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中班 《日月明》教学设计优秀(3篇)

时间:2023-04-06 作者:储xy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中班 《日月明》教学设计篇一

一、借助事物形象,激发儿童识记生字的兴趣。

表意性是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课文通过一句句富有韵律的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从而让学生发现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但是却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义。因而,在教学时我除了让学生根据儿歌记住字形以外,还借助图片、小演示等让学生明图意,悟字形,晓字义。在图、演、文、字联系的过程中,学生们得心应手,他们或看实物,或看图意,或联系生活,或亲身表演,让汉字和形象紧密地结合,饶有兴趣地悟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加深了对字形的记忆,对字义的理解。

二、注重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无论是何种教学,对学生的教育都应该是一个“扶”到“放”的过程,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他的一生都将受益非浅,所以我在学习完“笔、看”这两个会意字后,引导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方法,自主学习会意字“尖……”。在整个教学中,我让学生用眼睛看,使他们学会观察;让他们张开嘴说,使其在畅谈获得更多学习方法;让其放开手脚演,使他们亲自感受到识字的妙趣……不仅把学习的时间交给了学生,同时还把学习方法教给了他们。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还获得了有益于终身的学习方法。不要小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经常注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本领会越来越强。

三、体现识字快乐,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那么首先这个学习应该是充满快乐的。也许有人会认为,整堂课闹哄哄的,学生光去玩了,肯定学不好。其实不然,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力强,就该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在无形中他记住了该记的知识,而且这些知识是通过自己去发现,用他自己的方法去记忆的。在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会调动自己的多个感官,提取自己生活记忆的材料帮助记忆、理解知识,其记忆持续时间会比强制记忆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在这氛围中他学会了学习会意字的方法,又将继续用自己学到的方法使这份“快乐”持续下去。每个人都喜欢参与快乐的活动,孩子们更是如此,四十分钟的课堂,使孩子们全部主动参与学习,其课堂实效性可想而知,同时这份“快乐”对于一年级上册400个生字的记忆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样教学会意字更有效——《日月明》教学反思

《日月明》一课共有13个生字,其中11个生字是会意字,所编排的韵文也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所以在备课时我个人认为学习会很容易的。但在实际上课时,学生的表现距离我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距。细分析,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首先,因为本课都是一些会意字,在备课时认为学生借助韵文在读书过程中就能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所以对于本课的生字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讲解高估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其次,在处理本课生字上与以往相比过于仓促,学生认读时间短、形式单一,以至于拿出某个生字,还有部分学生不认识。

鉴于以上不足,再来教学这样的会意字,我会做好以下工作:

1、首先结合韵文让学生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以“明”为例,先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所表达的事物,再进一步引导太阳也好,月亮也好,它们都会发光,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结合汉字字形“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树上歇歇脚,就是“休”字。联系字义识记和分辨字形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引导,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们就能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拓展延伸。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这一课,学完文中的会意字,还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认识的、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识字教学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不容易,对老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找准突破口,带领学生扎扎实实识字,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

课文上着上着,忽然觉得好像课堂气氛没那么热烈了。想想也是,班级人数太多,花样玩得太多,组织教学很累,但每篇课文的识字量又有这么多,短短一节课要认十几个字,还要把课文读通顺、流畅,对于这些注意力不能太持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点困难。正琢磨着怎样让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日月明》的教学或多或少给我带来一些启发。

和其他课文一样,《日月明》一课包含13个生字和一篇提示会意字构字特点的小韵文及三个会写字,既要使学生把韵文读得朗朗上口,又要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认字,可以说并非易事。为了设计好这节课,我一面反复阅读教材,领会其特点,设计了以“明、鲜”两字引路,学生主动学习其它会意字的大思路;一面又翻看了《汉字的演变》一书和《古代汉语词典》。通过学习、查阅,我把握住了会意字的特点,精心制作了课件。一切准备就绪,希望课堂上教得轻松,学得愉快!

第二天,我带着忐忑走进了课堂。当我以课件出示“日”“月”的图画,而后出现“明”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过来。他们有的说“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紧接着我出示了“鲜”字,问他们“看到它,你又发现了什么?”时,学生们有的说:“鱼肉很好吃,羊肉也很好吃。”有的还说:“鱼肉、羊肉都很有营养,‘鲜’就代表好吃,还很有营养。”他们的主动与活跃渐渐驱散了我心中的疑虑,带给我惊喜。学生学习其它会意字时,主动学习意识强烈,敢想,敢说,尤其问题意识浓厚,如教到“田力男”时,我告诉孩子们,古时候男人们都在田里耕种,女人则在家纺织,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很多男孩子骄傲地说:“男人力气比女人大,所以男人就在田里干活。”我笑笑说:“那平时班上有体力活,我们的男孩子就要多出力哦。”一阵欢笑;教到“灭”字时,平时最调皮的任意题问:“老师,灭火要用水,为什么上边不是‘水’字呀?”他这一问,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就被课外知识最丰富的的刘禹文抢过话题,他站起来说:“我知道!‘一’表示一个大盖子,盖到火上,火就能灭。”他们精妙的想像,精彩的回答,大胆地发问着实又给了我一个惊喜。一节课在极为融洽、民主,学生热情高涨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着,使教者与学者都身心愉悦。我相信13个生字已无需课后去识记了,课文也能当堂背诵了。

激动之余,不由得提起笔将感悟记下:首先,在识字过程中,可以适当渗透些识字知识与识字方法,汉字中有大量的会意字,让学生掌握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对于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生字时一定要将字音、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教。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认识并运用这些字,并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生产生了浓厚的识字兴趣,他们就会到生活中去主动识字,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其次,我深深感觉到自身的知识储备太少,还满足不了学生突发的一些需要。这就要求自己要多读书,多积累。一个四肢不勤,头脑懒惰的教师是永远不可能有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只有平时的“厚积”才会有课堂上的“薄发”。            

第三,我认识到: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然后再丢开老师这根“拐杖”,自己独立前行。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兴趣。

然后老师要尝试着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别看他们都是一年级的孩子,一样有你值得学习的地方。

以此作为自己今后教学中的镜子,时刻反思,不断进步!

日月明教学反思

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并掌握一些识记汉字的方法。

备课时,我考虑到本课课文没有情节,不知学生会不会感到枯燥?虽然课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学生会不会掌握后就对他不感兴趣了?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课文感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更能以课文为“砖”,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喜欢识字,在课外更主动地学习汉字。

于是我设计了教学过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鱼、羊、小、土、大”等已学过的独体字。然后,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骄傲地说:“我能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字…….”我故意拖长声音,灵活的学生马上接上:“明!”我因势利导:“‘明’是什么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阳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来就是明。”我表扬这位学生,并乘机激励学生自主要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内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我到各小组中指导,和他们一起讨论。日月明教学反思

汇报时,钰欣抢先举手:“老师我知道‘一’就像一张浸水的被子,盖在‘火’上,火就‘灭’了。”他还运用了消防知识。有的说:“手放在眼上就是看。”还把手放在眼前,边说边比划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将这把自己想到地说出来,唯独没人说“休”字。我因势利导:“人干活累了,靠在树边在干什么?”“休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哲宇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明是左右结构,尘是上下结构。”我乘机表扬了他:“哲宇真聪明,能积极动脑筋,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秘密。”并拥抱了他,学生们羡慕不已,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意识、认真观察品质的教育。日月明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得很轻松,我基本上是在做一个“旁观者”,只是时不时给学生们点拨一下。课堂主要交给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轻松愉快、自主探知。

《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中班 《日月明》教学设计篇二

《日月明》教学反思

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并掌握一些识记汉字的方法.

备课时,我考虑到本课课文没有情节,不知学生会不会感到枯燥 虽然课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学生会不会掌握后就对他不感兴趣了 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课文感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更能以课文为"砖",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喜欢识字,在课外更主动地学习汉字.

于是我设计了教学过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鱼,羊,小,土,大"等已学过的独体字.然后,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骄傲地说:"我能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字……." 我故意拖长声音,灵活的学生马上接上:"明!"我因势利导:"'明'是什么意思呢 是光明的意思,太阳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来就是明."我表扬这位学生,并乘机激励学生自主要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内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我到各小组中指导,和他们一起讨论.

汇报时,钰欣抢先举手:"老师我知道'一'就像一张浸水的被子,盖在'火'上,火就'灭'了."他还运用了消防知识.有的说:"手放在眼上就是看."还把手放在眼前,边说边比划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将这把自己想到地说出来,唯独没人说"休"字.我因势利导:"人干活累了,靠在树边在干什么 休息!"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哲宇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明是左右结构,尘是上下结构."我乘机表扬了他:"哲宇真聪明,能积极动脑筋,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秘密."并拥抱了他,学生们羡慕不已,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意识,认真观察品质的教育.

这节课上得很轻松,我基本上是在做一个"旁观者",只是时不时给学生们点拨一下.课堂主要交给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轻松愉快,自主探知.

《日月明》教学反思

在布置学生回去预习后,课堂上我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就有的学生告诉我:“弓、长张”虽然他们不懂得什么叫“会意字”,但我觉得他们对于这种构字规律很感兴趣。我在想:如果教材能结合一些图画,会更形象,学生学起来可能会更有味道。因为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虽念起来琅琅上口,但不怎么理解字的意思,所以教师往往还要加以解释,“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日”和“月”都是非常明亮的,“明”就是指很亮的意思。如果画出发光的日和月,组合起来放射出的光芒,学生看了之后,一定会表达它的意思了。

教学完这课之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边的例子,以姓名为例,编一些儿歌。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姓名进行拆分。“土、申坤,走、大达,中、心忠。”从中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当然有些拆合后是有它的意义的,但我认为学生会拆就说明他记住了这个字,这也是识字的一种好方法,为以后的字形结构奠下基础。

我知道识字的方法很多,不能单单局限于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入社会。但有时总感觉压力很大,布置学生回去认身边的字,如各种商标、牌匾、广告牌、报纸,并尽可能地把能剪下来的字贴在图画纸。学生总说家里什么也没有,完成任务的也寥寥无几,教育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识字,但我发现他们都是被动的。也许是我的引导还不到位吧!今后我将继续探究,增强学生识字兴趣,把识字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我用心,学生会开心的。

《日月明》教学反思

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并掌握一些识记汉字的方法。

备课时,我考虑到本课课文没有情节,不知学生会不会感到枯燥?虽然课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学生会不会掌握后就对他不感兴趣了?要怎样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对课文感兴趣,并能主动地学习,更能以课文为“砖”,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喜欢识字,在课外更主动地学习汉字。

于是我设计了教学过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鱼、羊、小、土、大”等已学过的独体字。然后,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骄傲地说:“我能把这两个字合成一个字…….” 我故意拖长声音,灵活的学生马上接上:“明!”我因势利导:“‘明’是什么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阳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来就是明。”我表扬这位学生,并乘机激励学生自主要求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其余的内容。于是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学习,我到各小组中指导,和他们一起讨论。

汇报时,钰欣抢先举手:“老师我知道‘一’就像一张浸水的被子,盖在‘火’上,火就‘灭’了。”他还运用了消防知识。有的说:“手放在眼上就是看。”还把手放在眼前,边说边比划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将这把自己想到地说出来,唯独没人说“休”字。我因势利导:“人干活累了,靠在树边在干什么?”“休息!” 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哲宇举手说:“老师,我发现了一个秘密。明是左右结构,尘是上下结构。”我乘机表扬了他:“哲宇真聪明,能积极动脑筋,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秘密。”并拥抱了他,学生们羡慕不已,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意识、认真观察品质的教育。

这节课上得很轻松,我基本上是在做一个“旁观者”,只是时不时给学生们点拨一下。课堂主要交给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体现了轻松愉快、自主探知。

《日月明》教学反思

《日月明》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能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备课时我想这是一篇能激发孩子识字的兴趣的课文,于是我决定用讲故事的方法来教学这一课。

在学习“明”导入本课,揭示课题后,我要求孩子利用拼音读课文两遍,以便熟悉课文内容,这时我把“鲜、尘、尖”等会意字板书在黑板上。孩子们读完后,我说:“孩子们,老师要给大家说故事了。”话音才落,就看到孩子脸上路出了期待的神情,我以“夸父追日”的故事说了“休”的构成后,要求孩子们开动脑筋像老师这样,用说故事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字,这时孩子的学习热情就更高了,甚至有些孩子还做出了冥思苦想一休的动作。接着许多孩子信心满满的举起了手,一个孩子说:“从前有个大力士,他看到一块美丽的田,于是就把它举起来搬回家了,这个人就叫做男。”多有智慧的故事。另一个孩子说:“一个人烧了一堆火,可是火烧得很大,于是他拿一块木板压在火上,火就灭了。”一个一个故事说下来,说的孩子兴致高昂,听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在带拼音齐读一遍生字后,我就去掉拼音给他们开火车,出乎意料的顺利,而且他们自意识到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李就记住了这么多的生字,脸上都路出了获得成功后的笑容,他们还自发的为几个平时学字接受能力较慢的孩子鼓掌,因为他们这次基本认出了13个生字。

识字教学其实真的很有趣,很容易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只要老师用对方法,激起孩子自主识字的兴趣,那么这个拦路虎就不那么让孩子害怕了。

《日月明》教学案例及反思中班 《日月明》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案例1】

师:(课件出示大大的火字)这是什么字?它是怎么造出来的?

那如果森林着火了,你说该怎么办呢?

生:用灭火器把它熄灭;用水枪灭掉火;用衣服扑打……

师:大家看古人用什么来灭火呢?(课件出现树枝灭火的动作过程)原来“灭”字就是在火上加了一根树枝,真有意思,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有趣的字,你们想学吗?

【教后反思】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课堂教学这首优美乐章的前奏。课伊始就用直观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是此设计意图之一。从教材编排的体系看,课文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显然为本课会意识字做了很好的铺垫,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此为设计意图之二。引导学生发现会意字的规律性的东西,使学生举一反三地学习课文其他会意字成为可能,此为设计意图之三。

【教学案例2】

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之后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哪个会意字的规律就讲哪个字。老师作适当点拨。如:

1、明:课件演示(太阳和月亮都很明亮,它们在一起就更明亮了。)

2、休:一高一矮两学生演一演。

3、人——从——众: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扩词理解。

4、尘:学生用手轻擦桌面。

5、尖:联系旧知,板画“草芽”、“小船”。

6、林、森:出示森林画面,练习说一句话。

7、男:演一演在田里干活的样子。

8、鲜:板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

【教后反思】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展示才能的舞台,有自主发现的过程。“在读课文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作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设计,这几句话不但构建了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而且把学习的自主权完全还给了学生,使孩子们放开了手脚,大胆去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这样一个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习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在逐渐形成。另外,为了在认字之初给学生以强刺激,加深孩子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我还利用图画、动作、语言描述、动画课件演示,生活情景创设等手段加强汉字与客观事物的联系,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同时,也保持了孩子识字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