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30字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优秀

时间:2023-05-20 作者:储x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一

每每静心冥思,追风筝的那些少年,他们都手持着长长地线绳,朝着风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追逐风筝,追随内心,追逐风筝,追逐曾经逝去的美好。

哈桑——追风筝的人

哈桑,他是追风筝的好手,追风筝的时候,他从来不看着天空,他追着风筝的影子便可以轻而易举的第一个拿到风筝。因为他知道,他知道风筝飞向哪里,他会拼了命地去追,甚至愿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在书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充满了震撼力与感染力。我喜欢这句话。那么真诚,那么纯粹。即便是主人让他吃泥巴,他也会毫不犹豫;即便是面对恶人,他会掩饰恐惧,勇敢的站在主人的前面。他拼了命,为了主人赢得第一,也要追到那最后的风筝;他会深埋主人的背叛;他会重回战火弥漫的喀察尔守护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会为他的主人——千千万万遍。

哈桑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在紧紧的追逐属于他的风筝——真诚,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终结。他的一生虽以悲剧注脚,但幸运的是,他选对了风筝,并义无反顾地追随。用通透的眼神去看着污浊的世界,用灿烂的微笑去温暖这冰冷的世界。他来了,他走过,完整,完美,让人心生敬佩。世间的不公,世间的不幸,更应乘着风把自己放飞到更高更远的地方,才能只有追到属于他的人生支点。

阿米尔——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哈桑的主人,哈桑眼里的朋友,哈桑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生性懦弱,为了得到真正的父爱,他背叛了哈桑,借机赶走他,用一个谎言埋葬了自己原本安然的灵魂,好在上天又给了他一次救赎自己的机会,让他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去追寻他的风筝——勇敢,诚实,正直。

他放弃了美国安逸的生活,重回故土,战后惨不忍睹的阿富汗,只为寻找他的侄儿——哈桑的儿子。他要给他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更为了解放一颗获罪的心。尽管伤痕累累,历尽波折,好在他追逐着,救赎着,“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在缺失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后,他终于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人生虽不能完美,但必须完整,谁不会犯错,谁没有悔过,但只要我们能重新追逐,追逐那原本属于我们而暂时缺失的信念,就能使自己重生,重新焕发人的温情。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这部小说的作者,他也是一个追风筝的人,他有着和阿米尔相似的经历,同是阿富汗人,同随父亲逃往美国。他用自己的文字为世界书写了一个不一样的阿富汗,当他把这一切如剥洋葱般一点点展现在大众面前时,他,追到了,追到了一个远比他想象中还巨大的风筝。

阿富汗,原来那里不仅仅有战争,有饥饿,曾经还有宁静和幸福,有欢歌和友情,有信仰和坚守,尽管地位卑微,但骨子里的倔强和执拗让人钦佩。

阿富汗,在那战争的背后,让我们还能触摸到人性中的闪光,阿米尔的父亲在灵魂撕扯中完成着自我的救赎,阿米尔的妻子,勇敢的承认自己的污渍,他们有过失但无过错,他们是可亲可爱的人,值得我们铭记。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为我,千千万万遍。给自己的灵魂找一方净土,静静地安置,在追到风筝的那一刻,然后仰望蓝天说一句:这辈子我不再有任何的亏欠。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二

《追风筝的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经战争洗礼,经受贫穷考验的国家——阿富汗在战争之外的温情。

小说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就是她写了太多可以触及我们内心的东西,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大概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在生命某个成长的阶段,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缺陷、遗憾、甚至难堪,让我们耿耿于怀痛心疾首,即使有过千百回的反思、痛悟、自责也难找出口,或许我们不会像主人公阿米尔那样长久的受其折磨,或许我们也会偶尔假装遗忘,但只要我们愿意选择继续保持着清醒,那么这些记忆还是会像梦魇一样隐藏在内心深处,伺机发作。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堕落的,丑恶的,所以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在苦苦的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

我们最后在小说的结尾看到:“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起飞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阿米尔找到了自己向往的答案!

《追风筝的人》为我们寻找到心灵安定的力量:那就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不仅仅是悔恨,不仅仅是内疚和自责,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勇敢原谅,原谅那些过错和阴暗,那些伤害,振作开朗,建设性地对待未来的人生,也许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吧。那在半空中飘飞不定的风筝,或许就象征着那迟迟不肯落地,无法让我们安心的责难。我们每个人都在它的下面追逐奔跑,无论多苦多累也在所不惜,幸运的人或许可以找到风筝的落点,不幸的人或许要劳其终身,怎么追也追不到……

《追风筝的`人》给了我们暗示:只要相信它会终有落下的那一天,只要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终有一天风筝会被追到,并且平静安稳地停落在我们的掌心。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三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于20__年出版,连续两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在美国销量超过700万册,全球销量超过20__万册,已经被翻译成42种语言。

看多了电视里的戏剧,误以为精彩;读阅了尘封的原著,才知晓文字世界的真性情。

书籍———生命的春天。

不是爱书如命的我,不曾手不释卷,直到碰上生命中的那个他———《追风筝的人》,仿佛一瞬之间,时光交替,自己竟变身成为阿米尔,时而对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又或是变成为哈桑,用充斥着无助与绝望的双眼仰望天空。人性的阴暗与被救赎的渴望,细腻入微的呈现在眼前,甚至达到极致,似身临其境。正如王小波先生所说的,“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洋洋洒洒数万字的讲述,肥而不腻,恰到好处,撼动心灵,引人深思。

“为你,千千万万遍”。寥寥无几的字,却饱含了千言万语的情,似麻雀之于鸿鹄,诗歌之于鸿篇巨制,意悠远,义犹渊。而我想着,那个千千万万遍的背影,是朋友、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大概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一路走来的精神陪伴,而我的精神伴侣,无疑即为书籍。

如果说灵魂是一片落叶,那么书籍即是可以使其归根的'大地;如果说灵魂是一泉清水,那么书籍即是它滤过千遍终清冽的沙石。书中有另一个世界,有阳光,有香气;书也分四季,有好坏心情;书中只有今天,因为没有昨天和明天,所以,每天读几页书吧,不必担心被抛弃,也没有遗忘,而现实的生活,是会一去不复返的。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四

从我们诞生的一刻起,从我们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们开始选择。那些无穷的选择将会与你一起走向漫长的人生道路。

就像追风筝的人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漂亮的风筝,它有时是理想,有时是希望,有时也是人格。我们既然选择了它,便要无悔地去追,追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否则,它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悔过,即便是自责,也无法弥补,只有加倍的去补偿,去赎罪。

背叛往往是一瞬间的决定,但救赎却是一条漫长的路。两者之间通常会夹杂着一个词:后悔。因为过去的永远都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所以后悔就是人心灵上的一种责怪。

当今社会,在追求进步,在追求人上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迷茫,迷茫着四周,我们该去做什么?该如何面对不断的选择?该怎样在选择中让自己的心灵无悔?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在一瞬间的决定中已经决定了自我的命运,但在同时,一个小小的转折也将再次改变命运,这是唯一一条能从背叛再次踏上好人的路,也是唯一一个加以补偿的办法。但这种机遇并不多,重要的是对自我选择的无悔。

风筝只有一只,勇敢的追吧,去追回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要忘记,面对偶遇的选择,不要愧对人格,让心灵无悔!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五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阿富汗历史政治,种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这儿班门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很相似,我想这应该是他能把心理活动描述得这么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尔不是英雄,和我们看的电影中主角光环不一样,他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他嫉妒父亲对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的血;看见哈桑被强势蛮横的阿塞夫猥亵时,躲在角落中不出声;因为没为哈桑挺身而出内心受到煎熬,设局让哈桑和阿里离开了他们家。

相反,哈桑对阿米尔是忠诚的,有仆人对主人的忠诚,有对朋友的忠诚。他为了阿米尔少爷博得父亲的爱,一直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后来知道阿米尔不想见到自己时,附和他的谎言,离开了家;原谅抛弃自己的母亲,一直对她好;我觉得在生活中,哈桑这样的人很少,在从来没被承认的友谊中,始终不变地奉献着对阿米尔少爷忠诚的爱;像阿米尔和父亲可能多一些,父亲和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后,为了救赎自己的内心,修孤儿院,冒死为孕妇挺身而出;阿米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因为背叛内心一直自责,受煎熬,最后踏上了成为好人的路,冒死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成为了那个为索拉博追风筝的人。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

这是我觉得这本书里说得最好的一句话,我想阿米尔少爷和他的父亲都得到了救赎。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能畅销的原因,它反映着人性卑楼心灵,却又给了我们希望,善行能救赎罪行。

和现实生活一样。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风筝,它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它是象征我们人格的风筝,让我们勇敢地追寻那支风筝。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七

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心中不禁感慨万分,有时,我常幻想自己的未来,这样我就会对未来某一天发生突然变化,更加从容。这是一本关于救赎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友情、善良的书。

对于这本书所写的年代与历史,由于年幼,我并不清楚,只知道是一个连年战争,充满硝烟的地方,在我的意识里,那里的人民饱受战争的折磨,所以根本不会想到那里也是一个春暖花开,羊肉串飘香,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追风筝的地方。

而在这本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就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如果说他们是朋友,那为什么当哈桑被一些年龄大的孩子欺负时,阿米尔不挺身而出,却沉默和逃避?如果说他们是主仆之间的忠诚之情,那阿米尔为什么要在十几年后再次踏上这个充满战火的土地上来救赎呢?

从这本书里,我看见作者对种种苦难和暴行毫不讳言,用一种博大宽广的悲悯之心承载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所有欢笑和悲伤。没有因为对故土的爱而回避了阿富汗社会的种种鄙陋,却也没有刻意嘲讽,只是去还原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他们的恐惧,他们的快乐。

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谊从放风筝开始,很多年后,能让阿米尔记忆犹新的依然是和哈桑追着风筝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追风筝的过程中,看清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

尽管小说的叙述如同流水一般,将故事的发展情书徐徐展开,但作者内心确如同奔腾的潮水,想席卷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正反两面。一冷一热,使得整本小说有了正常的体温,甚至能让人听到书页里的血脉的流动和心跳,最后都冲破作者的身躯的思想,变成宽广的河流,沉静而包容。

可能就我目前的生涯状况,是不能体会作者写这本小说的初衷。但我能从作品中体会他作为主人和仆人之间尊卑,作为贵族与贱民的隔阂,作为朋友和兄弟的真情,以及对历史和现实无法转变的种种无奈却又不想要倾诉的一和诉求。

《追风筝的人》将两个不同人生的人放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运用生动而细腻的刻画,洞见人生和人性的复杂。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八

一本描写阿富汗人民的小说《追风筝的人》风靡全球。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故事残忍,但又饱含着温暖,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为你,千千万万遍。每次读到这句话都会使我潸然泪下。

为了保护阿米尔,其实在阿塞夫的武力威胁下,哈森还是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弹弓,说着与身份性格不符的话;为了让安米尔拿到风筝比赛的第一名,获得父亲的赏识,哈森不顾一切的去追逐那顶蓝风筝,即使将受到非人的伤害,他也没有将蓝风筝拱手让人,之后仍铭记着自己的承诺,将蓝风筝送给了阿米尔;在被污蔑偷窃时,他没有揭发阿米尔的所作所为,而是恳求阿里守住这个秘密,在自己名誉受损的第一时间,他想到的仍是阿米尔。

“他为什么这么傻?”每次读到关于他的事件,关于他对阿米尔至死不渝的忠诚时我都在想。

后来哈森走了,但他留下来的索拉博也继承了他良好的品质。他善良正直,在某次事件中,为了保护阿米尔而攻击了阿塞夫。那一刻他爆发了,他用自己小小的身躯保护了阿米尔。

索拉博就像是另一个哈森,阿米尔想在索拉博身上来弥补自己当初所犯下的错。他对索拉博很好,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孩子。

就如同当初哈森对他说的话一样。

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追风筝的人阅读感想篇九

花了四天时间读完了《追风筝的人》,晚上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不必再担心哈桑的命运,不必再猜测阿米尔到底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尽管读的是译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惊奇它对于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丑闻的父亲,向往正义却又摇摆不定的阿米尔,你不可对其中的人物妄加评价,因为随着之后的阅读,他的形象会越来越丰满的站在你面前,他或许就像你身边的某个人。

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谊,爱情,战争,背叛,救赎,这一切杂糅于一体,又好像任何一点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于语言,更不必多说,是我之所爱。最喜欢的就是语言简练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气读上三四遍,细细品味之后方肯罢休。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读到这一句时,有一种酸酸的东西一下子涌了上来,为哈桑,也为阿米尔。我不知道原着用阿富汗语这句话是怎么表达的,是不是也有这迷人的韵味。

阿米尔也确实被感动了,可他感动的是一个仆人对主人的忠诚,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对朋友的忠诚。

蓝风筝被追到了,阿米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可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耻辱换来的,阿米尔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发生。这注定阿米尔的后半生将永不停歇的做着一个噩梦------一条滴血的灯芯绒棉裤躺在一堆破砖瓦上,也注定了他将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赎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为了维护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儿子还在,儿子和他一样能够娴熟的打弹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儿子比他勇敢,当年他只敢拿弹弓吓唬阿塞夫,他儿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里,这真让人解气。

当拉辛汗要求阿米尔去救哈桑的儿子时,阿米尔竟拒绝了。我真想给阿米尔一个耳光,想想哈桑怎样对他的,可转念一想,又有谁真的不怕死呢。最后,无法摆脱内心罪恶感的他还是勇敢的去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当这句话从阿里德口中再次说出时,我知道这又怎样深深地刺痛了阿米尔,这一刻或许他会想起很多。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我追。

这是小说的最后两段。

阿米尔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风筝,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诚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义无返顾的去追。

相关范文推荐