重点是学生请企业财务负责人完成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并请他们对企业成本核算概要和成本管理的现状予以介绍。

5.整理资料,汇总分析。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收集的资料和反馈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资料主要包括企业公开的财务会计制度、成本管理制度、年度成本核算资料、企业生产流程图(可白编)、企业人事制度等。资料分析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组内资料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生产或业务特点及其与使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匹配性;数据计算的准确性;成本管理对企业管理的贡献度等;另一方面进行班级总体资料分析,主要针对每个小组获得的调查问卷,每组同学针对全班获得的调查问卷汇总分析,了解调查区域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的总体特点和不足,并得出定性的结论。

6.提出改进意见,重新设计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案。

该步骤是整个项目教学的核心,学生对上述资料分析并得出定性结论后,对调研单位的成本核算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并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方面的创新设计。创新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企业核算过程中使用的主辅方法不当之处改进,提出建设性意见,主要体现在对费用及产品成本计算的发生、归集、分配等的数据重算,将重新计算后的成本数据与原有成本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书面总结改进方法或改进点的优越性及其对企业成本核算准确性的影响;另一种是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改进意见。该步骤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涉及范畴广泛,从产品或业务的某个环节到企业整体管理思路都有影响。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四

开放题相对于传统的封闭题而言,它一般具有:所给条件不完整,没有现存的解题模式等特点,其内容的挑战性与趣味性所诱发出的魅力可吸引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使学生的兴趣倍增,使课堂充满开放氛围.师生关系融洽,同学间友好合作,人人参与讨论,人人有所收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愿望大大增强,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发展.在开放性问题的探索中,学生探求多种答案,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发散性,学生创设使结论成立的多种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联想、猜测等非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在寻找多答案中的最优解、多条件中的最优条件中探索规律问题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解题创新能力.

1.教材问题设置创新,使题型开放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开放性内容较少,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精心设计方案,将封闭的内容开放化,把有些陈旧的求解、求证的形式换成疑问探索、证明的形式,并能巧妙地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可将结论确定、条件完备的封闭性问题变为结论待定或不惟一,条件不充分,推理过程不严谨等开放型问题,营造一种开放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性,调动积极性.

数学课的传统教学总是教师或教书科中向学生展示的问题往往是对刚学过的原理、原则、公式及法则等机械套用或反复强化,最后获得与标准答案相同的结果就可,它可以导致知识量的积累和一般技能的熟练化,但却较少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创设不同层次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搜寻问题解决的最佳突破口,从而找出解决方法和规律.

3.注重课外练习开放化,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现行中考、高考数学命题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命题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以利于选拔创新能力的人才,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这说明原来的封闭式学习、机械的重复练习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而注重练习的开放化在选择与布置练习时必须注意与相关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及各学科之间的包容性、复习题的前后串联与融合贯通.改造封闭性习题为探索型开放题,并加以适当引伸与深化.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布置单一的笔头作业,可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特点,适当地布置实验操作、写数学论文、学习总结、调查报告等,减轻学生枯燥乏味的作业心理负担,吸收新的信息,多见新的形式,提高运用能力,在不断探索训练中拓宽视野,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通过创设开放题型教学,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取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五

让学生自改习作,切不可盲目,一定要考虑周到,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然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相反会坏了学生的习惯。首先,要分好评改小组,通常4人一小组,按习作水平的高低,好、中、差搭配,为了便于管理,再考虑男女生搭配,并选好组长,通常由习作水平相对较高、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承担。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评改方法:从内容和基本功两方面入手,先看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是否写具体了;然后从字、词、句、段、篇、点等几方面进行修改,既要用上统一的修改符号,又要将其改正过来,并写上恰当的眉批和旁批;再在末尾写上总评,评语以肯定优点为主,主要是让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拿来学习,当然也要指出不足之处,便于自己在今后的习作中克服同类毛病,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第三,为了让每小组的学生看到更多同学的习作,每次分发作文本时,要提前分好,尽量错开,让他们能看到不同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加强评改过程中的指导是自改的关键。

让学生自改习作,切不可放任自流,教师千万不能成了无事之人,要始终处于指导者的地位。一是要巡回指导,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进行评改,进一步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教他们写评语,。二是要及时收集和整理信息,将习作中的优、缺点集中起来,记下一些好的题材,收集精彩的文章及片段等,为集中评价做好准备。三是要强调小组的分工协作,要求四篇文章每个小组成员都要看到,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写评语、评出优秀习作。

三、搞好信息反馈,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基础是自改的目的。

每次自改结束以后,要及时反馈信息。首先要求学生看看自己的习作,看看同学们写的旁批、眉批及总评等,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这样改,自己的习作存在哪些问题,还可以下位相互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参与进来,同大家一起探讨,为今后的习作,为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要组织集中讲评,先要公布优秀习作名单及有进步的学生姓名,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继续努力的热情;对于没点到名的学生要提出要求和希望,给予鼓励,不能让他们丧失习作的兴趣和信心;再讲讲本次习作的优缺点,优点要在今后的习作中保持和发扬,缺点要努力去克服;还要引导学生欣赏、评价部分优秀习作和精彩片段。集中评价结束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没写成功的要重新写,优秀的习作也要及时誊写整理,为编习作专集做准备。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改习作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评改习作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自评、自改能力打下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共同探讨、修改、写评语的过程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同时趁热打铁,提高了习作效率,避免了由教师全批全改导致很久才能看到自己习作情况的现象。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六

教师具备创新精神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构建创新平台。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面做出积极调整。首先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那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质疑、讨论、交流、争辩的地方,课堂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自由度较高的、宽松的、公平的,要让学生敢于发言,敢于参与实践活动。课下辅导和作业处置,也要有良好的氛围,要鼓励学生勤学好问,特别是好问,学生不愿意主动请教老师,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有拆除师生之间的防火墙,创新意识建立才会成为可能。

2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2.1问题设置的巧妙性。

数学教学不是“告诉”教学,要让学生能够产生疑问,在对疑惑的探究过程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数学问题的优化设置。要用巧妙的设置串联课堂环节,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会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2.2问题设置的原则性。

问题巧妙设置不是问几个为什么就可以的,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首先是对教材的解读要对路。教师对教材要吃透,提出的问题才有针对性,要将问题的实现思路设计清楚,找准切入点。其次是要对学生实际有切实了解。学生层次不一样,基础有差异,课堂行为习惯也有不同,充分考虑这些实际情况,再设计问题,就会多一些针对性。最后是问题要有梯度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有没有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问题的梯度性。问题不是孤立的,要形成系列,让学生建立问题概念,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问题设置时,就要体现一个梯度层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占领问题制高点,形成创新能力。

2.3问题设置的改革性。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这是以往教学最常见的教学现象,好像教师的任务就是制造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成天经地义,这其实是古板的教条的做法。教学问题来源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对教材对教师教学行为也有自己的理解,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就要想办法体现其主体的地位。在学习问题设置时,就要考虑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也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问题的制造者之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

3推进小组合作学习,拓展学生创新空间。

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已经被广泛采用,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对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3.1科学安排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鼓励学生要在小组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精神,参与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小组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这本来就是非常老旧的学习模式,之所以还要提倡这种方式,是因为现实教学对小组学习产生更多的依赖,现在教学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2小组角色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关键角色的关键作用。首先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一个总体控制者,不仅要设置任务,监督实施过程,还要注意及时调整,甚至参与小组讨论学习之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调整。其次是小组负责人的角色定位。小组合作学习能否取得创新效果,与这个小组负责人不无关系。要选定有组织能力、敢于创新、有指挥特长的学生担任这个重要职责。

3.3体现全员参与。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还要注意去形式化,小组学习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要想搞得扎实有成效,就要在组织操作过程中,落实具体任务完成具体指标,特别是要注意体现每一个人的角色作用。

4强化双基训练力度,延伸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如此。所以,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时,还是要打好数学基础,没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做铺垫,创新什么都会是空中楼阁,结果自然是一事无成。加强双基训练力度,就是要提升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系统掌握水平。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和搞好双基训练应该是同步的,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就要渗透创新意识。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系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建立创新意识,对数学知识技能学习又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双基训练是延伸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5继续素质教育探索,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数学教学要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围绕培养学生能力展开,数学教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学习手段,都渗透着创新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在具体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切实的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多启迪。数学学习的最终归宿并不是应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要培育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能力不仅仅是单纯解决数学题目,而是要通过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实践活动获得超越数学应试的能力,如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建立才是真正的素质培育。因此,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对人的整体塑造,是为适应未来社会适应世界发展做奠基。

6结语。

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全国各地早已方兴未艾,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接轨,这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构建平台,这也是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七

(一)适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化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低,也不能要求过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符合。

(二)个性化原则。

初中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个性化教学,则不会有创新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原则,要保证化学教学民主化,摒弃给予性教学,鼓励初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活动,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听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原则。

不管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需要不断探索,探索性原则摒弃了教师将化学知识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的做法,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鼓励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

(一)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像个科学家一样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很多教师都在开展实验之前就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创新可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有实验结果是未知的'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在现有条件和情况下,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使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能力。这样的化学实验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失败,但他们仍然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

(二)运用挫折演示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出思维受阻的情况,在思维受阻的时候,为学生演示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以后克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刚开始接触“量”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时,思维定势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索,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思维阻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敏感性进行培养。

(三)运用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故意制造一些空白地带。空白地带是学生的探索地带,更是学生的创新地带和创新开发区域。教师可以在演示完实验以后,不立即告知学生实验原理,而是让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试剂添加顺序、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让学生对有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接着再通过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在对co气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对产生co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比如,对某地火灾现场是否含有co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药品和装置?教师不要立即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要不断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一步一步将学生向还原装置、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留有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观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阐述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提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在本文中,笔者遵循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原则与化学教学一般原则有效结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同时,适当增加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的内容。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八

摘要:舞蹈是一门源于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舞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形体、培养各方面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就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分析,针对民间舞理论知识教学部分与动作训练教学部分,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教学优化策略,并从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即兴创作能力入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展开了讨论。

关键词: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艺术教育受到了广大学生与家长的认可,中国民间舞教学,也逐渐引起了教育界及艺术领域高度重视。将民间舞融入中等职业教育当中,充分运用学校的舞蹈教学资源优势,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不断优化舞蹈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舞蹈创编能力,这对促进学生艺术素养与艺术能力的提升,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优化策略。

(一)理论知识教学部分的优化策略。

民间舞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舞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的进行舞蹈技巧教学,还应从舞蹈的起源、历史、发展等角度出发,让学生真正领会民间舞的深度内涵,这对激发、巩固学生对民间舞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领悟能力,均能够起到显著作用。例如,在进行藏族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简单的了解藏族高原地区的人文、地理、气候特点,了解藏族民间舞是在怎样的民族历史当中产生与发展的`,了解藏族民间舞的体态特点有哪些,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明确舞蹈的学习与演绎要领。教师可整理出各个民族的舞蹈文化背景、当地生活习俗以及人文地理等,让学生们明确自己学习的舞蹈,具有怎样的意义,帮助学生对相应的民族或地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

(二)动作训练教学部分的优化策略。

舞蹈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教学过程中,动作训练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部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动作,讲解过程中,教学语言应尽量精炼、到位,示范动作应更加纯正,以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体验[1]。另外,在动作训练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教学,在民族舞蹈演绎过程中,音乐伴奏对提升舞蹈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从而让学生的舞蹈更富有感情,提升其学习效果。

二、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民间舞的教学特点。由于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艺术气质,对此,教师可从教学环境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热情的教学氛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舞蹈学习当中,逐渐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艺术素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例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有效拓宽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足够的耐心,即便存在不合理的表述,教师也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其给予鼓励,避免抑制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教学期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尽量让学生从实践当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让学生养成探究的良好习惯,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

即兴创作有利于激发舞者的想象力,锻炼其形体塑造能力与舞蹈感知能力,是舞蹈表演者的一种素质。舞者的即兴创作能力培养,需要从培养其独立能力、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创新能力与突破能力出发,即兴创作能力的有效提升,对舞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即兴创作教学引入到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当中,教师首先要确立自己教学引导者的身份,在基础理论与动作教学的基础上,制定一个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舞蹈创编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即兴创作。最初阶段,学生可主要表现自己的即兴创作思想,创作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音乐与文化启发、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将作品表现的更加完整,并以多元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鼓励与指导建议等,对自己的即兴创作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2]。在这一教学模式之下,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由此能够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之后,教学目标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将最初的以表达创作思想为主的教学目标,调整成创作思想表达与动作技术呈现并重,让学生能够在即兴创作中,将舞蹈动作技巧与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结合,让舞蹈表现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充分激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探究职业中学民间舞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有利于推动中国民间舞艺术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得以继承与发扬。通过相关分析,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作训练教学,教师都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并尽量采用有效的、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大幅度提升,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阳迪.民间舞走进地方中学艺术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想—莆田“九鲤舞”走进中学活动课程[j].大众文艺,2013,22:215.

作者:郭珺单位:太原四中。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九

都说人的`形象是.“三分长七分装.”其实文章亦是如此:“三分文章七分改”.可见要写好作文,“改”非常重要.“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但主要是自己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也有要求,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数正确,书写规范、整洁.”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中,一半以上的作文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完成后要认真修改.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作者:陈丽华作者单位:通州市三余小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2关键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

组建合作探究小组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评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要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二、营造合作学习氛围。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对在实验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一是讲解实例,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二是组织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可采用小组间的竞争机制,实验前提出探索目标,在小组合作中看哪组配合得好、最先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并由领先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做能使学生体会到:优异成绩不是因为单个同学而取得的,而是靠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果,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败。三是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带有研究性、探究性的实验,综合趣味性的实验,经过多次训练,形成团结向上、乐于合作学习的氛围。

三、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策略上,教师提供问题情境时,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能反映教材和课标对教学的要求,能准确地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体现教材中潜在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引导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课堂环境。教学中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获得知识,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交流充分,课堂气氛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第二,加强过程指导,适时加以点拨。“导”是一个过程,是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是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科学探究的时间,二是要生成科学探究最佳的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把需要掌握的知识设计成若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能力。课堂中教师应对探究环节予以引导,又要充当小组顾问为学生提供参考意见,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

五、构建科学的评价手段。

及时恰当的评价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存在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定性而轻定量、重个体而轻整体等各种毛病,不利于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手段。这里,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对合作探究的科学评价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

(二)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合作的情感、态度、表现等及时进行恰当的形成性评价,并且组织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三)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小结反思,反思应包括探究活动的启示、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等。重点是提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有效策略,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视觉要多维性,既要注重整体,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成果的合理部分,不求全责备,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总之,合作探究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一

4.1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提出疑难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在的高中生依然受传统教育氛围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对课堂教学有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事前自主学习,自主发现问题的习惯。教师一定要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寻找课程中的疑难部分,上课重点讲解,而对于简单的运算,可以花费少量课时。这种教学安排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课堂的效率。

4.2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切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至关重要,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促进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情境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点,力图创设能够为课堂教学打下伏笔、提高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提高学生解决史记问题能力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请举例)。

4.3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头脑风暴”式的相互交流、补充和修正,最终解决问题,并加深了小组成员对所讨论问题的理解。在问题解决方案的归纳过程中,教师对能正确解决问题的学生和集体给予及时的鼓励,如果对问题理解有偏差的小组要及时给予启发引导,最后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搞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体验问题解决成功后的喜悦。

4.4引导学生总结高中数学学习的方法。高中数学分很多板块,各板块之间又相互关联,因此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第一,学会分类。指导学生对复杂的数学进行分类总结,分而治之,学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把精力放在薄弱点上,可以对症下药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第二,学会积累。数学各板块之间是松散相连的关系,学生要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积累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寻找解题规律。教师在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做笔记,并让学生坚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第三,定时定量复习。高中考试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完成数量较多的题目,教师应该在平时学生自主学习中引导其限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增强学生的临场解题的应对能力。

4.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自主学习主要包含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所谓自我监控,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安排和监督评价行为。学生采取可以使学习目标得以实现的行为,在行为过程中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宜的学习环境,并保证积极的学习行为得以维持或促进等,都需要内心的自我提醒和监控。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自己做出奖励或惩罚,以强化和改善自己的后继学习。学生进行自我监控的步骤如下:首先安排好学习的进度和奖励方法;其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奖励或惩罚式的评价;再次,将奖励或惩罚评价机制贯穿到学习任务始终,直至完成最终目标。

4.6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引领者。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智力的发展、学习兴趣的养成,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与学生经常沟通交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产生友好、亲近、信赖教师的情感,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里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遵从教师的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主学习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胡秀芳.培养学生白土学习的能力[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8(1).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二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是与当下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被动学习相反的一种学习方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人要不主动学会些什么,他就一无所获,不堪造就,人们可以提供一个物体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人却不能提供智力,人必须主动掌握、占有加工智力。”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可见,人获取知识提高修养,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获取、甄别、分析有用信息。只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造就适合现代竞争社会的合格公民。

2.自主学习的特点。

2.1能动性。自主学习不同于各种形式的被动学习,它是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消极地从事学习活动。这种自觉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能动性。

2.2独立性。独立性相对于依赖性。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而不同于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依赖性的基础上。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由自己做出选择和控制,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但主动的探讨、交流除外。

2.3有效性。因为自主学习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尽量协调好自己学习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使之发挥出最优组合,因而自主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主动采取各种调控措施使自己的学习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优化的过程。通常说来,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

2.4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就现实情况来看,绝对自主或绝对不自主的学习都较少,学生的学习多数是介于这两极之间。也就是说,他们的学习在某些方面可能是自主的,而在另一方面可能是不自主的。这是因为,就在校学生来讲,他们在学习的许多方面,如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都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对教师的依赖。

数学作为高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其它应用学科的基础。高中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创造性思维的.良好品质。

从个体发展来看,高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峰时期,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助于增进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从社会需求来看,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务实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社会迫切需要的。学生通过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解决数学学科中的实际问题,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上述能力,使学生以后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自主学习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最好学习方式。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三

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小学生对于自改作文,心理上有许多障碍。有的要改,但又不知道如何改;有的改一点就算完成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40%的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态度十分轻率,不想修改;80%的学生对修改缺乏正确的动机,是教师要求的,不改不行。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自改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改的意识做起,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的始终。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

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无处可寻破绽,却不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并努力修改。

从比较中感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的作文会如此之棒——正因为他们修改,我也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

从自读中体会学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反复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上、审题立意上去发现问题;其次看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语法有没有毛病,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从互评中升华心理学上认为:对他人的作品批判的思想更为深刻。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之间的作文交换更能发现问题。

三、教给学生自改的方法

小学生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因此,在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会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要及时授予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的一般过程修改的一般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词语的适当运用,体现螺旋上升的模式。

修改的符号一般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段。(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恰当的词句换掉。

“作文批改难”是让所有语文教师困惑的问题。语文老师普遍觉得,改作文时,人特别累,心也烦燥不安。个别语文老师甚至感叹:“作文批改难,难于上青天。”的确,有时候有些老师觉得让学生作文,不单是折磨学生,而且是折磨自己。”因此,很多老师不愿意教语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改作文。

对于“作文难改”,很多语文老师和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作文差”,而造成“学生作文差”的原因又是“生活积蓄贫乏”、“思想贫乏”、“缺乏成功快感”、“作文教学成人化”等等,并从这些方面入手花大力气进行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并取得了一批瞩目的成果。但他们往往也容易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从作文评改方式上寻找原因。“长时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三部曲:‘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并在作文批改的形式中出现以下几种倾向。

1、全批全改,面面俱到。“教师怕学生改不好,总是精批细改,字、词、句、篇、结构、中心……面面俱到,既有总批,又有眉批。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习作上圈圈点点。忙了一大阵子,学生习作上红红的杠杠一条又一条,红红的批语一个又一个,弄得‘朱批满篇’。”结果是老师辛苦万分,感慨万分,也心酸万分。虽然老师批改字迹工整,符号正确,批语也具体中肯,但学生面对改得体无完肤的习作,有的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对老师的一丝不苟不感兴趣,认为批和改都是老师的事,他们只在乎老师批写的分数,往往是只看一眼分数就将习作本塞进书包。有的学生即使看一下批语,也不深入领会理解批语的意思,真是吃力不讨好。也有的顿生畏惧心理,怀疑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以后甚至连写的勇气都没有了,结果还是教师枉费心机。

2、一般性批改。“对学生作文中明显的错别字病句,给予批改,文章的中心、选材、组材、结构和语言表达等,在总批中指出优缺点,但用语抽象空乏,学生难以领悟。”

《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这一规定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做法,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自能”的新的学习要求。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章草稿写好后,要通过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习作水平。写作时艰苦的脑力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文质兼美的作品要靠反复的琢磨,认真修改,才能写出来。其实,自我也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在习作过程中,只有经历自己的一番深入思考,反复斟酌,才能提高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写好,那样写不好,慢慢摸索到作文的规律,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性。

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独立习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学生修改作文,不仅能促进“写”,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发展智力,增强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不断品尝成功的过程中养成认真修改、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一篇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呢?我认为训练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

有的小学生害怕作文,对修改就更不感兴趣。况且,让小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并非易事,难度较大。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自改动机,培养学生自改意识做起,并且将这一工作贯穿作文教学过程的始终。我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各种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来影响学生。例如:我国古代文人贾岛“推敲”的典故。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鲁迅先生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一百六十多处。著名小说家杨沫花了六年的心血,重写修改六、七次而写成的《青春之歌》。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用了五年时间,改过十二次,以及托尔斯泰七遍修改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这样例子举不胜举。我根据小学生们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班队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学生听,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故事,开故事会。无形中,就把修改作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道理融于这些故事之中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人关于修改文章名言警句。比如:“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把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的不好的地方的本领。”(契科夫)“必须永远抛弃那种认为写作可以不必修改的想法,改三、四遍,这还不够。”(托尔斯泰)体会大诗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深刻寓意,领会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锤炼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好的文章、著作往往是在不断锤练中产生的事实,提高学生对自改能力重要的认识,激发积极自改习作的行为兴趣,培养自改意识。

二.自我修改,自我完善

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润色、提高。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了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教师应从学生的基本心理出发,设置民主修改的气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教师指导的交互作用,完成修改任务,培养自改能力。为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对子,互相修改。也可以让几个学生成立小组,互帮互学。先逐个轮流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再进行批议,肯定优点。如果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该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的意见。对有争议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

互评互改最好安排在自我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先独立思考,认真进行自我修改,再听取同学的意见,就能寻找差距,加深印象。这样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多向交流,集思广益,就能明确修改的方向,促进自改能力的提高。

四.教师先批,学生后改

在作文批改中,要把批与改分离。教师对学生的作文采取只批不改的方式,把改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教师指引的方向进行自改。教师的“批”,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写批语时,多表扬,少批评。“数字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说明鼓励是一剂催人奋进的良药,以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指出学生的缺点。在批阅中,指明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批改,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再由教师复查,落实修改要求。

采取批后自改的方式,便于从扶到放,逐步提高学生修改的自觉性。首先,着重培养小学生修改的技能,教师只给学生指明修改的方向,打开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加深体会。其次,便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采取符号批注的方式,提高独立思考的程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用面批辅导的方式,多给启发等。

总之,“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自改中来”。我相信,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法,坚持不懈的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养成精心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最终写出不少的“佳作”来!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读改结合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理。借助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文章内容,让学生明白写作文要做到“主题好,选材新,感情真,写具体,段落明,语句通,用词好,无错字。”

(2)修改。这个阶段运用学习迁移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来自学生的作文。教师可以摘取学生作文中的句子集体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学生个别修改。

(3)交流。评议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学生把自己修改的结果、原因告诉同学及老师,。老师、同学评议他的修改是否恰当,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构成了信息反馈、信息接收的网络,,共同影响,使学生修改能力有明显的进步。

(4)总结。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总结可由教师承担,也可让学生总结。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少年闰土》,文章之所以生动形象,得力于作者在动态中描写人物外貌。教学中我抓住这个写作特点,对学生进行了修改作文的训练,让学生把这段文字跟自己描写人物外貌的段落进行比较,有何不同。从中学生明白描写人物外貌不能孤立静态,应该放在环境中动态地去描写人物外貌。

明白了写作方法,学生改起来就有的方矢了,经过学生修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跃然纸上:“烈日下,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在田埂上奔跑。他那被毒辣辣的太阳晒得黝黑的身上,穿着一件旧的红背心,下身穿一件短裤衩,不时抹去头上的汗珠。”

只要坚持读改结合,以读促改,学生的修改作文能力一定能得到长足进步。

二、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现在多数教师没能很好地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批改常由他自己一人完成,没能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联动作用。其实,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批”是指教师在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发现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所加的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我在作文教学中按此方法,批、改分离,以批促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互批互改。

组成三人或四人批改小组,选择一个学生的作文互相讨论,共同修改。学生积极评议,同学之间互相影响,促进修改作文能力的提高。

(3)面批面改。

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亲切交谈,了解作文内容的真实性,对于写作文相对困难的学生,一边启发、一边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上好作文讲评课,为“改”创造条件。

讲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良好动机的心理过程,是锤炼学生作文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写作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散文,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条件。

一堂好的讲评课,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少而精。

作文讲评课目标制定要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这样有利于学生修改自己作文时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修改效果。目标可围绕此次作文的训练目标制定,也可围绕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通病进行确定。例如:《我尊敬的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围绕中心选择事件的习作练习。学生选择的事件多数欠典型,讲评课以此为目标,出示优秀的范文,让学生模仿。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如事件不够典型,再选择什么事件来写,理由是什么。反复评议,让学生懂得事件要典型,从而为学生修改作文打下基础。

(2)讲评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讲评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应该是师生共评。无论是品味优秀作文,还是分析作文的得失,或者是推敲有疑义的词句,教师都不能简单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自己品出味道来,看出得失来,推敲出结果来,促进学生修改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培养好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五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要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渗透,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思考,就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发展创造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我认为多媒体的恰当使用,不仅给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而且使学生的素质在新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提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在课堂上使用,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需要,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将会带来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深刻变革。数学学习是抽象和枯燥乏味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还能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如何根据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在这里想谈一谈个人的一点体会:

一、善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因年龄小天生好动,尤其在学习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因素,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参与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充满兴趣呢?单纯的讲、读、说、教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相反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劳和情绪低落,而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学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很容易使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很难提供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因此数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一门枯燥、乏味、难教、难学的科目。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趋力。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达到直观、生动、形象的效果,创设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观看生动画面的同时,渐入佳境,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数学思维带来的快乐。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初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积极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符合儿童心理的情景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探求知识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因此,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时,课件出现一个服装店的动态情景视频,视频中人们正在买衣服,这样让学生从再现的生活情景中直观感知了大名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更加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整节课学生都保持愉悦的心情,直观的知识呈现和灵活的练习训练,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好,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画面:周末,同学们去野餐,在优美的音乐的声中,一群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来到了郊外,贴近生活化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跟着提出问题:“把8个香蕉和4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人,每人分得多少”?学生回答后动画演示分得的结果,非常直观地显示出“平均分”,加强了学生对“平均分”这个概念的理解。接着提出:“把一个生日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演示“一半”,提出“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分数的认识。

二、动态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测量线段的长度,先将尺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然后用闪亮、移动的方法介绍测量方法,再显示正确与错误的一些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最后指导学生进行测量。这样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克服了使用中的难点,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又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以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的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淡化教学重难点,增加信息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于人的视觉作用胜于听觉作用七倍,因此只有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参与下的课堂教学才充满生命力,增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功能,它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如听觉、视觉)进行学习,加快教学速度,不断巩固、深化新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激活课堂教学中的各个要素,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建立合理的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最大化,效率最大化,促进学生愉悦、高效发展。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教师除了准确点拨、讲解外,还要根据内容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定能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既而抽象概括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看成单位“1”。利用多媒体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可以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到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出“分数的意义”。这样不仅淡化了重难点,而且学生参与探索属性的意识也随之增强。

四、利用多媒体,发展学生思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既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又能伴随着图象的变化、动听的音乐,诱发愉快的学习情绪。例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应用题中用文字表述的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可视图形--线段图,创设了按题意配制的活动物景。通过“变色”、“闪烁”、“移动”等手段来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和问题、单位“1”与几分之几的量的相互关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五、多媒体教学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

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也是学生在教师下的“引入”,教师根据已有的教材和知识作出一系列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再认和推测性想象,让学生经历数学家发现新概念的最初过程,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而猜测也是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强大动力,因此引入,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情景,如:学习《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呈现一个苹果或蛋糕的实物,平均分给2人、3人、4人,现要学生来计算它们各分得多少个?学生利用多媒体操作很快完成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六、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对课堂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学生对它都喜闻乐见。多媒体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效率但这不等于是整堂课全用和天天都用,在利用多媒体之前,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需求,设法找出多媒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恰到好处地利用多媒体。所以要牢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该出手时才出手,灵活运用。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运用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信息的检索、提取、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的功能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的迁移,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有助于促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多媒体手段直观新颖。利用多媒体,促进数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丰富,更加有趣,从而打破数学课堂的枯燥和沉闷,让我们的课堂更具生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它色彩鲜明,立体感强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化抽象为具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教学是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种新探索,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我们深信:教学改革伴随着多媒体手段的普遍运用,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将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9第1版.

2、《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六

正一说起作文,同学们就愁眉苦脸,为什么他们怕作文?原因在于:(1)头脑中是空的,没有积累大量的素材;(2)语言贫乏, 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苦学”为“乐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广泛地搜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背景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如何搞好小学生作文教学,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探讨的课题。而作文评价更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启迪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情感因素。新课程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对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起了指导作用。其中就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不能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作是孤立于作文教学过程之外,而要在学生日常习作训练中持之以恒加以引导。针对于此,我于2017年6月提出了小课题《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策略研究》。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我大胆实践,认真反思,及时总结,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达到了预期研究目的。

“师生互评”即是教师在对学生作文批改后,要精心的在学生的作文后写上激励评语。学生针对老师的评语,要写出自己发自肺腑的反评,并附于老师评语后。通过互评,能使学生对教师、自己的作文有更深的体会,同时反评也能使教师得到反馈,从而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客观、全面,从实践上达到了新《课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的目标。同时互评也为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师生的情感得到了交流,智慧得到了碰撞,心灵得到了沟通,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得到了诱发,孩子们也不再为写作而烦恼,而是在快乐中作文,这也与新《课标》中“写作教学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倡议相吻合的。

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探索小学生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的策略,构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通过兴趣的培养与策略的学习,促进学生乐写作文,善写作文。同时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作文教学教研氛围,寻找更适合提高作文教学的途径。

作文批改一直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学生作文批改方法也推陈出新。师评、自评、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便是如今教坛上作文教学的主流方式。这一主流确实把评价权利和过程,强调的是教师的评语和学生的反评。教师的评语既要有评价功能,又要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反评既要有作文反思,又要有“悄悄话”。真实的反评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水平,也为学生提供了向老师倾诉心语的“信箱”。

案例1:

我本期刚刚接任六6班,与孩子们缺少心灵沟通,一直以来,我们之间都有一道不可逾越的思想鸿沟,使孩子们在学习上畏手畏脚,课堂上不敢畅所欲言。我摸索着通过师生互写评语来进行情感交流,没想到这一“评”,竟让孩子找回了自信。

《如何培养小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杨珊同学是一位非常内向的女孩,自信心不足,平时上课从不发言。一次作文课,作文题目是《我和妈妈找春天》,在批改作文时,我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杨珊同学,你的习作写得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看到了山野的美,闻到了花儿的香,听到了小溪淙淙的流水声。写得好,感情真实。我向你提个小小的建议:要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并在“相信自己”四个字下面加上了着重符号。在发作文本时,我有意叫她也在我评语下写上自己的悄悄话。当我再次批改作文时,她用整洁的字迹写下了这样的评语: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老师夸奖我的作文,我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感谢老师!!!!从这以后,这位学生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了,还经常主动和我交流思想。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叫学生在我的评语后写上自己的心理话,没想到这样的评语竟是百花齐放,绚丽多彩。通过师生互写评语,孩子读懂了我,我也真正感受到了孩子们丰富而又纯真的心灵.相信师生互评能让学生生活更精彩。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反思《师生互写评语 让情感又一交得到交流》

“师生互评”更多的是强调-教师评语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对作文评语做了如下探索: 。这样,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在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案例2:

上一学期,我教过一位女生,名叫杨丽,这位同学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心,郁郁寡欢,好像生来就与欢笑无缘。曾多次与她交流,都是一无所获。一次作文课,作文题目是《妈妈的吻》,在批改作文时,我发现这位女孩其实在3岁时就因母亲身患绝症而失去了母爱,在她的记忆中,母亲的吻永远是那样的遥远。小女孩悲伤、复杂的心理跃然纸上,文章质朴感人。我在她的作文后面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质朴的语言,纯朴的感情,令人潸然泪下。坚强的女孩,乐观起来,相信你能从阴影中走出来,也相信你将来一定有一位好母亲。老师、同学和你父亲都真心期盼着见到你灿烂的笑脸!”这位女生读了这段评语后,十分感动,在她的作文本上这样写道:“感谢老师的关怀,老师的爱已让我忘记了伤痛,我会开心过好每一天。”从此,她脸上渐渐地有了笑容,作文水平也大大提升了。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随笔《让作文评语彰显“人文魅力”》

案例3:

刘思吉是我班的学习委员,他在《成长的烦恼》中写道:“同学们都羡慕我们班干部,可有谁知道我做班干部的的苦涩。平时成绩差的同学总是找我的茬,说我多管闲事,还对我手舞拳头,我教训他们时,被批评的反倒是自己,是不是老师不再爱我了”。看了作文后,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李玉同学,你不必感到烦恼,其实你所说的差生虽然成绩不如意,但他们也有很多闪光点,运动会上他们努力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大扫除时,他们不怕苦不怕脏。老师选你当班干部,就是相信你能帮助他们改掉坏毛病,老师永远爱你,支持你!”后来他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以前是我的方法不对头,现在我才体会到:原来帮助人是这样的快乐!”。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随笔《孩子的烦恼》

二、在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幽默性

幽默风趣的评语,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师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教益,喜欢在笑声中悟出道理。一句深刻幽默的评语,不仅可以创造愉快的学习情境,而且可以达到一种“笑过之后又令人深思”的效果。

案例4:

今天作文课,我布置了一篇课堂作文,题目是《我和妈妈找春天》,秦熙早早的把文章交了上来,在批改中我发现他的文章中频频出现“一会儿”。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在这里,我想提个小小的建议:你去开家‘一会儿’专卖店,把习作中‘一会儿’卖出去!”这位同学在反评中反馈道:“老师,我一定把这个专卖店转让出去。”后来他的作文语言简练,流畅,读起业琅琅上口,多交在班上受到表扬。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日记《让评语开心一笑》

案例5:

今天,钟龙凯在他的周记本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春姑娘的脚步轻盈的`来到山间、田野,大地便百花盛开、芳香宜人,坐在教室里,十里外的桃花园,也飘来阵阵清香”我给他写了这样一条眉批:“你的鼻子真长,嗅觉也挺灵敏啊!”,这位同学看了评语后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羞涩的微笑。后来他在老师的评语后这样写道:“看来‘真实’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如何培养小学生互评自改的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日记《让评语开心一笑》

再如,对作文中经常错用“,”“。”的同学,我的评语是:“你太偏爱‘,’,就不怕‘。’生气吗?一碗水可要端平哦。”结果同学们哈哈大笑,相信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写作中就会注意了。

三、在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文采性

小学生作文应该经历一个模仿的过程,不管是词语还是句子,都要在书本上、生活中去积累,然后模仿运用到作文中,这样,作文水平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而老师的语言,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常常会被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所以老师的作文评语更要具有文学色彩,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含义,让学生带着欣赏的态度去阅读领会,让学生从心里佩服和赞叹老师的才华,从而成为他们自身仿效的榜样。

案例6:

上周星期六,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一篇作文,题目是《寻找春天》。在批发作文时,我特别注意评语的“文采性”,想以此启迪学生写作文时多点诗情画意。记得我在唐娜的作文上写下了:“在你的笔下,春天是多么美啊!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那湛蓝的天空,看到了那碧绿的田野、高飞的小鸟和盛开的山茶花,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神奇。我多么想对春天说:春天啊!充满希望和生命力的春天,你使学生的作文多么优美!”没想到,她在我的评语后也给我留下了:“老师,你的爱似太阳般温暖,似春风般和煦,似雨露般甘甜”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随笔《启迪》

案例7:

今天属于快乐的一天,因为我的孩子又给我留言了。

《寻找春天》这篇作文纷纷交上来了,班上最有文采的陈惠婷同学也把她的作品交上来了。我仔细的读了读,被她那如诗如画的文笔所吸引了。看完后,我在她的作文后写上了这样的评语:“你的作文,让我看到了山野的美,闻到了花儿的香,听到了小溪淙淙的流水声”“文如其人、文能言声、文能怡情”后来她在她的日记中写道: “老师,你的语言永远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老师,我们身上散发的智慧之光,永远闪烁着您亲手点燃的火花。”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随笔《启迪》

四、在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激励性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作文也一样,需要老师的激励和鼓励。尤其是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写作兴趣不浓,有强烈的自卑感,这就更需要我们在作文评语中多采用激励性评语,用热情去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去创新。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教作文,用发展的眼光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劳动成果,哪怕是一句优美的语句,一个生动的词语,甚至一个准确的标点,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肯定他们的成绩,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案例8:

刚踏上讲台时,我遇到了一位很内向的女孩,该生平时作文并不耀眼,但喜欢写日记。在自习课时,总要偷偷把日记递到我手里。一开始,我也是应付式的看看。后来,我被她的热情感动了,每次,我都会很认真地阅读她的日记,读完后,便写上几句:“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具有个人风格,老师很喜欢!” “愿你在写作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让自己的风格更趋完善。” “看了你的文章,仿佛眼前流过一条小溪,清纯,可爱。希望你能保持住这样的文风,用纯净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我没有想到,每次我给他写上评语后,她都会用最漂亮的字在她的日记后面写上不同的感受:“以前,我的作文从没得到过老师的表扬,是你,给了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的!”“我的语文老师真好,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老师。”“你是一位好老师,有了你的鼓励,我已经离不开写作了。”我的激励,让她信心倍增,激起了她更大的写作热情。她的作文频频在作文竞赛中获奖,每当那时,我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反思《浅谈作文教学中的“激励评语”》

学生的作文反映的是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成果,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表扬和激励,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激励性评语。

第四部分 课题研究的成果

(1)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人文性。

(2)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幽默性。

(3)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文采性。

(4)作文批改中突出评语的激励性。

4、以作文互评为载体,为学生建立倾诉心语的“信箱”。

自从开展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以来,学生的作文本、日记本便成了孩子们与老师交流的“信箱”,通过互评,师生心灵得到了沟通,智慧得到了碰撞,情感又一次得到了交流,学生的写作欲望得到了激发,作文便有了真情实感。

案例11:

“在老师的评语的鼓励下,我越来越爱上了写作,每次作文都能很快而且轻松地写完,而且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赞赏,自信心和自豪感与日俱增,内心的喜悦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每一次写作,对我来说,都成了一次快乐的体验,你说,写作能不开心吗?每写完一篇文章,我心时里总是乐滋滋的,我急切的希望能看见老师的评语,也渴望为老师回上一封“短信”。

——摘自钟龙凯的日记《快乐写作

5、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师生互动评价活动。

(1)课堂互动评价。(2)课外互动评价。(3)作文互动评价。(4)日记互动评价。

6、通过“日记互评”让学生体验亲情。

日记是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记录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抒发的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真情。所以教师在下评语时要少下断语,多些探讨,多些鼓励,多些真情,让孩子们体验到亲情。

案例12:

5月27星期三 天气 晴

晚上,爸爸要走了,我真有点舍不得。爸爸回来三天还不到,就要走了,我很伤心。爸爸买的是11点的票,现在离开车的时间不到2个小时。多走一秒钟,我就伤心一秒钟,我真的不想让爸爸走。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爸爸该走了,我眼眶里转着明亮的泪花。

教师评语:你是一个很珍惜亲情的孩子,老师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骄傲。你爸爸在外地工作,完全是为你的学习。你应该选择坚强,努力学习,用成绩向你的爸爸回报。你爸爸在远方一定感到欣慰。加油!

学生反评:爸爸的离去虽然让我多了一份思念,但我同样能感受的到温暖。我一定记住老师的话,用最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回报。

——摘自陈慧婷日记《爸爸走了》

三、研究效果

1、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在课题研究的第一阶段,我对中高年级学生是否对作文感兴趣做了调查,调查报告表明:学生乐于写作的只占11%,反感写作的占65%,对写作无所谓的占24%。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通过师生互写评语,不但拉进了师生的关系,而且还激发了学生写作欲望。学生的作文兴趣浓厚了,学生不再为作文而烦恼,孩子们真正把作文当作了一件快乐之事。

案例13:

写作,曾经是我感觉最烦恼的事。自从郑老师当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后,他特别注重作文的互动教学,尤其是批语,让人看了,内心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澎湃。我们班的同学都愿意在老师的评语后写上自己的一段话,与老师交流写作技巧,沟通情感。久而久之,我们都爱上了作文,仿佛一日不写,就像见不着老师似的。现在,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作文的快乐。

——摘自廖斯-诺的日记《感谢》

2、本人也在研究过程中成长了。

(1)教育观念更新了。

对素质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理解。我懂得教育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用一颗爱心来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2)专业素质提高了。

一年的研究,让我从死板的教学方法中走了出来,更明白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一年的研究,让我学会了反思,学会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一年的研究,让我学会了书写教育故事、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育随笔、教育论文。在写作中,我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案例14:

《探索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之路》在2017年三月三十日发表于《学习方法报教研版》第60期(总第2876期);发奖单位: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创新”教育指导小组;证号:no002017330074。

《探索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之路》于2017年6月4日获仁寿县首届基础课程改革成果展论文竞赛一等奖。

——摘自郑运超老师的教育论文《探索小学生作文“师生互评”之路》

3、打造了书香校园。

案例15: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名言就是要让人们读书,读好书。书是我们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朋友。书伴随着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书,是一个无声的老师,经常默默无闻地把一些精彩、感人的故事装入我们的大脑。有的书给我们带来了精彩、感人的故事。有的书却让我们读后受益匪浅,难以忘记。书呀,它就会带着我们去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里去遨游!

读书可以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好处。我曾经阅读过《格林童话》这本故事书。这故事书里的小故事非常精彩、感人,会让你读后受益匪浅。我读后觉得《灰姑娘》这个故事非常让我深受感动,灰姑娘诚实、善良、漂亮。就是因为她继母和她带来的两个姐姐的心肠非常坏。每天她们都让灰姑娘干些重活,姐姐们就把她漂亮的衣服拿去穿。灰姑娘就穿着一件灰色的褂子,每天晚上还睡在厨房里。后来,她们去参加舞会的时候,继母不让灰姑娘去参加,最后,灰姑娘还是去参加了。她们去参加舞会的时候,灰姑娘几次从王子身旁溜走。最后,王子用柏油粘住了灰姑娘的一只舞鞋。王子就到灰姑娘家说:“谁穿上了这只舞鞋,就可以做王后。”灰姑娘的两个姐姐没穿上。最后还是灰姑娘把那只舞鞋穿上了。王子也认出了灰姑娘就是舞会上和他跳舞的那位姑娘。他们举行婚礼的时候,那狠心的继母和两个姐姐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个故事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它也告诉了我们一个人不但外表漂亮,而且内心也要漂亮,心灵美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好事,不能做坏事。

书伴随着我们成长,书也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我们不能抛弃自己的朋友。更不能对它不理不睬。我们去阅读书这个不可缺少的朋友,就像是你去和你最好的伙伴一起玩耍一样,你不去阅读它,你就等于抛弃了,就像是抛弃了自己的朋友。书就会觉得自己很孤单,也很寂寞。书需要你这个朋友去陪伴它,我们也需要书这个朋友来陪伴我们。因为我们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无知的人,所以就需要书这个朋友带着我们去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我爱你,你就像那酸甜的乳汁哺育着我们成长;你就像那默默无闻的老师一样,陪伴着我们成长;你就像那灿烂的阳光,照在我们成长的大道上!

“好的文章是改出来”,每一位写作者对这句话都会深有感触。在最初的作文教学中我也采取了传统的作文批改法:精批细改,全批全改,但是,不久我就发现,学生对被我批改得“满篇皆红”的作文并不重视,大多数是看看分数和总结后,往书包里一塞了事,作文水平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于是,我仔细研读新课标理念,大胆探索作文批改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一、示范评改,典型引路,交给方法

改作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刚学修改的小学生必须交给他们该文的方法。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我把所有的作文先浏览一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找出有代表性的句段篇抄写在小黑板或纸上,张挂在前面让学生评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我用添删调换等符号修改,让学生仿效,具体的做法是:

1、修改句子。我先要求学生认真读句子,了解基本意思,再查找病句原因,然后修改。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改病句的知识,对用词不当,重复等错误大多能改正。训练中我发现,学生常出现改变句子愿意,结构助词“的地得”和标点符号应用错误等问题,为此,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我还结合学生作为中的典型病句,进行了有关句子的基础知识的讲座,使学生明白怎样把句子写完整,通顺生动。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明显提高了,作文的病句也大大减少了。

先总后分,先景后人写场面等等。改好的段落与原文对照,反复读几遍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再修改,全面提高学生的该段水平。

修改全文。这是难度最大的练习。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看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生动,材料安排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和有无错别字等方面来把握。在学生基本掌握了句和段修改方法的基础上,实际的范文修改时我从篇入手的:学生细读全文,用以上的标准来衡量后,再通过该段,改句达到篇的目的。这样,由篇到段到句,再由句到段到篇反复修改,练习,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修改作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了。

二、分组评改,集思广益,以优带差

可提出来小组讨论,给予纠正。全部作文批改完,小组打分,并由组长签字,以示负责。最后,由组长主持总结本组作文评改情况,写成书面材料,连同作文一起交给老师。分组评改,每篇作文至少有四人经手,批改和评语都比较公正客观,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批改作文的能力。

学生分组评改作文时,我巡回查看,点拨指导,让学生吸取更多的经验。对改完的作文,我浏览一遍后小结,评改好的小组提出表扬,有问题的及时指导,发还小组再评改。对有代表性的作文,我结合学生的评语讲评,使学生从对比中找差距,提高该文能力。

三、互评互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分组评改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自改能力明显提高。我又让学生自由结对子,交互批阅,然后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每个学生通过批改别人的习作,学到了长处。根据别人的评语,发现了自己的短处,自改能力又提高了一大步。

四、自评自改,查缺补漏,不断提高

特别好和进步较大的学生,我都予以表扬,让全班的学生传阅他们的修改稿,并请他们介绍经验,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改与作地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养成了自己修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我实践也证明,培养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确实是优化作文教学,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七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主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角色的转化,改变过去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甚至和学生坐在一起,一起带着头饰去唱歌去表演。把音乐课上得轻松快乐。从表面上看,只是上课的形式变了,实质上是营造了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和创新的环境,这才是这种变化的实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发自内心的去主动学习,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改革单一程序化的教学模式。

音乐课堂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唱歌,还要弄懂乐理,学会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欣赏能力以及乐器的演奏能力的提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以兴趣、个性、创新思维的培养为重点来设计课堂教学,重视和运用创造性的`音乐教学活动。

1.创造性的歌唱。

歌唱本身就是二度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背景、题材的内容、作者等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想象来处理歌曲。

2.创造性的音乐欣赏。

欣赏教学除了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的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将感受到的美用表情动作进一步表现出来。欣赏时,让学生把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尝试着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将视觉、听觉、动作与创作结合来理解和感受音乐。例如:欣赏《小青蛙》一课时,可以借助旋律配带各种青蛙的头饰,把它的“伸个腿、瞪个眼”等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在唱而乐、乐而舞、舞而美的气氛中,既美化了课堂,又渲染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敏捷度和对乐曲旋律、节奏的感知,培养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创造性的艺术实践。

(1)在联想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思维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流畅度。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活泼的特点,选择短小的歌曲,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去表述歌曲的意境和内容,根据音乐的发展想象音乐的形象,编讲故事,随歌曲来设计动作。

(2)在游戏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多层次度。在音乐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活动,当学会一首歌曲时,可以让学生自编动作上台表演,扮演与情景相适应的各种角色,使音乐更为形象、富有真实感,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的思路,在“玩”中认识、体验创造音乐,培养他们的各种表现力。

三、尊重学生,张扬个性,鼓励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灵感的迸发,哪怕是一个并不符合实际的想法或举动,都要采取尊重的态度去对待,让学生尽情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教师过于束缚学生的个性,就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

【组稿编辑:王焕章】。

(作者单位:131400吉林省乾安县实验中学)。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八

创新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即学习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方式、方法、手段的继承和改革,创造性的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产生与原有知识不同的或新的知识、观点、思想等。创新学习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想象空间。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知道,有兴趣就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形成开放思维,使思路更宽,这样就能抗拒外界干扰,提高接受效率。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者成功的内驱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兴趣呢?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把学习引入情景,使学生进入一个豁然开朗、其乐融融的境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进行生动形象直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天地,通过开设事件评析、举办知识竞赛,查找自己和别人的缺点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发言,敢于标新立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在教学中,为学生壮胆,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融洽师生关系,突出主体地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因素。为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1.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书本,进行自学;2.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3.让学生参与者小组讨论;4.让学生积极发言;5.让学生大胆质疑;6.让学生上讲台按自己的想法讲思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坚持把评价重点放在是否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上,坚持以积极评价为主,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不越俎代庖,和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做到双向沟通,积极做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四、善于启发诱导,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设计具有科学性、梯次进行的问题,课堂讲解、总结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给学生足够的活动时间,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抓精华、讲精彩,启发学生思考,激励学生辨论,让学生动脑思维,动口辨论,用行为实践,使静态的、抽象的道德意识具体化,做到课前认真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课后尽快疏理,课下实践参与,明白是非正义。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评判,学会实践,学会创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数学课的课堂渠道作用,把良好的学习品质播种到学生心田,把良好行为带到大家中间,把创新意识发展在实践,今天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让学生明天翱翔蓝天。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十九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转变观念,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产生出某种新事物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其不断进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二十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对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更加明确务实,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关键。就培养小学二年级学生听说能力问题做简要探析。

关键词:听说能力;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小学起始阶段,就应该寻求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科学引导学生智力发展,严格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以后的知识积累打下坚实基础。小学二年级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关键阶段,学生逐渐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喜欢参加课堂活动,能够学会集中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容易打闹,精力集中时间较短,理解能力欠缺也是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此,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时候,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一、巧设情境,出奇制胜,培养学生的听话能力。

“会听才会说。”聆听是表达的基础,能够听懂,才能够表达。针对小学生注意力难以持久地保持集中,影响听话能力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预设的情境中,使学生保持在连续的听话状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训练学生的听话能力时,先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开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教学,如果一开始就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强硬进行教学,很难让学生保持精力集中的状态,学生很容易跳出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小学二年级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烈的阶段,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就相当于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听话能力教学与听话能力训练时,要将课文内容以全新的,符合学生好奇心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还原文章中出现的泼水节场景,伴随着教师的文章朗读,学生被带入泼水节的场景中,文章中的用词与刻画也引起学生的共鸣,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章,掌握教学要点。

二、组织活动,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依赖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表面联系阶段,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理解能力有限。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从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入手,提供充足的形象化材料,让学生从具体事物向形象化事物过渡,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喜欢热闹是小学生的特性,教师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对于表现积极活跃的学生,教师可适当给予奖励,让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一次语文学习中,教师在结束课文学习之后留出时间,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组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话匣子打开之后,每个人都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次自由发言的时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受益匪浅,教师更加了解学生,学生也更加喜欢说话,更喜欢语文课。

三、双管齐下,进行听说综合训练。

听和说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关键,二者相辅相成,听话能力得到提高,与之对应的,说话能力也得到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听、说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学生只有在能听会说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在小学低年级常见的是,教师讲解课后习题时会先将问题朗读出来,学生听到之后再进行问题解答,再经过教师多次朗读后,教师会请学生对题目进行朗读,针对存在的读音问题,教师会及时纠正。这种方法在低年级学科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虽然单一,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教师将高科技引入课堂教学,通过科学技术的辅助,来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比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教师找到课文的影视播放,找学生扮演文中角色,结合视频给角色配音,再利用声音合成技术,将视频与学生的配音合成在一起,在课堂中放映,学生听其他同学配音的同时,也在底下自己学着说话,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逐步摆脱幼儿阶段向自我阶段发展的过渡时期,既存在幼儿晚期的局限,同时,也具有向高年级开发的巨大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智力,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严格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江燕青.从听说能力的训练入手上好说话课[j].知识窗:教师版.(05).

教学论文培养学生自改能力(精选21篇)篇二十一

一、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笔者的经验,一届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提不出问题。课改的深入使得科学探究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据笔者了解,科学探究中大多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一般有下列三种原因:

(一)学生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特别是好同学。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

(二)学生没有提问题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熏陶,学生已习惯于等着教师告诉答案,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

二、         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

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认识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是一个方式问题,而是一种教育观念问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

(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让学生敢问。

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

1、教育学生提出问题。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事例,这样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学重力时,给学生讲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故事,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2)从成材角度向学生说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教育学生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一个学生如果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也就无创新可言,将影响个人的成长。提出问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质疑氛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

(1)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2)碰到冷场时,教师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如:谁来试一下,说错了不要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居里夫人说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的鼓励,肯定会有学生响应,经常这样训练后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3、让质疑成为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对各种权威不盲从,大胆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究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如:对课本进行质疑,课本在编写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规律并不严密;对各种媒体进行质疑,有些报刊杂志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有意识让学生纠正;对权威进行质疑,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动地球吗?判断王冠搀假是否属实;在习题讲评中质疑,该题是否有漏洞?考查什么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愿问。

[1] [2] 下一页。

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前,先让学生看摄影师倒立照相的图,学生会提出“是不是照相机成倒立的像?”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啦,对于声音,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又如:讲温度计时,先让学生看昨天的天气预报。从天气预报中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气温为什么有高低?怎样判断气温的高低?什么是云、霜?它们是怎样形成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四级风有多大?……。

1、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讲密度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油比水轻’,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油的质量一定比水小吗?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考虑油和水的质量,还要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引入质量和体积关系的探究。

2、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压强时,让一男一女二个同学比赛顶棍子,由于女同学顶的一端粗,女同学赢,从而提出:女同学为什么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跟力有关而且与受压的面积有关。

(一)教会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有人说:好的方法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平庸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的方法。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

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

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

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承认学生有差异,但是并不是不加评论,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最后进行小结,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

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肯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题,但跟他同桌就不同了。在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相互提问。如还有不懂,再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来,往往会有意外惊喜。

4、适当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须注意的二个方面。

(一)切忌急功近利。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开始时的问题可由教师直接提出,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直接提出问题。

(二)与其整天抱怨学生启而不发,不如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观念,将教为主改为学为主。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兴趣,最好的向导是脑中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自信。

总之,培养学生会提问题的能力,是促进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之一。著名美籍华人杨振宁教授曾指出:“中国学生普遍学习成绩出色,特别在运算和推理方面比国外学生有明显优势,但中国学生最大的缺撼,就是不善于提出问题,缺乏创新精神。”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页  [1] [2]。

相关范文推荐

    月考英语教师总结与反思(模板18篇)

    教师总结是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等进行整体评估的好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教师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教师月考总结与反思应该怎

    入党考察总结(优质23篇)

    入党是对党的纪律和要求的遵守,是为了在组织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这里,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党员的自传和党性修养心得。为了方便党组织加强对入党同志的培养和教育,入党同

    小学写小金鱼(通用20篇)

    优秀作文是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的过程,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思维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一次,我去公园填表,工作人员赠送给

    八年级政治第三课知识点总结大全(19篇)

    知识点总结是学习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思考方式,可以拓展思维和深化理解。在写知识点总结时,多看一些范文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销售经理竞聘演讲稿(汇总15篇)

    竞聘是一种通过选拔和评估来选择最佳人选的过程,它能够保证担任职位的人有着优秀的能力和素质。这是一份集结了许多成功竞聘者的心得和经验,供大家共同学习和借鉴。

    个人护士工作自我鉴定(通用12篇)

    通过工作鉴定,可以全面了解员工在工作中的能力、技巧和表现。下面是一些关于工作鉴定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进行工作鉴定和反馈。。本人通过x个月的护

    感人故事读后感(优秀16篇)

    读后感可以是正面的,表达对作品的欣赏、尊重和赞扬;也可以是负面的,表达对作品的批评和不满。现在我将分享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年终工作总结公司(优秀22篇)

    月工作总结也是一个机会,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工作的自信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灵感和帮助。

    公司管理年度工作规划(实用16篇)

    年度总结不仅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更是对自己一年来成长、成熟的见证和记录。在以下的年度总结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经验和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美容科护士实习心得(热门18篇)

    实习心得是对实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习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