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模板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雅蕊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学反思(模板8篇)

标语通过简练的文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巧妙的排版设计来吸引人们的目光,让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和记住。创作标语是一个锻炼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接下来的这些标语范例展示了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效果,让我们从中学习和启发。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一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

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二

1.通过实验、交流、观察,体会并总结出三角形边的关系;并能利用该关系进行合理的判断。

2.体会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研究方法,初步感受点的轨迹。

小棒,ppt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课件出示三个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说出三角形有哪些特性。

师: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2、让学生利用自己手里的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指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围

一个围成,一个围不成,师帮助学生换小棒围成。

想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师出示两根小棒(3厘米、5厘米)

这里有两根小棒作为三角形的边,能够围成三角形吗?

生猜测第三条边应该有多长。

2、验证。

(1)小组合作

从1厘米到9厘米的小棒能不能和上面的两根小棒围成三角形。

组长分工并做好记录。

(2)小组汇报。

1、2、8、9厘米的小棒不能,3、4、5、5、7厘米的小棒能。

(3)质疑:为什么8、9、厘米的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得出:3+5=8,和等于第三边

3+59,和小于第三边

结论:当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3根时能围成三角形

看1、3、5厘米三根小棒,1+53,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

结论:三角形任意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并测量,验证结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判断。

四组小棒,判断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说理由。

找出加最短的两条边与第三条边比较就可以了。

2、快速判断。

3、淘气到学校路线图。

学生找出淘气到学校的最近路线,并说理由。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生活中寻找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的应用。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三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一端载一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反思本单元的教学,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学生对几种栽树情况的公式容易混淆,要帮助学生理清楚。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四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让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时,很容易出现拿不准到底是选择量角器内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来量角或画角的现象。如要画一个60度的角,有的学生会因画成120度而错;本来是一个125度的角,有的学生量出来却是55度。以往的学生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了让学生掌握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技巧,我觉得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以下操作的要领: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以前的教材比较重视概念的教学,有现成的总结性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却给省略了。上面的要领,我觉得还是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比较好。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五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让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时,很容易出现拿不准到底是选择量角器内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来量角或画角的现象。如要画一个60度的角,有的学生会因画成120度而错;本来是一个125度的角,有的学生量出来却是55度。以往的学生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了让学生掌握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技巧,我觉得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以下操作的要领: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以前的教材比较重视概念的教学,有现成的总结性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却给省略了。上面的要领,我觉得还是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比较好。

再说,开学以来很不巧,我们班电教设备的线路有问题,上课时电脑,课件,投影什么都用不了。我只好利用以前的教学挂图,图上的量角器放得很大,角很清晰(这些挂图都是以前人家丢掉准备当废品卖了的,是我舍不得捡回来收藏的),讲完课后就贴在教室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学生课后再多看看,边看边想,加深认识和理解,效果还不错。因此,我觉得并不是没有电脑就上不好课,以前没有电脑出现时,那么多人材也不是这样教出来的吗当然,时代在进步,教学设备也在更新换代,这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全依赖它,有个什么意外,多做几手准备还是好的。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六

本课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感知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板等工具画平行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而画平行线,更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1、创设情境,认识平行。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找了几张同学们熟悉的图片,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初步认识平行。

2、观察思考,寻找平行。在初步认识平行后,我又安排了三个层次,让学生寻找并深入体验平行。先是在生活中找平行,并用刚才所学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接下来在铅笔盒中找平行,为下面的创造平行作铺垫。然后让学生在学过的图形中找一找,共有几组平行线。最后在一个正方体的`透视图中找平行,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并结合实物观察,体验不同平面的两条边。再次感受平行的概念,深刻体会同一平面的意义。

3、动手操作,创造平行。让学生想办法在格子图和白纸上各自创造出一组平行线。

4、观察感悟,画出平行。让学生自学课本上画平行线的方法,再通过任意画一组平行线,画一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三个层次,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

5、归纳收获,总结平行。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七

一、口算20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12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18

(4)6×8-24(5)36÷6×4(6)49÷7+63

五、在〇填上、或=(12)

(1)5×4+5〇5×4-5(2)6+7×2〇7+7×2(3)5×2×3〇5×(2×3)

六、列式计算8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5*5=25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篇八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涉及的知识面广,题目变化的形式多,解题的思路宽,既有独特的思维模式,又有基本的解题思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有以下一些典型方法。

数形结合是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思想,画线段图能将题目中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分析、推理和计算。画线段图常常与其它解题方法结合使用,可以说,它是学生弄清分数(百分数)应用题题意、分析其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分率对应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根本思想,分率对应是通过题中具体数量与抽象分率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分率对应常常和画线段图结合使用。)

转化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解题过程都离不开转化。它是把某一个数学问题,通过适当的变化转化成另一个数学问题来进行思考、求解,从而实现从繁到简、由难到易的转化。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常常含有几个不同的单位“1”,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将不同的单位“1”转化成统一的`单位“1”,使隐蔽的数量关系明朗化。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有许多数量前后发生变化的题型,一个数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个数量的变化,但总存在着不变量。解题时要善于抓住不变量为单位“1”,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的是部分量不变,有的是总量不变。

假设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常用有推测性假设法和冲突式假设法。

在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特别是逆向思考的应用题,往往棘手,而这些的应用题用列方程解答则简单易行。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开始就用字母表示未知量,使它与已知量处于同等地位,同时运算,组成等式,然后解答出未知数的值。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已知条件找出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临海市的最后一题许多都可用方程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