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优秀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书香墨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优秀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篇一

1,认识常见的公共设施,知道公共设施能给大家带来的方便。

2,懂得公共设施的重要性,不损坏公共设施。

二、活动准备

1,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

2,爱护公共设施的公益广告视频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公共设施的图片,引出课题

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

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些东西?它们是做什么的?

师:“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公共设施。”

2,认识公共设施,了解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提问:什么是公共设施?(方便大家的,共同使用的)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也是公共设施(结合生活经验,启发幼儿回忆)

追问:如果没有这些公共设施会给我们造成什么不便?(假设具体事例,引导幼儿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了垃圾桶,满大街将都是垃圾,又臭又脏;如果没有路灯,晚上走在路上就会摔倒;如果没有了站牌,当我们回家的时候就会迷路。

3,引导幼儿懂得不要损坏公共设施

师:既然公共设施对我们这么重要,那我们平时应该这么做呢?

鼓励幼儿自由讨论

小结:公共设施默默地为人民的生活作贡献,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们。

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篇二

“活动”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以“活动”来代替“运用”,说明对学生的要求有进一步的提高,它要求学生把有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活动实践,去加深理解,并运用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之中;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次、观点。在讲本节内容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环保项目,从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出发,讨论书中提供的两面三种观点。

在讲授时,我让学生把书中的理论先提炼出来,接着向大家公布调查情况,结果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根本就没有做,在很多学生中认为调查搜集就根本不是作业,有很多学生受传统教育影响,只有书上的作业才是作业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活动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篇三

今天中午,我和妈妈上课回来后,发现一只小鸟被困在了楼道里,它一次又一次地冲向玻璃窗,想回到大自然中,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

我急忙跑到家里,简单地说了一下情况,爸爸二话没说,就跟我一起去帮助小鸟。小鸟还在尝试飞出窗外,我们试着赶它飞出去,可是它只认准了玻璃窗方向,爸爸说:我们先不打扰它,一会它就累了,我们再帮助它。果然,一会儿,小鸟落在了窗台上,爸爸轻轻地走过去,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原来是只小麻雀。尖尖的嘴,瘦小的身子一直在抖。可它又挣脱了爸爸的手,飞向天花板,像箭一样撞向玻璃窗。

后果可想而知,小麻雀被撞昏了,可它就是不放弃,又试了好几次,都没成功。爸爸看准了一个机会,逮住了它,尽力让它冷静下来。我找来以前装仓鼠的笼子,让它在那安家了!一开始,它还在努力寻找自由的'出路,可不一会儿,它就已筋疲力尽了,我向妈妈要了些小米,又拿个小盒子装上水,喂它。

小麻雀又累又饿,就“狼吞虎咽”地大吃大喝起来。到了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把它放回了大自然,我看着小麻雀渐渐飞远,不禁想起了人类对鸟类的伤害。在我的眼里浮现了一幅画面:人们正在砍伐大树,小鸟们不知如何是好,眼瞧着自己千辛万苦盖好的家被破坏了;小鸟在人类设下的陷阱中挣扎,最后……。想到这时,我的眼中噙满了泪水,我想:“我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小鸟们建一个安全美好的生存环境!

我一定会努力保护人类的朋友——小鸟!我一定会努力让它们像我们一样幸福快乐地生活!

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篇四

1、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

认识自己,先要承认不足,正视自己的缺点,发惭愧心,发勇猛心,真正改过自新,这样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认识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以断恶修善,为了见贤思齐促进个人成长。

2、认识自己,要学会纳谏改过。

认识自己先要学会纳谏,能够听进去别人的规劝。所以说,认识自己先要放下自己,放下面子,放下虚荣,放下架子,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我们自己当局者迷,别人可能会旁观者清。

教人纳谏的经句一:“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所以,我们对于父母的恩情一定要永志于心,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外做事不敢悖德乱制,一念孝心即可生出许多智慧。

对于父母的告诫,我们一定要敬听,因为父母不会陷害我们,他们的教戒是真正出于真诚,是真正为我们的前途负责的。

对父母的责罚,一定要顺承改过,因为我们知道,父母在惩罚孩子之前,早已惩罚了自己。

除父母之外,长辈、老师亦多有父母之心,亦当待之如父母。听到他们的劝告我们也应当敬听,对于他们的责罚我们也应当顺承。有句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一定不能固执已见。

朋友、同事乃至路人,只要愿意教导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听到他们的规劝或责罚,我们一定要存感恩之心,其实现在社会上能够亲自指出我们错误的人太少了,因为人家都知道我们面子薄,深怕一不小心适得其反得罪了我们,甚至于结愤成仇给人家带来麻烦,所以人家看到我们犯错也不愿意告诉我们,而我们如果不自知,那便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所以,碰到愿意批评我们的人,首先心中要生起感恩之心。感谢人家愿意发心帮助我们改过。

所以,如果身边有一个人告诫我们,我们要知道,人家是来帮我们开智慧的,我们要立即放下自己的偏见成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才叫耳聪,耳聪目才能明,世间的聪明是从打开耳朵开始的。打不开耳朵就叫“塞听”,肾开窍于耳,耳窍不通则肾气不足,人生底气就不足。肾为水,水不足,心火就旺盛,心火旺就会躁热难耐,就会经常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情。而且,心火旺时不光会烧着自己,还会烧伤自己身边的人,乃至悖情悖理悖伦悖德,破坏人际关系,恶性循环到自己身上,就会生闷气,就会更加闭目塞听一意孤行。

在面对别人误会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让人产生这样的误会,根本上还是自己处事上有不当的地方,更应该深深地省查自己,从这些地方改过就行了。这时别人无论说什么,也无论对错,我们敬谢不敏,感恩顺承。

教人纳谏的经句二:“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前面的经文是人家见到我们的过错,开口亲自指出来给我们听,这时候如果还不能听乃至于心生怨违,真是太愚蠢了。这一句经文是告诉我们,别人不开口教训我们,而是身教,我们也要恭敬地听从劝告,外则思齐,内则省过,从善如流断恶如仇。

见善思齐,见人好的就要学习,因为人家在表演好样子给我们看,我们要感谢人家,并不断追随,学成好样子。别人能做到的好事,我也是人,我也行。

“纵去远,以渐跻”,这里的“去远”有两重含义:一是别人的地位很高,品德修养很好,我们与人家的差距很大,就象是人家已经登到一百多台阶了,我们才从两三阶开始,但不用气馁,“纵去远,以惭跻”,“渐”是慢慢、逐步,“跻”是登、升的意思,只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断地攀登,就能赶得上。

“去远”的第二层意思,是指古人、先人,早已不在人世,从时间上离们很远了,这也是“去远”。古来圣贤很多,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以遗后世,虽然时光荏苒时局变迁,人的内在本质是不变的,我们还是可以向他们学习,“以渐跻”,可以追上他。孟子没有见过孔子,但通过用心学习,他的影响超过七十二大贤而成为亚圣,这说明,人只要用心学习,不在于是否在老师身边,也不在乎这位老师是今是古。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是别人立一个反面教材给我们看,他以身造恶,亲自犯错给我们看,我们这时要“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种子,有就立刻改过,如果没有,也要警醒自己,不要生出这样的种子。这样,这个人在做坏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身试法的老师,他不惜牺牲自己教导我们,就和站在我们身边规劝我们一样。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立刻学会纳谏,改正自己身上尚未发萌的恶因,从而提升修养。

认识自己,要勘查自己的行为

认识自己,须从勘查自己的行为动机开始,看看自己是不是伪善讨好、自私自利、阳奉阴违、心存委屈,如果行恶而不知耻,行善而心存顾虑,说明恶是真恶,善是假善。如果整日秽念丛生,口说道德,心中淫逸,自我标榜道人是非,生怕吃亏想占便宜,刚刚施舍即生后悔,甚至感觉自己做得很不错了大伙对不起你,或者感觉旁人扰了自己的清静妨碍自己成就了,这些念头都不是正念,念不正而心不端,心不端则意不诚,认识到自己的恶,才能真正改过自新。

经文一:“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这还是开耳窍,听到话语不中听,表面顺承心里不高兴都不可以,哪里还敢怒形于色呢。人如果有这种脾气,爱听好话,话不中听就火冒三丈,这样,他的身边就只有阿谀奉承,再也听不到规劝的言辞了。这样,酒肉朋友来了,道义朋友走了,人活在这样的顺情话里,就无法看清自己了,有过错别人也不敢说,心窍慢慢地迷住了,以为自己很不错,其实各种烦恼整日熏染,自己已经进入不知耻的状态了。

经文二:“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动机比行为本身更重要。东岳庙门前有幅对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万法唯心造,就看你用的什么心。无心非,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这是自己的过错;而明知道是错的,还去做,那就是从心造恶了。无心造成的恶果,天地都不会当成恶来严惩,只让人自己承担一些错误的后果而已,如果有心造恶,那已经是罪过了。无心造成的后果天地不认为是恶果,并不严惩,但如果你自己不但不忏悔改过,反而还文过饰非,这便成了“有心非”了,这便是恶了。如果明知是错的还做,而且做了还掩饰,那就更严重了。

经文三:“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朱子治家格言》中说:“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古人选官有个标准,要举“孝廉”,一个人对亲孝,临财廉,他才可以守住自己的阵脚。人如果能够至心孝亲,他就会知道最起码的“孝养父母”,而孝养有三重,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不光是给父母衣食奉养,关键是后两条,不让父母因我而忧虑,不让父母因我而羞愧。这个人做事能够顾及家里人的脸面,那他做事一定是有原则的。他如果能把孝亲之心扩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有了“公利”,也就是说,念念能为大众的利益着想,这样的人才能做个好官。人如果临财廉,他就不会因为小恩小惠动摇原则,不会因为收贿赂赂而违背良心,他这样才能守住“公正”。官员心中有“公利”“公正”,才能够正己化人安民治世。

大凡“谄富骄贫”之人,骨子里就虚伪懦弱,他努力是因为贪图富贵,如果无利可图便立刻泄气,他的成功亦无甚可称道之处,因为昙花一现,他立刻就会败亡,家产如果他不败光,他的后人一定会很快给他败光的。“厌故喜新”也不是因为真的喜新,而是误以为新的会给他带来更大的利益。以这样的动机做事,无论好坏皆不足取。

所以说,谄富骄贫是贫贱之根,喜新厌旧是困苦之苗。

经文四:“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做事才有分晓,心意才能平和,伪善才会消减。

经文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有些社会所谓的成熟的人,隐忍性高了点,但虽不开口或表露不快,却把别人的不是牢记在心,等着以后算总账,这是把自己变成垃圾箱的行为,窝臭的垃圾倒出来会熏死人的。怨声载道必忘恩负义,觉得自己不错的,许多事做得宽弘大量,而别人都气量狭窄对不起自己。若是做好事等着报答,那便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而别人的恶,要看成“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样心地就慢慢纯净了。

经文六:“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

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东岳庙的对联:“阳世奸雄违天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了凡四训》记载:卫仲达被摄至阎罗殿,见恶录盈庭,其善录只筷子粗细的一轴,仲达问:“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阎君说:“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也就是说,见人色美心生秽念,阴间已经记了一笔恶迹,从这一点想想,现在世人的恶业有多少。

一念不正尚且不可,更何况去做恶事呢?

私藏物件,这本身是盗窃之根,即应当警醒改过。

经文七:“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即使有过,也不可心生不敬。劝谏父母,更要注意方法,面色要柔和,语言要温顺,哪怕父母不听,责骂甚至责打,我们也要心无怨怼,这才是打心眼里爱敬父母。

正如上所言,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理念父母,如果要劝谏别人的时候,也要像对待父母一样,拿出十分的真诚,这样才不会出错。一心为人,无心为我,纵遭误会,无改初心,虽遇恶怼,无生怨心,怨心尚无,哪来的怨言怨气,这样修身的功夫才纯熟了。

经文八:“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心念比仪规更重要,关键在于慎终追远,“事死者如事生”,可以这样理解,对于不在眼前的人都能恪守恭敬的礼数,更何况在眼前的人呢?常念遗恩,人心必然厚道,这种人待人必是更真诚,更恭敬有礼。

认识自己,要修清静心

心浮则不安,气躁则不平,心念要是不平静安和,则意志恍惚不能专心致志,这样自省的功夫便归于无,根本用不上力,怎么能够认识自己呢。

经文一:“晨则省,昏则定。”

经文大意是,子女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安。我们向父母问安不光是为了表达我们的孝心,更是真心为了证实父母身体无恙,好让自己安心。

晨省昏定的重点不光是向父母问好,还要想想,自己作为子女,有没有真正的做到孝养、孝敬和孝顺。孝养父母不光是养父母之身,问候父母身体是否安好,更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早晚想想,我做的事是不是合乎孝道,会不会让父母忧虑,会不会让父母羞愧,如果是有这样的苗头,一定要立刻改变。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晨省昏定的功夫就转化为自我修养的功夫。我们不在父母跟前,晨省昏定的工作还是要认真的去做!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个大孝子这我们是知道的。

一个人在外做事不踏实就是不孝,一个人心浮气躁就是不孝,只有真正让自己心气沉下来,如同水静下来杂质沉淀,才能真正看清杯中境界。

经文二:“居有常,业无变。”

经文原意是指日常起居有定位有定时,所从事的行业也不能老变,这样都会让家人不能安心放心(惭愧惭愧!)。

而人在社会上做事要想有所成就,也要“居有常,业无变”才行。如果老是跳槽,工作环境和人事关系不断地变化,那么自己的精力也会浪费在许多方面,旁边经常是陌生人,光认识人就得花费很多精力,经常记住很多名字同时就会忘记很多名字,这样,在工作环境中没有几个真正的贴心朋友,自己工作中往往是单打独斗,甚至在一些岗位上唱独角戏给大家表演,其中苦乐酸甜可想而知。(可叹可叹)

再者,如果没有从一门学问精进钻研,今天研究这个,明天研究那个,好像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是懂个皮毛,什么学问都经不住三句问,这样浮在表面的学问于己修身无益,于世于人无用,可惜了光阴。(可惜可惜!)

所以,人只有在一个环境一个行业真正安静下来,才能发现自己真正的优势并把握好努力的方向,并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方能修成正果。

经文三:“对尊长,勿见能。”

对尊长面前“勿见能”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不要急于表现自己,这样表现只能显示自己的轻浮与无知;二、不要逞能而让自己捉襟见肘;三、不要张扬能耐让尊长难堪;四、不要太爱表现能耐受到太多表扬而让自己傲慢心起来不思进取;五、太爱张扬的人惹人讨厌从而没有人愿意真正的指导他,所以失去很多进步的机会;六、经常表现才能让自己以为自己很能耐从而争强好胜无法接受批评甚至强辞夺理;七、养成闭目塞听的坏习惯后容易迷失自己而不知悔改。

经文四:“问起对,视勿移。”

原义是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答话,并且眼睛不能左张右望或滴溜乱转(这是很不礼貌的)。其实这个要求中包括了“敬”和“诚”这两大原则。人问话站起来回答是表达自己的恭敬,说话能气定神闲(气定时眼睛才能安)是因为自己说话的内容是诚实的。

恭敬诚恳是待人的最好态度,也是对自己严格要求的最佳途径,只有恭敬的心才能安静下来审视自己审视环境,只有诚恳的心才能真正客观地剖析自己改正错误并理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经文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有的人屋子很乱,认为这是小事,其实古人讲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修心的基础,行为就是心迹的展现。乱放东西的人往往会因为找东西花费太多的时间,乃至于因为有些急用的东西找不到而脾气败坏,甚至影响了一天的心情。再者,屋里的东西都没有定位,脱衣服乱扔一地,甚至弄脏了衣服,这样的人心里肯定也是一团糟,对衣服不爱惜,对亲人的劳动也不爱惜,特别是由家里人为他洗衣服的时候,他根本不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就是不珍惜眼前的`人,从思想根本上有大问题。

爱惜物力,整洁屋子,这是一点小事,但是从这里可以培养人的清静心,让自己的思绪宁静下来,这样自己的理智才会显现出来。

经文六:“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挑食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毛病,一方面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另一方面,增长自己的嗜欲,格物的功夫就此丧失,更麻烦的,是让自己心中少了清静,挑三捡四中增添了许多烦恼。

吃得太多和饮酒都会让自己头脑反应迟钝下来,酒要是喝醉了更是障碍了心智,做出许多丑态来,哪怕好一点的,倒头便睡,也往往因为醉酒嗜睡耽搁了正事,所以,想让自己能保持正念,这两人件事不能不警觉。

经文七:“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这两则都是教敬,待人敬,待物也敬,这样让自己时时恭敬,长养德性,清扫心中的浮杂傲慢之气。

经文八:“事勿忙,忙多错。”

再忙的事情也不能慌乱,因为“忙多错”,忙乱起来缺乏稳健,往往把好事办成坏事。

身心清静的人,再忙的事情当前他也只是沉下心想办法解决,而不是在忙乱中手足无措。而且只有真正沉静下来,才能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判断。

经文九:“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人是环境的产物,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非是大圣大贤,一般人如果与一些有恶习的人经常来往,往往是学好不容易学坏非常容易,最终染上难以去除的恶习。就像一个比方,拿一碗清水,弄脏他很容易,我们用一滴墨水就可以让它不再是清水,如果再想让其变回原来的清水,那就太难了。斗闹场通常是恶习的集聚地,直接影响人的清静。电影《喜玛拉雅星》上面,清纯无染的阿星在赌场里只呆了两天就染上了各种恶习,变成了不可救药的恶棍。

邪僻事是那些蝇营狗苟的不可光明正大告人的事情,人如果经常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变得趣味低下,如果再爱打听这些事,那已经堕落得不成样子了。

要想让自己身心清静有所造化,就得时时保护自己不受污染。

经文十:“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上帝给人一张嘴两只耳,是让人少说多听。子曰:“天地不言,四时行焉,万物生焉。”最难驳倒的语言是无声,所以老子说“善者不辩、辩者不善”。所以说话首先是要少,而后是要精,要实在、精确、质朴、简洁。千万不能花言巧语甚至污言秽语,这样直接影响自己的德行,据说常常说脏话的人口会慢慢变得很臭。

经文十一:“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轻诺是人容易犯的最大毛病,而如果事情不是自己能够掌控并决断的,或者事情有悖情理不太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答应后往往会“进退错”,让自己陷入麻烦之中。人如果一不小心张了这样的口,那可能让自己好久都清静不下来,各种烦恼和折磨会一齐降临。

经文十二:“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说话应当稳重而且吐字清晰,既不急于表露,也不含糊不清,只有这样,才给人一个稳健而诚恳的形象,也只有这样,可以让自己养成头脑清晰的习惯。因为说话不清晰,思想就不可能清晰,长此以往,与人交往过程中,也给别人带来许多麻烦,而对自己来说,思维的精准性也出了问题。

经文十三:“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经文十四:“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读书没有清静心,什么都读不懂。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样碗里的也不知其味,所以学什么东西也学了个稀里糊涂。所以读书时候的清静心也非常重要,养成这个习惯,才不至于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

经文十五:“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一本坏书,就像一个坏朋友,“敝聪明、坏心志”,养成了人的邪知邪见,倒后来抬扛的时候很能干,真正处世的时候不明理,甚至在人生的大问题上选错了方向,做出悖德之事。

所以,人生苦短,真正能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们有时间一定要用来读好书,读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好书,读帮人开启智慧的圣贤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意志坚强起来,才能让自己的心神安静下来,在遇事的时候不慌乱,做出正确的抉择。

我爱我们班教学反思篇五

在我国历史教育教学领域中奉行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学观,致使课堂中教师的讲授成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轻视甚至否认学生主体活动给予素质发展的真正价值。随着未来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为了确立学生主体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我们将活动教学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中,使传统的教学过程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产生了以下新的特点。

一、活动课教学

长期以来,我们采用前苏联的历史教学方法,认为学生历史学习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而不是发现“真理”。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在我国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否认学生有自主发现、探索、认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学中必然置学生于消极。被动处境,难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难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历史活动课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大现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对他们所不知道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发现,才能主动实现对客体的不断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学习主体通?quot;再现“和”重演’:人类的某些社会历史活动,去“占有,’具有独特形态的活动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学生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因此,活动教学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地位,认为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活动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并强调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的实践,来实现认识的深化。

二、注重活动性体验

人的活动是理性活动与非理性活动的统一,理性活动通常指形成概念--进行判断一逻辑推理,并进而指导实践活动。非理性活动是指人的非逻辑、非条理化的活动,是人以非理性精神为前提和基础,凭借各种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希望、愿望、情绪、情感、意愿、信念、信仰等),依*各种非理性方法(如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来表达主体需要或客体属性的心理活动过程。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动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发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协调发展和统一。

现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一种唯认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动。只强调对记忆、思维、认知等的训练和培养,过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识分析,缺少引导学生对价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识积累和技能掌握,轻情意发展和人格熏陶,忽视对于人的心灵的育化和情感的关怀,学生自身的希望、意愿、情感和态度常为教育者所忽视。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动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应该是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的相互交织,重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相互融合。不仅应关照生活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人为求得生存发展而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应关注活动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价值,关心学生在情感、价值、意志等方面的体验。

活动性体验是一种依存于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体验,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内心体验。如在人文性活动中,他们经历着对于美丑的感受,积累着对于生活的理解与反思。在科学活动中,不纯粹是知识的累积和理性的推理。论证,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如发现、探究活动中需要运用直觉、幻想、想象等。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可以说,正是活动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径,正是活动给与了学生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完满人格的机会。

三、以活动为基础

传统教学视教学过程为间接经验过程,是掌握和占有既有人类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讲解方式,轻视实践、发现、探究等活动,忽视学生感性经验。直接经验的积累,从而容易失缺抽象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基础,导致学生理解的歧义和不求甚解。学生只有借助机械背诵和表层理解来“掌握”知识,不理解事物的过程,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和理解,更不利于其从事创造性的探究活动。

活动教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地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实践对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动力因素。只有经历必要的感性阶段,积累相应的直接经验,才能促成学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识的掌握富于意义,最终上升为学车的理性认识,促进知识的有效建构和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客体进行观察,操作,在操作中进行探索。充分积累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和词汇,及时进行抽象、概括、综合、达到抽象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抽象思维的转化,无论对未知知识的认识还是对已知知识的再认识,都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展的态度和洁动方式进行不断的认识,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实现认识的深化或发展。

四、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依托

实际上,学生乃至成人都是从他们的环境。家庭和社会中,直接地、现成地吸取经验、,从而获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生活中开展,学生的生活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学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学生的生活本身和学生的经验是我们实施教育的基础,教育者应了解这一基础,意识到并善于利用这一基础,关注学生的生活。

一方面,关注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要求在考虑知识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新的问题。课题的学习同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关联起来,如何在学生的主体学习过程中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要能为学生的经验所统整,进而活化为具体的。现实的及生活的内容,这些经验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为学生真正理解,与他们的生活实践及经验真正关联,使抽象的知识活化而统整到学生的经验之中。

另一方面,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就没有现实的感觉,学生也就缺乏学习的动机。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和、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随时从学生熟悉的现?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为学生关注的话题,将沸腾的、变幻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中。要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识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总之,要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课外。户外,因为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

活动课《我们的校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