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笔尘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一

但绝大多数人。

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会放弃。

这是更多考生最明智的选择。

会放弃绝不是全放弃。

而是学习过后知道自己的强项弱项。

选择性的放弃数量中。

掌握得较差,较难的部分。

“学”会放弃。

三是全放弃。

说全放弃基本与上岸无缘了。

可能你会觉得是危言耸听。

但是。

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

全放弃的人。

可能比“学”会放弃的竞争对手。

至少少了6分。

一份行测试卷。

能领先几个6分?

好了,先来一波课前预习吧。

向下箭头分割线gif动态。

1

例一:某干洗店承接了一些业务,干洗200块窗帘。干洗好一块可得干洗费30元,但若损坏一块不仅得不到干洗费还要赔偿150元。若清洗完毕共得5280元,则损坏窗帘多少块?(2016年江西法检,61.02%)。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二

分析《诗经·豳风·七月》在生活、艺术和文化几个方面的意境,勾勒出该诗较为完整的框架。

《诗经·豳风·七月》历来评价很高,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曾说:“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为天下之至文也。”极言该诗内涵丰富,无所不包。的确,该诗广泛涉猎了天文历法、农耕狩猎、国家典制、民风民俗、鸟兽虫鸣等等,堪称西周早期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在赏析时,可以从生活、艺术和文化三个层面去探究该诗的境界。

一.生活:部落农奴的生活日常。

《诗经·豳风·七月》的主角是部落农奴。全诗通篇用记录性的文字呈现了他们的生活日常:

一是男耕女织的农事劳作。农事劳作繁重艰辛,构成了一年四季里农奴的主要生活内容。特别是出现了明确分工,有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农耕,妇女负责纺织,妇女、小孩和无劳动能力的男子负责送饭等后勤保障工作。农事劳作的艰难,在第一段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在北风呼呼吹、寒气刺骨凉的隆冬,农奴连粗布衣服都没有,不知道拿什么过冬。即使如此,也还要在正月里修理农具,二月份开始下地干活。每个月份有每个月份的劳动内容,错过了一月就错过了一季,错过了一季就错过了一年。《诗经·豳风·七月》用近似排比的手法,层层叠叠渲染了全年劳动情况:“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农事劳作成为了全诗的基本色调。

二是农事间隙的服役田猎。在庄稼收获之后,本该歇息的农奴还有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到贵族老爷家里去服役干活以及田猎。服役干活主要是维修房屋和凿冰、取冰。“昼尔于茅,宵尔索綯”,白天割茅草,晚上搓绳索,然后再登上屋顶去加固、修缮。“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十二月、正月里将冰凿下放入地窖,二月份再将冰取出来使用。田猎主要是男人们集合起来去猎取貉、狐狸等野兽,狐狸皮为公子做裘,大兽归主人,小兽犒赏自己。

三是筚路蓝缕的家庭生活。除了劳作,农奴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这种家庭生活同样是艰辛苦涩的,这可以从衣、食、住几方面看出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集中表现了农奴衣不蔽体的情景。农奴也养蚕纺丝、纺麻织布,但这全都是为贵族老爷做衣裳。“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最鲜艳的衣裳都是为了“公子”而制作的。在吃的方面,“采荼薪樗,食我农夫”,用臭椿树当柴,以苦菜做饭,以“食我农夫”。在住的方面,“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忙季过去,携妻带子返回住处,将四处漏风、鼠雀横行的草屋收拾一下,就在这里过年。住的方面同样简陋、寒酸。贵族老爷不劳而获、衣食鲜美,农奴辛勤劳作、无衣粗食,这就是该诗呈现的两种生活。

生活虽然悲苦、艰辛,并不意味着走向沉沦。在描写日常生活的时候,该诗通过描写鸟(仓庚、鵙)虫(蝉)的鸣叫和细微的举动(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尤其是蟋蟀的“运动轨迹”(“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从侧面烘托出农奴生活的趣味。从正面通过描写农奴农忙之后举杯庆祝的宏大场面,也刻画了农奴苦中有乐、坚忍不拔的品格。

二.艺术:出神入化的对比艺术。

《诗经·豳风·七月》不仅内容丰富,艺术上也很精湛,堪称一篇朴素的“华章”。该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对比,表现为在内容描写上的生活对比、节气对比,在氛围渲染上的情景对比,在框架结构上的段段对比、首尾对比等等。

一是内容描写上的对比。诗歌通过农奴和公子不同的生活对比,更鲜明地写出了农奴生活的艰辛和贵族生活的奢侈。两种生活充实、构成了全诗主要内容,这也是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农奴无衣、粗食、蜗居,贵族锦衣玉食、安居大院,两相对照,令人怨愤。节气方面,不同的节气对应不同的劳作,对照之下让我们对春夏秋冬的稼穑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二是氛围渲染上的对比。悲苦与喜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情绪。仅写悲,体现不出悲有多深;光写喜,体会不到喜的可贵。只有互相对比,才能相互映衬,使人感知更深。《诗经·豳风·七月》开头第一段就使用了对比手法,即整体的悲愁氛围与局部的喜悦氛围的`对比。该段前几句都是极言农奴的勤劳艰辛,情绪上悲愁、无奈,最后一句“田畯至喜”,却很突兀地写出了另一种情绪:极度的高兴、喜悦。这是田官看到农奴在辛勤劳作后的感受。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放到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两个阶级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二段在写少女采桑时,写完春日迟迟、鸟鸣花香、心情愉悦后,却在结尾又来了一句“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在她喜悦的表面下暗藏着悲愁:恐怕被公子看上带走,从而失去人生自由。这是整体的喜悦氛围和局部的悲愁氛围的对比。该诗的其他段落也大都从衣、食、住等生活的不同方面进行了对比,让我们体味到了两种不同的氛围、情绪,以及在这种氛围和情绪笼罩下的人生。

三是结构框架上的对比。《诗经·豳风·七月》大致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一年的劳动生活列写了下来。内容虽然繁杂,却并不散乱,而是结构紧凑、精致,这要归功于对比手法的使用。诗歌在段与段之间运用了对比。诗歌的每一段都描写了不同的节令和农事,虽然按照乐歌的要求有节奏错落、回旋复沓的特点,但总体上重复很少,不同段落不同内容,互相映照,互为存在。诗歌在首尾之间也进行了对比。第一段的“悲愁”基调和末一段的“喜悦”氛围,反差很大,初读令人疑惑,细品则会释然。末一段的功成庆祝既是对全年农事的总结,也是对全诗的收尾。通过这样的“首尾呼应”,诗歌在结构上变得严谨,在内容上也变得多样起来。

合理使用对比手法,可以使作品变得更有力度,更有内涵和格调。贯穿全诗的对比手法,使《诗经·豳风·七月》具备了这样的张力。

三.文化:无处不在的礼乐文化。

《诗经·豳风·七月》不仅内容丰富、艺术出众,还浸润了浓厚的礼乐文化,有着自己内在的魂魄。诗里,有先秦生活文化、农耕文化、风俗文化,更有无处不在的儒家礼乐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神之礼。先秦时期尊神敬神,人神之间以神为先。该诗通过祭祀将之体现了出来:“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上古藏冰取冰都要先祭祀司寒之神,献上祭品请求恩准、保佑。集中体现了奉神、敬神的迷信思想。

二是君臣、主仆之礼。君臣、主仆之间的礼主要表现为臣对君忠、仆对主忠。该诗通过描写“田畯至喜”“为公子裳”、“为公子裘”、“献豜于公”,“上入执宫功”等,体现了“忠君报主”的思想。

三是夫妇、父子之礼。儒家之礼在这方面的要求主要是夫唱妇随、子从父命。在诗中,“同我妇子,馌彼南亩”写出了携同老婆孩子去南亩送饭的情景。妇子是听从、跟从丈夫和父亲的。“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说明虽然房屋很破,但丈夫还是带领、安慰妇子“入此室处”。夫和父在家庭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

作为周人制礼作乐的产物,礼乐文化是《诗经·豳风·七月》的传承之道,也是排在诗歌生活层面、艺术层面之后的又一层面。它无处不在,又容易被忽略。这是我们在学习时应该注意到的。

总之,《诗经·豳风·七月》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成就:既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浑然质朴又手法精到,内容繁多而各列其序,通观全局而不遗细节,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研读能得到不同的收获。从生活到艺术到文化,三种不断递进的境界,交缠、叠加在一起,成就了该诗的整体框架和艺术深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三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陶晓跃。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意韵别样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的话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缝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多种的意蕴,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作者组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

开篇引出奥尔珂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清新鲜活的比喻,营造出一种清新明朗的意境。两个材料组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美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敌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入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这一境界由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情感的层面,在这一境界里,作者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

其一,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蕴积已久的乡愁的宣泄。无论是骨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其二,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其三,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近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其四,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颤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就在于历经磨练。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练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的尘埃,剥去了样样的伪饰,返扑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这一境界又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这一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

观音流泪,不为一己,只为天下苍生。那晶莹的泪珠里,溶解了芸芸众生所有的“痛苦和罪孽”,普渡,普渡,佛的慈悲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耶稣滴血,滴出的是仁爱的泪,滴出的是促使信徒感恩涟连的泪,滴出的是犹如珍珠般宝贵的泪。“满怀感恩的心”,才是“最最纯洁真挚的”。

文章自此,笔墨之间早已饱蘸着宗教的色泽,这一色泽,缘于作者自己真挚敦厚的禀赋气质,也得力于作者自身儒家忠恕的道德修养。于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至善。

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有人评说琦君的散文,善于在极细小的生命波动上,寻觅温暖,记述温情,散播温馨”,而《泪珠与珍珠》一文还更多地了“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温厚”,这一词实在意味深长。

据此,人教版的“教参”,以为此文的结构是由四个部分组成,以为“思乡怀人才是文章的主题”,完全有可能是一种误读和误导。

作者邮箱:geshifeng@。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四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如果不管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成绩比较差,那么就意味着班主任工作就干到头了。因为没有那个校长,还敢把一个班级交给你。即使他想把班级交给你继续管理,学生家长也不会答应的。如果过于重视成绩,把成绩当作首要目标,把文化课学习当作唯一的活动,那么班主任工作恐怕也干到头了。因为学生埋头于学习,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腻烦心理。学习效率低,效果就不会好。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个全方位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经验型管理。这个的管理,没有理论指导,凭着感觉走。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咯。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

第二,制度管理型。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是工作有章可循,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这个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一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进尔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

第三,人文关怀型。这个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新个、我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更有利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三种不同的理念,会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就会达到三中不同的境界。

[1][2]。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五

第一种:趴在书下教书,离开教参寸步难行,教案基本是教参的翻版,上课最怕学生提问教参没有答案的问题,教法捉襟见肘,勉强完成任务。

第二种:捧着书本教书,对教材能很好的把握,对教参能取舍,对教材有关的材料有涉猎,比较得当的运用教法,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三种:站在书上教学,对本科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掌握较多,教材及教参的内容只是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对教材的处理得心应手,教法运用恰当,放得开,收得拢,拿得起,放得下,每教一篇都有新意。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六

倘若你的生活充满苦难,倘若你的梦想在半路夭折,倘若你离成功还遥遥无期。那么,你会怎么做呢?是满心惫懒,勉强接受;还是心怀感恩,努力改变。而我认为,感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感恩挫折,它磨炼了你的的心性。美国总统,林肯,他曾在竞选总统时六次落选。直到52岁才成功当选美国的第16任总统。面对这些打击,他从未沮丧放弃。他只说了一句“我从未认为我是失败的,我要感谢这些挫折,他使我更加努力的生活”。倘若林肯从未心怀感恩,那么他会有觉悟吗?当选美国总统的人还会是他吗?都说青春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而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感恩磨炼了你的挫折,它使你在困难中得到了成长,亦使你的意志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于他而言,他的青春如同昙花的多年静默,终得一日惊艳。

感恩危险,它带给你临危不惧的镇定。意大利女探险家曾在独自穿越塔拉克码沙漠时,几次遭遇危险。猛烈的沙尘暴几乎席卷了她。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地,她从未惊慌,她用智慧与勇气一一化解。当她成功走出沙漠时,她面对沙漠跪下来,真诚的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在感谢沙漠允许我通过。”面对危险,她用镇定从容为我们诠释了大胆探险的勇气与智慧。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身陷绝境却镇定自若的气魄;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执着追求的信念;感恩危险,它使你拥有勇往直前的恒心。于她而言,她的青春拥有面对峰回路转,而善于变通的精神;亦拥有从容镇定,披荆斩棘的勇气。

感恩质疑,它带给你始终如一的自信。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大赛中,演奏评委会递给他的乐谱时,发现音律不和谐,而评委再三声明乐谱没有问题。小泽征尔考虑再三,停止演奏,大喊一声:乐谱错了。评委们全都站起来为他鼓掌,祝贺他的成功。面对质疑,小泽征尔选择坚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主张。在权威人士面前,他亦选择做自己。拘囿者死,超脱者生。感恩质疑你的人,他们使你在世俗的眼光中坚信自己。褪尽铅华,亦可成长。于他而言,他的青春是保持初心,方得始终的坚守。

生活与青春如同一场逃亡,我们却在徒步奔跑。在青春这场盛宴中,有疲倦失意,有满心澎湃,亦有坦然开阔。而我们唯有心怀感恩,方可走出困顿失意;有感恩,方可走出迷茫无奈;唯有心怀感恩,方可拥有坦荡远方。心怀感恩,如同等待一场花开的过程,到那时,它必芳香满溢。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七

案例是企业内部精心挑选上来,利用培训机会(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解决方案,讲师结合自己经验功力作一点评拔高,然后把讨论方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是“空对空”,而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毕竟,培训机构卖的不是课程本身和讲师,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培训价值所在,所谓咨询式培训和为客户量身定做。而这需要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讲师的专业度,挖“潜”(需求)找准(需求)的能力,二是愿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的问题,相信企业hr会越来越理性,知道自己花那么贵的钱买来的是什么东西。

上述三种境界需要讲师的悟性和职业操守,通过培训你能给企业和学员带来什么,是知识?技能?工具?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悟性是讲师自己本身从专业度上能不能做,操守是自己是以“圈钱”为中心,还是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愿不愿做,两者都很重要。

相信企业hr和学员是理性的,他们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培训本身是物有所值、物超所值还是物非所值,讲师、培训机构、企业能够共赢,共同持续发展。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八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如果不管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成绩比较差,那么就意味着班主任工作就干到头了。因为没有那个校长,还敢把一个班级交给你。即使他想把班级交给你继续管理,学生家长也不会答应的。如果过于重视成绩,把成绩当作首要目标,把文化课学习当作唯一的活动,那么班主任工作恐怕也干到头了。因为学生埋头于学习,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腻烦心理。学习效率低,效果就不会好。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个全方位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经验型管理。这个的管理,没有理论指导,凭着感觉走。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咯。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

第二,制度管理型。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是工作有章可循,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这个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一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进尔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

第三,人文关怀型。这个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新个、我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更有利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三种不同的理念,会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就会达到三中不同的境界。

[1] [2]。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九

最近的闲暇时间都在看于丹的《庄子》心得,书中的一段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何谓“境界”,清代鸿儒王国维在其著作《人间词话》里谈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首分别来自晏殊、柳永、辛稼轩的三句话中,巧妙的将人生境界形象地结晶在文学意象之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略显哀伤,有点凄凉和迷茫。“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样的人生阶段是一种变化的意象,环境中存在着太多的牵绊和阻碍,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会让人难以确定方向,时序在变,物象在变,世事在变,人的心态也在变。眼前的天涯路无限延伸,望不尽边,无限哀愁无尽的迷惘弥漫心间。陷于迷惘之塔的人生阶段,浮现眼前的尽是模糊不清和模棱两可所带来的焦虑,让你尝尽人间世事的辛酸与疾苦,备受煎熬着,这时间,若在太难太累难以权衡的时候,我们会默默地祝福自己,这只不过是暂时的窘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事实证明,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你须要经得起磨砺和历练,度过人生最初的起伏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执着追求、坚定不移地追求心中所愿,这是一段清苦而又很充实的阶段,目标既定,即使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衣带渐宽亦有何妨,即使是“憔悴”亦有何碍,躯体之苦乏、心志之锤炼,相较于虚空的灵魂,个人认为不足为患。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有一句我至今难以忘怀的话,“如果你有理想,你就要去保护它。”剧中主人翁为理想,甘愿付出代价,在生活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形中,毅然坚守着开始时的选择,即使是“炼狱”也“终不悔”的选择。这样的坚持,何忧患得不到上帝的眷顾。

一、之二境界的铺垫,又何来有尔后的欣慰与幸福。

脱与自信,太多人奉这句话为座右铭,是自信,是加勉,是自慰,还是故作洒脱,我难以判别,就个人而言,我从中学会坚守自己的坚持,坚持走自己的路。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

现在是一个策划的时代,大到市场策划、营销策划、产品策划、促销策划,小到节目策划、婚礼策划、聚会策划等,策划无处不在。对驰骋在营销一线的大多数营销人来说,策划能力成为最核心的营销技能之一。策划高手往往能翻云覆雨,鬼斧神工,出奇制胜,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一个个市场奇迹。笔者在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也策划出了许多的经典案例。也深刻体会到了策划的个中滋味。如何做好策划呢?好的惊天大策划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好的策划,特别是营销策划,应该达到以下三个境界,才能算渐入佳境,功成名就。

策划的第一个境界就是要做“太阳”的策划,而不做“风”的策划。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太阳和风的故事。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行人更加裹紧了自己的大衣。太阳说我可以,艳阳高照,气温上升,行人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结果,这次比赛以风失败告终。做策划也是一样的道理:蹩脚的策划是让自己汗流浃背的跳舞,消费者当观众;高明的策划是让消费者乐在其中的跳舞,策划者当观众。所以,策划人员要做“太阳”的策划,不要做“风“的策划。高超的策划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参与,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情感,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心甘情愿地为之欢喜,为之疯狂!最成功地策划就是蒙牛和湖南卫视联袂策划的”超级女生“,开创了中国草根营销的先河,诞生了一批批铁杆”粉丝“,pk掉了很多其它传统的娱乐节目。

高超的策划人员不在乎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乎能整合多少资源为己所用。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像游击队员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最高明策划是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碧桂园的”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到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是对老百姓心智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五星级家整合了老百姓对五星级宾馆舒适、豪华、尊贵的所有美好认知。脑白金更是整合了中国五千年”礼尚往来“的送礼文化,是最成功的商业策划。所以策划,不是手中有剑,而是心中有剑,最大幅度地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才能成就惊天大策划。

策划的第三个境界就是1+111而不是1+12。策划达成的效果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以一当十,是四两拨千斤,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电影《墨攻》里刘德华扮演的革离,他成功地策划了梁国的守城,一个人击退了赵国一万五千人的大军。成功的策划像阿基米德的”支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最经典的是统一润滑油借助伊拉克战争事件策划的”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央视广告,这则广告紧贴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和新闻浑然一体,非常有震憾力。这则广告的妙处就在于既准确地诉求了“多一些润滑”的产品特点,又一语双关道出了“少一些摩擦”的和平呼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个广告只播出了十天,广告制作成本才区区一万多元,确创造了小预算,大效果的神话。统一公司也因这则广告而声名鹊起,销量激增,统一公司当月出货量比同期增加了100%,销售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

达到了这三种境界的策划,才是高明、高超,高山仰止的策划,才是全体营销策划人梦寐以求的策划新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一

半称心是种人生境界“半”字之道,寓意深邃,耐人寻味。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适度,适度为美。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须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崩。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而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往往容易满足,容易得到幸福和快乐。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他常诵的格言是“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在55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段话恰恰是对“半称心”的概括和总结,富含人生哲理。

凡事只求“半称心”,尤其是已到迟暮之年的老年人,更应该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因为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凡事只求半称心,因为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二

“平凡常常才是真”,这是一句真话,更是一个真理。伟大出自平凡,平凡孕育伟大,也达到不平凡。能将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能将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不平凡的人,既能把不平凡的事做好,也能把平凡的事做好。

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虽然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可以作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我们的社会需要不平凡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也需要平凡的炊事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试想,如果一座大楼只有建筑设计,没有工人施工,能建起来吗?如果没有清洁、服务、商业等工作者平凡的劳动,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靠我们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小的工作来实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平凡和平庸是生活的两种状态,中间既没有必然的通道,也没有必然的链条,但两者确实离得很近,且极易转化。

辉煌过,或许屈辱过、失败过。但当平凡悄然来到你的生活时,当你默认这一切时,你会重新学会坦然面对人生,并深深体会它到它那悠长的意味。

平凡的人,做不了“明星”,就先做一盏明亮的灯;做不了伟人,就先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平凡的人,干平常的事,过平淡的日子,享受平静的生活,达到平安的目的。这是一种平凡的追求,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平淡。

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的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无疑是一种美。但在一张玉版纸宣纸上,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的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没画出的,更耐人回味和思索。

一般说来,浓到好处,不易;淡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譬如交友,好的“像穿一条裤子”,自然水不够浓的。而“君子之交淡如水”,似乎是够淡的了,不过,蜜如胶漆的朋友,后来反目成仇的,又时有所闻。倒不如像水一样淡然相处,无昵无隙,彼此会更融洽些。

人生在世,岁月匆匆,权与势、名与利都不过是过眼云。

烟,只有淡薄才是人生的永恒。然而,物质世界,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诱惑多多:显赫的名、丰厚的的利、华丽的衣、鲜美的食,还有那妩媚的色,随时可能勾起你的联想,激发你的欲望,令你智乱心迷。当此之时,保持“出污泥而不染”的淡泊心境,的确难能可贵。所以、淡泊者以简朴为美,崇尚清廉。面对物欲的诱惑,淡泊者自会多一份思考,方寸不乱,泰然处之。

保持淡泊的生活,并非易事。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生态度,没有同世俗偏见和私欲决裂的勇气,是难以成为淡泊生活的强者得。

人生难得是淡泊。淡泊,是摆脱名缰利锁的达观心态,是远离喧嚣争斗的超逸境界,是心灵的和谐和精神的升华。“有容德乃大,无欲志则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追求,生活上无所求,淡泊名利,心如止水,那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平实。

所谓“平”,是不喜欢大吹大擂,大红大紫,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求的是平静、平和、平安;所谓“实”,是不喜欢虚情假意,虚功伟绩,、虚衔空名、虚晃一枪,求的是真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实绩。

万”,而不是“墙上芦苇跟底浅,山间竹笋腹中空”。

平实的人,对上没有媚气,对下没有霸气,对家人和朋友没有俗气。

平实的人,说话不慌张,不干假事,不图虚名。平实的人,交友肝胆相照,一潭清水,不惨杂质。为官不摆谱,发财不摆阔,得意不张狂,失意不颓废;既不孤芳自赏,也不自惭形秽;既不鄙人之短,也不妒人之长。

平实的人,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急,恬淡而不凡庸。

平实的人,崇尚善恶分明的是非观、刚直守正的节操观、城诚实守信的人际观;能把握住操守,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踏踏实实工作,简简单单生活。

做人平实,是一种清醒,一种彻悟,一种睿智,更是一种品质,一种境界。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三

最近很少写东西,于是思想也就有些固化了,怀念以前一两天一篇的时候,也许内容很苍白,但是思想很活跃,基本上对于生活的思考我是个白痴,所以,还是转向对其他方面的思考,或许这些思考更经得起反驳,因为这种思考本来就是属于胡扯的范畴。

上次在手机上看一本叫《灰商》的小说,讲一个很普通的赚钱的故事,当时我正在马桶上使劲,大脑的细胞几乎都使用在下半身上,突然看到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让我把大脑的注意力全部调到了上半身,差点造成便秘。这个理论的大意,或者说我理解的大意是说,企业赚钱有三个境界,第一是靠关系赚钱,最低档次的,第二是靠面子赚钱,有了一定的起色了,最高境界是靠钱赚钱,有时候不赚都难。一开始觉得纯粹胡扯,按教科书上说,企业就是靠创造价值赚钱,按照目前我们的实际经验,企业就是靠老老实实服务客人赚钱。幸好,我不得不佩服自己大便时候思维的清晰和犀利,最终非常赞同这个理论,并且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任何一个企业,它的发展逃脱不了原罪,所谓的原罪,教科书上很少说,但是,通俗来说,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家的第一桶金是干净的,这个肮脏的行为就是原罪。在中国,关系对于生意来说,特别重要。以前某某人在某个大型一点的旅行社做了个部门经理,不出二年,他就可以自己出来开个旅行社,这就是利用了原来的那些关系。关系在现在好像正要被正名了,叫做人脉,书店上已经铺天盖地的关于人脉的书了。而看看我们的周围,那些和我们一样,企业处于起步或者发展阶段的,往往老板手上都有这些关系。上次有个朋友问我,怎么那些小旅行社的老板好像活得比你们舒服多了,我把头点得象鸡抢米,那些小旅行社,费用很低,而靠老板的一些关系户的团队所得到的利润,就足以让他们生存了。其实,一个企业在起步阶段,不断的依靠人的因素,扩大关系圈,这是正确的。但是,也就是那天我向公司的一个副总说的,你有多大的精力,就是一天给你48小时,靠你一个人的关系,也养活不了公司。所以,如果你满足于这种小企业的现状,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壮大,就得向前走,看看第二个阶段,靠面子。

而现在你做什么呢,做面子。面子二字太过通俗,我们也可以说是品牌。当客户不是冲着你老板的关系而是冲着你这个企业的牌子而来,企业就进入了第二个赚钱阶段了。我以前的老总,跟我说,下面的人说他没有支持他们的工作,看看别的旅行社,老总经常出去抢团,老总出面嘛,团自然容易抢。我说我不这样认为,老总应该在公司,为下面创造一个品牌环境。当消费者理智了,市场成熟了,关系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少。所谓的品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企业的品牌,一个是经营者本身的品牌。当客户是冲着这两个品牌而来,企业发展自然就上了轨道。

我看过很多富豪的传记,后来发现了一个东西,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往往不是他的产品有多好,他的服务有多棒,他的管理有多科学,他的理念有多先进,而是四个字:资本运作。华人首富李嘉诚,当他是塑料厂厂长的时候,即使已经被人成为塑料花大王了,在香港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主而已。后来进军地产了,成立了长江实业,70年代时候眼光敏锐赚到了一大笔,但依然被置地等洋行看不上眼。让李嘉诚辉煌的是股市。长江实业收购和黄,以小博大,成功了,李超人才真正成为赚钱高手。大陆首富黄光裕,不就一个卖电器的嘛,就是全国最大又怎么样,还不是弄上了鹏润,上市了,资本运作了,一下子成了首富。看回旅游业,我们都知道的青旅总社,靠上it的边,再搭上资本的船,一下子成了中青旅控股,比国旅总社中旅总社牛多了。还有携程,以前不是几乎每个旅行社都有一个订房中心么,怎么人家一下子成了大名鼎鼎的携程呢?纳斯达克呢。

2005年国家旅游局年检,80%的旅行社亏损,这个数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我想16000多家旅行社,中国估计没有这么多坚韧的人。后来说是80%的旅行社的利润低于平均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后来一个北京媒体一言道中,旅行社如果全部实报,亏的是极少数,我信这个,要不看看这些同行,天天喊苦却夜夜笙歌,但是,如果实报,税务局估计会让全中国的旅行社全部来个灭顶之灾。旅游税法不完善,几乎是乱来。而我想,能够挺得过得,估计就是上市旅游企业,人家毕竟规范得多。所以不管赚钱与否,只要旅行社一天规范不起来,一天就离这个赚钱得最高境界很远,很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四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演员陈坤与《金刚经》的故事。

最近连续两次邂逅陈坤。本月12日乘一早的航班飞香港,去酒店的路上,听同行的人说,在行李提取处看见陈坤了。于是,给坤儿发短信,果然我们坐的同一架飞机抵港。他是来为电影《花花刑警》试装的。

17日晚,工体茉莉酒吧露台,在好友赵琳的生日会上,见到陈坤,拥抱、寒暄。他黑色衬衣,黑色领带,打扮得很有型。他说本来要去香港拍戏,临时有了变化,能来参加赵琳的生日会,很高兴。他和赵琳的友情建立于《别了,温哥华》。

与陈坤的这次对话,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一直没发在博客上,是因为那天跟他聊的话题很深,甚至有一点抽象。不是几段话能写出来的花絮。

采访前,我没有准备采访提纲。与坤儿认识很早,目睹了他成名的过程,也比较了解他的性格。虽然每年见面不多,但一直关注他。为他的成绩高兴,为他的沉寂着急。所以,即使是两年见一次面,我们依然如老朋友。

我记得过去的采访中,他说过的话;他也记得曾经对我说的话。也许是因为这种默契,我希望在这次采访中最大限度地让陈坤去表达。

那天,与陈坤约在一个名为“向日葵”的餐吧,午后的阳光很温暖,一束光晕透过玻璃窗笼罩在陈坤的脸上,他很灿烂笑的时候,脸仿佛向日葵。

陈坤的电话响,是他的好朋友沈畅打来的,他们在交流前几天放生的感受。

说到放生的话题,陈坤深邃的眼眸很纯净。

我知道,陈坤这些年一直在学佛。对话由此展开,请大家一定要耐下心来听。没有八卦、没有趣闻,也许大家会觉得枯燥,但却是一次心灵的自省。

“在固定的环境生活惯了的动物突然被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缺乏了生存的能力。我们放生并不是想着让它们生活得多么好,而是给它们一个再生的机会。如果之后被大自然淘汰,那是它们自身的问题。”

陈坤说,这是他放生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跟朋友们相约着去放生。

“‘放生’于你是一种形式,还是图一种心灵的解脱?”

“在我来说,‘放生’就像‘打坐’一样。也许,有人可以刹那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解脱了。也有如我这样智慧不高的人需要渐渐领悟,怎么领悟?是要一些形式慢慢去感受。”午后的餐厅里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陈坤的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真切。

“在《金刚经》里面说,‘形式’可以说叫‘形式’,也可以不叫‘形式’,只是名字这样叫而已。‘打坐’可以叫‘打坐’,也可以不叫‘打坐’,只是名字叫“打坐’。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让自己净化的方式,就像喝东西,苦甜自知。不管是修行的方式还是理解的方式,佛教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内在的自省。所以,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做,不用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当你越来越坚持一个崇高的理想,拥有一个很好的心境的时候,你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强。这样每个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就有一种自然的魅力。一千个人学佛可能会流露一千个状态,不用在意,目的都是得到平静和解脱。”

陈坤每天早晨都读《金刚经》,每次都读完,但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可以让我很安静。每个人读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像同样是一棵树,每个人对它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来解读这课树,语言的能力是很苍白的,感知能力是超过语言能力的。”“我看《金刚经》也许看不懂某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懂。我30岁看不懂没关系,每天都读,迟早有一天我会领悟,用我自己领悟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是在追求这个形式,这个形式让我很舒服。它很可能是陈坤必需的,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宗教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一种逃避。但这只是最初的形式。逐渐的,你会慢慢变得崇高,因为人越想崇高的东西,自我约束力就会越强,就会知道哪些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逐渐变成你成长中的一种智慧。这时会发现宗教并非只能远观,不能触摸,它是可以交流的。宗教给你领路,帮你找到正确方向,最后得到解脱和自在,然后回馈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我个人认为,真正超脱的人内心是很自在的。”

“不是。寄托是第一个层面的,是一种需求,有需求才有寄托。而现在,佛对我来说是呼吸,已经成为我的血液,我希望我的血液在未来流得更干净,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凉,自自在在地演戏,自自在在地享受生活。我们很少自省,因为我们老是在外面找,所以外在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我们在里面找我们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外在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你就会变得很自在。”

“真正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经常看一些隐士,他们的生活境界让我感觉很雅致。但话题永远是辩证的,难道只有到那样清静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在吗?有句话就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其实,外在的起落,压迫,也是让我们修行的一个课题。就像我享受别人称赞我帅的时候,我一定要面对有一天我不帅的痛苦。如果那一天我很痛苦,我也很高兴,说明我还有感知力。不要拒绝烦恼和痛苦,有多深的失恋就有多美好的爱恋。你和一个人相爱,分手的时候有多痛苦你就知道你爱他有多深。”

陈坤舒展下自己的身体,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坐姿,继续说:“修佛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这是很愚昧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智慧会增长。我很高兴当我能够面对自己自然存在的时候,我可以畅所欲言,这个时候我是真诚的。”

几年前跟陈坤聊天时,他曾对自己住大房子买豪华车很惶恐。“现在心安理得了吗?”

“你还记得这些?太好了。”陈坤的欣慰不加掩饰。

“不是心安理得,是坦然面对。因为我不能让这种压力压迫我,我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当你明白这些,那些东西拿走和留下都没有多大问题。有人也会问我,有些奖你想拿吗?谁不想拿?如果只把这个理解成虚荣那就太浅薄了。某种意义上讲,拿奖对一个演员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大家都希望通过一些奖项得到肯定,所以我会努力拿一些奖,就这么简单……原来我也会逃避,但是现在我一点也不逃避我自己的愿望。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采访,会理解到我的梦想,跟我产生共鸣。”

“我无法去完成别人所想象的既定的原则,我只想做陈坤。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能缺少一个用心去感受梦想的机会。为什么很多大老板愿意背着包去爬山?他寻找的是内心的释放。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当物质有一天满足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最终的梦想是什么!我觉得现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方向感。”

陈坤的视线投向远方,很坚定。

稍顷,他把目光收回来,看着我们,笑,像是给自己一种激励。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五

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下面是《金刚经》的三种境界,一起看一下吧。

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诵什么经,主要看你的心得了什么病。因为,所有经典都能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它们是平等的,并无分别。但修法,讲求对机。只要对机,就是好法;假如不对机,就会出现问题。我在契入光明大手印之前,一直诵《金刚经》,诵了多年,最后达到了能所俱空,这时,就接近了“真心”状态。

至于如何诵经,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诵经,只讲讲我自己的心得。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你发现,你的那个心其实是无常的,也归于空性,你抓是抓不住的,它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不可得”。我就是在这种“三心”不可得的状态下——它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诵经的。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有感。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说到如来无所说,也无法可得,即便是过去在然灯佛所也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此说来真叫人有些难以琢磨。说了又说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说没有说吧,又有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其实这正是《金刚经》大作之处,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无明愚昧,见宝不识。因而落得一个见字为字、见相落相,无法感悟到经中的理义。如何这样说?我们不妨将《金刚经》剖开来看。

对于解决读者中如上疑团,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细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须善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在这里态度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因为佛说过诸法非法,诸相非相,就以为一切法都断灭了,就无法可学了,如此思维必定是一种偏知偏见。由这段经文的反思,我们不妨再重读《金刚经》,难道释迦牟尼佛就真的没有说法吗?不。经文通篇都在说法,而且说的是大法,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见得?经文开篇佛就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降伏其心。接着指示一切菩萨应如何布施。继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虚空不可思量一样,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见。若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根本,是大法。难怪连须菩提听到这里都要启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并非多余担心,我们若干人不是感到无法可信,无法可学吗?在以后的经文中,如来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众生之见,以菩萨之见,以佛之见来解说这般若之法,以启迪众生智慧,通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既然说了法,那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可取呢?这并非如来想搅浑水,而是如来太子知众生之根性,那就是执著贪婪。故而佛在说出法以后,又得花大气力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法,不要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没有众生执著的根习,《金刚经》有几句话就够,佛既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说那么多的话,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破众生之执见。

众生执著了什么呢?佛在经中了了说明。略举几执:一是执著于相。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是执著于法。贪乐于小法,有为法;三是执著于福德。贪爱于有相布施之福德。还有种种,不一一具说。执著有什么害处呢?佛在经中也一一分别指出,执著相者那是执于虚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实,不过于一合相。而且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脱。执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为法,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最终不过以法束缚自己。执著于福德也是同样,因为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过是虚幻之物。

读《金刚经》不是无法可学,而是在学一根本大法,在学大般若波罗蜜法。信奉这部大法,我们才能以般若之舟通达到光明的彼岸。这是每一个读经之人必须要解决的正信。我们读这部经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功课来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经义,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说,以找到自己下力之处。以《金刚经》为师,指导自身学佛修持、信解受持。这才可算为一个真正的读经之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笔者读经之见,偏知难免。《金刚经》智慧本不可说,理义本不可说,功德也不可说。一切言语皆是不实之词,无非是妄言妄语罢了。只是我亲闻若干同学同修读经找不到下力处,便心生悲悯,忍不住说几句。但回头一望,想说的无法说清楚,说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说的。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读《金刚经》。

读书的三种境界(通用16篇)篇十六

1和0的思考:人生的三种境界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找到做人做事的起点,我们可以把这个起点称之为“1”。这个“1”,包括经济意义上的“1”和社会意义上的“1”。经济意义上的“1”,就是俗称的“第一桶金”,是干干净净、结结实实的本钱。社会意义上的“1”,就是做人的本份、做人的良知和常识。经济意义上的“1”好找,找到以后还可以添上若干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但是社会意义上的“1”很难守住,一旦守不住,就会丢掉本份,迷失本性,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里来,这就危险了。人是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身份的变化有所改变的,但有些常理、本份的东西永远不应改变。

道自己,只问自己有没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都在怨天尤人、舍本逐末,从来不知道“反求诸己”,不知道做人的本份才是人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很崇拜美国总统里根,他凭良知和常识就把美国治理得非常好。里根原来是个三流演员,后来成了美国历史上得到评价最高的总统之一,还被评为“最伟大的美国人”。人们公认,在历届美国总统中,里根治国治得最轻松、最好,休假最多,表现出来的真实的人性化的东西也是最多的。他曾经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用这个弥天大谎将苏联拖垮;他曾在电视上宣布:10分钟后将展开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一瞬间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了地球。5分钟后,他又宣布:对不起,跟大家开个玩笑,并马上向苏联政府道歉说,今天是西方的“愚人节”。

从“1”出发,在“1”后面添上若干个“0”,还能再回到原点,回到这个“1”,在“1”和“0”之间,进退自如,收放自如,这个人才算得上出神入化。在历史和现实中,我们最常见到的有三种人生境界。

第一种境界中的人可能占大多数。他们常常只是停留在“1”上,守着这个“1”,就是添不上“0”。比如一个种地卖菜的,他总在种他的一亩三分地,卖菜,种一生,卖一生,到老都在种地、卖菜,直到他的儿子还子承父业,继续种地、卖菜,停留在“1”上。

第二种境界就高了一层。他从赚到第一笔钱、找到这个“1”开始,就持续不断添“0”,添到3个5个、8个10个。简单来说,人生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找到这个“1”,第二个环节就是添上“0”。这个道理很朴实,这两种人做买卖都行,添不上“0”或添上3个5个都足以安身立命了。还有一种能人境界,可能就是大将军境界了。他一旦找到“1”,似乎能添上无数个“0”,积累巨大的财富,这就是能人经济。但是,尽管这种人能积累起巨大的财富,却常常受不了意外打击,很可能突然垮掉。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界的冲击,对他都可能是灭顶之灾。比如科龙集团、德隆集团、三株口服液等大企业都是如此。这些商业奇才从做小商贩开始,添了很多个“0”,可是后来就骑虎难下了,他们的大业也很难传承下去。比如王安电脑,王安搞到40多个亿,儿子接过来,不是很快就完了吗?他凭自己的能力已经添了若干个“0”,但他和儿子都能上不能下,回归不了原点了。这是第二种境界,这种境界中的人在社会上已经是凤毛麟角了,但是他有一段历史性的书写,有一个自己的历史舞台,尽管他只能写上一笔,演上一阵。

而言是身外之物。如春秋时代越国的范蠡,从越国功成身退后,散掉资财,隐姓埋名到齐国做买卖;10年后富可敌国,再次散掉,到了别处,再过10年,又是富可敌国,仍然散掉。他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最后和西施泛舟太湖,不知所踪。这才是“进可兴国、退可富家”的大英雄,“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再一个张良,被刘邦誉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树立起了人生的“1”,又添上了名垂千古的“0”,享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只比刘邦地位低点。张良最后去了哪儿?入山修道了。他谢绝封赏,选择了自由,就回归到“1”上了。现在的张家界就是张良的封地。范蠡和张良的境界就是哲人的境界,他们是最安全最了不起的人。你根本无法估量他们身上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这种财富还不是你能模仿的,是他的境界到这儿了。他不但能在“1”后面添上很多的“0”,还能潇潇洒洒地从很多的“0”后面回到原来的“1”。这就是哲人的境界,也是佛的境界。

塞斯库起初廉洁勤政,受到万民拥戴,后来就完全飘飘然,毫无准备地被哄下台处决了;毛泽东“开天辟地”,建立新中国,很伟大,但是后来的所作所为就荒唐了;项羽成势之后,气吞万里如虎,简直是恨天无柄、恨地无环,实际上他仅仅统率800壮士起事时有这个力量吗?他已经失去常识,忘了自己的力量是从何而来的了,所以不是天亡他,是他迷失本性,只能自取灭亡,饮恨乌江。很多人就是这样,建功立业,添了很多个“0”却再也回不来,至死回不来了。

我想,人们讲富贵如浮云,非得荣辱如浮云才厉害呢。不被利牵住,还不能被名累着。你拉洋车卖菜、给人当小工时能忍受屈辱,当上伟人之后反而不能忍受了吗?如果你始终知道你还是那个你,这种境界才是厉害的。在这一点上,我的父亲对我影响很大,虽然他这一辈子只守住了一个“1”,没有添上0。我父亲今年85岁了,每天还在捡垃圾。无论你是多么大的人物,你尊重他或者否定他,他都无所谓,一笑了之。他决不会因为你尊敬他,就高兴,侮辱他就恼,他根本不在乎这些。

有失去自己。不能说做到百毒不侵,确实心里已看透了这些东西。看不透这些,人生只有痛苦,无穷无尽。只要明白,我还是我,我就是我,以前所经受的苦难,再经受一遍又何妨?人不能因为财富的增大和身份的变更发生根本的变化,否则就找不到北了。比如我身高1米72,随着年岁的增长只会变得更矮,还会更高大吗?这样想,就守住自己的“1”了,荣辱平淡,幸福在于自己,过去的就过去了。

相关范文推荐

    百万英镑的读后感受(模板15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无论是文字的力量还是思想的影响,下面这些读后感范文或许能让你更加热爱阅读。。读了《百万英镑

    战疫一线党旗红心得总结(模板23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便日后回顾和回忆。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或许可以为你提供一些灵感和写作的启发。守护一座城,有他们无私无畏的奉

    小学年级组长年终工作述职报告(通用20篇)

    述职报告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采用文字、图表、演示等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不平凡且留给

    读笑猫日记的心得(专业19篇)

    通过写日记,我们可以留下自己成长的脚步和点滴,将自己的经历和心得分享给他人,也可以留个人史册。希望以下这些日记可以成为你们写日记的参考,让你们的日记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体育教师春季个人工作总结(专业12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回顾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发现问题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可以给您

    护理工作个人计划(热门13篇)

    护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持续性、综合性和人性化特征的工作。护理总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护理总结范文,欢迎大家参考。20xx年将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

    学校教师节的讲话(汇总16篇)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学习到课本上没有的实用技能,提升我们的综合能力。请大家阅读以下学校总结范文,或许能在写作时给出一些启示。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是教师节,值此喜

    旅游局述职报告参考(专业23篇)

    述职报告可以使我们回顾过去的工作经历,总结经验和教训,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精选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

    感恩节感恩母亲(汇总20篇)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心态的平衡。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感恩的优秀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感恩的思考和表达。我们的母亲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动。今年八十

    银行中层人员述职报告(实用20篇)

    通过写述职报告,我们可以为未来的工作设定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述职报告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2022年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