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

时间:2023-12-10 作者:雨中梧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语言流畅,更要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欣赏吧。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位有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进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不够商1写0。

教学难点:商的个位上为什么写0。

教学对策:给出具体情景,观察画面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联系生活,为竖式计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形象的支撑。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有6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3个班,每班能分到多少个?

(2)列式计算:62÷3=()……()。

(3)出示实物图,讨论算理。

想::6筒羽毛球每个班只能分到2筒,是20个,还剩2个,不能再分了。

(4)用竖式计算:

20。

3)62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60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2?

(5)验算:20÷3=6060+2=62。

(6)小结:个位上商不够1,必须写0。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

2、改错::p10第3题。

3、p10第5题。

四、课堂作业。

p10第4、6题。

板书设计:

62÷3=()……()。

20。

3)62。

6

2

课前思考:

本课教学商末尾有0且有余数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在计算此类题目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错,加上“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时,不够商1要商0”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因此教材上单独的一道例题处理时要细腻。

在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商的个位上不写0,就容易使人误解计算的结果。还要提醒学生通过验算进一步确认上述算法。

课后反思1:

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尝试,自主发现在列62÷3竖式时,出现了与已学知识不同的疑问,于是师生共同探索,找到了末位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初步理解算理,但要加强与前两天学习的知识的比较。在巩固练习中按照“想想做做”题目的设计意图,用恰当的方式组织练习,并巧妙地提问、点拨,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今天的知识与前两天的知识仍有混淆之处,教师需要多引导,帮助他们理解除法中各类竖式的算理。

课后反思2: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出示了教材提供的情景图,部分学生就在下面说这张图跟上节课的那张是一样的,过后又有学生发现说不一样,借此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学生自主认识并发现其中的不同点,并根据图阐述分配过程,再要求学生列式解答,经过巡视发现大多学生都能解出答案,但问到怎么想时,好多同学都没明白算理,就此引导学生理解商末尾为什么要写0。经过相关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商的末尾要商0。

但这部分内容仍有学生和前两节内容的计算有混淆,所以还需要相关练习及教师的辅导。

课后反思3:

根据分羽毛球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交流分法,在分的过程中,就建立了与竖式的关系,并将“商1不够,就商0”这一重点语句的引出,将它置于这一情景中,让学生有一定的形象思维,体会到一个也没分到,就是0个,即渗透了这一位上应该商0,并结合刚才的分法进行讲解,学生很清晰,这时总结了“商1不够,就商0”。这样,学生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学习新知,掌握很扎实,从改错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寻找别人出错的地方,而且思路很清晰,哪怕是几种类型的除法放在一起,他们也能很快地辨别。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几种题型,有混淆,经辅导后有进步。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2、在解决问题、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3、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对策:通过验算问题的提问,产生验算的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有关数量关系的理解,探索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探索,探究方法。

1、探究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电脑出示情景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2)出示问题一:36元可以买多少块巧克力?

(3)生列式,指名一人板演。

36÷3=。

先用口算算出结果。

30÷3=106÷3=210+2=12。

(4)再用竖式计算。

(5)出示问题:他算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和反思,进而自觉地探索验算方法。先自己思考,然后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办法。指名回答,并将用乘法验算的方法板书于黑板。

12×3=36(竖式略)。

(6)观察并交流: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算除法?

(7)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2、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1)出示问题二: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还剩多少元?

(2)讨论列式计算。

65÷3=21(块)……2(元)。

(3)验算。

第一个问题我们是怎样验算的?

还用这个方法验算行不行?

a、口算验算。

每块3元,21块是63元,再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

b、竖式验算。

21×3+2=65(竖式略)。

c、说出验算中每一步的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4)观察并交流: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算有余数的除法?

(5)得出结论:我们可以用商和除数相乘的积再加上余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

三、提升经验,归纳方法。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活动,你能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吗?

2、学生可以尝试根据板书自己说说除法的验算方法。

3、同学之间一起交流、总结方法。

四、实践运用,加深理解。

1、口算下面各题。“想想做做”第3题。两人轮流回答,并说说两道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想想做做”第1题。看看每组中的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3、“想想做做”第5题。

看图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合理的,全班一起解答和验算。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4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36÷3=12(块)65÷3=21(块)……2(块)。

×3×3。

3663。

+2。

65。

课前思考:

除法的验算是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从解决实际问题引出验算的需要,并启发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在具体的情境总共,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验算的方法。

由于除法计算的结果可能有余数,也可能没有余数,所以除法的验算相应地也有良种情况。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学习除法的验算,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过程和结果的实际意义,真正理解并掌握除法的验算。

课后反思1:

以“过生日买蛋糕"的话题导入新课,将一节课的数学学习置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授除法验算这一环节,由”检查小朋友的计算对不对“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学生结合所进行过的学习活动,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以及获得的经验,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提升经验,归纳出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后反思2:

当一提到“他算得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这一问题时,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看来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学生能进行口头检验,但用竖式进行验算很不够理解,对验算的意义和方法还不明确,总忘了加上余数,虽然商乘除数的结果非常明显与被除数不一致,但他们也认为自己进行了验算,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任务型的进行除法的验算。最后,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先初步小结了两种情况的验算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活动获得的经验,通过回忆、同学间的交流,将知识提升、归纳。但是,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出现会这样算,但不会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课后反思3:

本节课先口算除法练习并结合教学的主题图,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学生自由猜想图中小朋友带了多少钱,进而变化例题中的数据,先解决“63元可以买多少个蛋糕”再解决“63元可以买多少个面包”并比较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的验算,使学生明确验算方法,随机让学生用验证的方法判断数学问题计算的正确性。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三

合作方块游戏活动;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过程的锻炼。

(1)通过游戏活动体会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经历计划与组织的锻炼。

怎样进行

本单元结合季节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营造一个走出校园考察的活动情境,旨在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利用考察活动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考察计划。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下面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计划与组织的重要意义,本单元首先安排了“合作方块”游戏活动。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准备活动材料,周密组织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玩得高兴,玩得有序,玩出体会。

游戏准备:准备大小相同的纸,剪刀,每位学生取一张,分别剪成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规则图形,然后分组装成一袋,小组之间交换,作为拼图用的卡片。

游戏规则:小组成员都拼出了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时,就完成了任务。率先拼完的小组获胜。

游戏要求:游戏前,小组先讨论协商方案,制定实施计划;游戏时小组成员都从袋内取卡片,拼成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游戏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讨论和总结经验与教训,并进行集体交流,特别强调认真作好活动计划与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走出教室去亲近大自然,深入社会,这是令学生欢欣鼓舞的事。教师宣布下周六到大自然中去考察的消息后,启发谈话“刚才的游戏活动,我们已经体会到认真作好计划与组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考察活动前,我们要做好哪些计划与组织工作呢?”引导学生分成小组,一起商议,并作好记录。

由于这是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的第一课,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们对制定考察计划的方法做了适当指导,它是以卡通对话和样张的形式体现的,教学时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编写意图。这节课的下半时教学重点是制定考察活动计划,初步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组织能力。如果教学时间不足,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并告诉他们下节课要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从而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学习要点

引导学生自主地总结出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

学习目标

与组织的重要意义。

怎样进行

举行“考察计划展示会”是本节课和本单元的重点活动。教学时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让各小组将制定好的考察计划贴在展板上或黑板上,组织全班学生参观。也可以把各组的考察计划复印若干份,每组发一份,这样便于下面的讨论与总结。这一过程既是参观与学习的过程,也是比较与评价的过程。

接下来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重点讨论“哪些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得好?计划与组织的内容有哪些?”并让他们把讨论结果记录在“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里。

然后,进行集体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统一认识,清楚制定考察计划的项目和计划与组织的要求。从而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里提供的计划与组织项目清单的内容,只是一个样张,决不是标准答案。教师要根据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和教学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本班学生的智慧,让他们体验怎样计划与组织,了解计划与组织的一般内容和要求,这才是本课的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对怎样计划与组织有了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提升每一位学生计划与组织的能力,下面让学生分组制定一个完整的考察计划,并且要从中选择适合全班考察的内容,评选出最好的考察计划,用来指导下周六的科学考察活动。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四

知识目标:

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 ;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能力目标:

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地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责任的概念;责任的来源;履行责任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好处;履行责任的代价;关于责任冲突。

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探究;活动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4课时,每框2课时

第一框《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案

知识目标:知道责任的含义;知道的责任的来源;懂得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懂得每个人应该对自己负责;知道负责任的表现和意义,了解不负责任的后果。

能力目标:能够分清责任的来源;能够随着角色的变换,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自己的责任有明确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

1、关于责任的概念。(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责任的两层含义:“应该”和“不应该”做的事情。)

2、关于责任的来源。(举例说明。强调许多责任不只有一个来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课前准备: 在上课前,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等方面承担责任方面的情况,可以事先召集部分同学进行座谈,从正反两方面收集典型事例;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负责任的表现及不负责任的后果;让学生收集先进模范人物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社会的事迹。

2课时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场景,提问:(1)小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答:在履行责任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冲突。) (2)你认为应该由谁来决定做哪一件事?为什么? (答:应该由自己作出选择,并且必须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3)如果你是小方,你会如何决定? (答:当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可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选择。先做重要的、必须马上做的,再做重要的,不需要马上做的,最后做自己爱好的事情。)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五

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需要的阅读能力。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阅读文章,往往不需要百分之百地吸收它负载的信息,而需要根据阅读目的,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例如,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可以只筛选文章的主要观点,也可以只筛选文章使用的论据,还可以只筛选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当然也可以几项兼而有之。阅读目的的确定,一般应当与文章的主要特点一致。例如《物种起源〉导言》,当然首先要了解《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有关语句。这种有目的的阅读活动,可以称之为“筛选性阅读”。

怎样训练筛选信息的能力呢?

一、要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并贯彻阅读活动的始终。

这项要求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阅读时要全社贯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有关内容上,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假如阅读过程中容易被“意外”的发现吸引,。上某个内容引起了联想等等,这样,筛选的质量肯定会受影响。有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渐养成强烈的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

二、要培养辩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学会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速读(浏览)一遍文章,就应当能够作出正确判定。例如,速读(浏览)一遍《〈物种起源〉导言》,就应当能够判定第4至第7段是文章 主要内容,那么,正确筛选〈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其实,辨析哪些是主要内容,哪些是一般内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

其次,要会辨析内容的性质,会辨析内容之间的关系。例如 ,要分清哪些内容是观点,哪些内容是材料;要弄清文章提出了哪些概念,对这些概念作了怎样的解说;要正确判定内容之间论证与被论证,说明与被说明,原因与结果,前提与结论等关系。例如读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分不清论点、论据 ,不清楚文章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筛选信息便无从谈起。

三、要培养辨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辨析语言的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最基本的是两项能力,一是准确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二是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谈这个句子,不能忽略或看错“日益”一词,因为,正是这个词语,表达着这个句子的主要信息。

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需要对语句作细致严密的分析。例如: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这个长句信息量很大,怎样分析呢?

1、从全句看,主要信息是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这个主要信息可以分为两个要点。其一,生物的种、变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其二,批判了认为生物的种、变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种错误观点。

3、不能忽略这样一个信息“点”:上述认识仅仅是“推想”。

4、这个“推想”建立在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事实的思考的基础上。经过这样一番分析,才全面把握了这个长句的信息。

筛选信息,归根到底是对语言的筛选。因此,要下工夫训练辨析语言的能力。

上面谈的三个方面,可以看作培养筛选信息能力的基本方法。只要坚持训练,一定能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六

2、展示:师生展示收集的关于秋天的资料,学生说说秋天的特点,教师总结。

(二)、进行新课。

1、抽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正音,自主学习课文生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的预习情况。(主要是哪些拼音容易读错,如:平翘舌、鼻边音、前后鼻音、是否是多音字;哪些字容易写错;可以组什么词;什么结构;什么偏旁)。

(2)、课堂内交流生字学习情况,抽学生教读、教学生书空,教师指导,板书重点。

易错音的字:多音字:“转”zhuan(转凉转换转化)zhuan(转动转圈)。

翘舌音字:爽收霜边音字:凉。

三拼音字:转凉爽霜降香黄后鼻音字:丰。

v去掉两点的规律:菊。

易错形的字:转排(注意笔顺)。

课堂组词(开火车形式进行),说结构、偏旁教师简要板书。

(3)、学生自由书空学习生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巩固。

3、再读课文思考:秋天什么时候到?哪几个月是秋天?

(三)、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

(2)、给课文生字组词。

(3)、熟读课文。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七

一、口算。

64÷2=84÷4=35+6=21×3=。

80÷2=73-7=69÷3=40×3=。

96÷3=26÷2=55÷5=42÷2=。

二、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86÷257÷368÷4。

91÷764÷561÷2。

三、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过来。

4210。

2)955)80。

85。

53。

41。

4210。

2)955)80。

85。

53。

41。

4210。

2)955)80。

85。

53。

41四、填空。

465160。

948492。

五、解决问题。

1、48个同学去采集昆虫标本,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多少组?

2、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强准备一个星期把它看完,他平均每天要看多少页?

3、小明去买面包,每袋面包4元,50元最多能买多少袋面包,还剩几元?

4、36位学生去乘坐木马,木马每次坐6人,每人玩一次,一共要分几组?

一、分析本次练习的总体的情况:

三(1)优秀47人次,良好6人次,及格1人次;

三(2)优秀46人次,良好6人次,及格1人次。

二、本次练习的成绩与不足及原因:

成绩:1、本章的重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掌握不错,计算正确率较高。

2、学生有一定的估算能力。

3、能根据一定的条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通过评价,对自己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有初步的反思和评价。

5、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不足:1、看题不够仔细,包括审题不清。如:有个别学生出现数字抄错现象,有小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第5题出现了审题不清,不会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2、做题马虎,有点丢三落四。主要体现在计算后,总忘了写横式上的答案,或者写了商忘写余数。

3、有几位学生未养成答完整答句的良好习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出现不列竖式,自己进行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导致很多计算错误。

三、原因及改进措施:

1、平时还未养成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力度。

2、没有意识到验算的重要作用,因此,不懂得自己检查或不知道如何检查。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3、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多地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逐渐培养学生解决比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分析练习题。

很多学生不看请题目的意思,直接用60—42,或者先用60÷3,再用42—20,出现这种解答方法的学生较多。

2、解决问题第6小题,出现计算错误比较多,不管是减法,还是除法,都有一小部分学生计算错误。

一、总体情况:

三(5)优秀47人次,良好6人次,及格1人次;

三(6)优秀51人次,良好3人次。

二、成绩与不足。

成绩:1、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进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2、能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笔算并用乘法进行验算。

3、大部分学生能着眼于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合理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且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4、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估算。

不足:1、学生阅读能力不够,审题不仔细。个别学生看错数字,看错题意。

2、学生由于年龄小,常常有丢三落四的习惯。列竖式时忘记在横式写答案,商忘了写余数。解决问题时,忘记答。

3、个别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跟不上,在解决问题时不能理解题意,特别是两步计算的问题。

三、原因及改进措施。

1、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尽快适应三年级的生活。

2、学生仍未养成及时检查的好习惯,部分学生答完试卷后就无所事事。以后仍然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3、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对老师的依赖很强。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读题,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分析练习题。

本次的练习卷总体来说很简单,错误率集中在解决问题第5、6题,第5题题目:一辆大客车可载客60人,3辆面包车可载客42人。一辆面包车的载客量比一辆大客车少多少人?部分学生直接用60减去42,或者用60除以3。第6题题目:小明去商店买了1个篮球和4个足球,每个篮球30元,一共用了126元。一个足球多少钱?部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义,也有个别学生计算出现错误。

一、总体情况:

三(3)优秀41人次,良11人次,不及格1人次;

三(4)优秀43人次,良11人次。

二、成绩与不足:

成绩:1、学生能正确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以及一些简单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2、能正确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并能用乘法进行验算,能应用除法与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着眼于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的联系,合理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4、能根据题目的要求合理进行估算。

不足:1、学生审题不清,个别同学看错题目中的数据,还有同学漏看题目条件。

2、学生做题马虎,经常丢三落四。主要是在笔算题中,好多同学不是漏写横式,就是忘写余数,还有同学把竖式上的答案都抄错了。

3、学生对一些稍复杂的应用题不能仔细分析题目,有同学不会从题目中寻找有用的已知条件。

三、原因及改进措施:

1、平时还未养成细心、严谨的学习习惯,做题略显浮躁。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力度。

2、没有养成做完后仔细检查的习惯,部分同学甚至不知道怎么检查,从何入手。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传授学生检查方法。

3、学生在解决稍有难度的应用题时,看到数据就用没有仔细考虑清楚,分析问题所要的条件,要多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解决类似题目的思考方向。

4、在本次练习中还出现了不及格,仔细检查她的试卷后才发现,整张试卷的前半部分的带竖式计算的题目都是完全正确的,而后半部分的应用题计算出现了错误,几乎每题都有错的,后让该生全部用竖式计算却完全正确。说明她在练习时比较匆忙,而且她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口算这类题目。今后应加大她除法的练习。

四、分析练习题。

本次的练习卷总体来说很简单,错误率集中在解决问题第5、6题,第5题题目:一辆大客车可载客60人,3辆面包车可载客42人。一辆面包车的载客量比一辆大客车少多少人?部分学生直接用60减去42,或者用60除以3。第6题题目:小明去商店买了1个篮球和4个足球,每个篮球30元,一共用了126元。一个足球多少钱?部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义,个别学生的计算产生了错误。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八

正确拼读音节,看图选音节填空;复习学过的同偏旁的字;区别形近字;巩固要求会认的字;能正确地搭配词语;正确朗读短文;能按先横后竖的笔顺规则写字。

课前准备 。

1.音节、词语卡片。磁心小黑板。

2.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练习《复习一》的内容。

板书:复习一。

二、练习第一题:看图选音节填空。

1.出示音节卡片,指导名拼读。

(拼读后把卡片放在磁性黑板上。)。

2.出示与课本插图相同的投影片或挂图。

仔细看看这幅图,图上有什么?(老师用教杆指小鸟、小河、阿姨、桃树不必让学生回答。)谁能把这四张卡片分别放在四个括号里?(指名一人。其他同学在书上完成第一题。提醒大家抄写音节时不要丢掉调号。)。

3.订正。

二、练习第二题: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1.指名读题目,讲清要求。(要求把学过的带有“三点水旁”、“木字旁”、“草字头”三种偏旁的字写在花瓶上面的花朵里。每种写三个。)。

2.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写在书上)。

3.订正。

指句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字。老师小结:带有“三点水旁”的字一般和水有关系;带有“木字旁”的字一般和树木有关;带有“草字头”的字多与花草、蔬菜有关。)。

参考答案:

三点水旁--江、河、湖、洋。

木字旁--桃、枝、村。

草字头--苗、草、花、苹、芽。

四、练习第三题:读一读,比一比,再口头组词语。

1.指名读题目。

2.看右边的辅助图,共同辨析“鸟”和“岛”。

(1)指名读这两个字。

(2)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鸟和“岛”都有部件。不同的地方是“岛”把“鸟”的最后一横换成了“山”。另外,这两个字的读音也不同。

(3)口头组词语(不做书面练习)。

鸟:小鸟、鸟窝、百灵鸟。

岛:海岛、青岛、海南岛。

3.用同样方法练习其他三组字。

“牙”和“芽”音相同,“芽”比“芽”多个草字头。

“平”与“苹”读音相同,“苹”比“平”多个草字头。

“己”和“已”音不同,“己”不封口,“已”半封口。

4.口头组词语。

牙:牙齿、牙刷、牙膏。

芽:发芽、豆芽、嫩芽。

平:平生、平地、平原。

苹:苹果。

已:自己、舍己为人。

已:已经、早已。

五、练习第四题:读一读。

1.出示小黑板。

柳枝鱼缸电脑母亲节。

雄伟飞舞盛开一束鲜花。

2.指名认读,要求读得正确。

六、练习第五题:照样子连一连,读一读。

1.指名读题目,再读一读句子:妈妈已经走了。

2.观察图:说一说:桃花、小鸟、山羊已经怎样了?(口头回答:桃花已经开了。小鸟已经飞了。山羊已经跑了。)。

3.在书上连线。

4.订正。指名读一读。

七、练习第六题:读一读。

1.自己小声练习读。提醒学生注意逗号、句号要停顿。

2.指名读。

3.鼓励学生背诵(不作为统一要求)。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进行函数初步知识渗透。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1)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3)照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4)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教学后记: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在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几个”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效果比较理想。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十

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情景中确定物体位置的多种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过程与方法:知道可以在平面上用两上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平面坐标最基本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或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学根据“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投影仪等有关内容图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图片:一位教师到图书馆借书,询问图书管理员工具书所在位置,然后图书员告诉他图书所在位置。

2、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图片,听教师讲解,初次接触位置这个概念。

3、引入本课学习并板书课题。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某物体的位置,确定它们的位置,联系具体生活场景和经验,进入到下面的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直观演示以及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投影出示例1的内容。

(1)学生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2、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小结:先从前往后确定第几行,再从左往右确定第几列,这样就能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同学们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行和第几列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兴的事物,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对“确定位置”的理解,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实用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课后小记与反思。

课题:位置。

课型:讲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及相关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在生活中如何根据示意图找到位置。

过程与方法:理解可以用一组数来确定位置关系,通过确立一个坐标图形来找准方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数学的亲切感,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场景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示意图找到物体的具体位置。

难点:理解用一对数来确定位置的方法,并把它用于实践中。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或实物等。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学生回顾在生活所见的示意图,回答教师问题,。

2、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复习,以及具体的直观演示和具体的情景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基础。

二、例题展示。

1、出示例2。

学生读题,明白示意图,初步了解题目中的每个位置是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来表示的,每一个游览区和一对数相对应。

2、学生可提问质疑,可小组讨论,可互相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示意图,知道它们是如何标示各区域所在位置的。

小结:横排和竖排所构成的区域就是整个动物园的范围。

每个小区域所对应的数值就是整个动物园这个大范围的一个坐标点。通过这些坐标点,我们就能够确定某个游览区的具体位置。

3、组织学生说说其他场馆的位置,同时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场馆位置与坐标中各点对应的关系。

5、练习:在图上标出这些场馆的位置。

6、小结:通过例题我们把一个区域的示意图用坐标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对应的坐标位置就可以确定所要找的地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白是一一对应关系。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知识。

出示练习,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反馈练习。

五、课堂总结。

在练习中,要紧紧把握图形,从题目入手,寻找位置与坐标数值的对应关系,明确它们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互相判断对方。

六、作业:选用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位置。

例2:(略)。

课后小记与反思。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十一

初中生学写议论文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可先写“一事一议”的文章,即就一件事发表议论,“即事说理,有感而发”,从而逐步提高说理能力,为进一步写好议论文打下基础。

“一事一议”的文章一般由叙事和说理两部分组成。先叙述一件事,再就这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说明一个道理。

先来谈叙事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目睹许多事情,这是发表议论的对象,也是产生看法的基础。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有话可说、有理可讲的事情,它可以是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可以是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最好是那些发生在自己身边、且较有普遍意义或应引起大家重视、而自己感受也最深的事情来写。身边的事情,自己熟悉;感受深的事情,有看法可言。如同学中存在的助人为乐、自觉参加环保活动及抄作业 、过生日请客等现象,都可以成为议论的对象。

选定了确有其感、确有其理的事情,还要明确怎样“叙”。对事情的叙述,既要清楚,以便于议论,又要简约,要根据说理的需要对有关材料作适当的取舍。与所说之理相关的部分要叙述得具体一些,突出一些;反之,则可以少叙或不叙。如《实力最重要》一文的第1段是这样写的:

我家街口有个哑人卖刀,只见他将晒衣服用的铁丝垫在钢板上,像切韭菜一样嚓嚓切断,然后扬起刀口让人看——刀口完好无缺。在人们的惊叹声中,刀一售而空。

同样是这件事,《要善于宣传自己》一文则是这样开头的:

邻居王阿姨逢人便说她从街口买回一把好菜刀。据说这刀能将一根铁丝切成几段而刀口完好无缺。“我们刚从街口经过,怎么没听见卖刀的吆喝声呢?”“那卖刀的是个哑人!我是看了他的表演才买的。”——原来如此!

说理的中心不同,叙述的角度也就不一样。叙事要为所说之理奠定坚实的基础,然后再以“理”为核心展开议论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来看议论部分。

谈看法、说见解的文章,虽然是由“叙”生“议”的,但重在“发表议论”,文章的主体部分是议论,这是“一事一议”的文章区别于记叙文的本质特征。议论,即对所叙之事的是非、优劣,或肯定,或否定,或褒扬,或贬斥。这就离不开对事情的分析。对事情的分析清楚了,议论的内容也就明确了。

一事一议的“议”,就是针对事情谈见解。针对“好事”谈见解,要说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是好事,给大家什么样的启发;针对“坏事”谈看法,同样要说出它什么地方不好,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实质是什么,从中应得到什么教训。此外,还可以就这件事进行联想,表达自己的一点看法,阐述一个道理。如《实力最重要》写到:

由此,使人联想到了做人……哑人的成功充分说明了——实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而《要善于宣传自己》则写的是:

王阿姨买哑人的刀,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刀的优良性能,而我们没看到的人只能与此“良刀”无缘了。哑人无言是出于无奈,但我们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实力之外,要善于展示、宣传自己,这可以使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由以上两例,我们可以明白,事理本身往往具有多面性,对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可以挖掘出不同的内涵,得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来。我们要尽可能扩展思维,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面写出新意。

1电视上有这样一条饼干广告,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喜滋滋地舔着嘴唇说:“真正美国口味,我们都爱吃!”请你以“由‘口味’想到的”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一事一议”的作文,谈谈自己的见解。

提示:这件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从这则广告对儿童的影响谈,也可以从“真正美国口味”这句话谈……可从自己最有的可讲的角度出发,确立一点看法。注意所谈见解应当尽量不片面、偏激。

2从——说起。

提示:在你的身边,每天都会发生许多事情,你要分析一下,这些事情有些什么影响,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件;然后再考虑“想到”了什么、能“说起”些什么。要对事情本身做些分析,确定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不要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字数应不少于600字。

开辩论会。

这次口语交际活动,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

为了帮助同学们组织好辩论会,下边介绍一点有关的知识。

1辩论的题目必须明确。如果题目所包含的不是两个不相容的判断,就可能争不起来,或辩不出结果。

2辩论的双方必须认真准备。要研究对方的论点,要分析对方用以支持其论点的事实、道理有哪些,说理过程是否严密。要把自己一方的论点、论据想清楚,尽量组织得有条理。可以事先写成草稿备用。

3辩论双方的人员组成要相等。双方各确定主辩一人,助辩2—3人。主辩、助辩通力协作,辩论才能取胜。

4确定主持人。他的任务是选定论题,规定和宣布辩论规则,督促双方做好准备,在辩论会上启发和引导发言,负责组织评委的讨论,宣布辩论的结果。

5确定评判员。辩论终结,可举行评判,要评出优胜的一方,并评出若干名优秀的辩论员,予以奖励。

下边再介绍二个辩论的题目供参考。

1以“开卷是否有益”为题进行辩论。甲方(正方)肯定“开卷有益”的观点,乙方(反方)持否定意见,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2从中学生的热门话题中挑选辩论题。如“中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问题”。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十二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2、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成语。一能读准字音;二能正确默写;三能理解有关词语。

3、能背诵《走,我们去植树》和《古诗两首》,并能正确默写。

4、理解本单元的课文内容,能完成课后练习。

5、掌握人物对话的标点符号。

6、能写好一份建议稿。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默写本单元的词语、成语和古诗。

山外有山   诗情画意    蔚为壮观。

《春日偶成》《江南春》。

二、《走,我们去植树》。

1、 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 指名背诵课文。

3、 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美化环境  净化空气 阻挡风沙  防止洪涝……)。

4、 小黑板出示:

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三、《第一朵杏花》。

1、 朗读课文,强调生字读音,要求读准多音字:重 冲。

2、 说说近义词。

留心(留意)  观察(观看)   也许(可能)。

郑重(慎重)  立即(马上)   大概(大约)。

“顷刻间”的意思是表示极短的时间,你还知道表示时间短的词语吗?

3、 完成词语搭配。

留心观察    用心学习   耐心等待   细心作业。

精确计算    精美礼物   精彩节目   精心栽培。

4、完成课后练习4、5。

5、仔细读一读课文8---12小结,体会人物的不同心情,填上适当的提示语。

6、“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赞扬了竺可桢爷爷怎样的优秀品质?(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四、《燕子》。

1、 指名背诵课文,纠正有关生字的读音。

2、 说说课文中的几组近义词。

聚拢(   )俊俏(    )。

3、 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

4、 分析课文每一小节所写的内容。

例:阅读第二小节,完成下列练习。

(1) 按要求写词语。

照样子写词语。

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春天美景的四字词语。               。

(2) 这段话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 用一两句话说说你读了这段话之后的感受。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和第八题。

五、《古诗两首》。

1、 读一读。

2、 背一背。

3、 说说诗句的意思以及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你还背诵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背 。

5、 每课练第六题、第七题。

六、《练习1》。

1、 采用拟人的手法将下列句子写生动。

夏日的夜晚,星星在夜空中一闪一闪。

河岸边的柳树在微风中摆动着枝条。

春风吹,杏花开。

春雨沙沙,小草儿长出了嫩芽。

春风吹,青蛙从洞里爬出来了。

布谷鸟咕咕叫。(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

河水哗哗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升起来。

果园里,苹果熟了,红通通的。

秋天到了,柿子红了,葡萄紫了。

秋天到了,田野里的稻子沉甸甸的。

2、读读背背 说说这部分成语的特点。

3、口语交际:推荐和自我推荐。

以“我的优点”为题,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

七、习作1:写一篇关于春游的建议稿。

八、练习。

完成期终练习卷1的部分内容。

六上第一单元(精选13篇)篇十三

体现新课标思想: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化,欣赏祖国的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发表不同见解,并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写作习惯。

教学内容:

《古诗四首》、《詹天佑》、《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雨点》、练习1。

教学目标:

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化,欣赏祖国的优美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发表不同见解,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了解课文内容。

2、掌握动口、动脑、动手的学习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指定的课文或段落,养成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难点:

想象诗所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学习詹天佑产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和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9课时。

相关范文推荐

    未来的生活真方便(优秀18篇)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我们需要学会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写作技巧来提升作文的质量。下面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作文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20xx。年,跟

    少先队老队员发言稿(优秀18篇)

    发言稿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主题,逐步展开,让观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精选的发言稿范文,看看如何通过文字来感染人心。尊敬的老师,敬爱的同学们

    我的爱好是画画小学生范文(22篇)

    优秀作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表达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培养写作能力,争取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以下是一些经典优秀作文的片段摘录,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

    幼儿园家长育儿心得演讲稿(汇总16篇)

    演讲稿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或晦涩难懂的词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演讲稿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灵感和思路。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宝宝都五岁了,他是一

    中学运动会总结报告(热门18篇)

    运动会是学校中体育竞技的盛会,也是同学们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运动会总结范文,它们或许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杨官屯中学田径运

    城镇职工低保申请书范文(17篇)

    低保申请书是一份重要的书面材料,申请人需要以真实的态度填写并详细描述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困境。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低保申请书的范文,它们或许能够为你的写作提供参考

    幼儿大班毕业家长会发言稿(专业13篇)

    家长会是家长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困惑。以下是家长会的会议纪要和重要讨论点,欢迎大家查阅和参考。家长们:你们好!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

    小学少先队员入队仪式主持稿主持词(热门18篇)

    少先队入队是儿童们感受集体荣誉和归属感的一种途径,学会了分享、关心和帮助他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少先队入队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引导。

    忘不了妈妈的爱(模板18篇)

    优秀作文应当有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优秀作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

    我们怎样读书大全(13篇)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师肩负着这样重要的使命,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