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优质9篇)

时间:2023-09-28 作者:飞雪2023年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 六年级语文上教案(优质9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一

1.学习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

2.通过交流,懂得一些和戏曲有关的词语,了解戏曲。

3.学习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讲清楚讲准确。

4.理解并积累一些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1.学习运用准确的说明语言。

2.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四字词语。

运用合适的语言把要说明的事情写得清楚明白。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板书:语文园地)【出示课件1:课题】

交流平台

2.同位或前后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记课堂笔记的。

3.教师结合实际例子总结讲解。

4.出示【课件2】

课堂笔记要记什么?

1.老师讲的重要内容。

2.有疑问需要继续思考的或者需要查资料的内容。

3.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5.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记的笔记有哪些,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记这些。

(板书:做好课堂笔记)

词句段运用

一、学习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词语。

【课件3】

亮相行当压轴捧场行头

跑龙套唱白脸花架子对台戏打圆场

粉墨登场字正腔圆曲终人散有板有眼科班出身

2.指名读词语,教师纠正。

3.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理解的词语和同学说一说。大家都不理解的可以查查字典。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汇报一行词语,小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解释。

5.没有解释清楚的词语或大家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来讲明白。

(板书:了解戏曲名词)

二、学会把事情说清楚

1.仔细读题目中的要求,看看题目中要我们做什么。

2.结合小台灯图画,独立阅读《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找出小台灯做错的地方。

3.交流:制作者制作小灯泡是根据《说明书》上哪句话制作的,为什么做错了?

(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把洞的两边粘牢。铅丝的头上用红橡皮泥做一个小灯泡)

没讲清楚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哪一边插入,小灯泡要在灯罩内还是在灯罩外。

4.思考:这句话怎样改才能让制作者看明白应该怎样做?

5.学生修改说明书上的相关部分。

6.汇报,交流修改的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板书:学习说明语言)

日积月累

1.出示成语

【课件4】

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行云流水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画龙点睛笔走龙蛇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2.学生自读,读不准的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小组交流:正确认读和理解词语。

4.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先正确读出,然后说出成语的意思。

5.教师纠正指导。

(板书:积累艺术词语)

做好课堂笔记

了解戏曲名词

学习说明语言

积累艺术词语

在口语交际时,我创设情境,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课堂笔记的,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在交际过程中,学生调动了平时的学习积累,积极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丰富了交际的内容,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想交际,也乐于交际。“词句段运用”部分有两项内容。第一部分是同学们相互交流一组与戏曲有关的词语,教学时注意适时地补充拓展戏曲知识,让学生理解艺术之美。第二部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学会自己去改正错误。“日积月累”这部分,学生始终站在“主角”的位置,正确读写、理解成语,不断地发现这些成语的妙处,体验了发现的乐趣,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语文园地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展示的特色平台,在这片园地里,学生不断参与探究、积累、创造,体验着成功,享受着快乐。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二

1. 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走进经典的阅读世界。

2. 通过阅读,对重点人物、情节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感受,体会作者

的情感。

教学准备

阅读一部名著及相关书籍资料、影响资料,召开一次讨论会。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猴王出世》《武松打虎》这学期又学了用奇谋孔明借箭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了解了四大古典文学中的一些人物.我们已经了解了四部名著中更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对他们的言行也有不同的感受,然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充当其中的一个人物.

二、交流要点

1.要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感兴趣的人物来写.

2.必须以第一人称叙事.

3.在原有基础上要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写法指导

1.一定要一名著中人物的身份讲故事.

2.名著中对人物和故事的描写要合乎情理.

3.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4.先说一说,再动笔写。

(1)互评草稿,受到启示。

(2)修改草稿,再读。

(3)征求同学的修改意见后,抄在作文上。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三

1、能按要求观察一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或者自己做一个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养成勤于观察,多动手,多动脑的良好习惯。

2、能将自己的实验观察情况说说,并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做好实验记录,在中写清实验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不少有趣的实验,前几天,老师也请大家注意观察科学课上的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的经过和结果,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动手操作,并做好记录。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交流实验记录。

二、交流实验记录

1、拿出记录,回忆实验情景,和同桌说一说实验的经过和结果。

2、推荐部分学生在班级交流。

三、明确要求,完成初稿

1、明确习作要求: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2、确定材料。完成习作初稿。

四、交流初稿,师生点评。

1、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师生评析。

2、同桌互评。

3、学生修改习作。

习作4 记一次实验

实验步骤清晰

实验结果清楚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四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10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各松树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黄山归来不看松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法、自学指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学生收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教师加以概括谈话导入

2、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快乐读书屋三去领略黄山松的美。

3、板书课题

1、自读课文。读懂课文,读通句子,不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介绍了黄山有哪些名松?这些名松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

2、在读课文,加深理解。

(1)、再读具体描写黄山松的段落,并画出描写黄山松特点的语句。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最恰当的一个词来概括每种松树的特点。

例如: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执着探寻的“探海松”等。(答案不,只要合理即可,启发学生谈出个性化理解。)

(3)、找出每种松树的关键词后,重点指导学生朗读相应语句,读中体会作者描写的每种松的特点。

(4)、作者为什么说“黄山归来不看松”,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引导学生从黄山松的外在美与内在气节两方面来谈)

3、播放黄山美景的课件,学生欣赏。(进一步体会黄山松的美)

4、有感情朗读全文

教师出示文中出现的生字活着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也可以同桌合作互读,记住词语。

1、收集描写松树的优美片段进行阅读,同学之间交流,并与《黄山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2、把本课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句子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黄山松

迎客松热情

探海松执著黄山归来不看松

黑虎松高大

连理松缠绕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五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3、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1、 引入材料:《千纸鹤》。

2、 典型材料:《纸船》。

3、 延伸材料:艾青《我爱这土地》。

1、 导入知识点。

(播放邰正霄的《千纸鹤》,让学生感受歌手在歌曲中借反反复复叠千纸鹤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念。)叠千纸鹤可以寄托一个人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的《纸船》,诗人借叠纸船要给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纸船》是冰心1923年考上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赴美留学的途中写的。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和远离母亲的惆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纸船》。

(听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要求自由朗诵,注意:诵读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借助以前的诵读经验,试着划出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诵读,师生共做评价)

2、 知识点揭示。

(诗的知识)讲解:新诗就形式而言,在格律上约束不大,形式灵活;就内容而言,多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诗歌表情较含蓄,常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助形象来抒情。

(学生在诗中标注,小组讨论)

讲解并板书:“从来不肯”、“总是”、“一只一只”、“仍是”、“每天”等词语写出了思念之深、之执着(具体分析略);第3诗节创设了一个感人场景:自己叠的纸船飘进了母亲的梦里。“含着泪”、“爱和悲哀”形象地抒写了思念之苦、之切、之强烈,将全诗的感情推向**。

讨论:诗题“纸船”有什么特殊含义?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纸船”来表达思念母亲的情感呢?(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纸船”形象有特殊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漂泊无依、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美好的心愿。

创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邮轮,面对茫茫大海,无法与母亲联系,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可想而知。大海复苏了诗人的童心,在中国民间,又有以放纸船寄托希望的习俗,诗人幻想小小的纸船能载着沉沉的思念到母亲身边,因此选择“纸船”这个具体事物,比较自然。

3、 知识点强化。

出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请同学们欣赏,按照“感受——共鸣——再创”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写出发言要点。

以每人选的诗歌为例,谈谈对诗的内容即形式的理解,请同学在全班作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诗,了解了新诗的形式和写法,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也被洋溢在其中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深深打动。爱是相互的,母亲爱我们,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报答母亲。

4、 知识点延伸及回归。

“诗言志”,它通过具体的形象、创设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饱含对母亲的爱背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人托船寄情的构思,体会那一只只用心良苦的纸船中盛满的无尽的爱与思念。

对抒情性较浓的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诗歌的赏析方法一样,都需要在阅读中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去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知识点检测。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本诗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模仿这种形式,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也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对母亲的爱。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上下文辨析文中两个“抽搐”的不同含义。

4、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皮埃尔在生死关头,把自己以及妻子的安危置之度外,关心他人胜过自己的高贵品质。

课文朗读磁带、投影片

1课时

l、出示世界地图。

(1)提问:世界上有哪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2)请在世界地图上指出印度洋的位置,说说它的周围是哪几个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非洲)

2、板书课题:印度洋上生死夜

(1)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不用看课文,我们就可以知道些什么?

(这一课题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地点是在印度洋上,发生的时间是在夜里,中心事件与课文中人物的生死有关)

(2)过渡:在印度洋上到底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来了解吧。

1、各自默读课文,画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试着想一想它们各是什么意思。

(1)学生默读后教师出示词语:猝不及防、抽搐、泡沫、耗尽、须臾。讨论这些词语的意思。

(2)齐读生字新词。

2、指名朗读课文,揭示思考题: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主要人物是谁?

(2)简要地说说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读后讨论上述问题,小结

3、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读一读,再抄写生字词。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七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网”和“救”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提示把美国紧急救援中心和芬兰有关方面联系的经过,以对话的形式演一演。

4、了解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波及面广,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读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救援人员的真情、爱心使苏珊在短时间内得救。

1学习“网”字。

出示象形字:网猜猜象形字,说出理由

古人的象形字通常用画来表达事物,演变到小篆字的笔画更漂亮,而新宋体更简洁,这里的撇点撇点就像网里纵横交错的网格,古时候,人们用网来捕鱼,这就是渔网。

出示:渔网注意渔网的渔是有三点水的

2联系生活积累“网”字组成的`赐予。

线织成的网?你还看到过什么?

出示:网兜球网蜘蛛网

3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4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5揭示课题

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

板书:网上呼救

6理解“呼救”的意思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1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板书:救援得救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指名回答1:板书苏珊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

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苏珊。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师:麦克无意中收到了苏珊在网上的呼救,出示:一天下午,麦克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学生读句)

他是如何进行救援的呢?

根据回答出示:将近六点六点十分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再次配合读,感受网络的快捷。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填空说一说(同座互说):

2、集体交流。

从填写的内容中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麦克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师随机点拨:芬兰的有关方面应该哪方面?——板书:芬兰紧急救援中心)

指导读好——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芬兰紧急救援中心两个长词语。

3、听录音,补充麦克与美国救援中心联系的对话录音。

我们来听听麦克是怎样和美国紧急救援中心联系的,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全文,布置作业。

引读全文,感受人间的真情。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网络的神奇魅力。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的美国男孩麦克收到了来自芬兰女孩苏珊的呼救……,苏珊选择网上呼救是因为当时……接到呼救信号后,麦克立即行动,你们听,六点十分……麦克在网上询问苏珊的时候,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了,麦克鼓励苏珊……,是众人的关心,热情相助给了苏珊力量,她用尽最后的力气打出了地址。十分钟后……,六点三十分……苏珊最终得救不仅借助于网络传递信息的快捷,更重要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们给予她的爱心,关切、鼓励让她的生命有了希望.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八

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也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体现情感态度的词语。

2、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任务的精神。

3、适当展开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不少于550字。

板书设计

写出人物精神

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精神

人物描写

细节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小学六年级语文培优篇九

《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转基因技术知识。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

2.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并体会课文语言的特点。

3.学会泌、玫、瑰3个会认字和搬、玫、瑰、柿、供5个会写字,掌握搬家、玫瑰、西红柿、供不应求等词语。

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

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及课文的语言特点。

收集现代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和科研成果。

两课时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种瓜怎么会得豆呢?这里有什么奥妙?

2.检查生字词语,以及课文读通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4.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1.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