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

时间:2023-12-20 作者:梦幻泡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帮助他人更好地面对类似的问题和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一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o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矛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三是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矛盾: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二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三

矛盾论读后感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法则。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时,常常涉及到许多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矛盾的主观能动性。毛泽东曾在1937年发表了矛盾论,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在这里将其概括,以便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矛盾。

当然,我们首先要解决一下什么是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矛盾并不陌生。但这并非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矛盾是两种事物之间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对应关系。比如数学中的正数与负数,物理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如果是正数就不会是负数,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

我们先拿正与负为例,之所以说相互依存,是因为没有正数,负数不复存在。之所以相互对立,是因为一个数只要是正数就不可能是负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也是如此。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矛盾,只要认真寻找。我们研究矛盾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理和生存的智慧,使我们的思想深邃具有时代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有先进的思想武器。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它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回避矛盾,否认矛盾,找不到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到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其实,这样的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古往今来,人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充满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而我们应该承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不能回避矛盾,否认矛盾。

矛盾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四

在《矛盾论》这本书中,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谈谈读书。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9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o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矛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三是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矛盾: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帮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这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必须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地原因或普遍地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也就无从辨别事物,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其内部也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而我们研究事物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同时相互联结,即统一辩证的看待这些矛盾,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矛盾也同时为我们研究事物提供了方向。

其次,认识事物需要研究工作。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而研究问题时,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人们需要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而不只是片面地或表面地去看它们,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络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再次,矛盾通常是分主次的,而且主次并非是绝对的。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并且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因此,研究任何过程中首先要捉住其主矛盾,这样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万千的人们,不懂得这种方法,结果如堕烟海,也就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譬如进入大学之前总是心存侥幸,以为熬过高考之后世界或便该是一片阳光灿烂,,然而行至今日也不过如此,仍然需要在各种矛盾之中排解调和以求平稳生存。学业愈重与之对立的对闲适生活的渴望也愈重,一方消失后另一方也对应消减。是以甫入大学,时有空虚之感,而又不得不继续鞭策自己,在压力之中寻求动力。

人也是如此。人性之中的善与恶是一对手拉着手旋转的对立统一体,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不同的只是在各人的成长过程中,一部分人将心底里的恶念转化为善,由行为思想上加以引导,而成为善人。然而成为善人的人心中也不会没有一念之恶,他们一生将之压制并幽闭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缩至无限小,但依然存在。另一部分人则放纵心灵中的各种欲望,违背道德与公理,成为与良善之人相反相成的阴暗面。上下、左右、乾坤、阴阳,社会与人生都是由这种两极对立所组成,人总在试图转化矛盾当中吸取经验与教训,获得成长,并将矛盾长久地持续下去,直止死亡。因为有对生的憧憬与向往,才有对死的虚枉的恐惧。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毛主席《矛盾论》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比较简略,因为作者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作者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最后,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特点之一,例证丰富。作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作者的。

国学。

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等典籍都有引用。作者所列举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这些足以见出作者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特点之二,语言准确而生动。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作者论述运动的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时有这样一段。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都是事物处在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而统一物的分解,团结、联合、调和、均势、相持、僵局、静止、有常、平衡、凝聚、吸引等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都是事物在质变状态中、在一种过程过渡到他种过程的变化中所显现的面貌。作者像连珠炮似地一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罗列了十数个词汇来说明矛盾的统一的状态,个个不同,但个个精当,个个准确,让读者很清楚地明白了哪些是矛盾的统一状态,是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同时,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作者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作者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五

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之际,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向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致敬。毛泽东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本文旨在从哲学思想上解释毛泽东的《矛盾论》观点,以论证其正确性。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首先给出的是事物的定义,然后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质,或者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性质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了解了事物的性质,那么就算我们把“猫”不叫做“猫”,叫做狗或是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会抓老鼠的动物,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问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离不开对事物性质的研究。

对于事物的性质,无非是说事物是怎样的,它能做些什么。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于任何一种事物而言,往往更多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种类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事实上,有不变部分的情况只限于人类规定,例如对于数字“1”的规定,在现实中,就连物理学中曾认为是必然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部分,往往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尤其是存在对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么。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冷和热是一对矛盾,快和慢是一对矛盾,大和小是一对矛盾,这些来自视觉和触觉的直接生理感受,就是我们认识矛盾的来源。

同样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解决一些小的问题,才能把一件事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的问题也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物的性质做了一些改变,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去做,那么它就不是可以自然地顺利发生的,而是有一定阻力的,否则就不需要人去做功了。每一种阻力的来源和人克服阻力的过程,也是矛盾的组成部分。举例来说,我们如果要爬山,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保证自己的身体维持健康,这与山顶稀薄的空气就是一个矛盾;人在运动的时候会渴,而山上可能没有水,这是一个矛盾;人要用两条腿和两只手来攀登,而山上可能会有一些地方特别陡峭,容易滑下来,这也是一个矛盾。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矛盾都是基于人本身的属性和作用对象的属性产生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应当遵循事物本身的属性。

在193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毛泽东发表这样一篇演讲,无疑是切合了时代主题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武装斗争,在斗争中牺牲了很多我们的革命同志。而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使我们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民族矛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转变工作的方向,领导根据地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每次到了转移工作重心的时候,总有些同志思想上难以接受,因此需要《矛盾论》这样一篇文章向大家传达党的路线,反对党内教条主义。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辨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全书开篇提出,唯物辨证法作为认识世界方法论,根本性的理论是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因此,我们研究矛盾,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哲学问题,也就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构成了这本书的前六章。

可以看出,两种宇宙观是对世界的认识,首先要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正确观念,其次才能对矛盾进行解释;既然有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那么我们到处可以找到矛盾,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从而明白矛盾是什么;在不同的矛盾中,自然有一些矛盾是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一些是次要因素,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对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全书的一个脉络,我们现在顺着这个思路,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剖析。

二、两种宇宙观。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形而上学世界观和辨证法世界观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并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同样的事物”。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解释,通常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说明,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发展的观点。因此,这种世界观不能解释事物发生质变的原因。

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程度有限,为了解释自然,创立了形而上学的学说。事物发生量变的过程,是容易观测的,易于控制的,因此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变化过程,这符合由简单到深入的人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在很多只有量变的情况中,它可以指导人们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满足人们的一定需求,因此形而上学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当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延伸,逐渐意识到了事物的任何性质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特性都只是在一个限定好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在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时,都可以进行转化。那么这种转化,已经不属于外部强加于这种事物的特征,而是这种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辨证法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形而上学逐渐被唯物辨证法所取代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成为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对社会的研究一向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形而上学认为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这是可以用实例来证明其错误性的。非洲大陆在被殖民前和被殖民后,帝国主义的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其地理气候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社会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物辨证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内部的一些矛盾,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三、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矛盾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也就是没有事物是不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并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

前面讲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其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之间的矛盾会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生活中,凡是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这才使得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并且,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矛盾性,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存在很多矛盾,用这些信息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同样,人每时每刻的行为与思想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因此,研究矛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然而,事物是否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矛盾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支笔在写到第1000个字的时候没有墨水了,那么需要用笔写字和笔没有墨水的矛盾是不是在写999个字之后才产生的呢?当然不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件事物,从始至终,一直贯穿着矛盾。

当时的中共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歧。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因此,对矛盾普遍性的叙述主要是为矛盾的特殊性做好铺垫工作。

四、矛盾的特殊性。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这样我们才可以分辨事物,这样的认识过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过程。而因为我们是通过矛盾来研究事物的,因此事物的特殊性也就表现为矛盾的特殊性。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来看,总是由认识个别的事物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从而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之后,人类会去继续研究其他的个别事物,去研究一般规律对其他的情况是否适用。这两者,一个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一个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二者总是同步进行着的(原书中叙述为“循环往复”,但似乎二者很难划清时间的界限,我们并非在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另一个过程)。虽然对于所有事物而言,我们的研究都只限于当前的事物的性质,事物又总是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永远无法结束我们的研究。但每一次我们对事物的研究,都会使我们对此类事物的矛盾情况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一些。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当时,中共内部的教条主义者认为理论是永远正确的,无论我们的情况如何变化,坚持理论就可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的后果。事实上,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前人根据以前的情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但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笔财富,搞清楚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去执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改变做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状况。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还对一部分人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三个方面。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掺入个人毫无根据的一些判断,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只了解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等等。表面性,就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一个问题,而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对矛盾的本质并没有搞清楚。这三者,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的范畴,也就是虽然思想上接受唯物辨证法,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回到了形而上学,这是我们应当杜绝的。在“”中,毛泽东所犯的错误,部分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判断造成的,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强调唯物辨证法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有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这就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认为理论一定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以阶级斗争为纲”等运动思想是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悖的。邓小平则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应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毛泽东所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诠释。

五、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从问题中分析出矛盾的脉络,并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的几章,就是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换句话说,在若干个不同的矛盾中,总有一些矛盾是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解决的,而另一些矛盾则需要我们努力去一个一个地克服,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其中,现阶段对该问题影响最大的矛盾,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唯一的。

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矛盾都研究得一清二楚,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事物影响较大的矛盾上面。其中,主要矛盾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去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毛泽东这样评价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主要矛盾是我们分析矛盾的常用方法。

接下来,毛泽东主要分析了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流,其他如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等矛盾则被主要矛盾所影响。而在当时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关系。当其他民族向中国发动战争,企图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完全地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时候,()中国国内大部分力量都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侵略,在近代史上,这样的行动有力地反抗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没有沦为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然而,当帝国主义支持国内某支力量,依靠它的统治来实施经济殖民的时候,统治阶级会压迫剥削人民,社会的主要矛盾则表现为被压迫的农民和工人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的政党,应当看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日本加速对华侵略扩张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应当与中国国民党一道,领导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而不是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放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此同时,人民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并不能放松警惕,避免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所消灭。相反地,共产党应当在抗战的过程中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以后的国民党力量作斗争。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这样解释同一性:“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也就是说,同一性是矛盾本身的性质,假如没有了矛盾的另一方,那么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事物本身的矛盾,还是一件事情中蕴含的矛盾,都包含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有一些矛盾是容易解决的,当解决之后,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与矛盾本身一同消失了。另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将长期共存,“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同一性还表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矛盾的双方会互相转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进行的,对每一种特定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转化条件。例如热水转化为凉水,所需要的是外界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并且外界具有从水中吸收热量的途径;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到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所需要的转化条件是地主阶级对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压迫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接下来研究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对斗争性的研究,首先要从事物本身运动的状态谈起。事物的运动都有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事物从一种平衡达到另一种平衡,一定会有变化显著的阶段和相对静止的阶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量变;变化显著的阶段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质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变化显著与相对静止都是相对的,并不能以单纯的单位时间变化量去衡量。例如物种的灭绝,通常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每一年中,死去的该物种的数量可能是很小的一个数字,但与这个物种繁衍的过程相比,这个变化又是显著的。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是因为在这两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应当区别分析、区别对待。

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二者之间的互相排斥,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斗争是伴随着矛盾而一直存在的,对矛盾的研究离不开对矛盾中斗争的研究。

在定义中,斗争表现为互相排斥,因此斗争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仅限于暴力革命。例如,工人在工作中向老板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企业要求员工加班,这都属于斗争的范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可以说矛盾的斗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对斗争的研究才具有其广泛的适用范围。

于是,书中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我们在研究一个单个的矛盾的时候,只要牢牢把握住矛盾中两者的有条件地互相转化和矛盾中两者的斗争这两点,就可以搞清楚这个矛盾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问题中,有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它表现为矛盾的双方激烈地互相排斥,使得原有的平衡状态不能再维持下去,这样一种形式就称之为对抗。可以看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通常表现为阶级矛盾,因此阶级之间的对抗也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着斗争关系。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矛盾被激化了的时候,阶级之间的斗争就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抗,从而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应当说,对于解决阶级矛盾而言,对抗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要坚持下去的,唯独如此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对抗并非总是适应当前的情况,所以应当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1937年的中国,坚持与国民党的对抗是不理智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与人民的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共之间的矛盾应暂时发展为非对抗性的。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内部思想是否是对抗性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他认为,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在开始的时候,它并不表现为对抗性,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会逐渐发展为对抗性的。例如苏共中列宁、斯大林的思想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思想的矛盾,就是由观点上的分歧逐渐发展到对抗的。因此,党内一方面要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要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

在当今世界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一些矛盾仍然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在在一些国家中。例如最近利比亚发生的内战和埃及发生的政变,就是国家内部两股力量的矛盾在经济危机中激化,转变为对抗产生的结果。在中国,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任何一种矛盾的激化,以避免对抗形式的出现。

总的来说,全书介绍了矛盾的思维基础、矛盾的一些基本的性质、现实中矛盾的存在形式、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矛盾论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为中国共产党指出了一条由理论指导的路线。历史证明,这条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它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矛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三是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矛盾: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六

首先,这是一篇精彩的哲学论文,当然,如果我说这论文伟大也肯定没有人会持有反对意见,因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地,他的东西就应当是伟大地。

其次,这篇论文似乎并不能单单从他的学术价值来评判,还必须兼顾他的历史意义,我个人一向对目的性很强的说教文字不怎样喜欢,孟子大人不是说了么:有心为善,虽善不奖,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的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用文章定思想,在现代可能是从毛泽东开始的吧,我想,他在纠正国内思想问题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若干年后这成为一种风气了,当然写篇文章就能给人扣顶大帽子,厉害的不是文章,是写文章的人。

当然,我得澄清自我不是在说坏话,纯粹是有感而发,要不这么一顶帽子扣下来,虽然不至于像以前折磨的人去跳楼上吊的,至少会说我思想有问题,入党怕是没指望了。

萨特的一句话我异常喜欢:“教育就是强迫别人理解另外一种价值。”单教育可能没那么强的效果,所以有了考试这东西,于是,不得不把自我不认同的东西一并记下来,就好象我此刻每一天照镜子,结果越看自我越顺眼,反复的记忆应用之矛盾论读后感后,那些东西恐怕也会变的好象是正确的似的了。

从小就被灌输了政治思想和终极奋斗目标的我们,到底是被指明了道路,还是被抹杀了个性呢。我以往问我的政治教师,共产主义能实现么,那时候还小,这么简单的东西自我想不明白,我教师琢磨了一会,最终说:“够戗。”“那为什么还把共产主义当目标呢。”“定远点,要不实现了以后都干什么啊。”都认为不能实现,都说能实现,这是不是就是教育的力量呢。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七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有幸学习了毛泽东同志所作的《矛盾论》,读完之后我深刻理解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所花费的巨大精力,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最终使全党的思想高度统一,并且使党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并且发扬光大。

1937年8月,毛主席写这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在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

在我们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布尔什维克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这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另外,这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我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八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前,仔细地读了《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的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读来,也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文章提到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点我是十分赞同的。以下就对这两点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语有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必须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到来”,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这矛盾结束了,另外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基于矛盾的普遍性,我们必须学会怎样对待矛盾的普遍性,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九

一、引言:作为现代商业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机构之一,银行承担着金融中介的角色,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银行的运营过程中,也经常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惑。本文就银行矛盾论进行探讨,并结合自身经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二、矛盾论分析:银行所面临的矛盾存在于多个层面。首先,银行内部存在着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本的矛盾。虽然银行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但技术资本的进步常常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人员配置提出新的要求,导致银行内部的矛盾。其次,银行在实施风险控制的同时,又要兼顾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必须合理控制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但也面临着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的压力。最后,银行在与客户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客户对银行的要求日益复杂和多样化,而银行的服务能力和资源有限,难以完全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解决矛盾的思路:面对这些矛盾,银行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首先,银行需要加强内部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资本的引进,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其次,银行应加强风险管理与创新服务的平衡。在保证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的可能,推动金融服务的升级和演进。最后,银行应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互动,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服务,提供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

四、个人心得体会:我自己在银行工作多年,对银行内部矛盾有着深切的体会。首先,我发现内部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本的矛盾是银行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一名从事金融事务的员工,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掌握新的技术知识,以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变化。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银行的发展需求。其次,我意识到风险管理和金融服务的平衡是关键。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只关注业务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控制。只有风险可控,才能提供持续稳定的金融服务。最后,我认识到客户需求的多样化是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客户对我们的期望越来越高,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改进,提供与客户需求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五、结论:面对银行所面临的矛盾,我们不能回避,而是应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加强内部培养和技术引进,平衡风险管理与金融服务,提升客户满意度,银行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通过对银行矛盾论的分析和个人的体会,我们认识到解决这些矛盾需要从多个层面着手,以适应和推动银行业务的发展。只有通过积极应对这些矛盾,银行才能在日益竞争的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

20世纪80年代,上述矛盾都实际存在着,但考虑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在中国进行大跃进到文革期间进行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原有的生产力下面临着难以满足温饱问题的局面,以及国际大环境美苏冷战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实行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中国在1990年至20xx年实现了经济腾飞,由原来的贫穷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经济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强国。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缓解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另外两个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没有踪迹转化到了目前的比较重要的地步,但还没有进入对抗的阶段。我们现在对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期对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中国现在的国际形势不如20世纪80年代。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苏争霸以及之后美国维持霸权主义的战场分别集中在中东和东欧两个部分,世界上发生了几场局部的社会动荡,其中包括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战争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两件重大政变,美国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东和东欧,无暇顾及远东,这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三十年发展机遇。而在华约解体,北约东扩逐渐成为事实之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维持超级大国的最大潜在对手,因此美国提出了重返亚洲战略,期望限制中国的发展,因此这个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国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大致分为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这样五个方面。财富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东部富裕、西部贫穷和城市富裕、农村贫穷,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整个中国雾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领导为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破坏当地环境、大量消耗当地资源这样两个问题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现在已经得到了部分缓解,现有的问题主要在于科技水平与经济规模不相适应;制度和法律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经历了长期的人治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领导存在“山大王”思想,农民工讨薪采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尚无一个完善的应对机制,通常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亡羊补牢,例如20xx年的“非典”应对和20xx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农问题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国在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有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的过程,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农村的传统小农经济构成了矛盾,怎样保证占中国多数的农业人口不成为发展的阻力,还要保证农业人口在逐渐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同样分得改革开放的红利,是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央高层对以上两个矛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的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和限制,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之前的几十年中,这样的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美国着眼于中东的石油,放松了对远东的政治经济控制,然而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期望通过韬光养晦继续维持阻力很小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一些外交问题上做出了一些强硬表态,东海航空识别区的划定就是一个例证。

至于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施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863计划”、修订《物权法》等多项法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来,尤以“三农问题”的处理为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分别提出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国家投资为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新农合公费医疗、完善农民工讨薪机制等若干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三农问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同时也部分缓解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他的四个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众不甚满意的地方,不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的崛起就无从谈起。

从现在的一些舆论导向和一些社会现状来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可动摇的,但与此同时,第二个矛盾和第三个矛盾与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理论作为现今的指导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证法的。在xx届三中全会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并未改变,然后对国内的若干个影响重大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予以施行,这是建立在对国内自基层至国务院的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理论只是几张写满了字的纸,只有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理论,它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矛盾论》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我们应不断发展前人留下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一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此分享。

读书笔记。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广泛的方面,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一两种宇宙观。

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简单的运动形式(例如机械性的运动)的基础,更是复杂的运动形式的基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三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因为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

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殊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9资产阶级这两个矛盾着的力量是主要的矛盾;其他的矛盾力量都为这个主要的矛盾力量所规定、所影响。然而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在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已如上述。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懂得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之后,我们必须进而研究矛盾诸方面。

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问题。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所谓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就是说,我们所说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矛盾的互相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科学地反映现实变化的同一性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六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侯,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阶级社会中,由和平向战争的转化,也是如此。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截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七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o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侯,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

值此伟人毛泽东诞辰之际,完成这篇读书笔记,向伟大的思想家毛泽东致敬。毛泽东在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本文旨在从哲学思想上解释毛泽东的《矛盾论》观点,以论证其正确性。

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首先给出的是事物的定义,然后去了解事物的一些性质,或者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性质是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了解了事物的性质,那么就算我们把“猫”不叫做“猫”,叫做狗或是别的什么,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种会抓老鼠的动物,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房子中有老鼠存在的问题。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研究事物的方法,离不开对事物性质的研究。

对于事物的性质,无非是说事物是怎样的,它能做些什么。对于具有不同性质的同一种事物,我们会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矛盾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于任何一种事物而言,往往更多的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正是这些纷繁复杂的事物的种类构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事实上,有不变部分的情况只限于人类规定,例如对于数字“1”的规定,在现实中,就连物理学中曾认为是必然不变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漏洞百出)事物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部分,往往是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尤其是存在对立的部分。

要想了解矛盾,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矛盾本身究竟是什么。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冷和热是一对矛盾,快和慢是一对矛盾,大和小是一对矛盾,这些来自视觉和触觉的直接生理感受,就是我们认识矛盾的来源。

同样的,一件事情的发生,即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解决一些小的问题,才能把一件事情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的问题也就是把一件或几件事物的性质做了一些改变,从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从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说,如果一件事需要你去做,那么它就不是可以自然地顺利发生的,而是有一定阻力的,否则就不需要人去做功了。每一种阻力的来源和人克服阻力的过程,也是矛盾的组成部分。举例来说,我们如果要爬山,那么我们首先需要保证自己的身体维持健康,这与山顶稀薄的空气就是一个矛盾;人在运动的时候会渴,而山上可能没有水,这是一个矛盾;人要用两条腿和两只手来攀登,而山上可能会有一些地方特别陡峭,容易滑下来,这也是一个矛盾。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矛盾都是基于人本身的属性和作用对象的属性产生的,并不是空穴来风,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应当遵循事物本身的属性。

在1937年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毛泽东发表这样一篇演讲,无疑是切合了时代主题的。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与国民党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武装斗争,在斗争中牺牲了很多我们的革命同志。而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使我们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人民群众的主要问题,民族矛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代表无产阶级的中国共产党应当转变工作的方向,领导根据地人民抗击外来侵略。每次到了转移工作重心的时候,总有些同志思想上难以接受,因此需要《矛盾论》这样一篇文章向大家传达党的路线,反对党内教条主义。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辨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全书开篇提出,唯物辨证法作为认识世界方法论,根本性的理论是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因此,我们研究矛盾,首先要弄清楚一些哲学问题,也就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六个问题,构成了这本书的前六章。

可以看出,两种宇宙观是对世界的认识,首先要有一种认识世界的正确观念,其次才能对矛盾进行解释;既然有了正确认识事物的观念,那么我们到处可以找到矛盾,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从而明白矛盾是什么;在不同的矛盾中,自然有一些矛盾是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一些是次要因素,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对方案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全书的一个脉络,我们现在顺着这个思路,对这本书进行一个深层次的剖析。

二、两种宇宙观。

在这一章中,作者主要讲述了形而上学世界观和辨证法世界观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和区别,并阐述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他们认为“一种事物永远只能反复地产生同样的事物”。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解释,通常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说明,否认事物因内部矛盾而发展的观点。因此,这种世界观不能解释事物发生质变的原因。

在历史上,由于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时间跨度和深刻程度有限,为了解释自然,创立了形而上学的学说。事物发生量变的过程,是容易观测的,易于控制的,因此是人们最先认识到的变化过程,这符合由简单到深入的人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在很多只有量变的情况中,它可以指导人们从事一定的生产活动,满足人们的一定需求,因此形而上学的产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然而,当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以及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延伸,逐渐意识到了事物的任何性质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种特性都只是在一个限定好的范围内才能保持,在满足一定的外部条件时,都可以进行转化。那么这种转化,已经不属于外部强加于这种事物的特征,而是这种事物本身就有的性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辨证法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世界,形而上学逐渐被唯物辨证法所取代也就是必然的了。因此,事物的对立统一也就成为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法则。

对社会的研究一向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焦点。形而上学认为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等因素决定,这是可以用实例来证明其错误性的。非洲大陆在被殖民前和被殖民后,帝国主义的俄国和社会主义的苏联,其地理气候环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而社会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物辨证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引起的。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内部的一些矛盾,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说矛盾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也就是没有事物是不符合对立统一的法则的;另一方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在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可以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并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

前面讲过,事物的发展取决于内部和外部的一些对其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性质,这些性质之间的矛盾会促使事物发生变化。在生活中,凡是事物,都有矛盾的存在,这才使得我们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并且,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矛盾性,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也存在很多矛盾,用这些信息得到的结论自然也存在很多矛盾,同样,人每时每刻的行为与思想也存在着很多矛盾。因此,研究矛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一种迫切的需求。

然而,事物是否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矛盾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例如一支笔在写到第1000个字的时候没有墨水了,那么需要用笔写字和笔没有墨水的矛盾是不是在写999个字之后才产生的呢?当然不是。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件事物,从始至终,一直贯穿着矛盾。

当时的中共内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分歧。正如毛泽东自己所说:“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因此,对矛盾普遍性的叙述主要是为矛盾的特殊性做好铺垫工作。

“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这样我们才可以分辨事物,这样的认识过程才算是一个有效的过程。而因为我们是通过矛盾来研究事物的,因此事物的特殊性也就表现为矛盾的特殊性。

就人类认识运动的次序来看,总是由认识个别的事物开始,逐步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从而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出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当认识到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之后,人类会去继续研究其他的个别事物,去研究一般规律对其他的情况是否适用。这两者,一个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一个是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二者总是同步进行着的(原书中叙述为“循环往复”,但似乎二者很难划清时间的界限,我们并非在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另一个过程)。虽然对于所有事物而言,我们的研究都只限于当前的事物的性质,事物又总是在不断变化着,我们永远无法结束我们的研究。但每一次我们对事物的研究,都会使我们对此类事物的矛盾情况的适用范围扩大了一些。因此,我们应当不断重复这一过程。

当时,中共内部的教条主义者认为理论是永远正确的,无论我们的情况如何变化,坚持理论就可以夺取革命的胜利。这就是对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的后果。事实上,现实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前人根据以前的情况积累起来的经验是我们的一笔财富,但我们应该正确使用这笔财富,搞清楚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理论去执行,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改变做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在的状况。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还对一部分人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目前党内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三个方面。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如何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掺入个人毫无根据的一些判断,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如何全面地看问题,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只了解问题的一个方面,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农民一方,不了解地主一方”等等。表面性,就是粗枝大叶地了解一个问题,而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对矛盾的本质并没有搞清楚。这三者,本质上还是属于唯心的范畴,也就是虽然思想上接受唯物辨证法,但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回到了形而上学,这是我们应当杜绝的。在文革中,毛泽东所犯的错误,部分是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判断造成的,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强调唯物辨证法仍然有其必要性。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未来的政策走向有过一次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提出了“两个凡是”,这就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的思想,认为理论一定适用于现在的情况,“以阶级斗争为纲”等政治运动思想是与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相悖的。邓小平则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二十世纪末中国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应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毛泽东所写《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时代诠释。

五、主要的矛盾和。

主要的矛盾方面。

在研究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想从问题中分析出矛盾的脉络,并很好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接下来的几章,就是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换句话说,在若干个不同的矛盾中,总有一些矛盾是我们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可以解决的,而另一些矛盾则需要我们努力去一个一个地克服,这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其中,现阶段对该问题影响最大的矛盾,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唯一的。

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把每一个矛盾都研究得一清二楚,应当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对事物影响较大的矛盾上面。其中,主要矛盾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去花费最多的时间和精力。毛泽东这样评价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因此,研究主要矛盾是我们分析矛盾的常用方法。

接下来,毛泽东主要分析了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主要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流,其他如自由资产阶级和垄断资产阶级等矛盾则被主要矛盾所影响。而在当时的中国,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关系。当其他民族向中国发动战争,企图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完全地变为它的殖民地的时候,()中国国内大部分力量都会团结起来抵抗外来侵略,在近代史上,这样的行动有力地反抗了帝国主义,使中国没有沦为某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然而,当帝国主义支持国内某支力量,依靠它的统治来实施经济殖民的时候,统治阶级会压迫剥削人民,社会的主要矛盾则表现为被压迫的农民和工人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的政党,应当看清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37年,日本加速对华侵略扩张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应当与中国国民党一道,领导人民抗击日本的侵略,而不是坚持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放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此同时,人民与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虽然不是主要矛盾,但并不能放松警惕,避免无产阶级革命力量被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所消灭。相反地,共产党应当在抗战的过程中向广大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扩大自己的力量,以更好地与日本帝国主义以及以后的国民党力量作斗争。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毛泽东这样解释同一性:“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也就是说,同一性是矛盾本身的性质,假如没有了矛盾的另一方,那么矛盾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无论是事物本身的矛盾,还是一件事情中蕴含的矛盾,都包含了两个必不可少的方面。有一些矛盾是容易解决的,当解决之后,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与矛盾本身一同消失了。另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将长期共存,“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

同一性还表现在满足一定条件时,矛盾的双方会互相转化。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转化并不是无条件进行的,对每一种特定的矛盾,都有其特定的转化条件。例如热水转化为凉水,所需要的是外界温度低于水的温度并且外界具有从水中吸收热量的途径;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由封建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到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所需要的转化条件是地主阶级对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压迫导致的社会矛盾的激化。

接下来研究的是矛盾的斗争性。对斗争性的研究,首先要从事物本身运动的状态谈起。事物的运动都有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事物从一种平衡达到另一种平衡,一定会有变化显著的阶段和相对静止的阶段,相对静止的阶段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量变;变化显著的阶段发生的变化,我们称之为质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变化显著与相对静止都是相对的,并不能以单纯的单位时间变化量去衡量。例如物种的灭绝,通常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在每一年中,死去的该物种的数量可能是很小的一个数字,但与这个物种繁衍的过程相比,这个变化又是显著的。我们之所以要把这两个过程分开,是因为在这两个过程中,事物的发展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质和特点,所以应当区别分析、区别对待。

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二者之间的互相排斥,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过程向着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斗争是伴随着矛盾而一直存在的,对矛盾的研究离不开对矛盾中斗争的研究。

在定义中,斗争表现为互相排斥,因此斗争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不仅限于暴力革命。例如,工人在工作中向老板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企业要求员工加班,这都属于斗争的范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可以说矛盾的斗争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着的,对斗争的研究才具有其广泛的适用范围。

于是,书中得到了这样的结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我们在研究一个单个的矛盾的时候,只要牢牢把握住矛盾中两者的有条件地互相转化和矛盾中两者的斗争这两点,就可以搞清楚这个矛盾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在矛盾的斗争性问题中,有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它表现为矛盾的双方激烈地互相排斥,使得原有的平衡状态不能再维持下去,这样一种形式就称之为对抗。可以看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在人类历史中,社会中的主要矛盾通常表现为阶级矛盾,因此阶级之间的对抗也正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着斗争关系。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矛盾被激化了的时候,阶级之间的斗争就表现为阶级之间的对抗,从而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应当说,对于解决阶级矛盾而言,对抗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要坚持下去的,唯独如此方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是,在斗争的过程中,对抗并非总是适应当前的情况,所以应当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对于1937年的中国,坚持与国民党的对抗是不理智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是与人民的需求相违背的,因此国共之间的矛盾应暂时发展为非对抗性的。

在这一章中,毛泽东提出了关于共产党内部思想是否是对抗性这个问题的一些意见。他认为,共产党内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的矛盾,是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在开始的时候,它并不表现为对抗性,但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这种矛盾会逐渐发展为对抗性的。例如苏共中列宁、斯大林的思想与托洛茨基、布哈林的思想的矛盾,就是由观点上的分歧逐渐发展到对抗的。因此,党内一方面要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一方面要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

在当今世界上,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一些矛盾仍然以对抗的形式出现在在一些国家中。例如最近利比亚发生的内战和埃及发生的政变,就是国家内部两股力量的矛盾在经济危机中激化,转变为对抗产生的结果。在中国,我们应该尽力避免任何一种矛盾的激化,以避免对抗形式的出现。

总的来说,全书介绍了矛盾的思维基础、矛盾的一些基本的性质、现实中矛盾的存在形式、研究矛盾的一些方法和矛盾论对我们行为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为中国共产党指出了一条由理论指导的路线。历史证明,这条路线是一条正确的路线,它帮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矛盾论》这样一本经典的著作,对当今的中国依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现在的中国,面临着诸多矛盾,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与现在的世界霸主美国维护霸主地位之间的矛盾;三是长期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一些矛盾: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严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上述矛盾都实际存在着,但考虑到中国周边的国家在中国进行大跃进到文革期间进行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在原有的生产力下面临着难以满足温饱问题的局面,以及国际大环境美苏冷战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中国实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实行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使中国在1990年至20xx年实现了经济腾飞,由原来的贫穷发展中国家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在世界经济中分得一杯羹的世界强国。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实现了全面的小康生活,缓解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此,另外两个方面的矛盾由之前的没有踪迹转化到了目前的比较重要的地步,但还没有进入对抗的阶段。我们现在对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以期对中国的现状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首先是中国现在的国际形势不如20世纪80年代。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美苏争霸以及之后美国维持霸权主义的战场分别集中在中东和东欧两个部分,世界上发生了几场局部的社会动荡,其中包括阿富汗战争、两伊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战争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样两件重大政变,美国的精力一直集中在中东和东欧,无暇顾及远东,这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三十年发展机遇。而在华约解体,北约东扩逐渐成为事实之后,中国成为了美国维持超级大国的最大潜在对手,因此美国提出了重返亚洲战略,期望限制中国的发展,因此这个矛盾相比三十年前要重要很多。

其次是中国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出现的一些问题,大致分为财富分配不均、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部分制度和法律阻碍社会的发展、三农问题这样五个方面。财富分配不均主要体现在地域上的东部富裕、西部贫穷和城市富裕、农村贫穷,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上;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主要体现在整个中国雾霾现象严重,一些地方领导为追求经济发展指标破坏当地环境、大量消耗当地资源这样两个问题上;高新技术产业的匮乏是自三十年前就有的矛盾,经过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现在已经得到了部分缓解,现有的问题主要在于科技水平与经济规模不相适应;制度和法律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经历了长期的人治社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接受法治,例如部分地方一把手领导存在“山大王”思想,农民工讨薪采用暴力手段等等,以及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尚无一个完善的应对机制,通常在问题出现之后进行亡羊补牢,例如20xx年的“非典”应对和20xx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三农问题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国在从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有一个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迁徙的过程,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农村的传统小农经济构成了矛盾,怎样保证占中国多数的农业人口不成为发展的阻力,还要保证农业人口在逐渐转变为工人的过程中同样分得改革开放的红利,是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些年来,中央高层对以上两个矛盾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的美国对中国的制裁和限制,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之前的几十年中,这样的外交政策为中国赢得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美国着眼于中东的石油,放松了对远东的政治经济控制,然而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期望通过韬光养晦继续维持阻力很小的高速发展已经没有了可能性,因此,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了中国在一些外交问题上做出了一些强硬表态,东海航空识别区的划定就是一个例证。

至于中国在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党中央也认识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个税起征点、施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开展“863计划”、修订《物权法》等多项法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等一系列措施。近十年来,尤以“三农问题”的处理为关注的焦点。党中央分别提出实行了免除农业税、国家投资为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新农合公费医疗、完善农民工讨薪机制等若干政策,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遇到的三农问题,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同时也部分缓解了财富分配不均的矛盾。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他的四个方面矛盾目前都有不少令群众不甚满意的地方,不妥善处理好这些问题,中国的崛起就无从谈起。

从现在的一些舆论导向和一些社会现状来看,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不可动摇的,但与此同时,第二个矛盾和第三个矛盾与三十年前相比正在逐渐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把三十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理论作为现今的指导思想而不做修正是不符合唯物辨证法的。在xx届三中全会上,同志首先肯定了主要矛盾并未改变,然后对国内的若干个影响重大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并予以施行,这是建立在对国内自基层至国务院的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是针对国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理论只是几张写满了字的纸,只有我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理论,它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矛盾论》只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在这个世界快速发展的时代,毛泽东思想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我们应不断发展前人留下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二

毛的《矛盾论》写于1937年8月,是继《实践论》后的又一篇哲学论文。当时“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抗日的局面即将到来,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但是,由于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这种不良影响一直持续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虽然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清除了以王明、博古等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者,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正确领导地位,但是,对于王明这些人在党内所造成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不作一番大的努力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此,毛泽东同志写出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加强统一全党的思想。可以说,这两篇文章是对建党16年来中国革命经验和教训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中国共产党从她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不可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特别是中国革命,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因此,不能死板教条式的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更不能照抄照搬苏联十月革命的“做法”,只能在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具体的实际出发寻找出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来。

不管什么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矛盾,可以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在自然界是如此,在革命事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的时候,那些在苏联留过学,住过洋房,喝过洋牛奶,吃过洋面包的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们,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指示,生硬死板地套用苏联十月革命的某些“经验”,甚至聘用由共产国际派来的洋顾问李德来指挥红军打仗,结果致使中央苏区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形而上学那一套,因为它是不切合实际的唯心主义的理论。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所谓形而上学的或庸俗进化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的永远不变的。”从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看什么事物,我们都要从实际出发,唯物辨证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观。

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从内部去挖掘、去研究、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的这段话说的真好,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基本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的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导致家破人亡。老百姓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可以说是官逼民反,这样就会产生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的产生,必然会推动社会进步。难道不是吗?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毛泽东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毛泽东所讲的这一席话是对的,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毛泽东在本文中还着重指出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以说,这段论述可真是精辟极了,就拿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件事来说吧,是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叛变了革命,这和当时党内所出现的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在当时我们拥有自己的革命武装,硬起来,不和国民党妥协,那么,我们就不可能遭到大革命的失败,更不可能发生国民党蒋介石屠杀共产党人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样,在江西中央苏区,如果我们不迷信苏联的某些“经验”和听命于共产国际的那些不符合中国实际的“指示”的话,就不可能发生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算失败也不至于那么惨!可以说,远在莫斯科的那些住洋房、吃洋面包、喝洋牛奶的共产国际的“头脑”们没经过调查研究,擅自发布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有关中国革命的“指示”,固然可恶。如果没有党内那些对马列著作的条条本本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奉若神灵的教条主义者,窃取中央主要领导岗位的话,也就不可能导致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弄得中央红军大搬家似的进行史无前例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所以说,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句话,说得可真是太对了,由此看来,“一个政党要引导革命到胜利,必须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武装力量的巩固”。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是的,整个世界上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发展也都是在矛盾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自始至终充满着矛盾,可以说,按照列宁的说法,那就是“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会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不是这样吗?就拿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吧,封建社会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上是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强多了,但是,由于体制上和意识形态乃至文化方面的一些因素,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不起来,这就大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提高,这就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矛盾,由此,渐渐地就过渡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科学技术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在思想和文花方面的视野也有了很大的开阔。但是,由于大官僚大资本家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工人们是一天十几个小时不停地做工,但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一个月下来,被资本家七扣八折挣下来的那点工钱根本就没法养家糊口,于是,就产生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志于社会变革的仁人志士就会首先站出来,试图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道路。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整个世界几千年的发展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过程中度过的,没有矛盾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发展。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孕育和存在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中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如此。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出现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致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到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占据中央统治地位,致使第四、五两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等,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也是充满曲折,也是在充满矛盾和解决矛盾中度过的,不然的话,能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又一次地从危亡中挽救了共产党,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沿着正确的航向驶向胜利的彼岸吗?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救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是啊,世界上无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产生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不同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断,为我们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指明了方向,这大千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矛盾,其原因、其性质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解决。比如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就要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来解决;党内的矛盾,就要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在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而绝大部分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有一部分人还处在贫困线上这样就出现了贫富之间两极分化的矛盾,而要想解决这个矛盾,不能靠别的,只能靠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就业的岗位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提高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才能解决贫富不均的矛盾。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矛盾,每当历史向前迈进了一步,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所以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也都是在解矛盾中度过的,而解决不同的矛盾,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特别是1950年代至1990年代,居民们所食用的粮油实行的是定量供应,每人每月也就是半斤油和二十七、八斤的口粮,甚至还不到。特别是象大米白面这样的细粮,每个月加在一起也超不过那么五六斤,可以说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过得是相当的苦,虽然每斤粮的价钱超不过两三毛钱,价格较低,但是人们却吃不到更多的细粮,可以说是苦不堪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到了1990年代初期,取消了“粮食本”,粮油敞开供应,这下子人们的餐桌上可再也见不到高粱米和苞米面这样的粗粮了,可这好了,人们却又开始抱怨了,抱怨什么呢?原来是买粮食虽然不用粮食本了,可以敞开量地买,但这价格却上来了,而且这段时间是这个价,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却又是那个价,弄得人们是人心荒荒。一个劲儿地抱怨说:这还不如有粮食本哪会儿呢!虽然人们对这件事的认识有所偏激,但是它也确实又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一个矛盾,这个矛盾就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经济没有发展起来,人们只好吃定量供应的粮油,而且每个月根本吃不上几斤大米和白面;而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这个问题虽然是解决了,但粮油的价格却又上来了,这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正常的,但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收入,使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只要这样,才能解决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赶不上物价上涨的矛盾。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过程变化,旧过程和旧矛盾消灭,新过程和新矛盾发生,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因之而不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

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片面地看问题,照抄照搬某些框框本本。例如,1949年建国后,我们对城市里资本家所经营的工厂企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这就和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政府对资本家的财产实行没收充公大不一样,我党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来解决中国自己的问题,而如果按照那些教条主义者的做法,那就得照抄照搬苏联在这方面的做法,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得事与愿违,达不到所要达到的目的,而且没有不出乱子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生搬硬套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生活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矛盾论》这篇文章,是中国共产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小康生活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三

矛盾是存在于各个领域的普遍现象,既包括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的矛盾,也包括主观思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此,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矛盾论,指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的源泉。在工作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了矛盾的存在和作用。以下是我对矛盾论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工作中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与同事之间的合作矛盾,还是与上级之间的权力矛盾,抑或是与客户之间的需求矛盾,都是工作中经常面临的问题。这些矛盾既是工作的困扰,也是工作的机遇。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这些矛盾,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其次,我认识到矛盾的主要特点是双方对立统一。在工作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处理矛盾时,我们不能简单地选择一方而忽略另一方,而是要找到平衡点和解决办法。只有实现了双方的对立统一,才能推动工作的发展。

第三,我意识到矛盾的解决需要依靠斗争。在工作中,处理矛盾往往需要付出努力和付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要勇于面对矛盾,要善于通过斗争来解决问题。斗争并不仅仅是冲突和争吵,它可以是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也可以是创新的思考和实践。只有进行适当的斗争,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第四,我体会到矛盾的出现是进步的源泉。矛盾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进步。例如,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难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学习,促使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种积极地面对矛盾并与之斗争的心态,是我们应该拥有的工作态度。

最后,我相信矛盾的处理需要全面把握矛盾的全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观点。在处理矛盾时,我们不能只关注矛盾的一面,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在与同事合作时,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的得失,还要关注过程中的交流和团队风气。只有全面把握矛盾的发展规律,才能做出全面的决策和行动。

总之,矛盾是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矛盾是我们在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在矛盾论的指导下,我们要正确对待矛盾,善于斗争并从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矛盾论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4篇)篇十四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机构,承担着货币发行、存款储备、信贷分配等多项重要职能。在其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和问题,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挑战。通过对银行矛盾论的学习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了银行内外部矛盾的存在及其对银行发展的影响,同时也找到了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和策略。下面我将结合具体分析,从银行机构内外矛盾的特点、原因和解决办法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银行机构内部矛盾是银行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内部矛盾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利益分配、内控管理等方面。组织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不同层面的沟通不畅、权责不明确等方面,这导致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决策困难等问题的出现。利益分配矛盾体现在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和晋升机会不公等问题,这容易引发员工的不满和动摇。内控管理矛盾则主要表现在如何在风控和利润之间寻找平衡,以及如何避免内部操作失误等问题。这些内部矛盾的存在,不仅影响着银行的运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而且容易引发员工和管理层的不满和离职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矛盾,银行需要提高组织协同能力,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并加强内控管理,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

其次,银行机构也面临着外部矛盾的挑战。外部矛盾主要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以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等。与政府的关系矛盾主要表现在政策调控的影响,政府的支持和限制等方面。政府的政策调控不仅能够影响到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规模,而且也会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待客户的态度、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合作等方面。银行作为金融服务提供者,需要平衡好与客户的关系,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要防范风险。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矛盾则主要表现在如何抢占市场份额、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等方面,银行需要通过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因此,银行需要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与政府合作,与各类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解决外部矛盾。

解决银行矛盾的关键在于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创新的经营模式。首先,银行应该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其次,银行应加强内部沟通,建立高效的组织协同机制,使得信息能够流通畅通,决策能够迅速落地。此外,银行也需要加强内控管理,健全风险控制体系,预防和化解各类风险。此外,银行还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应用新技术,提高营销和服务效能。最后,银行需要关注社会责任,加强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银行矛盾论指出了银行机构内外部矛盾的存在和解决办法,对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银行需要正视这些矛盾,通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创新的经营模式,解决内外部矛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如此,银行才能不断适应和引领金融市场的变革,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学年度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汇总15篇)

    通过教师工作总结,可以使教师更加深入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差异,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了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总结的

    学生感想及心得体会(优秀16篇)

    优秀学生勇于面对挑战,他们对待失败和困难的态度积极乐观,并且不断努力克服困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14日,我们0

    游开封府三年级(通用21篇)

    优秀作文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优秀作文是一篇好的作文,展现了作者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作文,首先要明确

    伊索寓言小学生阅读心得(热门21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的宝贵财富,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来,方便日后回顾和分享。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彩范文,让我们

    元宵节的灯会范文(17篇)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举行。以下是一些欢乐的元宵节猜谜题目,看看你是否能够猜中?新春佳节,赏灯闹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为了让全

    司汤达的红与黑读书心得(热门17篇)

    读书心得是一种对于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章,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

    平凡的世界中学生读书心得感悟(通用16篇)

    读书心得是对阅读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方式,也是对自己思维成长的见证和记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读书心得范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和灵感。

    团委学期工作计划(汇总21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一种自我管理的工具,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时间和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接下来是一些学生在制定学期工作计划时的经验和心得,值得借

    高一以意志为话题(通用16篇)

    优秀作文是对作者的一种认可和肯定,更是对读者的一种指引和启迪。这些优秀的作文代表了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写作,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有关写作的技巧和经验。生活是五彩缤纷的,

    诚信活动教育总结大全(18篇)

    活动总结是为了将活动中的优点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分享,以便于其他人的借鉴和参考。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以下的活动总结范文,对于写作活动总结会有更好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