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复习提纲总结(实用8篇)

时间:2023-10-16 作者:紫衣梦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复习提纲总结(实用8篇)

经典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跨越时空,与每一个读者产生共鸣。怎样欣赏经典,才能领略到它们的美妙和价值?经典之作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和成熟。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一

2.骨的成分与特性:

结果是很易断裂破碎。

脱钙骨(含有有机物)柔韧,有弹性。

使骨脆硬无机物骨的特性是既有一定硬度,又有一定弹性。有机物使骨柔韧

3.“骨的煅烧”实验中煅烧后成为了灰白色的灰,是什么物质?无机物(无机盐)4.煅烧过程中骨的颜色如何变化?先变黑然后变为灰白色。

9.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洗去残余的盐酸,以免用手打结的时候伤手。

10.鱼肋骨经过质量分数为10%的盐酸脱钙以后,是否变软?变软了,软得可以打结了。

11.为什么脱钙以后的肋骨可以打结了?因为脱钙时,脱去了无机盐(钙盐),剩下的是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了。

12.“骨的煅烧”和“骨的脱钙”两个实验分别说明了骨内含有什么成分?

“骨的煅烧”说明骨成分中有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使骨脆硬;“骨的脱钙”说明骨成分中有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使骨柔韧。这两种成分使骨既有一定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弹性。

13.;物不足1∕3,无机物超过2∕3;特性是硬度大,弹性小,易骨折。

14.人体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二

1、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关系接近

人类的进化过程主要特征:起源森林古猿。运动方式:臂行、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用制造工具:不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生活习性以及语言的产生。

2、人的生殖

1)概念: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也是种族延续的过程。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阴囊:保护睾丸

阴茎:排精、排尿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胎儿产出的通道

4)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初期发育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发育:受精卵、胚胎、胎儿、婴儿

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

3、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形态特点:身高、体重迅速增长;

大脑:功能特点心脏结构、功能完善化;

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性发育:主要受到促性腺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

第二性征的发育:除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主要受到性激素的调节。

青春期形态发育的显著特点是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4、青春期的卫生:

1)遗精:男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在睡梦中精液自尿道排出的现象。

精液是由精子和精囊腺、前列腺所分泌的黏液组成,呈乳白色

2)月经:女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每月一次的子宫出血现象。形成原因:卵巢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形成过程: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使子宫内膜增厚,血管增生,卵细胞发育成熟从卵巢排出,若未受精,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子宫内膜坏死、脱落。

出血: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连同血液一起从阴道流出,形成月经。

5、计划生育

晚婚:提倡比法定年龄晚2到3年结婚;

晚育:提倡婚后推迟2到3年生育;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三

一、秦岭—淮河线

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2.秦岭与淮河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0%

2.自然环境特征

(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2)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2)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5)温带水果和地方特产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地方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6)重要农业地区和林区

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我国重要的林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4.矿产资源与工业生产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3)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二、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3)面积:约占全国25%

(4)人口:约占全国55%

(5)民族: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自然环境特征

(2)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3)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景色秀丽

(4)本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1)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3)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4.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云南东川、江西德兴

铝土:广西平果

钨矿:江西大余

汞矿:贵州铜仁

锡矿:云南个旧

锑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

铅锌矿:湖南常宁水口山

5.水能资源:分布在本区中西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2.自然环境特征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畜牧业: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二、青藏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

(2)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3)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4.交通运输条件

(1)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

(2)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四

一、秦岭—淮河线

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2.秦岭与淮河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0%

2.自然环境特征

(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2)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2)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5)温带水果和地方特产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地方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6)重要农业地区和林区

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我国重要的林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4.矿产资源与工业生产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3)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二、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3)面积:约占全国25%

(4)人口:约占全国55%

(5)民族: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自然环境特征

(2)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3)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景色秀丽

(4)本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1)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3)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4.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云南东川、江西德兴

铝土:广西平果

钨矿:江西大余

汞矿:贵州铜仁

锡矿:云南个旧

锑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

铅锌矿:湖南常宁水口山

5.水能资源:分布在本区中西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2.自然环境特征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畜牧业: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二、青藏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

(2)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3)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4.交通运输条件

(1)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

(2)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五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海陆兼备。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5、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6、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7、我国大陆濒临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8、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此外,我国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9、我国有(2)个内海(渤海)、(琼州海峡)。

10、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11、我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共计(34)个省级行政区域。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六

(5)、有遗传、有变异;(6)、对外界刺激能够作出一定的反应;(7)、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自然界的物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一类是非生物。3.地球上的植物约有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4.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细菌、病毒)

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1、若在显微镜下出现一个污点,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移动玻片标本,污点动,则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转动目镜、移动标本,污点都不动,则在物镜上。

2、取送显微镜时,要3、用显微镜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4、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体实际放大倍数是=物镜放大倍数x目镜放大倍数(注意: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物象相反的方向移动)

.实验: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1)净——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自来水(3)取——用镊子夹取生物材料(4)浸——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5)展——展平材料(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7)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染色后用干净的吸水纸将临时玻片标本擦拭干净。(注意: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取材必须薄而透明;严格按正确方法盖盖玻片,防止出现气泡)

四、1科学探究是人们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信息途径之一,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方面。2科学探究常常需要进行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3.实验变量——实验中可变化的因素。常见变量有: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在一次实验中,可以有一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变量。注意:(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如探究腐肉上蛆从何而来的实验中,变量是猪肉和外界的蝇是否直接接触,而其他因素都全部相同。

五、1`、植物细胞包括七部分;2人和动物的细胞只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没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3人和动物细胞都有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玻片标本(1)制作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2、细胞壁: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维、维持细胞正常形态;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是门卫);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细胞核:含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线粒体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动力车间);液泡中有细胞液;叶绿体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关(生产产品车间)。

3、除构成的,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六、1、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过程是:首先出现了染色体,染色体在中央分成两份,向细胞两端移动,细胞质也平均分成两份。

2细胞分化:指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3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生物都有生长现象,这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4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5.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6、形态相似、结构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具有一定功能,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动物组织有:皮组上织(如;皮肤表皮层)、肌肉组织(如:骨骼肌)、结缔组织(如:血液)、神经组织(如:脑、脊髓)、;植物组织有:保护组织(如:叶表皮)、输导组织(如:根、茎叶的导管、筛管)、基本组织(如叶肉、果肉)、分生组织(如:茎的顶端)。

七、1、植物体的六个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八、1、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但也是一个生命。因为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地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草履虫每天吃4.3万个细菌,能净化污水;草履虫靠分裂生殖,是无性生殖。靠纤毛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2、在载玻片上滴上两滴草履虫培养液,中间连起来,在一边加盐,草履虫全部都游到未加盐的一侧,因为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如在一侧滴加牛肉汤,草履虫全都集中到牛肉汤中,因为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趋利避害)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七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成为(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

2、(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同步训练篇八

11、《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是朱自清,字佩弦,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等。在《春》中,作者按照盼春、绘春和赞春的思路来结构全文。在绘春部分,依次描绘了五幅美丽的图画,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最后运用比喻,突出了春天新、美、力的特征。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济南的冬天》一文,开篇就以对比的写法突出了济南无风、无雾(响晴),无毒日(温晴)的宝地特点,然后,从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不结冰的水三个方面写了济南的冬天。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13、《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文章充满了浪漫色彩。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要到山中寻访一位朋友,原来是古桥、古树等自然界的朋友。然后通过与这些朋友互拆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4、《秋天》这首诗,选自诗人、评论家何其芳的《预言》。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由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和少女思恋图组成。

15、古代诗歌五首分别出自汉乐府、唐诗(五律、七律)、宋词和元曲。第一首《观沧海》由东汉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第二首《次北固山下》由唐代诗人王湾所作,作者通过对江南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水乡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第三首《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又叫香山居士的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了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第四首《西江月》由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作。这首词通过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了作者的闲适心情。词的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第五首《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所作。天净沙是曲牌名。这支“曲”通过九个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互不相干的事物(前三句所写景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通过相互映衬达到情景妙合无痕的效果,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