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模板5篇)

时间:2023-09-23 作者:梦幻泡最新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模板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篇一

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样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父母在深圳做工,托给外婆照顾的小孩先说,她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和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没想到这节课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篇二

经过一阶段的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学生要把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文学好是多么的难呀!教完《静夜思》这一课后,我觉得低年级语文教学应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儿童自主快乐学习。

一、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学生图中的内容,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一年级小学生并不懂这些。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假如小朋友们就是诗中的劳动人民,看着自己种的粮食被人夺走,而自己却要挨饿,你的心情会是怎样?”“我们一块跟诗人的心情把这首古诗读一读,好吗?”教师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稍作点拔,旨在再现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可加以音乐渲染,让学生戴着头饰,自由想象表演,一边演一边吟咏古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在教学生字时,我以和新字交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的愿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互相交流学会的生字,并让人人争当小老师把你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在学生观察探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切实地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新理念。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沟通课堂内外,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其他课程的融合

1、在学完这首古诗后,我设计让学生回家查找有关描写动物的儿歌或古诗,也可自创儿歌,再配上自画的图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中完成并锻炼多方面的能力,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2、趁学生初学古诗、爱上古诗,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学习古诗,并定期开展“小小古诗会”、评选“优秀小诗人”。

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篇三

古诗《静夜思》,人们早已耳熟能详。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面对这样熟悉的古诗,咱们做老师的还有什么可教给一年级孩子的呢?

首先,应花精力突破识字的难点。

新教材要求孩子识记的字特别多。《静夜思》一文因诗文短小,生字不算多,但也有10个。如何让孩子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诗中字词的认识上呢?因为孩子们自以为已经很熟悉课文,就摆出得意骄傲的神态,不愿再细听老师的引导,只一味唧唧喳喳地炫耀自己背诵的本领。其实,他们也就只能这么小和尚念经般瞎背一通而已,其间还有不少字音是不正确的,不少生字是不认识的。这时,组织孩子评价他人读音的缺陷,一起讨论生字的字形,就能找到他们对于古诗的新鲜感。

诗中三拼音较多,又大多是带“ang”的后鼻音,读准确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所以得在这些三拼音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采用孩子们喜欢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亦能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含义。

其次,引导孩子们感受古诗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仍然是熟诗教学的必要目标。

面对一年级的孩子,如果教者光采用深入分析和烦琐讲解的方法,则事倍功半。所以一定要凭借优美的音乐和诗意的画面,采用一年级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他们体会时,也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避免空洞的说教。

如:说到李白思念家乡的时候,孩子们的感触还是不深,因为从他们眼光中流露出来的仍是一脸的茫然,读起诗来也充满了笑意。这时,我就问:

“你离开了爸爸、妈妈,会怎样?”

“我会担心的。”一孩子说。

“你担心什么?”

“我担心妈妈是不是平安。”

“那李白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也会怎么样?”

“也会牵挂家人的。”孩子们一致认为。

“他又会牵挂什么呢?”我追问。

“他牵挂妈妈的老毛病有没有再犯。”

“他牵挂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不好。”

“他牵挂家里的田地有没有获得大丰收。”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再读古诗,感情出来了。集体读,指名读,孩子们都已沉浸在浓浓的思念之情中了。

当然,此诗虽说短小精悍,要想真正读懂它,也非易事。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还很难对此诗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只要让他们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了。今后,每一名学生都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这首诗。

第三,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

《静夜思》是小学课文新教材中安排的第一篇古诗。凭借此诗,开启孩子们学习古诗的新篇章,激起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就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就把此诗的教学作为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古诗的金钥匙。

读古诗得认识作者,了解作者。那又怎样向一年级的孩子介绍《静夜思》作者李白呢?我觉得还是应该用孩子们熟悉的一点知识做引子,让他们一点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当问起《静夜思》的作者是谁时,十有八九的孩子会说是李白,可仅仅知道这个哪够啊。我马上追问:“你知道他的故事吗?”

立马好多孩子做无知状,呵呵,这都是平时小和尚念经的结果。不过总有智者在的,一男孩举手说:“我知道‘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讲的就是李白小时候的事。”不错,终于找到切入口。因为对于“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孩子们还是知道的。只是他们可还不会把此知识和彼知识串联起来。现在,他们马上就觉得,原来李白并不陌生,小时候也是个淘气孩子啊。重温“铁棒磨成针”的故事后,又有孩子说李白喜欢喝酒的事,原来他们懂的还不少的。

当问起你都读过李白的哪些诗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不少。

其间,一个孩子说:“我读过李白的《春晓》。”

我莞尔一笑说:“《春晓》可不是李白写的。”

马上有个孩子接上:“《春晓》是孟浩然写的。”

我马上表扬这位多知的孩子:“你知道的真多。不过这位写《春晓》的孟浩然还是李白的好朋友呢。”

孩子们听罢,个个乐呵呵的,想必他们在想:原来古人的事也这么有意思啊。

教完《静夜思》,古诗学习也就刚起了个头儿,接下去,我就利用班队课让孩子们把知道的古诗美美地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还查看了孩子们手中已有的关于古诗的书籍,告诉他们哪一本比较合适,没有的要赶紧去买。老师说的话可是他们的“圣旨”,相信他们一定会一步步走近古诗,阅读古诗的。此外,我还打算把学习古诗的计划告诉孩子的家长,给他们印发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的篇目,让孩子家长一起引导、帮助孩子学习古诗词。毕竟这70首的古诗只有20多首是放在课内学的,其他的可都要求课外掌握。

就此下来,熟诗的教学也便有了可教可学的内容。只怕还嫌精力不够,时间不够了。

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篇四

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尤其是里面的名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激起了无数异乡游子的思乡情怀。今年,我教一年级语文,课本上也有这首诗,但怎样让一年级的学生真正学好这首名诗呢?是不是仅仅会背就行了呢?怎样在课堂上随文识字呢?我针对本班学生的特点,想出了几条教学法。在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于是我随机教学“静”与“夜”,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学生踊跃发言,很快就回答出了问题,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接下来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思”是什么意思?他在思念着什么呢?意外的是,学生很快都明白“静”和“夜”的意思。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学生的话题打开了,这样他们也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

最后,我问他们,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此时我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体会些什么。

这节课让我收获了很多,我要感谢我的学生们。但由此也激发了我对古诗教学更深的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针对不同题材的诗歌想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静夜思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静夜思》之前,已经预料到大部分孩子已经会背诵。因此,把学生齐背课文和单独背课文的这一环节由课的末尾提到了课的最初。实际上,让他们背诵古诗是对自己在课前考察学情的进一步确认。果然,他们会背诵古诗,但仍存在字音咬不准,不知道怎样停顿等问题。于是我肯定了他们很棒,能背诵诗歌之后,话锋一转,说:“你们虽然会背了,可是里面的有些字音还没有读准呢”稍微的打击,让学生更专注地倾听老师讲课。

其次,孩子背《静夜思》大致是不知其意的。大部分孩子都对第二行有疑问——疑是地上霜。抓住了这个难点,我首先用图片的直观呈现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接着让孩子们读读第一行和第二行,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让孩子们去体会可能困难了点。于是我试着让孩子们想一想,你们觉得月光洒在地上像什么,孩子们对这种充满想象力的问题最有兴趣了,有的说像一层白白的纱,有的说像白糖,有的说像条白裙子……是啊,为什么作者不把月光比作白纱、白裙,而是比作寒冷的霜呢?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在本课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静下来仔细思考这堂课却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在引导孩子朗读古诗方面,如何让孩子读出这种古诗的韵味呢?要怎样读才能平仄分明又富有诗意呢?这些问题,在之后听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时,得到了一些启发。古诗仍旧要读出韵律美。最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很好的方法。总结一堂课,总希望自己在边教边悟中得到提升。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