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1-05 作者:BW笔侠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这些范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和整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写作的参考范围和思路。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一

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小外甥向我挑战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

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

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二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三

第一课时。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齐读课题,说说你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勘探叔叔奇怪一册足迹矿物刨根问底煤炭。

易读错的词:地壳好奇不禁。

(2)指名逐个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读准字音。

(3)指名说说对课文中一些词语的理解。

(4)再次练读生字词。

(5)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引导学生写好“勘”“探”“叔”“矿”“刨”。

3、各自轻声读课文。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并正音。

5、理清文章条理。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2)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再读课文,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

四、交流质疑的内容。

能通过初读课文理解的,可通过小组讨论解决,实在有困难的留到下节课再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问题,同时在书中做好记号的读书方法。

3、理解课文,知道“石头书”指的是什么?“书”里有什么学问,应该怎样读这本“书”。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

(2)大声读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

(3)生回答:(雨痕、波痕……)。

(4)练习说话。

你们能学习第五自然段那样说几句话吗?(中间用“像“把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过渡:石头上也有“字“吗呀!那石头上有画吗?

8、学习第九自然段。

(1)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第九自然段,同时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石头哪儿像书?

(2)指名回答:(树叶、贝壳、小鱼……)。

引导:这些都叫什么?(化石)你们看――。

出示: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指导朗读。

9、学习第十一、十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师:读了书后我们能获得知识,那石头会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十一、十三自然段,思考。

(4)生回答。

(5)课件演示地壳形成的过程。

(6)练习说话:

化石告诉我们:这里()后来,这里变成了(),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这里又变成了()石头书告诉我们()。

10、学生,练习说话。

(2)指名说说。

(3)现在,我们都了解了石头里的'学问了,怪不得叔叔叫它“石头书“呢!

(4)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石头的奥妙,知道石头里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呢!你们还了解哪些关于石头的知识。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我们所学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要多读课外书,到大自然中,看懂大自然这本“五字的书“。

---------------------------。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四

那天,我在罗马下了车,冒着暑气赶到青年旅馆,找到自己的房间,推门一看,吃了一惊:正对门的地上放了一床席梦思床,上面躺着一个金发小姑娘,睡得正香。

我已经筋疲力尽了,于是匆匆洗漱完毕,也躺下了。

不知过了多久,“丁零丁零”的闹钟声惊醒了我,睡眼蒙眬地看看表,下午两点半了。小姑娘已经起身,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外出。她走了不久,我也出去了。

晚上八点多,我疲倦地回到旅馆。这时,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

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中国人,现旅居德国。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她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去了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最后还要去希腊。我有点惊讶:“你一个人吗?”“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游欧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决不会相信。我问乌塔:“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你爸爸妈妈不担心吗?”

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她还说,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然后,她问我,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游。我一时语塞,想了一会儿才说:“在中国,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很爱他们,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

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我也是家里的宝贝,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很爱我。不过我们兴趣不同,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有时候单独出去玩。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

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我说:“中国有电视,有儿童图书,有游乐园,孩子们很快乐。”但她还是坚持:“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第二天早晨,乌塔向我道别,说晚上坐火车去波恩。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以后去中国旅游。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五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的山河的感情。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个字吗?峡,何谓峡?两山夹水的地方,说到峡,风光最为旖旎迷人的那当属“三峡”,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跟着我们的导游——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一起去神游一番,去揭开三峡神秘的面纱,准备好了吗?那去之前我们先熟悉一下环境,先看一段有关三峡风光的短片。

(屏显:三峡风光[配乐])。

老师解说: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余公里,它流经四川盆地东缘时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雄奇、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三峡全长192公里,指的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它奇景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给了古今诗人无限的笔意和灵感,诗仙李白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走进三峡。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过渡: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须读的字字响亮。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若有把握不准的字音,可以对照注释上的读音或是借助字典,也可以和同桌交流。

请一个同学试读,其他同学点评。

2、二读课文,品味三峡的美。

(1)过渡: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细读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时,采用每人轮流说一句的形式,如果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注出来,待会我们在全班交流。

(时间5分钟)。

(2)过渡:同学们讨论的很激烈,我仿佛已经看见思想与思想碰撞的火花了,一起来看这几句?有疑问吗?(两段文字)。

1、那这几句写了三峡的什么呢?

山水。

2、山的特点呢?

山的特点:长、多、高峻。

水的特点:盛大、清澈、激荡、迅疾。

过渡:耳听为虚、眼见实。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想不想亲眼见见三峡的山、水呢?(一组山、水的图片)。

例:三峡美,美在山。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过渡:山是高峻的,水是盛大、迅疾的,那读山的时候如何读呢?

山:静,读的舒缓。

水:动,快、声音大些、有气势。

(一泻千里的江水、既使人感到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到豪气万丈)。

我们说男孩子要象山一样伟岸,女孩子要象水一样灵动,我们请男孩子读山的部分,请女孩子读读水的部分。

过渡:除了写山、写夏水之外,还写了三峡的其他季节的景色,一起来看一下,请一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其他同学补充。

1、先看春冬之景,特点?

幽美给人一种色彩斑斓、欢快明朗的感受。

2、如何读?

轻松、平缓、稍稍明快点。

3、在看写了寒秋的景色,特点?

肃杀、悲凉、寒气透骨。

4、如何读?

慢、低、哀伤。

3、三读课文,领悟三峡的美。

(学生评价)想模仿吗?

请学生准备一下,教师为其配上音乐,学生评议,教师总结。

三、感悟三峡。

过渡:“知者乐山,仁者乐水”,郦道元在《三峡》中描写水。

现代作家刘白羽在《长江三峡》中描写三峡的水“万水奔腾,冲进峡口,便直奔巨礁而来,你可想象得到那真是雷霆万钧。船如离弦之箭,稍差分厘,便会撞得粉碎。现在,这巨礁早已炸掉。不过,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旋涡。船从旋涡中冲过,只听的一片哗啦啦的水声······”

我觉得:这里应该补充三峡中描写水的句子:才有比较。

两组描写水的句子,你喜欢那一组为什么?

四、总结本课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山美水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好,本节课就暂到这里,谢谢。

来看看我们的作业。

五、布置作业。

你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择一两则加以赏析。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六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六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及学习需求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2、学生经过一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能够用比较通顺的语言回答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3、教学中围绕角色间的对话来学习。理解什么是称赞?谁对谁的称赞?为什么要称赞?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五、重点难点。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介绍獾的图片文字资料,词语卡片。

3、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刺猬、小獾的头饰以及板凳、椅子等道具。

八、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乡镇意见。

教师体会。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什么是称赞?

课文中谁称赞谁?

因为什么而称赞?

称赞的结果怎样?

2、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好,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课文之中,让我们共同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再读课文。

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标出自然段。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读的怎么样?老师来考考你们。

出示生字:你是怎样记住它的?指名汇报。

(开火车读、齐读生字)。

5、把生字带回课文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指名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

同学思考:听了这个故事后,你知道什么是称赞了吗?

2、如果你得到别人的称赞心情会怎样呢?

3、课文中是谁称赞谁的事?怎样称赞的呢?为什么呢?

4、学习小刺猬称赞小獾。

指名朗读课文,

回答:他们是怎样称赞的?

指导朗读。

5、学习小獾称赞小刺猬。

小组自学汇报。

6、你喜欢小刺猬和小獾吗?为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吧!

(四)分角色表演读。

小组练习,指名汇报表演。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七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

2、过渡: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

3、李四光简介(结合课后的资料袋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李四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预习情况。

(1)认生字: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2)指导生字书写: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应该怎样写。

(3)教师点拨下面的词语。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三、自由朗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四、作业设计。

1、教师点击课件,学生随堂完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巩固新词,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并组词。

2、分组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体悟。

1、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一起前往现场,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请大家自学第二自然段,要求如下:

(1)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

(2)李四光和伙伴们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3)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2、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是怎么问的?老师是怎样回答的?李四光听后是怎么想的?同桌之间对问对答。

引导学生思考:听了老师的回答,李四光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3、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最后这个疑问得到解决吗?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交流: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巨石之谜的?

教师主要引导: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许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4)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带着问题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适度拓展。

1、总结: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的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巨大价值。愿小朋友们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追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

2、我们知道李四光和大石头的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这方面的知识?

教师点击小阅读,补充两则小故事。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八

一、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全文有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3段。

(一)、(1~5)勘探队员告诉两个孩子,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二)、(6~11)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三)、(12~14)石头书里的学问真不少,石头书的用处可大了。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二类字,理解有关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的态度。

四、教学时间: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有关的字、词。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读,做做小老师。

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三、弄清课文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1)、勘探队员告诉川川和磊磊,山上的石头一层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2)、勘探队员叔叔介绍了“石头书”上的字和画。

(3)、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四、学习生字:

1、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生字的读音和字形、意思。

2、自学、领读二类字。

3、检查朗读有关的词语。

五、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理解、品析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复习课后的词语。

2、自由提问: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课文,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学习课文:

学习1~5自然段。

1、朗读课文:

过渡:第1、2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2、你读了课文明白了什么?

3、石头像书吗?说说你的看法。

4、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6~13自然段。

1、朗读课文:

思考:勘探员叔叔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2、小组学习,交流;

(1)、你读了课文后,明白了什么?石头上的字指的字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2)、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习课文12~14段:

1、分角色读。

2、理解: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阅读了“石头书”,了解了有关石头里蕴藏了这么多知识。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三、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第三教时。

教学目的:总结课文,指导实践活动。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1、感受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课文,思考:川川和磊磊的神态和语气在这件事的过程中是在不断变化,请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词语。

2、分角色朗读。

二、总结:

1、学习了课文,你知道到了哪些知识?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三、实践活动:

1、推荐一些你认为好的科普读物,并简单介绍一些内容。

2、交流收集的图片、资料或制作的小报。

3、浏览相关的网站。

板书。

17、石头————像————书。

一层一层。

一册。

雨痕波痕。

树叶贝壳。

告诉。

矿物。

小鱼。

知识。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九

一、多音字:

1、藏躲藏;宝藏。

2、悄悄悄静悄悄;悄声细语悄然。

3、转转身;转动。

4、为为什么为了;敢作敢为为难。

5、长长短;成长。

6、重重复;重量。

二、近义词:

三、反义词:

突兀—凹陷、平整奇怪—平常严严实实—松松散散推动—阻碍。

明白—糊涂遥远—附近、贴近历史—现实震惊—平静。

1、奇怪: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2、著名:有名。

3、孤零零:形容孤单,无依无靠或没有陪衬。

4、躲闪:迅速使身体避开。

5、兴趣:喜好的情绪。

6、平整:平正整齐。

7、考察:实地观察、调查。

8、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考虑或商讨(意见、问题)。

9、震惊:大吃一惊;使大吃一惊。

10、严严实实:不留空隙或出口,形容非常严密。

11、恐怕:猜想,估计。

12、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13、坑:洼下去的地方。

14、突兀:高耸的样子。

15、遗迹:古代或旧时代的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16、长江流域:指长江干支流的集水范围,即集水面积,通称流域面积。

17、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偏南。东西走向,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18、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城融化,下渗冻结,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五、词语辨析:

1、考察考查。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确定,弄明白”的意思。但“考察”主要是指实地去观察调查;而“考查”则侧重用某种标准去衡量,主要针对行为、活动。

例:校长去各地学校考察后发现,每月考查一次学生的成绩并不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常常经常。

都有多次、反复发生某种行为或事情的意思。区别在于:常常强调次数多;经常和常常的意义及用法相同,有时可互换,但“经常”侧重于连续地、有规律地做某一件事,强调一贯性。

例句:表弟常常跪在草地上寻找蚂蚁。

楼道里经常会响起爷爷的歌声。

六、词语听写: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

听说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我想做个试验。

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

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我放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她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里,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天都快黑了,我们还没见到其他蜜蜂飞回来。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一

《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的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长大后靠自己出国解决疑惑的故事。

教学中我首先明确教学目标:1、让学生们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石头产生的疑问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上课时先让学生们通读全文,搞清处“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让他们去思考,去提问,积极发言,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去展开教学,逐个分析问题,最后探讨李四光是怎么样解决内心疑惑的?说实话因为是随堂上课,我在上课之前是做好准备的,我想好了上课应该说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我又该怎样回答他们。可是一上课,好多东西都跟想象的不一样。

对本堂课的不足点我总结如下:

一.对课本的阅读语言平淡,我基本上用了提问的方法,如让学生说说“奇怪的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学生能找到,但是我就轻描淡写地带过了。没有让学生针对性的读一读,使得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够深。

二.阅读的针对性不强,课文让学生反复读。但是学生虽然在读,可我感觉他们只是在配合我,他们没有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情感来。我现在想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每一次读的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如可以分1.解决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2。有感情地读。3。因为深入了解了课文,以情景读来加深印象等.但是我在这方面做的很欠缺.让学生读的有点不知所谓。

三.我本课的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完成。我在上课时感觉是在设计一个过程,好学生回答的和我的想法一样就可以了,然后按照我的想法一直上下去。如果学生偏离我的想法就会想方设法把他们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过程和我一样了,我就觉得成功了似的。其实现在想来,这跟我对教学目标不明确很有关系。

我觉得我们不管课怎么上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完成教学目标,只要围绕着教学目标,不偏离.站在学生的回答角度跟着学生上也未尝不可。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二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自己通读了教材,认真钻研了教学用书,确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下面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2)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决自己的疑问的?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讨论,进行探讨。学生抓住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而且连大人也说不清楚。通过这几方面,学解生决了第一个问题,知道了这块大石头确实怪。正是因为这样,李四光才产生了疑问,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和李四光的对话,感受李四光思考问题的过程。虽然老师和父亲都说不清楚石头的来历,但是李四光没有放弃求索,我教育学生要学习李四光这种执著求索的精神品质,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最后几段,重点抓住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发现等关键词语来体会,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进一步理解了李四光执著探索的可贵品质。

在教学这一课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理解和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注意这一点。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三

猿鸟犹疑是惊畏丞相的严明军令,风云常常护着他军垒的藩篱栏栅。

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划算,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邮车去投降。

孔明真不愧有管仲和乐毅的才干。关公张飞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澜?

往年我经过锦城时进谒了武侯祠,曾经吟诵了梁父吟为他深表遗憾!

《筹笔驿》赏析:

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画军事。很多诗人留下了以筹笔驿为题材的怀念诸葛亮的作品。公元855年(大中九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此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此篇艺术手法上,议论以抑扬交替之法,衬托以宾主拱让之法,用事以虚实结合之法,别具一格。

诗写诸葛亮之威、之智、之才、之功,不是一般的赞颂,而是集中写“恨”字。为突出“恨”字,作者用了抑扬交替的手法。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其威严,一扬;颔联却言其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一抑;颈联出句称其才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一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失却羽翼,又一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意连属,一以贯之。以其威智,霸业理应可成,然而时无英主,结果社稷覆亡,一恨;以其才略,出师理应告捷,然而时无良将,结果未捷身死,又一恨。末联“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馀。”是说,昔日经过锦里(成都城南)诸葛武侯庙时,吟哦诸葛亮的《梁父吟》,犹觉遗恨无穷。而所谓“恨”,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以一抑一扬的议论来表现“恨”的情怀,显得特别宛转有致。

古典诗歌中,常有“众宾拱主”之法。李商隐这首诗的首联,用的就是这种手法。出句“猿鸟犹疑畏简书”。是说,猿(一本作“鱼”)和鸟都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军威尚存;对句“风云长为护储胥”是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仍有神助。正如范仲温《诗眼》所说的:“惟义山‘鱼鸟’云云,‘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义贯于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猿(鱼)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猿鸟风云的'状态在作者想象中,是由诸葛亮引起的反应,这些都作为“宾”,用以突出诸葛亮军威这个“主”。这些作为宾的自然景物。是拟人化,有某种特别的象征意义。猿鸟风云,作为筹笔驿的实景,还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使人有肃穆之感;但是并不是单纯的气氛描写,而是化实为虚,实景虚用,以宾拱主,直接突出“孔明风烈”这一主体。

李商隐好用典故。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云:“李商隐诗好积故实。”他爱把古人罗致笔下,自由驱使,不问时代先后,都可以在他的诗境中同时出现。“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此题所咏乃诸葛亮,则此联对句中的关羽、张飞为其同时人,是今;管仲是春秋时人,乐毅是战国时人,远在三国之前,是古。用事以古今成对,出句以古人比拟诸葛亮,对句实写诸葛亮同时人关、张,即以古对今,以虚对实,而且对得极为自然。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故以管仲、乐毅直指诸葛亮便是很自然的事了,所以所谓“管乐”可以说虽“古”犹“今”,虽“虚”犹“实”,与关、张对举,可称为“奇”,然而却又不足为奇。

《筹笔驿》创作背景:

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而作的一首咏怀古迹的诗。诗中极力推崇诸葛亮才比管仲、乐毅,却未能完成统一大业,后主刘禅终于成为亡国之君,自是遗恨千古。这沉痛的历史慨叹,和晚唐政局相关。沉郁悲壮,韵唱深至。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四

新课程注重课程的开放和生成。经常看到有的老师上课时让孩子海阔天空的发表自己的高见,孩子们在课堂上忙着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却无暇捧起书本细读,有时甚至使孩子的思维脱离文本,教师也不作引导,任其夸夸其谈,课堂看似热闹,却无多少实质。有时自己也放这样的错误。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

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

然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看出……”抑或“我认为……”让孩子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石头书课文原文(精选15篇)篇十五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爸爸也说不清楚。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防疫知识培训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2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培训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生态环境作风心得体会报告(汇总15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生态环境

    国家奖学金年度申请书(精选16篇)

    在奖学金申请书中,学生需要详细说明自己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下是一些申请奖学金成功的案例分析,希望能给正在准备申请的同学提供一些实用的经验。尊敬的系领导:你们好!

    小学生写景(优秀16篇)

    优秀学生是指在学业上成绩优异且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优秀学生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提高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大家好,我是一个不倒

    在线售房心得体会(模板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领域中的体验和收获的总结和整理。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书籍和文章,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

    土地专题调查心得体会版大全(12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之一,对土地进行专题调查

    医生借调申请书(汇总18篇)

    申请书不仅是一份简历和自荐信,更是对自己过去和未来的深入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xxx:现因工作需要,经我单位领导组研究决

    规范请假条小学生(汇总18篇)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领域或主题作品进行精选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动态和成果。在写总结时,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这时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

    我是接班人观后心得(汇总16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文稿。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供电公司培训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请看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人力资源培训心得体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