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

时间:2023-12-08 作者:字海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沟通和交流的重要依据。一起来看看这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思路和方法,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3、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4、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5、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三、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四、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五、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三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小学六年,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漫步诗林,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诗林漫步)。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

(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秀丽的春景,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3)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出示四季课件)。

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4)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出示瀑布图)(《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忆江南》、《鹿柴》、《望岳》)。

(5)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图),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青松》《石灰吟》《马诗》《墨梅》。

今天我们所复习的古诗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漫步诗林,丰富自己的积累,在练习纸上完善古诗的整理归类,这样复习起来就更有效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四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弄,逗弄。饱饭,吃饱了饭。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

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教学难点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重点难点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五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千捶万击墨梅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板书:

石灰吟。

千捶万击粉骨碎身若等闲。

烈火焚烧(坚强不屈)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池边树朵朵淡墨痕(写实)。

清香不要只流(明志)。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六

课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写好“烟、柳、窗”3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3、理解、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与《绝句》中美丽的景色。

重点写好生字;激发对古诗的热爱。

难点在理解诗意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上,有无数的风景名胜,有许多景色优美的自然风光。也许你喜欢雄伟壮观的泰山;也许你会被汹涌澎湃的大海震撼;或者你会待在百花从中,流连忘返;也可能停下脚步,仔细倾听鸟儿们清脆悦耳的歌声。大自然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是一幅幅景色各异的美丽画卷。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7课古诗两首,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不同风光的画面。请齐读课题。

在众多名山中,庐山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庐山有四绝:庐山的云雾缭绕不断,是一绝;庐山的山峰绵延300里,到处是翠绿的树木,是二绝;庐山的怪石奇特不一,令人赞叹,又是一绝;而其中最让人叫绝的就是庐山的瀑布。板书:瀑布。

一千三百年前,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曾经来到庐山,当他站在瀑布脚下,抬头仰望,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望庐山瀑布。

第一句有没有写瀑布?从哪一句开始写的?能不能换成在前川?好在哪里?举起双手,想象此刻你正向绳子上挂衣服,(从上往下,)一个挂字就写出瀑布的宽大无比,它的白。从什么角度观察的?他看了很长时间啊,对,再来读。

播放教学视频:庐山瀑布。学生观看。

师:你觉得速度怎样?声音如何?气势如何?用诗句就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相当于今天的一千米,瀑布真得有这么高吗?这是一种叫夸张的修辞手法。板书:夸张。

看者眼前的瀑布,李白产生了怀疑:出示字卡。他仿佛在想:眼前的瀑布莫非是天上的银河落下来的?指导朗读这句话。

简介作者:杜甫情况———————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出示诗句: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教师讲解:最先引起诗人注意的是黄鹂的只有两个,各自占据一株青青杨柳的梢头,你一句,我一句,甜蜜舌,嫩声泣语,比唱歌还要动听。诗人又把目光投向水边上的沙滩,那里正有一行白鹭展翅起飞,向高高的蓝天忘记翩翩而去,它们雪白的身影映着碧蓝的晴空,显得十分潇洒,优美。黄鹂、翠柳、白鹭、青天,一幅多么明媚秀丽的天然画,而黄鹂的叫声,白鹭的动态,更使画面充满勃勃生机。诗人足不出户,却好像置身在欣欣向荣的大自然之中了。

草堂的四壁并没有限制诗人的视野,更没有妨碍诗人的想象,反而给他的观赏增添了几分艺术情调。那终年戴雪、千古不化的西山群峰,被小小窗口从百里之外收纳进来,不恰好成为一幅山水壁画?那停泊在门前的几艘航船,听说正准备扬帆万里,定然是下岷江、转长江、远到东吴去吧!西岭远隔百里,却说它含在自家窗口;航船泊在门外,又说它要远下东吴。远景把它移近,近景将它推远,在远和近的推移变化之间,千秋西岭和万里东吴,全都聚拢到诗人的草堂跟前来了。

这首四名小诗,句句都是写景。远远近近、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景物,发声的,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多姿多彩、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寄托着诗人浓而美好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万物、对祖国山河的无限深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教师范写“窗”—————注意上下结构,上面的横要长些。

板书:17古诗两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雄伟壮观。

绝句。

杜甫。

秀丽奇丽。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八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这首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九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能结合句子理解词义,读懂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了解古代劳动人的悲惨生活,认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无比热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默写课文《古诗》。

1.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布置学生预习后,从介绍时代背景入手,为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打下基础。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意思。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诗句之间含着的意思。利用插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读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叙述两首诗的意思,深化理解。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提出要求,布置预习。

1.按拼音读准生字音后,朗读课文。

2.把每句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整首诗初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

3.不理解的字词,联系诗句取义。

二、简介时代背景,解题导入新课。

我们开始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古风》,这是唐代诗人李绅作的。古风,即古体诗,这里的风和“风雨”的风不是一回事,不要把风当作风雨的风。另一首诗是《蚕妇》,作者是宋代诗人张俞。蚕妇是指养蚕的妇女。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不同,一首是唐代,一首是宋代,但是都是处在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剥削者拼命地压榨和剥削广大人民,致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那时有不少诗人写出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歌。我们要学的就是其中两首。学这两首诗,要认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先学习《古风》。(板书:课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教给学习方法。

1.齐读《古风》,教师注意正音。

2.介绍学习方法。

(1)学习古诗要初步做到三点:

先把诗句划分成词或词语,联系诗句理解词或词语的意思。再把词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把诗句连起来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请一个同学说说学习古诗要做到哪三点。3.检查预习,认识诗中的字或词语。

(1)让学生说出自己怎么划分诗句的词或词语的。

(2)统一划分,诗上用横线划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讲读诗句,理解意思。

1.读前两句诗,理解关键词“粟”、“子”的意思。(粟、小米。这里指粮种。子,子实。这里指粮食。)。

2.明确“一粒”、“万颗”是虚指。

3.用自己的话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播种下种子,秋天收获许多粮食。)。

4.设问:从春种到秋收,说说农民的辛勤耕种。

5.读后两句诗,理解“闲田”、“犹”的意思。(闲田,空闲的田地。“犹”,还、仍旧。)。

6.讲解“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周被海洋包围,“四海”就指中国整个疆域。)。

7.用自己的话说说两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没有空闲的田地,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被饿死。)。

8.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0.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农民辛勤耕种,收获很多粮食,到头来还会饥饿而死?(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的剥削压迫造成的。)。

五、看插图,读诗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1.看图(右上:农民收获的情景。右下:农民乞讨。想象:农民饥饿而死的情景。)。

2.读全诗,回答问题:“农民犹饿死”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会这样?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对劳动人民无比同情。)。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请学生说说上节课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教大家学习古诗的。(略)。

二、让学生试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蚕妇》。

1.朗读《蚕妇》,划分词或词语。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老师介绍养蚕结茧缫丝织绸缎,为理解诗句打下基础。3.让学生说出诗中难以理解的字词。

满(泪水多、浸透)。

罗绮者(穿丝织绸缎的人)。

教师指出诗中“城市”和现代汉语“城市”的区别。(入城市,到城里去赶集。)。

4.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意思。

(一个养蚕的妇女到城里去赶集,回来时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原来她在城里看到全身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合理啊!)。

三、展开想象,深入体会诗的意思。

1.养蚕的妇女到城里赶集去干什么?(卖蚕茧、缫丝,维持生活。)。

2.为什么她伤心的泪水会浸透了手巾?(自己养蚕,缫丝,却穿不上丝绸衣服,而不养蚕的人却浑身上下都穿着绸缎,觉得太不合理,感到伤心极了。)。

3.看图,从神态和穿着上对“蚕妇”和“罗绮者”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蚕妇:伤心落泪,身着粗布。劳者不获。

罗绮者:喜笑颜开,遍身罗绮。获者不劳。作者揭露不合理的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四、总结教学。

1.齐读两首诗。

2.通过读古诗二首,你对封建社会有些什么了解。(封建制度不合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劳动人民被压迫被剥削,生活困苦。)。

3.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五、巩固教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示读法,范读。(这两首诗都是五言四行诗,每行五字,可以按二、三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停顿时间比逗号稍短一些)3.在朗读基础上,背诵《古风》。

4.作业。

(1)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填在书上。(选用“2”、“3”、“3”)。

(2)书写生字(分析字形)。

(3)默写《古风》。

附:板书设计。

蚕妇。

养蚕人罗绮者。

伤心落泪喜笑颜开。

身着粗布遍身罗绮。

劳者不获获者不劳。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两课时。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白鹭飞斜风细雨。

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不须归。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一

课型:新授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横。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二

(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

(1)自学生字。

(2)读通诗句。

3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解2—6。

(3)指名逐条讲注解。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诗的意思,集体评议,补充或矫正。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点。〈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抒发的感受:在春游中那么容易的就看到了春风的面容,百花吐艳,万紫千红,原来就是春天美丽的化身!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1、看注释(1)了解作者。

2、自渎课文,要求:(1)自学3个生字。(2)读通诗句。

3、释题。借助注释(1)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名试讲题目的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4、理解诗意。

(1)读诗。

(2)读注释2—4。

(3)提出不懂的字词,讨论它的意思。

(4)指名连起来说说第1、2句意思。评议,矫正。

(5)教师有针对性的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小径上的苍苔,怕人家进去时木鞋把它踩坏,尽管诗人轻轻地敲那柴门,敲了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6)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这两句诗。

(7)指名连起来说说第3、4句的意思,评议、矫正。

(8)教师有针对性地指点。(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来。这两句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的美好春色,形象的反映了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并蕴涵着一个道理:一切富于生机的东西是关闭不住、禁止不了的,它能冲破束缚,茁壮成长。这一句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9)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全诗。

4、作业。

(1)熟读古诗。

(2)做作业本上第3、4(1)题。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四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五

同学们,你们非常喜欢古诗,也会背不少,不知大家是否熟悉这首诗。

1、自学会认字。(大声读,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读出“没”的两个读音)。

2、分组学习会写字。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

(2)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如:编儿歌,画画,形象记忆等方法。

3、汇报分组学习情况,说说记住了哪几个字,是使用什么方法记忆的。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最难记。

5、针对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想办法解疑。

可重点指导学生学习以下几个字。

舟:笔顺是。

君:强调第二笔横,要写长些,右边要出头。

渔:左右结构,左边是“”,右边是“鱼”。

粒:左右结构,左边米字旁,“米”作偏旁时捺变成点,右边是“立”。可联系字义与生活实际记忆。

者:第四笔撇要写长些。

1、学生看课后会写字表,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说希望老师帮你写好哪个字。

3、通过重点指导“舟”的书写笔顺。请学生着重观察“皆”字的间架结构。

1、看音写词。

heiabudanuzheilii。

()()()()。

2、建立“我的词语库”,给本课会认字组词。看看哪个同学组的词最多,就评为“组词能手”,老师发给小奖状。

古诗鹅的教案(精选16篇)篇十六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2》。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k#ng) 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查字典,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物理教研工作总结(精选20篇)

    月工作总结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工作,还能帮助我们制定下一个月工作的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个人心得感悟(模板15篇)

    这些天的实践活动让我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每天打开手机,刷到的都是和疫情相关

    读书月的策划活动方案(优质19篇)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为实施提供清晰的指导。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的策划方案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

    课文鸿门宴教案(通用15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科特点制定的一份工作计划,旨在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学科教学大纲,我需要制

    后勤工作计划(热门19篇)

    后勤配送是确保物资按时到位,有效地分配到各个部门或个人的工作。欢迎大家分享自己在后勤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供大家学习和交流。本学期,后勤综治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

    上学期高三政治教学工作总结(精选23篇)

    教学工作总结不仅仅是对教学工作的回顾,更是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教学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件

    小学班级活动策划书小学班级活动策划书(优秀15篇)

    班级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协作并分工合作,这样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班级活动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一、活动目的:

    幼儿园的元旦活动方案(通用19篇)

    活动方案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计划和安排。以下是一些精心策划的活动方案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元旦主题来源:元旦是中

    兴趣小组的活动方案(精选19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到可行性、可持续性和效果评估等因素。通过阅读这些活动方案范文,您可以了解到一个优秀的活动方案应该包含的要素和步骤。第六届心理健康周活动以“

    供电站工作述职报告(热门13篇)

    述职报告不仅是向上级领导展示自己的工作进展,还是与同事和团队分享经验和成果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大家可以了解到书写一个好的述职报告所需注意的一些关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